论述题:意象和意境的区别与联系
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

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意境和意象是文学创作中两个常用的概念,它们在表达和传达作品的深层含义时扮演着重要角色。
尽管意境和意象都与情感和想象有关,但它们在形式和功能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意境是指通过语言和表达手法创造出的一种具有特定情感和氛围的空间感受。
具体来说,意境是通过词语、句子和段落等语言元素的组合来传达作品中的情感、意义和思想,给读者带来一种感性的体验。
意境常常通过描写周围环境的方式来营造,利用形容词、副词、动词等修辞手法来刻画人物、物体或场景的细节,从而使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投射,作家可以在读者的内心深处激发出特定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情感沟通和交流的目的。
与此不同的是,意象是指通过具体形象和符号来表达抽象概念和思想。
意象通常利用对比、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通过有限的形象和符号来传递更广泛、更深层的意义。
意象可以是具体的物体、景观、动作或情感,其背后蕴含着更加抽象和普遍的意义。
例如,黑暗的夜晚通常被用作寂寞和无助的意象,红色的玫瑰可以象征爱情和热情,这些意象不仅代表着单纯的感官体验,更寓意着深层次的情感、价值观和思想表达。
通过选取和组合适当的意象,作家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出更多的联想和思考,使作品的意义更加丰富和深邃。
此外,意境和意象在创作中的功能也有所不同。
意境主要起到情感传递和情绪渲染的作用,通过营造特定的氛围和气氛来影响读者的情感和思维。
意境可以让读者进入作品的世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情绪,从而与作品产生共鸣。
而意象则更多地起到意义传达和思想表达的作用,它通过呈现具体的形象和符号来启发读者思考,引发对作品更深层次意义的理解和探索。
意象往往是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和线索,它们可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思维,引发对作品主题和意义的思考和解读。
总而言之,意境和意象虽然在创作中关注的是情感和想象,但在形式、功能和表达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意境主要通过语言和描写手法创造出一种情感丰富的空间感受,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而意象则通过具体的形象和符号来传递更加抽象和深层的意义,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美学考试资料

模拟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美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C)A、培养审美能力B、提高艺术鉴赏水平C、成就身心健康的完美人生D、规范社会文化2、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表现的意象的主要特点是(D )A、虚拟性B、敏感性C、想象性D、情感性3、"天才"主要表现在具有与众不同或高于常人的能力来创造(B)A、审美快感B、意象C、形式D、物象4、下面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B )A、意象的完成,一定要其得到物化或物态化B、意象完成后再物态化或物化C、意象的完成与艺术品的传媒质料有关D、意向的现实化与接受过程有关5、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
"这可以说明美育是( A )A、感性的B、愉快的C、不可抗拒的D、自然而然的6、不属于艺术存在动态流程中必然环节的是( A )A、艺术批评B、艺术接受C、艺术品D、艺术创造7、下列学说中,中西美学家的观点有共通之处的是( C )A、游戏B、模仿C、表现D、娱乐8、西方第一部关于美育的专著是( C )A、《论美书简》B、《判断力批判》C、《审美教育书简》D、《美学》9、人类审美意识赖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 )A、人类的生产劳动B、人类自觉的精神活动C、社会分工D、人类独具的运用语言的能力10、实验美学的代表人物是( B )A、立普斯B、费希纳C、布洛D、丹纳11、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是( A )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B、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C、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D、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12、明确地使用"崇高"一词,并且把崇高与优美对立起来,使两者成为美学范畴的美学家是(D)A、毕达哥拉斯B、爱迪生C、托马斯·班纳特D、博克13、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意象和意境辨析

体不宜 。
松 冈避 暑 ,茅 檐避 雨 , 闲去 闲来 几度 ?醉扶 怪 石 看 飞 泉 ,又 却 是 ,前 回 醒 处 。 东 家娶 妇 , 西家 归
女 ,灯火门前笑语 。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 费一天
风露 (《 桥仙》 ) 鹊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 已生些。平 冈细草
鸣 黄 犊 ,斜 日寒 林 点 暮 鸦 。
之 造 语 俊 丁苏 。 ” ( 《 棋 I 庄 词 话》 卷 九 )千 围维 日 : 赌 I I
[ 】 2 杨伦 : 《 杜诗镜 诠 ,上海古籍 出版社 ,1 8 版。 9 年 9
[ 3][ 】司 马 光 : 宋
版 。
资 治 通 鉴 , 北 京 : 中 华 书 局 , 1 6 5 年 9
[ 4】[ 仇 兆鳌 : 清】
版
杜诗 详 注 ,北京 : 中华 书局 , 1 5 9 年 9
( 周建梅
江苏省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 0 ) 1 0 0 5
山远 近 ,路横 斜 。
世 间情 圣 使得 世 界 春 意 盎然 ,有情 之 天 卜方 为现 世之 温 暖 家 园 ,唐 代 诗 人 杜 甫 、宋 代 词人 辛 弃疾 成 为 了 F f年 五 中 罔文 明 史 中泛 爱 天 F 生 的界 标 式 人物 。 苍
青旗沽酒有人家。城 中桃 李愁风雨,春在溪头野荠
美学02-12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答案

2002年4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A2.D3.C4.B5.A6.D7.C8.A9.D 10.B11.B 12.D 13.A 14.B 15.B16.B 17.B 18.B 19.B 20.A21.A 22.C 23.B 24.B 25.A26.A 27.C 28.D 29.C 30.A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1.CDE 32.ABCE 33.ABD 34.CE 35.BE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36、37小题每题3分,38、3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36. 寓教于乐(1)古罗马贺拉斯提出。
(2)把美育看成娱乐与道德教育的统一。
(3)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过感动给人以教益。
37.美学研究的对象:(1)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2)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3)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8. 生命的机械化(1)法国学者柏格森提出。
(2)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创造,而生命的反面,则是僵硬、呆滞、机械化。
(3)喜剧性产生的原因,正在于动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
(4)这种说法不能囊括所有喜剧产生的原因。
39. 集体无意识说(1)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2)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3)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
(4)这是一种从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共20分)40. 为什么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1)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不能简单地把一切生活都看作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活。
(2)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方面说凡是能够显示现实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说只有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这样,同一个命题就出现了矛盾。
意象与意境的辨析

意象与意境的辨析摘要:自古以来,“意象”与“意境”一直备受艺术家们的关注,为他们提供了极具创造性的创作思路。
然而,由于“意象”与“意境”二词本身的模糊性,多数人难以在两者之间建立区别,而使他们之间缺乏真正的区别。
本文就两者之间的辨析作出阐述,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理解上的帮助。
关键词:意象;意境;辨析1、引言伴随着西方艺术理论的到来,“意象”与“意境”一直是艺术家们和理论家们所关注的问题。
人们在欣赏一件作品时,经常会提到“意象”与“意境”,但由于这两个概念俩都具有模糊性,人们往往无法确定这两个概念之间的真正差别。
本文在探讨“意象”与“意境”的区别时,首先概括地谈及了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而后由此推演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2、意象与意境的相似之处“意象”与“意境”都是艺术家们的创作素材,它们都是艺术家们对现实世界的感悟。
它们都是艺术家们把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象作品的来源。
作品的创作均采用了特定的绘画理论和技巧,以及具体的表达手法,以实现艺术家们对于意象和意境的把握和表达。
3、意象与意境的区别尽管“意象”与“意境”这两个概念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仍有一定差别。
“意象”是指作品中某个片段、一个层次,它可以是一定程度上的实物识别,也可以是具有张力感的抽象提示,只要它能让读者理解一个主题或者抽象概念,就被认为是一个意象。
“意境”指的是艺术家们针对作品的整体叙述,它是一种整体的表达,而不仅仅是某一个片断或特定的介绍。
它是一种比较宽泛的概念,也更多地考虑作品的气氛和整体的思想表达,它强调的是通过一系列的调和来完成一个作品。
因此,“意象”更多地关注的是某一特定的特征。
而“意境”则更多地是强调整体的和谐,调和,协调,以及作品本身的内在连贯性。
4、结论以上就是“意象”与“意境”之间的辨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二者之间的差异,以橙色艺术家们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欣赏散文的意象、意境

意境——通过形象的描写创造出来的 一种境界或情调。
“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 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 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 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 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 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 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 气吹跑呢。 ——贾平凹《月迹》
2014年苏州市散文《红豆树下》: 作者笔下的红豆树有什么特点? 作者为什么要花较多的笔墨叙写陈寅恪撰写 《柳如是别传》这件事? 已成废墟的红豆山庄将要再造重现,作者为什么 反而觉得可惜? 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2013年无锡市的阅读理解《树知道》第一段:
月亮升起时,远山如一张年代久远的 黑白照片,悄然隐退。山下,娘家花园里那 棵丹桂开花了,娘家的月色也就香了。
散文意境—— 情景交融
2012河南中考《桥在水上》:
结合全文,说说题目‚桥在水上‛的作用
‚她‛平静而庄严地做完这全套动作,大约 用了三个小时——那是舞蹈的尾声中最后复位的表 演。昙花的开放是舞蹈,闭合自然也是舞蹈。片片 花瓣根根须毛,从张开到闭合,每一个动作都心无 旁骛、一丝不苟。‚她‛用舒缓严谨的舞姿阐释着 成功的奥秘和生命的真谛。 我很久很久地凝望着它,满怀敬意地观赏着 昙花从帷幕拉开、尽情绽放到舞台定格的全部过程。 ‚昙花一现‛那个带有贬义的古老词语,在这个偶 然的夏夜里变成一种正在逝去的遥远回声,给予我 新的启示。 ——《瞬息与永恒的舞蹈》(2012南通中考)
这倒也是,娘家的花园是蝴蝶、蜜蜂和 鸟儿的天堂。春夏秋冬,阴晴雨雪,这儿总 在不停地变幻着一幅幅隽永的画卷。未进园 门,紫薇已在墙头颔首含笑。蔷薇虬劲的枝 干狂草般游走在铁栏杆间,柔嫩的花叶如饱 蘸水墨的笔,在白色粉墙上尽情倾诉酝酿了 一整个冬季的缠绵。推开‚咿呀‛作响的红 铁门,依墙而立的文旦树涌来满眼绿意,三 两棵被花儿和果实醉弯了腰的石榴树将你的 视线引向花园深处。三三两两白梅、迎春、 玉兰、栀子花、美人蕉,还有一丛丛自生自 灭的晚饭花,在这片靠山傍水的天地间,尽 享清风明月、阳光雨露,无不花繁叶茂。
大学《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A)A、期待视界B、先验图式C、主体经验D、先见之明2、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D)A、读B、悟C、观D、品3、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C)A、意境是指审美的广度,意象是指审美的深度B、意境具有主客一体的特征,意象具有主客对立的特征C、意境属于形而上的领域,意象属于形而下的领域D、意境是一个艺术范畴,意象是一个美学范畴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B)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5、现实主义艺术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属于(A)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6、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是表现在(D)A、前者主要是心理学范畴,后者主要是认识论范畴B、前者一般不使用抽象概念,后者需要运用抽象概念C、前者的目的在于求美,后者的目的在于求真D、前者的成果是精神产品,后者的成果不是精神产品7、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是(C)A、符号说B、表现说C、游戏说D、教化说8、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
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A)A、物质实在层B、形式符号层C、意象世界层D、意境超验层9、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模仿说的是(D)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贺拉斯D、席勒10、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里的"乐",体现了美育的(B)A、形象性B、愉悦性C、独创性D、逻辑性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
这是在强调(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12、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 )A、自然B、社会C、人生D、艺术13、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A、毕达哥拉斯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14、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是( )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B、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C、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D、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15、与美学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当推( )A、哲学、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B、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C、哲学、教育学、现象学、文化人类学D、哲学、文艺学、阐释学、符号学参考答案:11、B 12、D 13、A 14、B 15、B16、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意象与意境的辨析

意象与意境的辨析摘 要:意象与意境是艺术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两者都各自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本文将通过探讨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区别和关系,从艺术本质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进一步界定意象与意境的概念,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两个概念。
关键词:意象;意境;艺术本质;艺术形式I.Introduction意象与意境是艺术理论中重要的概念,它们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也是艺术评价的重要依据。
它们的定义及其内涵不仅在艺术家和艺术学者之间存在差异,也在学术界引发诸多讨论和争议。
本文将探讨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从艺术本质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进一步界定意象与意境的概念,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两个概念。
II.Definition and concept意象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是通过直接把某种特定的意义或情感表现出来,以视觉形式表现出来。
意象中的图像和色彩有着直接和明显的表达性,它可以直接给观众以深刻的感受。
而意境则是一种抽象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以运用抽象形式、色彩和空间构成一种抽象的概念,有着隐晦的内涵。
意境中的图像、色彩和空间都有着抽象的含义,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深厚细微的感情。
III.Difference and relationship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意象是一种直接表达的艺术形式,而意境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
除此之外,意象和意境还存在一定的关系,即它们可以结合在一起,融为一体,以形成更丰富的艺术形式。
在艺术的形式上,画家常常将意象和意境有机结合,把意象发挥到最大,使之触及深层次的内涵,以达到具有深度的艺术感染力。
以马克罗斯曼的《蒙克利尔夜晚》为例,在这幅画中,他将水彩的光影与蒙克利尔充满悲凉景象的感觉有机结合,展现出一种意境,以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因此,意象和意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立体的关系,它们可以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更加完美的艺术表达。
IV.Conclusion意象与意境是艺术理论中重要的概念,它们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也是艺术评价的重要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举例说说意象和意境的区别和联系。
“意象”最早见于《易传·系辞》:“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后陆机有:“穷形而尽象”的说法。
认为只有对物象进行充分描摹,才能使情意得到
完美的展现。
《文心雕龙·神思篇》:“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唐代,随着
诗歌创作的繁荣,诗的意象理论日趋深化、成熟。
司空图提出:“意象欲生,
造化已奇。
”(《二十四诗品·缜密》)胡应麟: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诗薮》)
而这些言论的“意”只诗人的审美意识、审美感情;“象”指社会生活中的人
和事,自然界中的景和物。
所以,中国古典诗学的“意象”就是指诗人的主观
意志与客观景物在审美感兴中相碰撞而产生的“意中之象”或“心中之象”“人
心营构之象”。
从美学高度来看,只有意与象,我与物,主体与客体、
情与景融交在一起,才能创作出美的艺术境界。
此时的“象”(或
“境”)已不是纯客观的物了,已是经过心灵化了的,它已浸染上了
作家的主体情志,它是情志的“感性显现”,一般称之为“意象”,
即含主体情志的客体物象。
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都会涉及到物我关
系,诗歌创作是强调“物化”境界,即物我合一的境界,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意境,这是一种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
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在绘画艺术中,郑板
桥将物我关系归纳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竹象三意
说”。
“意境”作为文学理论的概念产于唐代,但它的思想渊源早就出现在先秦以来的典籍中。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
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这为“意境论”物
我与共,主客为一,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提供了哲学前提。
唐代诗僧
皎然所说的“文外之旨”。
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司空图进一步强
调“韵外之至”“味外之旨”。
(《与李生论诗书》)都揭示了意境发人
想象的审美特征。
第一个明确提出“意境”概念并对其内涵加以说明
的是王昌龄。
他在《诗格》中说:“第一个明确提出“意境”概念并
对其内涵加以说明的是王昌龄。
他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
一
曰物镜: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
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
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
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给人以无穷的意味,真切感人。
诗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出“取境”说,指出以意取境有两种情况:一是由境而来,“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一是由思而来,“有时意境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
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而这两类取境在表现上都须“有似等闲,不思而得”,强调其空灵、超然境外的特征。
严羽的《沧浪诗话》的“兴趣”说表明了意境“虚”的特点。
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是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可开拓的审美空间。
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不尽之意”。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
虚境不能凭空而生,虚境由实境得来。
清代刘熙载《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这都说明了意境以实写虚的特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当代文艺理论家宗白华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
”概括起来,意境就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的那种艺术境界。
区别:
第一,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
”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
我们可
以说马致远的《天净沙》构筑了一个“整体意象”,即一个在日落黄
昏仍踯躅于西风古道上的落魄天涯的游子形象。
它是那个时代前途
茫茫、归宿无定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凄苦心境的写照。
通过这两首
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意象与意境的鲜明区别。
第二,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
比如海子的《日记》,这是他死前在青海德令哈写的一首诗。
单个地挑出来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地名)、戈壁、草原、姐姐、泪滴、荒凉的城等。
然而,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一一组合起来,表达了对“姐姐”的思念。
请看原诗:“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
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
胜利的胜利。
今夜清稞只属于她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
美丽的戈壁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从海子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意象的实在性;同时也可看出,意境的韵味,那是一个被虚化了的世界。
第三,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
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意象;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难以给人美感的失败之作。
一个作家,终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创
造艺术形象,也就是营造当然。
说起“梅花”这个意象,我们可以联想到它所拥有的
意味,但我们很难将它与某人某作联系在一起。
可
是,谈及“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种意
境,我们马上会想到林通,想到他的《山园小梅》。
也
就是说,脱离了赖以存身的语境,意境的终极旨向,
会含混不清。
它原本的意蕴,会随之消失。
意象所
拥有的意味,显然超越了语词的层面。
也就是说,它
的内涵,大于表现它的词语。
它的外延,却因之大
大地缩小。
然而,较之意境,意象又是更小的意义
单位,所以,它比意境,更具意义的恒定性、位置
的灵活性。
这正如意象和语词:意境的内涵大于意
象,外延却小于意象。
于是,在文学作品的意境营造
中,我们就会发现:即使那些容易被人引用的诗词
名句一一它们的终极价值,仍存在于原作,而它们被
引用的几率,也非无限。
关键在于,它们是意境,而
非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