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御玺
历史趣谈史上最丑的皇帝 翡翠玉玺竟隐藏着惊天秘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史上最丑的皇帝翡翠玉玺竟隐藏着惊天秘密
导语:朱元璋的长相之谜,在历史上是个有趣的话题,大多数人都认为,相貌丑陋的画像是真的,而仪表堂堂的画像是画家美化出来的,民间也流传着类似
朱元璋的长相之谜,在历史上是个有趣的话题,大多数人都认为,相貌丑陋的画像是真的,而仪表堂堂的画像是画家美化出来的,民间也流传着类似的故事:
1368年,朱元璋夺得天下,登基称帝,建立明王朝。
朱元璋当了皇帝,可是有一件事,却让他伤透了脑筋。
原来朱元璋长得十分丑陋,用现在的话说他长了一张马脸噘嘴,朱元璋青睐画师为他画像,有位画师,为人耿直,他仔细端详了朱元璋的相貌,拿起画笔,胸有成竹的画了起来,一会功夫就把画像画好了,像画得十分逼真,连脸上的六七颗麻子都一丝不差,朱元璋看到画像(如上图),气的几下就把画像死的粉碎,一拍桌子,把画家杀了。
一连换了几个画师,画得都很逼真,结果朱元璋对他们画的画像都不是很满意,有一位画师见几位同行都遭到处罚,心里害怕极了,眼看就要轮到自己画像了,怎么办呢,于是他花钱买通了朱元璋身边的人,得知朱元璋平生最佩服李世民和赵匡胤,只管找他们俩人的相貌画,保证不死,还会得到奖赏。
第二天,画师上殿画像,他装模作样地仔细端详了朱元璋,拿起画笔,一会功夫把画像就画好了,只见这幅画像(如上图)五官端正,温文儒雅,看上去像唐太宗又像宋太祖就是没有一处像朱元璋,可是朱元璋见到画像不停地夸奖画的好,还重重奖赏了画师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
生活常识分享。
古代皇帝有几枚玉玺,为何乾隆把玉玺定为25枚?

古代皇帝有几枚玉玺,为何乾隆把玉玺定为25枚?在故宫交泰殿宝座的周围,屹立着25个宝匣,这宝匣里存放着的,是清朝时期象征着封建王朝皇权的25方宝玺。
故宫交泰殿在古代,皇帝登基不仅需要遗诏,还要看这宝玺传到了谁的手里。
有了这宝玺,才算是皇权在握,才可以对文武百官发号施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宝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玉玺,相当于是皇帝的专用印章。
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的才能称之为玺,大臣用的只能叫印。
一般来讲,皇帝有7方玉玺,其中的6方玉玺分别是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和天子信玺,它们各有各的用途。
这最后一方玉玺厉害了,它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传国玉玺。
玉玺最早的传国玉玺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
秦始皇死后,历代帝王都把传国玉玺视作国之重器,历朝历代的皇帝登基皆以得到传国玉玺而为中华正统。
后来经战乱,刘邦建汉朝将这枚玉玺称之为“汉传国玺”。
王莽篡权时向太后索传国玉玺,太后怒摔玉玺,摔破一角,后辗转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
三国时期,玉玺又传到魏国。
晋朝建立后,经过多次辗转重回司马家。
隋朝萧太后携带玉玺进入北漠突厥。
唐朝李靖讨伐突厥,夺回传国玉玺。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最终在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玉玺登玄武楼自焚后,传国玉玺就此失踪。
到北宋哲宗时,有传闻称一农民在田间挖到传国玉玺,送至朝廷。
至北宋末年,宋徽宗好风雅,增刻玉玺十方。
到了明清两朝制作了大量的玉玺来降低传国玉玺的作用。
明朝制作24枚,称为二十四御宝,由尚宝司官掌管。
至清初时,紫禁城藏玉玺39枚,但使用手续非常繁复杂乱。
到乾隆皇帝时,为整肃宫规,他压缩了印鉴规模,选定25枚玉玺,划分了各自的功能,分别有皇位继承、大臣任命、外交、征伐、赏赐等等。
可为什么是25枚呢?清嘉靖年间的玉玺乾隆皇帝之所以选用25方玉玺,有两方面的寓意。
一是《周易》中有“大衍天数,二十有五”的说法。
古人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将自然奇数1、3、 5、7、9这5个数字相加,得数为25,认为这25就是天数。
古代对印章的雅称

古代对印章的雅称
古代对印章的雅称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1. 玺:在古代,玺是皇帝的印章独有的称呼,被称为御玺或玉玺。
这个称呼源于秦朝,一直延续到清朝。
2. 宝:在古代,皇帝的印章也被称为宝。
这个称呼从唐代开始使用,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
3. 符、节、传、券:在古代,印章也被称为符、节、传、券等,这些称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
4. 图章:在古代,文人雅士也使用印章,他们将印章称为图章,表示他们的个人印记和身份象征。
5. 朱文、白文:在印章上加盖的印泥颜色不同,形成的印记也不同。
通常,红色的印泥加盖在印章上,形成的印记称为朱文,白色的印泥加盖在印章上,形成的印记称为白文。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对印章的雅称,这些称呼反映了不同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印章的不同理解和使用方式。
《清乾隆钦定二十五方宝玺》

《清乾隆钦定二十五方宝玺》
清乾隆钦定二十五方宝玺”是皇帝号令天下的凭证,皇帝的玺印是中国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之重器,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
乾隆时期,御玺的使用已非常混乱,缺乏统一的模式。
为此,乾隆亲自考证、排列了御玺的使用方式,并将三十九方宝玺数量精简为二十五方。
成为中华文化遗产中最绚丽的一朵奇葩!文章由中藏联盟网编辑整理。
因为皇帝的地位显赫、权利至上,帝玺往往质地精良,形制独特,是印章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重要部分,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艺术欣赏价值。
大清自乾隆盛世到清末,每一项国家大事均留下了它们的印迹。
在故宫秘藏300多年,既是各国元首、亿万富翁都无缘一见的历史瑰宝!
乾隆皇帝亲自厘定25宝玺这二十五方御宝分别为: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皇帝之宝二方、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钦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
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
重新排定后的二十五宝各有所用,集合在一起,代表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
二十五宝平时密藏于紫禁城交泰殿内,储存于宝箱内,秘不示人。
古代官员的印玺分类和级别

古代官员的印玺分类和级别是根据官职大小和官员品级来决定的。
具体来说,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级别:1. 皇室印玺:这是皇帝的御用印玺,材质多为贵重的金、玉、象牙等,形状一般为正方形,文字为阳文。
在古代文学中,皇室印玺被形容为“御玺”,用于皇帝的亲笔签名和重要诏书。
2. 中央官员印玺:包括三公九卿等高级官员的印玺。
三公的印玺一般比九卿的印玺尺寸大,而且制作材料更珍贵。
三公的官印一般以帝国的鸟兽名命名,如龙、凤、虎等,而且上面一般有该官员的姓名、官职和官阶。
3. 地方官员印玺:地方官员的印玺一般分为刺史、太守等较低级别的官员印玺和县令等高级官员印玺。
地方官员印玺的大小、材质和雕刻文字通常会根据官员的级别和任职地区进行调整。
除了印玺的材质和尺寸外,还有各种不同形状和图案的印玺,例如禁卫军的印玺一般采用方形,象征兵权的稳定;而龙虎纽龟鱼纹印章则寓意权力、权威和地位。
此外,不同的官员还可能使用其他特定形状和图案的印章,例如汉代官印中有一种被称为“谒者章”的形状类似小瓦当,四周多用柿蒂纹样。
另外,不同时期的印玺也有所不同。
比如汉代多铸有文字于印面,称为“铸文”,而唐朝开始则普遍使用“凿刻”的方式在已经加工好形状的半圆型玉玺上刻字。
到了隋唐时期,朝廷开始使用一种称之为“鱼符”的东西,作为身份和等级的象征。
此外,还有一种专用的令印,常用于签署军事命令和重要文书。
在古代官场等级制度中,官印不仅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也代表着朝廷对其管辖区域和行政权威的正式认可。
其大小、材质、雕刻图案、形状等各个方面都反映出当时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
因此,对于古代官印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也可以丰富中国历史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古代官员的印玺根据官职大小和官员品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和级别,不同的印玺材质、形状、图案和文字都反映出当时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
汉代皇帝玉玺制度

汉代皇帝玉玺制度一、引言皇帝玉玺是古代中国的重要象征,代表着皇帝的权威和统治地位。
在汉代,皇帝玉玺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了重要的政治手段和官方标识。
本文将从汉代皇帝玉玺的起源、制度的演变以及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汉代皇帝玉玺的起源与特点汉代皇帝玉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
据历史记载,西汉刘邦在统一天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特地制作了一枚玉玺,用以向各地的官员下达命令和任命。
这一做法逐渐被后来的汉朝皇帝所继承,并发展成为了一项正式的制度。
汉代皇帝玉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材质精良:汉代皇帝玉玺多采用上等的玉石制成,像玉、和田玉等,不仅工艺精湛,而且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2. 形制独特:汉代皇帝玉玺多为横板状,上面刻有龙纹、图案和文字。
其中,龙纹是汉朝皇帝对自己身份和权威的象征,图案则多为吉祥图案,如凤凰、祥云等。
3. 规格统一:汉代皇帝玉玺的规格较为统一,一般为长约30厘米、宽约15厘米,厚约1厘米,大小适宜,方便佩带和使用。
三、汉代皇帝玉玺制度的演变1. 初期阶段:在西汉初年,皇帝玉玺主要作为统治工具和政令传递的媒介。
刘邦在建立西汉后,将玉玺赐给重要官员,以示命令和任命。
这一做法被后来的汉朝皇帝所继承,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
2. 中期阶段:经过几代的发展,汉朝皇帝对玉玺的使用逐渐规范化。
皇帝玉玺开始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制作,刻有皇帝的姓名和年号。
同时,玉玺的授予也有一定的限制,只有高级官员和有功者才能获得帝玺的授予。
3. 后期阶段:到了东汉时期,皇帝玉玺的制度进一步完善。
皇帝玉玺的规格、形制以及刻文都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定。
而且,汉朝皇帝还开始使用多种纹饰的玉玺,以示尊崇和权威。
此外,玉玺的制作过程也更加讲究,要经过多位工匠的精心打磨和雕刻。
四、汉代皇帝玉玺的政治意义1. 象征皇权:汉代皇帝玉玺是皇帝权威的象征,代表着皇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和统治地位。
故宫珍藏的乾隆皇帝玺印大全,尽是帝王风范!

故宫珍藏的乾隆皇帝玺印大全,尽是帝王风范!乾隆帝田黄三联玺,左“乾隆宸翰”,正方形,高1cm,边长2.6cm;中“乐天”,椭圆形,高1cm,长径3cm,短径2.3cm;右“惟精惟一”,正方形,高1cm,边长2.6cm。
此联玺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时所镌。
系由一块相当大的田黄石雕刻而成。
三方印链连在一起。
玺文“惟精惟一”、“乐天”皆出于儒家经典。
以“惟精惟一”为文之玺在乾隆早期即有多方,常与“奉三无私”、“乾隆宸翰”一同使用。
“惟精惟一”出自《尚书·大禹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即危则难安,微则难明,故戒以精一,信执其中。
乾隆以此表明其施政思想。
“乐天”之义取自《周易·系辞》:“乐天知命,故不忧。
”义即“顺天施化是欢乐于天,识物始终是自知性命,顺天道之常数,知性命之始终,自然之理,故不忧也。
”此三联玺在乾隆帝上千方的小玺中备受青睐,以后各帝亦十分珍视。
清末代宣统皇帝溥仪被逐出宫时携出此印,且随身不离,至1950年方将其交出,经有关机构移交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太上皇帝之宝,通高15cm,纽高7.3cm,印面22.5×22.5cm。
碧玉质,交龙纽,满汉文篆书,四周刻乾隆皇帝《自题太上皇帝之宝》御制诗,盛于雕云龙纹紫檀匣中。
这方“太上皇帝之宝”制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
当年九月三日,乾隆帝颁布了在三十八年(1773年)所写的建储密诏(密建皇储),立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次年新正举行了禅位大典。
这方“太上皇帝之宝”是清宫帝后宝玺中最大的一方,体现了太上皇权力的至高无上。
“乾隆御赏”竹根印,清乾隆,长2.1cm,宽2.1cm,高1.7cm。
“乾隆宸翰”方石印,清乾隆,长3.6cm,宽3.6cm。
“乾隆敕命之宝”,清乾隆,寿山石质,螭纽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13.3cm见方,通高13.4cm,纽高5cm。
宝四周浅浮雕夔龙及曲线纹饰,上部雕形态各异的螭龙,其印体和边饰的做法与雍正元年(1723)刻制的“雍正御笔之宝”如出一辙,可知乾隆帝此宝是利用宫中原存的早期成品刻制的。
乾隆的“静挹古香”玺:“自强不息”宝玺(图文)

乾隆的“静挹古香”玺:“自强不息”宝玺(图文)2014-11-24 来源: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清宫里,印章是十分重要的文房用品,与皇帝皇后的日常文化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环视宫中殿宇,鲜活的帝后印章遗迹更是比比皆是。
它们与众多的牌、匾、联、额一起,构成了宫殿建筑室内外装饰装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皇帝玺印及其使用遗迹广泛分布于各类宫廷文物之中,成为宫廷收藏品的重要鉴别依据。
乾隆皇帝的“静挹古香”玺在清代皇帝的御用宝玺中,有一类专门以宫殿名称为印文者,是皇帝玺印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宫殿玺。
皇帝宫殿玺的制作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和皇帝的活动息息相关的。
通过这些宫殿玺,可以揭示出皇帝和相应宫殿间的诸多秘密,也是我们考察皇帝活动的重要物证。
此方乾隆皇帝的“静挹古香”玺即是这样一方御用玺印。
此玺青玉质,立狮钮,印面长3.9厘米,宽2.6厘米,通高5.85厘米。
印文为阳文“静挹古香”四字。
此玺在现藏于北京故宫[微博]的《乾隆宝薮》中有明确著录,经与实物比对,无论是体量大小,还是篆法布局都与该书中的记载完全相合,可以确定此玺为乾隆皇帝宝玺的真品。
根据《乾隆宝薮》记载,此玺为三方组玺中的一方,作为引首章使用,而与其相配的另外两方“古稀天子”玺和“执两用中”玺则作为压脚章使用。
这些表明该组玺是乾隆45年以后制作的。
无论是组玺的组合方式还是组玺的内容都显示出乾隆皇帝宫殿玺的基本特点,以及乾隆皇帝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怀。
乾隆时制作了相当数量的由一方引首章和两方压脚章组成的三方一组的组玺。
这种组玺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引首为宫殿玺,两方压脚为诗文警句玺,用以说明殿名玺中殿名的含义及来历,可称之为宫殿组玺;一是引首和压脚都是成语玺,在内容上可以相互注解,可称之为成语组玺。
从此组玺印的组合方式来看,作为引首章的“静挹古香”玺显然具有宫殿玺的性质。
那么,以“静挹古香”为名的宫殿又在哪里呢?乾隆年编纂的《国朝宫史》西苑部分记载:“又西,由山麓蹑级而上,为悦心殿,临幸常视事于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东汉《汉官旧仪》载:“皇帝六玺,均门玉, 螭虎纽。” 这说明当时皇帝的玉玺是用和田 玉制成。 玺之寓意:受命于天,至尊无上;世代基业, 兴隆 昌盛 史书载,“自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 群臣莫敢也。”玺就是印,但只有皇帝的印才 能称为玺。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 国始称皇帝,初制宝玺,到清末浦仪退位,历 经2132年,中国历史上共有494位皇帝,无不 将玺作为皇权和国家威严至高无上的象征.
玉玺的用途
发布皇帝谕旨用“国宝” 象征后妃地位的“册宝” 皇帝才尊崇先帝后妃,为其上徽号时颁“徽宝” 皇帝和何皇后崩逝后嗣皇帝为其上谥号所制 “谥宝”等等
御玺与皇权
御玺:极权、尊荣的象征 历代帝王皆争得传国 玺,奉若奇珍,国之重器。 得 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 ,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帝位而 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 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因此,传国玉玺你 争我夺, 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上 百个帝王和一多年,然终于销声匿迹,没 有下落。汉武帝即位,用和田玉制作六玺。
传国玉玺的历史
“传国玉玺”的材质为“和氏之璧”。在秦 王破赵之后,得到和氏璧,并统一天下。命 李斯 受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传 国玉玺从此而诞生。最后在元至元三十一年 (公元1294),“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 叫卖于市,后遭不测。明清两代,时有“传 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 皆附会、仿造之赝 品。 由是,历经两千多年风风雨雨、扑朔迷 离,“传国玉玺”数隐数现,最终湮没于历 史的漫漫长河之中。
皇帝的御玺
御玺的由来
御玺是从秦代开始使用,专指皇帝使用的印 章。 御玺俗称“玉玺”,从秦代开始,皇帝 的印章就称为“玺”,而它的材质又为玉,因 此称为“玉玺”,玉玺共有六方,为“皇帝之玺”、 “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 子行玺”、“天子信玺”。在皇帝的印玺中,有 一方玉玺不在这六方之内,这就是“传国玉 玺”。“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为秦代以后 历代帝王相传的印玺,是奉秦始皇之命所雕 刻。
玉玺的大小尺寸
面:以6—8cm,12—15cm为主 通高:9—15cm为主 纽高:5—8cm为主
纽发与式样
清代的国玉一律采用龙纽制式 有交龙纽,蹲龙纽,盘龙纽三个样式,其 中以交龙纽最多,据十七方。
交龙式
蹲龙式
盘龙式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