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窗户
古建窗户的种类

古建窗户的种类
古建窗户的种类有很多,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种类:1. 推拉窗:也称为榻榻米窗,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窗户。
它可以推拉开启,方便通风和采光。
2. 小护窗:又称为小窗格窗,通常是用木材制作的,上面有花格或叉状的装饰。
它在传统中国建筑中常用于厨房、卫生间等场所,起到通风和防止外物进入的作用。
3. 抱厦窗:抱厦窗是一种具有明显传统特色的窗户,常见于中国古代寺庙、宫殿等建筑。
它通常由木料制成,具有复杂的雕刻和装饰,以展示建筑的尊贵和华丽。
4. 拱形窗:拱形窗是一种常见的古建窗户,其窗框上部呈拱形,给人一种优雅和典雅的感觉。
它通常出现在古代教堂、宫殿和庭院等建筑中。
5. 杂花窗:杂花窗又称为点窗、窗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装饰窗户。
窗格上有镶嵌的玻璃、陶瓷等材料,形成美丽的花纹图案,起到通风、采光和装饰的作用。
6. 窨子窗:窨子窗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一种阳台窗户,也叫飘窨窗。
它通常位于二楼,可以采光、通风,同时也可以使人在阳台上观赏外景。
这只是古建窗户的一部分种类,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古建窗户,每种窗户都有其独特的造型和功能。
岭南北园满洲窗的寓意

岭南北园满洲窗的寓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岭南北园满洲窗的寓意体现在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上。
满洲窗是古代宫殿和寺庙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窗饰,其设计精美、工艺精湛,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满洲窗的结构多为木质雕刻,通常采用对称的花纹、图案和雕刻,寓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称美学和天人合一的理念。
满洲窗的独特设计和装饰风格使其成为中华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也为岭南北园景观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岭南北园满洲窗的寓意还体现在其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上。
满洲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通常被视为吉祥、幸福和祥和的象征。
满洲窗多被用于宫殿、庙宇、府第等建筑中,象征着主人家庭的富足和幸福,也代表着喜庆和吉祥之意。
满洲窗在建筑中的摆放和装饰也有一定的规范和讲究,一般要求窗户的形状、尺寸、位置等都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和风水讲究。
岭南北园满洲窗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延续。
岭南北园满洲窗的寓意还体现在其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上。
满洲窗作为古代建筑中的一种装饰元素,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满洲窗的设计和制作工艺源远流长,体现了古代匠人的智慧和工艺水平,也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精湛技艺和艺术价值。
满洲窗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被认为是中国建筑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岭南北园满洲窗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的装饰元素,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象征意义。
满洲窗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传统,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和精湛工艺。
通过欣赏和研究岭南北园满洲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和韵味,也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人文精神。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岭南北园满洲窗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成为中华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中华文化的传统与创新发挥积极作用。
【2000字】第二篇示例:岭南北园满洲窗,这是一种古老的建筑装饰风格,源自中国南方的岭南地区,传入北方并在满洲地区得到了发展和传承。
中国窗户发展史

欧洲古城堡
4
三、窗户的历史
史前时代: 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材质:泥巴、草、树枝、兽皮
形制:粗糙的开孔
典型:半坡遗址民居(至今6000年前左右)
相关影视作品:《史前一万年》
5
半坡遗址民居复原模型
6
电影《史前一万年》
7
梁柱结构建筑
8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221年
材质:木头、绫、茅草 形制:牖。窗有棂条窗、支窗、漏窗和气楼天窗等几种 纹样以直棂、卧棂(百叶窗)、斜方格等为常见 典型: 无 相关影视作品:《孔子》
雕窗样式
39
电视剧《康熙王朝》
40
南京总统府
41
现代窗户
42
20/3/4
45
21
《清明上河图》中宋代建筑群
22
河北正定隆兴寺
23
正方格
24
北宋汴梁城示意图
25
电视剧《水浒传》
26
电视剧《杨门女将》
27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材质:木头、纸 形制:井字格、柳条格、枕花格、锦纹格 仙桃葫芦,福寿延年,石榴蝙蝠,扇状瓶形等等 典型:天坛、上海豫园 相关影视作品:《传奇皇帝朱元璋》
9
汉阙
汉阙是现存最老的建筑,共29座,其中20座在四川。汉 代成对地建 在城门或建筑群大门外表示威仪等第的建 筑物。因左右分列,中间形成缺口,故称阙(古代“阙 ”、“缺”通用)。
10
直棂
卧棂
斜方格
11
电影《孔子》
12
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材质:木头、绫、纸 形制:直棂窗为多,固定不能开启,使窗的功能和造型受到一定限制 典型:河南汉代明器陶楼、甘肃武威明器陶楼 相关影视作品:《新三国》
中国古代窗户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窗户的发展历程从秦汉以来,一直在变化,我们的门窗就随着建筑的变化而变化。
我国的古建筑多以传统木构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这使窗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成为建筑的审美中心。
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就能看到窗的变化,早期的窗,比较小,而“窗”字底下是一个“囱”字,烟囱的“囱”。
最早这个字就念“窗”,它是用来透气换气的,而现在说的烟囱则是用来排烟的通道,过去就是采光的一个通道。
后来呢,随着建筑的变化,对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窗的演变历史窗在宋代以前就是一个竖格,后来就出现了横格,然后斜格既后来大量的雕饰。
它的功能除具最早的那种采光功能,更多的增加了装饰功能,这点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明清古门窗中最重要的部分(这在后面要具体说明)。
而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这个门窗,早期它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玻璃。
没有玻璃的时候,如果窗做得过大,一刮风它会破掉,所以它就必须要加窗棂格,窗棂格的间距是要保证窗的强度。
我们在唐代以前虽然有了纸,但是那个纸还不能大面积当窗户纸用,所以古书上记载的大多都是用绫这个丝绸织品代替,可是它的成本又非常高,而且它透光性相对纸来说不是很好。
到了明清,纸大量应用到窗户上,这个的应用解决了很多问题,比如它的间隔可以适当地增大。
在北方有比较大的窗户格,纸的拉力很好。
这样它就可以不停的更换,这就是窗户在它实际功能中的一个应用。
比如北方比较寒冷,甚至有的窗户要糊两层纸,过去有句话说“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实际上它不是糊在外,它是两边都糊,在外面看好像是糊在外,着火是因为东北经常下雪,雪如果浸入,窗户纸很快就坏掉,所以它必须两面糊。
而在南方就是糊里侧,窗棂看得很清楚。
这是由于地域特点产生的特征。
二:窗的开启,形式门窗处理是建筑艺术和技术处理的综合反映。
中国传统建筑一般不在山墙开门辟窗,正面多由门窗联体构成。
窗式包括直棂窗、槛窗、横披和漏窗等。
唐以前直棂窗为多,固定不能开启,使窗的功能和造型受到一定限制。
江南古典园林墙窗及其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江南古典园林墙窗及其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1 江南古典园林墙窗的概述窗本作囱,《说文解字》中对于窗的解释是:“囱,在墙曰牅,在屋曰囱。
窗,或从穴。
”用于出入、通风、排烟和采光。
从穴居时代的“囱”逐步发展到商周时代的“牖”,墙窗在漫长岁月中细化演变到现在我们看见的窗户类型,提供通风、采光等实用功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窗在园林文化中更是具有深厚的美学含义与功能,对于营造园林文化氛围是不可或缺的。
江南古典园林中开窗的形式多样,分类也多样,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定义不同类型,定义与分类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园林墙垣上的窗异于建筑居室之窗,主要分布在园林的园墙、游廊、亭台楼阁等当中,位置相对灵活。
大致可分为洞窗和漏窗2 种类型。
洞窗也称空窗、框窗,是指窗框中没有窗扇,能够直接透过窗洞一览无余地看到窗外,洞窗一般设置在墙面居中位置,与人观察时的视平线相接近,高度在1.5m 左右。
漏窗又称花窗,窗框有镂空花纹图案,这也是江南古典园林中极具装饰性的窗,是古代园林的重要造景元素。
与洞窗的不同之处在于窗中有遮盖,透过窗向外看时没有那么一览无余,像是蒙了一层薄薄的面纱。
装饰图案是由瓦片、薄砖、竹子、木刻等制作而成。
它们形式题材多样,大多运用象征和寓意手法赋予图案,寓意吉祥、长寿、多子多福、驱灾辟邪等对生活的期盼。
墙窗表达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情趣审美,使人们在欣赏时不仅可以体会到漏窗形式所带来的空间含蓄委婉之境和自然客观景象之美,还可以体会到注入民俗文化寓意的吉祥意味表达。
审美情趣、民俗向往与哲学相融,营造出独特意境之美。
2 江南古典园林墙窗的功能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向来讲究含蓄,“引而不发,含而不露”,带给人无限遐想与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下的园林艺术表达形式也是如此,追求意境的深邃。
“隔则深,畅则浅”,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造园者常常会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设计大量游廊、院墙、亭台、楼阁、墙窗等把园中景物遮掩起来,使景色若隐若现,人在观赏时不能一眼看尽,使之更加富有意味与情趣感。
中国古建筑中的窗

中国古建筑中的窗⼈间有两种景⾊是我逡巡不忍离去的。
⼀是任何青翠欲滴的园林景观;⼆是任何具有象征意义的城市地标建筑;前者令我⼼醉,后者令我膜拜。
⼀段粉墙,⼏竿修⽵,即可构建⼀个幽雅的⼩景;微波涟漪,碧波荡漾,杨柳依依,则可抚慰我的⼼灵,扫去任何尘埃;开阔的⼴场,屹⽴的华表⼜是⼀种别样的壮观景致。
窗的⼩史窗:本作“囪”,同“窻”,“窓”,“牕”,“牎”。
古⼈在古建筑中置窗,主要是为了“通”的功能,即通风和采光。
《说⽂·⽳部》云:“在墙⽈牎,在屋⽈窗。
”段⽟裁注“屋,在上者也。
”这就是说,牎和窗意义相同,但位置不⼀样。
窗专指天窗,是开在屋顶上的,⽽牎才是开在墙壁上的。
到后来,窗和牎分别不甚分明,以⾄于渐渐通⽤。
如近代《西京杂记》描述赵飞燕所居昭阳殿“窗扉多是绿玻璃,亦皆照达,⽑发不得藏焉。
”⼜晚唐温飞卿有词⽈“绿窗残梦迷”。
出现在这⾥的窗,⼤约与牎已同义了。
从西安半坡村原始社会房屋复原图来看,那时还没有窗,但从西周青铜器中便可窥见窗的影⼦了。
唐,宋,辽,⾦,元建筑物的窗格以直棂为多,棂⼦称为破⼦棂,截⾯三⾓形,尖端朝外,⾥⾯是平的,以便糊纱或糊纸。
明清以后,窗的装饰⽇趋精巧,形制也更为丰富,在宫殿建筑中更多采⽤菱花窗。
⼏种常见的形制与西⽅古建筑相⽐,中国古建筑中窗的式样和图案变化要灵活得多,丰富得多。
它并不是如同西⽅古建筑那样,在⼀个个窗洞上安装窗扇,⽽是整⽚连续组合成为通透的墓式墙。
其实,在⼀般殿堂正⾯,门和窗在形式上没有明显区别,门实际上就是落地的窗。
⽤于厅堂殿阁的窗有如下⼏种:⼀,格窗窗,⼀般⽤于厅堂前檐,常以四扇或六扇作为⼀樘。
⼆,半窗,多⽤于厅堂的次间以及暖阁,暖廊之类的檐柱间,与下部的百粉或清⽔磨砖的半墙配合使⽤三,花窗,是⼀种开在房屋壁⾯上,仅供换⽓⽤的固定窗式。
多⽤⽊格,以便夹纱,糊纸或夹砺壳(也称明⽡),云母⽚。
此外,还有落地长窗和拆装灵便,遮挡视线的窗栅和单取装饰效果的假窗。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窗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窗:北窗、西窗、南窗、东窗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窗”的出现频率是极高的。
“窗”,古字作“囱”,本义是天窗。
《说文》曰:“囱,在墙曰牗,在屋曰囱。
象形。
”所谓的“在屋”也就是在屋顶,这说明“窗”的本义其实指的是天窗。
不过在后世文献中,“窗”“牗”往往不加分别,属于同义词。
“窗”按照朝向可以分为北窗、南窗、东窗和西窗,据统计,在《全唐诗》中,共有129首诗写到“窗”的朝向问题,其中“北窗”(或“北牗”)出现了73次,大大超过了南窗、东窗和西窗这三者的总和。
“北窗”在古诗中备受青睐?及至到了宋代,文人更喜欢写“窗”,21085首宋词中,写到“窗”的就有1879首!但是在宋词中,“西窗”代替“北窗”成为文人们情有独钟的用词,“北窗”的出现次数是34次,而“西窗”则多达92次!北窗北窗”在古诗中备受青睐。
“北窗”在古诗中备受青睐,除了《全唐诗》的统计,在《先秦魏晋南北朝诗》与《全宋诗》中也有体现,两者之中,“北窗”出现的次数分别为13次和190次,所占百分比分别为54.2%和57.0%。
房屋坐北朝南,“北窗”即是房屋后墙上所开的窗户。
梁萧琛在《难神灭论》中说:“东阁延贤,南轩引景,北牗招风,西棂映月。
”反映的正是北窗良好的通风功能。
因此,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讲,北窗可以说是夏日住宅中最重要的建筑元素,承担着古人消暑纳凉的重要功能,在没有空调等制冷设备的古代,“北窗”在夏日的功能是不可替代的。
古人的很多诗句体现的就是“北窗”的通风消暑功能:炎月北窗下,清风期再过。
——孟浩然《晚春题远上人南亭》群木昼阴静,北窗凉气多。
——韦应物《夏景园庐》斋后将何充供养, 西轩泉石北窗风。
——白居易《喜照密闲实四上人见过》……当然古人也写出了“北窗”在冬日招寒缺阳的劣势,南窗冰雪消融之后,北窗还寒气逼人:后岭有微雨,北窗生晓凉。
——杜牧《西山草堂》已尽南檐滴,仍残北牖堆。
——齐已《春雪初晴喜发生至》但古人仍是把“北窗”作为重要的建筑元素,灵活运用于夏日纳凉的。
中国窗户发展历程

中国窗户发展历程
中国窗户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代。
当时,窗户一般由木料制成,用来遮风挡雨,并允许光线进入室内。
窗户的设计相对简单,主要是方形或长方形,有时还会装饰以木雕或画像等。
到了唐宋时期,窗户开始逐渐提高装饰性。
文人雅士尤其重视窗户的设计,因为它们通过窗户可以欣赏到外界的景色,这对他们的灵感和写作非常重要。
窗户不仅要充分利用光线,还要能够窥探室外的美景。
明清时期,窗户的设计变得更为精致繁复。
花窗、格窗、雕窗等不同风格的窗户设计得到了广泛应用,犹如艺术品一般。
特别是在皇家建筑中,窗户的设计更是考究,追求庄重大气的效果。
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窗户设计开始受到
外来的影响。
西式窗户的出现,使得窗户的形状更多样化,透光性更好。
同时,传统窗户的装饰也开始融合了更多现代元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业迅速发展,窗户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大量的高层建筑、别墅和商业楼宇的出现,对窗户的质量和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窗户的材质也由传统的木质逐渐向铝合金、塑料、复合材料等现代材料过渡,以满足不同需求。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节能窗户逐渐成为市场的热点。
节能窗户采用优质的隔热材料和技术,有效减少了能量损耗,
提高了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
总之,中国窗户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不断演变和创新。
窗户不仅是建筑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未来,随着科技和设计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窗户有望在功能性和艺术性方面继续取得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