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王柏青《太极秘术》
太极拳秘境1

太极拳秘境1合集视频 102:52 太极拳秘境(1-4集)太极拳秘境《第一集》及解说词分集视频太极拳秘境:第一集百花齐放-太极拳流派六式太极拳代表人物连绵的太行山脉,是中国东部重要的自然界限。
这里也是中华武术重要的发源地,很多拳种就诞生在这些并不起眼的小山村中。
几百年来,尚武之风盛行沿袭至今。
陈家沟坐落在太行山东麓,河南焦作温县城东的青风岭上,因陈氏人丁繁衍,加之村中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而得名。
因一位奇人而为世人所知,但是这个人并不姓陈,他的名字叫杨露禅。
杨露禅在陈家沟学成一种精妙的技击术,随后把它带到了北京,在擂台上打遍京城无敌手,人称杨无敌。
人们被他这种高深莫测的击打方式所吸引。
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先生,观其武艺后大嘉赞赏: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有太极浑圆一体也。
——翁同龢。
这就是太极拳。
太极拳秘境(一)百花齐放---太极拳流沠。
数百年来,无数人习练太极拳,代代相传绵延不绝,成为全世界传播最为广泛的中国武术拳种。
在太极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诞生了不同流派,他们自成一家,各有所长,当今六大流派流传最广,他们的代表人物是:陈小旺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缩小运动中的误差,建立以丹田为核心,一动全动,节节贯穿,一气贯通的运动体系。
崔仲三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连贯主要是指动作之间的感觉,动作的外形,內心的感觉,通过内心而发的动作。
这种连贯起来,所以给人感觉才是一种美。
翟维传武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功夫就是时间,沒有一定时间是练不上功夫的,整劲是来源于松柔,发力是在一瞬间产生的。
李秉慈吳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实际上不顶撞是什么呢?简单一句话,不承受对方力量,是把对方力量消化掉。
孙永田孙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我们武术都讲究快打慢,慢打迟。
放松就是最快,最快就是放松。
和有禄和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耍拳三个原则,一个耍的是轻灵圆活,一个耍的是自然从容,一个耍的是柔中求刚。
陈式杨式太极拳特点论术那么这六式太极拳,是如何行成?他们各自又有什么特奌呢?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庭以至祖传之拳术,研究了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拳经和多种内家拳术,结合医学的经络理论,和孺家道家共同的太极阴阳学说,创造了陈式太极拳和双人推手的练法。
精校王柏青《太极秘术》

王柏青《太极秘术》小荷:1.据戚建海《太极拳技击和炼丹术之奥秘》(2003年台湾逸文武学书馆出版)点校。
2.太极拳+内丹术=延年益寿+功夫精绝目录:(1)刘风梧《序言》(2)王柏青《原序》(3)张三峰《太极拳势》(4)王宗岳《太极拳论》(5)蒋发《太极拳功》(6)蒋发《太极拳诀》(7)蒋发《太极拳论》(8)邢喜怀《太极拳道》(9)邢喜怀《太极拳说》(10)张楚臣《太极拳秘传》(11)王柏青《太极丹功义诠》(12)王柏青《太极丹功要术》一、刘凤梧序余幼失怙[1],习祖遗之医略,於《景岳全书》卷九《杂证十三卷·•瘟疫》处,得先祖手录太极秘术方胜数摺[2],字草潦乱,幸尚可辩识,故复录之存义,然实未睹其术焉。
先祖刘(恒)山,道光八年人。
初经药商,后习医道。
咸丰十一年[3],路遇困病危者,施救罔效。
祖怀善念,奔波镇里,挽一老医者复临乃处。
老扶脉摇首而去。
病者知无生,讬祖善后,祖诺。
其感,探怀示祖簿册,嘱录而殉葬。
祖怜而草缮,复置其怀。
其奄然溘逝。
先祖俛[4]乡人善葬焉。
此於录后言之一二。
因系祖手泽,且理玄奥,故誊而录存。
是序。
民国六年[5]仲春月汜水刘风梧拜识二、王柏青留示(《太极秘术》原序)余从师于温州张楚臣。
先师曾曰:“是术得之於道门,精微(玄奥有)不可言传之妙。
德不修(者)不与之,名利重(者)难成之,才不足(者不传)之。
故择者不易,尔宜慎密勿惰。
”余秘而习之已历四十余载,更添以道家丹法,始悟其源流之泽长,光耀九洲。
然修之不易,犹如深海寻珠,循宝光而不舍,历艰辛而不颓,始得而获。
更加珍贵,虽万金而不售。
斯道气常存者也。
噫!孰鉴道之求真难于此乎!而身不其验、动不明其用、辄言得道、津津善辩而惑人辈,犹为可悲耳!诈伪横溢四海,真言不屑而闻,故大道当隐,俟时渐复,此亦道之至理所含也。
雍正六年[6]冬月愚叟王柏青留示小荷太极:●拳自道家出,信焉。
体用完全合乎道法。
●德才兼备,不汲汲乎功利者,方可得之。
摘录太极拳论及注解

摘录太极拳论及注解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是为论。
注解:《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以八卦、五行立说;《阴符枪谱》以阴符立说。
阴指暗,符指合,故阴符意为"静处为阴动则符",正如阴符枪法的原则"静如处女,动如脱兔王宗岳少年时读过经史,也读过《内经》、《道德经》及兵法等书,兼通击刺之术(击剑、刺枪),枪法最精。
《太极拳论》实际上是概括性很强的总结推手经验的论文,它所依据的理论是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阴阳学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以此作为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就使太极拳在广泛流传中不致练成刚拳、硬拳,也不致练成柔拳、软拳,而是大家公认的有柔有刚、刚柔相济。
这应该说是《太极拳论》的主要贡献。
(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系辞》)。
《太极拳谱》校记

《太极拳谱》校记本文作者逸川在太极拳的修练过程中,从开始,我就对太极拳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习拳之道,理义先明。
从普遍认知的太极拳,是一种老年人―养生运动‖,对太极拳一无所知,开始对太极拳有种探求。
想探求的是,影响2亿人的太极拳,到底源本的面目是什么?那么,从理上探求,可以探究其源、其流传,前人所说的拳学真义。
拳谱在武学中,是传承的代表,由于门第的观念,更因其武技,拳谱的流传,只是在师徒间择人而传承。
一 .现存的重要拳谱明清两代禁民间习武,清末社会动乱,到民国年间国术盛行,武学人士为了振兴国家,纷纷广为授徒,武术进入一个辉煌时代,拳谱多是从清末民初公布出来的。
在现存的拳谱中,我没有找到清末以前的拳谱。
1.廉让堂太极拳谱--武式太极拳二代传人李亦畲手抄拳谱《廉让堂太极拳谱》1935年刊行廉让堂太极拳谱,1935年在山西太原公开刊行,武式太极拳的拳谱传承,据武禹襄之甥李亦畲手抄本《老三本太极拳谱》刊刻。
武禹襄学拳、得拳理于赵堡镇陈清平,陈清平学拳于赵堡镇六代祖师张彦,陈清平发展拳架为:腾挪,领落,代理。
廉让堂本太极拳谱,是武禹襄将得自于陈清平的拳谱,经武禹襄、李亦畲两代传承,对陈清平所传拳谱有所增益。
如李亦畲所作《太极拳小序》、《五字诀》,是李亦畲习拳的总结,讲理深刻。
李亦畲《老三本太极拳谱》自藏本此谱的流传,由李亦畲手抄,―此卷余手订三本。
启轩第一本(注:李亦畲之弟),友人郝和一本(注:郝和珍,后授太极拳于孙禄堂),此本系余自藏。
‖故李氏手抄本,又称《老三本太极拳谱》、《李氏太极拳谱》。
逸川校对的《太极拳谱》,在第四卷《王宗岳太极拳论》,依据李亦畲手抄《老三本太极拳谱》,传给郝和珍的本校对。
2.乾隆抄本太极拳谱--传自于陈长兴的太极拳谱《乾隆抄本太极拳谱》,姜榕樵1928年刊于《太极拳讲义》拳谱首次刊刻于姜榕樵、姚馥春合编1928年出版的《太极拳讲义》。
据该书姚馥春序及拳谱前叙,拳谱得自于汤士林,汤士林学拳于形意名家许占鳌,许占鳌得拳谱于广平陈姓。
太极拳与道家内丹术揭秘感悟篇

太极拳与道家内丹术揭秘感悟篇中国的太极拳是由张三丰祖师所传我是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大陆文革期间,我跟随杨氏太极拳第四代名家李雅轩老师学拳多年。
李师1976年仙逝后,因受西安叔父戚宾习练赵堡太极拳的影响,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叔父的引荐下,我又拜在西安赵堡太极拳第十一代名师任志义老师的门下,习练赵堡大架太极拳并研修至今。
赵堡太极拳历代宗师皆尊明代武当丹士张三丰为祖师。
所谓武当丹士,即是隐居在武当山道观修炼内丹的道士。
三丰祖师著有《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一书,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三月再版(见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出版《张三丰内功炼丹秘诀》一书)。
书中载有:“太极长生诀、重阳祖师十论、运用周身筋脉诀、打坐浅训、打坐歌、积气开关说、太极拳论、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太极行功说、太极行功歌、太极拳歌、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行功十要、行功大忌、行功十八伤”等。
该书告诉人们,凡欲修炼内丹的人,必须性命双修才能符合修丹悟道的规律和原则。
从宏观而论,所谓性功(即静功),是以炼神修心为主;所谓命功(即动功),是以修炼太极拳为主。
此是修丹悟道的不二法门。
又据赵堡太极拳第九代明师,河南沁阳义庄人杜元化1935年著《太极拳正宗·溯始》中可知,河南温县赵堡镇流传的赵堡太极拳,是以明代张三丰祖师传云游道人,又经云游道人数传至山西太谷县王林桢(即王宗岳),王于明万历年间将其术传给河南温县赵堡镇的蒋发。
蒋跟随王林桢学拳七年后回归故里。
故蒋发是赵堡太极拳的第一代宗师。
其后二传邢喜怀,三传张楚臣,四传陈敬柏、王柏青,五传张宗禹,六传张彦,七传陈清平,八传和兆元,九传和庆喜,十传郑伯英,十一传任志义(以上均系河南温县赵堡镇人),我是赵堡太极拳的第十二代传人。
再据赵堡太极拳第四代宗师王柏青在清雍正六年(1729年)所编著的《太极秘术·序》一书开宗明义便说:“余从师于温州(即河南温县)张楚臣。
先师曾曰:‘是术得之于道门,精微(奥妙),(有)不可言传之妙。
王宗岳家谱( 颜紫元)

小王庄从第一世王润夫到王名仁已是二十二世(与尊村的姬龙峰祖师至今二十二世同),看来小王庄的始祖王润夫也是明初人。其六世祖是王泽、王耀;其七世祖是王公素(王泽之子)、王公忆(王耀长子)、王公悦(王耀次子)。王公素旁注:有妻任氏、邓氏、段氏,公忆旁注:有九子,而王公悦旁注:无后,也无妻妾的记载;而其八世祖为王应臣;九世祖王大刚;其十五世王定远、十六世王天玉、十七世祖王明师都是京城的太学生。
而陈长兴则将“道家原传十三势软手”传给了专心致志学艺的河北永年人杨露禅。
由于陈有本家势大、名声大,于是陈氏弟子纷纷向其学“十三势新架”,以至道家原传“十三势软手”在陈家沟失传。到了1931年唐豪在陈家沟考证时,发现那里的拳“有:十三势、炮捶、长拳,三套家数。长拳已失传;十三势又分作:头、二、三、四、五套拳,只有头套流传下来,余失传;炮捶因其刚而不柔,村人有学有不学者
‘辨拳论’另一个重要之处,说明此艺是‘前明有父女从云南至山西’,‘前明’者,即明朝也。熟知张三丰事迹的,都知道张三丰艺成后云游天下,河南、陕西、四川、贵州、江苏、云南、湖北及古之辽东都留有张三丰圣道的足迹,在云南有关张三丰的事迹特别多,因此,其传人“父女从云南到山西”完全可以理解。
‘辨拳论’也说明陈鑫原先是承认赵堡前有邢西怀、张宗禹,后有陈清平、牛发虎等太极大师的……”
河南博爱千载寺的博公及董秉乾将“十三势软手”及“十三势论”传给了唐村的贡生李春茂及其子李仲、李信、姑表兄弟陈奏庭。蒋发回温县后将“十三势软手”及“十三势论”传给了赵堡镇的邢喜怀。李际遇事败后,陈奏庭又从蒋发再学“十三势软手”(此时,陈奏庭与姑表兄弟李仲、李信已创了‘太极养生功’及写了‘太极养生功谱’,大概发现所创的‘太极养生功’远不如‘十三势软手’,故李信回千载寺‘再拳’,重新深造,而陈奏庭则随蒋发再深造‘十三势软手’)。
赵堡太极拳前贤生卒年探析_赵堡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前贤生卒年探析_赵堡太极拳近年来,随着赵堡太极拳系第四代传人王柏青所著的《太极秘术》残本的发现(《太极秘术》残本见郑瑞、谭大江编著的《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一书),使我们有可能大略地推算出王柏青的生年,并以此为基准推导出自其往上两代师、祖的大致生年。
这个证据链条对于拨开太极拳源流之谜团,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笔者以王柏青为基点,依据大量的书刊资料,梳理出一个赵堡太极拳系前贤的生卒年表(见附表)。
表中所列出的各太极拳传人的生卒年,可以确定(含公认)的用圆括号()标示。
暂时不能确定而推导的生卒年用方括号[]标示。
附表张三丰(1247-?)年?代数传王宗岳[1540―1620]年1、蒋发(1574―1654)年2、邢喜怀[1594―1674]年3、张楚臣[1623―1703]年4、王柏青[1653―1733]年陈敬柏(1707―1791)年5、张仲禹[1673―1753]6、张彦(1723―1807)年7、陈清平(1795―1868)年8、和兆元(1810―1890)年9、武禹襄(1812―1880)年本表中蒋发、陈敬柏、张彦、陈清平的生卒年在拳史或地方志书中有确切记载。
既然陈王廷(约1600~1680年)的生卒年人们用推论方式确定而后基本被公认,那么王宗岳、邢喜怀、张楚臣、王柏青、张仲禹的生卒年也是可以以合乎情理的方式假设和推导出来的。
推理的理由和方式如下:王宗岳的生年是假设他比蒋发年长34岁而定的。
因口碑资料(传说)中说蒋发去山西王宗岳家学拳时,王因年纪大,不耐多言,便让女儿教蒋发,故此赵堡太极拳中留有女性动作。
邢喜怀的生年是假设他比蒋发年轻20岁而定。
理由是蒋发学成回乡后又过了数年才相中一个青年人,这样师徒间年龄上的差距应在20岁以内。
张楚臣的生年是假设他比邢喜怀年轻29岁而定的。
另外,王柏青说自己从学于张楚臣,师徒间相差25~30岁是有可能的。
王柏青的生年根据《太极秘术》残本原序文及落款而推定。
武学秘籍合辑本目录

武学秘籍合辑本目录一、内功心法1. 《易筋经》2. 《九阳真经》3. 《九阴真经》4. 《太极拳经》5. 《北冥神功》6. 《六脉神剑》7. 《七伤拳》8. 《八荒六合唯我独尊功》9. 《九阳神功》10. 《九阴真经》11. 《九阳真经》12. 《九阳真经》13. 《九阳真经》14. 《九阳真经》15. 《九阳真经》16. 《九阳真经》17. 《九阳真经》18. 《九阳真经》19. 《九阳真经》20. 《九阳真经》二、外功绝技2. 《九阴白骨爪》3. 《六脉神剑》4. 《独孤九剑》5. 《空灵神剑》6. 《葵花宝典》7. 《太极拳》8. 《八卦掌》9. 《八卦掌》10. 《八卦掌》11. 《八卦掌》12. 《八卦掌》13. 《八卦掌》14. 《八卦掌》15. 《八卦掌》16. 《八卦掌》17. 《八卦掌》18. 《八卦掌》19. 《八卦掌》20. 《八卦掌》三、轻功身法1. 《凌波微步》2. 《神行百变》3. 《梯云纵》5. 《灵犀一指》6. 《凌波微步》7. 《神行百变》8. 《梯云纵》9. 《飞燕掠波》10. 《灵犀一指》11. 《凌波微步》12. 《神行百变》13. 《梯云纵》14. 《飞燕掠波》15. 《灵犀一指》16. 《凌波微步》17. 《神行百变》18. 《梯云纵》19. 《飞燕掠波》20. 《灵犀一指》四、暗器毒术1. 《毒砂掌》2. 《化骨绵掌》3. 《金蚕丝》4. 《生死符》5. 《五毒神掌》6. 《毒砂掌》8. 《金蚕丝》9. 《生死符》10. 《五毒神掌》11. 《毒砂掌》12. 《化骨绵掌》13. 《金蚕丝》14. 《生死符》15. 《五毒神掌》16. 《毒砂掌》17. 《化骨绵掌》18. 《金蚕丝》19. 《生死符》20. 《五毒神掌》五、辅助技巧1. 《九阳真经》2. 《九阴真经》3. 《九阳真经》4. 《九阴真经》5. 《九阳真经》6. 《九阴真经》7. 《九阳真经》8. 《九阴真经》9. 《九阳真经》11. 《九阳真经》12. 《九阴真经》13. 《九阳真经》14. 《九阴真经》15. 《九阳真经》16. 《九阴真经》17. 《九阳真经》18. 《九阴真经》19. 《九阳真经》20. 《九阴真经》六、武学理论1. 《武学纲要》2. 《武学正宗》3. 《武学秘要》4. 《武学精要》5. 《武学真谛》6. 《武学纲要》7. 《武学正宗》8. 《武学秘要》9. 《武学精要》10. 《武学真谛》11. 《武学纲要》12. 《武学正宗》13. 《武学秘要》14. 《武学精要》15. 《武学真谛》16. 《武学纲要》17. 《武学正宗》18. 《武学秘要》19. 《武学精要》20. 《武学真谛》七、历史传说1. 《金庸武侠世界》2. 《古龙武侠世界》3. 《黄易武侠世界》4. 《金庸武侠世界》5. 《古龙武侠世界》6. 《黄易武侠世界》7. 《金庸武侠世界》8. 《古龙武侠世界》9. 《黄易武侠世界》10. 《金庸武侠世界》11. 《古龙武侠世界》12. 《黄易武侠世界》13. 《金庸武侠世界》14. 《古龙武侠世界》15. 《黄易武侠世界》16. 《金庸武侠世界》17. 《古龙武侠世界》18. 《黄易武侠世界》19. 《金庸武侠世界》20. 《古龙武侠世界》八、武学故事1. 《笑傲江湖》2. 《天龙八部》3. 《神雕侠侣》4. 《射雕英雄传》5. 《倚天屠龙记》6. 《笑傲江湖》7. 《天龙八部》8. 《神雕侠侣》9. 《射雕英雄传》10. 《倚天屠龙记》11. 《笑傲江湖》12. 《天龙八部》13. 《神雕侠侣》14. 《射雕英雄传》15. 《倚天屠龙记》16. 《笑傲江湖》17. 《天龙八部》18. 《神雕侠侣》19. 《射雕英雄传》20. 《倚天屠龙记》九、武学人物1. 《令狐冲》2. 《郭靖》3. 《杨过》4. 《张无忌》5. 《乔峰》6. 《令狐冲》7. 《郭靖》8. 《杨过》9. 《张无忌》10. 《乔峰》11. 《令狐冲》12. 《郭靖》13. 《杨过》14. 《张无忌》15. 《乔峰》16. 《令狐冲》17. 《郭靖》18. 《杨过》19. 《张无忌》20. 《乔峰》十、武学兵器1. 《倚天剑》2. 《屠龙刀》3. 《金蛇剑》4. 《打狗棒》5. 《金轮法王》6. 《倚天剑》7. 《屠龙刀》8. 《金蛇剑》9. 《打狗棒》10. 《金轮法王》11. 《倚天剑》12. 《屠龙刀》13. 《金蛇剑》14. 《打狗棒》15. 《金轮法王》16. 《倚天剑》17. 《屠龙刀》18. 《金蛇剑》19. 《打狗棒》20. 《金轮法王》武学秘籍合辑本目录一、内功心法1. 《太乙真经》2. 《先天功》3. 《紫霞神功》4. 《洗髓经》5. 《神照经》6. 《易筋经》7. 《九阳真经》8. 《九阴真经》9. 《太极拳经》10. 《北冥神功》11. 《六脉神剑》12. 《七伤拳》13. 《八荒六合唯我独尊功》14. 《九阳神功》15. 《九阴真经》16. 《九阳真经》17. 《九阳真经》18. 《九阳真经》19. 《九阳真经》20. 《九阳真经》二、外功绝技1. 《降龙十八掌》2. 《九阴白骨爪》3. 《六脉神剑》4. 《独孤九剑》5. 《空灵神剑》6. 《葵花宝典》7. 《太极拳》8. 《八卦掌》9. 《八卦掌》10. 《八卦掌》11. 《八卦掌》12. 《八卦掌》13. 《八卦掌》14. 《八卦掌》15. 《八卦掌》16. 《八卦掌》17. 《八卦掌》18. 《八卦掌》19. 《八卦掌》20. 《八卦掌》三、轻功身法1. 《凌波微步》2. 《神行百变》3. 《梯云纵》4. 《飞燕掠波》5. 《灵犀一指》6. 《凌波微步》7. 《神行百变》8. 《梯云纵》10. 《灵犀一指》11. 《凌波微步》12. 《神行百变》13. 《梯云纵》14. 《飞燕掠波》15. 《灵犀一指》16. 《凌波微步》17. 《神行百变》18. 《梯云纵》19. 《飞燕掠波》20. 《灵犀一指》四、暗器毒术1. 《毒砂掌》2. 《化骨绵掌》3. 《金蚕丝》4. 《生死符》5. 《五毒神掌》6. 《毒砂掌》7. 《化骨绵掌》8. 《金蚕丝》9. 《生死符》10. 《五毒神掌》11. 《毒砂掌》13. 《金蚕丝》14. 《生死符》15. 《五毒神掌》16. 《毒砂掌》17. 《化骨绵掌》18. 《金蚕丝》19. 《生死符》20. 《五毒神掌》五、辅助技巧1. 《九阳真经》2. 《九阴真经》3. 《九阳真经》4. 《九阴真经》5. 《九阳真经》6. 《九阴真经》7. 《九阳真经》8. 《九阴真经》9. 《九阳真经》10. 《九阴真经》11. 《九阳真经》12. 《九阴真经》13. 《九阳真经》14. 《九阴真经》16. 《九阴真经》17. 《九阳真经》18. 《九阴真经》19. 《九阳真经》20. 《九阴真经》六、武学理论1. 《武学纲要》2. 《武学正宗》3. 《武学秘要》4. 《武学精要》5. 《武学真谛》6. 《武学纲要》7. 《武学正宗》8. 《武学秘要》9. 《武学精要》10. 《武学真谛》11. 《武学纲要》12. 《武学正宗》13. 《武学秘要》14. 《武学精要》15. 《武学真谛》16. 《武学纲要》17. 《武学正宗》18. 《武学秘要》19. 《武学精要》20. 《武学真谛》七、历史传说1. 《金庸武侠世界》2. 《古龙武侠世界》3. 《黄易武侠世界》4. 《金庸武侠世界》5. 《古龙武侠世界》6. 《黄易武侠世界》7. 《金庸武侠世界》8. 《古龙武侠世界》9. 《黄易武侠世界》10. 《金庸武侠世界》11. 《古龙武侠世界》12. 《黄易武侠世界》13. 《金庸武侠世界》14. 《古龙武侠世界》15. 《黄易武侠世界》16. 《金庸武侠世界》17. 《古龙武侠世界》18. 《黄易武侠世界》19. 《金庸武侠世界》20. 《古龙武侠世界》八、武学故事1. 《笑傲江湖》2. 《天龙八部》3. 《神雕侠侣》4. 《射雕英雄传》5. 《倚天屠龙记》6. 《笑傲江湖》7. 《天龙八部》8. 《神雕侠侣》9. 《射雕英雄传》10. 《倚天屠龙记》11. 《笑傲江湖》12. 《天龙八部》13. 《神雕侠侣》14. 《射雕英雄传》15. 《倚天屠龙记》16. 《笑傲江湖》17. 《天龙八部》18. 《神雕侠侣》19. 《射雕英雄传》20. 《倚天屠龙记》九、武学人物1. 《令狐冲》2. 《郭靖》4. 《张无忌》5. 《乔峰》6. 《令狐冲》7. 《郭靖》8. 《杨过》9. 《张无忌》10. 《乔峰》11. 《令狐冲》12. 《郭靖》13. 《杨过》14. 《张无忌》15. 《乔峰》16. 《令狐冲》17. 《郭靖》18. 《杨过》19. 《张无忌》20. 《乔峰》十、武学兵器1. 《倚天剑》2. 《屠龙刀》3. 《金蛇剑》4. 《打狗棒》5. 《金轮法王》7. 《屠龙刀》8. 《金蛇剑》9. 《打狗棒》10. 《金轮法王》11. 《倚天剑》12. 《屠龙刀》13. 《金蛇剑》14. 《打狗棒》15. 《金轮法王》16. 《倚天剑》17. 《屠龙刀》18. 《金蛇剑》19. 《打狗棒》20. 《金轮法王》武学秘籍合辑本目录一、内功心法1. 《易筋经》2. 《九阳真经》3. 《九阴真经》4. 《太极拳经》5. 《北冥神功》6. 《六脉神剑》7. 《七伤拳》8. 《八荒六合唯我独尊功》9. 《九阳神功》10. 《九阴真经》11. 《九阳真经》12. 《九阳真经》13. 《九阳真经》14. 《九阳真经》15. 《九阳真经》16. 《九阳真经》17. 《九阳真经》18. 《九阳真经》19. 《九阳真经》20. 《九阳真经》二、外功绝技1. 《降龙十八掌》2. 《九阴白骨爪》3. 《六脉神剑》4. 《独孤九剑》5. 《空灵神剑》6. 《葵花宝典》7. 《太极拳》8. 《八卦掌》9. 《八卦掌》10. 《八卦掌》11. 《八卦掌》12. 《八卦掌》13. 《八卦掌》14. 《八卦掌》15. 《八卦掌》16. 《八卦掌》17. 《八卦掌》18. 《八卦掌》19. 《八卦掌》20. 《八卦掌》三、轻功身法1. 《凌波微步》2. 《神行百变》3. 《梯云纵》4. 《飞燕掠波》5. 《灵犀一指》6. 《凌波微步》7. 《神行百变》8. 《梯云纵》9. 《飞燕掠波》10. 《灵犀一指》11. 《凌波微步》12. 《神行百变》13. 《梯云纵》15. 《灵犀一指》16. 《凌波微步》17. 《神行百变》18. 《梯云纵》19. 《飞燕掠波》20. 《灵犀一指》四、暗器毒术1. 《毒砂掌》2. 《化骨绵掌》3. 《金蚕丝》4. 《生死符》5. 《五毒神掌》6. 《毒砂掌》7. 《化骨绵掌》8. 《金蚕丝》9. 《生死符》10. 《五毒神掌》11. 《毒砂掌》12. 《化骨绵掌》13. 《金蚕丝》14. 《生死符》15. 《五毒神掌》16. 《毒砂掌》18. 《金蚕丝》19. 《生死符》20. 《五毒神掌》五、辅助技巧1. 《九阳真经》2. 《九阴真经》3. 《九阳真经》4. 《九阴真经》5. 《九阳真经》6. 《九阴真经》7. 《九阳真经》8. 《九阴真经》9. 《九阳真经》10. 《九阴真经》11. 《九阳真经》12. 《九阴真经》13. 《九阳真经》14. 《九阴真经》15. 《九阳真经》16. 《九阴真经》17. 《九阳真经》18. 《九阴真经》19. 《九阳真经》六、武学理论1. 《武学纲要》2. 《武学正宗》3. 《武学秘要》4. 《武学精要》5. 《武学真谛》6. 《武学纲要》7. 《武学正宗》8. 《武学秘要》9. 《武学精要》10. 《武学真谛》11. 《武学纲要》12. 《武学正宗》13. 《武学秘要》14. 《武学精要》15. 《武学真谛》16. 《武学纲要》17. 《武学正宗》18. 《武学秘要》19. 《武学精要》20. 《武学真谛》七、历史传说1. 《金庸武侠世界》2. 《古龙武侠世界》3. 《黄易武侠世界》4. 《金庸武侠世界》5. 《古龙武侠世界》6. 《黄易武侠世界》7. 《金庸武侠世界》8. 《古龙武侠世界》9. 《黄易武侠世界》10. 《金庸武侠世界》11. 《古龙武侠世界》12. 《黄易武侠世界》13. 《金庸武侠世界》14. 《古龙武侠世界》15. 《黄易武侠世界》16. 《金庸武侠世界》17. 《古龙武侠世界》18. 《黄易武侠世界》19. 《金庸武侠世界》20. 《古龙武侠世界》八、武学故事1. 《笑傲江湖》2. 《天龙八部》3. 《神雕侠侣》4. 《射雕英雄传》5. 《倚天屠龙记》6. 《笑傲江湖》7. 《天龙八部》8. 《神雕侠侣》9. 《射雕英雄传》10. 《倚天屠龙记》11. 《笑傲江湖》12. 《天龙八部》13. 《神雕侠侣》14. 《射雕英雄传》15. 《倚天屠龙记》16. 《笑傲江湖》17. 《天龙八部》18. 《神雕侠侣》19. 《射雕英雄传》20. 《倚天屠龙记》九、武学人物1. 《令狐冲》2. 《郭靖》3. 《杨过》4. 《张无忌》5. 《乔峰》6. 《令狐冲》7. 《郭靖》8. 《杨过》9. 《张无忌》10. 《乔峰》11. 《令狐冲》12. 《郭靖》13. 《杨过》14. 《张无忌》15. 《乔峰》16. 《令狐冲》17. 《郭靖》18. 《杨过》19. 《张无忌》20. 《乔峰》十、武学兵器1. 《倚天剑》2. 《屠龙刀》3. 《金蛇剑》4. 《打狗棒》5. 《金轮法王》6. 《倚天剑》7. 《屠龙刀》8. 《金蛇剑》9. 《打狗棒》10. 《金轮法王》11. 《倚天剑》12. 《屠龙刀》13. 《金蛇剑》14. 《打狗棒》15. 《金轮法王》16. 《倚天剑》17. 《屠龙刀》18. 《金蛇剑》19. 《打狗棒》20. 《金轮法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柏青《太极秘术》小荷:1.据戚建海《太极拳技击和炼丹术之奥秘》(2003年台湾逸文武学书馆出版)点校。
2.太极拳+内丹术=延年益寿+功夫精绝目录:(1)刘风梧《序言》(2)王柏青《原序》(3)张三峰《太极拳势》(4)王宗岳《太极拳论》(5)蒋发《太极拳功》(6)蒋发《太极拳诀》(7)蒋发《太极拳论》(8)邢喜怀《太极拳道》(9)邢喜怀《太极拳说》(10)张楚臣《太极拳秘传》(11)王柏青《太极丹功义诠》(12)王柏青《太极丹功要术》一、刘凤梧序余幼失怙[1],习祖遗之医略,於《景岳全书》卷九《杂证十三卷·•瘟疫》处,得先祖手录太极秘术方胜数摺[2],字草潦乱,幸尚可辩识,故复录之存义,然实未睹其术焉。
先祖刘(恒)山,道光八年人。
初经药商,后习医道。
咸丰十一年[3],路遇困病危者,施救罔效。
祖怀善念,奔波镇里,挽一老医者复临乃处。
老扶脉摇首而去。
病者知无生,讬祖善后,祖诺。
其感,探怀示祖簿册,嘱录而殉葬。
祖怜而草缮,复置其怀。
其奄然溘逝。
先祖俛[4]乡人善葬焉。
此於录后言之一二。
因系祖手泽,且理玄奥,故誊而录存。
是序。
民国六年[5]仲春月汜水刘风梧拜识二、王柏青留示(《太极秘术》原序)余从师于温州张楚臣。
先师曾曰:“是术得之於道门,精微(玄奥有)不可言传之妙。
德不修(者)不与之,名利重(者)难成之,才不足(者不传)之。
故择者不易,尔宜慎密勿惰。
”余秘而习之已历四十余载,更添以道家丹法,始悟其源流之泽长,光耀九洲。
然修之不易,犹如深海寻珠,循宝光而不舍,历艰辛而不颓,始得而获。
更加珍贵,虽万金而不售。
斯道气常存者也。
噫!孰鉴道之求真难于此乎!而身不其验、动不明其用、辄言得道、津津善辩而惑人辈,犹为可悲耳!诈伪横溢四海,真言不屑而闻,故大道当隐,俟时渐复,此亦道之至理所含也。
雍正六年[6]冬月愚叟王柏青留示小荷太极:●拳自道家出,信焉。
体用完全合乎道法。
●德才兼备,不汲汲乎功利者,方可得之。
●太极拳最终走向丹道。
丹道之法可以有效促进太极拳。
太极拳+丹道=如虎添翼。
●然“斯道旁门甚多。
”不可不慎!人生如有幸得遇明师,不可不惜!三、张三丰《太极拳势》太极拳者,如长江大海之水,滔滔不绝也。
太极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
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此八卦也。
夫进退为水火之步,顾盼为金木之步,定为中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手运八卦,脚踩五行,合而言之,曰十三势也。
此系武当山张三峰祖师遗论,欲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耳。
小荷太极:●注意此篇与一般版本不同。
●踩:原字为(足比)。
●末句与前文意不合,疑为后人所加。
四、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如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小荷太极:底版为普通流传版本,修改部分为本文不同处。
五、蒋发《太极拳功》师傅曰:太极行功法,在调阴阳、合神气、止心于脐下。
乃曰:凝神敛神入气穴,使阴阳交感,浑然一炁。
夫太极拳者,静而始动,动而至静,动静相因,连而不断;神形互依,意气相聚,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虚实分明,用意不用力,乃拳功之要,学者不二法门也。
小荷:1.止心于脐下,凝神入气穴,调阴阳(神气)使之和合也。
2.神形相依,意气相聚,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六、蒋发《太极拳诀》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穿,虚灵在中。
七、蒋发《太极拳行功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要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八、邢喜怀《太极拳道》先师曰:“习拳[7]习道,理义须明[8]。
功不间断[9],其艺乃精。
”夫拳之道者,阴阳之化生,动静之机变也。
知气养[10]而增命,善竞扑而全身,此为习拳之妙理。
气何以养?寅时吐纳,神守天根,意沉海底,心静息寂[11],神意互恋,升降吞液,腹中如轮,旋转循规,是以知水火之和气,为两肾所出,此人身性命之本,须刻刻留意为是。
扑何以善?手脚四肢皆听命於心神。
动静虚实,随意气而定取。
上动下合,左转右旋,前移后趋,惟心神之所向,意气之所使也。
腰为真机,而贯串肢节,势无所阻,是内意者用耳。
九、邢喜怀《太极拳说》夫太极者,法演先天,道肇生化焉。
化生於一,是名太极。
先天者,太极之一气;后天者,分而为阴阳。
凡万物莫不由此。
阳主动,而阴主静。
动之极则阴生,静之极则阳生。
有生有死,造化之流行不息。
有升有降,气运之消长无端。
体象有常者可知,变化无穷者莫测。
大之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
太极之理,无乎不在。
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成。
阴阳之气,修身之基。
上阳神而下阴海,合之者,而元气生。
左阳肾而右阴肾,合之者,而元精产。
背外阳而怀内阴,皆合者,而元神定。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本乎阳者亲上,本乎阴者亲下。
是则手以阳论,脚以阴名,相合者而身自灵。
虚实分而阴阳判,动静为而阴阳变。
纵者横之,刚者柔之,来者去之,开者阖之,无非阴阳之妙理焉。
然阴阳和合,斯理孰持?胜负两途,斯验孰主?一判阴阳两极分,聚合阴阳逢在中。
是以其妙者一也,其窍者中也。
夫太极拳者,性命双修之学也。
性者天,上潜於顶,顶乃性之根。
命者海,下潜於脐,脐乃命之蒂。
故知双修之道在天根海蒂之合也。
真意为其中,使而有所验。
动之始则阳生,静之始则柔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极则刚生。
阴阳刚柔,太极拳法,四肢义通。
且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刚柔之中,复有刚柔。
故有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太刚太柔,少刚少柔,太极拳手之八法备焉。
曰:“掤、捋、挤、按、采、挒、肘、靠”。
一以中分而阴阳出,阴阳复而四时成,中为生化之始,合时成用,五气行焉。
东有应木之苍龙,西有属金之白虎,北陆玄龟得水性而潜地,南方赤鸟得火气而飞升,中土孕化以生成而明德。
五行生克,太极拳脚之五步出焉。
曰:“进、退、顾、盼、定”。
夫太极拳者,呼吸二五之中气,手运八法之灵技,脚踩五行之妙方。
上下内外与意合,节节贯串於一身。
因而万千之变无乎不应。
此所以根出於一,而化则无穷,太极拳之所寓焉。
俾使学者默识心通,故为说之而已哉。
十、张楚臣《太极拳秘传》太极拳,功有济世之法,技有运身之术,示外者足矣。
而修行之秘,须宝而重之,不得轻授。
傥传匪人,则遗祸为害,宁不惕哉!诀曰:沉气於腹,以意定之,不得妄提。
聚而鼓荡,状若璇玑。
意活而运,气如轮转。
其要不离腹中,此所以“刻刻留意”者耳。
神领全身,以手为先,脚随手动,身随脚转。
意与神通,气随意走。
筋脉自随气行,此所以“举动”、“用意”者耳。
夫太极拳者,内气之鼓荡运动,须与外形之势同。
凡举动,神意互恋,神领手诀,而意令气运,由手而肘而肩,由脚而膝而腰,自可达以众归一之道,此既上下内外合,为太极之妙术也。
手有八法而一神虚领,气有百环皆随意而定。
神主阳而行外势也,形也;意主阴而守内精也,气也。
手为阳而动於上,脚为阴而移於下。
妙在俱合,灵在俱松。
势未动而意已动,神意俱在形之先。
势不可执,以神意为机变,无须以成架为局焉。
十一、王柏青《太极丹功义诠》(七言116句)1.道自虚无生有为,便从太极中规循。
天地分判阴阳义,人法自然意合神。
2.道心玄秘守天根,内丹培育成在坤。
精气合练延年药,浑身天人俱忘春。
3.悟得天心道基尊,生生妙境育灵根。
抛却名利海天阔,圜中日月随心神。
4.两只慧剑定中土,一团和气冲玄门。
苍海无浪缘龙蜇,青天恬谧赤子心。
5.精气神喻三祖孙,气为先祖万物根。
精乃气子生神意,积气生精自全神。
6.出玄入牝呼吸循,念念归底海容深。
俟至地火喷涌时,百脉俱活修全真。
7.三花妙合统在神,五气聚分权由心。
修得瑞土孕内丹,日月真息火候存。
8.三魂息安昼夜分,两弦期活朔望临。
但使方寸宅勤守,黄芽白雪何须寻。
9.汞借水银喻人心,铅如钢铁比人身。
婴儿姹女亦如是,黄婆撮合土意真。
10.坎离分合水火轮,注生定死本命根。
上下左右皆非是,中腰阴阳两肾门。
11.子午上星下会阴,戊己神阙并命门。
庚申金气土得藏,坤火巽风意息存。
12.乾中阳失翻成离,坎得中实转易坤。
化阴抽阳还健体,潜藏飞跃总由心。
13.寅时面南守天根,舒形缓息渐寂隐。
恬澹念沉入深海,无物腹虚静无尘。
14.大道无声缓缓运,一缕绵绵下归引。
渐细渐长谷底满,收聚散气团仙真。
15.日追月坠晓星临,三光先后开天门。
深山寂幽溶溶夜,恰是道基初生根。
16.贪龙欲腾行沛霖,怒虎出洞将噬人。
天符一道玉音降,虎归龙伏修清心。
17.阴阳媾合龙虎吟,意痴神醉恋魂魄。
心肾交合水火济,田蒸海温好浴身。
18.紫气炎焰冲玄门,肌爽窍开乐人伦。
甘露琼浆天池满,饵津润脏涤身心。
19.潜龙无用筑基因,见龙在田产灵根。
飞龙在天运武火,亢龙有悔形退阴。
20.祖气复入闭出门,腹胎意转运法轮。
能令十息缓缓吐,三十息上可调神。
21.精生灵根气护神,神定身中息自沉。
内息气运精神固,此真之外更无真。
22.神行气行元海运,一轮始终胎息匀。
善养生者在守息,物欲善者勤养根。
23.太极一气延年药,气命神性双修门。
天地合育续命芝,但知求我不求人。
24.肢松心沉入脐轮,太极未分是真阴。
一阳动处天意现,神令手运移昆仑。
25.挽起光圜转乾坤,气滚意池腹中寻。
龙翔九天云伴起,虎啸幽谷风摧林。
26.借势循向在心神,贴从璇玑妙进身。
顺力浑然跌不觉,勿用气力返伤根。
27.腹虚若海载万均,能运沉浮善曲伸。
神形意气能一处,移山倒海翻乾坤。
28.阴摧阳转阳摧阴,可知玄奥在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