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到第四章(重点)

合集下载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中国医学史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 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2. 在金属针具之前,中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是砭石。

是一种锐利的楔型石块,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用来切开脓肿和排脓放血。

3. 在原始宗教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疗保健方法是导引术。

4. 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5. 灸法:通过对身体某一部位进行固定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6. 为什么古代中药著作皆称“本草”? 古代以植物药为主第二章早期的医药卫生知识和实践1.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文字,我国最早关于龋齿的记载见于甲骨文。

甲骨文中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是?“疾年”“雨疾”“降疾”“疾疫”。

2.蛊:甲骨文的记载。

象征腹中之寄生虫,是将虫与人体相联系的最早记载。

3.目前所知对药物进行的最早分类记载于《周礼•天官》,五药(草、木、虫、石、谷)。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我国最早的病名记录见于《诗经》。

5.先秦文献中收录药物最多的是《山海经》,该书虽非药物学专著,却包含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

6. 酒的药用作用?①酒能通经活络、提振精神,也有驱寒散瘀、麻醉镇痛或消毒杀菌的作用。

②酒又有挥发性能且能充当溶媒,所以后世成为常用的溶剂,并且用来加工炮制药物,制作药酒。

③对“外感风寒”“劳伤筋骨”等病有治疗作用。

“鬯其酒”见于甲骨文,是目前所知关于药酒的最早记载。

7. 酒在《汉书•食货志》中被称为“百药之长”。

8. 何为汤液?汤液传说由何人发明?汤液即汤剂,又称水药,是将所选的多种药物混合煎煮后用于医疗。

传说汤液由伊尹创制。

意义:1.整体观在药物学运用上的具体体现2.为提高疗效、减低毒性的深化研究提供条件3.为方剂学诞生埋下伏笔9. 病入膏肓的典故与医缓有关。

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治法规范“攻”“达”“药”。

10. 公元前541年秦国名医医和为晋侯诊疾提出的病因学说是六气病因学说。

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30(第一章和第四章是重点)第一章绪论1 公共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具有主体数量的不确定性和实体上的共享性等特征。

它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

要正确界定公共利益,通常要遵守以下四项基本标准:公共、合理、正当、公平。

公共利益是一种公众利益,受益主体是社会公众,利益的实现依赖于公共权力机构的公共选择机制;界定公共利益要遵循合理性原则;界定公共利益要基于广泛的民意;实现公共利益的同时要给予私人利益受损的少数人公平、合理的补偿。

2 公共权力(2014):一般是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得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公共权力的产生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公共权力的运行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权力运行机制应用到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之中,进而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

公共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对公共权力实施有效制约,才能保证私人的合法权力和社会的良好运行。

3 公共秩序:也成为社会秩序,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主要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

道德和法律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维护公共秩序,既要依靠道德规范,也需要法律规范的制约,两者互相补充、互为条件。

4 公共物品(2013年):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具有以下特征: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出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因此,公共物品一般不能有效的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其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纯粹的公共物品是少数,如国防和灯塔,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

超声诊断学复习重点

超声诊断学复习重点

超声诊断学第一章~第四章总论1、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形态学检测、功能性检测、介入性超声。

2、超声诊断的优势:对软组织分辨良好,特别是含液器官(血管、胆道等)。

3、超声诊断的类型:A型、B型、M型、D型、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等。

4、超声的定义:是一种传播频率在20kHz以上、超过人耳可听到声波频率范围的机械波,临床最常用的频率是2.5~10MHz。

5、对不足2个月的早期妊娠妇女,尽量不用超声进行常规检查。

6、多普勒血流声像图显示:红色表示血流朝向探头,蓝色表示血流背向探头,多彩色小点交织表示湍流,亮度表示血流平均速度。

第五章腹部超声探测方法1、探头频率的选择:频率越高,波长越短,穿透力越弱,用于浅表器官;频率越低,波长越长,穿透力越强,用于深部脏器。

2、在探头和组织之间涂以医用超声耦合剂,可以减少探头与组织间的空气间隙,减少声阻抗差。

3、受检者准备:(1)上腹部检查:空腹8-12h(通常在晨起禁食早餐时检查),显示胰腺等脏器可饮水使胃充盈作透声窗。

(2)盆腔检查:需膀胱适量充盈。

第六章肝超声诊断一、正常声像图表现1、正常肝声像图:内部回声细密、均匀,门静脉管壁呈稍强回声,肝静脉管壁不显示明显回声。

2、多普勒血流图:门静脉、肝动脉血流朝向肝,呈红色;肝静脉血流背向肝,呈蓝色。

二、肝疾病的超声诊断(一)脂肪肝1、广泛性脂肪肝:肝均匀增大,表面圆钝,肝实质回声增强(“明亮肝”);局限性脂肪肝:花斑样或不规则片状高回声(脂肪浸润区)。

2、血流信号较正常少。

(二)肝炎后肝硬化1、肝左右叶大小比例失调,右叶萎缩,左叶增大,肝实质回声增粗增强。

2、肝表面不光整或凹凸不平,表面外围可见腹水。

3、胆囊壁充血水肿出现“双边影”。

4、门静脉内径增大,并有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三)肝囊性病变1、肝囊肿:一个或多个无回声区,透声性好,后壁回声增强,后方回声增强明显。

2、肝浓重:边界不清,壁厚,内壁不规则,呈虫噬样,超声造影现实蜂窝样表现。

《生物化学》分章重点总结

《生物化学》分章重点总结

生物化学分章重点总结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及维持的力(考到问答题)一级:多肽链中AA残基的排列顺序,维持的力为肽键,二硫键。

二级:Pr中某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即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不涉及AA碱基侧链的构象,维持的力为氢键。

三级:整条多肽链全部AA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其形成和稳定主要靠次级键—疏水作用,离子键(盐键),氢键,范德华力。

四级:Pr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维持的力主要为疏水作用,氢键、离子键(盐键)也参与其中。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DNA一级结构:DNA分子中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连接方式。

RNA的一级结构:RNA分子中核糖核苷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连接方式。

hnRNA:核内合成mRNA的初级产物,比成熟mRNA分子大得多,这种初级mRNA分子大小不一被称为核内不均一RNA。

基因: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生物学功能的片段。

基因组:一个生物体的全部DNA序列称为基因组。

第三章酶酶抑制剂:使酶催化活性降低但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物质。

酶激活剂:使酶从无活性到有活性或使酶活性增加的物质。

酶活性单位:衡量酶活力大小的尺度,反映在规定条件下酶促反应在单位时间内生成一定量产物或消耗一定底物所需的酶量。

变构酶:体内一些代谢产物可与某些酶分子活性中心以外部位可逆结合,使酶发生变构并改变其催化活性,这种调节方式为变构调节,受变构调节的酶为变构酶。

酶的共价修饰:酶蛋白肽链上一些基团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活性的过程。

阻遏作用:转录水平上减少酶生物合成的物质称辅阻遏剂,辅阻遏剂与无活性的阻遏蛋白结合影响基因的转录的过程第四章糖代谢糖代谢的基本概况葡萄糖在体内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在不同类型细胞内的代谢途径有所不同,分解代谢方式还在很大程度上受氧供状况的影响:有氧氧化彻底氧化成CO2和水、糖酵解生成乳酸。

另外,G也可以进入磷酸戊糖途径等进行代谢。

(完整)中学综合素质重点整理

(完整)中学综合素质重点整理

《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1、教育观2、学生观3、教师观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2、教师权利和义务3、学生权利和保护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1、教师职业道德2、教师职业行为第四章:文化素养1、历史知识2、中外科技发展史3、科学常识4、文化常识5、文学常识6、艺术鉴赏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1、信息处理能力2、逻辑思维能力3、阅读理解能力4、写作能力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3、素质教育的内涵:(1)实施素质教育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方向(2)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3)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4)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4、如何开展素质教育(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2)把握课改精神,实践中学新课程(3)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学校管理,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第二节、学生观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2、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3、为什么人要全面发展?(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4、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整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重点内容

(整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重点内容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重点内容第一章绪论环境1、概念:(法律上的定义)我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太阳及其光和热不属于)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要素: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足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二、人类环境的分类:1、按环境要素的形成: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环境法采、最常见)2、按环境功能的不同: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宪法)三、人类同环境的关系:1、关系: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环境对人类有反作用2、环境的两种能力:为了维持人人类环境系统的动态的平衡,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不超过两个界限:(1)从自然界取出的各种资源不能超过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2)排放到环境里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环境的纳污量,即环境的自净能力。

四、(了解)某些自然物在它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成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作用的时候,它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自然客体,但当它脱离自然界失去环境要素的功能时,就不再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保护的客体。

例如:马戏团里的驯兽,人工饲养的各种动物,人工种植的庄稼、果树等等,它们不再被看作环境要素,而视为一种财产,成为民法所有权保护的客体。

五、区别:土地、森林、草原、渔业、水、矿产,野生动物,几种资源的可再生和不可再生。

六、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组成生态系统的有机统一体,并且沿着一定的途径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2、生态系统的功能:(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A、1/10定律:低位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通过自身新陈代谢要消耗一部分,而剩余的能量又只有1/10被上一级所利用。

B、生物放大: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七、生态平衡: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和各种种群的比例以及不断进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章到第四章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章到第四章总结)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军事侵略1840年中英《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归英属香港境内”1849年葡萄牙武力抢占澳门半岛1887年《中葡友好通商条约》,允许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余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81年《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定议定书共割去7万平方公里领土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后由中国政府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向英国索赔2100万元,广州赎城费600万元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中国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1895年中国向日本赔偿23150万两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向各国赔款总计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共计9.82亿两,还有各地赔款2000万两。

经济掠夺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口为通商口岸1858年《天津条约》又开放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改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为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10个口岸1860年《北京条约》又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陆路方面,开放伊犁和尔为商。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重点总结4

《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重点总结4

《计算机应用基础》上知识重点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1946年3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诞生,它的主要元器件是电子管。

2.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第四代: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3.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教育(CAE)、计算机辅助教学(CAI)4.计算机硬件的五个基本组成部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其中运算器和控制器共同构成中央处理器(CPU)5.中央处理器根据冯.诺依曼的“程序存储”设计思想设计6.按信息是否可以更改,存储器分为读写存储器和只读存储器,读写存储器用RAM表示,只读存储器用ROM表示;7.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它是位于主存与CPU之间的一个快速小容量存储器,用来保存CPU正在运行的程序和需要及时处理的数据。

与主存相对,它的存取速度更快,但容量小,成本较高。

8.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麦克风、摄像头、触摸屏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音箱和耳机9.10.根据软件的不同作用,通常将软件大致划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11.CPU的性能指标CPU是计算机最核心的部件,因此CPU的性能指标也是衡量计算机性能的主要参数,主要包括机器字长和运算速度两大方面。

机器字长是指计算机的运算部件能同时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字长越长,计算机的运算精度就越高。

运算速度用CPU每秒执行的指令条数来表示,单位一般用MIPS表示。

影响CPU运算速度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是CPU的时钟频率,即主频。

12.内存容量内存储器,也简称主存,是CPU可以直接访问的存储器,需要执行的程序与需要处理的数据就是就是存放在主存中。

内存储器容量的大小反映了计算机即时存储信息的能力。

第二章Windows 7操作系统1.操作系统(OS)是计算机系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管理计算机资源、控制程序运行、改善人机交互界面和为其他软件提供支持的系统软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 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包括自然实 验和实验室实验。 运用时应考虑到三类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控制变量。 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 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 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分为问 卷法和谈话法两种形式。

第五节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节 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
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选择、维持、调节 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1、注意不等同与意识 2、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
注意的种类
不随意注意 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 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 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 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 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 种特殊形式。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 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催眠诱导: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 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诱导催眠技术见P37)
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1、感觉麻痹 2、感觉扭曲和幻觉 3、解除抑制 4、对催眠经验的消失 催眠理论 1、催眠是角色扮演 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 心理促动药物 镇静剂、兴奋剂、迷幻剂
二、睡眠与梦 睡眠过程
第一阶段 过渡期, 个体感到困扰、 意识模糊,脑电波为a波 ,持续1—7分钟
4—6 次循环
第二阶段 轻睡期, 脑电波为theta波, 持续10—25分钟
最后一个阶段 快速眼动睡眠(REM) 梦发生于该阶段 第三、四阶段 沉睡期, 脑电波为delta波, 持续约半个小时
失眠 关于睡眠作用的两种解释:恢复和保护自己 失眠的种类 维度: 失眠的原因
第三节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人格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各种方法一般过程:研究假设、收集资料、统计分析、理 论分析和得出结论。 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 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 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优点:第一手资料,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 测验法:指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 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优点:量表编制具有科学性,所得结论较为科学 缺点:量表存在着适用目标和适用群体之分。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检验


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是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指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 发生变化所需要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阈 限又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 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 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差别感觉阈限:刚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 量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斯金纳) 古典行为主义-华生; 新行为主义-斯金纳 主要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华生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可观察的行为,否认心 理、意识,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环境影响下形 成的。 研究路线:“刺激—反应”公式(S—R),在很大程 度上是受俄国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 斯金纳与华生不同之处在,其并不否认内部心理的存 在。
课后小知识

弗洛伊德在其意识分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 了其人格结构理论,其认为:人格是由本 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本我是潜意 识的结构部分,它急切地寻找出路,要求 尽快得到满足;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 它主要是对本我的控制和压抑;超我则是 人格的最高层,它指导自我,限制本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和罗杰斯)

第四节 意识的特殊现象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 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受暗示性与催眠诱导 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的高低。受暗示性的影响 因素: 1、个体对催眠的态度以及对催眠者的信任感 2、个体的身心条件与个性特点 三种最容易接受暗示的人: ①平时喜欢沉思幻想的人 ②容易集中精神而不容易分心的人 ③对催眠好奇,想获得新鲜经验的人

认识内外世界 调整和控制行为 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中(eg:应用心理学)


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
意识与注意
意识 的性质
注意
生物节律、 睡眠与梦
意识的 特殊现象
第一节 意识的性质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 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 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 的觉知。 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 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 3、对自身的觉知 意识的状态: 1、可控制意识状态 2、自动化意识状态 3、白日梦状态 3、睡眠状态
动频率为20——20000赫兹。 基本的听觉现象 1、声音的属性:音强、音高和音色 2、听觉的适应与疲劳 3、声音的混合与掩蔽
听觉的机制
人耳是听觉器官,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三
个部分。 听觉理论 1、位置学说(贝克西) 基底膜上不同部位的毛细胞对不同的特定频率 发生最大反应,越是远端部分的毛细胞越对于 频率低的声音发生反应。 2、频率匹配学说 不同频率的声音刺激基底膜,引起不同频率的 神经细胞冲动并传至大脑。
本书 框架
记忆 与学习
人格
动机 与情绪 情感
思维 与创 造性
智力
第一章 概论

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节 心理学的概念
什么是心理学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学科。 2、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首先,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 其次,研究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 总之,外显的行为和内隐的心理活动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的。 3、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 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 动规律的科学。

第二节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和铁钦纳),活跃 于1879年到20世纪的20年代。 其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和意识。
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 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
要素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理解心理实质 在方法在,其强调内省法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和杜威) 主要活跃于1890年到20世纪30年代 其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 并关注意识的连续性,提出了“意识流” 这一概念。 其与构造主义心理学都主张研究意识。然 而都是基于唯心主义的思想基础,都未能 很好地解决方法学问。

认知心理学(奈瑟、皮亚杰)



其是在很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一套理论体 系,吸取了各派的合理成分。 美国心理学家奈瑟于1967年出版《认知心理学》 一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从此,心理学 不只要研究行为,也要研究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 心理活动规律。 认知: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 主要包括知识、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 谓的认识过程。 在方法上,提出了口语报告法,即“大声想”。
第四节 知觉——感觉的整合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
形成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针对的是行为 主义和精神分析的观点。 其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 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 动物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强调人的社会 性特点。 人本主义不能用实验来加以证明,它主要 是理论上的推测,运用的是一种思辨的方 法,风格与自认科学研究不同。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本章 主要内容
感觉
视觉
听觉
知觉— 感觉的 整合
社会 知觉
第一节 感觉概述
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或是人们 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视听味嗅皮肤觉) 人类感觉根据获取信息的来源,可分为: 远距离感觉(视听)、近距离感觉(身体表面或接近身体)、 内部感觉(机体内部) 感觉的生理机制,感觉活动基本环节: 1、收集信息 2、在感受器,将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 3、将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皮层,并在传递过程中进行有选择 的加工 4、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被加工为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 觉。
视觉的机制
网膜上最主要的两种感光细胞——棒体细胞和 锥体细胞。 棒体细胞只对光的强度起反应,不能分辨颜色 锥体细胞可以专门反应光的波长(颜色),但 对光的强度反应很差。 色觉理论 1、三原色说(红绿蓝)杨和黑尔姆兹 (正后像和负后像) 2、拮抗理论(红绿黄蓝黑白共三对)黑林
第三节 听觉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人耳所能接受的振
心 理 学
课程代码0031 蔡少惠 华南师范大学
考试题型及分值分布
单项选择题 20题*2分=40分 名词解释 4题*3分=12分 简答题 6题*5分=30分 论述题(共3题,前两题为选做题,最后一题必答) 8分+10分=18分
毕生 发展 心理 健康
概论
意识 与注意 感觉 与知觉
人际交 往与社 会影响
情境性失眠
假性失眠
失律性失眠
药物性 失眠
梦——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的结 果 弗洛伊德提出,人的心理可以划分为:意识、无意 识和前意识。其中无意识包含了大量为个体所压抑 的观念、想法、欲望等。这些观念和想不被人所发 现,却会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而梦就是泄露个体 无意识中的内容的一种途经。 梦的特征: 1、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 2、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 3、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