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第一部分前期策划及项目建议第二部分城市设计第三部分练溪展览中心及珠江国际影视文化中心设计研究1第一部分前期策划及项目建议1. 项目背景2001年3月2日广州市委常委会议讨论通过将新造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作为广州大学城选址。

2001年12月24日省政府9届48次省长办公会议批准了《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并成立广东省广州市大学城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推进大学城建设工作。

2003年1月15日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国际咨询发布会在广州市规划局举行。

应邀参加的咨询单位包括英国罗杰斯事务所,美国SASAKI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美国SBA公司+ASG公司。

2003年4月29日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国际咨询委员会组织专家对上述三家公司的提交的设计方案进行评审。

根据专家意见,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决定由美国SASAKI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对中心区综合发展区及会展与文化共享区进行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

2. 人口分析预测根据大学城发展规划,广州大学城的规划范围约45平方公里,人口将达到30万,已经达到中等城市的规模,必须具备城市的各种基本功能。

在大学城中心区的规划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口数量与构成,中心区的公共设施和文化设施的内容及数量、交通运输、道路等级及指标、市政公共设施的组成及能力、住宅建设的规模与速度、建筑类型的选定及城市的布局都直接受其影响。

大学城是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城,其人口状态具有其鲜明的特点。

大学城中心区的作为大学城中城市性最强的部分,它既不同于周边组团的大学校区,有不同于普通城镇。

2.1 大学城人口现状:大学城范围内现状一村镇人口为主,详见下表2随着大学城范围内的土地收归国有,和大学城的开发建设,当地的城市化进程极大加速,人口的数量、结构必然迅速变化。

2.2 人口构成与大学城的特点以教育产业、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为主,主要用地功能为院校校舍用地、高科技产业园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及公共绿地,人流、信息流巨大,物流相对较小。

广州市《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

广州市《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
I 园林学习网
园林学习网 〓 http://www.ylstudy. Nhomakorabeaom 〓
DBJ440100/T 23—2009
前言
本规范参照CJJ 48-1992和GB 50420-2007的有关规定并根据广州市的具体情况制定。 本规范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范由广州市市政园林局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广州市公园协会、广州市市政园林局、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李永雄、沈虹、陈明仪、莫少敏、麦伟添、黄旭波、李青、程晓山、陶晓辉、 汪永华、黎品红、余文浩、何景华、温墨缘。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
GB 8408 游乐设施安全规范 GB 50007-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420-2007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 CJJ 14-2005 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 CJJ 48-1992 公园设计规范 JGJ 50-2001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DB440100/T 111-2007 屋顶绿化技术规范 DBJ440100/T 1-2007 城市公园分类
4
园林学习网
园林学习网 〓 〓
DBJ440100/T 23—2009
生长乔木、竹类、灌木且郁闭度大于20%的土地。 3.39
透水、透气性园路铺装 采用透水、透气材料和工艺铺砌的地面。 3.40 投资估算 在总体规划阶段,依据总体工程量及各项建设费用,对建设项目的投资数额进行的估计。 3.41 工程估算 在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依据各专项工程量、各项建设费用,对工程造价进行的估计。 3.42 工程概算 在专项工程方案设计阶段,依据单项工程量和相关造价定额,对工程造价进行的概计。 3.43 工程预算 在工程施工图设计阶段,依据单项工程量清单和相关造价定额,对工程造价进行的预计。

广州白云新城城市设计方案

广州白云新城城市设计方案

广州白云新城城市设计方案来源:广州日报白云新城区位图白云新城总平面图白云新城的城市设计范围及重点白云新城地区的范围是:北至黄石路,东至白云大道,西至机场高速,南至北环高速路,用地面积平方公里。

核心区为围绕旧机场跑道周边地区,面积约平方公里,本次白云新城城市设计深化方案,以此核心区为重点展开。

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将纳入到白云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方案中白云新城城市设计依据新的发展定位和要求,重点对城市空间形态的进行研究,对建筑物的形体、高度、天际线等进行严格控制,高标准地规划绿地系统、视线通廊、交通和步行系统等。

为实现“强化编制、细化设计、简化管理”的规划编制目标,城市设计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已同时纳入到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中,控制性详细规划在4月底调整完成后,规划部门将依法、依程序进行公示,征求公众的意见,并提交规委会审议,待市政府批准后成为该地区发展和建设的规划依据。

在本次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调整中,更加注重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的协调。

因此,调整后的规划,全面提升“宜居”在城市综合评价中的核心价值权重,更加注重规划给群众带来的实惠,更加注重优化社区功能布局,注重提高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服务水平、更加关注改善民生、更加关注生态环境建设、更加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使该新区开发建设更加合理。

白云新城总体效果图白云新城规划结构图白云新城绿地系统规划图功能定位——“云山西麓的宜居新城,主城区北部商业文化服务中心”本次城市设计中,按照“城市发展战略--中调实施策略--地区城市设计”的技术路线重新定位白云新城。

在城市发展战略制定的城市目标和定位指导下,通过区域、市域、“中调”北部地区三层次研究,提出白云新城地区的发展定位是“云山西麓的宜居新城,主城区北部商业文化服务中心”。

白云新城规划空间结构为“一轴双中心六社区”:空间结构以商业服务和居住为主,通过道路网络,公园、绿化等系统,使各地块功能上协调统一,空间上疏密结合、高低错落、收放有致。

广州市规划展览中心 观后感

广州市规划展览中心 观后感

广州市规划展览中心观后感《广州市规划展览中心观后感》去广州市规划展览中心参观,就像开启了一场穿越广州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奇妙之旅。

一走进展览中心,那种宏大又现代的感觉就扑面而来。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一进去看到的那巨大的城市沙盘,实在是太震撼了。

看到这里我感觉广州这座城市从宏观上被尽收眼底,以前在地图上只能抽象看到的区域划分、河流水系、山脉走势等现在都立体地展现在眼前了。

我看到高楼大厦林立的珠江新城、蜿蜒流淌的珠江,整个城市的布局就呈现在这一方沙盘中。

我当时就在想,这座我生活的城市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变成这样现代化大都市的呢。

随着参观的深入,展览中那些关于广州古老历史的图片和文物展示非常吸睛。

那些斑驳的古地图、年代感十足的契约文书,仿佛都在诉说着广州古老的商业传奇。

看到广州古城墙的复原模型的时候,我能感觉到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

老广州城的城门、城墙的结构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古代,我脑海里浮现出当时百姓在城中往来穿梭,各方商旅云集的场景。

而在展示广州现代规划的区域,那些关于城市交通规划的特别有趣。

各种各样的未来交通设想模型,像磁悬浮列车的规划路线、超级复杂又奇妙的立体交通网络构想,让我这个每天在城市中穿梭的人既感到新奇又觉得向往。

这个场景让我意识到城市发展真的是在不断探索新的可能,交通就是城市的血管,只有越来越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城市才能健康地发展。

在看广州未来规划的部分,那些炫酷的科技展示让我大开眼界。

例如在智慧城市的展示区域,展出了全方位智能化居家、城市管理智能化等场景。

看到这种设想的时候我就想到,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出门不用担心交通堵塞,智能家居能让我们生活的舒适度大幅提升。

不过,展览中有时候也有一些专业的规划术语让我不太理解。

但是这并不影响我整体参观的劲头。

看完后我明白了广州是一座充满活力和无限可能的城市,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同时又勇猛地向着现代化、国际化不断迈进。

这不仅是城市规划者的功劳,也是每一个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和建设的人的功劳。

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读后感

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读后感

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读后感去了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后,我就像开启了一场超酷的广州“穿越”之旅。

刚走进展览中心,就被那高大上的建筑给镇住了。

那种现代感和科技感,就好像在大声说:“广州,可是个超厉害的城市!”里面的空间特别宽敞,让人感觉特别舒服,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大盒子。

展览的内容那叫一个丰富啊。

从广州古老的历史开始讲起,原来广州这么有故事。

看着那些古老的地图、模型,感觉自己像是个时光旅行者,一下子就回到了过去的广州。

那时候的广州就已经是个热闹非凡的地方了,到处都是小商小贩的叫卖声,船只在珠江上来来往往,好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再看看现在的广州规划,那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那些高楼大厦、桥梁道路,都规划得井井有条。

我就像在看一个超级大的拼图,每一块都放在了最合适的地方。

特别是那些交通规划,地铁线就像城市的血管一样,密密麻麻地分布着,把整个广州都串联起来。

我在想,难怪我每次坐地铁都感觉能去到城市的任何角落呢。

而且,展览中心展示的方式也特别有趣。

那些酷炫的3D投影、互动屏幕,让我这个平时对规划不太懂的人也玩得不亦乐乎。

我可以在屏幕上自己设计广州的未来,那感觉就像我成了这座城市的大设计师一样。

我还和那些虚拟的广州地标建筑合了影,发到朋友圈,可把朋友们给羡慕坏了。

这里还有很多关于广州未来的展望。

看着那些概念模型和计划,我心里充满了期待。

感觉广州就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正在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大步奔跑。

比如说那些关于绿色环保的规划,以后的广州说不定到处都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公园,人们可以在城市里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这多棒啊。

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就像是一本打开的广州大书,让我看到了广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从这里出来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广州的美好景象,也更加热爱这个充满魅力的城市了。

我觉得每个在广州生活的人都应该去看看,这样就能更好地了解我们这座可爱的城市啦。

广州市规划展览中心 观后感

广州市规划展览中心 观后感

广州市规划展览中心观后感《广州市规划展览中心观后感》去广州市规划展览中心参观,就像是开启了一场关于广州这座城市的深度探秘之旅。

刚踏入展览中心,就被那宽敞大气的建筑空间给震撼到了。

看到那高高的天花板和巨大的展示区域,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可以容纳广州所有故事的巨大宝藏库中。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城市模型展示区。

那个巨大的广州城市模型,就这么静静地摆在那里,但它所展现出来的东西可太多了。

从城市的布局,到山河湖海的分布,再到各个功能区的规划,一目了然。

当时我就想到,原来一座城市的规划如此复杂又如此精巧啊。

看到这里,我感觉自己好像一个巨人,在俯瞰整个广州。

我看到那些熟悉的地标建筑,像小蛮腰广州塔,在模型里有着独特的地位,周围的交通线路、配套设施等就像卫星一样环绕着它。

还有广州市各时期规划发展历程的展示部分。

通过一幅幅的图片、一段段的影像资料,我了解到广州是如何从一个古老的城市逐步发展成今天国际化大都市的。

从早期简单的城市布局到现在的多中心、多功能衔接着发展,这其中蕴含了不知多少代人的智慧和努力。

当时我就在心里想,这座城市的成长就像一个孩子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慢慢成长为一个巨人的过程。

不过,对于其中一些早期规划中涉及的很专业的术语和数据,我还不是特别理解,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这个展览中心的整体感受。

在参观关于广州人文历史的板块时,那些古老的街景照片、传统的民俗活动展示等,让我不禁回忆起我在广州大街小巷穿梭时遇到的种种人和事。

比如曾经遇到过一位老伯伯在老城区的榕树下,滔滔不绝地给年轻人讲述着旧时广州的故事。

这里的展览把这种记忆上的、民间的元素和官方的、宏大的城市规划联系起来,给我一种很奇妙的感觉,让我发现原来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几块地、几栋楼的事情,它还关系到城市中的每一个人和背后承载的文化传承。

看完这个展览中心后,我明白了广州这座城市之所以有着独特的魅力,既因为它自然地理环境的得天独厚,更因为有着合理且充满前瞻性的规划建设。

广州城市规划展览中心的作文400字

广州城市规划展览中心的作文400字

广州城市规划展览中心的作文400字广州城市规划展览中心是一座展示广州城市规划及建设成果的重要场所。

The Guangzhou Urban Planning Exhibition Center is an important place to showcase the achievements of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Guangzhou.它位于广州市中心,是一座建筑设计精美、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建筑。

It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Guangzhou, with a beautifully designed and well-planned modern building.展览中心内部陈设了大量的文献和图片,生动地展示了广州城市的发展历程和规划构想。

The exhibition center is filled with a large number of documents and pictures, vividly showcas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lanning concepts of Guangzhou.参观者可以通过模型、视频等多种展示方式,更直观地了解广州城市的现状和未来规划。

Visitors can use models, videos and other display methods to gain a more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planning of the city.展览中心还设有多个交互式展台,让参观者参与其中,体验城市规划的乐趣。

The exhibition center also has multiple interactive display stands, allowing visitors to participate and experience the fun of urban planning.这里还举办了许多有关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和市民前来参与。

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要求doc

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要求doc

目录第1节术语 2第2节建筑高度 4第3节建筑间距 7第4节建筑退让间距 10第5节建筑工程外部附属设施 15第6节居住建筑天井 18第7节骑楼 20第8节建筑场地竖向设计 24附录本标准与准则用词说明 29第1节术语1.1 建筑工程指新建、改建、扩建各类永久性或临时性建(构)筑物以及原状维修工程。

1.2 城市居民自住建筑工程指城市非农业人口居民凭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兴建的仅供自己居住的建筑工程。

1.3 建筑场地指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的用地。

1.4 建筑工程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1.4.1 指一定地块内建筑工程规划建设的总建筑面积,包括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建筑面积的总和。

具体计算方法应按照《建筑面积计算规则》([1982]经基设字58号)执行。

1.4.2 建筑工程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可以分为计算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和自然计算的总建筑面积。

1.5 容积率指一定地块内,计算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与净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

1.5.1 计算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包括:(1)地面以上建筑的建筑面积,但是地面以上的架空层、避难层、屋顶梯间和电梯机房的建筑面积除外;(2)地面以下建筑的建筑面积,但是地面以下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库、设备用房的建筑面积除外。

1.5.2 净建设用地面积是指扣除宽度为15米以上的城市道路、城市河涌等用地面积的建设用地面积。

1.6 建筑密度指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净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

1.7 规划户数指一定地块内居住建筑所规划的居住人口户数。

1.8 建筑层数指建筑层高2.2米以上的建筑自然层数(按楼板、地板结构分层的楼层数)。

1.9建筑控制线指在一定地块内建(构)筑物的主体不得超越的控制线,又称建筑红线。

1.9.1 建(构)筑物的主体是指不包括建筑工程外部附属设施(如外伸台阶、步级、外挑阳台及构件等)的建筑部分。

1.10 建筑高度除有特别规定外,建筑高度是指计算建筑间距的建筑高度。

1.11 建筑间距指两幢建(构)筑物外墙面(柱)之间的水平距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设计方案
摘要:我们需要:一座能“说话”的,充满活力的建筑;一座拥有丰富表情,能与人互动的建筑;一座能给人以全新体验的建筑;一座能诠释活力广州的梦幻建筑。

关键词:丰富表情全新体验互动珠江水系
一、项目背景:
广州市未来城市空间结构为:以山、城、田、海的自然格局为基础,沿珠江水系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结构。

珠江呈枝状蜿蜒流过广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沿江发展的城市景观。

进入2000年,按照“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战略,广州城市形态的演进展现出崭新的形态。

新规划区(白云新城核心区)位于原广州白云机场区域范围。

原机场跑道将规划成为核心区的中央绿带空间。

城建规划展览中心将被规划在已经完工的白云国际会议中心西面的B06号地块上。

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处于上述的南北走向宽广的绿化带空间中的中心位置。

在它的东、西两侧是规划中及已建成的建筑群体,绿带空间的中心将设置市民广场,其整体绿带空间被分成两个区域,由此而产生出带状空间比例的丰富性。

二、设计理念构思
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城市。

岭南文化的内涵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广州城市的文化内涵。

岭南文化主要以古越族文化为原点,融合中原文化与从海洋进来的东亚文化、欧美文化后形成的,它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的混合体。

岭南地域文化的多元性特性对广州的城市形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从古到今,沧海桑田,广州城市形态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演进:
西城东郭,体现宗族礼制的南越国都城;
坐北朝南,体现皇权礼制的隋唐南汉时期的广州城市空间;
三城并立,以统一水道街市为特征的宋代广州城市空间;
山水相伴的明清城市空间结构形态;
以多元拼贴为基本特征的广州近代城市总体空间;
但无论什么年代,广州人的生活都与越秀山,白云山息息相关,都与珠江密切相融。

图1:低点效果图
三、建筑概念及造型设计
1.建筑物作为“中性空间”
设置与区域城市设计相和谐的长方盒建筑,在此提出“中性空间”的概念。

它对于外部的观察者来说或许是一个陌生的、神秘的,当进入其长方盒建筑,才能感知和体验其内部空间和内部世界。

按照中国古代学者老子的思想:“财富存在于简单和细致之中”,我们用最冼练的建筑语言表达最多样化的内涵。

这个普通的形状应具备让人们想象的自由,并令人们因这个形状的寓意而激奋。

这个长方盒作为容器,反照出了城市空间的标志性和和谐性。

2. 长方盒建筑的外表层
“中性空间”长方盒,将由以“广州珠江水网”为主题的不锈钢金属织网组成,同时也构成了外表层网与建筑物之间的一个“内和外”的空间体,创建了参观者进入展览空间的过渡空间。

参观者在这个过渡空间中透过上述的“水网”看到室外景色,享受白云山山景以及绿带空间的自然风光的能量,而其外表层的“水网”重点突出和感受广州建设与珠江水系(水网)紧密联系的重要性。

这种“安静”成了参观展览的准备过程,另一方面在高度集中精力的参观过程,又可以走出传统的封闭式展览空间,来到设在这个缓冲区中的各层视觉平台(城市窗口),通过网状的开放式网孔,眺望白云山自然景色以及呼吸整体绿带
空间“绿色的肺”带来的新鲜空气。

这个所谓的“0界面层”也将成为时代建筑发展方向之一的多媒体载体,借助信息要素,如:时间,光线和视角等产生出信息交流变换效应。

金属网外壳白天光效果的反光和折射的程度和变化由光方向的角度决定,不同的自然光(早上,傍晚)引发立面的色彩变化,得到不同的造型效果,外观不断的变换。

这个可变的印象能够通过不同的观察者及不同的视角而加强。

3. “外”与“内”的转换
在日色渐冥的傍晚和来自长方体建筑内部的人工照明,使得其城市规划展览中心经历了一个形体的变化。

外表层慢慢地消失在背景中,而其建筑内部世界以及上述的室外视觉平台展示出来——“开启的盒子”。

建筑物外壳作为投影和LED-墙的多媒体载体应用投影技术既能够从外面也能够从里面投影到外表层网上。

取得丰富的信息形态变化。

此外,LED-技术被编入到这个外边层网织物中,借助其智能化和数字化的特点展示出可变的图画。

图2:鸟瞰图
四、建筑空间构成
1.建筑空间构成遵从城市的发展表象,借助其内涵如巷子、广场结构和临街店面来塑造城市空间。

建筑空间由七个层面组合构成,形成一个循环的和充满生机的空间系统。

01层→ 参观者→ 互动
02层→ 展品→ 互动
03层→ 布展方式→ 展示
04层→ 建筑主体→机体
05层→ 建筑物外壳→ 外膜(建筑群”表皮”)
06层→ 室外视觉平台→ 城市窗口
07层→ 城市廊道→ 城市缩影
2.“城市廊道”
嵌入在整个建筑体的通道构成相对于建筑结构的城市廊道和空中桥梁。

这些自由空间不仅仅作为交通通道,而且首先包含展览、交流、讨论和休闲等功能。

建筑楼A、B1、B2和C之间构成了所谓的“负空间”,其营造出本案规划展览中心的中心主题空间。

空间组织结构遵从“房中的城市”的原则,并和建筑物的外壳一起组成了一个内部区域中的外部区域。

这个具有城市规划理念的内部区域的外部区域将获得“绿色的填充”,并且把白云山与绿色空间带的新鲜空气带到建筑物内部。

这个“城市廊道”既是参观者的共享开放空间,一个中心交通连续空间,也是一个互动式、体验式的未来展示的公共空间。

在南-北方向上设置一个方向相反的楼梯形式的主通道,结合各层连桥构成循环参观路线,构成了布展概念的“时空隧道”。

在这个“时空隧道”中结合三维展品及信息墙形成新颖的展览中心,而其回廊从这里开始亦在此结束,产生出一个不断的连环系统。

图3:室内效果图
五、建筑功能分区
A楼:
重点用于可变换性展览展示,设置单独出入口,经营管理模式可考虑分层或整幢楼展览空间出租等。

它将提供世界展览组织定期互换主题展的定点空间。

共5层楼及屋顶室外展览平台;巡展与多功能可变换展览;会议区;咖啡厅。

B楼:
分为B1和B2,以固定展览为主,部分为可变换展览,如专业主题展览;
共5层楼;首层的广州城的主模型展览厅;固定展览层与专业主题展览;影视厅设单独出入口-书店及礼品店。

C楼:
为档案馆,包括城市规划公示、图书馆以及中心管理等。

共9层楼;展品出入区,包括检疫区、模型维修、档案保护以及主要档案库房等;图书馆和档案查阅市民服务区;办公、管理、保安用房;科研工作室,展览组织工作室等;原件及特殊展览、贵宾/内宾-工作人员食堂。

广州城市规划展览中心依照不同的使用功能要求由三个独立体建筑(A、B、C)组成。

三个建筑部分之间将由“时空隧道”(城市廊道连接,满足空间使用功能可分可合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多种可能性的要求。

营造出一个带有所有城市功能和质量的城市规划式建筑空间。

六、结语
我们需要:一座能“说话”的,充满活力的建筑;一座拥有丰富表情,能与人互动的建筑;一座能给人以全新体验的建筑;一座能诠释活力广州的梦幻建筑。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用地面积:41185 平方米;建筑面积:61703平方米(其中地上:50573平方米,地下:11130平方米);建筑高度:34米;建筑密度:24%;容积率:1.5;绿地率:27%。

参考文献: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