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地名的工具书

合集下载

常用工具书介绍

常用工具书介绍

常用工具书介绍1.字典、词典:字典分类为两大类,一类普通字典,是按照读者对象的需求收录一定范围的汉字,能较直观地展示汉字的意义和用法。

如小型、中型的《新华字典》、《古代语常用字字典》,大型的如《汉语大字典》;另一类则为特种字典,是指在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特点的汉字,如异体字、俗字、形似字等,一般着重对汉字的某一方面特征作出解释,如《同源字典》、《汉语俗字字典》。

词典从不同角度可划分不同类型。

这里特讲解按照所收录词目的性质和释文内容的找重点,分为语文词典、专科词典和综合性词典。

语文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专科词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地名词典》、《中华百科辞典》等,综合性词典如《辞海》2.百科全书:百科全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概述性,是知识的总汇,语言准确、精练;二,完备性,几乎囊括了各方面的知识;三,权威性,是供长期查检和引据的权威工具书,带有“知识标准”性质。

百科全书可分为以下三大类:一,综合性百科全书,如《中华常识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二,专业性百科全书,如《社会喝血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百科全书》;三,地域性百科全书,如《西藏百科全书》、《北京百科全书》。

3.年鉴:是逐年出版,提供相应年份内各行现行资料的工具书。

常有幸被称为“微型百科全书”。

既是各类动态性资料和实事、数据的综合性查考工具,也是编制百科全书类工具书的基本信息源。

常用的热门年鉴有:《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年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经济特区开发区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电影年鉴》;《中国年鉴》;《世界知识年鉴》;《美国年鉴》等等。

*《中国现代教育年鉴》是教育系统逐年连续编纂的资料性工具书。

它以记述教育系统一年[增]��各项事业的新发展、新情况为主要内容,具有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时间密集的特点,是中国教育高密度、高容量的知识、信息、文献资料的结合体。

它“集教育为一册,缩一年为一瞬”。

《中国现代教育年鉴》的时间性很强,一年一编,一年一卷,年复一年,成为系列。

了解中国城市的书籍

了解中国城市的书籍

了解中国城市的书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她拥有着数不胜数的城市,这些城市拥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风俗、人文景观等,令人目不暇接。

如果你想要了解中国城市,不妨从各类书籍入手。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适合了解中国城市的书籍。

一、《中国历史性城市保护》这本书由何乐昌等人编撰而成,全书分五卷,共计2500多页。

该书从城市保护的角度,详细介绍了中国40个历史性城市的历史、文化、地理、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知识。

书中有大量的图片和插图,让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这40座城市的建筑特色和历史变迁。

二、《中国城市文化发展初探》本书由李志峰撰写,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国城市文化发展历史的专业著作。

该书分为七章,重点讲述了中国城市文化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过程,以及文化与城市形态的相互影响等。

该书既有学术性的分析,又带有浓郁的人文情怀,语言简洁明了,是了解中国城市文化的不二之选之一。

三、《城市启示录》本书是作者王小波的一部小说,它通过主人公邵飞在北京的生活点滴,来反映中国城市的现实状况和问题。

该书采用幽默风趣的手法,以小人物的视角刻画了现代城市人的心理和生存状态。

尤其是对于所面临的住房问题,王小波洋洋洒洒地描述出来,再现了现代城市中的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城市文化等社会问题。

四、《中国古都》该书是由孙宝祥等人合作编写的《走近中国》系列丛书之一。

该书以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南京等城市为代表,介绍了中国古都的历史沿革、城市规划、名胜古迹、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该书图文并茂,内容详实易懂,是了解中国古都的入门读物。

五、《深度游上海》该书是一本涵盖了上海当代文化、历史、人文及建筑等各方面内容的非虚构作品。

作者韩燕采用了采访、调查、观察等多种手段,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上海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等各方面内容。

该书不仅适合于旅游者,也适合于对上海文化、历史和城市规划有兴趣的读者。

以上这些书籍都各有特色,无论你是对中国城市文化感兴趣,还是对中国历史和人文景观感兴趣,都会为你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收获。

中国各个城市详细介绍的书

中国各个城市详细介绍的书

中国各个城市详细介绍的书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各个城市的详细介绍,可以阅读以下书籍:
- 《读城记》:易中天著,以城市为切入点,表达了对城市的独特理解。

- 《大城北京》:林语堂著,讲述了北京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

- 《采桑子》:叶广芩著,通过讲述老北京的风俗习惯和人物故事,展现了北京的城市文化。

- 《京华烟云》:林语堂著,通过一个家族的兴衰,反映了北京的历史变迁。

- 《丹凤街》:张恨水著,讲述了一群生活在丹凤街上的小菜贩和小酒保,为解救被卖给赵次长做姨太太的穷姑娘陈秀姐而东奔西走的故事,展现了南京的风土人情。

- 《金粉世家》:张恨水著,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和变迁,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这些书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介绍了中国各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社会风貌和发展变迁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些城市。

中文工具书查找人名地名

中文工具书查找人名地名

《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徐乃翔

南文艺 1988年版 《历代名臣谥法汇考》[清]刘长华 《史讳举例》陈垣 科学出版社 1985 《唐人行第录》岑仲逸 1978 《称谓录》[清]梁章钜 《古今称谓词典》杨应芹 1989 《古今同姓名大辞典》彭作桢 1936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谭正壁
1934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杨家骆 1981台湾世 界书局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山东大学文 史哲研究所1983—1985 《中国语文学家辞典》陈高春 1986 《外国人名辞典》上海辞书 1988年版

查考地名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臧励龢等
1940年 《中国地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地名 索引》 1983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 1982—1987 《世界地名词典》中科院地理研究所 1981 年版
查找人名地名
查考人名
《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中华书局
1979 《二十五史纪传人名索引》上海古籍 1990 《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姜亮夫1937 《中国历代年谱总录》杨殿珣 1980 《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励龢等 1915
《中华姓氏大辞典》袁义达
教育科学版 1997年 统计考证56个民族的姓氏 《室名别号索引》(增订本)陈乃乾 中 华书局 1982 《古今人物别名索引》陈德芸 1937年刊 行 1982年上海书店影印

第一讲 工具书的使用

第一讲 工具书的使用

《中国人名大辞典》
▪ 臧励和等编,1921年商务印书馆初版。
▪ 本书收录人名,注明时代、籍贯、字号、 生平事迹,有著作的列出著作名称,并酌 情收录人物的琐闻轶事。如:
释诂 释言 释训 释亲 释宫 释器 释乐 释天 释地 释丘 释山 释水 释草 释木 释虫 释鱼 释鸟 释兽 释畜
▪ B、采用同训的方式来训释词语的含义
《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 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释名》
▪ 东汉刘熙著,我国第一部语源学词典。收录秦汉 词语1500多条。
三、工具书的局限性
1、工具书不是万能的 2、工具书中存在错误
《说文》:“为,母猴也。其为禽好 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 (母,通沐。沐猴,即猕猴。) 3、工具书有时代的局限性
四、工具书的排列方法 音序 部首 号码
号码 笔名 举例
说明
0 头 言广主疒
独立的和独立的横相结合
1 横 天土地江元风 包括横、挑和右钩
▪ ①《释名》的名义 “释名”即解释事物的名字。全书用声训的
方法解说各种事物的命名之源。如:
川,穿也。穿地而流也。(《释名·释水》) 暑,煮也。热如煮物也。(《释名·释天》) 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释名·释宫 室》) ▪ ②《释名》的体例
体例仿《尔雅》,按词义内容分卷,共27卷。
经传释词、词诠
第一讲 工具书的使用
一、工具书的作用
工具书:把所选定的领域里的知识或资 料,按一定的编排方法汇集在一起,供人 们查检的图书。 1、解答疑难问题 2、指引治学门径 3、提供研究资料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奥, 西北隅谓之屋漏。”

十大类的工具书

十大类的工具书

十大类的工具书书目:是记录图书名称,作者,卷册,版本的工具书。

如:全国总书目,司马迁著作及其研究资料目录。

索引:是将书报中的内容编为条目排列,供人们查找的工具书。

如:全国报刊索引,文学论文索引。

字典辞典:是解释字词的形声义几种用法的工具书。

如:新华字典,简明哲学辞典。

年鉴:是汇集一年内重要事实文集和统计资料的工具书。

如:中国年鉴,世界知识年鉴。

手册:是汇集某一方面需要查阅的文献资料的工具书,包括某一专业的基础知识及一些基本公式数据规律条例。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地名手册。

年表历表:是按年代顺序用表格形式编制的查考时间或大事记得工具书。

如:中国历史年表。

图录:是用图像表现事物的工具书。

如:中国地图,中国历史地图集。

政书:是汇编历代或某一朝代政治经济学文化制度方面资料的工具书。

如:文献通考。

类书:是辑录古代群书中各门类或某一门类资料的工具书。

如:太平御览。

百科全书:是综合或专科性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汇编。

如:中国医药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

工具书的各种排检方法:部首检字法,拼音检字法,四角号码检字法。

怎样查检字词:可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中华大字典。

遇到一些难的古代汉语字词,可查康熙字典,古代汉语常用字典。

查检方言俗语可查:汉语方言词汇,小说词语汇释。

怎样查考人物:中国人名大辞典,历代人物辞典。

按职业或时代查询,如历代帝王表,中国文学家词典。

查外国人:外国哲学社会科学。

怎样查找古代典章制度:十通,查找某一时代的典章制度可查:会要,会典,如:春秋会要。

怎样查找古代的人事资料:太平御览。

查找古代时候的小说异文:太平广记。

查找子史两大部类书中的名言隽语:子史精华。

怎样查找古诗词: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历代文论选。

查找上古至隋代诗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代六朝文。

查唐代至元代诗文可找:全唐文,辽文汇,全金诗,元文类。

查明清诗文可找:明文海,清代文集编目分类索引。

怎样查找年代月份日期和大事:中国历史年表。

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书的作用
工具书:把所选定的领域里的知识或资料,按一定的编排方法汇 集在一起,供人们查检的图书。
1、解答疑难问题
其风窢然。 (《庄子· 天下》) 《中华字典》:“窢,余洫切。”又:“逆风所动之声。”又:
“窢然,迅速貌也。”
昔者吾舅死于虎。 (《礼记· 檀弓》) 《尔雅 ·释亲》:“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 《尔雅 · 释宫》:”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茅屋》) ,东南隅谓之㝔。”
B、采用同训的方式来训释词语的含义
《尔雅· 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 俶、落、权舆,始也。” 《尚书· 康诰》:“惟三月,哉生魄。” 《诗经· 大雅· 生民》:“后稷肇祀。” 《尚书· 胤征》:“俶扰天纪。” 《诗经· 周颂· 访落》:“访予落止。” 《大戴礼记》:“于时冰泮发蛰,百草权舆。”
3、工具书有时代的局限性
《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 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 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1954年版《新华字典》:“儒家,孔子学派的名称。” 1971年版《新华字典》:“儒家,我国古代一个代表剥削阶 级利益的思想流派,孔子创立。” 1975年版《新华字典》:“儒家,以孔丘、孟轲为头子的 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反动学派,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后 来,儒家反动思想又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成为巩固 和维护地主阶级专政的思想工具。 1979年版《新华字典》:“儒家,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 子为代表的一个学派。提倡以仁为中心的道德观念,主张德治。 历代封建王朝多推崇儒家,影响深远。
《尔雅· 释训》:“穆穆、肃肃,静也。”
(2)《释名》 东汉刘熙著,我国第一部语源学词典。收录秦汉词语1500多条。

列出三种文献检索工具类型和五种参考工具书类型

列出三种文献检索工具类型和五种参考工具书类型

列出三种文献检索工具类型和五种参考工具书类型文献检索工具是研究者和学生在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写作过程中常用的工具。

它们可用于搜索和查找相关的学术文献和信息资源。

下面将介绍三种常见的文献检索工具类型。

1.图书馆数据库:图书馆数据库是大学图书馆或专业图书馆提供的在线搜索平台,用于查找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技术报告等各类文献资源。

常见的图书馆数据库包括ProQuest、JSTOR、ScienceDirect、PubMed等。

这些数据库覆盖了广泛的学科领域,并提供高质量的学术资源。

用户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作者搜索、主题搜索等方式,快速定位到所需的学术文献。

2.学术搜索引擎:学术搜索引擎是专门为学术研究者提供的搜索工具,可以搜索全文、期刊文章以及其他学术资源。

学术搜索引擎通过爬取各类学术网站和数据库的内容,构建自己的索引库,用户可以通过输入关键词来进行检索。

常见的学术搜索引擎包括Google学术、Microsoft学术、百度学术等。

它们提供了强大的搜索功能,并且还能够显示文献的被引次数、相关文章、作者信息等,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和使用文献资源。

3.学科专业数据库:学科专业数据库是为特定学科领域而设计的文献检索工具,其收录了该领域的核心期刊、会议论文、专利、技术报告等资源。

学科专业数据库能够提供更加精确和全面的文献搜索结果,帮助研究者深入探索学科前沿。

例如,化学领域的专业数据库有美国化学会(ACS)数据库、维普化学数据库;生物学领域的专业数据库有生物学文摘数据库(BIOSIS Previews)、基因检索数据库(GenBank)等。

参考工具书是指在研究和学习过程中用于查找信息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书籍。

下面将介绍五种常见的参考工具书类型。

1.百科全书:百科全书是一种系统、全面地收录和阐述知识的工具书,它涵盖了各种学科专业和常识性的知识。

百科全书一般按字母顺序排列内容,并提供详细的解释和相关的辅助资料。

常见的百科全书有《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大百科全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依全国各省、市、 自治区分别著录,各省内以府、州、县、 乡为序,乡土志、里镇志随所属县后,同 一地区的方志则按编纂年代先后排列。著 录项目有书名 、卷数、纂修者、版本、藏 书单位和备注。凡存佚情况、卷数分合、 记事起讫,地名古今变迁、书名异称,内 容详略,流落异域孤本的国别与收藏单位 等等都在备注内说明。书末附书名索引。



芳绩云:“舜建十二州牧。汉仿其制而为十三部刺史,统 辖天下郡县。至南北朝,滥及二百余。隋复并而为九。唐 变化为十五道采访使。宋变而为十九路安抚使。元又更为 行中书省。明则为布政使司。名虽异而体实同。故作部表” ①。故全书首列部表,该表以虞为首,次汉至明,共12格。 芳绩云:“秦以天下为郡。汉以后俱仍其制,迨隋唐而或 称州,又有曰府曰军,元则称路,明尽称府,皆以统县” ②。故次列郡表,郡表以秦为首,次汉至明,亦12格。 芳绩云:“县自春秋时,‘楚子县陈’而名始见,其时县 大于郡。至秦始皇尽县天下,县始隶于郡。迄今数千年, 皆不改易,县亦当以秦始。惟秦无记载,至《汉书》始有 地理志,县名、建置乃得详书,故县表第据《汉志》为断” ③。故殿为县表。其一二置于先秦暨春秋列国地名,皆附 注于汉格。包罗秦汉至元明各种政区的发展变化情况,如 州、道、路、省、郡、府、县、宣慰司、宣抚司、 安抚司、长官司的添置、归并、更名、改隶、迁治、 废仍情形。“凡说有不同者,皆明辨而详注之”, “其未能确然者,两存之”①。 表中用方框标出的147处考证和辨析(部表7处,郡 表53处,县表87处),是本书精华所在,有的考证 和辨析,如《秦三十六郡考》、《考竟陵云杜》、 《废东城考》、《丹阳考》,都是内容精湛、质量 较高,可以单独成篇的论文。

该书有以下优点:一是收词范围广,时间断限长。 时间从远古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词目来 源遍及先秦典籍、历代正史地理志、全国总志、各 地重要地志以及近现代史、革命史的众多著述。二 是释文征引有据,力求使用第一手资料,尽量找出 地名的最早出处。府州以上政区要叙述辖境的大体 范围,一般政区地名要明白交代隶属关系。三是注 重地名语源的阐释。对于地名的由来及含义尽量追 本溯源,作出解释;但对于难于确证的,决不臆断。 四是尽力吸取最新研究成果,注意反映当今学术水 平。地名定点务求精准,尽量讲清地名在今市县的 具体方位及里距;凡实在难以精确定点的,则一般 指出概略方位,不妄下断语。


内容包括 (1)虞12州,实载冀州、兖州、青州、徐州、 豫州、荆州、扬州、交州、雍州、梁州、并州、 幽州、营州13表。 (2)秦40郡,实载内史、三川、河东、颍川、 泗水、砀郡、东郡、邯郸、钜鹿、郯郡、琅邪、 薛郡、齐郡、南阳、南郡、长沙、九江、鄣郡、 会稽、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 东、上党、太原、雁门、云中、九原、上郡、 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南海、 桂林、象郡共40表。
张裕正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地研究室主持 编纂,著名史地学泰斗谭其骧先生任顾问,全 国有关单位大力协作,历时二十余年,八易其 稿而成。内容包括古国、都邑、各级政区、山 川、泽薮、津梁、关隘、城镇、堡寨、交通道 路、水利工程及与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关的 地名。全书引征有据,尽可能使用最早出处, 并注明版本、卷次,除了标明隶属关系与方位 外,还增加了里距。本书还大量增加了有关边 疆和中外交通的地名。本书对地名的由来和含 义也尽可能根据材料作了解释。

中国专科文献目录。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 台主编。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以朱士嘉编 纂的《中国地方志综录》为蓝本,与各单 位现实藏书进行核对,补充并参考若干同 类目录编成。

这本书著录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公共、 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图书馆、博物馆、历 史馆、档案馆等190个单位所收藏的自南朝 宋至1949年的方志8200余种 。收录范围包 括通志、府、州、厅、县志、乡土志、里 镇志、卫志、所志、关志、岛屿志,以及 一些具有志书体例和内容的方志初稿、采 访册、调查记等,但山、水、寺庙、名胜 等志则除外。

史为乐主编,由上海辞书出版社于1995年7 月出版。该书收录了县以上的政区名, 包括 重要集镇名及山、河、湖、海、岛、关等 自然地理实体的名称, 共有5906词条。

《历代地理沿革表》共47卷(卷首目录1卷, 表46卷),为清陈芳绩所撰。《历代地理 沿革表》是以表的形式诠述上古至明代地 理沿革的著作。表分3等:一曰部表(卷 一~三);二曰郡表(卷四~一八);三 曰县表(卷一九~四六)。叙列历代政区 沿革,凡有关添设、并省、更名、徙沿者, 尽量详细具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