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等值线教案
等值线学案

等高线学案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等高线的含义并且判读海拔高度能在地形等高线图判读各种地形部位名称能够利用等高线地形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方法与过程:阅读地貌景观图,分析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解读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形对照“三维地形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各种地形部位,归纳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征通过观测点设置,学会绘制地形剖面图根据某地等高线图,提出合理的综合开发的措施,如农业发展、修建公路、水利工程等经济建设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感悟等高线地形图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初步体验数学在地理学科学习中的应用初步感悟地图语言的魅力二、【重点、难点】重点:五种地形的特点、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征、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应用难点:地形部位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应用三、【学习导航】新课导入:地理学的语言、庐山景观及诗句、中国地形图。
1、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等高线的概念师生利用“三维地形模型绘制等高线”学习软件,模拟等高线的绘制过程,掌握等高线概念2、各类地形部位的判读“三维动态地形模型”对应“等高线地形图”师生合作:初步学习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复杂地形图判读”软件,“地形景观图”和与之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学生对地形的判读,学生分析,不同地形部位等高线特征;教师适时小结)难度递进的测试问题(巩固与提高所学内容)3、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及其应用观测点设置或作战路线选择等问题情景(学生合作学习,教师适时点拨)地形剖面图绘制学习软件(师生探讨地形剖面图绘制方法和用途)难度递进的测试问题(巩固与提高所学内容)4、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等高线学习内容四、【学习自测】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的疏密,可知道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的形状,可确定地貌类型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峡谷等,在图中找出各地形部位。
2、【探求新知】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及其应用在右图空白处绘制AB 地形剖面图五、【学习小结】(一)归纳等高线地形图判读规律: (1)数值大小:平原地形:海拔 米以下,等高线 ,广阔平坦。
等值线教案

等值线教学案武胜中学杜鹏程【考纲解读】:等值线是高中地理知识呈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
通过对近5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归纳、分析得出:等值线图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
具体而言,等值线为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空间想像、地理要素的空间联系以及综合分析、计算能力、调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历年深受高考命题者青睐。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专题性的归纳讲解,使学生掌握等值线类型及通用的判读要领,还可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深化,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一些地理原理的本质规律。
2、能力目标:针对考纲的能力要求,结合实际学生情况。
通过不同的例题讨论,培养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求真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以及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攻坚精神。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等值线的判断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而定)2、教学难点:等值线的运用【教学方法】讲解、诱思、启发、合作探究、归纳【教学过程】专题复习----等值线一、导入图示近几年高考等值线考查统计,明确其重要性。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教学内容一、等值线的概念及类型《巩固前期基础知识》1、等值线的概念2、类型二、等值线的共性特征《巩固前期基础知识》1、同线等值;2、同图等距;3、不相交、不重叠(除等高线陡崖外);4、数值递变;5、为闭合曲线,但常受图幅限制出现中断三、等值线的判断要领:“五看一析”一看数值:等值距、极值、数值递变---------例题探究,归纳要领三看弯曲:凸低为高,凸高为低---------例题探究,归纳要领四看闭合:大于大的,小于小的---------例题探究,归纳要领五看延伸方向:沿纬线延伸,沿经线延伸等等---------例题探究,归纳要领分析影响因素:《通过讲解、诱思、归纳,让学生掌握等值线判读方法,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等值线教学设计

专题一等值线(第一课时)【考向预测】1、结合具体等值线图,特别是等高线、等温线、等高线图考察对等值线的判断、规律及应用。
2、结合区域地图,考察影响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及延伸方向的因素。
3、结合地理要素,创设新型等值线,考察等值线的一般规律和地理要素的分布及特点。
【复习策略】1、复习过程中熟练掌握等值线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掌握等值线的共性,为分析各种等值线创造条件。
2、要注重重点等值线图的分析和掌握,要充分利用练习,总结各种等值线图判断方法与技巧。
3、在掌握一般等值线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练习题掌握新型等值线的判读方法和技巧。
【重点、难点】1、等值线的共性特征。
2、等值线图的一般判读方法。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归纳、综合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自制多媒体课件【教程】导入:我们已经进行了高考的一轮复习,在此基础上,要对知识整理、综合、深化。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行专题复习。
在高考中,由于等值线能综合考查地理语言表达、地理图表分析等技能,因此,等值线是高考中高频考点。
提问:中学地理中常见的等值线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
多媒体展示2011年各地高考等值线分布表。
以及2012年考向预测,我们的复习策略:复习过程中熟练掌握等值线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掌握等值线的共性,为分析各种等值线创造条件。
要注重重点等值线图的分析和掌握,要充分利用练习,总结各种等值线图判断方法与技巧。
在掌握一般等值线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练习题掌握新型等值线的判读方法和技巧。
师:等值线多种多样,无论是等高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都有一些共同特征。
回忆学过的等值线知识,分组讨论其共有的特性有哪些?指导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第一部分知识盘点的有关内容。
50100150山脊山谷重点、难点突破:一、等值线的共性特征1.同一条等值线上的点数值相等。
2.相邻的两条等值线数值相等或差一个等值距。
例题讲解:(1)M处的气压数值可能为A 1020、1012.5B 1017.5、1020C 1017.5、1015D 1015、1012.5【解析】根据相邻的两条等值线数值相等或差一个等值距得出正确选项C3. 凸低为高,凸高为低引导学生分析山脊山谷的表示方法,比较其不同点,然后归纳下表:类别凸低(高的向低的方向弯)凸高(低的向高的方向弯)等高线山脊(分水线)山谷(集水线)等温线气温比同纬度高气温比同纬度低等压线(水平方向)脊线(高压脊)槽线(低压槽)等降水量线降水比附近地区多降水比附近地区少等水温线(海洋上)暖流流经寒流流经4. 密集:某地理要素变化大;稀疏:变化小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温线密集,温差大。
等值线教案

一、等高线1、判断地形(1)判断具体地形: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及形态来判断各种地形。
如山顶和洼地,山脊和山谷,鞍部和陡崖。
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弯曲大,但山脊等高线是向数值低处弯曲,而山谷等高线相反。
鞍部一般是在两山脊和两山谷相对处,陡崖是等高线相交处。
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垂直于等高线,最大弯曲处的短线)来判断:示坡线指向低处—表示山脊,示坡线指向高处—表示山谷。
2.等高线的基本特征⑴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海拔高度相同,相邻两条等高线,其高差也相同。
⑵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距即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图上所有标注高度均为海拔高度,单位为米。
0米表示海平面,正值表示高出海平面,负值表示低于海平面。
⑶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闭合圈有大有小,小圈在本图内闭合,如盆地或山地。
大圈在本图中看不到闭合,而中断在图框边上(这是因为受测绘区范围的限制),但一定会在相邻的拼接起来的多张图幅中闭合。
⑷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合,但有时也看到重合,那只是在陡崖处出现。
⑸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的陡缓:“密陡疏缓”,即等高线密表示山坡陡,等高线疏表示山坡缓。
⑹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
山脊线为流域的分水线,山谷线为河流的集水线。
⑺等高线向高值处弯曲的部分为山谷,可能有小河分布;等高线向低值处弯曲的部分为山脊;相邻两个山顶的中间部分为鞍部,鞍部是山谷线最高处,山脊线的最低处;多条等高线重叠处为陡崖。
⑻示坡线表示坡度降低的方向,用“- - - ”标记。
⑼几条特殊的等高线: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海拔500半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为山地地形;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高原地形。
3.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地形类型与判读方法:4.根据等高线可判断: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疏,坡度越缓。
高中地理等值线教案

高中地理等值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等值线的概念,掌握等值线的绘制方法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读取和分析等值线地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空间分布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等值线的定义及特点2. 等值线的绘制方法3. 等值线地图的解读与应用4. 等值线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等值线的概念、绘制方法及特点,等值线地图的解读与应用。
2. 难点:等值线的绘制方法,等值线地图的解读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等值线的定义、绘制方法和特点,等值线地图的解读与应用。
2. 演示法:展示等值线地图,讲解等值线的绘制过程。
3. 练习法:学生动手绘制等值线地图,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讨论法:分组讨论等值线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等值线概念、绘制方法、地图解读等内容的课件。
2. 等值线地图:准备一些等值线地图,用于展示和练习。
3. 绘图工具:如直尺、圆规、绘图软件等,供学生绘制等值线地图使用。
4. 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等值线地图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等值线地图,引导学生思考等值线在地理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等值线的定义、绘制方法和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等值线地图的解读与应用,让学生理解等值线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
4.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绘制等值线地图,巩固所学知识。
5. 练习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等值线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实例,分享心得体会。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等值线的概念、绘制方法和特点。
2. 强调等值线地图在地理学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地理现象中的数量特征。
八、作业布置1. 绘制一幅等值线地图,可以是关于海拔、温度等地理要素的。
九、课后反思1. 学生对等值线的概念、绘制方法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读取和分析等值线地图的能力提高情况。
高三地理等值线专题教案(5篇)

高三地理等值线专题教案(5篇)高三地理等值线专题教案(5篇)时间真是转瞬即逝,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三地理等值线专题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全国基教会议精神,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培养学生的各种特长,增强自信和能力。
并从教师的知识更新、方法转变等方面展开了多次培训、学习、展示、推广形式的活动。
使广大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目标、态度方法都有了根本改变。
地理学科在整个中学教育教学中起有着重要作用,只有引导广大地理教师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才能真正改变教育教学现状。
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做好新课程的解读工作。
塌实做好新教材的教育教学培训,帮助每一位教师进行新教材的备课,掌握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规律,上好每一堂课。
引导广大地理教师深入钻研本专业的知识并注意吸收相关学科的知识。
努力做到:“博学多才”“博大精深”,实现从“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变,提高吴江的地理教师整体素质。
深入课堂认真听课,为广大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作出正确的评价和指导,使他们能不断地明确方向和具体目标;能不断地改进方法和措施,提高效率。
建立教育教学研究网络,使教研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普及化,真正成为提高教师业务的有效手段。
二、主要目标: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突破口,大胆进行地理课堂教改革。
实现从“讲——学”“灌——学”到“导——学”的转变。
创设“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乐学、爱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2、更广泛、更有效地使用电教手段,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综合能力。
《等值线》教学设计

《等值线》教学设计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等值线是某地地理现象数值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地理等值线图能将一种或多种地理要素作用的结果,以地理数值的方式表达其空间的分布情况。
作为地理图像的一种,它和所有的地理图像一样,都能直观、形象、简明、准确的表达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
因此地理图像是地理命题者非常青睐的命题素材。
特别是近几年,地理学科可以说是“无图不成题”,一题多图,一图多题,图像新颖而丰富。
常见的有经纬网图,区域图、等值线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等。
由此可见,力求设计一些新颖而丰富的地理图像素材,构建一个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平台,是今后命题的方向和特点。
二、教材内容分析与处理:地理等值线图具有包容信息量大,综合性强的特征,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水平,所以被高考题所采用。
在近两年全国各地地理高考卷及文综卷中,不仅出现了平时常见的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值线图,还出现了以等降水量线、酸雨等PH值线图等教材上很少出现过的等值线为背景的题目。
等值线内容涉及到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转换,对学生而言是比较难掌握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在复习阶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共性,在典型例题中结合各种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总结规律,对提高学生等值线分布图的判读和分析能力,达成教学目的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学生学情分析:运用地图易使学生理解地理规律,从中获得丰富的地理知识。
但这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读图、用图能力。
有些等值线地图展现的显性信息比较少,需要学生挖掘图中所包含的隐性信息,才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花大力气加以引导启发,不断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由于是第一轮复习,教师必然会面对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足的情况,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应对,另外,考虑到课堂学习的深度应适合高二年级的教学的实际需要,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因素,因此对于等温线等其他等值线也并不做专题的讲解,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判读和分析即可。
高中地理_等值线计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等值线计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系统化的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等值线计算的常用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根据题目条件灵活选用判读技巧,进行等值线计算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归纳、不断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根据不同条件灵活选用恰当的计算方法是该部分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多元驱动,问题导学“教学法【教学过程】【幻灯片1】教师阐述本专题知识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主要考点、题型,引导学生一起进入本节课的复习。
【幻灯片2】考点一:等值线图中“点”的数值的计算学生通过读图,对比A、B、C的位置特点,找出其差异。
然后分析A、B、C各自的数值范围。
在分析C点的取值范围时,通过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在此基础上教师补充“趋势不变“规律。
【幻灯片3】方法小结教师罗列条件,学生集体回答计算方法。
【幻灯片4】迁移运用学生运用“趋势不变“原理,先判读最靠近①的等高线的数值,再判断①的取值范围。
【幻灯片5】拓展训练小组合作探究,判断H、K、Q三地的取值范围。
在分析H点时,引导同学进行分情况讨论,最终确定其取值范围。
具体操作时注意多留给同学发言机会,尽量让同学通过逐渐深入的思考发现正确答案,悟出判读规律。
【幻灯片6】方法小结让学生列举等值线图中有关“点“的数值判读题目类型和计算方法。
【幻灯片7】考点二:等值线图中两点间“差值”的计算让学生回想熟悉知识“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分析说明这其实就是比较简单的差值计算。
差值计算实际上就是两点之间的交叉相减计算。
【幻灯片8】经典再现引入经典高考题目,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高考题,感悟高考的命题角度。
让学生用尽可能严密的逻辑分析小桥附近河岸的海拔高度范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幻灯片9】变式训练运用判读规律,分析城市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地形特点,进一步推测迁移原因。
让学生感受等值线判读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值线图的判读一 等值线的特征1、明确等值线概念同一等值线上地理数值是相等的,同一图上两条相邻的等值线间数值差是相同的; 虽然学生都明白在同一等值线(面)上的地理数值是相同的,但常常也会犯错误,如在下左的等压面图中(图一),要求将图中①-⑤点气压排序,学生常错误地认为②点气压是最高的。
如果让学生先明确②③④点由于在同一等压面上数值相同,再根据同一垂直方向,低空气压高于高空气压,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应是⑤>②=③=④>①;再如在上右等压线分布图中(图二),对A 、B 两处的风力大小关系,学生常认为,因为B 处的气压值比A 处大,风力也自然比A 处大。
如果能明确风力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而两处等压线疏密一致,气压差一致,气压梯度也一样的,就可知两处的风力也是相同的;2、等值线的特征共性对于等值线明显凹凸处的地理特征,学生往往难以弄懂,且易混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共性,可加深其理解。
如右边等值线图中(图三),a>b>c ,若该图为等高线,则l 应为山谷;若为等压线,则l 应为低压槽;若为海洋上因洋流影响引起的等温线,则l 应为寒流。
就l 作一垂直的辅助线进行分析,将该线上中心点o与两侧的m ,n 点数值比较,显然,o 点值要比两侧小,以上理解难点就可迎刃而解了。
二 等高线、等温线和等压线相关问题分析1、等高线地形图的分析等高线反映地形的起伏状况,众多的问题多可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得到较为集中的反映,所以它也是各种等值线图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它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形部位:根据等高线分布特征判断山顶、盆地、脊线、谷线、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2)坡度大小:根据等高线疏密判断坡度;根据坡度选择交通线路(创新设计P3)、500hpa 1000 单位: hpa 图二1006 1012 A B 图三 a c l b m no登山攀岩运动位置(陡坡或悬崖);分析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聚落分布等;(3)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判定;测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差和温差、陡崖高度范围等;(创新设计P3)(4)水资源和水能利用:根据脊线、谷线分析河流分水岭和河谷发育;根据地形地势判定河流流向、流速;根据地形判断水库坝址选择(创新设计P3)的最佳位置;水资源、水能资源利用等;(5)坡向与坡向差异:根据纬度位置和向阳坡、背阴坡分析气温的坡向差异;根据冬夏季风和迎风坡、背风坡分析降水量的坡向差异;分析因热量和降水量的差异导致的植被坡向差异;和区域整治开发等;(6)地形剖面图:剖面图的绘制;各地形部位的剖面图特征等;如:读下左华北某地地形图(图四),回答下列问题:(2000年浙苏吉高考题)三等温线分布图分析影响等温线的分布的因素较多,纬度高低、海陆分布(距海距离远近)、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形起伏、洋流因素对等温线的影响应该是分析的重点。
(参照优化设计P23-P24,重点看等温线的分布,及影响因素)高考能力要求:(1)判断南、北半球位置: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的是南半球。
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的是北半球。
(2)判断陆地、海洋位置:热容量的差异,导致海洋和陆地升温和降温快慢不同。
气温在夏季(白天)陆地高于海洋,冬季(夜晚)陆地低于海洋。
表现为气温比同纬高处,等温线凸向高纬,比同纬低处凸向低纬(可简记为“高高低低”),常据该点判断季节和月份;由于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这使得南半球的等温线较北半球要平直;海陆差异还会使沿海地区和岛屿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内陆要小,最冷月和最热月出现均迟些;(3)判断月份(1月或7月):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的差异性。
1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
(简单记法: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弯曲) 7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简单记法: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弯曲)(4)判断寒、暖流: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
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暖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5)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升高,山脉走向影响等温线的凹凸方向,一般地,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使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等温线(图P139 我国7月等温线图中太行山、向高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降低。
横断山区附近的等温线变化)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山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小;盆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大。
(图P139 我国7月等温线图中太行山、横断山区附近的等温线变化)(6)判断温差的大小:一般情况下,不论时空,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
从世界和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可知:①冬季等温线密,夏季等温线稀。
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
②温带等温线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
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
③陆地等温线密,海洋等温线稀。
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的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面。
(7)分析走向(延伸方向):与纬线平行即东西走向——纬度因素或太阳辐射;与海岸线平行——海陆性质或海陆分布;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因素。
3、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创新设计P31)气压的分布与气温是密切相关的,一般地,相对高温处形成低压中心,相对低温处形成高压中心;同样由于海陆分布的原因,等压线在南半球较为平直,呈带状分布,而在北半球较为弯曲,呈块状分布;海陆的气压差异,改变了全球的大气环流,所以气压对全球的天气和气候有明显的影响。
与等压线分布图相关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气压中心:北半球海洋上和陆地上的气压中心,及其所处的位置和出现的时间;(2)风向和风速: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与风向风速的关系;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同等压线垂直,它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它使风向发生偏转;地面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它使风速减小,在高空、或海面上一般不计摩擦力;在高空不受地面摩擦力作用,风向往往与等压线平行,在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根据等压线疏密可判断风速大小;(3)气旋和反气旋:闭合状分布的等压线,其低压中心形成气旋,高压中心形成反气旋;气旋和反气控制下的天气特征、气温日较差;气旋和反气旋不同位置的风向差异;我国典型的气旋天气如夏秋之交东南沿海的台风,反气旋天气如夏季江淮地区的伏旱等;(4)锋面与天气:根据所处半球和风向判断冷锋和暖锋的形成;锋面影响前后的天气变化情况;锋面降水位置区别,一般冷锋降水在锋后,暖锋降水在锋前;我国典型的锋面天气如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的大风沙暴、寒潮、江淮梅雨天气及其影响、出现的时间等;1、等降水量线降水量在宏观范围内主要受风带、气压带和海陆位置的影响,一般地西风带、低压带、沿海地区降水量大,信风带、高压带、内陆地区降水量小;降水在局部地区还受地形坡向、季风和洋流等因素影响,降水量出现差异。
世界上降雨最多的的乞拉朋齐和我国降雨最多的火烧寮,都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
复习时同时要注意旱涝灾害的分布与防治问题。
(1)我国由南向北递减。
原因是锋面雨带的南北移动,越向北雨季越短,降水量越少。
(等降水量线东西分布)(图P139最后一图)(2)我国由东向西递减。
原因是离海洋越远,水汽越难以到达。
(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平行)(图P139降水图中,福建附近的等降水量线)(3)城市由中心向四周递减。
原因是城市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城市中心区尘埃多,凝结核多,降水多(“雨岛效应”)。
(4)闭合曲线:越向内降水越少,是内陆盆地或山脉的背风坡;越向内降水越多,是山脉的迎风坡。
2、酸雨等PH值线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中国、北美和西欧是世界三大重酸雨区。
酸雨强度主要受酸性气体(SO2、No x为主)排放量的影响,有色冶金和重工业发达、交通流量大的地区,能源消耗多,酸性气体的排放量大,酸雨重;其频度主要受降水频度影响,如西欧多酸雨与其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常年多雨有关、我国南方比北方酸雨多与南方雨季较长有关;酸雨类型主要与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关,欧美多硝酸型酸雨,我国多硫酸型酸雨;另外,地形和风向也是影响酸雨分布的重要因素。
复习时同时要注意酸雨的危害与防治。
3、等盐度线每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盐类物质的总量称盐度,世界上盐度最大的海洋是红海,盐度最小的是波罗的海。
海洋表层海水盐度的高低受到降水和蒸发、河流淡水、洋流、结冰和融冰等因素的影响,大体上表现为自副热带海区向高低纬递减的规律;各海区盐度大小的比较,需要向学生说明的是比较的顺序,先确定大河入海口区盐度最低,红海为盐度最高,再从纬度方面比较,其次同纬海区再比较洋流的寒暖性质;从时间看,河流处于汛期时,其入海口盐度更低,有结冰期的海区在冬季时盐度高,夏季时盐度低;各海区的盐度大小影响到密度流的形成和轮船的吃水深浅。
(例:直布罗陀海峡形成的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向地中海的密度流)思考:海水盐度大,轮船吃水深还是浅?4、等太阳辐射量线(图P47)太阳辐射量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的太阳能的丰富程度。
太阳辐射量主要受太阳高度影响,其次受云量多少和大气污染程度影响,由于世界各地在理论上在一年内白昼长度总和是相同的,所以与白昼长度纬向变化是无关的;受不同气候类型的影响,不同地区降水频度不同,降水多的地区,云量也多,削弱了太阳辐射,如在我国南方的太阳辐射量比北方反而弱,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云量少,成为太阳辐射最强的地方;另外,盆地状的地形不利于云雾和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太阳辐射受削弱明显,所以四川盆地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弱的地区;相对来说,城区比郊区的云雨量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要大,太阳辐射量也要少些;显然,副热带的沙漠地区太阳能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复习过程要注意结合正午太阳高度角分析太阳能的利用和楼房的采光问题。
与等太阳辐射量线类似的等值线是等日照时数线,当然它与太阳高度无关。
[知识梳理]等值线图是中学地图中较为普遍的一种专题地图,常见的有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压线图等。
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
一、等高线图的判读与应用用等高线表示的地形一般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缓坡、陡坡和洼地,但容易忽视的是利用等高线数值来判断山地、丘陵、高原等地形类型。
(一)判读规律1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数值(海拔高度)大致判断地形类型。
①海拔在200 米以下一般为平原。
②海拔在500 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 米为丘陵。
③海拔在500 米以上,相对高度在100 米以上为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