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技》阅读训练及答案
北极昆虫的绝技阅读答案

北极昆虫的绝技阅读答案【篇一:北极昆虫的绝技中考阅读答案】们要存活下去,就得有一身绝技。
②大的动物和鸟类,可以靠身上的长绒毛抵御严寒,但昆虫却永远只能赤身裸体。
绝大多数昆虫,在一年当中大约有9个月的时间身体都处在冷冻状态,它们存在于土壤、泥巴或沼泽里,和周围物质冻在一起。
我们知道,冰是一种晶体,但是,如果昆虫的身体结晶的话,就有可能扭断它们的脉管,从而破坏其肌体。
为了防止这一点,北极的昆虫们演化出一技妙招,就是它们能够自动地将其细胞中的水分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有效地避免结晶。
③北极的牛蝇,是一种极可怕的寄生昆虫。
它将卵下在驯鹿的绒毛里,孵化出来之后即钻进驯鹿体内,顺着血管周游全身,长大之后又回到驯鹿的脊梁骨附近,穴没而居,而且开了一个天窗,以便呼吸新鲜空气,直到长成之后钻出驯鹿体外,进行新的一轮繁衍生殖。
按理说,小驯鹿细嫩鲜美,又无防御能力,是最好的美食佳肴,但牛蝇却从不攻击它们。
因为如果牛蝇在小驯鹿身上产卵繁殖,虽然要容易得多,但却有可能导致驯鹿群的锐减甚至灭种,到那时,牛蝇本身也就难以生存下去了。
小小的牛蝇,竟早在人类数十万年之前就懂得如此深奥的道理,不得不引起人类去深思。
不仅如此,牛蝇在每群驯鹿中下卵的数量,也有一定的限制,它们使受卵驯鹿的头数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也尽量避免在同一头驯鹿身上下卵过多。
如果在一群驯鹿的身上下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驯鹿群的灭绝。
而如果在同一头驯鹿的身上下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其死亡,或者由于体弱而被天敌吃掉。
这样,它们的后代也就会随之同归于尽了。
④北极地广人稀,连动物也很稀少,昆虫怎样才能找到自己进攻的对象呢?据生物学家研究表明,蚊子身上有一种非常先进的红外线探测器,能在相当远的距离,准确无误地遥感到人和动物身上发射出来的红外线,从而顺藤摸瓜,群起而攻之。
而人类所用的红外线探测器,只是最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不仅庞大笨重,而且所显示出的图像还模模糊糊。
若与小小的蚊子相比,人类落后了不知有多少个世纪。
八年级语文下册说明文专项阅读练习及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山东省宁津县育新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说明文专项阅读人教新课标版达标一:北极昆虫的绝技①在北极地区,由于环境严酷,气候恶劣,昆虫的种类要少得多,总共也不过几千种,主要有:苍蝇、蚊子、螨、蠓、蜘蛛等。
其中,苍蝇和蚊子的数量很多,占昆虫总数的60%~70%。
②大的动物和鸟类,可以靠身上的长绒毛抵御严寒,但昆虫却永远只能赤身裸体。
那么,它们怎样才能度过北极严酷的冬季呢?实际上,绝大多数昆虫,在一年当中大约有9个月的时间身体都处在冷冻状态,它们存在于土壤、泥巴或沼泽里,和周围的物质冻在一起。
我们知道冰是一种晶体,但是,如果昆虫的身体结晶的话,就有可能扭断它的脉管从而破坏其肌体。
为了防止这一点,北极的昆虫们演化出了一种绝技,就是它们能够自动地将其细胞中的水分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有效地避免结晶。
还有北极的牛蝇,是一种极可怕的寄生昆虫,它将卵产在驯鹿的绒毛里,卵孵化后即钻进驯鹿体内,顺着血管周游全身,长大之后又回到驯鹿的脊梁骨附近,设穴而居,而且开了一个天窗,以便呼吸新鲜空气,直到长成之后钻出驯鹿体外,进行一轮新的生殖繁衍。
按理说,小驯鹿细嫩鲜美,又无防御能力,是最好的美味佳肴,但牛蝇却从不攻击它们。
因为如果牛蝇在小驯鹿身上产卵繁殖,虽然要容易得多,但却有可能导致驯鹿群的锐减甚至灭种,到那时,牛蝇本身也就难以生存下去了。
小小的牛蝇,竟早在人类数十万年之前就懂得如此深奥的.....道理..,不能不引起人类去深思。
不仅如此,牛蝇在每群驯鹿中产卵的数量,也有一定的限制,它们使受卵驯鹿的头数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也尽量避免在同一头驯鹿身上产卵过多。
如果在一群驯鹿的身上产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驯鹿群的灭绝。
而如果在同一头驯鹿的身上产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其死亡,或者由于体弱而被天敌吃掉。
这样,它们的后代也就会随之同归于尽了。
③生活在北极的昆虫,还面临着另外一种特殊的困难。
毕竟北极地广人稀,连动物也很稀少,昆虫怎样才能找到自己进攻的对象呢?据生物学家研究表明,蚊子身上有一种非常先进的红外线探测器,能在相当远的距离,准确无误地遥感到人和动物身上发射出来的红外线,从而顺藤摸瓜,群起而攻之。
2024北京顺义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北京顺义初三二模语 文一、基础·运用(13分)学校组织同学们参观运河博物馆,开展以“漕运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活动。
你所在的小组负责编写研学手册,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 请用正楷字书写“览漕运文物,阅千年运河”这几个字,作为手册封面的标题。
(1分)板块(一):同学们借助文史知识整理“漕运概况”,对有些内容不确定,请你完成题目。
A. ①句中的“在”字应该删掉。
B. ③句中“依赖”可以用“依附”替换。
C. ④句中“壮丽盛景”的字形写法正确。
D. ⑤句中“不可胜计”与“数不胜数”意思接近,都可使用。
3.下面这个句子放在文中的位置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运河沿线城市的历史发展都与水密切相连。
A. 放在②③句之间B. 放在③④句之间C. 放在④⑤句之间D. 放在⑥句前面板块(二):同学们对漕运过程中验粮和称重的文物好奇,作了如下记述,请你完成题目。
检验漕粮每年都有大量来自南方的漕粮经过运河来到北京通州石坝码头,再由受坐粮厅委托的“军粮经纪”查验合格后才能交卸入粮仓。
“军粮经纪密符扇”(图a )由此出现,它是清朝为防止军粮经纪人在漕粮验收转运期间作弊牟利而创造的。
密符好像现在的“二维码”,其造型简单、似书似绘,且唯一专用,是经纪身份的标识;图形由担任军粮经纪的人自己创制,保密程度高。
军粮经纪检验完粮食后会将漕粮装袋,然①在.古书《说文解字》解释“漕”字:漕,水运谷也。
②漕运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以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的一种专业运输。
相关的词语有“漕船”“漕粮”“漕夫”等。
③中国盛产粮食的地方大多在江淮地区,明清时期把江淮流域征收的粮食调运到北方的京城主要依赖..运河。
④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京杭大运河曾呈现“千帆过闸”的漕运壮丽盛景....。
⑤运河上除大量漕船外,民船、商船、货船更不可胜计....。
⑥位于京杭大运河北端的通州,是明清时期的漕运转运中心,后来逐渐繁荣发展起来。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第16课_绝招》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第16课绝招》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一、1. 给多音字组词。
2. 根据加点词语的不同意思写反义词。
(1)只有二福来了个单臂倒立,别人都没拿出新鲜招儿。
________(2)菜市场里的蔬菜真新鲜。
________(3)有的人,生来就特别,别人比不上。
________(4)今天早上的空气特别好。
________。
3. 选词填空。
严格严肃(1)老师对我们要求很________,哪怕一点儿小错误都会帮助我们指出。
(2)他是个很________的人,从来不开玩笑。
端正改正(3)我们应该________学习态度,认真学习各门功课。
(4)老师帮你指出了错误,你就应该马上________。
4. 照样子,写词语。
一天天:________比一比:________圆鼓鼓:________。
5. 读一读、找一找,将句子中写人物动作的词圈出来。
(1)他鼓着腮帮子,瞪着眼珠子,憋的时间比别人长两倍。
(2)她一只手拿着小竹板铲馅,另一只手拿着面皮,专管攥饺子,不但攥得快,而且饺子圆鼓鼓的。
6. 修改病句(1)他俩表演完,都把眼光投向瘦小的小柱子。
________(2)觉得自己太丢人了,低下头撒开腿跑了。
________。
7. 根据要求改写句子。
(1)小柱子始终没有忘记大树下的尴尬。
(改成“把”字句)________(2)二福练成了单臂倒立这个绝招。
(改成“被”字句)________。
8. 课外阅读。
王献之从小就跟父亲学写字。
一天,他问父亲,写字有什么秘诀?王羲之指着家里的十八口大缸说:“你看,秘诀就在这里。
你把这十八口缸里的水全部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听了父亲的话,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于是,他日夜勤奋地练习写字,最终也成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
(1)王羲之与王献之是________关系。
(2)写字的秘诀是什么?________(3)王献之是怎样成为书法家的?________(4)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初中语文知识点《词语》试题测试

初中语文知识点《词语》试题测试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安祥嗔怪部署按部就班B沉缅萃取寒暄喧宾夺主C恻隐告罄潦草眼花瞭乱D通宵诀别泄气一泻千里2.读下面一份调查表,试用简要语言概括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变化规律。
中学生课外阅读种类统计表从表格中可以看出: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书塾狂澜骊歌人际罕至B.屏障喧闹阻抑来势汹汹C.亘古崎岖畴划荒草凄凄D.仰慕斓语山巅锋芒毕露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昨天的作业太多了,能全部完成的同学,只不过占全班十分之二三,至于完成的质量就更不好说了。
B.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
C.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
D.观众长时间的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
”我们把它转换成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平日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B.承认不懂,才能从不懂变懂;承认不会,才能从不会变会。
C.参加会议的有作家,记者,电影,音乐,美术工作者。
整个会场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D.怎样保卫每一寸土地?怎样使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巨大的作用?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6.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A.凝望(níng)娴熟(xián)哈达(hā)瞬息万变(shùn)潸然泪下(shān)B.逶迤(lí)安谧(mì)深湛(zhàn)娓娓动听(wěi)容光焕发(huàn)C.喧嚣(xiāo)烙印(lào)倏地(shū)风度翩翩(piān)大相径庭(jìng)D.鉴于(jiàn)殉职(xùn)圩堤(wéi)劫后余生(jié)悲天悯人(miǎn)7.下列各项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崎岖沉湎(miǎn)相形见绌(chù)B.嬉戏默契(qì)暗然失色(àn)C.感概馈赠(kuì)戛(jiá)然而止D.琐屑嘈杂(cáo)叱咤(chà)风云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更胜一筹穷愁潦倒销声匿迹油光可签B.海枯石烂天衣无缝津津有味相形见绌C.美味家肴锲而不舍锋芒毕露味同嚼蜡D.尽态极妍狂忘自大遮天蔽日隐姓埋名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初中语文阅读题及答案精选

初中语文阅读题及答案精选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2—15题。
(16分)皮影戏孙荔①老吴头站在孙子柱子的空床前,叹口气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一脸的失望。
柱子偷偷地跟着同村的建军一起去省城里打工了,老吴头本指望他的皮影戏绝活传给柱子,可柱子硬是不愿意学。
②一次老吴头教柱子唱《霸王别姬》,柱子跟着唱了几遍烦了,说现在这皮影戏都成老古董了,年轻人没谁看,看的也就是几个老年人,又挣不了钱。
老吴头一脸愤怒,说王八羔子,皮影戏是咱们家的祖传。
③柱子说,什么祖传不祖传的,反正我不喜欢,然后他纵身一跃,跳到院子里的围墙上,然后又一跳,跳到房顶上,柱子毕竟年轻,身手敏捷。
柱子站在房顶上说:爷爷,你再让我学唱,我就从这房顶上跳下去。
老吴头一脸惊恐,一脸无可奈何地说:我这是为你好,为你将来有个谋生的手艺。
老吴头边说边小心翼翼地收拾一张张皮影,像对待宝贝似的对待它们。
④老吴头走村串乡,整年在外面游荡,这么多年,他是靠皮影戏养活一家人的。
老吴头的皮影人都是自己亲手设计的,亲手雕刻的。
所以老吴头对皮影人分外有感情。
有一年发大水,老吴头爬到大杨树权上,手里抱着的是皮影箱,像抱住命根子似的。
⑤老吴头每到一个村头,把行头一摆,小铜锣儿咚咚地欢快地一敲,这时村子里的人三三两两地围拢过来,那时村子人没什么娱乐。
当老吴头见周围围得像一堵墙,他便开始忙碌了,三英战吕布、哪吒闹海、三打白骨精……只见那幕布上的人影儿嬉笑怒骂,戏耍打斗,形态如真人般惟妙惟肖。
⑥连女人的衣袖抹泪、梳头、挽髻、插簪及穿衣等系列动作,都干净利索,生动形象,人们真不相信这一切是由几根竹竿子操纵出来的,大家啧啧称奇。
戏演完了,又瘦又黑的老吴头,从影幕后走出来,弯腰双手一拱,看客们都伸手朝自己衣袋里掏钱,多少老吴头也不计较。
⑦传说日本人驻扎在一个古镇上,邀请老吴头去演皮影戏,正当日本人看得如痴如醉时,游击队与老吴头里应外合,一举端掉一个小队的日本人,从此老吴头神秘地失踪了几年。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绝招》一课一练答案阅读题答案课堂作业题练习册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绝招》一课一练答案阅读题答案课堂作业题练习册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绝招》一课一练答案阅读题答案课堂作业题练习册16、绝招知识积累一、读一读,抄一抄。
唯独尴尬瞪眼憋着攥饺子咧开二、想一想,连一连。
富饶的精神寻找难题不平常的孩子思索食物争气的日子建设老师伟大的地方尊敬家乡三、照样子,写词语。
一天天比一比圆鼓鼓四、读一读,找一找,将句子中写人物动作的词写出来。
1、他鼓着腮帮子,瞪着眼珠子,憋的时间比别人长两倍。
2、她一只手拿着小竹板铲锅,另一只手拿着面皮。
发展练习快乐阅读难忘的一件事星期二下午放学后,我带邻居家的小妹妹上街去玩。
大街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我们来到一位老爷爷的玩具摊前,看到了一种精美()小梳子。
我问老爷爷:“这梳子多少钱一把?”“五毛,很便宜的。
”老爷爷说。
我随手掏出五角钱交给老爷爷,拿了一把梳子放进兜里,往回就走。
小朋友快回来我们赶紧回来你们怎么没拿梳子呀老爷爷一边说一边将一把梳子塞到我手里我迟疑了一会儿还是拿着梳子走了回到家里,我把这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妈妈。
妈妈狠狠()批评了我,说我占人家的便宜,要我把梳子送回去,向老爷爷赔礼道歉。
想起老爷爷那慈祥()面庞,真诚()表情,觉()自己不配当一个少先队员,我决定去还梳子。
第二天一放学我就去找老爷爷,可没找到,一连五天也没看见老爷爷。
这件事虽然过去很久了,可一想起来就觉()很内疚(jiù)。
积累1、考考你的眼力。
便宜(biànpián)还梳子(háihuán)2、给短文第3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精美()赶紧()迟疑()4、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川流不息:一五一十:5、将“的”“地”“得”送回家。
把他们正确地写在文中的括号里。
感悟6、“我“为什么要去还梳子,向老爷爷承认错误呢?能力拓展相信你们一定也有自己的绝招,课后找机会向伙伴们展示一下吧!并说说自己的绝招是怎样练出来的。
《最后的绝招》阅读题及答案

最后的绝招聂鑫森“面人雷”,当然姓雷,但叫什么名字,谁也不清楚。
北地口音,六十来岁的样子,骨格清奇,黄面短须,双眼特别锐亮,像鹰眼,有点冷。
他是吃捏面人这碗饭的,在这个广场捏面人差不多有一年了,只要不下雨不落雪,“面人雷”就会准时出来设摊。
行头很简单:一个小木箱,里面放着捏面人的原料和工具;一个可收可放的小支架,上面挂着一个纸板,正中写着“面人雷”三个大字,两边各写一行小字:“为真人捏像;继绝技传家。
”——这是一种顶尖的绝技,对着活人捏像,捏谁像谁。
他捏面人很快,顾客站个十来分钟就行了,称得上是“立等可取”。
顾客满意了,给十块钱;觉得不像,他不取分文,而且立刻毁掉,再不重捏——这样的情景似乎从没出现过。
他捏面人,先是几个手指翻飞,刹时便成型,再用小竹片、小剪刀和细铁签修一修,无不形神毕肖。
闲空时,“面人雷”会安静地坐下来,手里拿着面粉,两只眼睛左瞄右瞅,专捏那些有特点的人物。
真正有特点的人物是那些“老江湖”:算命测字的“半仙”,耍解卖艺的赤膊汉子,硬讨善要的乞丐,打锣耍猴的河南人……当然,他也捏那些在广场游荡乘机作案的小偷,江湖上称这类人为“青插”;专弄“碰瓷”的骗家,手里拎着瓶假名酒,寻机让人碰落摔碎,然后“索赔”;还有那些做“白粉”生意的,避着人鬼头鬼脑地进行交易……捏好了,悄然放入木箱,秘不示人。
这么大的广场,这么大的人流量,各类案子总是会发生的。
负责车站治安的铁路警察,常会秘密地把“面人雷”找去,请他帮忙破案。
“面人雷”会把那些涉案疑犯的面人拿出来,冷冷地说:“你们只管抓就是,错不了。
”他们知道“面人雷”是靠这门手艺吃饭的,便要按人头给钱。
“面人雷”说:“这算我的义务,免了!只是……请你们保密,给我留碗饭吃。
”小偷抓了。
“碰瓷”的抓了。
贩“白粉”的也抓了。
那些面人捏得太像了,一抓一个准。
这是个秋天的深夜,无星无月,风飒飒地刮着。
“面人雷”睡得正香,门栓被拨开了。
屋里突然亮起灯,被子被猛地掀开,三条大汉把“面人雷”揪了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技
冯伟山
一大早,卢憨家的门前就停了两辆车。
一辆是警车,还有一辆写着什么电视台字样的车。
派出所的老黄正在敲门,他的旁边是几个拿着话筒和扛着摄像机的人。
村里有人见了,觉得蹊跷,就围上来看热闹。
等卢憨擦着眼屎把门打开,看热闹的竟聚了一大堆。
大伙儿议论纷纷,说这小子终于犯事了,看这阵势,事儿还不小。
是呀,别看他平时不言不语,干起坏事来比谁都厉害!
……
老黄狠狠瞪了大伙儿一眼,说都闭嘴吧,你们咋知道人家犯事了?
大伙儿就闭了嘴,可肚子里还疑惑着,都梗着脖子想往院子里挤。
老黄对卢憨说,你是卢立群吧?这几位是省电视台的记者,慕名来给你拍节目的。
看着卢憨满脸的惊奇,老黄又说,我是派出所的老黄,是给记者们带路的,别误会呀。
卢憨笑了笑,把他们让到了院子里。
这下,看热闹的村里人可懵了。
这个憨里憨气的家伙原来叫卢立群呀,这么些年大人孩子都叫他卢憨呢。
至于给他拍电视就更觉邪乎了,卢憨父亲早亡,一直和一个精神不好的母亲生活,日子过得紧巴,都快三十了,还光棍一根。
平日除了种点责任田,就关门在家里窝着,见了人脸红脖子粗地勉强点点头。
就这么个人也能上电视,真给卢村丢大脸了。
小院里很洁净,除了一棵大槐树,就是矮墙下一丛丛的草本茉莉花,颜色各异,为小院增色不少。
一个手里拿着话筒的姑娘笑着对卢憨说,卢大哥,为了拍你的绝技,尽快让全国人一睹你的风采,我们可是星夜兼程过来的。
说完,姑娘递给卢憨一张报纸。
报纸上是一组照片,还配着一段长长的文字,大标题是“农家院里的绝技高手”。
卢憨看了,用手挠了挠头皮,咧嘴笑了,淳朴得像一棵秋天里的老玉米。
他想起来了,那天他正在院子里练倒立,有个背着相机的人在矮墙外看见了他,被他的技艺吸引,非要给他拍几张照片。
通过交谈,卢憨知道那人是省城一家报社的记者,来乡下采风的。
卢憨的每一个动作,都让他赞叹不已,手里的相机也“咔咔”拍个不停。
想不到这些照片,竟把电视台的记者引来了。
姑娘说,卢大哥,你不介意当众展示一下你倒立的绝技吧?
卢憨有些不好意思,说只是、只是我练得不好,你们可别笑话呀。
我们相信你挺棒的。
老黄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
卢憨走到老槐树下,提了提裤子,一个倒立,双腿就稳稳地贴到了树干上。
紧接着两腿一分,双手撑着地面向前慢慢移动,边移动双腿边做着各种动作,什么“白鹤亮翅”“一柱擎天”“弯弓射月”,每个动作都惟妙惟肖,刚柔相济。
在场的人都看呆了,好久,掌声才一个劲地响起来。
这时,卢憨的双手触地变成了单手触地,腾出的那只手朝大伙儿挥了挥,就叉在了腰上。
一院子的人正看得起劲,突然他的那只手也脱离了地面,脑袋直直地扎下来。
围观的人都惊得张大了嘴巴,生怕卢憨的脑袋开了花。
就在卢憨脑袋触地的一刹那,他竟把双手放到胸前鼓起掌来,两腿还在半空做着动作。
哎呀,这家伙平时蔫巴巴的,没想到还有这招呀,绝了!村里人鼓掌归鼓掌,心里还是有些嫉妒。
一套动作下来,卢憨的脸上也有了细细的汗珠。
稍事休息,他又即兴表演了头顶在桌子上倒立,并从自己的口袋里摸出香烟点燃,飘飘袅袅的烟雾中,他一脸的惬意。
突然,他把烟头一吐,身子一个鱼跃,就稳稳地坐在了地上,且双腿交叉,双手在胸前合十,嘴里念了声“阿弥陀佛”。
瞬间,喝彩声、鼓掌声把小院塞得满满当当。
姑娘把话筒举到卢憨面前,说你是怎么练成这绝佳技艺的?
卢憨吭哧了半天,说为了俺娘呗。
为了你娘?主持人和大伙儿都愣了。
我十几岁时很顽皮,经常在院子里翻跟头和倒立。
有一次,我倒立时看见我娘瞅着我笑呢。
娘精神不好,我很少见她笑过,看来她是喜欢看倒立。
我又倒立了几次观察她,她都认真地看着,笑得也开心,打那我就下决心天天倒立给娘看。
这不,眨眼十几年了。
说完,卢憨用手一指房门口。
看,我娘刚才看我练倒立,还满脸欢喜呢。
大伙儿回头望去,摄像机的镜头也跟了过去。
低矮破败的房门前,一个瘦弱的老女人在暖暖的阳光下正朝这张望,嘴巴微微张着,脸上堆满了笑。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院里很洁净,除了一棵大槐树,就是矮墙下一丛丛的草本茉莉花,颜色各异,为小院增色不少。
”着墨不多的一段环境描写,表现了小院的整洁、生机盎然。
这说明卢憨的母亲虽然精神不好,但还是非常勤劳,并且热爱生活。
B.本文语言平实简洁,富有农村生活气息,非常符合小说塑造的普通平凡的乡村里的人和事的特点。
比如作者把手挠头皮、咧嘴笑了的卢憨比作“一棵秋天里的老玉米”,十分形象贴切。
C.小说题目为“绝技”,作者也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卢憨的绝技,除直接描写卢憨让人折服的动作之外,作者还很注重写围观者的神态和心理,从侧面衬托卢憨的高超技艺。
D.村里人开始时并不了解卢憨,甚至瞧不起他,认为他上电视会给卢村丢脸,但当他们观看了卢憨的绝技之后对他又十分佩服。
小说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村里人由对卢憨心存误解到最终理解他的心理过程。
E.小说的构思十分精巧,在卢憨表演完绝技之后,作者又交代了卢憨练成绝技的原因,凸显了文章主旨。
文末对卢憨母亲的描写是点睛之笔,让读者倍感温馨,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2)小说前三段写村里人聚在卢憨家门口看热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3)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卢憨这一人物形象。
(6分)
(4)卢憨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参考答案:
(1). B C(B.说明母亲“非常勤劳、热爱生活”有误。
这应该是体现卢憨的孝顺,他打扫庭院、种花都是为了使母亲生活得更舒适。
C.“村里人由对卢憨心存误解到最终理解他”有误,村里人开始时是并不了解他,小说也并没有表现出村里人最终理解了他。
)(2). (1)巧设悬念,吸引读者,使读者随着小说中村里人的议论而对卢憨也产生种种猜想。
(2)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并与后文电视台其实是来采访、宣传卢憨的情节形成巨大反差,有助于凸显卢憨这个人物形象。
(3)村里人的议论、猜测表现出他们对卢憨的不了解,折射出人际关系的淡漠。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3). (1)身怀绝技:他的倒立绝技先是被报社记者报道,后又引来了省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他的现场表演赢得了众人的喝彩。
(2)淳朴、憨厚:他不善言谈,被人认为是“憨里憨气”,受到别人的认可时表现出很不好意思的样子。
(3)孝顺、善良:他独自一人陪着精神不好的母亲生活,十几年来苦练倒立就为使母亲欢喜开心。
(每点2分)(4). (1)普通人物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的古训,深触人心。
卢憨是一个乡村人物,有一个让人诧异、敬佩的倒立绝技,但谁都没有想到,他练就这个让记者们和乡亲们喝彩的绝招的直接动因却是为了逗乐自己那个患精神病的母亲。
这个很真实、很平凡的人物行为和人物动机隐含了平凡普通的乡村人物那种金子般闪亮的善良和孝心。
这种人性善的光辉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是非常值得弘扬的。
(2)村里人的行为体现了人们思想上的落后、人际关系的冷漠。
当有警车和电视台的车停在卢憨家门口时,他们妄加议论,胡乱猜测;他们住在一个村里,却不知卢憨的姓名,得知他们瞧不上眼的卢憨要上电视,他们又觉得会给卢村丢脸;卢憨的绝技让他们佩服但又
让他们心生嫉妒。
村里人爱看热闹,爱发议论、无端猜忌别人,有着盲目的集体荣誉感,容易嫉妒别人。
他们依然有着鲁迅笔下的国民形象的特点,这也是作者着力要表现的。
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引人深思。
(首先要提出明确的观点,然后紧扣观点结合小说进行分析。
不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
如有其他方面的观点,言之有理亦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