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层破坏

合集下载

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破坏太阳辐射的紫外光中有一部分能量极高,如果到达地球表面,就可能破坏生物分子的蛋白质和基因物质,即我们所熟知的DNA造成细胞破坏和死亡。

来自于太阳的高能量的紫外辐射在到达地球表面之前,其中高能的紫外线使得高空中(离地面10 公里以上)的氧气分子发生分解,产生的氧原子具有很强的化学活性,因此能很快与大气中含量很高的氧分子发生进一步的化学反应,生成臭氧分子。

由于臭氧和氧气之间的平衡,大气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臭氧层,而臭氧层的作用正是阻挡太阳紫外线照射,使人类免受伤害。

大气臭氧层的损耗是当前世界上又一个普遍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同样直接关系到生物圈的安危和人类的生存。

①臭氧层损耗与" 臭氧洞"臭氧(03)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它的化学性质十分活泼,很容易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实际上,在臭氧层内,臭氧的形成是众多物质参与,一系列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的结果。

臭氧在遇到H、0H、N 0、Cl 、Br 时,就会被催化,加速分解为02。

氯氟烃之所以被认为是破坏臭氧层的物质就是因为它们在在太阳辐射下分解出Cl 和Br 原子。

1984 年,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洞。

1985年,美国的" 雨云-7 号" 气象卫星测到了这个臭氧洞。

以后经过数年的连续观测,进一步得到证实。

据NASA报道,NASA 的"Nimbus-7"卫星上的总臭氧测定记录数据表明,近年来,南极上空的臭氧洞有恶化的趋势。

目前不仅在南极,在北极上空也出现了臭氧减少现象。

NASA和欧洲臭氧层联合调查组分别进行的测定都表明了这一点。

②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对于大气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科学家中间有多种见解。

但是大多数人认,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用CFCs 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 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 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用作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

自然科普知识: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自然科普知识: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自然科普知识:臭氧层破坏的原因自从发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以后,科学家们经过近十年的研究,最后得出一致的结论:臭氧层的破坏和臭氧空洞的出现,是人类自身行为造成的,也就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大量地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ODS)”以及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废气造成的。

ODS主要包括下列物质:CFCs(氯氟烃)、哈龙(Halon,全溴氟烃)、四氯化碳、甲基氯仿、溴甲烷等。

ODS的用途:用作制冷剂、喷雾剂、发泡剂、清洗剂等。

废气:主要是汽车尾气、超音速飞机排出的废气、工业废气等。

在上述所有物质中,破坏力的(或者称之为“罪魁祸首”)是CFCs和哈龙。

而在我们生活中用的最多的就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CFCs。

CFCs是氟里昂的一部分。

是上世纪30年代由美国杜邦公司开发和生产的一种氯氟烃类的制冷剂,并且冠以商标名称为“氟里昂”。

而现今,人们习惯于把制冷剂统称为“氟里昂”。

有资料显示:从20世纪的30年代初到90年代的五六十年中,人类总共生产了1500万吨氯氟烃。

人类开发了氯氟烃,使自己的生活提升了档次,却带来了一个巨大的环境问题--臭氧层的破坏。

臭氧层破坏机理(1)、废气破坏臭氧层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如N0和N02等),这些氮氧化物能够破坏掉大量的臭氧分子,从而造成臭氧层的破坏。

(2)、CFCs和哈龙对臭氧层的破坏美国科学家莫里纳(Molina)和罗兰德(Rowland)提出: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含溴的物质是造成臭氧层被破坏的元凶,最典型的是氯氟烃类化合物(CFCs)和含溴化合物哈龙(Halons)。

CFCs和哈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总是要泄漏的,泄漏后首先进入大气的对流层中。

而这些物质在对流层中是化学惰性的,即它们在对流层中十分稳定,能够存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发生变化。

但这些物质不可能总是存有于对流层中,通过极地的大气环流以及赤道地带的热气流上升,最终使这些物质进入平流层。

然后又在风的作用下,把它们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输送,在平流层内混合均匀。

大气中的臭氧层破坏

大气中的臭氧层破坏

大气中的臭氧层破坏臭氧层是大气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位于地球的平流层和对流层之间,起到过滤紫外线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臭氧层正面临着严重的破坏。

本文将探讨大气中的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臭氧层破坏的原因1. 氟氯碳化合物(CFCs)的使用:CFCs是一类常见的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制冷剂、喷雾剂、泡沫塑料等工业产品中。

然而,CFCs在大气中释放后,会被风吹到平流层,然后被紫外线分解,释放出氯原子,这些氯原子会破坏臭氧分子,导致臭氧层的稀释和破坏。

2. 氮氧化物的排放:工业活动和交通运输中的燃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这些氮氧化物会与臭氧反应,形成一种称为一氧化氮的化合物。

一氧化氮会与臭氧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从而减少臭氧的浓度。

3. 温室气体的排放: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会影响臭氧层的稳定性。

温暖的气候条件会导致臭氧层的稀释,使其更容易受到破坏。

二、臭氧层破坏的影响1. 紫外线辐射增加:臭氧层的破坏会导致紫外线辐射增加,这对人类和生物造成了严重的健康问题。

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会导致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的发生。

2. 生态系统受损:臭氧层的破坏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

紫外线的增加会破坏植物叶片中的叶绿素,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导致植物生长受阻。

同时,紫外线还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3. 气候变化加剧:臭氧层的破坏会加剧全球气候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紫外线的增加会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释放增加,进一步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

三、解决方案1. 减少CFCs的使用:国际社会已经意识到CFCs对臭氧层的破坏,因此在蒙特利尔议定书中禁止了CFCs的生产和使用。

各国应加强对CFCs的监管,推动替代技术的发展,减少对CFCs的依赖。

2. 控制氮氧化物的排放:减少工业和交通运输中的氮氧化物排放是保护臭氧层的重要措施。

通过改进工业生产工艺、提高燃烧效率等方式,减少氮氧化物的产生。

4.臭氧层的破坏

4.臭氧层的破坏

联合国环境署还规定从1995年起,每年 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以增加 世界人民保护臭氧层的意识,提高参与保 护臭氧层行动的积极性。 1987年9月,36个国家和10个国际组织的 140名代表和观察员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集会, 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 议定书》,进一步提出了控制消耗臭氧层 物质的具体措施和方案 (目前为止,缔约 方已达165个之多);
三 臭氧层破坏的影响
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阳光紫外线UV-B的增加对人类健康有严重的危害作用(引发和加剧眼 部疾病、皮肤癌和传染性疾病 )。平流层臭氧减少1%,全球白内障的发病 率将增加0.6-0.8%,全世界由于白内障而引起失明的人数将增加10,000 到 15,000 人。
澳大利亚皮肤癌病人多
2 对陆生植物的影响
研究发现阳光中的UV-B辐射对鱼、虾、蟹、两栖动物和其 它动物的早期发育阶段都有危害作用。最严重的影响是繁殖力下 降和幼体发育不全。即使在现有的水平下,阳光紫外线B已是限 制因子。紫外线B的照射量很少量的增加就会导致消费者生物的 显著减少。
4 对生物化学循环的影响
阳光紫外线的增加会影响陆地和水体的生物地球化 学循环,从而改变地球--大气这一巨系统中一些重要物质 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
短波紫外线照射
动态平衡
大气中的O2
长波紫外线 照射
O(不稳定性 极强)
+O2
(比重大于O2,逐渐的向臭氧层的底层降落,在 降落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上升),O3不稳定 性愈趋明显)
O3
3 臭氧层的作用
臭氧层具有强烈吸收(99%)紫外线的作用,即能够 有效的过滤掉阳光中对人体和生物造成伤害的那部分紫 外线
UV-B的增加会促进 对流层臭氧和其它相关 的氧化剂的生成,使得 一些的城市地区臭氧超 标率大大增加。

臭氧层破坏及其原因

臭氧层破坏及其原因

臭氧层破坏及其原因约10亿年前,随着生物的进化,地球上由于好氧生物的产生和光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增多,加速了大气中游离氧的含量,在平流层中逐渐形成了臭氧层。

O2+光(波长为242纳米)—→2OO2+O—→O3臭氧层主要分布在距地球表面25~40千米的平流层中,但即使在那里,10万个气体分子中也只有1个臭氧分子,总的累积厚度平均也仅0.3厘米左右,然而就是这一层薄薄的臭氧层成了生命的防线,能强烈地吸收太阳光中90%波长为220-330纳米的紫外线辐射:O3+紫外线—→O2+OO+O—→O2+热量如果没有臭氧层的保护,所有紫外线会落到地面上,那么,日光晒焦的速度将比夏天的烈日下快50倍,几分钟内地球上的树木全被烧焦,所有生物都将被杀死,生机勃勃的世界就会变成荒漠及焦土。

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约瑟夫·法曼在南极的哈雷兹上空用仪器观察大气中臭氧层的变化,发现出现了一个面积接近美国大陆的“臭氧层空洞”。

这个“空洞”每年都在移动,面积也在扩大,到1999年,臭氧层空洞的面积接近三个中国大陆,深似珠穆朗玛峰。

最近全球规模最大的臭氧层监测实验结果表明,北极上空某个高度的臭氧层已减少了60%,比最严重的1997年更糟。

氟氯烃、氮氧化物等消耗臭氧的物质是臭氧层破坏的元凶。

1987年美国老资格战斗机驾驶员巴瑞尼奥斯在2个多月中,驾驶ER-2飞机先后12次进入南极臭氧层“空洞”,采集大量气体样本,证实氟氯烃等物质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氟氯烃无毒、不易燃,被当作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广泛用于家用电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消防器材等领域。

氟氯烃化学性质稳定,挥发并逸入大气中,大部分停留在对流层,一小部分升入平流层。

在对流层相当稳定的氟氯烃上升进入平流层后,在一定气象条件和紫外线的照射下会分解生成一种氯自由基(Cl·)。

这种氯自由基的反应能力极强,导致臭氧迅速分解。

CF3Cl+紫外线—→CF3·+Cl·Cl·+O3—→ClO·+O2在平流层中的自由氧原子还会与ClO·自由基反应:O+ClO·—→Cl+O2反应产生的Cl·又会进一步破坏臭氧。

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课前演讲小知识

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课前演讲小知识
*UV-B辐射增强将破坏植物和微生物组织,使植物叶片变小,因而减少俘
获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的有效面积。
3.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UV-B增加后,对流层化学反应活性增强;对流层中的臭氧 主要受到NOx和碳氢化合物的影响。模式研究表明额外的UV-B 辐射将减少清洁地区臭氧,但是将增加污染地区的臭氧水平。近 年研究证实,UV-B增加会使一些市区的烟雾加剧。模拟实验发 现,平层臭氧减少33%,温度上升4℃时,费城及纳什维尔的光 化学烟雾将增加30%或更多。
臭氧层空洞的发现
1985 年,英国科学家法尔曼(Farmen)等人发现 从1957年以来,每年早春(南极10月份)南极臭氧浓度 都会发生大规模的耗损, 极地上空臭氧层的中心地 带浓度已极其稀薄,与周 围相比像是形成了一个 “洞”,直径达上千公里 “臭氧洞”就是因此而得名的。
臭氧层空洞的变化
卫星观测结果表明,臭氧洞在不断扩大,至2006年臭氧 层空洞曾达到2950万㎞³,相当于两个南极大陆。目前,在北 极上空也出现了臭氧减少的现象,美、日、英、俄等国家联 合观测发现,北极上空臭氧层也减少了20%,青藏高原上空 的臭氧正在以每10年2.7%的速度减少,已经成为大气层中的 第三个臭氧空洞。
三.研究开发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替代物
保护臭氧层的措施及对策 我们能做啥?
➢ 购买带有“无氯氟化碳”标志的产品。
➢ 理处理废旧冰箱和电器,在废弃电器之前,除去其中的氟氯化 碳和氟氯烃制冷剂。
➢ 鉴定现有设备如空调、清洗剂、灭火剂、涂改液、海绵垫中那 些使用了消耗臭氧层的物质,并制定适当的计划,淘汰它们, 用替换物品换掉它们。
2.对水生生态的影响
UV-B的增加,对水生系统有潜在的危 险;水生植物多数贴近水面生长,这些处于 水生食物链最底部的小型浮游植物最易受到 平流层臭氧损耗的影响,而危及整个生态系 统。UV-B辐射的增加会直接导致浮游植物、 幼体鱼类以及其它水生食物链中重要生物被 破坏。臭氧洞对浮游植物繁殖速度下降有直 接关系;臭氧层厚度减少,导致水面附近的 初级、高级生物产量分别降低35%与10%。

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破坏

AIR POLLUTION CONTROL天津大学第二章2-5u臭氧层是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最高的层次。

u浓度最大的部分位于距地面20~25公里的高度处。

u其厚度平均仅为3毫米左右。

u臭氧含量随纬度、季节和天气等变化而不同。

紫外辐射在高空被臭氧吸收,对大气有增温作用,同时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远紫外辐射的伤害,透过的少量紫外辐射,有杀菌作用,对生物大有裨益。

u 人类真正认识臭氧是在150多年以前,德国先贝因(Schanbein )博士首次提出。

u 臭氧层中的臭氧主要是紫外线制造出来的。

u 臭氧形成后,由于其比重大于氧气,会逐渐的向臭氧层的底层降落,在降落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上升),臭氧不稳定性愈趋明显,再受到长波紫外线的照射,再度还原为氧。

臭氧层就是保持了这种氧气与臭氧相互转换的动态平衡。

臭氧的形成臭氧总量变化特点地球大气层中臭氧总量有较明显的时空变化:赤道附近最低,纬度60°附近最高;任一地区在春季最大,秋季最小;在一天内臭氧含量通常是夜间高于白天;在亚洲中纬度地带,当西伯利亚气团侵入时,臭氧总量明显增加,而赤道气团来临时,其总量减小。

臭氧层的特点保护作用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

加热作用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并将其转换为热能加热大气。

温室气体作用臭氧为地球提供了一个防止紫外辐射有害效应的屏障。

但另一方面,臭氧遍布整个对流层,却起着温室气体的不利作用。

臭氧层的特点u一般认为,太阳活动引起的太阳辐射强度变化,大气运动引起的以及与臭氧生成有关的都将对臭氧的光化学平衡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臭氧的浓度和分布。

u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消费和排放方面。

在所有与臭氧起反应的物质中,最简单而又最活泼的是含几种元素的化学物质,如氧化亚氮(N 2O)、水蒸汽(H2O)、四氯化碳(CCl4)、甲烷(CH4)和现在最受重视的氯氟烃(CFC)等。

氧分子氧分子臭氧分子氟氯碳化物释放出氯原子氯原子释放出氯原子氧原子氯原子与氧原子反应氧化氯氧原子紫外线CFC (CF m Cl n ) Cl+CF m Cl (n-1)光解分离O 3 O+O 2光解分离Cl + O 3 → ClO + O 2氧原子与氯原子反应,臭氧因而减少:ClO + O → Cl + O 2氟氯碳化物氟氯碳化物是破坏臭氧层的元凶,俗称氟利昂(Freon),由于稳定性高,不自燃,不助燃也不易起化学变化,以及对人体伤害小等优点,其使用常见于各种工业及日常生活中。

【初中地理】臭氧层的破坏

【初中地理】臭氧层的破坏

【初中地理】臭氧层的破坏臭氧(o3)也是一种温室气体,它的存在可以使全球气候增暖。

但是,臭氧与其他温室气体不同,它是自然界中受自然因子(太阳辐射中紫外线辐射对高层大气氧分子进行光化学作用而生成)影响而产生的,并不是人类活动排放的。

臭氧除了能够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环境和生态外,还对人类健康产生强烈的直接影响。

由实验及实际观测推论会造成以下的影响。

(一)对人类身心健康影响1.增加皮肤癌:臭氧减少1%,皮肤癌患者增加4%~6%,主要是黑色素癌。

2.侵害眼睛,减少白内障患者。

3.削弱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

(二)对生态影响1.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

试验200种作物对紫外线辐射增加的敏感性,结果2/3有影响,尤其是大米、小麦、棉花、大豆、水果和洋白菜等人类经常食用的作物。

估计臭氧减少1%,大豆减产1%。

2.增加渔业产量。

紫外线电磁辐射可以杀掉10m水深内的单细胞海洋浮游生物。

实验说明,臭氧增加10%,紫外线电磁辐射减少20%,将可以在15天内杀掉所有生活在10m 水深内的鳗鱼幼鱼。

3.破坏森林据研究,臭氧增加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及生态系统的主要机制就是紫外线电磁辐射的减少可以毁坏核糖核酸(dna),以发生改变遗传信息及毁坏蛋白质。

除了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和生态外,因臭氧增加而导致的紫外电磁辐射激增还可以导致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如使塑料及其他高分子聚合物快速老化。

这些均在研究中。

臭氧的变化有两个原因。

(1)由于臭氧是在自然因子下产生的,所以它受自然因子如太阳活动和大气环流变化的影响。

由于太阳活动有准11年和22年周期的振荡,而大气环流有准两年周期的振荡,因而臭氧变化也有准11年和准两年周期的变化。

(2)受人类活动排放的气体破坏,如氟氯烃化合物、卤化烷化合物、n2o和ch4、co均可破坏臭氧。

其中氟里昂11和12(cfc11,cfc12)起主要作用,其次是n2o。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量急剧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考你...
這是一題需要一點智慧,才有辦法回答
的問題…
大氣層有沒有存在的需要? 你的理由是什何謂氟氯碳化物?
氟氯碳化物是破壞臭氧層的元凶,, 俗稱氟利昂(Freon),由於穩定性高, 不自燃、不助燃也不易起化學變化, 以及對人體傷害較小等優點,因而使 用遍及各種工業及日常生活用品。 其中又以CFC-11(CCl3F) 、 CFCl2 (CCl2F2) 及CFC-113(C2Cl3F3)三種 原料佔最大使用量
拯救臭氧層,大家一起來
1. 避免購買以CFCs為發泡劑所製成的紙和塑 膠產品。 2. 避免使用聚苯、乙烯泡沫膠製品,包括泡沫 填充劑和冷藏箱。 3. 避免用以CFCs為動力的噴霧式產品,改採 用機械噴霧式之產品。 4. 採用替代品,例如用丙烷代替CFC,做為噴 霧劑及以對臭氧破壞能力較小的HCFCs取代 CFCs。
拯救臭氧層,大家一起來
5. 購買使用CFCs替代品為冷媒的汽車、冰箱 和冷凍空調設備。 6. 汽車空調補充冷媒時,應要求維修廠服務人 員,先將存留在冷氣系統中之CFC冷媒回收 或回用,以減少CFC使用量及排放量。 7. 汽車空調或其他冷凍空調,補充CFC冷媒時, 應要求維修人員證明使用之冷媒不是走私品。
說明 :1.微波爐發射的微波,其波長較遠紅外線的波長還長,食物內的分子 會吸收微波而振動,分子振動會產生摩擦而生熱,其熱可煮熟食物。 2. CO2 等溫室氣體分子對太陽發射的紅外線(0.78~4μ)不會吸收, 但對地球發射的紅外線(4~100μ)會吸收,導致地球的溫室效應。
紫外線的分類與特性
特性 種類
氟氯碳化物的類型
發泡劑:硬質PU發泡、軟質PU發泡、聚苯乙烯 (PS)發泡及PE發泡等,如: CFC-11 。 冷媒:冷凍機、冰箱、汽車、空調用冷媒,如: CFC-11、 CFC-12 。 清洗劑:印刷基板、半導體材料等電子零件及 光學零件清洗劑,如CFC-113。 噴霧劑:化粧品、醫藥品、清潔用品等需要推 進之噴霧裝置,如CFC-11、CFC-12 。 滅火劑:海龍(Halon)是全鹵化碳氫化合物,具 有特別的防火效果,常作為滅火劑。海龍破壞 臭氧的能力(ODP)更甚於CFC。
臭氧層破壞的影響
水中生態系:浮游植物無法抵抗紫外線,所 以紫外線增加,浮游植物就會減少,水中食 物鏈的平衡也會因此瓦解,影響魚貝類的消
長和魚獲量。 眼睛:白內障患者增加,總就氧量如果減少10 %,估計全世界每年會增加160~175萬白內障 患者。 皮膚:惡性黑色瘤等皮膚癌患者增加,總臭 氧量若減10%,白種人罹患一般皮膚癌的比例, 估計會增加26%,也就是一年大約增加30萬名 患者。
UV-A
波長最長 315~380 nm 最小 可穿透臭氧層而 全部到達地面, 佔UV量之90% (一說是98.9%)
波長
傷害力
到達 地面 之%
對人 之傷害
雖傷害力最大,但因 雖傷害力次之,到達 傷害力最小,雖 不能到達地面,因此 地面之%僅佔10%,但 到達地面之量最 不會造成傷害。 卻是造成傷害之禍首。 多,但僅產生輕 微程度之傷害
臭氧層破壞的影響
材料:建築等材料加速劣化,損壞範圍亦相 應擴大。 植物:抑制植物生長,豆等穀類的收穫量質 均下降。 免疫力:會使人體免疫力降低,單純泡疹、
瘧疾等疾病的罹患率增加,症狀也會惡化。 大氣:下層大氣的化學反應趨於活潑,都市 和近郊的大氣污染可能因此更加惡化。
蒙特婁議定書
說明 :太陽發射的紫外線對人造成傷害最大的是UV-B,不是UV-A,也不是 UV-C。
臭氧層破壞的影響
由於臭氧能吸收波長230至350 Å (埃)的
紫外線(ultraviolet,UV) ,失去臭氧 層的保護,將使地球生物圈暴露於更多 的輻射線下。 臭氧若減少1%,UV-B大約就會增 加2% 。
自我保護措施:防曬工作
防曬保養品:可分為物理性、化學性及混合 型。 物理性防曬品:可反射紫外線,優點是溫和 不刺激,缺點則是較油。 化學性防曬品:可吸收紫外線將其轉換成不 傷害皮膚的物質,優點是清爽不油膩,缺點
蒙特婁議定書
1990年6月在倫敦召開之蒙特婁議定書
締約國第二次會議,擴大列管物質,除 原先列管之CFC-11、CFC-12、CFC-113、 CFC-114、CFC-115 等五項及三項海龍 外,另增加CFC-13等10種,四氯化碳及 三氯乙烷,計12種化學物質,並加速管 制時程,提前於2000年完全禁用氟氯碳 化物、海龍及四氯化碳。
智慧大考驗...
大氣層如果少了臭氧層, 會有什麼影響?
紅外線的分類與特性
特性 種類
近紅外線
波長最短 0.78~3μ
中紅外線
波長次之 3~30μ
遠紅外線
波長最長 30~100μ
波長
人體的有機分子 不會吸收,不會 對人之 使有機分子振動 療效 不具治療效果。
人體的有機分子 同中紅外線, 會吸收,使有機 具治療效果。 分子產生振動, 磨擦生熱具治療 效果。
臭氧層破壞
大氣的結構 臭氧層日漸稀薄的原因
什麼是氯氟碳化物?
臭氧層破壞的影響
蒙特婁議定書
拯救臭氧層,大家一起來! 自我保護措施:防曬工作
牛刀小試…
想一想,大氣的主要成份為何? 猜猜看,大氣有哪幾層?
飛機飛在大氣的哪一層?
人造衛星又是飛在大氣的哪一層呢?
大 氣 層 的 結 構
UV-C
波長最短 200~280nm 最大 全部被平流層的O2吸 收,因此能到達地面 者幾乎0% O2+UV-C→O+O O+ O2→O3(臭氧之 形成)
UV-B
波長次之 280~315nm 次之 大部分被平流層的O3 吸收,能到達地面者 佔UV量之10%(一說 是1.1%) O3+ UV-B→O2+O+熱 O3+O →2O2+熱臭氧之 破壞
1987年9月16日於加拿大蒙特婁市舉行
國際會議,並由全世界二十六個國家共 同簽署「蒙特婁破壞臭氧層物質管制議 定書(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the Ozone Layer)」﹐管制氟氯碳 化物使用之國際公約,於1989年1月起 正式生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