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解剖

合集下载

腹腔解剖图谱_图文

腹腔解剖图谱_图文

胆囊动脉
胆囊动脉 起自肝右A,位于胆囊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面围成). 常有变异.
胆总管 common bile duct
分为4段
1.十二指肠上段 位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切开探查引流术在该段进行.
2.十二指肠后段 位十二指肠上部后面, 行于下腔V前方,肝门V右側. 经网膜孔可探查此段结石.
3.胰腺段 胰头后方.胰头癌常压迫该段, 导致阻塞性黄疸.
腹腔解剖图谱_图文.ppt
成人腹腔主要器官的投影
右季肋区
①右半肝大部分 ②部分胆囊 ③部分右肾 ④结肠右曲
右外側区
①升结肠 ②部分回肠 ③右肾下部
右髂区
①盲肠 ②阑尾 ③回肠末端
腹上区
①右半肝小部分和左半肝大部分 ②胆囊③胃幽门部和部分胃体 ④十二指肠大部分⑤胰的大部分 ⑥两肾(部分)和肾上腺 ⑦胆总管,肝A和门V ⑧腹主A和下腔V
右三角韧带 冠状韧带右端,连于肝右叶 外后面和膈.
左三角韧带 位肝左叶上面和膈之间.变 异较多,常含肝纤维附件(新生儿特 有的肝残留物,可出现血管和胆管等 结构)
下面
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
胃的韧带
胃脾韧带 胃大弯左侧到脾门的双层腹膜.上份内有胃短血 管,下份有胃网膜左血管.
胃膈韧带 自胃底后面连至膈的双层腹膜.全胃切除时应将 之切断,才能分离贲门和食管.
脐区
①胃大弯②横结肠③大网膜 ④左右输尿管⑤十二指肠小部分 ⑥部分空回肠⑦腹主A和下腔V
腹下区
①回肠②膀胱(充盈) ③子宫(妊娠)④左右输尿管 ⑤部分乙状结肠
左季肋区
①左半肝小部分 ②胃贲门,胃底,部分胃体 ③胰尾④脾 ⑤结肠左曲 ⑥部分左肾
左外側区
①降结肠 ②部分空肠 ③左肾下部

腹部解剖课件PPT

腹部解剖课件PPT

腹壁的肌肉
四、腹壁的神经支配
1.肋间神经 2、肋下神经 3、髂腹下神经 4、髂腹股沟神
经 5、生殖股神经
腹壁的神经支配
腹壁的神经支配
1、肋间后动脉 2、肋下动脉 3、腰动脉 4、腹壁上、下动
脉 5、旋髂深动脉
腹壁的血管
Hale Waihona Puke 五、腹壁的血管腹股沟区的解剖
1、腹股沟管 2、腹股沟疝 3、睾丸下降与
腹部解剖
1、境界 2、分区 3、表面解剖
腹部概述
腹前外侧壁
浅层结构 1、皮肤 2、浅筋膜 脐平面以下浅筋膜分两层 camper筋膜 和scarpa筋膜 (与 会阴浅筋膜colles相延续) 3、皮神经和浅血管
浅筋膜中的结构
1、皮神经 2、浅血管
浅筋膜中的结构
1、肌层
深层结构
腹直肌鞘
腹壁的肌肉
疝的关系
七、腹股沟管的解剖
七、腹股沟管的解剖
七、腹股沟管的解剖
七、腹股沟管的解剖
七、腹股沟管的解剖
腹膜
请同学们注意
下课后请大 家到实验室 去继续解剖

腹部解剖

腹部解剖

图注:1 交感干、2 左肺、3 食管、4 胸主动脉、5 心包、6 胃、7 胃短动脉、8 左肾上腺、9 脾动脉、10 脾、11 左肾、12 输尿管、13 降结肠、14 右肺、15 肋间后动脉、16 奇静脉、17 支气管支、18 右主支气管、19 右肺动脉、20 迷走神经、21 膈、22 腹主动脉、23 肝、24 下腔静脉,25 右肾上腺、26 右肾动脉、27 右肾图注:1 交感干、2 左肺、3 食管、4 胸主动脉、5 心包、6 胃、7 左肾上腺、8 胃短动脉、9 脾动脉、10 脾、11 左肾、12 输尿管、13 降结肠、14 右肺、15 肋间后动脉、16 奇静脉、17 支气管支、18 右主支气管、19 迷走神经、20 右肺动脉、21 右肺静脉、22 下腔静脉、23 肝静脉口,24 膈、25 肝、26 腹主动脉、27 右肾上腺、28 右肾、29 右肾动脉图注:1胸锁乳突肌、2 三角肌、3 头静脉、4 胸大肌、5 前锯肌、6 腹外斜肌、7 外侧皮支、8 腹直肌鞘前层、9 胸腹壁静脉、10 旋髂浅静脉、11 腹壁浅静脉,图注:1胸锁乳突肌、2 头静脉、3 胸大肌、4 腋动、静脉、5 胸小肌、6 腹直肌鞘前层、7 腱划、8 腹横肌、9 腹内斜肌、10 半月线、11 髂腹下神经、12 股静脉、13 臂丛、14 前锯肌、15 腹外斜肌、16 腹直肌、17 腹直肌鞘后层、18 腹壁上动、静脉、19 第10肋间神经、20 腹壁下动、静脉,21腹横筋膜、22髂腹肌沟神经、23锥状肌、24 弓状线、25白线图注:1 肝、2 肝圆韧带、3 横结肠、4 盲肠、5 胃、6 大网膜、7 回肠,图注:1 横结肠、2 回肠、3 升结肠、4 盲肠、5 大网膜、6 空肠、7 乙状结肠、8 膀胱,图注:1 大网膜、2 胃网膜右动、静脉、3 胆总管、4 胆囊管、5 肝右叶、6 胆囊、7 方叶、8 肝圆韧带、9 肝总管、10 右支、11 左支、12 肝固有动脉、13 肝左叶、14 尾状叶、15 胃左动、静脉、16 脾、17 胃网膜左动、静脉、18 胃、19 脾动脉、20 胃后动脉、21 胃短动脉、22 胰,23 肠系膜下静脉、24 睾丸动、静脉、25 肠系膜上动脉、26 肠系膜上静脉图注:1十二指肠、2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3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4 胃十二指肠动脉、5胆总管、6胆囊动脉、7肝固有动脉、8肝、9肝总动脉、10 胃左动脉、11 脾动、静脉、12 脾、13 胰尾动脉、14 胰大动脉、15 胰、16 胰支、17空肠动、静脉、18 肠系膜上动脉、19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前支,20 胰管、21 右肾、22 胆囊、23 肝门静脉、24 肝镰状韧带、25 肾静脉、26 睾丸静脉、27 肠系膜下静脉、28 腹主动脉、29 肠系膜上静脉、30 下腔静脉图注:1十二指肠、2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3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4 胃十二指肠动脉、5胆总管、6胆囊动脉、7肝固有动脉、8肝、9肝总动脉、10 胃左动脉、11 脾动、静脉、12 脾、13 胰尾动脉、14 胰大动脉、15 胰、16 胰支、17空肠动、静脉、18 肠系膜上动脉、19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前支,20 胰管、21 右肾、22 胆囊、23 肝门静脉、24 肝镰状韧带、25 肾静脉、26 睾丸静脉、27 肠系膜下静脉、28 腹主动脉、29 肠系膜上静脉、30 下腔静脉图注:1 大网膜、2 胃网膜右动、静脉、3 胆总管、4 胆囊管、5 肝右叶、6 胆囊、7 方叶、8 肝圆韧带、9 肝总管、10 右支、11 左支、12 肝固有动脉、13 肝左叶、14 尾状叶、15 胃左动、静脉、16 脾、17 胃网膜左动、静脉、18 胃、19 脾动脉、20 胃后动脉、21 胃短动脉、22 胰,23 肠系膜下静脉、24 睾丸动、静脉、25 肠系膜上动脉、26 肠系膜上静脉图注:1 右后叶上段、2 右后叶下段、3 右前叶、4 左内叶、5 左外叶下段、6 左外叶上段、7 尾状叶左段、8 尾状叶右段,图注:1 右后叶上段、2 右后叶下段、3 右前叶、4 左内叶、5 左外叶下段、6 左外叶上段、7 尾状叶左段、8 尾状叶右段,图注:1右肾、2十二指肠、3肝总动脉、4肝固有动脉、5胆囊动脉、6胆囊淋巴结、7肝、8右支、9左支、10胃右动脉、11胃左动脉、12脾动脉、13脾、14左肾静脉、15左肾、16肠系膜下静脉、17左睾丸静脉、18腹主动脉、19下腔静脉、20肠系膜上动脉、21右后叶下段支、22右后叶支、,23右后叶上段支、24右前叶支、25尾状叶支、26横部、27角部、28左外叶上段支、29矢状部、30左外叶下段支、31囊部、32肝门静脉、33胆囊、34肝右叶、35肝中间静脉、36肝左叶、37肝左叶、38肝左静脉、39镰状韧带、40胰图注:1 胸锁乳突肌、2 锁骨、3 胸大肌、4 胸小肌、5 左肺上叶、6 肋、7 肋间肌、8 乳房、9 左肺下叶、10 膈、11 胃、12 肝圆韧带、13 降结肠、14 空肠、15 乙状结肠、16 髂骨、17 髂肌、18 髂外动脉、19 股骨头、20 耻骨支、21 耻骨联合、22 股动脉、23 右肺上叶、24 右肺中叶,25 右肺下叶、26 肝、27 胆囊、28 十二指肠、29 胰、30 横结肠系膜、31 升结肠、32 盲肠、33 回肠、34 阔筋膜张肌、35 膀胱、36 耻骨肌、37 长收肌、38 短收肌、39 股直肌、40 第9肋、41 第10肋软骨、42 左心室、43 肺动脉干、44 右心室图注:1 肱二头肌长头腱、2 肱骨头、3 食管、4 腋动脉 5 腋静脉、6 左肺上叶、7 左肺上叶、8 左肺下叶、9 肋膈隐窝、10 肝左叶、11 胃、12 腹主动脉、13 脾、14 胰、15 降结肠、16 腹外斜肌、17 腹内斜肌、18 髂骨、19 髂肌、20 臀小肌、21 臀中肌、22 股骨头、23 闭孔内肌、,24闭孔外肌、25股外侧肌、26短收肌、27颈椎椎间盘、28气管、29肺动脉、30右肺上叶、31右肺下叶、32右心房、33下腔静脉、34肝、35第9肋、36肋胸膜、37腰小肌、38十二指肠降部、39第2腰椎体、40升结肠、41腰大肌、42髂外静脉、43髂外动脉、44回肠、45膀胱、46子宫颈、47阴道图注:1 胸骨柄、2 胸大肌、3 胸小肌、4 左肺上叶、5 肋、6 肋间肌、7 乳房、8 左肺下叶、9 肋胸膜、10 胸膜腔、11 膈、12 肋膈隐窝、13 腹横肌、14 腹内斜肌、15 腹外斜肌、16 空肠、17 腹直肌、18 锁骨、19 右肺中叶、20 心包、21 右心室、22 右肺下叶、23 肝右叶、24 胆囊、,25 肝圆韧带、26 胃、27 升结肠、28 大网膜、29 右肺上叶图注:1 脊髓、2 冈上肌、3 前锯肌、4 肩胛骨、5 肩胛下肌、6 左肺上叶、7 背阔肌、8 左肺下叶、9 胸主动脉、10 肋、11 肋间肌、12 胃、13 膈、14 脾、15 左肾、16 降结肠、17 腰大肌、18 髂骨、19 骶骨、20 骶髂关节、21 臀中肌、22 臀大肌、23 卵巢、24 臀小肌、25 闭孔内肌,26 闭孔外肌、27 右肺上叶、28 右肺下叶、29 第9胸椎体、30 肝、31 第2腰椎体、32 右肾、33 直肠、34 回肠、35 子宫、36 膀胱图注:1锁骨下静脉、2胸小肌、3三角肌、4左肺上叶、5肺动脉干、6升主动脉、7左肺下叶、8左心室、9心包、10前锯肌、11膈、12胃、13脾、14胰、15空肠、16降结肠、17腹外斜肌、18腹内斜肌、19髂骨、20腰大肌、21臀小肌、22髂肌、23股骨头、24闭孔内肌、25闭孔外肌、26髂腰肌、27耻骨肌,28短收肌、29股薄肌、30颈内静脉、31锁骨下静脉、32左头臂静脉、33左肺上叶、34右肺中叶、35右心房36右肺下叶37肋38肋间肌39胸膜腔40肋胸膜41胆囊42下腔静脉43结肠右曲44升结肠、45腹主动脉46肠系膜47盲肠48髂外动脉49回肠50膀胱51股外侧肌52股直肌53子宫颈54阴道55肋膈隐窝图注:1 斜方肌、2 肩胛冈、3 肩胛提肌、4 冈下肌、5 颈半棘肌、6 肩胛下肌、7 肋间肌、8 第6肋、9 肩胛骨下角、10 背阔肌、11 前锯肌、12 腹内斜肌、13 腹横肌、14 腹外斜肌、15 冈上肌、16 小圆肌、17 大圆肌、18 肋、19 第6胸椎横突、20 第6胸椎椎弓板、21 壁胸膜、22 膈,23 肝、24 第12胸椎棘突、25 竖脊肌、26 肋间后动、静脉图注:1 肩胛骨、2 冈上肌、3 前锯肌、4 冈下肌、5 肩胛下肌、6 肋胸膜、7 背阔肌、8 第7肋、9 肋间肌、10 左肺下叶、11 膈、12 脾、13 左肾、14 腹内斜肌、15 发腹外斜肌、16 腰方肌、17 腰大肌、18 髂骨、19 骶髂关节、20 臀中肌、21 臀大肌、22 梨状肌、23 上、下孖肌、,24 闭孔内肌、25 坐骨、26 股方肌、27 中、后斜角肌、28 头长肌与颈长肌、29 脊髓、30 第8胸椎体 31 右肺下叶、32 肝、33 肋膈隐窝、34 第1腰椎椎弓根、35 右肾、36 马尾、37 骶骨、38 乙状结肠、39 回肠、40 了宫、41 直肠图注:1头夹肌、2斜方肌、3肩胛提肌、4上后锯肌、5小菱形肌、6大菱形肌、7竖脊肌、8横结肠、9第4肋、10十二指肠、11腹直肌、12左上肺动、静脉、13左肺上叶支气管、14左肺下叶支气管、15左下肺静脉、16左下肺动脉、17左肺下叶、18心包腔、19胸膜腔、20胃、21膈、22胰23脾动、静脉,、24左肾25脂肪囊、26腰方肌27腰小肌、28肾动静脉、29腰大肌、30胸锁乳突肌、31颈内静脉、32中、后斜角肌、33肩胛上静脉、34锁骨下动、静脉、35肺动脉干36锁骨、37前斜角肌38第1肋39胸大肌40左肺上叶41心包42左心耳43空肠44左心室45室间隔46右心室47右冠状动脉后室间支48肝图注:1 第3骶椎、2 第4骶神经、3 第3骶神经、4 第2、3骶椎椎间盘、5 第2骶椎、6 第2骶神经、7 骶髂关节、8 臀大肌、9 左髂内动、静脉、10 臀中肌、11 臀上动、静脉、12 髂骨翼、13 输尿管、14 臀小肌、15 髂肌、16 左髂外动、静脉、17 股神经、18 腹横肌、19 腹内斜肌、20降结肠,21 乙状结肠系膜、22 大网膜、23 乙状结肠、24 腹直肌、25 回肠、26 肠系膜、27 多裂肌与竖脊肌、28 阑尾、29 右髂外动、静脉、30 右髂内动、静脉支图注:1 第8胸椎椎突、2 第9胸椎体、3 第9肋椎关节、4 第9肋、5 髂肋肌、6 背阔肌、7 半奇静脉、8 左肺下叶、9 前锯肌、10 肋间肌、11 胸主动脉、12 食管、13 肝尾状叶、14 左肺上叶、15 胸大肌、16 左心室、17 心包、18 奇静脉、19 右心室、20 膈、21 下腔静脉、22 肝静脉,23 右肺中叶、24 肝右叶、25 腹外斜肌、26 第8肋、27 最长肌、28 硬脊膜、29 脊髓、30 第6肋、31 第7肋、32 剑突、33 斜裂图注:1 第3腰椎棘突、2 马尾、3 硬脊膜、4 棘肌与横突棘肌、5 椎内静脉丛、6 最长肌、7 第3腰神经、8 髂肋肌、9 第3、4腰椎椎间盘、10 腰方肌、11 腰大肌、12 左肾、13 输尿管、14 降结肠、15 空肠、16 腹横肌、17 腹外斜肌、18 腹内斜肌、19 横结肠、20 腹主动脉、21 腹直肌,22 白线、23 回肠、24 下腔静脉、25 十二指肠水平部、26 大网膜、27 升结肠、28 肝右叶、29 右肾、30 第12肋、31 第3腰椎体、32 胸腰筋膜图注:1 脊髓、2 硬脊膜、3 棘肌与横突棘肌、4 最长肌、5 斜方肌、6 大菱形肌、7 髂肋肌、8 第4肋、9 肩胛骨、10 左肺上叶、11 冈下肌、12 第3肋、13 肩胛下肌、14 前锯肌、15 小圆肌、16 副半奇静脉、17 大圆肌、18 肱三头肌、19 三角肌、20 肱骨、21 肱二头肌与喙肱肌,22 第2肋、23 胸导管、24 胸大肌、25 胸小肌、26 食管、27 左锁骨下动脉、28 第2肋软骨、29 左颈总静脉、30 左头臂静脉、31 胸骨柄、32 头臂干、33 气管、34 第4胸椎体、35 胸廓内动、静脉、36 奇静脉、37 腋动、静脉、38 右头臂静脉图注:1 斜方肌、2 颈半棘肌、3 头夹肌、4 头半棘肌、5 最长肌、6 肩胛提肌、7 中斜角肌、8 第5颈神经、9 椎动脉、10 前斜角肌、11 胸锁乳突肌、12 颈总动脉、13 颈长肌、14 甲状软骨、15 甲状舌骨肌、16 肩胛舌骨肌、17 胸骨舌骨肌、18 甲杓肌、19 声襞、20 喉腔、21 杓横肌,22 第5、6颈椎椎间质、23 喉咽、24 甲状腺、25 颈内静脉、26 第5颈椎横突、27 中、后斜角肌、28 颈外静脉、29 夹肌、30 第5颈椎棘突、31 多裂肌图注:1 脊髓、2 硬脊膜、3 横突棘肌、4 最长肌、5 斜方肌、6 髂肋肌、7 第5肋、8 大菱形肌、9 肋间肌、10 冈下肌、11 第4肋、12 前锯肌、13 左肺下叶、14 斜裂、15 大圆肌、16 左肺上叶、17 背阔肌、18 第3肋、19 胸主动脉、20 左肺动脉上叶支、21 左肺静脉、22 肺段支气管、,23 胸小肌、24 左主支气管、25 胸大肌、26 第2肋软骨、27 食管、28 奇静脉、29 胸骨柄、30 胸腺、31 升主动脉、32 右主支气管、33 左心房、34 第3肋、35 右肺中叶、36 壁胸膜、37 肱动脉、38 肩胛下肌、39 右肺斜裂、40 右肺下叶、41 第4胸椎体、42 肩胛骨外侧缘图注:1 第10胸椎棘突、2 棘肌与横突棘肌、3 第12胸神经、4 最长肌、5 左肾上腺、6 左肾、7 髂肋肌、8 下后锯肌、9 背阔肌、10 脾、11 胃短动脉、12 胃、13 胸主动脉、14 第7肋、15 腹外斜肌、16 肝尾状叶、17 肝左叶、18 腹直肌、19 下腔静脉、20 胆囊动、静脉、21 肝门静脉、,22 右肾上腺、23 胆囊、24 脊髓、25 肝右叶、26 第8肋、27 膈、28右肾、29 第12肋、30 第11胸椎体、31 硬脊膜图注:1 脊髓、2 硬脊膜、3 半棘肌、4 多裂肌与回旋肌、5 夹肌、6 斜方肌、7 肩胛提肌、8 最长肌、9 后斜角肌、10 中斜角肌、11 椎动、静脉、12 左颈外静脉、13 前斜角肌、14 颈长肌、15 胸锁乳突肌、16 颈内静脉、17 左颈总动脉、18 甲状腺下静脉、19 第5、6颈椎椎间盘、20 咽,21 咽缩肌、22 前锯肌、23 肩锁关节图注:1 大阴唇、2 臀大肌、3 闭孔动、静脉与神经、4 半腱肌、5 股二头肌长头腱、6 坐骨神经、7 臀大肌腱、8 股骨体、9 股内侧肌、10 肌中间肌、11 股外侧肌、12 髂胫束、13 股深动、静脉、14 股直肌、15 股动、静脉、16 缝匠肌、17 大收肌、18 大隐静脉、19 长收肌、20 短收肌,21 股薄肌、22 小阴唇、23 半膜肌腱图注:1 第4骶椎、2 直肠、3 第4骶神经、4 第3骶神经、5 梨状肌、6 髂内动、静脉支、7 腰骶干、8 臀大肌、9 臀中肌、10 闭孔动、静脉、11 输尿管、12 闭孔内肌、13 臀小肌、14 髂骨体、15 乙状结肠、16 阔筋膜张肌、17 缝匠肌、18 髂腰肌、19 股神经、20 髂外淋巴结、,21 左髂外动、静脉、22 腹横肌、23 腹内斜肌、24 腹直肌、25 锥状肌、26 回肠、27 右髂外动、静脉图注:1 球海绵体肌、2 大收肌、3 半腱肌、4 臀大肌、5 股二头肌长头腱、6 股骨、7 股外侧肌、8 股中间肌、9 阔筋膜张肌、10 股深动、静脉、11 股直肌、12 股动、静脉、13 缝匠肌、14 短收肌、15 耻骨肌、16 长收肌、17 股薄肌、18 睾丸、19 股深动、静脉与股动脉、20 坐骨神经,图注:1 第9胸椎棘突、2 棘肌与横突棘肌、3 脊髓、4 硬脊膜、5 第9胸椎体、6 最长肌、7 第9胸椎横突、8 髂肋肌、9 第9肋、10 第8肋、11 背阔肌、12 肋间后动、静脉、13 第7肋、14 前锯肌、15 半奇静脉、16 左肺下叶、17 胸主动脉、18 斜裂、19 左肺上叶、20 第6肋、21 腹外斜肌,22 左心室、23 室间隔、24 胸大肌、25 右心室、26 冠状窦、27 第6肋软骨、28 第7肋软骨、29 食管、30 右心房、31 奇静脉、32 右肺中叶、33 右肺下叶、34 肋间肌、35 斜方肌、36 椎内前静脉丛图注:1 马尾、2 硬脊膜、3 横突棘肌、4 第3、4腰椎关节突关节、5 最长肌、6 髂肋肌、7 第2、3、4腰神经、8 腰方肌、9 腰大肌、10 腹外斜肌、11 腹内斜肌、12 腹横肌、13 降结肠、14 乙状结肠、15 输尿管、16 横结肠、17 交感干、18 髂总淋巴结、19 髂总动脉、20 腹直肌、,21 下腔静脉、22 肠系膜上动脉、23 脐、24 回肠、25 升结肠、26 第4腰椎体、27 第5腰神经。

腹部解剖_精品文档

腹部解剖_精品文档

Formation of the inguinal canal in females
(四)睾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的关系
腹膜鞘突 睾丸引带
腹膜 鞘突 闭锁
先天性腹股沟斜疝
睾丸鞘膜积液
Inguinal hernias
An inguinal hernia is a protrusion of parietal peritoneum and viscera such as part of the intestine through a normal or abnormal opening from the abdominal cavity.
(五)疝的修补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
direct inguinal hernia
Femoral hernia
The fascial coverings of the spermatic cord
六、睾丸和精索被膜的层次与腹壁层次的关系
腹膜
腹横筋膜 腹横肌腹前外侧壁 腹内斜皮肌肤 精索外筋膜 腹外斜浅肌筋膜 提睾肌筋膜
第三节 腹腔脏器的血管和淋巴结
1. 掌握腹腔干、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行程和分布。 2. 掌握肝门静脉的组成、行程、及其属支。肝门静脉与上、下腔
静脉的吻合及临床意义。
3. 熟悉腹腔淋巴结、肠系膜上、下浴巴结的分布及收纳范围。 第四节 腹腔的重要脏器
1. 掌握胃的位置毗邻、血管供应和了解其淋巴回流。 2. 掌握十二指肠的位置及各部的毗邻。 3. 掌握胰腺的位置和毗邻。 4. 掌握肝的位置和毗邻,肝蒂的构成及其内各结构的位置关系。
腹精横索筋膜
联合腱
腹横肌
腹壁下 动脉
腹环 腹股沟

x线局部解剖学-腹部(119页)

x线局部解剖学-腹部(119页)

门静脉
下腔静脉
胃十二指肠动脉
(2)十二指肠降部 在在第1~3腰 椎右侧,长约 7~8cm 。
十二指肠大乳头
十二指肠小乳头
降部的毗邻:
前方: 横结肠及其系膜 后方: 右肾门及右输尿
管起始部
内侧: 胰头 胆总管 外侧: 结肠右曲
(3)十二指肠水平部
横跨第3腰椎,长约10cm 。
水平部的毗邻:
上方: 胰头 后方:右输尿管
2.盆腔的腹膜陷凹
男性:膀胱直肠陷凹
女性:膀胱子宫陷凹
子宫直肠陷凹
(五)腹膜间隙
1. 结肠上区的腹膜间隙
2. 结肠下区的腹膜间隙
1.结肠上区的腹膜间隙
位于膈与横结
肠及其系膜之间。
又称为膈下间隙或
肝周间隙。共有6个 腹膜间隙
膈下间隙的分区:
肝上间隙:
左肝上间隙:前间隙 后间隙
右肝上间隙
肝下间隙:
肠系膜根: 长 约 15cm , 从第二腰椎左侧
至右骶髂关节前
方。
(三)韧带
为腹膜反折处形成的腹膜皱襞,多数
为双层。韧带对脏器起固定作用。
(四)皱襞、隐窝和陷凹 在腹膜皱襞
之间形成的凹陷 称隐窝,较大的
隐窝称陷凹。
1. 腹后壁的腹膜皱襞和隐窝
十二指肠上、下襞
十二指肠上、下隐窝
盲肠后隐窝
肝肾隐窝
人体解剖学
腹 部
腹前外侧壁
内容:
一、浅层结构 二、深层结构
三、腹股沟区
一、浅层结构
皮肤 : 薄而富有弹性,伸展性和移动 性都相当大,故临床常选择为游离皮
瓣的供皮区。
二、深层结构
(一)肌层
腹直肌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部正常解剖

腹部正常解剖
储存。
胰腺与十二指肠
胰腺分泌的胰液会通过胰管流 入十二指肠,与胆汁共同作用
,帮助消化食物。
胰腺与脾脏
脾脏位于左上腹,与胰腺相邻 ,二者之间有淋巴管相互连接

04
胃和小肠
胃的解剖
01
02
03
胃的形态和位置
胃可分为左、右两个部分 ,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小部分位于上腹部和右季 肋区。
胃的毗邻结构
胃前壁右侧份贴腹前壁, 左侧份和膈、胸骨、肋骨 弓相邻。
胆囊解剖
胆囊形态
01
胆囊呈梨形,位于肝脏下方的胆囊窝内,大小约为
7cm×3cm×1cm。
胆囊组织结构
02
胆囊壁由外层的浆膜层、中层的肌层和内层的黏膜层组成,内
层黏膜层可分泌胆汁。
胆囊功能
03
储存和浓缩胆汁,在餐后,通过胆囊收缩将胆汁排入胆道,帮
助消化食物。
胰腺解剖
要点一
胰腺形态
胰腺横卧于腹腔后方,形态细长,大 小约为15cm×3cm×1cm。
大便的形成
形成过程
食物进入胃后,经过胃的消化进入小肠,小肠将食物内的营 养物质吸收后,进入大肠内,大肠内的水分被吸收后,形成 大便。
大便的组成
大便主要由食物残渣、细菌、上皮细胞、无机盐和水等组成 。
06
腹部正常影像学
腹部X线平片
腹部X线平片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可以显示腹部正 常结构和病理变化。
腹部正常解剖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腹壁和腹腔 • 肝脏 • 胆囊和胰腺 • 胃和小肠 • 大肠 • 腹部正常影像学
01
腹壁和腹腔腹壁解剖1 2皮肤腹部皮肤由浅筋膜和真皮组成,具有保护和感 觉功能。

腹部的解剖实验报告

腹部的解剖实验报告

腹部的解剖实验报告
《腹部的解剖实验报告》
在解剖学实验中,腹部是一个重要的解剖部位,它包含着许多重要的器官和结构,如胃、肝脏、胰腺、肠道等。

通过对腹部的解剖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
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重要的参考。

首先,我们对腹部进行了解剖切开,观察了腹部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和腹
壁的结构。

随后,我们逐步深入解剖,依次观察了腹部内部的各个器官。

我们
发现,腹部内部的器官之间相互紧密联系,彼此之间的位置和结构都十分复杂。

在解剖实验中,我们还观察了腹部内部的血管和神经分布情况。

我们发现,腹
部内部的血管网络密集,为腹部器官提供了充足的血液供应。

而神经系统的分
布也十分复杂,与腹部内部的器官密切相关,对腹部的感觉和运动起着重要的
调节作用。

通过这次解剖实验,我们对腹部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对于我们
今后的医学学习和临床实践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为保护人类健康做出更
大的贡献。

腹壁解剖层次

腹壁解剖层次

腹壁解剖层次
腹壁的解剖层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皮肤层:腹壁最外层是由皮肤组成,具有保护内部组织和器官的作用。

2. 皮下组织层:在皮肤下面是一层松散的结缔组织层,其中含有脂肪和血管,起到储存能量、保护内部器官和提供营养的作用。

3. 肌肉层:腹壁的主要肌肉层有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横膈肌。

这些肌肉可以提供稳定和支持腹腔的功能,同时也参与腹压调节和呼吸运动。

4. 腹膜层:腹膜是覆盖在腹壁内侧的一个薄膜,分为壁层和脏层。

壁层附着在腹壁上,脏层则覆盖在腹腔内脏器上,起到保护和固定内脏的作用。

5. 腹壁间隙:腹壁内还存在一些重要的间隙,包括腹直肌间隙、腹外斜肌间隙和腹内斜肌间隙等。

这些间隙在手术操作或注射等医疗处理中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腹壁的解剖层次是一个从表层到深层逐渐进入腹腔的过程,不同层次的结构各具特点,相互配合完成腹壁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ncreas 胰
• 动脉
– 胰十二指肠上前、后动脉和胰 十二指肠下动脉、胰背动脉、 胰下动脉、脾动脉胰支及胰尾 动脉
• 静脉:与动脉伴行→肝门静 脉
• 淋巴:淋巴管与血管伴行→ 胰脾淋巴结 →腹腔淋巴结
Spleen 脾
• 位置
– 位于左季肋区,胃底与膈之间,相当 于左侧第9~11肋的深面,其长轴大 体与第10肋平行
– 胰尾
• 行于脾肾韧带内,与脾动、静脉伴行,抵达脾门
Pancreas 胰
• 胰管
– 自胰尾沿胰的长轴向右行,沿途收 集小叶间导管
– 最后在十二指肠降部的后内侧壁内 与胆总管汇合成肝胰壶腹
– 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 副胰管
– 在胰头上部、胰管的上方,主要引 流胰头前上部的胰液
– 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
脂肪少
肪多
中结肠 a. 胰十二指肠下 a.
右结肠 a. 回结肠 a.
阑尾 a.
肠系膜上 v.
肠系膜上 a.
空、回肠 a.
Cecum 盲肠
★ 位置
– 位于右髂窝,一般长6~7cm – Ileocecal valve 回盲瓣
• 盲肠内后壁上回肠的开口处粘膜形成上、下 两个半月形皱襞
• 临床上通常将回肠末端、盲肠及阑尾 统称为回盲部
腹部解剖
Supracolic Compartment 结肠上区
Peritoneal cavity subdivisions
• Supracolic compartment 结肠上区 (subphrenic space 膈下间隙)
– 介于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
• Infracolic compartment 结肠下区
左、右三角韧带
– Hepatogastric ligament 肝胃韧带 – Hepatoduodenal ligament
肝十二指肠韧带
肝裸区
Liver 肝
• Porta hepatis 肝门
– 脏面中部的横沟为肝门 ,有肝左、右管,肝 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淋巴 管及神经等出入
• 构成:由胆囊管、肝总管和 肝下面共同围成
• 内容:胆囊动脉
Common bile duct 胆总管
★ 分段
– Supraduodenal segment 十二指肠上段 – Retroduodenal segment 十二指肠后段 – Pancreatic segment 胰腺段 – Intraduodenal segment 十二指肠壁段
Jejunum and ileum 空肠和回肠
系膜三角
Jejunum and ileum 空肠和回肠
位置
管腔 管壁 颜色 环状襞 淋巴滤泡
血管弓
空肠
回肠
近侧2/5,位于结 远侧3/5,位于结 肠下区左上部 肠下区右下部
较粗
较细
较厚
较薄
较红
较淡
多而高
疏而低
孤立淋巴滤泡
集合淋巴滤泡、孤 立淋巴滤泡
少,1~2级弓, 多,3~4级弓,脂
Liver 肝
★ 体表投影
– 右锁骨中线与第5肋相交处 – 右腋中线与第10肋下1.5cm的相交处 – 左第6肋软骨距前正中线左侧5cm处
• 肝的下界在右侧与右肋弓一致,中部超出 剑突下约3 cm,故体检时,在右肋弓下方 触摸不到肝
• 3岁以下的健康幼儿,由于腹腔容积较小, 而肝的体积相对较大,肝的下缘常低于右 肋弓下1.5~2.0 cm,到7岁以后,在右肋 弓下则触摸不到肝
– Lanz点:左、右髂前上棘连线 的中、右1/3交界处
Vermiform appendix 阑尾
• 常见位置
① 回肠前位:约占28%,在回肠末端前方,
尖向左上
② 盆位:约占26%,越过腰大肌和髂外血

管前方入盆腔,尖端可触及闭孔内肌或
盆腔脏器
③ 盲肠后位:约占24%,在盲肠后方,髂 肌前面,尖向上
★ Hepatic pedicle 肝蒂
– 为出入肝门的结构总称,走行于肝十二指肠韧 带内
– 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 左、右支、淋巴管及神经
– 在肝门处,肝左、右管在前,肝固有动脉左、 右支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在后
– 肝左、右管的汇合点最高,紧贴横沟;肝门静 脉的分叉点稍低,距横沟稍远;而肝固有动脉 的分叉点最低,相当于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部 的水平
Common bile duct 胆总管
毗邻
• 十二指肠上段
– 沿肝十二指肠韧带右缘走行 – 左侧为肝固有动脉 – 后方为肝门静脉
• 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指肠后段
– 后方为下腔静脉 – 左侧为胃十二指肠动脉 – 左后肝门静脉
Common bile duct 胆总管
毗邻
• 胰腺段
– 行于胰头后方的胆总管沟内
• 十二指肠壁段
– 内含胰尾、脾血管、淋巴结和神经
• Phrenicosplenic ligament 膈脾
韧带
• Splenocolic ligament 脾结肠韧带
Subphrenic space 膈下间隙
• 介于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 • 肝上间隙
– 右肝上间隙 – 左肝上间隙
• 左肝上前间隙 • 左肝上后间隙
• 右窦封闭,左入盆腔
•Right mesenteric sinus •Left mesenteric sinus
Infracolic compartment 结肠下区
Infracolic compartment 结肠下区
• Position
– 位于膈横结肠及其系膜与小骨 盆上口之间
• Main contents
– 斜穿十二指肠降部中份的后内 侧壁,与胰管汇合,形成略膨 大的肝胰壶腹(或称Vater壶腹)
– 肝胰壶腹周围有肝胰壶腹括约 肌(或称Oddi括约肌)包绕
– 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Pancreas 胰
★ 位置
– 位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横过第 1、2腰椎前方
– 胰头后下部向左后下方突出的部 分称钩突
Pancreas 胰
Jejunum and ileum 空肠和回肠
• Mesentery 肠系膜
– 双层腹膜构成,呈扇形 – 将空、回肠悬附于腹后壁
• Radix of mesentery 肠系膜根
– 长约15 cm – 从 L2 左侧斜向右下,至右骶髂关节的前方
• Mesenteric trianglexishi 系膜三角
Liver 肝
• Second porta hepatic 第二肝门
– 膈面腔静脉沟的上部,肝左、中、右静 脉出肝处
– 其肝外标志是沿镰状韧带向上后方的延 长线,此线正对着肝左静脉或肝左、中 静脉合干后注入下腔静脉处。因此,手 术暴露第二肝门时,可按此标志寻找
• Third porta hepatic 第三肝门
故膈下脓肿可经此沟流入右髂窝和盆腔, 阑尾化脓时也可向上蔓延至肝下
• Left paracolic sulcus (gutter)
左结肠旁沟 – 介于腹侧壁和降结肠之间 – 由于左膈结肠韧带发育良好,故左结肠
旁沟内的积液只能向下流入盆腔
• 上下流通,左沟不畅
Spaces of infracolic compartment 结肠下区的间 隙
★ 位置
– 肝右叶下面的胆囊窝内
• 分部
– 胆囊底 ★体表投影:相当于右锁骨中线(右腹直肌外
缘)与右肋弓的交点处
– 胆囊体 – 胆囊颈 – 胆囊管
★ 毗邻
– 上方:肝 – 后下方:十二指肠及横结肠 – 左:幽门 – 右:结肠右曲 – 前:腹前壁
Cystohepatic triangle 胆囊三角
★ Calot’s 三角
★分部及毗邻
– 胰头
• 位于第2腰椎的右侧,其上、下方和右侧被十二 指肠所环绕
• 前:横结肠及其系膜、空肠 • 后:下腔静脉、右肾静脉及胆总管
– 胰颈
• 前:幽门 • 后:肠系膜上动、静脉和肝门静脉的起始部
– 胰体
• 前:隔网膜囊与胃后壁相邻 • 后:腹主动脉、左肾上腺、左肾及脾静脉 • 上缘:腹腔干、腹腔神经丛、脾动脉
– 位于膈横结肠及其系膜与小骨盆上口之 间
Supracolic compartment 结肠上区
• 主要结构
– Esophagus (abdomen part) 食管腹部 – Stomach 胃 – Live 肝 – Extrahepatic biliary apparatus 肝外胆道 – Spleen 脾 – Duodenum 十二指肠
Liver 肝
• 肝的韧带
– Falciform ligament of liver 镰状韧带 • Ligamentum teres hepatis 肝圆韧带
– Coronary ligament 冠状韧带
• Bare area of live 肝裸区
– Left and right triangular ligaments
④ 回肠后位:约占8%,在回肠末段后方, 尖端向左上方
⑤ 盲肠下位:约占6%,在盲肠后下方, 尖端指向右下方
– 上缘前部有2~3个脾切迹,脾肿大时, 是触诊时辨认脾的重要标志
Spleen 脾
• 毗邻
– 膈面:膈、膈结肠韧带 – 脏面
• 前上:胃底 • 后下:左肾及左肾上腺 • 脾门:胰尾
Ligaments of spleen
• Gastrosplenic ligament 胃脾韧带 • Splenorenal ligament 脾肾韧带
• 肝脏面:多走向肝门,注入肝 淋巴结
– 深组
• 升干伴随肝静脉,通过膈的腔 静脉孔注入纵隔后淋巴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