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专题六 三四十年代的长篇小说 -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等小说
巴金和他激流三部曲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fèi,取自“蔽芾甘棠”),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著书颇丰,代表作品《家》、《春》《秋》。
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
巴金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散文集《随想录》。
现代文学家,现代翻译家,现代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巴金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巴金被人们称为“世纪老人”。
一位诗人王火在《敬寿巴老百岁》中写道:时光如水,巴金是金。
真心真爱,深意深情。
大志大悟,举重若轻。
大作大家,淡泊名利。
曲奏南薰,霞焕椿庭。
人歌上寿,仁者遐龄。
立言立德,益世益民。
如鹤如松,长寿常青。
百岁翩临,华夏集庆。
海上人瑞,天际有星。
他于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
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
1946年完成中篇小说《寒夜》。
短篇小说以《神·鬼·人》为著名。
巴金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历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名誉主席、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
他一生勤奋写作,著作颇丰,即使进入耄耋之年仍能写出《随想录》这样的惊世之作一个世纪的生命长河,淌过崇山,流过峻岭,穿过峡谷,在这一刻停留了。
巴金《激流三部曲》解读

巴金《激流三部曲》解读作者:朱峰樟来源:《参花·下半月》2016年第08期摘要: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被人们称为《激流三部曲》,也是巴金的长篇代表作,自问世以来备受广大读者的喜欢。
作者通过描写金陵城高公馆的盛衰,展现了旧中国的腐朽和没落,揭示了封建家庭旧礼教的残酷和在这样环境下一代青年人的不同命运。
[1]这部长篇作品之所以被称为激流,是因为作品描写一个封建大家族的在近代衰败的故事中,歌颂了知识青年思想的最初觉醒,它就如同一股激流,唤醒了近代人如死水般的思想。
关键词:巴金《家》《春》《秋》作品设定的时间是近代“五四”运动时代,“五四”运动的思想浪潮慢慢被吹到了思想相对闭塞的成都,以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族高家为故事主线,真实地描述了高家衰落的历史过程。
[1]高家外表光鲜亮丽,是传承多代的书香门第,但是在这层遮羞布后面的,是一个家族内部的荒淫无度、明争暗斗、无耻龌龊,以高家老太爷为代表的高家卫道者,竭力维护着克己复礼的封建教条,希望以此来维护面临崩溃的家庭,拒绝一切新思想新事物,甚至不惜牺牲青年人为代价,这样就加深了老一代和新一代、旧思想和新思想、当权势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矛盾,使年轻人在这样的夹缝中痛苦地生存着。
在《家》中,作者主要描写了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的威严,由于这个家族的封建礼教的威严,瑞珏的悲惨命运应运而生,梅抑郁致死,鸣凤的投湖悲剧等,这些青年女性的悲惨结局,无一不是揭示了封建礼教和迷信的黑暗和其对人们思想严重的禁锢性。
[2]尤其是鸣凤投湖的悲剧,她爱上了三少爷觉慧,因为身份的悬殊,这是一场没有结果的无终爱恋,但是却因为自己无法去做一个老头子的姨太太,因此毅然决然为了爱情和抵抗自杀而死,在这样的一个家族里,一个人微言轻的丫鬟估计也只有用这种办法来捍卫自己的尊严了吧,看到这个结局,人们也只剩唏嘘了,封建礼教害人不轻啊。
五四的先进思想浪潮逐渐吹醒了青年一代,接受了新思想的青年一代对于封建旧思想的厌恶也更加加深了新一代和旧一代之间的矛盾。
巴金青春三部曲的题材

巴金青春三部曲的题材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巴金的《人间》三部曲:《憩园》《第四病室》《寒夜》巴金的《抗战》三部曲:《火》《冯文淑》《田惠世》《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
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
《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巨大的作用。
《爱情三部曲》是1988年6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本书是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系列之一,主要包括《雾》《雨》《电》,主要内容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
《人间》三部曲,这三部小说,被后人称为“人间三部曲”,是中国现代文学泰斗巴金后期小说的扛鼎之作,长篇绝唱。
本套书可以说是巴金创作艺术的高峰,整体创作风格陡然一变,由早期的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转向冷静深刻的人生世相的揭示,其艺术水准远在成名作《家》之上。
《抗战》三部曲,是巴金耗时六年完成的长篇系列小说。
它是巴金用笔迅速反映抗战现实的佳作。
巴金结合当时的历史现状,从三个角度展现了抗战期间波澜壮阔的社会现实,以现实主义精神在文本中表达了对日寇血腥暴行的沉重控诉,赞扬了我国军民奋勇抗战、共度难关的精神品质。
扩展资料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
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
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
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为著。
《激流》通过描写高公馆的由盛转衰及其分崩离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渐没落的过程,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讴歌了青年们的觉醒和反抗。
巴金的中长篇小说的题材也具有多样性,《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海的梦》等作品是反映青年革命者生活的,《激流》三部曲、《憩园》等则是表现封建大家庭生活的作品。
简述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内容和意义

简述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内容和意义《激流三部曲》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是巴金众多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
(1)“激流三部曲”的内容《激流三部曲》以成都为背景,描写了1919年至1924年中国历史处在转折时期这一风起云涌的动荡时代中,封建大家庭高家四代人的生活。
记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分化与衰落,以及青年一代冲破封建宗法束缚,走向新生活的过程,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巨大力量。
①《家》以爱情故事为主干情节《家》描写了觉慧与鸣凤,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等几对青年爱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他们所选择的不同生活道路,比“五四”以后许多同类题材作品思想上显得深刻。
其中高觉慧与婢女鸣凤构成了第一个悲剧事件;高觉新与钱梅芬及瑞珏构成了另外两个悲剧事件。
她们的不幸都与高老太爷直接间接地联系着。
作品在描写青年一代爱情悲剧的同时,揭示了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封建大家庭的必然的衰落过程:高觉慧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创办杂志,对家中在道德礼法掩盖下的种种F败现象十分厌恶。
他的祖父高老太爷是家中的专*制魔王,一手包办儿孙的婚姻,造成了梅芬、鸣凤、瑞珏、觉新等人的悲剧。
觉慧不满大哥觉新的“作揖主义”,积极支持二哥觉民抗婚。
最后,当这个封建大家庭的象征——高老太爷死去时,觉慧毅然离家出走,奔向新的生活。
《家》不再是那种人们熟悉的自由恋爱和反抗旧礼教的故事,它的矛头不仅针对着旧礼教,而且更集中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它的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号召青年反抗封建专*制,投入社会革命的洪流。
②《春》是《家》的续集,故事也随之继续发展其主要内容是:高克明要把女儿淑英嫁给轻浮浪*荡的陈公子,周伯涛要把女儿蕙嫁给品行恶劣的郑某。
尽管她们都对自己的婚事不满,但生性懦弱的蕙逆来顺受,对她充满同情爱慕的觉新又不敢帮她摆脱困境,她只得按照父命出嫁,最后含恨死去。
专题六三四十年代的长篇小说

专题六三四十年代的长篇小说学习要求了解:三四十年代长篇小说创作概况。
茅盾小说的创作特点。
老舍小说的创作特点。
巴金小说的创作特点。
李劼人小说和《死水微澜》的创作特点。
路翎小说和《财主底的儿女们》的创作特点。
钱锺书小说和《围城》的创作特点。
沙汀小说和《淘金记》的创作特点。
掌握:茅盾小说从《蚀》、《虹》到《子夜》的发展与变化。
老舍小说从《赵子曰》、《离婚》、《骆驼祥子》到《四世同堂》的发展与变化。
巴金小说从《灭亡》、《家》到《寒夜》的发展与变化。
茅盾、老舍、巴金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三四十年代长篇小说创作概况(P130-131)中国社会矛盾系列小说(茅盾为代表)北京市民生活系列小说(老舍为核心)封建家族系列小说(巴金为核心)四川农村生活系列小说(沙汀为核心)解放区农村变革系列小说(赵树理代表)“长河小说”(李劼人为代表)二李劼人、路翎、钱锺书、沙汀的小说(P131-135)钱锺书的《围城》是一幅抗战期间知识分子凡俗生活的“浮世绘”,也是40年代讽刺小说创作潮流的“压轴戏”,更是一部可以与《儒林外史》比肩的经典讽刺小说。
三茅盾的《子夜》等社会剖析小说(P135-140)以《子夜》为代表的“社会剖析小说”(或“社会剖析派小说”),常常表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而主要人物又常常是某一阶级的代表;二是都有广阔的社会背景,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物的变化和故事的发展都是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三是作品都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既有明确的创作意图,也有问题的提出和回答,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子夜》的艺术成就1历史画卷的宏伟构思2“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塑造(二)《子夜》三条主要线索围绕赵伯韬和吴荪甫的主要结构线索展开,情节安排跌宕有致,作品设置了三条线索A.以赵伯韬为代表的金融买办资本家,在美国财团和蒋介石政府的支持下,企图控制、摧残中国民族工业的活动。
《激流三部曲》

读书笔记(一)《激流三部曲》作者:巴金出版时间:1979年书籍版本:家为79年一版一印,春秋为2版一印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作者信息: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一个旧式的大家庭中。
1920年秋巴金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大量阅读西方文学和社会科学著作,尤其受到社会主义思潮中无政府共产主义理论的影响。
1921年与朋友一起参与半月社和均社等社会团体的工作,1922年开始发表诗歌创作。
1923年4月离开成都,到上海、南京等地,并在东南大学附中读完中学。
1925年与朋友组织民众社,办《民众》半月刊,并从事无政府主义的理论探索和社会运动。
1927年巴金赴法国巴黎求学,这期间积极参与营救被美国政府陷害的意大利工人领袖萨坷、凡宰特的国际性活动,并受其影响写作了中篇小说《灭亡》,歌颂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青年。
1929年回国后,因无政府主义运动已经失败,将绝望与愤怒的心情寄托于文学虚构。
所创作的小说有两大主题: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代表作有《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热烈、真诚,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引言巴金在《激流三部曲》的总序中声称“在这里我所欲展示给读着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年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底一部分,但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之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
作品所写的正是这样一股生活的激流:一方面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垂死的封建统治力量疯狂地吞噬者年轻的生命,另一方面深为革命潮流所吸引的青年一代开始了觉醒、挣扎与斗争的悲壮历程。
《激流三部曲》所反映的时间是跨度是1919年至1924年,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的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背景是当时还很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
专题六 三四十年代的长篇小说

C.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斗争汹涌澎湃。乡村暴动和工人罢
工。
• 茅盾在小说创作过程中的独创性和开创性
A.由《幻灭》、《动摇》和《追求》组成的“《蚀》三 部曲”,首开“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先河的小说。 B.《虹》是茅盾小说“史诗化”的最初尝试,也开了茅 盾小说“残篇”的先例。《三人行》成为革命小说一种流 行的“三人行”创作模式。 C.《春蚕》是当时“丰收成灾”题材作品的最具代表性 的作品。《子夜》更显示了“社会剖析小说”的特色,代 表了左翼小说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上的实绩。
二、茅盾的《子夜》等社会剖析小说
“社会剖析小说”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一,具有鲜明的理 性特色;二,人物大多具有典型性和阶级性;三,故事情 节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矛盾直接有关。这种又被称为“全 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小说模式,主要是由茅盾在 “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的“人生派”小说基础上开展起 来的,从原来的以张扬个性为主改变为以全景式地反映正 在发生的社会现实为主,成为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标志, 这也正是“社会分析派”区别于其他文学流派的特质,从 这个意义上就可以说,“社会剖析小说”在30年代开创了 一个新的文学范式,从而决定了它在文学史上独有的地位。 茅盾在这一流派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这主要表现为以《子夜》以及《林家铺子》等具有社会剖 析小说特点的作品,代表着这一派小说的最高成就。
• 《子夜》设置的三条主要线索
•
A.以赵伯韬为代表的金融买办资本家,在美国财团和蒋
介石政府的支持下,企图控制、摧残中国民族工业的活动。 B.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工业资本家为办企业,力图摆
脱帝国主义和买办阶级的控制,面临双重矛盾:和买办资
本家、帝国主义的矛盾;和工人农民的尖锐矛盾。作品揭 示了吴荪甫在这两种矛盾的夹击之下走向破产的过程。
激流三部曲的内容

激流三部曲的内容
《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巨大的作用。
它包括《家》《春》《秋》三部小说,以成都为背景,主要描绘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及分化,描绘了封建社会衰退。
《家》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取材于中国封建家庭,通过这个大家庭的没落与分化来描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
它奠定了巴金在中国文坛中的巨匠地位。
《春》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主要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迂腐、丑陋和对青少年的迫害,并号召青少年能勇敢走出封建制度的囚笼,大胆追求民主与自由。
虽然与第一部反映的主题一致,但在内容上两者是有区别的。
《秋》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三部,这部长篇巨制蜚声海内外,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故事。
以上是《激流三部曲》的内容简介,建议阅读原著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7年至1928年12月,巴金创作了第一部小说《灭亡》 (中篇)。从此开始使用笔名“巴金”。这笔名曾被许多 人误以为是取无政府主义领袖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的首尾 两字组成的。其实, “巴金”中的“巴” 字是为了纪念 与他处得极好的在法国投水自杀的中国同学“巴恩波”, “金”字是另一个同学从巴金当时正在翻译的《伦理学的 起源和发展》的最后一个字信手拈来的。
罪恶社会里的“小人物的悲 哀”。
三个善良的小人物:懦弱 自卑的小职员汪文宣;渴望个人 幸福的“花瓶”曾树生;封建守 旧的“二等老妈子”汪母。小说 写了一个普通市民知识分子家庭 汪家,在现实中破裂的悲剧,揭 露了时代的黑暗和腐败,为那些 在黑暗中挣扎的小人物喊出了痛 苦的呼声。
悲剧的成因
▪社会的悲剧 ▪性格的悲剧:汪文宣和曾树生在性 格、追求和思想观念上的不和谐。 ▪文化的悲剧:汪母的传统道德和曾 树生的新派思想。
就在这一背景下,作品描写了高氏三兄弟的恋爱故 事。其中高觉慧与婢女鸣凤构成了第一个悲剧事件; 高觉新与钱梅芬及瑞珏构成了另两个悲剧事件。
这几个悲剧事件虽然原因各异,但在一个基本点上 却是共同的:她们都为追求幸福的爱情而和封建礼教 及封建专制制度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导致了 她们的悲剧命运,特别是,她们的不幸都与高老太爷 直接间接地相联系着。
▪ 性格中还存在着“幼稚”:行动上犹豫、 不够果断;感情上同封建家庭藕断丝连; 对未来生活没有明确目标。
《寒夜》
40年代,巴金开始写 没有英雄色彩的小人小事, 写社会重压下的“委顿的 生命”,由热情奔放的抒 情咏叹变得悲戚而悒郁, 转向对人生世像的深沉思 考。最具代表性的是长篇 小说《寒夜》。
《寒夜》的悲剧及其 成因分析
《灭亡》
《灭亡》1929年在国内发 表并引起轰动,使巴金正式 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巴金自己说,“《灭亡》 当然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然而,在巴金的创作中却自 有它的重要意义,它已经表 现出巴金小说创作的某些基 本特色。诚如巴金自己所说 的,“我写的是感情,不是 生活。”
1928年底,巴金离法回国,仍然居住在上海。从1929年到1949年底,他一共 创作了18部中长篇小说,12本短篇小说集,16部散文随笔集,还有大量翻译 作品。
现代文学大家 巴金
巴 金
一、生平
1、童年时代
四川成都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原名 李尧棠,字芾甘。
“尧”是李家巴金这一辈的排行,“棠”和 “芾甘”反取自诗经中的《召南·甘棠》: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意思 是说,这棵小小的棠梨树,不要去砍伐它,这 是周朝有德政的召伯曾经休息过的地方。
3.觉慧形象--幼稚而
大胆的叛徒
▪ 觉慧属于幼子形象,是高家的叛逆者, 是时代的新人典型。
▪ “大胆”和“幼稚”是其叛逆性格的主 要特征。
▪ “大胆”的反封建的猛士:他是高家所 有人中最为清醒的一个,蔑视以高老太 爷为首的专制家长的权威,并针锋相斗。 参加学生运动,支持觉民抗婚,反对请 神驱鬼,与丫鬟鸣凤恋爱。
巴金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是巴金的代表作品, 特别是它的第一部《家》,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巴金在《{激流)总序》中声称,“在这里我所欲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 写过去十多年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底一部分,但已经可以看见 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之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 作品所写的正是这样一股生活的激流:一方面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 垂死的封建统治力量疯狂地吞噬着年轻的生命,另一方面深为革命潮流所 吸引的青年一代开始了觉醒、挣扎与斗争的悲壮历程。
《家》
一、《家》的思想内容 1.封建大家族的衰落和罪恶。 高老太爷、克安、克定
2.青年的爱情悲剧。 觉新、李瑞珏、鸣凤、钱梅芬
3.叛逆者的觉醒和反抗。 觉民、觉慧和琴
二、《家》的三类家族人物形象: 封建家族制度的统治者(高老太爷为代 表)。 封建家族制度的牺牲者(觉新为代表)。 封建家族制度的叛逆者(觉慧为代表)。
《寒夜》与《家》的比较
由《家》到《寒夜》体现出现实主义的深化。 风格:情感外露到客观冷静,热情奔放到沉 郁忧伤。 题材:封建大家族到平凡小家庭,写没有英 雄色彩 的凡人小事。 人物描写:两极对立到复杂性,刻画的重点 由外部事件转向内心世界。
谢谢大家!
1914年巴金的母亲病逝,1917年父亲又病故,这 两件事是巴金人生道路上的激变。
巴金说,父亲的死“使这个富裕的大家庭变成了 一个专制的大王国。在和平的、友爱的表面下 我看见了仇恨的倾轧和斗争;同时在我的渴望 自由发展的青年的精要来自陈旧的封建家庭观念以及长辈 的威权。在这虚伪的礼教的囚牢中,巴金看到 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在挣扎、受苦以至死亡。于 是,他心中燃起了“憎恨”的火苗。“接着 ‘爱’来的就是这个‘恨’字。”
《激流三部曲》所反映内容的时间跨度是1919年至 1924年,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的动荡的历史 转折时期,背景是当时中国还很闭塞的内地——四川 成都。三部曲的第一部《家》,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 庭制度的典型形态。在高老太爷统治下,这个家庭内 部充满着虚伪和罪恶,各种矛盾在潜滋暗长,逐步激 化。
巴金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李道河曾任四川省广元县知县。
左 三 是 外 婆 抱 着 的 幼 年 巴 金
巴金的第一个先生——母亲
巴金把他的母亲陈淑芬称为他的第一位先生,他自称从母亲那里 学会爱:“她很完满地体现了一个爱字。她使我知道人间的温暖,她 使我知道了爱与被爱的幸福,她常常用温和的口气对我解释种种的事 情,她教我爱一切人,不管他们贫与富。她叫我去帮助那些在困苦中 需要扶助的人。”“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拿来分给 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点事情。把我和这社会联系起来的也 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柢。”
1.高老太爷形象--封 建大家族的专制家长
高老太爷形象,揭露了封建宗法家族 制度压抑自由、戕害生命、制造悲剧的负 面品性。高老太爷的衰朽也预示封建大家 族的衰落。
2.觉新形象--封建大家族 的长子形象
▪一个封建家族制度重压下灵魂扭曲、 病态的形象 ▪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 ▪双重人格。半新半旧的人物。思想 与行动分裂。既是受害者又是帮凶。 ▪觉新的悲剧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对 人的扭曲、异化,对生命活力、自 由爱情的压抑,反映了传统文化的 消极面。
巴金自述关于《灭亡》的创作经过:
“每夜回到旅馆里,我稍微休息了一下疲倦的身子,就 点燃了煤气炉煮茶来喝。于是,巴黎圣母院的钟声敲 响了,沉重地打在我的心上。在这样的环境里,过去 的回忆继续来折磨我了。我想到在上海的活动的生活, 我想到那些在苦斗中的朋友,我想到那过去的爱和恨、 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清、希望和挣扎,我想到那过 去的一切,我底心就像被刀割着痛,那不能熄灭的烈 焰又猛烈地燃烧起来了。为了安慰这一颗寂寞年轻的 心,我便开始把我从生活里得到的一点东西写下来。 每晚上一面听着巴黎圣母院的钟声,我一面在练习簿 上写一点类似小说的东西。这样,在三月里我写成了 《灭亡》底(的)前四章。”
从封建大家庭出走
五四运动爆发,唤醒
了巴金。各种广泛传播 的“主义”与思潮,在 巴金眼前展开了一个崭 新的世界,而最先打开 少年巴金心扉的是无政 府主义。 1923年,巴 金从家中出走,离开闭 塞的四川去到上海、南 京求学。
留学法国
1927 年1月,为 了进一步对无政府主 义进行“深的研究”, 巴金赴法国留学。图 为巴金(左)在法国 与同学合影。
巴金在《家》的“后记”中这样说
《家》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是在一九三 一年作为《激流三部曲》之一写成的。所以最 初发表的时候用了《激流》的名字。我写这本 小说花去的时间并不多。然而要是没有我最初 十九年的生活,我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
我很早就说过,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 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家》里面不 一定就有我自己,可是书中那些人物却都是我 所爱过的和我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 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我写《家》的时候我 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 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 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知道我是在挖开 我的回忆的坟墓。那些惨痛的回忆到现在还是 异常鲜明。
在这当中,中长篇小说无疑代表着巴金建国前创作的主要成就。比较著名的 有:《灭亡》(1929),《死去的太阳》(1931),《家》(1933),《爱情三部曲》 包括《雾》(1932)、《雨》(1933)、《电》(1935),《春》(1938),《秋》 (1940),《火》的第一部(1940)和第二部(1942),还有《憩园》(1944),《第 四病室》(1945),《寒夜》(194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