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过程与水资源量

合集下载

《水循环》知识清单

《水循环》知识清单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知识点1: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和地下)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动力及原因:驱动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水的重力能。

水循环的根本原因在于水的三态变化。

3.分类: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发生领域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示意图特点最重要的类型,又称为大循环,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对水资源的更新也有一定作用,对于干旱地区非常重要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的近十倍典例长江流域的水循环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循环未登陆的台风参与的水循环“四看法”判断水循环的类型:①看联系的圈层: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涉及四个圈层,而海上内循环不涉及岩石圈。

②看发生领域:海陆间循环的发生领域既有陆地又有海洋,陆地内循环的发生领域只有陆地,海上内循环的发生领域只有海洋。

③看过程和环节: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最全,而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是蒸发、蒸腾和降水,海上内循环只包含蒸发和降水。

④看参与水量:海上内循环的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的参与水量最少。

4.影响因素:(1)影响蒸发的因素(2)影响下渗的因素(3)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4)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风(风带和季风)、距海远近、地形等。

(5)影响降水的因素海陆位置(近海地区大气水汽含量丰富,降水较多)、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大气环流、下垫面(植被覆盖率高,水域面积大,降水多)、人类活动(人工降水、植树造林、修建水库、退耕还湖)等。

(6)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知识点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大气水、海洋水与陆地水的相互转化),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水量总体上不增不减,但局部地区短时间内可能发生变化)2.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

地球的水循环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循环方式

地球的水循环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循环方式

地球的水循环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循环方式地球的水循环: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循环方式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也是生命存在的基础。

地球的水循环,也被称为水循环或水圈,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变化和再生的过程。

这个循环过程涵盖了水的蒸发、凝结、降水等各个环节,共同促成了地球上水的分布和可持续利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球的水循环,包括水的来源、循环路径以及对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一、水的来源地球上的水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湖泊和河流:湖泊和河流是地表水的主要来源。

它们接收来自降水以及地下水的补给,将水源储存并向海洋输送,起到了很好的调节和供给作用。

2. 地下水:地球上存储的地下水量远远超过地表水,它主要存在于地下蓄水层中。

地下水的形成是由降水渗透入地下,经过多年的滞留和渗透形成的。

3. 冰川和冰雪:地球上的冰川和冰雪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极、南极以及高山区域的积雪和冰雪融化会形成一部分的水源。

二、水的循环路径地球的水循环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蒸发:太阳的能量使得地球上的水体发生蒸发。

从海洋、湖泊、河流和植被表面蒸发的水蒸气上升到大气层。

2. 凝结:蒸发的水蒸气在大气中冷却时会逐渐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层。

3. 降水:云层中的小水滴聚集形成云粒子,当云粒子变得足够大时,会以降水的形式返回地球表面,包括雨、雪、冰雹等。

4. 渗透和径流:降水后的水分会有一部分渗透到地下,成为地下水。

另一部分则以河流或湖泊的形式流入大海。

径流是指地表水沿着河流、湖泊等自然水道流动的过程。

5. 蒸发再循环:地下水和地表水在地球表面蒸发再次上升到大气层,循环不断。

三、水循环的重要性地球的水循环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水循环的几个重要作用:1. 水资源供给:水循环为地球上的植被和动物提供了水资源,维持了自然界的生命。

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饮水、灌溉农田和发电等重要用途。

2. 气候调节:水循环通过蒸发和降水的过程,起到了重要的气候调节作用。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B.蒸腾 蒸发 降水 径流
C.降水 蒸腾 蒸发 径流
D.蒸发 降水 蒸腾 径流
2.下列水循环环节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
解析:第 1 题,①环节水由岩石圈、生物圈、水圈进入大气 圈,应为蒸发;②环节水由生物圈进入大气圈,应为蒸腾; ③环节水由大气圈进入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应为降水; ④环节水由岩石圈进入水圈,应为径流。第 2 题,人类活动 主要影响水循环环节中的地表径流。 答案:1.A 2.D
4.成因
内因 外因
水在自然界中的三态变化 __太__阳__辐__射_和_重__力__作__用__为水循环提供能量和动力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不断更新陆地水资源,维持全球水量 动态平衡 。
2.进行能量交换和 物质迁移 。
3.塑造 地表 形态。
[知识勾连·成体系]
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思考探究]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指出,我国
重难考点
西部地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开
发新水源。一是利人造山脉”,进行人工增
雨(雪)。二是发展集雨工程。中西部十多个省区目前已建成大
量的集雨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小微型蓄水工程,不仅解
决了部分人的饮水困难问题,而且还为农田抗旱提供了水源,
3.下列关于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能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②是联系海
陆之间的主要纽带 ③不能塑造地表形态 ④不能对太
阳辐射起吸收和转化的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水循环能不断塑造地表形态,也能对到达地表的太阳

水循环、水平衡与水资源合理利用

水循环、水平衡与水资源合理利用

等潜水位线
等潜水位线图的判读: (1)潜水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值指向低值。 (2)河流流向:一般由高等潜水位线向低等潜水位线流。
河流与地下水
结合a,b两图(粗实线示意河流,虚线示意等潜水位线) 河流的流向及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
a图自南向北,河水补给潜水 b图自北向南,河水补给潜水
河旁大口井往往在河流附近开挖建设,通常深度为7-8m,口径为810m。井坑开挖后,用石块护砌井底及四周井壁。下图为我国东部地 区某河旁大口井示意图,该大口井井底坐落在基岩之上。据此完成 下面小题。
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
阅读分析材料和图表.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马里是13世纪~l6世纪期间西非草原上繁荣的贸易帝国。 下图示意该区域的地理环境。
(1)指出尼日尔河从P点到Q点河段的水量变化趋势,并分析其自然 原因。
变化趋势:水量减少 原因:该河段所处区域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流经半干旱、 干旱地区) ;少支流汇入;河水下渗严重。
流量
说明该 河水量丰富的原因。 ①该流域位于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 气流,降水丰富;②流域大部分为盆地,支流众多,流域 面积广,集水区域广。
含沙量
分析黄河中游含沙量巨大的原因 ①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②流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 ③地势起伏较大; ④植被覆盖率低等
河流分析角度
影响蒸发的因素:
理论蒸发量
实际蒸发量
光照
气温
风速 湿度
当地可供 蒸发的水 分多少
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
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风
海洋上空 的水汽

风带(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

高考地理水循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共37张PPT)

高考地理水循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共37张PPT)

降水
水汽输送
下渗 地下径流
蒸 降水 发
图中①河流与图11中②河流补给的差异是 ①河流 夏季以雨水补给为主 ;
②河流夏季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请在下面模式图中选择两条竖线,画上箭头并注明水循环环节名 称,以正确表示图中丙地区大气与地面之间的水分交换。
府南河水源源不断注入 岷江,水始终没有流尽
无数江河滔滔之水日夜 不息地奔向海洋,大海 却始终不满不溢
大气环流、洋流,使赤道附近的温度降低了13度,高纬 度地区的温度升高了19到23度。
“地形雕塑师”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逐年增大的黄河三角洲
水循环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 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
二、水循环 1.类型和环节
(1)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2)海上内循环:蒸发、降水 (3)陆地内循环:蒸发(蒸腾)、降水 2.意义 (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2)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3)塑造地表形态
3.47%
海洋水 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 淡水
广义的水资源
0.0007%
陆地上的淡水
目前人类利 用的淡水
河流水
冰川 其它淡水 易利用淡水
狭义的水资源
湖泊淡水 浅层地下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的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总量不少,人均不多
国家
径流量(亿 占世界 人均径流量(立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危机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淡水总量有限,水资源分布不均,季节变化大 (2)人为原因: 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用水量大增; ②水污染和浪费严重,造成水质型缺水; ③植被破坏严重,陆地蓄水能力减小。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第1讲 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讲义(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第1讲 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讲义(含解析)

第1讲 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考纲导向 思维导图考情导引1.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以水循环模式图考查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及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经常通过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区域图,考查河流补给形式、水文特征及影响因素。

命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考点一 水循环及其影响1. 水循环及其主要环节(1)水循环:指自然界的水体在□1________、大气圈、生物圈和□2________之间连续不断的□3________。

其能量来自□4________。

(2)主要环节:水循环由□5________、植物蒸腾、□6________、□7________ 、地表径流、□8________和地下径流等环节组成。

江河湖泊属于□9________,夏季风、向岸信风、向岸西风和台风登陆都属于□10________环节(如下图所示)。

各环节中,目前受人类影响最大的是□11________。

2. 水循环类型:根据水循环发生的领域不同,水循环划分为□12________、□13________和海上内循环等,长江参与了□14________循环。

(如上图所示)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实现了能量转换,使人类得到了□15________。

(2)使陆地水资源得以□16________,使人类获得了□17________。

(3)维持地球上的□18________。

(4)塑造了地表形态。

命题角度一 水循环及其类型 [经典例题](2016·全国卷Ⅲ)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回答(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B )A. 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 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 降水变率增大D. 河道淤积(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C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D )A.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思维建模]1. 文字信息获取山地为甲、乙河流□1________;山地植被恢复,河流径流年内波动□2________。

自然界的水循环 课件

自然界的水循环 课件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的内涵
(1)组成气态水:数:量数最量少最,大,分布次之
固态水:存在于
或特殊条件下
(2)性质:________的圈层。
2.水体的类型及特征
水体
特征
海洋水 占全球水储量的________%
包括________、沼泽水、土壤水、 陆地水
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数量较少
(2)该河可能位于下图中的( )
A.①②
பைடு நூலகம்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解析 该题以河流相对流量曲线在一年内的变化曲线图 和河流分布区域图为背景考查气候特征对河流流量的影响。 由题目可知以下主要信息:①河流相对流量出现明显的季节 变化。②分布在大陆东西两岸不同气候带内的河流。解答本 题的关键为通过相对流量变化曲线得出河流所在地区气候应 为降水量季节变化比较明显的气候类型,有明显的干湿季变 化,且5~9月干燥少雨,10月至次年4月多雨。
降雨量
季形成汛期
中国分布 (主要)
东部季 风区
补给水 补给 补给结果及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中国分布
影响因素
源 季节
原因
(以我国为例)
(主要)
温带、寒带
的冬季积
季节性
雪,春暖后
积雪融 春季 融化,但因

积雪量较
气温高 低和积 雪量
东北 地区
少,仅形成
春汛
补给水 补给 补给结果及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中国分布
(3)冰川 ①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体。冰川面积占陆地面积约 1/10,水量约占淡水总量的2/3。 ②冰川主要分布于高纬度两极地区和高山地区。 ③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的不多。

生态系统中水循环的过程

生态系统中水循环的过程

生态系统中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循环的过程。

在生态系统中,水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水循环的过程。

首先,水循环的起点是太阳的能量驱动水蒸气从地表蒸发。

当太阳照射到地表时,地面上的水被加热并蒸发成水蒸气。

蒸发是指水分子从液态状态转化为气态状态,脱离地表进入大气层。

在大气层中,水蒸气上升并冷却,形成云。

冷却的过程中,水蒸气逐渐凝结成微小的水滴或冰晶,在空气中悬浮形成云。

云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大气中运动、聚集和形成降水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降水是指在云中形成的水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后,由于重力的作用而下落到地表。

降水形式包括雨、雪、冰雹等。

降水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它将水从大气层回到地表,为陆地生态系统提供了水源。

在地表,降水会以不同的方式被地面的植被和土壤吸收。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地下的水分,然后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释放到大气中。

蒸腾作用是指植物根系吸收水分后,通过叶子上的气孔释放水蒸气到大气层。

土壤中的水分也会通过蒸发作用进入大气层。

当地表温度升高时,地表水分蒸发成水蒸气进入大气层。

土壤中的水分蒸发是水循环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它影响着土壤湿度和植物的生长。

另外,部分降水会流入河流和湖泊等地表水体,在地表水中进行径流。

径流是指地表水体流入海洋或其他水体的过程。

径流过程中,水流会带走地表的溶解物、悬浮物和有机物等,对水体的养分循环和生物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

最后,地下水也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部分降水渗入土壤,形成土壤中的地下水。

地下水中的水分会在一定程度上补给河流、湖泊等水体,并慢慢流向海洋。

地下水的循环速度较慢,有时需要数年或数十年才能从陆地回到海洋。

总结起来,生态系统中水循环包括蒸发、云的形成、降水、地表水的吸收和蒸发、径流以及地下水的流动等过程。

水循环的不断进行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提供了水源,并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