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一种量化方法研究
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介绍【精选】

5
6
2.4指标体系法
指标体系评价法是基于指标体系,通过描述、评价性质的可度量参数的集合来反映 某种事物。在承载力研究中,指标体系通过组合一系列反映承载力各个方面及相互 作用的指标使其模拟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并根据指标间相互关联和重要程度,对 参数的绝对值或者相对值逐层加权并求和,最终在目标层得到某一绝对或相对的综 合参数来反映生态系统的承载状况。指标体系的实质是在实际应用中对理论框架的 信息具体化,具体而言,所有的承载力分析都必须基于一定的具体的数据结构即指 标框架,因此,指标体系为承载力的计算实现奠定了基础。
生态承载力评价报告
பைடு நூலகம்
目录
2
1.概念
2.方法 3.存在的问题 4.发展前景
3
2.2资源供需平衡法
王中根和夏军对西北干旱区河流进行了生态承载力评价分析和预测,构建了包括 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的指标体系,从资源支持能力和环境支持能力两 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原理:他们认为,“区域生态承载力体现了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生态环境系 统,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各种需求(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享乐需求)在量 (各种资源量)与质(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满足程度”。因此可以通过该地区现有 的各种资源量P、与当前模式下社会经济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Qi之间的差量关系 (Pi—Qi)/Qi以及该地区现有的生态环境质量(CBQNi)与当前人们所需求的生态 环境质量(CBQi)之间的差量关系[(CBQNi—CBQi) /CBQi]来衡量区域生态环境 承载力。如果[(CBQNi— CBQi) / CBQi]值大于零,表明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处 于可承载状态;如果差值小于零,则说明该区域生态承载力处于超载的状态。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旨在评估一个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指标的定义、分类、评价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指标的定义指标是衡量某一事物或现象的量化标准,是评价和比较的基础。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是指用于评价一个地区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量化标准,通常包括自然资源、环境质量、人口、经济等方面的指标。
二、指标的分类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可以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
按照评价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资源承载力指标、环境质量承载力指标、人口承载力指标、经济承载力指标等。
自然资源承载力指标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方面的指标。
环境质量承载力指标包括大气质量、水质量、土壤质量等方面的指标。
人口承载力指标包括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人均资源占有量等方面的指标。
经济承载力指标包括GDP、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方面的指标。
三、指标的评价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种方法。
定量评价是指通过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得出具体的评价结果。
定量评价的优点是结果准确可靠,但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专业知识支持。
定性评价是指通过专家评估、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指标进行主观评价,得出相对的评价结果。
定性评价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结果可能存在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四、指标的应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
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通过评价指标来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在区域发展中,可以通过评价指标来确定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在环境保护中,可以通过评价指标来确定环境保护的重点和措施。
总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指标的定义、分类、评价方法和应用等方面,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生态足迹)

城市生态规划关键技术方法之二: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的概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种群承载力到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又发展到生态系统承载力。
他的概念在不断发生演变。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可以这样定义:在正常情况下,城市生态系统维系其自身健康、稳定发展的潜在能力,主要表现为城市生态系统对可能影响甚至破坏其健康状态的压力产生的防御能力、在压力消失后的恢复能力以及为达到某一适宜目标的发展能力。
这个定义非常抽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使用人口等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外在表征来进行量化。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使用的生态承载力的量化方法为生态足方法,即以可利用的土地面积为单位对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进行表征。
关于生态承载力的其它度量和表达方法我会在之后的文章中涉及到,这里主要讨论常用的生态承载力分析评价方法,即生态足迹。
简单的理解,生态足迹是生态系统的需求,生态承载力是生态系统的供给,二者比较可以计算出生态赤字或是生态盈余。
这就是生态足迹法在生态承载力研究方面的应用。
生态足迹法多用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现状评价中,分析出该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和计算时刻该区域的可持续性。
这篇文章中的内容主要参考杜斌、张坤民的《城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的设计与案例》和郭秀锐、杨居荣的《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以广州为例》。
生态足迹EF (eco logical foo tp rin t) 是20 世纪90 年代初提出的一种从生态学角度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 1 ]。
生态足迹衡量在一定的人口与经济规模条件下, 人类消耗了多少用于延续其发展的自然资源, 并将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归纳成一个数字, 即人类活动排他性占有的生物生产土地。
一个已知人口(个人、城市或国家) 的生态足迹, 即是生产相应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纳这些人口产生的所有废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
将生态足迹同国家或区域范围内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面积相比较, 能够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的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之内。
环境容量压力承载力量化分析_XXXX

环境容量压力承载力量化分析_XXXX环境容量是指一个特定环境能够容纳的最大压力或负荷程度。
它是指环境能够提供的资源量和服务能力,并且能够保持环境质量的程度。
环境容量的概念在环境管理和规划中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决策者确定一个特定环境能够持续支持多少人口、产业或其他活动。
环境容量的量化分析即是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和模型,将环境容量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以方便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
在进行环境容量的量化分析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明确研究对象是一个具体的环境还是一个特定的活动。
例如,可以研究一个河流的环境容量,也可以研究一个城市的环境容量。
其次,需要确定用于量化分析的指标和数据源。
一般来说,环境容量的量化分析可以使用多个指标来衡量,包括但不限于可持续发展指标、环境负荷指标、资源利用效率指标等。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地球化学数据、遥感数据等多种数据源获取。
接下来,需要建立合适的模型来计算环境容量。
不同的环境容量模型适用于不同的环境。
例如,对于一个河流环境容量的量化分析可以使用水质模型和水量模型,来计算河流的水质和水量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
最后,需要对环境容量的计算结果进行评估和应用。
评估环境容量的计算结果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当前环境容量的状况,判断是否已经超过了环境的负荷承载能力。
根据评估结果,决策者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环境容量的量化分析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合适的模型,才能准确地评估环境容量,从而保护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综述

差量 对比 法
通过对比一定发展模式下区域 的资源占有量和社会经济发展 所需的资源量之间的差量,以 及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人们所 需求的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差 量,衡量区域的承载力
简便易行
没有体现对资源的间接消费 以及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消费, 同时,转化因子忽略了社会 经济和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影 响,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论文 综述
生态环境承载力
• 定义: • 一:确定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承受能力(即在不破坏生态
系统服务功能的前提下,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强度) • 二:对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最大保障能力 • 三:在维持自身功能可持续正常发挥前提下,所支撑的人口、经
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规模 • ……
模型 多变的区域复合系统,结 束条件和动态预测,实现
合系统优化结果对区域承 评估结果与环境管理实践
载力进行评估和优化
的紧密结合
该方法所构建的闭合系统与区域复 合系统的开放性相违背,且模型存 在计算复杂和参变量难以科学率定 等问题,对系统长期发展情况的模
拟欠佳
优化目标的确定等因素受决策 者主观影响较大,且模型求解 复杂,难以在地方管理中实现
模糊评价法降低了评估过程中的主观影响,但模 型取大取小的运算法则容易遗失大量有效信息, 降低评估的准确性
考虑了承载力评估的层次性,但本质上无法摆脱 定性判断的主观性和随机性
保留了大部分的原始数据信息,消除了指标间的 相互影响,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模糊评价法的缺陷, 但计算过程烦琐,对样本数量要求较大,主观性 较强,可操作性不高
测
系统 动力 学模 型
从系统内部结构入手,通 过一阶微分方程组来反映 系统内各变量间的因果反 馈关系,建立系统动力学
生态环境承载力及其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承载力及其评价方法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的加速和工业化的不断扩展,生态环境承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自然环境所能承受和支持人类活动、生物繁殖及自然资源利用的能力。
而环境承载力评价作为一种定量方法,可以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
一、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和意义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承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发展给其造成的压力。
因此,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是对生态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和论证,用于指导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决策。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意义不仅在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估和管理越来越重要。
二、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价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因素。
不同的评价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评估生态环境承载力。
1. 环境容量法环境容量法是一种定量方法,它基于物质平衡原理,计算出环境系统能够承受的最大排放量。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评价水环境和空气质量。
2. 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法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法是一种评估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的方法。
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吃进去和排出来的物质,确定生态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影响。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评估湖泊、河流和海洋等水生环境。
3. 逐渐压力响应方法逐渐压力响应方法是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通过施加逐渐增加的压力,来评估系统能否承受这种压力。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评估森林、草原、湿地等陆地生态系统。
三、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影响因素影响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因素非常多,包括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土地使用、资源管理、人口增长、工业发展等。
其中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扩张,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和压力不断增加。
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和污染物,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四、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应用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是指导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决策的有效工具。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与优化研究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与优化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如何科学准确地评估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并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已成为保障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重要课题。
一、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估方法为了评估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估指标和方法。
常用的指标包括自然资本、生态服务、生态系统健康和环境影响等方面。
其中,自然资本指标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等;生态服务指标包括水资源调节、土壤保持、空气净化等;生态系统健康指标包括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等;环境影响指标包括污染排放、资源消耗和生境破坏等。
评估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方式。
定性评估主要是通过专家评估、问卷调查和主观判断等方式,根据实地调研和相关数据分析,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和因素,得出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综合情况。
定量评估则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统计分析和模拟模型等方法,从整体和细分的角度分析区域的生态环境承载力。
二、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意义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政府和决策者更好地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和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其次,评估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防止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最后,通过评估,不仅可以指导区域规划和土地利用,还可以评估生态风险,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三、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优化的措施为了优化区域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
首先,要加强环境治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
通过采用更加环保、清洁的生产技术,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控制污染源,实现生产和生态的双赢。
其次,要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大生态修复和恢复工作力度,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同时,应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环境承载力的本质及其定量化初步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1998,18(3):227~230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环境承载力的本质及其定量化初步研究唐剑武 叶文虎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北京100871)文 摘 环境承载力描述了环境系统对人类活动支持能力的阈值,是环境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是包含时间、空间和经济行为等自变量的函数。
通过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及其综合值的计算可以描述实际环境承载量和环境承载力的大小,通过环境承载率(环境承载量/环境承载力)的计算可反映环境承载力的超载状况或环境与经济的协调程度。
并以实例对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
关键词 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量 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环境承载率Study on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and its qu antif ication.Tang Jianwu,Y e Wenhu(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1998,18(3):227~230Abstract—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describes the threshold of environmental s ystem supporting the human activity,and expresses the function of environmental system,decided by time,space and human socio2economic activity.Based on one practical case,using the indicator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and its comprehensive value,the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and the environmental bearing quantity can be measured;through calculating the environmental bearing rate(environmental bearing quantity/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the excess of environ2 mental bearing capacity or the extent of coordination of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s can be reco gnized.K ey w ords: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environmental bearing quantity indicator system for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environmental bearing rate 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而又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概念,它反映了环境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在环境科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一种量化方法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夏军王中根左其亭) 时间:2007-04-06 15:37:43 来源:《自然资源学报》放大缩小打印摘要: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基于多因素关联分析理论,提出一种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定量分析方法。
内容包括:(1)建立指标体系和多级关联评价模型,量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发展质量(2)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测度函数,量化研究区可持续发展质量(3)建立生态环境承载力量化分析模型。
通过模型调整人口数量和GDP,在保持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前提下,在满足水资源量供需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得到适宜研究区生态环境的人口数量和GDP。
将模型应用到海河流域,以1998年为现状年,考虑到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用水效率的提高,设计出6种情景方案。
结果表明,提高海河流域的可供水能力(如南水北调工程等)和用水效率,是解决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危机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生态环境;承载力;水资源;海河流域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04)06-0786-091 引言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满足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准则和标准下,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水平条件下,在保证一定的社会福利水平要求下,利用当地(和调入)的水资源和流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其他资源与环境条件,维系良好生态环境所能够支撑的最大人口数量及社会经济规模。
生态环境承载力决定着一个流域(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如果在一定社会福利和经济技术水平条件下,流域(或区域)的人口和经济规模超出其生态环境所能承载的范围,将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匮竭,严重时会引起经济社会不可持续发展。
当前海河流域所面临的水生态环境危机[1-3],正是生态环境超载的反映。
海河流域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何恢复海河流域生态环境?如何实现海河流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其中关键的一步是要定量研究海河流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寻找治理的措施。
在生态环境可承载的约束下,筛选出最优化的发展方案,拟定出适宜海河流域的人口数量和合理的经济结构与发展规模。
承载力概念最早源自生态学,其特定含义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某种生物个体可存活的最大数量[4]。
Irmi Seidl和Clem A.Tisdell 对承载力概念的起源进行了探索,认为在人类生态学和生物生态学领域承载力概念最早可追溯到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5]。
后来,有很多人从不同方面进行研究[6、7]。
随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重,生态环境的安全被提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
探讨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同人口、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问题,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理论。
但是,以往关于承载力的研究,多数局限于生态环境中的某一资源要素上,如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等等[8-10]。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对人类生存环境提出的要求,目前迫切需要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更宏观的系统层面上,探讨流域(或区域)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本文研究正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提出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方法,最终为流域(或区域)发展拟定出一套合理的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规模。
2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方法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研究,需要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中,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进行。
具体的量化方法包括: 部分内容:(1)量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各个子系统的发展质量,包括建立各部分评估指标体系和确定量化方法。
(2)提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测度函数,量化流域(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质量。
(3)建立生态环境承载力量化分析模型,通过模型调整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在保持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前提下,使得“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具有较高的发展质量。
此时对应的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便是研究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2.1 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质量的量化2.1.1 量化指标量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发展质量,是定量分析流域(或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第一步。
社会系统的发展质量用“社会福利”综合性指标来表示,“社会福利”又是由众多的可以量化的指标来衡量。
在以水资源短缺为制约的流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中,评估“社会福利”的具体指标,分别从反映生活质量和人均水土资源占有量的指标中筛选。
同理,经济系统的发展质量用“经济技术水平”综合指标来表示,评估“经济技术水平”的具体指标来自反映经济结构和生产技术与用水效率等方面。
“生态环境质量”表示生态环境系统的发展质量状态,针对研究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筛选出评估“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
具体指标体系如下:(1)社会福利:人均GDP、饮用水水质、人均水资源量、人均耕地面积等。
(2)经济技术水平:单方水GDP、单位粮食产量、单位GDP排污量、第三产业比重、城镇化率等。
(3)生态环境质量:河道断流长度、湿地面积比、地下水开采系数、河流水质级别、土壤侵蚀模数、森林植被覆盖率等。
2.1.2 量化方法社会福利、经济技术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均属于综合性指标,本文采用多极关联分析方法进行定量评估。
该方法由夏军等发展和完善[9],最早应用于水环境质量多目标综合分析中,后来被成功应用于生态环境质量等复杂系统的定量评价[11]。
多极关联分析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多层结构的动态系统;(2)指标标准的级别可以用连续函数表达,也可以采用在标准区间内做离散分级;(3)方法本身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易与现行方法对比。
多极关联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如下:依据评价样本与质量标准序列间的几何相似分析和关联测度的计算来度量评价样本中多个序列相对某一标准级别质量序列的关联性。
关联度愈高,说明该样本序列愈贴近参照级别,这就是多级关联综合评价的信息和依据。
2.2 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质量的度量社会福利、经济技术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在一起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引入可持续发展测度的概念来描述[12]。
可持续发展测度SDD(T),定义为:式中,W(T)为社会福利;E(T)为经济技术水平;S(T)为生态环境质量;β1、β2、β3为权重系数,均权时取值为1/3;T为时段,一般为年。
W(T)、E(T)、S(T)取值在[0,1]之间,越大表明相应系统的发展质量越高。
只有W(T)、E(T)和S(T)都达到最大值时,SDD(T)才能达到最大值。
实际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既相互促进又互相制约,只有在可承载范围内,才表现为互相促进。
什么是可承载?可以认为生态环境质量S(T)能维持在某个值(如0.8)时,此时经济社会发展是在可承载条件下进行的,SDD(T)处于持续增长状态。
2.3 生态环境承载力量化分析模型及求解方法2.3.1 量化分析模型生态环境承载力表现为在满足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前提下,研究区生态环境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
本文建立的生态环境承载力量化分析模型由4部分组成(图1)。
分别评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研究区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计算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量,并进行水量平衡计算。
2.3.2 模型的计算分析过程模型的运转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分析的原则是:通过人口和GDP的调整,改变相应的指标值,使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发展质量达到预定值。
计算此时的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量,并与本地水资源量和外调水量进行水量平衡计算。
如果水量平衡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进行研究区可持续发展测度的计算,输出相应的人口和GDP。
这便是当前经济技术水平和社会福利条件下的研究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模型具体求解过程如下:(1)根据评价标准和现状及各种预设的方案值,应用多极关联分析方法,得到生态环境质量、社会福利和经济技术水平的指标值,在[0,1]内取值。
(2)判断生态环境质量、社会福利和经济技术水平是否达到预定的值(如0.8或0.6)。
如果达到要求,根据生态环境质量、预测人口数量和GDP及产业模式(决定单方GDP用水量),估算相应的生态、生活、生产用水量;如果达不到要求,需要调节人口数量和GDP及产业模式,改变相应的指标值,重新计算直至达到要求。
这样预定的方案才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对于现状的评价或者对于方案不进行可持续性检验时,可以跳过这一步。
(3)将计算得到的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量与本流域水资源量和相应方案下外调水量,做水量平衡计算。
如果误差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利用式(1)进行可持续发展测度的计算,输出可持续发展测度、生态环境质量、人口数量、GDP与产业结构(由于产业结构决定用水效益,用“单方GDP用水量”间接反映)以及外调水量;如果误差超出可接受的范围,说明预设的方案不满足水量供需平衡的要求,需要重新调整方案的指标值进行新的计算。
经过上述3个步骤,筛选出的方案基本上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及良好生态环境质量和水量供需平衡的要求。
在众多方案找出可持续发展测度最大的方案,此时,对应的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便是表征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指标。
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量的计算可以采用复杂的专业机理模型,也可以采用简单方法。
至于生态用水量的计算,由于其理论与计算方法在发展中,存在许多争议,本文采用的是专家经验评估法。
目前,专家普遍认为,研究区海河流域生态环境恢复到最佳状态(对应于生态环境质量S(T)为1),大概需要120×108m3的水。
若生态用水低于20×108m3,生态环境将遭到严重破坏。
在海河流域,生态用水是决定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因此+通过调节生态用水量能够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反之,根据生态环境质量也能估算生态用水量。
生活用水量通过人口数量乘以生活用水定额得到。
生产用水由GDP除以单方水GDP得到。
单方水GDP反映用水效率,受技术进步、产业结构比例、城镇化率等因素影响。
在不同时期或不同方案下,其取值是不同的。
每套方案(除现状分析外)都预设有相应的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指标,并通过模型计算进行优化调整。
3 实例研究3.1 海河流域概况海河流域是中国七大流域之一,流域面积31.8×104km2。
位于东经112度-120度,北纬35度-43度之间,流域内有北京、天津、石家庄等25座大中城市,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1998年流域总人口1.22×108人,占全国的近10%,其中城镇人口3365×104人,城镇化率28%。
1998年流域国内生产总值(GDP)9578×108元,占全国的!+/,人均GDP为7850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1/4。
海河流域由海河、滦河、徒骇马颊河三大水系组成6多年平均降水量539mm(1956-1998年),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72×108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20×108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