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

合集下载

《第一单元 欣赏 上去高山望平川》作业设计方案-小学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欣赏 上去高山望平川》作业设计方案-小学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并掌握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旋律及主要乐器演奏;2. 体会歌曲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3. 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培养音乐欣赏的习惯。

二、作业内容:1. 完成音乐欣赏作业:请学生认真聆听《上去高山望平川》的音乐至少三遍,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 模仿演奏作业:尝试用简单的乐器或工具模拟《上去高山望平川》的主要乐器演奏,以感受乐器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的韵律。

3. 写一篇音乐赏析作业:结合自己的聆听感受,写出对歌曲的情感表达、曲式结构、音乐风格等方面的分析和理解,字数不少于500字。

4. 听歌填词作业:听完音乐后,请学生根据音乐的旋律,填写出歌词的部分内容,锻炼学生的乐感和歌词创作能力。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内容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2. 提交作业时请附上自己的姓名和班级,以便于教师批改和反馈;3. 作业应认真完成,字迹工整,逻辑清晰。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等级;2. 评价等级包括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四个等级,根据学生的作业质量和态度进行综合评定;3. 对于优秀作业,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可根据教师的批改和评价,了解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改进;2. 学生可向教师提出自己在作业中的疑惑和问题,寻求教师的帮助和指导;3. 教师可定期收集学生对音乐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此次作业,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曲,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感受力。

同时,通过模仿演奏和听歌填词等作业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习惯。

在作业反馈部分,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

浅析“花儿”代表曲目《上去高山望平川》

浅析“花儿”代表曲目《上去高山望平川》

浅析“花儿”代表曲目《上去高山望平川》本文简要介绍了“花儿”这种独特民歌的特点,分析了其代表曲目《上去高山望平川》,同时对朱仲禄、马尔洒、何清祥等三位歌手所演唱的《上去高山望平川》进行了对比分析。

标签: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分析一、“花儿”简介“花儿”又叫“少年”,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西北部省区的特有的民歌。

西北地区以高原、山地为主,“花儿”的传唱区域,是一片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

这里千沟万壑、连绵起伏,在交通不便的山沟里,人们习惯站在山坡、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喊或交流,为了能让对方听清楚,常常要把声音拉得很长,这就形成了“花儿”的雏形。

在户外空旷的条件下和自由的旋律中,“花儿”便有了这种悠扬、高亢、宽广的特点。

二、“花儿”代表曲目《上去高山望平川》的分析《上去高山望平川》又称“河州大令”,是一首河州花儿的代表曲目。

歌声高亢宏亮、感情真挚、一唱三叹,在演唱时真假声巧妙地结合,唱出了黄土高原特有的粗犷豪放、苍凉辽阔,深受人们的喜爱。

演唱分析如下。

此句为本曲上句,旋律由高到低,再由低回到高,抑扬顿挫、循环往复。

演唱者在小字二组以上的高音部分开始使用尖音的唱法,歌手自然抬起软腭,打开喉头使声音进入头腔形成共鸣,高音圆润飘渺于高山之巅,似轻风顺山而上,环绕天际,经久不衰;而低音在淳厚与低沉之间徘徊,稍带着几许忧伤、几许惆怅……下句“望平了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 ,沿用第一句的主旋律,却根据歌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做了相应的调整。

在乐段的结尾处,唱至时一波三折,旋律由g2急转直下至g1,并将这个g1力度很轻地重复了两次才结束全曲,给人一种一唱三叹化云为锦之感、耐人寻味。

三、不同“花儿”歌手所演唱的《上去高山望平川》对比分析(一)朱仲禄演唱的《上去高山望平川》朱仲禄演唱的《上去高山望平川》是由上下两个乐段构成的,其曲式结构为:A+A’a+ b a’+b’小节数5 6 6 7从谱例中可以看出,此曲音程跨度为12度,从d1到a2,朱老先生演唱时在低音区用满口腔的苍音演唱,在a2以上则使用尖音唱法,而且在高音处使用演唱音。

《第一单元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作业设计方案-小学音乐人教版12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作业设计方案-小学音乐人教版12五年级上册

《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学生对《上去高山望平川》歌曲的欣赏与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与欣赏能力,激发其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兴趣,增强音乐欣赏中的体验和想象。

二、作业内容本课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歌曲背景了解:学生需通过查阅资料或网络资源,了解《上去高山望平川》歌曲的创作背景、词曲作者及歌曲所代表的民族音乐文化特点。

2. 歌曲旋律熟悉:学生需反复聆听歌曲,尝试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节奏变化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3. 音乐符号识别:学生需在家长的指导下,识别歌曲中出现的音乐符号,如音符、休止符、节拍等,并尝试在简谱上标出。

4. 创意音乐表达:学生可自行选择一种方式(如绘画、舞蹈、朗诵等)来表达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三、作业要求1. 背景了解:学生需将所了解的背景信息整理成简短的文字描述或制作成简短的PPT,并在家长协助下打印或展示。

2. 旋律熟悉:学生需多次聆听歌曲,并尝试用笔记录下自己认为的旋律特点或节奏变化。

3. 音乐符号识别:学生需在家长的指导下,认真识别并标出音乐符号,家长可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4. 创意音乐表达:学生需在家长的陪同下完成创意表达,并尽可能地展示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作业评价1. 背景了解:评价学生对歌曲背景的掌握程度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强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能力。

2. 旋律熟悉:评价学生对歌曲旋律的熟悉程度和理解深度,可通过学生的笔记或口头描述进行评价。

3. 音乐符号识别:评价学生识别音乐符号的能力和准确性,以及在简谱上的标出情况。

4. 创意音乐表达:评价学生的创意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尝试不同的艺术形式。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完成作业后,家长需对孩子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2. 教师需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给予指导和建议,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上去高山望平川》示范教案

《上去高山望平川》示范教案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仔细聆听西北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体验音乐情绪;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西北民歌的愿望。

2.通过聆听、比较和探究,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3.介绍“花儿”。

教学重难点1.仔细聆听西北民歌,感受、体验音乐情绪。

2.通过聆听、比较和探究,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看一组图片,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大家对于这个地方还有哪些了解吗?今天我就要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西北民歌。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介绍,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二、新课1.民歌的概念及分类民歌是人民表达自己感情的口头创作。

民歌来源于人民的生活,也反映着人民的生活。

它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的心声,因此在内容上有鲜明的人民性,人民的喜怒哀乐,无一不反映在浩如烟海的民歌之中。

常见的民歌体裁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儿歌和风俗歌等。

2.西北民歌简介西北民歌是指流传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

同学们能不能从地图上找出我刚说的五个西北省区?3.学习歌曲(1)介绍“花儿”“花儿”是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广大地区的民歌。

“花儿”又称“少年”。

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

据说,“花儿”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回、汉、藏、东乡、土、撒拉等民族的喜爱。

(2)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对照着歌词来听一首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

思考这首歌的歌词有什么特点?歌词的格式是223,332,223,332,这种格式称为“双字双句尾”。

这两段歌词,第一段是写景,第二段意在抒情。

从表面上看是一位男子将自己心中的女子比作了牡丹,表达了自己对心中女子的倾慕之情,但是实质上是揭露了旧社会的封建势力及其礼教迫使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难以实现。

(3)再次欣赏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全曲采用西北民歌中的典型音列,并以“2-5”这一四度音调为契机,推动曲调的进行,真假声。

《上去高山望平川》名师教案

《上去高山望平川》名师教案
在欣赏之前,我首先给他们介绍了这首歌曲,然后就让他们进行听赏,听完以后并能回答一个问题,就是这首歌曲的特点是什么,多说学生还是能体会到奔放这一点的。
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注意听,他们在对待教学的态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也和学生的性格有关系,有些学生性格比较活泼开朗,活动就来就相对积极一些,有一些同学性格比较内向,活动起来就比较被动,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想出一些办法来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尽量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我们的教学效果一定能够达到最大化。在下一个班级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和我一起置身于音乐当中,这样课堂气氛肯定会更活跃。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
课题
名称
上去高山望平川
课型
教学分析
学习者
分析
继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培养他们的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
学习内容分析
歌曲难度明显加大,段落中的难点多;乐句多,乐句的变化多。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欣赏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花”的高亢和明亮,感受热爱家乡的情感,感受歌曲的情绪。
三、再次欣赏歌曲,展开想像。
1、乐曲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 夏等,属于山歌类,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 “花儿”分“长调子”和“短调子” 两大类。 “知调子”曲调高亢、悠长,节奏自由,音域宽广, “短调子”节奏规整, 紧凑,音域狭窄。这首歌是“花儿”中最典型的“长调子”之一。
3、复听歌曲,感受民歌的美
4、介绍花儿王---朱仲禄 四、创作活动: (以体验风格特征为主) 对于陕北民歌,先凭一、两首歌曲是不能对其音乐风格进行定论概括的,同学们

上去高山望平川观后感

上去高山望平川观后感

上去高山望平川观后感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典型的“花儿”体裁的民歌。

在欣赏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花儿”基本音列的特点和演唱自由(如延长音、滑音)的特点,可补充欣赏具有“花儿”特点的歌曲,加深对“花儿”体裁的感知。

“花儿”是回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体裁之一,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其特点是高亢、奔放。

相对于以前的课而言,学生对这节课相对来说兴趣就少了很多,最大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对这个体裁的歌曲不喜欢,其实根本是在于我引导的不够。

其实这首歌曲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首歌曲,可以说是西北民歌中的i 。

颗璀璨的明珠。

在欣赏之前,我首先给他们介绍了这首歌曲,然后就让他们进行听赏,听完以后并能回答一个问题,就是这首歌曲的特点是什么,多说学生还是能体会到奔放这一。

点的。

还有一1部分学生根本没注意听,他们在对待教学的态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也和学生的性格有关系,有些学生性格比较活泼开朗,活动就来就相对积极一些,有一.些同学性格比较内向,活动起来就比较被动,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想出一些办法来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

尽量让每i2个同学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我们的教学效果一定能够达到最大化。

在下一个班级的教学中,我一定会
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和我一起置身于音乐当中,这样课堂气氛肯定会更活跃。

人音版八年级下册音乐课件 第三单元 欣赏 上去高山望平川 (共14张PPT)

人音版八年级下册音乐课件  第三单元 欣赏 上去高山望平川   (共14张PPT)
上去高山望平川
青海民歌
教学目标
• 能够对西北民歌和西北民歌风格的音乐作 品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西北 民歌和根据西北民歌改变的音乐作品
• 了解陕北“信天游”及青海“花儿”的知 识
• 听一听什么歌曲?对这首歌曲的了解有哪 些?
信天游
• 流传在我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 它既是陕北民歌,又称“顺天游”“小 曲”,在山西称为“山曲”,内蒙称为 “爬山调”
• 青海有着“世界屋脊”的 美称
• “花儿”是一种山歌,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的广大地区以及新疆 的个别地区。几百年来,聚居在青海东部地区的汉、回、撒拉、土等 民族,各自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花儿”歌曲。音乐具有高亢、奔放、 粗犷、刚健的风格
• 花儿又名少年。花儿是产生于青海,并流行于青、甘、宁、新等地区 的一种山歌,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较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 花儿发源于临夏,由于流行的地区不同,加之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北 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形成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 青海为中国青藏高原上的 重要省份之一,简称青, 省会为西宁。青海省东西 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 800公里,面积为72万平 方公里。
• 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 河流纵横,湖泊棋布。昆 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 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 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 柴达木盆地浩瀚无限。长 江、黄河之源头在青海, 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 湖也在青海,因此而得名 “青海”。
• 哎哟其实呀难哟 • 哎嗨哟呀摘去时难 哎哟摘不到 • 哎哟手里也是枉然
——演唱:吕继宏

彩与答下曲这
!大的两音是
跳形句域一
,式构宽首 表,成广典

现多。、型

出次歌音的 鲜出词调“ 明现采淳花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上去高山望平川》课件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上去高山望平川》课件

想一想
• 这是哪里的民歌? • 他们唱的歌有什么特点?
“2 5 1” “6 2 5”
五为
声主调
音,式
阶经以
,常徵
等 ;

采 用 缺
调 式 、
角商
音调
的式

事用 的比多 特兴上 点手下 ;法句
,结 往构 往, 具歌 有词 叙常
天国 游西又 最北名 具地顺 代区天 表,游 性以, ;陕流
北传 的在 信我
有 四 表由曲 的动裁 即题 句音 现,调内 歌中之中 兴材 体乐 方音高容 曲即一国 性内 。结 式乐亢多 ;兴,民 。容 构 坦性、反 抒是歌
广 常 率格嘹映 发人的 泛 见 ;热亮劳 情们三 , 二 情,动 感在大 歌 句 奔节生 所野基 词 体 放奏活 编外本 带 和 ,自, 唱劳体
山 歌
信 天 游
—— ——
第 三 单 元
山 野 放 歌

开 花
丹 丹


艳壹 欣赏 《ຫໍສະໝຸດ 丹丹开花红艳艳》想一想:歌曲的结构是什么? 想一想:歌曲的调式是什么?
壹 欣赏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壹 欣赏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A + B + A' (单三部曲式) D 商 调式
贰 对比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A段与B段 情绪差异
请你用“5 6 1 2 5”这几个音创编8小节旋律。
谢谢
A段: 连绵舒展 B段: 热烈欢快
叁 唱一唱
用富 缺有 角诗花 音意儿 的,的 五调唱 声式词 音上往 阶经往 。常含
采蓄
宽 、 唱旋 法律 多起 真伏 假曲 声折 混、 合音 ;域
肃要 等流 地行又 区子叫 ,宁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野放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西北民歌的学习与探究,激发学生喜爱民歌,弘扬
民族音乐文汇的热情。感受民歌“原生性”的质朴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
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民歌的创作手法:“鱼咬尾”、“起、承、转、合”
等。
二、教学重点:
1、认真细致地聆听三首民歌,感受、体验、理解三首民歌的内容、感情、
风格及其创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2、了解民歌体裁“花儿”与“信天游”。

三、教学难点:
1、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2、探究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四、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是欣赏少数民族歌曲,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
我将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进行。
(1、前提测评)
这环节中我运用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
1)首先了解学生对我国民歌曲调的地域划分,知道多少?有没有谁能
说出各个地域的民歌风格?打开课本21页“拓展与探究”的第4题的地图上找
出西北五省的位置内蒙古,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

用谈话法、讨论法回答:西北的自然风貌、生产方式以及西北人的语言、性
格特征。
2)然后我将会运用课件向学生展示阿宝演唱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的视频,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及兴趣。
一、导入
1、刚才听到的歌曲曲名是什么?(《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2、会唱的同学跟老师一起唱
3、导入新课
二、探究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欣赏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
1、集体朗诵歌词或是唱歌谱,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绪?(借景抒情)
2、感知音乐的表现手法,聆听歌曲:
(1)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大)
(2)了解什么演唱方法(真假声混合)
(3)节奏怎样(节奏自由、句末最为明显)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声誉极高、流传甚广的“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属
于山歌的一种。
“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其基本特点是:旋律高亢、
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
3、欣赏山西民歌《刨洋芋》
《刨洋芋》表现了农民收获后的喜悦心情。歌曲用起兴的方法开始,而又集
叙事与抒情为一体,短小精悍,颇具隽永之艺术魅力。
(1)朗诵歌词,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2)第一次聆听歌曲,歌曲有几句(4句)
(3)跟唱歌曲两遍(用方言)找出句与句之间相同的地方(第一第二句:
头相同,尾不同;第二第四句:尾同头不同)
回答问题:这首歌曲的演唱风格是怎样的?心情如何?
(轻快活泼,风趣幽默;喜悦,乐观)
4、欣赏陕西民歌《脚夫调》
(1)“脚夫”、“婆姨”是什么意思(脚夫又称赶脚的或脚户哥。脚夫是以为
他人运送生活用品为生的劳动阶层)
(2)边听边思考:有几句(上下两句),音乐情绪怎样(第一句上行,第二
句下行)
《脚夫调》又名《拉骆驼》,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它主要流行
于陕北的绥德、米脂一带。“信天游”是陕北人民喜爱的一种山歌。由于它常常
可以用同一个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所以在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
穷人就无法解忧愁”的说法。
5、引导学生总结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出示测试题:1、西北地区的民歌旋律、节奏怎样?(高亢悠长,祈福大;节
奏自由、舒展)
2、表现了西北人民什么样的性格特征?(粗矿豪放的性格特征)
3、歌曲内容大都表现什么阶层的生活?(平民生活)
师:民歌中对家园的赞颂、对生活的热爱,感情质朴,自然真切,反映大众
情感,平民色彩浓厚
五、拓展探究
你还知道有哪些具有西北民歌特征的通俗歌曲吗?
《黄土高坡》《兰花花》《一无所有》《少年壮志不言愁》《赶牲灵》《信天游》
《黄河船夫曲》
学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六、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