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东正教的特点
东正教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塑造

东正教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塑造摘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族性格。
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最鲜明的标志,也是该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原因。
俄罗斯的民族性格和东正教密不可分。
东正教中的多神教成分造成了俄罗斯民族二律背反的性格。
东正教的弥赛亚精神塑造了俄罗斯民族的强烈使命感,东正教的苦难精神培养了俄罗斯民族超强的忍耐力,东正教的“聚合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俄罗斯民族的集体主义精神。
关键词:民族性格;东正教;弥赛亚;聚合性一、东正教中的多神教成分与二律背反的民族性格东正教成为俄罗斯国教之前,俄罗斯信奉的是多神教。
在俄罗斯皈依东正教的过程中,复杂的多神教成分被吸纳到了东正教中,形成了具有俄罗斯本土特色的东正教宗教结构。
“罗斯受洗”是俄罗斯接受东正教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一种宗教想要完全融人一个民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多神教对俄罗斯人民的影响很深,特别是对于自然力量的崇拜由来已久。
这些传统的习俗均被东正教以新的形式融合到自身中来,如保留着许多源于多神教的节日、供奉酒神等。
别尔嘉耶夫指出:“俄罗斯人的双重信仰——东正教信仰和多神教信仰可以解释俄罗斯民族的众多矛盾之处。
俄罗斯人生活在两种文化的影响之下,俄罗斯国民性格的形成与其说是地理环境的影响,还不如说是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这种二律背反看似很矛盾,其实是很普遍的,仅就民族性格层面而言,俄罗斯并不是唯一一个具有二律背反性格的民族。
日本人的性格中也有强烈的二律背反因素。
本迪尼克特在《菊与刀》中这样描述日本人的性格,“他们彬彬有理,又很蛮横高傲;既冥顽又能适应革新;性格既温顺,又不轻易受人摆布;他们既忠诚宽厚,又心存叛逆:他们做事情只考虑面子,但又有真诚的良心;他们既倾慕西方文化,又保持着良好的传统。
”(鲁思·本迪尼克特20__:3~4)本迪尼克特对日本民族性格中二律背反特征的描写可谓是一针见血。
俄罗斯学者别尔嘉耶夫曾这样总结俄罗斯性格的两极性:“在俄罗斯人身上可以发现矛盾的特征:专制主义、国家至上和无政府主义、自由放纵;残忍、倾向暴力和善良、人道、柔顺;信守宗教和追求真理;个人主义、强烈的个人意识和无个性的集体主义;民族主义、自吹自擂和普济主义、全人类性;世界末日弥赛亚说的宗教信仰和表面的虔诚;追随上帝和战斗的无神论;谦逊恭顺和放肆无理;奴隶主义和造反行动。
论俄罗斯东正教历史影响

论俄罗斯东正教历史影响俄罗斯东正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基督教教派之一,对俄罗斯历史、文化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俄罗斯的历史长河中,东正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塑造了俄罗斯人民的信仰观念和价值体系,影响了俄罗斯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塑造了俄罗斯独特的文化氛围。
本文将从俄罗斯东正教的历史渊源、传播和发展以及对俄罗斯历史和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俄罗斯东正教历史的影响。
一、东正教在俄罗斯的传入和传播东正教是基督教中的一个教派,它由基督使徒传入东方域外,并在各地慢慢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和风格。
东正教在俄罗斯的传入可以追溯到9世纪,当时基督教传教士西里尔和美斯老的弟子弗拉基米尔大公在公元988年将基督教引入俄罗斯,从而奠定了俄罗斯东正教的基础。
随后,俄罗斯东正教逐步传播到各地,成为俄罗斯国教,对俄罗斯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东正教在俄罗斯的传入和传播,不仅是宗教文化的传承,更在政治、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俄罗斯的历史演变中,东正教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俄罗斯的开国君主伊凡三世就是接受东正教洗礼的,东正教成为了俄罗斯统一和稳定的象征。
东正教还在俄罗斯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俄罗斯的封建社会中,东正教教会是封建统治者的重要支持者,它为封建统治者加强统治提供了宗教合法性。
东正教在俄罗斯社会中也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教育、文化传承和慈善事业的作用。
由于东正教教会在俄罗斯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了俄罗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俄罗斯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正教强调对信徒的道德品行、公平正义、互助互爱等价值观念,深受俄罗斯人民的信仰。
东正教还影响了俄罗斯的文学、艺术和建筑等各个方面,成为了俄罗斯文化的独特标志。
俄罗斯的众多文学作品、音乐作品和宗教建筑都受到了东正教的影响,弘扬了东正教的宗教文化。
东正教的艺术形式和经典文学作品也成为了俄罗斯文化的珍贵遗产,推动了俄罗斯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苏联时期的东正教

苏联时代的东正教东正教又称正教、希腊正教、东方正教,是基督教中的一个派别,主要是指依循由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所流传下来的基督教传统的教会,它是与天主教、基督新教并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正教”的希腊语意思是正统。
与天主教和新教相比,东正教更具原教旨主义倾向和保守性。
三大教派都信仰基督,但从圣经中吸取的“真理”却各有侧重。
东正教标榜正教信仰是源自基督和使徒纯一不变的正道,指责西方天主教讲求“商业救赎”,指责新教避讳内心的痛苦与折磨,只追求外在生活的明朗与欢乐。
总之,东正教不能容忍的是蕴涵于天主教与新教之中,导致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滋生的那些因素。
东正教于公元988年。
即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当政时期传入俄罗斯,至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
在过去200多年里,俄罗斯经历了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19世纪宗教改革、民主主义运动和20 世纪的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从建立到解体等沧桑巨变。
而在苏联时代的东正教,其实也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是苏维埃政权与东正教会时期。
在列宁的领导下,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于1917年取得了胜利。
革命胜利之后,苏维埃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宗教的法令和政策,比较重要的法令和政策有:(1)“土地法令”,削弱了东正教在经济上的实力。
(2)“俄罗斯各族人民权利宣言”,该宣言废除了一切民族与宗教的一切特权和限制。
(3)“关于教会同国家分离和学校同教会分离”,东正教会不再是国家教会了,国家不干预教会事务,教会也不干预国家事务。
这些措施引起了教会及其神职人员的强烈不满和仇恨。
他们借口保卫宗教和教会,激励煽动教徒反对苏维埃政权。
东正教在这个时期里与其他教会联合;召开全俄东正教大会决定恢复牧首制;勾结外国干涉者;组织反革命队伍。
1922年苏联遇到灾荒,吉洪牧首因鼓动神职人员抵抗政府没收教会财产用以解决人民饥饿问题的决定而被捕入狱,而最后愿意在政治上忠于苏维埃政权。
尽管如此,反苏维埃政权的思想情绪,在东正教神职人员中间仍然时有出现。
西方宗教建筑差异

西方宗教建筑差异————东正教、天主教、新教教堂区分班级:环境1301姓名:沈宇学号:1605130122东正教教堂特点东正教的教堂有几种形状,每种形状都有一种特殊的神秘的意义,而每间教堂一般都只采用一种形状。
最常用的是椭圆形或矩形,模仿船的形状。
在熟练的舵手的引领下,船把人们从风大浪急的海面送到平静的港湾,那么教堂则在上帝的引领下,带领人们平安地越过骚乱的罪恶与冲突的海面到达天堂和平的港口。
教堂也经常建成十字架的形状来宣示人们因为信奉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救世主而得到解救,信徒们已经准备好了为救世主承受任何事情。
东正教教堂罗马的与俄罗斯的各有特色。
相同的是东正教教堂的葱头圆顶。
教堂的葱头圆顶数量均出自圣经故事,3头、5头、13头,各有其说法和依据。
俄罗斯大教堂葱头最多的达到33个,象征耶稣在人间生活的33个月。
布局东正教教堂几乎总是东西向的,建筑的主要入口在西端。
这象征着礼拜者从罪恶的黑暗中(西边)进入到真理的光亮中(东边)。
造型在东正教教堂的屋顶上通常都能找到一个或更多的炮塔(圆形的或坡度陡峭的高尖屋顶)。
在炮塔的顶部有洋葱形状的圆屋顶,这是俄国东正教教堂特有的特征建筑材料金漆、银漆、贴金银箔、含金属的其他有色涂料、配有颜色的石膏浆、砂浆、马赛克。
都在各种圆顶中大量使用。
真正金属贴皮和包金的很少。
色彩拜占庭建筑风格,结构形式为砖木混合结构,教堂的平面布局呈希腊十字形天主教堂特点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论俄罗斯东正教历史影响

论俄罗斯东正教历史影响【摘要】俄罗斯东正教自公元988年传入俄罗斯以来,对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东正教不仅对俄罗斯政治体制、社会结构、艺术建筑、教育文学等方面产生了影响,也深刻影响了俄罗斯的国家认同形成。
东正教在俄罗斯历史渊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持续对俄罗斯产生持久影响。
东正教不仅是俄罗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俄罗斯民族认同的重要象征。
通过探讨东正教在俄罗斯历史中的作用,可以更好理解俄罗斯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关键词】东正教传播、俄罗斯文化、历史渊源、政治体制、社会结构、艺术建筑、教育文学、持久影响、文化组成、国家认同1. 引言1.1 东正教在俄罗斯的传播东正教在俄罗斯的传播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
传说中,东正教是通过圣西里尔和圣美族伯爵两位希腊传教士的传播而进入俄罗斯的。
他们翻译了基督教经典,创立了斯拉夫文圣经,为俄罗斯民众传授基督教教义。
由于东正教教义与俄罗斯传统信仰相通,得到了当地人民的接受和认可。
随着东正教在俄罗斯的传播,教会在俄罗斯的地位逐渐上升。
它成为了俄罗斯文化和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着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东正教传播的过程中,不仅在城市建立了许多教堂和修道院,也在农村普及了信仰,形成了庞大的教会网络。
通过祈祷、礼拜等各种宗教仪式,东正教在俄罗斯社会中树立了信仰的中心地位,成为俄罗斯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至今,东正教仍然是俄罗斯重要的宗教之一,对俄罗斯社会文化的影响深远。
1.2 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自公元九世纪起,东正教传入俄罗斯,开始与当地的宗教信仰融合,逐渐成为俄罗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东正教信仰塑造了俄罗斯人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俄罗斯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俄罗斯文化中,东正教的影响体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是语言和文学方面。
东正教传入俄罗斯后,促进了古斯拉夫文学的发展,创作了许多与宗教信仰相关的文学作品,如《斯拉夫诗歌》、《俄罗斯主教文》等。
俄罗斯东正教简介

东正教是基督教其中的一个派别,主要是指依循由东罗马帝国所流传下来的基督教传统的教会,它是与天主教、基督新教并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
俄罗斯正教会在正教传统的尊称排列上,位居第五。
1589年取得自主地位。
以后在北美、芬兰、日本、朝鲜和中国相继建立隶属其管辖的教会和教区。
俄罗斯正教实行牧首制,总会设在莫斯科。
崇拜礼文使用教会斯拉夫语。
在信仰教义上,东正教特别重视对圣母诞神女玛丽亚的敬礼,注重道成肉身教义的意义,不强调人的原罪,因而不十分强调“赎罪论”。
正教强调信徒的得救在信靠上帝的拯救同时,应通过自身的善行作为外在的表现。
在基督论方面,东正教坚持并只承认教会成立后8个世纪的7次公会议所阐明的教义,强调三位一体。
谴责西方教会将《尼西亚信经》”圣灵自父而发“改为”圣灵自父子而发“的行为。
“仪式”在东正教中,占重要的位置。
透过“仪式”信徒能与教会保持关系。
东正教的神学家认为,宗教仪式是教会对教徒思想发生影响和作用的重要手段。
东正教与天主教一样也有七大圣礼:受洗、涂圣油、受圣职、告解、婚配、终傅、圣体血。
俄罗斯全国约有56%的国民信奉东正教,它由128个主教区组成,共管辖1.9万个教区和480所修道院。
不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社会影响上,东正教都属于全国第一大宗教。
东正教

东正教对俄罗斯民族思想的建构内容摘要:在俄罗斯民族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东正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外来文化的东正教,虽然有强大的行政权力作为其“国教”地位的保障,但东正教依然为自身真正成为俄罗斯主流文化做出了巨大的改变。
由于东正教的传入和发展,俄罗斯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东正教逐渐发展成为俄罗斯民族思想建构的坚实根基,培育出了俄罗斯民族富有宗教意义的民族思想。
关键词:东正教俄罗斯民族思想一、东正教概况与俄罗斯东正教,又称正教、希腊正教、东方正教,主要是指依循由东罗马帝国所流传下来的基督教传统的教会,是基于正统神学与东方礼拜仪式制度的基督教三大分支之一。
东正教源自希腊文明的救世主信仰根源,因罗马帝国东部一脉相承的拜占庭帝国、俄罗斯帝国的国家宗教闻名。
东正教的形成则来自罗马帝国的分裂。
在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同时,基督教也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分裂。
东罗马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并认为自己是罗马帝国的正统延续,伴随着罗马帝国共同迁移的基督教也认为自己是正宗,因此他们把自己的名字命名为“正教”,又因地处东方,遂叫东正教。
公元10世纪中叶,东正教从拜占庭正式传入俄罗斯。
由于地理地缘和古罗斯国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选择东正教作为俄罗斯统一国家的精神支柱,以代替古罗斯时期由于社会条件不发达而盘踞多年的多神教。
以弗拉基米尔大公为首的一批王公贵族首先受洗入教,继而是广泛的平民阶层接受教义。
99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正式宣布东正教为国教。
在随后的沙皇统治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苏维埃政权时期、苏联解体后至今,东正教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曲折发展。
二、东正教对俄罗斯民族思想的建构(一)“救世主”使命的思想东正教认为,圣经和圣传是基督教教义的基本和唯一来源,除此之外,不应再加入任何别的内容,不然就会背离传统,有损教义的纯洁性。
因此,东正教坚决反对天主教会对原有信条的任意修改、添加和诠释,指责它们不断变换观点以适应时代,从而损害了教会的权威。
论俄罗斯东正教历史影响

论俄罗斯东正教历史影响俄罗斯东正教是俄罗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了俄罗斯人民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
东正教在俄罗斯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艺术、建筑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俄罗斯东正教历史对俄罗斯社会的影响。
俄罗斯东正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随着罗斯公国的建立,东正教开始在这片土地上传播开来。
东正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俄罗斯国家和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俄罗斯的发展历程中,东正教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塑造了俄罗斯文化的特色和国家的发展方向。
俄罗斯东正教对俄罗斯人民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正教强调对神的信仰、对道德规范的遵循和对善恶的区分,这些价值观念深深地影响了俄罗斯人民的行为和思想。
在东正教的指引下,俄罗斯人民注重家庭、友情和社区关系,重视互助和宽恕,这些都成为了俄罗斯文化和社会的特色,影响着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
东正教的价值观念也渗透到俄罗斯的法律体系和社会组织中,形成了独特的俄罗斯社会结构和道德伦理体系。
俄罗斯东正教对俄罗斯的政治体系和国家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俄罗斯东正教与俄罗斯政治体系紧密相连,长期以来,东正教都是俄罗斯的国教,对国家的统治和政治决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东正教教会在俄罗斯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不仅是宗教机构,还拥有着政治和经济的权力,对俄罗斯的国家政策和社会事务有着重要影响。
东正教还曾经是俄罗斯沙皇的权威支持者,对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正教对俄罗斯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俄罗斯政治体系的形成和国家的统一。
俄罗斯东正教对俄罗斯的艺术、建筑等方面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正教艺术和建筑是俄罗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东正教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俄罗斯东正教的艺术作品多以宗教题材为主题,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民族特色,成为了俄罗斯文化的瑰宝。
俄罗斯东正教的建筑也具有鲜明的特色,教堂、修道院等建筑物在俄罗斯的城市和乡村中随处可见,成为了俄罗斯文化的重要标志和旅游景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罗斯东正教的特点 乐峰 东正教从拜占廷帝国传入俄罗斯后,迄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在其传播和发展过程中,适应俄罗斯的国情,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点,这些新特点表现为俄东正教与多神教的混合;俄东正教重视对圣徒、干尸和圣像的崇拜;俄东正教的排他性和不宽容;俄东正教的依附性;俄东正教的传教术等。
关键词:俄罗斯 东正教 多神教 传教术 作者乐峰,1928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一、俄罗斯东正教与多神教的混合 公元988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出于政治的需要,将拜占廷的东方正教引入基辅罗斯,他首先受洗入教,而后命令所有基辅罗斯人入教。
由于“罗斯受洗”不是出于人民的自觉自愿,多数基辅居民对“受洗”存有疑虑或恐惧。
因此,接受东正教只是一种表面形式。
原来居民信仰的多神教经过改头换面后保存了下来,由此,便出现了“双重信仰”,说明罗斯人在其基督教化以后几百年间宗教意识的状况①。
东正教传入罗斯后,罗斯人民对它慢慢适应习惯了,新的圣像、十字架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后在民族的传统中确立了下来,成为大多数人的东正教信仰。
但是,当时在人们的观念中,不仅在老百姓,就连在当时的知识分子的头脑中,仍然没有放弃对多神教神祇的崇拜。
在人们的意识和生活中,新旧两种宗教密切的互相交织在一起,旧的多神教成为新的东正教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教会历史家伽利可夫斯基认为:罗斯人虽然已经受洗,但仍然崇拜和祭祀风神、太阳神、雷神、火神、畜神以及山妖、夜叉和吸血鬼……②东正教认为神圣的善恶神(天使、圣徒、魔鬼等)就是多神教的神灵们(山神、太阳神、山妖、林妖等);在东正教徒看来,上帝的三位一体等于三个神住在一起;东正教把多神教的神的名字换成东正教的神的名字,如:泊伦(雷神)变为伊里亚(传教士),维列斯(畜神)变为弗拉西(圣徒)。
东正教与多神教有许多相似之处。
它们既相信善恶两种本原,又认为恶神具有巨大的力量。
一些恶神在多神教中所扮演的角色,同魔鬼在东正教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没有什① 参见И.А.克雷维列夫:《宗教史》,第1卷,莫斯科思想出版社1957年俄文版,第344页。
② 参见伽利可夫斯基:《古代罗斯基督教同异教残余的斗争》,第1卷,哈尔科夫1916年俄文版,第126页。
103世界宗教研究 2004年第3期么不同。
在多神教里有一个以至高神为首的万神殿,而在东正教里则有一个以至高魔王(撒旦)为首的群魔殿,两者十分相似。
正如历史学家卡伽罗夫所说,魔鬼群获得了一个总司令,统帅着“原始宗教的一切妖魔鬼怪”①。
这样,最终形成了一种混合性的宗教。
罗斯人在相当长的时期信奉这种混合性的宗教。
东正教跟多神教的混合在宗教仪式方面也有所反映。
例如,新受洗入教的罗斯人对去教堂做礼拜,并不感到困难,甚至还觉得新鲜好奇。
但是,在做完礼拜后,他们马上“走向湖边、河边、井边,走向树林、圣石。
在那里依照传统的规矩进行顶礼膜拜。
”② 在远离教俗当局监视的人家当中,在“罗斯受洗”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一直设有多神教鬼神的灵堂。
即便在东正教圣像流行以后的几百年间,家神也依然与之并列而占有自己的位置。
例如,在家庭中人们常常祭祀男女家神——罗德和罗让尼采,向死者的幽灵致祭,供献美味佳肴。
在男女婚礼的仪式中,东正教的婚礼,在几百年间始终兴不起来。
男女结婚仍然按照古老的风俗进行。
在殡葬方面,多神教的火葬被东正教的土葬所代替③。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东正教的这种葬礼已经流行,但是,按传统的习惯,向死者供给他来世所需要的东西——起居、衣物、食物、兵器等,这种旧的风俗仍然保留了下来。
对东正教的圣物——教具、圣像、十字架、干尸——的崇拜,同多神教徒的法术活动实质上没有什么两样。
不过,东正教的圣物比多神教的偶像和护身符更富有内容,更能使人振奋想象力。
这些圣物展出后,能加强它们激发感情的作用。
新的东正教节日,不仅赋予多神教节日以自己的外部形式和名称,同时把这些多神教节日的内容吸收过来。
一些东正教的节日常常跟多神教的农业崇拜有关。
多神教和东正教的许多节日在日期上恰好吻合。
多神教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之中,它的观念、礼仪和生活方式,早就具有牢固的传统力量,而东正教是从外部、通过强制的手段灌输给人民群众的。
外部的压力和影响,必须战胜自发形成的信仰和礼仪才行,而这总是会遇到困难和阻力的。
正如俄罗斯科学院A.C.阿尔洛夫院士所说:“罗斯多神教比从上面强加于人的基督教更顽强”④。
二、俄罗斯东正教重视对圣徒、干尸和圣像的崇拜 圣徒是东正教对已故东正教教徒册封的尊号,指被正式承认对国家和教会有卓越贡献、品德圣洁和信仰虔诚的东正教徒。
据说他们之所以如此高尚,是由于他们与上帝有密切关系,具有上帝赐予的神力。
俄东正教会把圣徒描绘为忠于职守、忠于祖国、忠于① 卡伽罗夫:《古斯拉夫人的宗教》,莫斯科1918年俄文版,第27页; ② 季特林诺夫:《俄罗斯教会史讲演录》,圣彼得堡1913年俄文版,第570页。
③ 参见《古代罗斯文化史》,莫斯科——列宁格勒,1951年俄文版,第77页; ④ Н.М.伽塔耶夫:《罗斯的教会与封建主义》,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60年俄文版,第7页。
104俄罗斯东正教的特点人民的化身。
例如,俄东正教会把鲍利斯(Борис)和格列勃(Глеб)两个圣徒描写为俄罗斯王公们在反对国内动乱和异族侵略的斗争中的得力助手,崇拜他们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
因此,俄罗斯许多重要文献里,都有对他们的记载。
为纪念他们,俄许多教堂里都挂有他们的像。
圣徒崇拜在俄罗斯教会史和民俗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给俄教会带来许多益处,把广大居民的旧的多神教观念和崇拜仪式排挤出去。
最初,俄罗斯教会没有圣徒。
后来,俄教会在国家的协助下从拜占廷找到一批圣徒。
这些圣徒是在公元988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带领军队攻占拜占廷的一个城市佩尔森时弄来的。
对圣徒的崇拜和敬意是从拜占廷教会那里承袭来的,这是因为圣徒的众多功绩受到俄教会的赞许和敬仰。
随着时间的推移,圣徒崇拜逐渐在俄罗斯广为流行。
于是,在俄罗斯出现了自己的“国产”圣徒,如尼古拉・托特活耶茨、格奥尔基・巴别托洛谢茨等。
在罗斯时代,圣徒崇拜不是一般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
当时罗斯东正教会和大公们要与邻国平起平坐,要向全世界证明也有自己的圣徒,但是,根据东正教教规的规定,册封圣徒的权力或追认圣徒和核准为之祈祷、纪念的权力,属于东正教最高领导。
而罗斯教会在很长时间内隶属于君士坦丁堡教会牧首和拜占廷皇帝的管辖。
因此,罗斯教会无权册封圣徒。
拜占廷帝国当局及其所属教会出于私心和政治原因,对罗斯教会确认圣徒一事怀有妒意。
当时,君士坦丁堡教会在罗斯教会强烈反对的情况下,也不得不同意册封鲍利斯和格列勃为圣徒(1025年),但一直拒绝将基辅奥列格女王公及受洗者弗拉基米尔封为圣徒。
基辅洞窟东正教修道院曾是罗斯的文化中心,该院院长费奥多西为罗斯培养了众多文化名人,对国家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
这样的有功之臣,君士坦丁堡教会领导人格奥基(希腊人)出于私利和政治目的,千方百计地阻挡将其册封为全罗斯的圣徒。
在封建时代,俄罗斯东正教会摆脱了拜占廷君士坦丁堡教会牧首的控制,成为独立自主的教会。
从此以后,俄罗斯教会有了册封圣徒的权力,圣徒开始逐渐增多。
在封建割据时代,除了有全俄的圣徒外,还有地区性的圣徒,即只是在个别公国范围和王公领地内的圣徒。
为了自身的利益,每个王公保护自己的圣徒,因此,要求人们对圣徒加以崇拜。
遇到敌对的王公时,还要求圣徒拿起武器保卫他,要求圣徒捍卫本公国人民的利益和城市不受侵犯。
由此可见,册封圣徒具有政治意义。
例如莫斯科公国教会的大主教彼得作为一名圣徒,不论在生前,还是在死后,对莫斯科公国王公伊凡・卡利塔给予了帮助,特别是对后者在跟异国特维尔王公争夺大公宝座的关键时刻给予了大力支持。
因此,伊凡・卡利塔王公对彼得圣徒感激涕零,并记载了他的历史功绩和他死后所显现的“神迹”。
这些记载后来陈列在莫斯科弗拉基米尔大教堂里,供人们瞻仰。
1339年,莫斯科大公国教俗当局追认彼得大主教为全俄罗斯的圣徒,要求有封邑的王公们尊他为“莫斯科的捍卫者”,要求王公们在彼得圣徒的灵柩前宣誓效忠莫斯科大公。
随着俄罗斯国家中央集权制的形成,众多的地区性圣徒(450多名)的命运有了不同的变化:一些圣徒升到全俄罗斯圣徒的地位,另一些圣徒没有改变,还有一些圣徒被105世界宗教研究 2004年第3期完全遗忘了。
应该指出的是,16世纪在俄罗斯,莫斯科作为第三罗马的思想已完全占了上风。
根据这一思想,作为第二罗马的君士坦丁堡已经取代了沉缅于“拉丁邪说”的第一罗马(即古罗马)。
然而它因不能抵御拉丁教会“魔鬼的诱惑”而受到了惩罚,于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土耳其攻陷了。
于是,荣耀降临到俄罗斯,莫斯科因此成了第三罗马。
第三罗马思想的创立者、东正教神学家、俄罗斯修道院院长菲洛费依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作了如下表述:“第二罗马已灭亡,第三罗马屹立着,第四罗马永不会有①。
”传记作家萨维・克雷别茨根据俄罗斯东正教会大主教马卡里的建议,对莫斯科——第三罗马与君士坦丁堡——第二罗马进行了比较,得出结论,认为莫斯科的圣徒要比君士坦丁堡的圣徒多。
为此,应该在俄罗斯建立“圣徒万神殿”。
这样,既可以美化俄罗斯教会,又可以提高俄罗斯国家的地位。
按照东正教会的说法,干尸是圣徒的遗骨,作为崇拜之物具有神力、创造奇迹的能力,具有庇护、保佑的作用。
在东正教里,“遵守教规者”或圣徒的尸体、遗骨常常因有神迹而不腐烂被视为干尸。
干尸经常以内部或半公开的形式,以所谓的干尸匣或约框,在教堂里长期保存和展览。
干尸崇拜是东正教会巨额财富的来源,每年来教堂朝拜圣徒干尸的香客络绎不绝,给教会带来大量钱财,直到今天,教会仍在宣扬这种干尸崇拜。
干尸崇拜在拜占廷特别盛行,其数量也很大。
干尸可以作为赠品,也可以用来买卖。
当时,罗斯东正教会没有圣徒干尸,所以花钱买了许多干尸。
后来,俄罗斯教会仿效拜占廷的作法,也搞起自己的“国产”干尸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干尸崇拜在俄罗斯曾达到极端的地步,以致于在所谓“显灵的圣徒”灵柩前进行祈祷被认为特别灵验。
如果人们去敬拜显灵的干尸,可以得到保佑,否则就会遇到灾难②。
由此可见,干尸崇拜充满迷信色彩。
与拜占廷的东正教会不同,俄罗斯东正教会认为干尸只是一种不朽的身体,圣徒的干尸被发现的时间、地点越早、越久,信徒的怀疑就越少,其价值就越大,同时被编纂的圣徒言行的故事性就越强。
17-18世纪,俄罗斯教会及其主教公会认为除了有真实的、公认的圣徒干尸外,有些人为了私利而伪造圣徒干尸,因而遭到教会的谴责。
19-20世纪初,俄罗斯教会里出现了怀疑派,某些教会人士和神学家虽然也是“遵守教规者”,但对圣徒干尸不朽性产生了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