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被区划
中国植被区划

中国植被区划Ⅰ.寒温带针时林区本区位于黑龙江大兴安岭最北部,以落叶松林为典型植被,还有寒温带常绿针叶林(樟子松林)。
山谷中栽有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马铃薯、甘蓝、春大麦,而小麦、高粱、玉米和大豆只能在园内栽培。
Ⅱ.温带针时树-落叶阔叶树混交林区本区分布在东北东部,典型植被有红松林和红松-落叶阔叶树混交林及蒙古栎林。
农作物实行一年一熟耕作制,以春小麦、马铃薯、糖甜菜、亚麻等为主,其次有早熟品种的大豆,南部有玉米、高粱和粳稻。
果树只有耐寒的小苹果、秋子梨、李、杏等。
Ⅲ.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Ⅲ1北落叶阔叶林带:包括辽东半岛、黄淮海平原及华北山地。
除辽东栎、槲树林、油松林外,还有侧柏林。
农作物以冬小麦、玉米、高粱、棉花、夏甘薯、夏花生等为主,实行两年三熟制。
也有中熟粳稻。
出产苹果、梨、桃、葡萄、枣、柿等落叶果树,但葡萄需要埋土过冬。
Ⅲ2南落叶阔叶林带:包括山东半岛和淮北平原。
除栓皮栎、麻栎林外,山地还有孛孛栎林。
森林中含有亚热带的化香、漆树、盐肤木等树种。
耕作制一般一年两熟旱作,葡萄、石榴、无花果可露天越冬。
Ⅳ.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Ⅳ1过渡性常绿阔叶林带:有木包树、孛孛栎等落叶栎林,马尾松林,还有刚竹林。
主要为夏水稻、冬小麦(油菜)的一年水旱两熟制,局部有双季稻,平原有蚕桑,山谷有油桐、乌桕、茶、漆、石榴、枇杷等,局部产柑桔,品质、产量较差;Ⅳ2典型常绿阔叶林带:Ⅳ2(1)典型常绿阔叶林北亚带:酸性黄壤上有青冈栎林、栲树林、毛竹林、杉木林、柳杉林以及茂密铁芒箕地被物的马尾松林。
石灰岩土上为含榆科各种树、化香、青冈栎的落叶阔叶树-常绿阔叶树混交林和川柏木林。
耕作制度有双季稻或稻、小麦(油菜)两熟,经济林有茶、油茶、香樟、蚕桑、油桐、棕榈,是柑桔、广柑、柚子、杨梅、枇杷等常绿果树的主要产区;Ⅳ2(2)典型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在酸性红壤上为刺栲、小红栲、樟科树种、木荷、金缕梅科树种的杂木林,在石灰岩山上为含圆叶乌桕、南酸枣的榆科树种、化香、青冈栎杂木林和柏木林。
中国植被区划

中国植被区划
中国植被区划包括亚马逊热带雨林、短期冷带针叶林、草原、高寒和低亚热带灌木林、高山植物园区等六大生态系统。
亚马逊热带雨林位于中国东南部并向东部辐射,覆盖市等地,是中国最丰富的多样性
植被区之一。
此外,亚马逊热带雨林还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其中,中国亚马逊热带雨
林被分为15个植被区,其中森林覆盖率高达51.9%。
短期冷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及华北石峰山的山脉脊条、低丘陵及山地等地,
以及山西太原周围的青白江口一带西北部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短期冷带森林植被区。
它覆
盖着森林类型的植被,其中木屰林覆盖率最高,占到植被总量的58.4%。
草原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平原及高原地区,以及祁连山一带。
中国草原分为大小不
等的几大植被区,其中蒙古草原植被区最大,覆盖着呼伦贝尔盆地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
巴彦淖尔盟及呼和浩特市周边地区的荒漠草原和半荒漠草原。
高寒和低亚热带灌木林是中国最重要的植被系统之一,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包括新疆、青海、四川、云南和甘肃等省份,主要以灌木为主。
这些植被覆盖着山谷和山地路沿线,但覆盖率不高,仅占植被总量的3.3%。
高山植物园区大多分布在中国西南重点保护区,主要有云南西双版纳向天竺山、新疆
库车自治区重要保护区等。
这些植被区之间具有较大的不同,其覆盖的植物种类也有所不同,覆盖率最高的是高山草甸,占植被总量的40.1%。
中国植被自然地理区系划分

中国植被自然地理区系划分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植被。
根据植被的分布特点和生态环境条件,中国的植被可以划分为六个自然地理区系:北方针叶林区、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落叶阔叶林区、岭南亚热带阔叶林区、西南季风常绿阔叶林区、青藏高原高山嵩草草甸区和西北干旱荒漠草原区。
一、北方针叶林区北方针叶林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
这个区域的气候寒冷,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
这里的植被以针叶树为主,如松树、落叶松和云杉等。
这些针叶树适应了北方严寒的气候条件,具有很好的抗寒性能。
二、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落叶阔叶林区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落叶阔叶林区分布在中国的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
这个区域的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植被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如梧桐树、榆树和枫树等。
这些落叶阔叶树在秋季会落叶,为地面提供了丰富的落叶层,有利于保持土壤湿度和保护地下生物的生存环境。
三、岭南亚热带阔叶林区岭南亚热带阔叶林区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等地。
这个区域的气候炎热湿润,四季如春。
植被以常绿阔叶树为主,如南洋杉、榕树和竹子等。
这些常绿阔叶树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具有很好的适应能力,能够保持长时间的绿叶,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地。
四、西南季风常绿阔叶林区西南季风常绿阔叶林区分布在中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和四川等地。
这个区域的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
植被以常绿阔叶树为主,如柚木、铁皮石斛和荔枝树等。
这些常绿阔叶树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生长迅速,形成了茂密的森林,为许多珍稀植物和动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
五、青藏高原高山嵩草草甸区青藏高原高山嵩草草甸区分布在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区。
这个区域的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
植被以高山嵩草和其他草本植物为主,如藏蓝、藏羚羊茶和灌木等。
这些植物能够适应高寒的气候条件,形成了独特的草甸生态系统。
六、西北干旱荒漠草原区西北干旱荒漠草原区分布在中国的新疆、甘肃和宁夏等地。
生态学基础生态学(群落)模拟试卷9

生态学基础生态学(群落)模拟试卷9(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B>(总题数:9,分数:18.00)1.以林型为最小分类单位的分类体系是( )。
(分数:2.00)A.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体系B.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体系C.生物地理群落学的分类体系√D.中国植物群落的分类体系解析:2.英美学派群落分类方法的基础是( )。
(分数:2.00)A.演替原则√B.植物区系C.植被型D.特征种解析:3.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 )。
(分数:2.00)A.生态环境B.群落外貌和结构C.群落种类组成D.群落动态√解析:4.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 )。
(分数:2.00)A.优势利B.特征科√C.建群种D.偶见种解析:5.法瑞学派的群丛门与英美学派的( )相当。
(分数:2.00)A.群系B.群系√C.群丛D.群丛相解析:6.法瑞学派的群丛门与我国的( )相当。
(分数:2.00)A.植被型组B.植被型√C.群系D.群丛解析:7.采用植物区系作为群落分类原则的是( )。
(分数:2.00)A.英美学派B.法瑞学派√C.原苏联D.中国解析: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 )。
(分数:2.00)A.生态学原则B.植物区系学原则C.动态原则D.群落学一生态学原则√解析:9.根据森林层次和各层枝叶茂盛度可预测鸟类多样性,对于鸟类生活,植被的( )比物种组成更为重要。
(北京师范大学2002)(分数:2.00)A.分层结构√B.面积大小C.是否落叶D.茂盛程度解析:二、<B>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
</B>(总题数:8,分数:16.00)10.我国的沼泽可分为 1、 2、 3。
(分数:2.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木本沼泽)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草本沼泽)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苔薛沼泽)解析:11.覆盖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的总称叫做 1。
中国植被-类型和区划

• • • • •
V. 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
VA 东部偏湿性热带季雨林、雨林亚区域 VAi 北热带半常绿季雨林、湿润雨林地带 VAi 南热带季雨林、湿润雨林地带 VB 西部偏干性热带季雨林、雨林亚区域 VBi 北热带季节雨林、半常绿季雨林地带 VC 南海珊瑚岛植被亚区域 VCi 季风热带珊瑚岛植被地带 VCii 赤道热带珊瑚岛植被地带
•
• •
IV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IV A 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 IV Ai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混交林地带 IV Aii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IV Aiii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 IV B 西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 IV Bi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IV Bii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 IV Biii 亚热带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地带
中国植被的分类单位
植被型组(针叶林,11个) 植被型( Vegetation type,如:寒温性针叶林,53个) 植被亚型(2个) 群系组(7个) 群系( Formation, 如:兴安落叶松林,960个 群系和亚群系) 亚群系(兴安落叶松-白桦林)
中国植被区划的等级
植被区域(Region, 如: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8个):为区划的最高级单位。 由具有一定性地带性的热量-水分综合因素所决定的一个或数个植被型占优势 的区域,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占优势的植物区系成分。 植被亚区域 (Subregion):是植被区划的高级单位。在植被区域内,根据水分 条件及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的不同而引起的地区性差异。 植被地带( Zone, 如:暖温带北部落叶栎林地带,28个):为中级植被区划单 位。在植被区内,由于水平或垂直变化所造成的水热变异而表现出植被型或 植被亚型的差异。 植被亚地带 (Subzone): 在植被地带内,根据伴生植物的差异进行划分。 植被区(Area 或 Province, 如:辽河平原栽培植被区,116个): 是区划的低级 单位。在植被地带内,由于局部的水热状况,尤其是中等地貌单元所造成的 差异,可根据占优势的中级植被分类单位(群系、群系组或其组合)划分出 若干个植被区。 植被小区(District 或 Area,464个): 是植被区划的最低级单位。它反映了植 被区内局部地貌结构部分的分异引起的植被差异和植被利用与经营方向的不 同。
中国植被区划 最后

中国植被区划学院:林学院专业: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姓名:***学号:**********中国植被区划一、几个定义植被:一定地区中植物群落的总体。
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植被受纬度(热量条件)影响所呈现的南北向分布规律。
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植被受经度(水分条件)影响所呈现的东西向分布规律。
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植被受海拔高度(水热条件)影响所呈现的垂直分布规律。
植被区划:在一定地段上依据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的特征等划分出高、中、低各级植被组合单位。
二、中国的植被类型寒温带针叶林区域;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树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地带;温带草原地带;温带荒漠地带3、植被区域基本特征I. 寒温带针叶林区域我国称寒温性针叶林,系指主要分布于寒温带及中、低纬度山地的针叶林。
针叶林主要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它们在欧洲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分布最为普遍,构成一条非常明显的针叶林带。
它们的北方界线就是整个森林带的最北界线。
针叶林分布区的气候比夏绿阔叶林更具有大陆性的特点,夏季温凉,冬季严寒,最温暖的七月平均气温10℃~19℃,最冷月份在欧亚大陆的西部为3℃,在我国东北地区达-20℃,在西伯利亚甚至降至-52℃,一年中温度超过10℃以上的只有1—4个月。
而严寒月份连续2—3个月,在雪被不多的地方,经常有很厚的冻土层。
一般说来,植物生长期是很短的。
年降水量为300—600毫米。
针叶林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外貌非常特殊,很容易和其他森林类型区别。
由于组成的优势种不同,外貌也有差异。
一般来说,由云杉属(Picea)和冷杉属(Abies)树种组成的针叶林,可以见到圆锥形和尖塔形树冠;由松属(Pinus)组成的针叶林,树冠呈近圆形;由落叶松属(Larix)组成的针叶林,树冠塔形而稀疏,因其冬季落叶,极易与云杉林和冷杉林相区别。
由于云杉和冷杉是较耐阴的树种,所以云杉林和冷杉林比较郁闭,林内比较阴暗,有时候称它们为“阴暗针叶林”;松树和落叶松比较喜阳,组成的针叶林也较稀疏,林内较明亮,因此把这类森林称为“明亮针叶林”。
中国森林植被分布

(三)森林 特点
典型的植被类型是以耐寒的兴安落叶松为
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成的明亮针叶林。群落结构简单,林下草
本植物不发达,下木以具旱生形态的杜鹃为主,
其次为狭叶杜香、越橘等。
8
(三)森林特点
乔木层中有时混生樟子松,尤其在北部较为 多见。樟子松亦可组成小面积纯林,通常多 分布于土壤干旱的阳坡。在本区地势较低的 东南部,因受毗邻的温带针阔混交林区的影 响,常混生一些温带阔叶树种,以较耐旱的 蒙古栎、黑桦等为主,其次还有紫椴、水曲 柳、黄柏等。这些阔叶树种数量一般不多, 生长不良,构成第二林层。
23
(三)森林特点
本区域地带 性植被为落 叶阔叶林, 以栎林为代 表。
24
由于热量和降水不同而引起植物群落组成上的差 异,明显地反映出纬、经向的变化。在南部,主 要建群种为麻栎、栓皮栎等,向北则逐渐被蒙古 栎和辽东栎所取代。在近海地区蒙古栎和麻栎占 优势,而离海较远则以辽东栎和栓皮栎为主。
25
弱了植被的复杂性。
6
(二)气候特征
为我国最寒冷地区,年平均温度在 0℃以 下(-1.2℃至一5.6℃),最冷月平均气温 一28℃~ 一38℃,一月份均温一20℃,极 端最低气温为一60℃,最热月平均气温 15~20℃。≥10℃的积温少于1600℃,生 长期90~110天。年降水量平均为400~ 500 mm,80%集中降落在7~8月。全区 较普遍的土壤是棕色针叶林土,沼泽地为草 甸土和沼泽土,且常间有岛状永冻层。
(三)森林特点
林下层灌木比较丰富,一般有20余种,主要 有毛榛、刺五加、暴马丁香、猕猴桃、山葡 萄、北五味子等。草本植物也有不少本地特 有种,如人参、山荷叶等。
本区的垂直分布带较明显。基带的上限为海 拔高度700~900m,其上则广泛分布着山 地针叶林带,树种组成单纯,以耐荫性常绿 针叶树——云杉和冷杉为主。
中国植被类型图

II 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区域
• • • • • • 本区域是以中国为中心,并包括俄罗斯远东阿穆尔州和沿海地区,以 及朝鲜半岛北部地区。 本区域在中国境内包括东北平原以北、以东,南以沈阳至丹东一线为 界,北部至黑龙江以南的山地。 地理坐标为北纬45°15 ´—50°20 ´ ,东经126°—135°30 ´。 本区域植物种类繁多,维管束植物大约3000种,从植物区系上看, 属“长白植物区系”,是该区系的中心部分。 地带性植被是以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为优势 种,伴生有多种阔叶树的”阔叶红松混交林“。 本区域自然植被的大规模被破坏只有100年左右的历史,现在原始林 的面积已经很小,次生林和人工林的面积不断扩大,至今仍然是我国 重要的木材产区。
• • • • • • • • •
•
中国1∶100万植被图研制任务,是上世纪80年代国家农业委员会、国家科学 技术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提出的国家重点研究课题之一。该研究课题自1983 年开始,经过以侯学煜和张新时院士先后为主编的三届编委员会、全国70个 单位、260余研究人员耗时近30年的努力于2008年完成。 据本图件主编、中科院院士张新时介绍,中国植被图图件包括6个组成部分, 分别是:中国植被图(1∶100万)60幅,表示了全国868个基本植被分类单 位的分布,绘制图斑75785个。它详细显示了我国植被的分布状况和地理格 局,包括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状况,及其与气候因子和地面环境因子的关系。 中国植被区划图(1∶600万)1幅,表示了我国8大植被区域的460年基本植 被区划单位的分布,它表现出我国植被的区域性分布和地带性分异,详细表 示了我国植被的局地分异和组合情况。中国植被及其地理格局——中国植被 图(1∶100万)说明书(上、下卷),共1270页、230万字,并附彩版168 页,含867幅植被照片,它叙述了我国植被研究的基本理论、各级植被分类单 位和区划单位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中国植被图及说明书的电子版(DVD)光 盘1个。中国植被图(1∶100万)电子数据库一份和植被信息管理系统(VIS) 一套。Biblioteka 内• • • •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植被区划Ⅰ.寒温带针叶林区本区位于黑龙江大兴安岭最北部,以落叶松林为典型植被,还有寒温带常绿针叶林(樟子松林)。
山谷中栽有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马铃薯、甘蓝、春大麦,而小麦、高粱、玉米和大豆只能在园内栽培。
Ⅱ.温带针叶树-落叶阔叶树混交林区本区分布在东北东部,典型植被有红松林和红松-落叶阔叶树混交林及蒙古栎林。
农作物实行一年一熟耕作制,以春小麦、马铃薯、糖甜菜、亚麻等为主,其次有早熟品种的大豆,南部有玉米、高粱和粳稻。
果树只有耐寒的小苹果、秋子梨、李、杏等。
Ⅲ.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Ⅲ1北落叶阔叶林带:包括辽东半岛、黄淮海平原及华北山地。
除辽东栎、槲树林、油松林外,还有侧柏林。
农作物以冬小麦、玉米、高粱、棉花、夏甘薯、夏花生等为主,实行两年三熟制。
也有中熟粳稻。
出产苹果、梨、桃、葡萄、枣、柿等落叶果树,但葡萄需要埋土过冬。
Ⅲ2南落叶阔叶林带:包括山东半岛和淮北平原。
除栓皮栎、麻栎林外,山地还有孛孛栎林。
森林中含有亚热带的化香、漆树、盐肤木等树种。
耕作制一般一年两熟旱作,葡萄、石榴、无花果可露天越冬。
Ⅳ.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Ⅳ1过渡性常绿阔叶林带:有木包树、孛孛栎等落叶栎林,马尾松林,还有刚竹林。
主要为夏水稻、冬小麦(油菜)的一年水旱两熟制,局部有双季稻,平原有蚕桑,山谷有油桐、乌桕、茶、漆、石榴、枇杷等,局部产柑桔,品质、产量较差;Ⅳ2典型常绿阔叶林带:Ⅳ2(1)典型常绿阔叶林北亚带:酸性黄壤上有青冈栎林、栲树林、毛竹林、杉木林、柳杉林以及茂密铁芒箕地被物的马尾松林。
石灰岩土上为含榆科各种树、化香、青冈栎的落叶阔叶树-常绿阔叶树混交林和川柏木林。
耕作制度有双季稻或稻、小麦(油菜)两熟,经济林有茶、油茶、香樟、蚕桑、油桐、棕榈,是柑桔、广柑、柚子、杨梅、枇杷等常绿果树的主要产区;Ⅳ2(2)典型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在酸性红壤上为刺栲、小红栲、樟科树种、木荷、金缕梅科树种的杂木林,在石灰岩山上为含圆叶乌桕、南酸枣的榆科树种、化香、青冈栎杂木林和柏木林。
耕作制有双季玉米或单季玉米连作秋甘薯、秋大豆或秋花生等。
局部小环境有龙眼、荔枝、芭蕉、菠萝、橄榄等,喜温的柑桔类如木并柑、甜橙、蕉柑、夏柑、沙田柚等的品质较前一亚带为好。
Ⅴ.西部亚热带常绿阔时林(旱性)区Ⅴ1北常绿阔叶林带(硬叶常绿阔叶林带):包括横断山脉和滇西北、川西南高原。
峡谷底部为旱生的常绿肉质有刺的仙人掌、霸王鞭灌丛,山地阳坡则以常绿硬叶的高山栎矮林、高山栎灌丛为代表。
出产核桃、苹果、梨、桃、杏、石榴等落叶果树:Ⅴ2南常绿阔叶林带:Ⅴ2(1)南常绿阔叶林北亚带:分布于滇中北高原上。
酸性土壤上有滇青冈、高山栲、白皮柯等纯林或混交的常绿栎林,云南松林、华山松林或滇油杉林。
石灰岩上代表性植被为榆科树、化香、青香木、滇青冈、茶蚬等组成的落叶阔叶树-常绿阔叶树混交林和干香柏疏林。
耕作制度在高原面上以夏稻、冬小麦(冬油菜)的水旱两熟为主,无双季稻。
还出产烟叶、马铃薯等,以及梨、苹果、花红、桃、李、核桃、板栗等落叶果树;Ⅴ2(2) 南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分布于滇中南的丘陵低山的酸性红壤上。
以刺栲、印栲、西南木荷、水锦树等常绿阔叶林为代表。
滇中西部则有刺栲、樟科树、西南木荷、亮叶木莲、滇八角等常绿阔叶林,还有金缕梅科、冬青科等树种,次生林多为思茅松林。
Ⅵ.东部热带季雨林、雨林区Ⅵ1过渡性热带林带:包括台中北、闽、粤、桂南部沿海一带。
在大陆上,局部湿润生境的酸性砖红壤性土上,出现大戟科、桂林栲、厚壳桂、木荷杂木林,在台湾中北部出现青钩栲、刺栲(台湾栲)、罗汉松栲、樟科、茶科树种的杂木林。
桂南大面积石灰岩上有含蚬木、核实木、闭花木、金丝李、肥牛树等半常绿季雨林。
耕作制度水田有双季稻连作冬甘薯,旱地有双季玉米连作冬甘薯的一年三熟制,经济作物以甘蔗、木薯为多,还有大果油茶、千年桐、蒲葵、八角、肉桂等经济树木,普遍栽有荔枝、龙眼、芒果、橄榄、番石榴、番荔枝、蒲桃、洋桃、番木瓜、芭蕉、菠萝、香蕉、木菠萝等热带性果树或果类;Ⅵ2典型热带林带:包括典型热带的台湾东南角、雷州半岛、海南岛和近赤道的南海诸岛等地。
海南岛有含青梅、细子龙、蝴蝶树等为标志的热带雨林,西部为鹧鸪麻、槟榔青、海南椴等为标志的季雨林。
石灰岩山上有含半枫荷、海南榄仁树、海南倒吊笔等的榕树、山麻杆、苎麻、野黄皮灌丛、矮林。
海南岛海边泥滩上分布有茂密高大、含有十几种小乔木组成的红树林。
耕作制度在海南岛水稻可以一年三熟,但亩产量不高,无经济价值。
偏南地区一年四熟的甘薯,也不经济,一般为双季稻连种喜温旱作:如冬花生和冬玉米,甘蔗开花结籽,种子能发芽。
除能栽过渡性热带所有的果树和经济作物外,还有巴西橡胶、椰子、腰果、大粒咖啡、胡椒、槟榔等。
海南诸岛珊瑚石灰岩土上分布着草海桐、小叶草海桐、羊角树等组成的肉质常绿阔叶灌丛、矮林。
Ⅶ.西部热带季雨林、雨林区本区包括过渡性热带和典型热带,分布于云南南部和西藏东南部。
因北部有高山阻挡,冬季受寒潮影响很小。
滇东南海拔500米以下的迎风坡和沟谷中,分布着含滇龙脑香、毛坡垒、四数木、隐翼等为标志的雨林。
农业植被海拔500米以下有双季稻、冬玉米、甘蔗、木薯、花生等。
南坡有巴西橡胶林。
海拔500-1000米处有小粒咖啡、金鸡纳霜和大叶茶。
在滇南西双版纳海拔900米以下的砖红壤性土沟谷中有番龙眼、干果榄仁树、刺桐等为标志的热带雨林,而在同海拔的低山山麓、丘陵则有大药树、西南紫薇、大叶白颜树、麻楝为代表的半常绿季雨林。
农业植被有双季稻、花生、甘蔗,经济林有巴西橡胶、咖啡等,果树有芒果、香蕉、菠萝、柑桔等,药材有罗芙木、肉桂、龙脑香、槟榔等。
在海拔1200米以上有大面积茶园。
滇西南山谷中木菠萝普遍栽培,干旱坡上还种有耐旱的番麻、剑麻、香茅等经济作物。
喜马拉雅山东段的南侧海拔1000米以下,湿润山坡上有以数种龙脑香、四数木为标志的雨林,而在背风面干旱山坡上,则有阿萨母婆罗树组成的季雨林。
Ⅷ.温带草原区Ⅷ1森林草原带:包括东北平原及内蒙古高原的东部。
在东北平原的黑钙土平坦处为线叶菊、羊草、杂类草草原,丘陵上为贝加尔针茅草原,沙土上则为榆树疏林。
粮食作物以春小麦、大豆、高粱为主的一年一熟制,还出产糖甜菜、亚麻等。
在内蒙古高原壤质暗栗钙土丘陵山地上为线叶菊、狐茅、杂类草草原,坡地为贝加尔针茅或大针茅、杂类草草原,而在沙土上北部为樟子松疏林,南部为榆树疏林。
因海拔较高,玉米、高粱、大豆不适生产;Ⅷ2典型草原带:位于内蒙古高原。
在壤质栗钙土上有大针茅、克氏针茅草原和克氏针茅、糙隐子草草原。
在栗钙土型沙质土上有含锦鸡儿小灌木层的大针茅草原。
在沙丘上分布有柳类、蒿类灌丛。
农田面积小,以糜子、莜麦、春小麦为主的一年一熟制,多采用隔年休闲制恢复地力。
Ⅸ.暖温带草原区Ⅸ1森林草原带:分布于燕山山脉以南的黄土高原东部和山西高原西部。
在黑垆土上分布着含有本氏针茅的白羊草、黄背草草原和酸枣、荆条灌丛。
栽培的刺槐、侧柏疏林生长良好。
在山地垂直带上,中山上阴坡有辽东栎林、油松林、山杨、白桦林,阳坡为草甸草原。
黄土高原大部分已开垦,草原植被只局部见于田边、梁、峁。
农业植被以春、冬小麦为主,黄土沟谷中栽有梨、苹果、杏、核桃、枣、柿等落叶果树;Ⅸ2典型草原带:分布于阴山山脉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和黄土高原西北部。
在毛乌素-带沙质土上以油蒿半灌丛和黄柳、沙柳、小红柳灌丛最有代表性。
还有白草、沙生冰草、蒙古冰草、沙竹。
在壤质土上以本氏针茅、短花针茅草原为代表。
农业植被以春(冬)小麦为主,落叶果树有苹果、桃、梨、杏、葡萄等。
Ⅹ.高寒草甸和草原区Ⅹ1高寒森林、草甸带:以念青唐古拉山主脊分水岭为界,东北至川西、青海东部。
在偏东地段高原上,阳坡以含高山柳的常绿草质叶杜鹃灌丛为主,局部出现鬼见愁、金露梅落叶灌丛,阳坡发育着圆柏稀疏灌丛和高山嵩草草甸。
在偏西海拔4300-4500 米的宽谷和丘陵上,广泛分布着高山嵩草、短生嵩草为主的高寒草甸。
在河边滩地或谷地低洼处发育着列氏嵩草占优势的高寒沼泽化草甸,基本上属牧区;只在东南部海拔4200米以下的谷地有部分农业,主要种植一年一熟的青稞、元根、萝卜等;Ⅹ2高寒草原带:Ⅹ2(1)高寒草原南亚带(高山丛生禾草草原和灌木草原亚带)位于藏南喜马拉雅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之间。
东部雅鲁藏布江上、中游海拔4300-4700米的高处,以紫花针茅、短花针茅等草原为代表。
在海拔较低的山麓覆沙地上分布有白草、固沙草、三角草、三刺草草原。
阴坡有含高山柳的杜鹃灌丛,阳坡有香柏灌丛。
雅鲁藏布江中游是西藏的主要农业区,一年一熟制,有青稞、春小麦、豌豆、油菜、马铃薯、荞麦等;Ⅹ2(2) 高寒草原北亚带:占羌塘南部直到青海西南海拔4500-4800米的高原。
普遍分布着耐旱、耐寒的紫花针茅和羽柱针茅草原。
在黑河公路以南的湖滨或宽谷覆沙地上,分布有大面积的固沙草、白草、三角草草原。
往北青藏苔草占优势的高寒草原逐渐显著。
本区为纯牧区。
Ⅺ.温带荒漠区分布在北疆盆地。
北部有含沙生针茅的盐生假木贼、小蓬砾漠。
中部有大面积矮半乔木沙漠,半固定沙垄上分布有白梭梭沙漠,多少混生有春季短期生植物。
农业植被全靠灌溉,一般以春小麦、马铃薯、糖甜菜、春油菜为主的一年一熟制。
天山北麓有冬小麦、早熟品种的棉花等。
Ⅻ.暖温带荒漠区Ⅻ1半荒漠、荒漠带:分布于阿拉善东部、河西走廊一带和鄂尔多斯高原的西部。
东部以猫头刺、油蒿沙漠以及藏锦鸡儿、三瓣蔷薇、沙冬青、四合木沙砾质荒漠和戈壁针茅、矮半灌木荒漠化草原为代表。
偏西以白沙蒿、沙拐枣沙漠,珍珠猪毛菜、琵琶柴砾漠和白刺、盐爪爪盐漠为代表。
本带属灌溉农业区,基本是一年一熟,主要作物有春小麦、糜子、马铃薯、水稻和少量玉米、高粱、大豆、胡麻等,有些地方还勉强可种棉花。
果树有枣、梨、苹果、桃、杏,瓜类有西瓜和白兰瓜;Ⅻ2荒漠、裸露荒漠带:本带包括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东疆盆地和阿拉善西部等的极端干旱地区。
除有大面积的流动沙丘、裸露戈壁和裸露盐壳外,以矮半灌木的合头草、戈壁藜岩漠和琵琶柴砾漠,灌木的麻黄、木霸王、泡泡刺砾漠,多汁矮半灌木的盐爪爪、盐穗木、盐节木盐漠等为代表。
另在地下水较高的河流两岸有胡杨林和怪柳灌丛。
农业植被在塔里木盆地和东疆盆土一带有冬小麦、玉米、棉花、中熟水稻。
局部地区可一年两熟。
有桃、梨、杏、枣等落叶果树,葡萄、哈密瓜最为著名。
最南部有无花果、石榴,还可种长绒棉。
柴达木盆地海拔高,只有一年一熟的春小麦、青稞、马铃薯、油菜、豌豆等,苹果可越冬。
ⅩⅢ.高寒荒漠区 13(1)高寒半荒漠、荒漠带:位于中羌塘高原。
高原面海拔4500-4800米,有沙生针茅、西藏蒿、垫状驼绒藜、木亚菊混生在一起,形成荒漠化草原。
覆沙地段分布着斑块状固沙草。
在海拔5000 米高原上有青藏苔草、垫状驼绒藜高寒荒漠草原,是野牦牛、野驴、藏羚羊等天然牧场;13(2)高寒荒漠带:喀喇昆仑山与昆仑山之间的羌塘高原北部,宽谷湖盆海拔5000-5100米,广泛稀疏分布着垫状驼绒藜的高寒沙砾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