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高效课堂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规律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一、中国古代小说的分期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和古代小说的发展情况,我们把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分为六个时期:1、准备期(从远古至先秦两汉):我国最早的叙事文学,如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等,虽然不是小说,但从思想上、题材上、语言艺术的表现方法上为古代小说的发展做了多方面的准备。

2、成熟期(魏晋至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志人小说是中国小说的雏型。

但他们仍然没有摆脱依附历史著作的状态,作家也不是有意为小说,形式较简单,只是“粗陈梗概”而已。

唐代古代小说开始成熟,形成独立的文学形式——传奇体小说,作家开始有意为小说。

唐传奇是我国文言小说的一座高峰,对后代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转变期(宋元):宋元话本在中国小说史上承前启后,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从文言向白话、从短篇向长篇、由史传体向说唱体的发展和转变。

小说创作群体扩大,题材增加,《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经典的长篇小说就是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经过世代积累由文人加工而成的。

4、繁荣期(明代):明初,古代小说发展处于停滞阶段。

明嘉靖、万历年间到明末,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代表作是《西游记》、《金瓶梅》和“三言”、“二拍”等白话短篇小说集。

神魔小说、人情小说成为小说的主潮。

这一时期,小说作家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小说从描写历史、英雄转向描写市井细民;人物塑造由类型化向典型化过渡。

长篇小说从线性结构向网状结构发展。

作品风格鲜明,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繁荣阶段。

5、高峰期(清初至清中叶):清初,《聊斋志异》异峰突起,成为文言小说的又一座丰碑。

接着《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出现,把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推向了高峰,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

小说作家把自己的生命熔铸在艺术作品中,从对封建政治黑暗的揭露,转向对封建意识形态的认真反思;人物形象达到高度个性化。

出现了反映个性解放思想的新人物,对封建社会的失望,使作家作品带有更浓重的感伤和困惑情绪。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近代小说尚未出现,这一时期兴盛的公案侠义小说和狭邪小说是古代小说的余波,所以也在高峰期介绍。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
❖贾母处: 轩峻壮丽,热闹 ❖贾赦处: 小巧别致,淫靡 ❖贾政处: 堂皇气派,庄重
环境和人物的身份、性格相吻合
第三课时
文章写人,主次、详略、虚实
结合,集体与单独介绍相结合
主要人物
王熙凤 林黛玉
、贾 母 、贾宝玉
实写、详写
次要人物
邢夫人 、 王夫人 迎春、探春、惜春
略写、实写、集体写
贾政、贾赦
虚写、略写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 曹雪芹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 子。
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 材补天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 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
第一部分(开端)林黛玉到荣国府。 第二部分(发展)通过林黛玉所见所 闻,介绍贾府环境和人物。 第三部分(结尾)安排林黛玉住处。
❖ “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 别家不同。”这次来了,他看到的、感受到 的与别家有哪些不同?
(1)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 来到贾府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 在贾府里聚居着两类人,一类便是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的少数主子,他们的荣华富贵依恃那握 有“万几宸翰之宝”的皇帝;另一类则 是人数众多的为主子服役的小厮、媳妇 (此处指女仆)、婆子、嬷嬷以及等级 不同的丫鬟,他们是受压迫、被奴役的 奴隶。
根据以上思路,分析贾母处、 贾赦处、贾政处的环境特征各是 怎样?作者有何用意?
··
·
词语 偏僻 便宜 态度 风流 风骚
古义
今义
偏激 不端正 偏远交通不便之地

古代历代小说发展演变

古代历代小说发展演变

历代小说演变1.先秦两汉:神话传说、寓言、史传文学2.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标志小说体裁的确立)3.唐:传奇、传奇小说(小说进入自己创作时代)4.宋:分两支:短篇文言小说和白话,宋代文言成就不高,白话:宋元话本,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5.明:四大奇书:三国、西游、水浒、金瓶梅(长篇)三言二拍(短)6.清:文言: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白话:儒林外史、红楼梦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有文言小说。

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

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

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

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

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一)1.关于“小说”“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

以“小说”与“大达”对举,是指那些琐屑的言谈、无关政教的小道理。

后来,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小说与《庄子》所说的“小说”含义虽不完全相同,但在古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始终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

在这一点上,二者仍然是接近的。

东汉班固据《七略》撰《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诸子略十家的最后。

这是小说见于史家著录的开始。

诸子略共4324篇,小说就占了1380篇,是篇数最多的一家。

班固据《七略·辑略》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然亦弗灭也。

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这是史家和目录学家对小说所作的具有权威性的解释和评价。

他认为小说本是街谈巷语,由小说家采集记录,成为一家之言。

这虽是小道亦有可取之处。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脉络

《山海经》
志人志怪小说 传奇小说 话本小说 拟话本小说、 章回小说
1、中国的古代 小说是来自民间 的,是人民群众 思想、愿望以及 《世说新语》 生活实际的反映。 《搜神记》 2、史传文学对中 《柳毅传》 国古代小说很有 影响。3、古代小 《李娃传》 “三言”、“二拍”说的创作立足于 现实。4、由于受 等 封建文化的压迫 摧残,古代小说 四大名著等 的发展极为艰难。
明、清短篇小说集有“三言”、“二拍”(明)和《聊斋志异》(清)
注意“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和“我国古典四大名著”这两个常识概念
中国小说:1、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
朝 代 发展阶段 体裁特点 神话传说 例 子 规 律
魏晋南北朝 起源 以前(上古 时期) 魏晋南北朝 发展 唐 宋元 明清 成熟 继续发展 顶峰
二十世纪十部影响深远的小说 (中国篇)
1、《呐喊》鲁迅 2、《边城》沈从文 3、《骆驼祥子》老舍 4、《传奇》张爱玲 5、《围城》钱钟书 6、《子夜》茅盾 7、《台北人》白先勇 8、《家》巴金 9、《呼兰河传》萧红 10、《老残游记》刘鹗
二十世纪十部影响深远的小说 (外国篇)
1、《尤利西斯》乔伊斯 2、《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 3、《变形记》卡夫卡 4、《局外人》加缪 5、《洛丽塔》纳博科夫 6、《小径分岔的花园》博尔赫斯 7、《百年孤独》马尔克斯 8、《黑暗的心脏》康拉德 9、《喧哗与骚动》福克纳 10、《雪国》川端康成
人物:大部分小说是以人物的活动来表现人 物的性格的。有些人物的性格很复杂,有些人物 只显示一两点特性,是某类人物的抽象概括或典 型代表。复杂的人物要看他的性格发展和变化, 以及这种发展变化与小说的主题、情节及环境的 关系。成功的人物形象总表现出鲜明独特的个性。 情节:是作者有意安排并图引起读者注意的 事件。这个情节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它一般 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这些故事 是靠主人翁的行动完成的。而主人翁总是依据一 定的动机,依据他们的个性来行动 的,因此 ,分 析情节可以把握人物性格。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2、魏晋南北朝——古代小说的童年期。 魏晋南北朝 古代小说的童年期
此时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 此时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 ”“志怪 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 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标志着 中国古代小说的形成。 中国古代小说的形成。 刘义庆《世说新语》 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 干宝《搜神记》 干宝《搜神记》(志怪) 这些小说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只是“ 这些小说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只是“粗陈 梗概” 世说新语》也是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 梗概” 。《世说新语》也是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 里面收集了许多短小精悍的小故事。 里面收集了许多短小精悍的小故事。
白话小说蓬勃发展。 5、明代——白话小说蓬勃发展。明 明代 白话小说蓬勃发展 代出现了“拟话本” 代出现了“拟话本”。
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体制、 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体制、形式创作的小 说。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冯梦龙“三言” 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 喻世明言》 醒世恒言》 通言》 通言》、《醒世恒言》) 凌蒙初的 二拍” 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 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的三要素
生动的人物形象: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生动的人物形象: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
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和正面描写、 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和正面描写、侧 面描写等
完整的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 完整的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四部分, 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和尾声
话本产生。 4、宋代——话本产生。 宋代 话本产生
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也称“话本 话本,也称“ 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 话本 小说” 是古代说书艺人说书时用的底本。 小说”,是古代说书艺人说书时用的底本。话本的 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 从文言到白话, 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从文言到白话, 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 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提高了 小说的社会功能,奠定了白话短篇和长篇的基础。 小说的社会功能,奠定了白话短篇和长篇的基础。 代表作有《大宋宣和遗事》 内有水浒故事) 代表作有《大宋宣和遗事》(内有水浒故事) 《三国志平话》(后演进为《三国演义》) 三国志平话》 后演进为《三国演义》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吴组缃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

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头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

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

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

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

“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

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

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

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

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

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

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富于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

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

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

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

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

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

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的叙事文学传统,但真正成熟起来的时期还是在唐宋时期。

以下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

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叙事文学以传说、神话、典故等形式传承,如《山海经》、《楚辞》等。

这些作品在叙事形式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汉代:汉代以后,出现了较为成熟的小说创作。

《史记》中的一些章节已经具备了小说的特征,如《五帝本纪》、《夏本纪》。

而另一些作品则更加突出了史料的真实性,如《汉书》、《魏书》。

在此期间,虚构性叙事作品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类别。

3.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小说作品,如《后汉书》、《裴秀才演义》。

这些作品以历史为基础,虚拟了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加强了叙事的虚构性,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4.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高峰时期。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形成了独立的文学类别。

这些作品在情节设计、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5. 宋代:宋代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小说以史书、传记等为基础,融入了一系列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形成了许多重要的作品,如《红楼梦》、《金瓶梅》等。

6.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小说的发展进一步丰富多样。

元代以后,小说开始反映社会现实,纷纷涉及到世俗生活,如《世说新语》。

明代的《聊斋志异》则更加注重奇异幻想的描绘。

清代以后,小说更加注重社会生活的描述,如《儿女英雄传》。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史略虚化到虚拟化,从叙事性传统向艺术性创新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小说的叙事形式不断丰富,从单一的历史叙述逐渐转向虚构故事的表达,作品的内容也从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扩展到广泛的社会现实。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也提供了人们传统文化的重要参考。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小说,经过漫长的道路,直到唐代才真正地具备了小说要素。

1.先秦两汉──古代小说的萌芽时期。

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童年时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神话: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

神话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萌芽时期的小说艺术要素。

寓言故事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于讽刺力量的文学样式,其特点是通过假托的故事,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

先秦寓言,它敢于干预生活,有助于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它的讽刺艺术,直接为后世小说继承和借鉴。

后世的讽刺小说的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无不受到寓言的积极影响;它是最早的叙事文学之一,又开创了自觉地虚构故事的先河,在叙事、写人、拟人、状物、夸张等多方面的艺术经验,为小说家所汲取。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它改变了以往以编年体或国别体记叙史事的传统,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历史性的活动来说明历史。

就对小说的影响而论,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外,还在于曲折细致地描写妙趣横生的故事场面,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

故事生动、人物逼真,富于戏剧性和小说意味,不仅为后来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更重要的是为小说文体的形成直接提供了编写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经验。

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迷信传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它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致形成了古小说中语怪与纪异两大类别。

先秦时代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巫教。

2.魏晋南北朝──古代小说的童年期。

此时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记小说。

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干宝《搜神记》(志怪),这些小说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只是“粗陈梗概”:描写人物不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形象,所写故事,大多是实录性质,缺乏艺术上的虚构,作者们只是搜奇记轶,而不是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但它对后世小说戏剧的影响是巨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资料《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规律》原文: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规律吴组湘(1)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

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

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2)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

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

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

“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

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

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3)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

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

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

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

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富于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

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

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4)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

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

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5)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

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

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

它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性格见长;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的不同风格,因为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

(5)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

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

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

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者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

沿着《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道路,《红楼梦》问世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6)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大致就是如此。

(7)在这里还可以发现我国小说发展的几条规律。

(8)其一是:中国的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

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

(9)在封建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小说”本是“稗官”从民间搜集来,供施政参考的。

志人志怪小说也是文人学习、参与民间创作的成果。

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从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说话”艺术出现后,民间的话本如《三国志平话》等,既粗糙又不准确,不能代表说话艺术的成就,也不能作为流传的读物;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

这是具有规律性的情形。

(10)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

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

所谓传奇,就包含了要以情节动人的意蕴。

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然保留了下来。

虽然这时的小说已不再用让人惊奇的情节来吸引人了,目的是描绘人物;但中国小说总是不静止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往往偏重通过人物的外部言和行的表现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

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于外国小说的一点。

还有一条规律,就是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

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总结了史传文学的经验,其中说:“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

”就是说,爱它而要晓得它有缺点,恨它而要晓得它有长处。

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矛盾的统一体,不可能有纯粹的东西。

一方面有善恶、是非之分;另一方面好人身上有缺点,坏人身上有长处。

这完全符合辩证法。

古典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

(11)民间文学写人往往是好坏分明,坏人无好处,好人便没有坏处。

史传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则采取“实录”的态度写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地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作品,是文人参与创作的《水浒传》。

据说明代士大夫案上总摆两部书,一部《庄子》,一部《水浒传》,认为《水浒传》笔法好,首先表现在它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的高明的写人艺术上。

这就使中国小说的人物描写大大推进一步。

从《水浒传》开始,而后才有《儒林外史》《红楼梦》。

史传文学不是源,而是流。

(12)再有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古代小说,其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

任何神话都产生于现实,由于现实问题的触发而幻想出来的。

幻想一旦脱离了现实,神话也就不易广泛流传。

小说创作也是如此。

(13)举《西游记》为例,书中写的虽多是神怪奇幻的境界,但唐僧“八十一难”中遇到的所有魔怪、各种磨难都是现实生活中有的。

明代没有宰相,大臣地位很低,主要的政治权力落在太监手里。

太监大多没有文化,只要权力与财物;而他们作为皇帝的代表,驻守全国各地收税纳捐,权力极大。

福建有一个太监高寀,权倾一时。

他身边的卫生顾问说,如果吃一千个小孩脑子,他的生理就能恢复正常。

吓得民间小孩心惊胆战。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写要吃小儿心肝的“小子国”,便不是没有现实根据的。

再如明代危害最大的政治势力之一锦衣卫,也遍布全国,朝野恐怖。

《西游记》中所写的魔怪总是从神佛那里来,而在被孙悟空打得快死时又总被神佛收去使用,都不是没有现实根据的。

一部《西游记》,孙悟空先是大闹天宫,而后陪唐僧取经,降魔伏怪,实际仍是继续同统治势力作斗争。

孙悟空的胜利总是大快人心,正是辛辣地挖苦与讽刺了神佛即现实统治势力。

吴承恩在他的志怪小说《禹鼎志》序中说:“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正是因为《西游记》这样立足于现实,才引起当时的轰动并得到广泛流传。

再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表现了民族感情,正是立足于现实的民族矛盾的表现。

书中以汉、宋为正统,这不是历史观,而是现实的反映,不能以历史的标准来要求。

正是作者立足于现实的创作精神,才使作品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14)另外,中国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压迫摧残,发展极为艰难。

明清人士更以写小说为耻辱,以致许多伟大的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无保障;许多伟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谁。

从这里可以感受到封建文化对小说创作的残酷扼杀;也更可以感觉到那些古典现实主义大作家和他们的不朽作品的崇高可贵。

课时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和规律,形成对中国古代小说完整的印象。

2.理解作者是如何认识论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的。

3.作者采用大量例子来阐明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学习是如何处理详略关系的。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文中的个别引文的含义,并能说明有关引文在文中的作用。

2.联系学生课外阅读,引导他们系统归纳整理,复习巩固古代小说知识。

3.对古代小说发展规律的准确提取。

●教学难点对课文的准确理解和语义整合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材自学】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开头至“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大致就是如此”),了解我国小说的发展历程。

2.理解文中引用语句的含义,解决重点字词。

3.理清结构层次。

【合作互学】请先一对一讨论学习过程中标记的疑难;然后组内交流,解疑答惑;组长将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最后自行整理。

【精讲点拨】1.作者是按照什么来给古代小说分段的?分几个阶段?提示:按照小说的体裁特点。

分五个阶段:神话传说;志怪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说;演义小说。

2.作者一共总结出几条规律?是怎样阐释的?提示:四条规律,即中国古代小说是来自民间的;史传文学对中国古代小说影响很大;古代小说创作立足于现实;受封建文化的摧残,发展极为艰难。

对每一条规律作者都有例子分析阐明。

3.作者为什么对第三个规律要做更详细的阐释?提示:古代小说立足于现实进行创作,对一般小说尤其是历史小说而言,读者不难理解。

但神话小说怎么就立足于现实,这却是容易引起争议的。

所以作者举《西游记》为例进行更详细透彻的分析阐释,以表明自己的看法并不失之偏颇。

4.最后一条规律,作者何以寥寥几笔就写完了呢?你能帮助举几个例子吗?提示:读者结合读过的历史和文学资料不难理解,所以略写;例子如《水浒传》《金瓶梅》遭禁,曹雪芹的遭遇等。

5.一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纵横交织,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当堂测学】阅读原文第1--5段,完成1——3题。

(18分)1.下面关于“小说”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是指文人创作的一种文学体裁。

B.小说是指脱离历史而创作的一种文学体裁。

C.小说是讲求用虚构和想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D.小说是以描写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见长的一种文学体裁。

答案:B 将“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中的“历史领域”变为“历史”,偷换的概念。

2.对文中“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一句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志怪志人小说”同“传奇小说”并存。

B.唐“传奇”并没有彻底成为文学创作。

C.唐“传奇”中仍保留着“志怪志人”的因素。

D.唐“传奇”虽脱离历史领域,但仍记载着大量的历史内容。

答案:C分析:A.文中无据;B.与题干无关;D.“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

”可见“仍记载着大量历史的内容”是曲解愿意,且“大量”扩大化了。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小说史上凡是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的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都是失败的。

B.中国古典小说继承了《史记》等史传文学“实录”(“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的传统,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品,例如《水浒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