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选择的路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

《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关注人生选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决策1.2 教学内容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认识到人生中有许多重要的选择分析《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主题和背景1.3 教学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面临的重要选择让学生阅读并理解《未选择的路》这首诗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诗歌理解测试,评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第二章:分析诗歌内容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2.2 教学内容分析《未选择的路》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解读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诗歌分析测试,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第三章:探索人生选择3.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索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责任和决策能力的认识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思考自己在人生中的选择探讨如何权衡利弊、做出明智决策3.3 教学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和决策3.4 教学评估第四章:案例分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深入理解和思考人生选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4.2 教学内容提供一些有关人生选择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说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避免后悔和遗憾4.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并分析案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4.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测试,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掌握程度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人生选择的深入思考和决策能力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和知识点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课程中的感悟和成长5.3 教学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程的理解和感悟5.4 教学评估第六章:小组讨论与分享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生选择的理解和经验6.2 教学内容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人生选择的各个方面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验,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交流6.3 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讨论题目进行深入讨论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分享小组成员的观点和经验6.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汇报和分享,评估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提升情况第七章:角色扮演与表演7.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思考人生选择7.2 教学内容设计角色扮演和表演活动,让学生模拟不同的人生选择场景引导学生通过表演,深入探讨人生选择的含义和影响7.3 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计一个人生选择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各小组汇报表演结果,分享角色扮演的体验和感悟7.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表演汇报和分享,评估学生在表达能力和创造力方面的提升情况第八章:写作训练8.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深入思考和表达自己对人生选择的理解8.2 教学内容设计写作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人生选择鼓励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人生选择的看法和感悟8.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写作交流和分享,互相提供反馈和建议通过写作作品和交流分享,评估学生在写作能力方面的提升情况第九章:课程延伸活动9.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将课程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9.2 教学内容设计课程延伸活动,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人生选择的相关任务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面对和处理人生选择问题9.3 教学活动布置延伸任务,要求学生在生活中面临人生选择时,记录自己的决策过程和感受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互相交流人生选择的经验和教训9.4 教学评估通过延伸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分享讨论,评估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情况10.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人生选择的深入思考和决策能力10.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课程的重要内容和知识点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和成长10.3 教学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程的理解和感悟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课程引入:小组讨论和分享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面临的重要选择。
培育批判性思维:《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2

培育批判性思维:《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2。
一、教材与目标《未选择的路》是一本经典的小说,也是一篇关于审判和决断的故事。
这本小说适合用作初中或高中学生的阅读教材,鼓励他们借助对主人公和情节的认真分析和探究来实践批判性思维。
这项教学计划的主要目的即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程概述1)教学内容:《未选择的路》教材分析与讨论。
2)教材内容:《未选择的路》教材的详细阅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角色,并探究小说背后的主题和情感。
3)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2.逐步分析小说情节1)小说的主要情节小说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主人公巴特勒展开,他是一位军事将领,被指派负责地球上的一座基地。
基地在危机时期需要进行必要的移民,以确保维护人类的文明和地球的繁荣。
但是,在基地和地球之间的分裂中,巴特勒发现自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他需要作出关键性的决策,并面对艰难的后果。
小说描绘了一个关于决策和后果的凄美故事。
2)学生分析的方式为了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以下几点进行小说的分析:1.小说中的关键人物角色。
2.小说的主题和情感背景。
3.小说中的决策和后果。
通过以上分析的过程,学生可以逐渐熟悉小说的主要情节和情绪,并对小说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4.深入探究小说中的思考题目为了更好地实践批判性思维,我们可以在小说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具有深度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
1)小说中的决策是否正确?2)巴特勒的决策对基地和地球的未来有何影响?3)小说中的道德和伦理背景是什么?4)学生如何应对和解决巴特勒面临的决策问题?以上问题都是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遵循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学生在这三个问题上得到了不少深度研究和分析。
三、教学策略1.探究新问题的能力要实践批判性思维,首要的要素是能够抛开所有预定义的答案和固定的思维方式。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如何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内心的抉择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如何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内心的抉择本教案旨在通过对《未选择的路》这篇文章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索自我内心的抉择,在思考过程中锻炼自我思考与分析能力,进一步做好人生规划。
一、教学目标1.了解《未选择的路》这篇文章的背景、作者及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探索自我内心的抉择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思考能力。
4.通过本文的分析,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未选择的路》的分析,引导学生自我内心抉择的思考。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成长的动机,引导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深入自我。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引出《未选择的路》这篇文章,简单介绍文章的背景及作者,让学生在了解文章的情况下,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步:师生共读1.在导读的基础上,师生共读全文。
在读完全文后,让学生先自己理解文章的含义,并对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解释。
2.启发学生思考,对于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并思考其意义。
让学生阐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引导学生从个人角度出发,分析人生路上的选择与抉择。
第三步: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文章中的“未选择的路”这一主题进行讨论。
师生可以调整小组成员的组合,让学生在小组中不断交流,借鉴不同意见。
同时,辅导员也可以作为小组的一员,可以帮助引导学生,了解学生对人生规划的想法和想法对其综合发展的影响。
2.引导学生讨论自身的选择,选择的原因,未来的发展,困扰和疑惑等,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关注他人的想法。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体会到自己与他人的相似和差异,从比较中认识到自己。
第四步:案例教学1.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探索自己的选择,思考自己的未来。
2.通过对不同行业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方向。
同时,辅导员也可以分享自己的职业生涯,鼓励学生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第五步:总结思考1.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后,反思自己的选择与抉择,并可进行整体总结。
《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精选5篇)

《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
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
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二.作者是、国诗人。
被称为。
三.诗文理解:1.注音及释义:弗()涉()足伫()立萋萋()幽寂()延绵()2.理解诗意1)、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内容(写在书上)2)题目为什么是“未选择的路”而诗人其实选择了自已的路了?3)诗人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诗中表面上写的是自然界的路而实际上有深刻意义,暗示的是。
5)诗人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象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含义(抽象的东西)寄托在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上表达。
把“人生的道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
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优秀3篇】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优秀3篇】教学重点篇一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未选择的路教案篇二《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诗两首》是外国诗歌,主题是写人生的,与成长有关。
虽然从字面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不像一般的诗歌具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实际上这两首诗内容比较含蓄。
在教学中,学习此诗的难点在于,教师如何依照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深入体会诗歌的人生哲理,开始思考一下人生道路的大问题。
[教学建议]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感受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体味因选择人生之路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体会选择人生道路的丰富内涵,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初步了解哲理诗的阅读方法,学会用“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方法学习诗歌。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作为自读课文,可以几个重要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和理解文章。
在教学中可以按“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加强诵读,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促进表达、思维和运用能力的同步提高。
尊重学生鉴赏主体地位,以个人欣赏体验为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以促进学生联系实际,以所学来知道自己的人生。
[教学设计]一、导入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面对生活的风雨,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果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又当如何?今天我们学习《诗两首》,看诗人普希金和弗罗斯特是怎样思考的。
二、教学过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整体感知教师:我们先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未选择的路》教案

《未选择的路》教案篇一:未选择的路教案未选择的路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2、能力目标: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3、情感目标: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二、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三、教学难点: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四、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新课以回顾写“路”的句子或文导入二、了解作者1、学生展示预习成果2、教师明确要点三、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自由读2、思考: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未选择的路》每一小节的意思①伫立(思索)②决定(选择)③选择后的惆怅④多年后的回顾叹息3、讨论: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追问:试写出以下事物的象征意义学会运用象征手法是比较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小草——粉笔——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四、合作探究交流领悟1、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也因为人迹更少需要人们去开拓从而拓展成为一条大道;正因如此这条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见作者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写照3、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4、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仔细的想一想我们应怎样选好我们的人生道路试列举你曾作出的一次选择2、读了这两首诗后请回答你最喜欢那一首诗并简述你的理由3、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六、教师小结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七、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伫立—决定—怅惘—回顾、叹息(思索)(选择)(选择之后)(多年后)篇二:《未选择的路》教案未选择的路教学要点:作者介绍诗歌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同学们你们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去找一些关于路的句子呢你们所知道的有些呢(学生自由发言)很多的诗人作家都对“路”有过精彩的描写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写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我们常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还有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留马行处”行路难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诗《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2、作者介绍现在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位作者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山间》《波士顿以北》等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在昨天我就把这首诗中的生字词给大家说过了现在请同学们听我给大家朗读一下你们在听的时候要注意节奏字音等等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一下这首诗感受一下3、现在又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诗抽同学朗读点评4、现在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这首诗思考一下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抽同学回答归纳总结: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在后边总结写作特点的时候再给大家讲关于象征的有关知识)三、具体分析1、请同学们六七度以下这首诗的第一小节思考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让同学们思考诗歌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有几条路对两条那作者在面对这两条路的时候样的心情呢“可惜”一次就说明了作者不能同时去涉足时的遗憾她长时间的站在路口你们觉得作者站在路口在想什么作者呢就在想我到底该走一条呢很犹豫他的犹豫也告诉我们在选择人生道路是一定要慎重这一小节就主要写到了诗人在认真思考人生之路所以很犹豫)2、犹豫着的诗人到底选择的一条路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二小节(诗人选择的路是怎样的抽同学回答总结:杂乱的荒草长得很茂盛十分的清幽寂静人迹罕至但是也显得很诱人很美丽这一小节就写到了诗人选择了一条幽寂、诱人的路3、诗人在选择了一条路之后又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讨论在归纳总结: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也就意味着选择放弃了另一条路他心想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去涉足但是他又知道自己选择的是一条延绵不尽的路“恐怕”一词也表达出了作者的惆怅心情这一小节也就写到了人生之路不能回返告诉我们一旦选择就要坚持不懈的走下去)4叹息呢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5、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通过最后两句诗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写作的重点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从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写呢?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6象征与比喻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象征”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如红色象征喜庆、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象征谋篇立意的手法一般统摄全篇同学们有时候可能会把象征和比喻区分不开比喻是用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和象征相比比喻只是在个别语句中起作用例如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写到“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舞女的裙(喻体)四、总结拓展《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着身隧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篇三:《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张洁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教具:幻灯机或实物投影仪自制胶片或卡片一张(如果没有教具也可以板书到黑板上)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名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那么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板书课题)说到路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踏的不就是路是的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呢?二.作者和有关背景简介“作者和有关背景”这一问题谁能帮大家解决师作小结即可三.诗文理解:1.生朗读诗文查找生字词注意字形(学生演板)弗涉足伫立萋萋幽寂延绵2.理解诗意首先整体把握(1).这首诗共四节第一节是说.......?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其中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啊!(先由学生叙述师再小结回答完整的可不必小结)选择前的慎重(久久伫立),深思(板书)(2).谁来告诉大家你对第二节内容的理解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路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着艰难和挑战选择更幽,更美,更有挑战性的路(人迹很少)(板书)(3).那么诗人在第三节里又写了什么呢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十分的留恋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选错了将“难以再返回”了踏上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艰难跋涉;但仍怀念未选择的路(板书)(4).最后一节中诗人告诉我们什么了呢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里有两条路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可是诗人并未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结果怎样而是为未选择的路而叹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啊人生的道路结果谁能料得到呢诗人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来的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诗人是在感叹未选择的路也许更美这是舍弃的美——缺憾美(板书)*小结: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是重点却放在了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是舍弃然而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人们常用“想当年我要是......现在就会怎样怎样了”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写照这样使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来耐人寻味3.再次品读诗歌研讨问题(1).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这首诗表面是写自然之路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所写的重点不是那条已选择的路而却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8226;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何要这么写呢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更因为人生没有返程而只能放弃许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选择都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更能让人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一定要慎重选择!独立选择;不要随波逐流不可掉以轻心!(2).诗人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谁能告诉大家是象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含义(抽象的东西)寄托在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上表达把“人生的道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3)诗人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一旦选定了绝无重走之机所以必须慎重;人生的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慎重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谁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如果有请提出来,大家一起研讨研讨如果没有我们就来做一个小片断练习说话训练:昨天今天和明天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未选择的路》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岔路口都要慎重选择切不可随意盲目!作业:当你面临“上学去玩去”的选择时你会......附:板书设计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选择前的沉思慎重(久久伫立)未选择的路选择了更幽更美人迹很少的一条路千万条之多(自然之路)(暗含充满挑战艰难之路)(象征)选择要慎重踏上自己的小路开始艰难跋涉人生之路因不可逆回(岔路口)感叹“未选择的路”也许更美却舍弃显忧郁惆怅(一种舍弃美——缺憾美)。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未选择的路》说课稿篇一《未选择的路》说课稿一、说教材《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
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的形象,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进而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主题。
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此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并没有指出选择的具体内容,而是着眼于选择本身。
因此,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二、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读诗的,尤其是现代诗,因为它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同时还讲究音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记诵。
但是,他们对诗歌的理解通常还处于感性阶段。
既没有掌握诗歌朗读、欣赏的一般技巧和方法,也不具备鉴赏情感含蓄、内容深奥的诗歌,尤其是意象丰富的哲理诗的能力。
当然,更谈不上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来把握诗歌的内涵了。
而《未选择的路》就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
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欣赏诗歌的技巧与方法。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合作探究的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两个目标是以我们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理论依据的。
四、说教学流程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步骤:(一)导入用关于“路”的名言警句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开宗明义。
(二)指导朗读、师生评价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分析、小结诗歌朗读的方法,并用此方法进行朗读评价。
(三)走进作者,“知人论诗”教师传授查找资料的方法,指导学生筛选有关诗人生平事迹、时代环境、创作背景、主要作品等方面的资料,这有助于准确、全面、深刻地把握作品的主题。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优秀模板15套)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优秀模板15套)《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14.《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借这两首诗了解普希金和弗罗斯特这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及其诗作。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能力目标1.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觉出两首诗的不同的地方,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两首诗的动人的地方并归结两首诗的不同特点。
2.让学生了解一点诗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并注意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情感目标1.对于“路”这一律念,要引导学生从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这一手法。
2.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重心难点】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包含的哲理;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感受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1.介绍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
2.外国诗不太适合朗读,所以不必过于强调朗读。
3.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
人生的道路不只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偶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就会告诉我们二、新课指导《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终究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外国诗二首
未选择的路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
2、能力目标: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3、情感目标: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三、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可我们却只能走一条。
那么,面对人生的岔路口,我们将如何作出选择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弗罗斯特写的诗歌《未选择的路》,或许对你能有所启示。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抽问学生并让学生读教师搜集的材料并要求记下来。
)
参考资料: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他曾当过纺织工人、教师、记者和农场主。
他的诗歌从农村生活中汲取题材,他徒步漫游过很多地方,被认为“辛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
2、写作背景
《未选择的路》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
弗罗斯特高中开始就写诗,但很少发表。
他在38岁那年作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创作。
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这首诗写的就是这一重要的人生选择。
3、读读写写:给下列生字注音
诱人(yòu)涉足(shè)伫立(zhù)荒草萋萋(qī)幽寂(yōu jì)延绵(yán mián)
4、记记背背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幽寂:幽静,寂寞。
延绵:延续不断。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齐读。
停顿示例: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2、整体把握,理解诗意
(1)全诗共四个诗节,抽学生读一小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小节的意思,以此类推。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小结: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惆怅—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讨论探究,深入学习(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1)《未选择的路》中,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课文中再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适当讲解象征与比喻的不同)提示:人生之路;象征手法;提示:生活中的艰难困苦;象征手法等。
知识链接: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写作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
(2)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
这条路上创造辉煌的人很少很少,需要人们去开拓,从而拓展成为一条大道;正因如此,这条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见作者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
(3) 诗人既然写了自己选择的路,为什么却把诗题和重点定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
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
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
感叹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
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4) 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必须慎重。
因为这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
选择了之后还得坚持地走下去。
而且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
四、拓展延伸,总结反思
1、抄读: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辛弃疾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但丁
2、总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未选择的路》,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岔路口都要慎重选择。
五、作业
1、背诵第二首诗。
2、收集并摘抄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作家的有关“路”的精彩描写。
七、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
伫立 — 决定 — 怅惘 —回顾、叹息
(思索) (选择)(选择之后)(多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