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3章微胶囊技术详解
微胶囊技术

微胶囊化的基本步骤
将芯材分散成微粒 以壁材包敷其上 固化定形
• 芯材为固态时,可用磨细后过筛的方法控 制其粒度,或者制备成溶液,按液态芯材包 埋; • 液态芯材可用均质、搅拌、超声震动等方 法分散成小液滴,均匀分布在分散相中。 • 如果微胶囊化所用的介质为气体则可应用 喷雾法、离心力法、重力法或流化床法。 • 在很多情况下,微胶囊的膜壁是不稳定的, 需要用化学或物理的物料相对密度。根据需要使物料经微胶 囊化后质量增加,下沉性提高,或者制成含 空气的胶囊,使物料相对密度下降,让高密 度固体物质能漂浮在水面上。
降低挥发性,保存易挥发性物质,减少食 品香气成分损失,并掩盖不良气味的释放。 食品香料、香精经微胶囊化后,制成的粉 末香料不易挥发,可防止因光化学反应和 氧化反应而形成的食品变质,并控制香料 释放速率。
2.乳品工业 益生菌的包埋 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经过蛋白质双层 微胶囊化包埋处理后,保证了在胃酸中不被 溶解,而在肠液的中性环境中经过2-3min后 释放出来,保证了益生菌在 肠道中的定植。
3.食品添加剂 香精香料 色素 抗氧化剂 调味剂
4.功能性食品工业 在保健食品中,因功能成分比较强,通过 微胶囊化的处理可以使其功能成分的稳定性 增强,并且延长货架期。
控制物质的释放时机。 机械方法:加压、摩擦、加热融化; 化学方法:酸的作用、溶剂及水的溶解等。
微胶囊技术的应用
1.饮料工业 2.乳品工业 3.食品添加剂工业 4.功能性食品工业
1.饮料工业 茶饮料 果蔬汁和果蔬饮料 固体饮料 产品富含叶酸、维生素C、蛋白质、钙等营养 成分。具有色泽明快、风味独特、营养丰富、 稳定性强等优点。
微胶囊化的材料
芯材:微胶囊内部装载的物料 壁材:外部包裹的壁膜 微皮囊芯材和壁材的种类繁多,性能 各异,在材料和工艺选择上必须正确合 理,才可能制备成功。
微胶囊造粒技术

挤压法虽操作简单、成本低、能保持较高的菌体密度和活 性,但难以获得干燥的粉末产品。
参考文献
[1]张培茜,郑昌江,阎喜霜,等.香辛料精油喷雾干燥法微胶 囊化的研究[J].食品科学,1998,19(12):27~29. [2]王璐,许时婴.香精香料微胶囊化[J].食品与发酵工业, 1999,25(3):52~58. [3]郑建仙.功能性食品[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255~259. [4]许萍,雍国平,盛良金,等.香兰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研究 [J].食品工业科技,1998,19(5):28~29. [5]郭本恒主编.益生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曹永梅.肠溶性乳酸菌微胶囊的制备[J].食品与发酵工 业,1998,25(2):71.
微胶囊造粒的分类
喷雾干燥法、喷雾凝冻法、空气悬浮法
物理法
真空蒸发沉淀法、静电结合法等
界面聚合法、原位聚合法
化学法
分子包裹法、辐射包装法
物化法
水相分离法、油相分离法、挤压法
囊芯交换法、融化分散法、复相乳液法
4、微胶囊在食品中的应用优势
1、改变物料的存在状态、物料的质量与体积
将不易加工贮存的气体、液体原料固体化,从而提高其溶解性、流动性和贮藏 稳定性,如粉末香精、粉末食用油脂、粉末乙醇等。
5、降低毒性、保持活性
减少食品添加剂的毒理作用等。且能保持食品中微量营养素和生理活性物质 对人体的活性作用。
5、食品中常用的微胶囊造粒方法
1、喷雾干燥法 2、挤压法 3、凝聚法 4、分子包埋法
5、喷雾凝冻法
1、喷雾干燥法
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的原理是:首先制备乳 化分散相,即把芯材分散在已液化的壁囊材中混合 形成溶液,后加入乳化剂,热分散体系经均质变成 水包油型乳状液,最后进行喷雾干燥即可。 传统喷雾干燥法的工艺流程为: 芯材和壁材→混合→均质、乳化→乳化液→在热空 气中雾化和干燥→脱水→微胶囊产品 喷雾干燥的过程主要包括4个部分: 预处理、乳化部分、均质部分、喷雾干燥
微胶囊化技术及应用

微胶囊化技术及应用微胶囊化技术是一种将液体或固体包裹在微小胶囊内的方法,通过包覆物质可以实现保护、控释、隔离等功能。
这项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医药、食品、化妆品、油墨等行业。
本文将重点探讨微胶囊化技术的原理、制备方法及应用领域。
一、微胶囊化技术的原理微胶囊化技术的原理是利用胶体或聚合物等材料将目标物质包裹在微小的胶囊内。
这些胶囊通常具有稳定的结构,可以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实现目标物质的保护和控释。
胶囊的壁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实现不同的功能,如透明性、生物相容性、控释性等。
通过微胶囊化技术,可以将不同性质的物质包裹在一起,实现特定的应用需求。
二、微胶囊化技术的制备方法微胶囊化技术的制备方法多样,常见的方法包括乳化法、凝胶化法、溶剂挥发法等。
乳化法是将目标物质溶解在油相中,再通过乳化剂和乳化机械均匀分散在水相中,最终形成乳液。
通过控制乳化条件和加入固化剂,可以实现胶囊的形成。
凝胶化法是将目标物质溶解在溶剂中,再通过添加交联剂等方法实现胶囊的形成。
溶剂挥发法是将目标物质溶解在溶剂中,再通过溶剂挥发或冷冻干燥等方法实现胶囊的形成。
三、微胶囊化技术的应用领域1.医药领域:微胶囊化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的保护和控释,延长药效时间,减少药物副作用。
例如,将药物微胶囊化后可以实现肠道缓释、靶向传递等功能,提高药物的疗效。
2.食品领域:微胶囊化技术可以用于食品添加剂的包埋,提高添加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例如,将香精、色素等食品添加剂微胶囊化后可以实现长时间保持香味和颜色。
3.化妆品领域:微胶囊化技术可以用于化妆品的控释和稳定性提升。
例如,将活性成分微胶囊化后可以实现在皮肤上的持续释放,提高化妆品的效果。
4.油墨领域:微胶囊化技术可以用于油墨的包埋和控释,提高油墨的质量和稳定性。
例如,将颜料微胶囊化后可以实现油墨的均匀分散和长时间保存。
微胶囊化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胶囊化技术将会更加多样化和智能化,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
微胶囊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研究进展

微胶囊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研究进展一、绪论A. 研究背景和意义B. 微胶囊技术的概念及其应用领域C.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二、微胶囊技术的原理与制备方法A. 微胶囊技术的基本原理B.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1. 化学方法2. 物理方法三、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A. 食品中的微胶囊技术B. 微胶囊技术在保健品、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1. 微胶囊结构的控制2. 微胶囊化技术的应用C. 微胶囊技术在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四、常用的食品微胶囊化技术A. 外层包裹法1. 喷雾干燥法2. 卷入法3. 凝胶化学法B. 内层包裹法1. 水油包覆法2. 真空脂质体法3. 亲水性聚合复合法五、微胶囊技术在未来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前景A.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优势和局限性B. 微胶囊技术在未来食品工业发展的方向及前景C. 微胶囊技术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结论A. 微胶囊技术的价值和意义B. 研究总结C. 展望微胶囊技术发展前景第一章节:绪论A. 研究背景和意义近年来,微胶囊化技术已成为当代食品工业中应用广泛的技术之一。
微胶囊技术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将某种物质包裹在胶囊微粒中形成一定形态或粒径的新型物质体系。
它可使物质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得到保护,延长产品保质期,增进其营养价值及辅助治疗等作用。
通过微胶囊技术,可将不易添加于食品中的微生物、药物、香料等物质加入食品之中,从而提高食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食品工业中具有广泛应用的微胶囊技术,不仅为食品的生产过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而且为卫生、安全和品质提升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尤其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日益重视,微胶囊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越发广泛。
B. 微胶囊技术的概念及其应用领域微胶囊技术是一种将物质包裹在胶囊微粒中形成一定形态或粒径的技术。
所选择的原材料可包括微生物、香料、色素等。
同时,它也为食品行业,特别是轻工食品和保健品等领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常见的微胶囊技术有喷雾干燥法、凝胶化学法、水油包覆法等。
微胶囊技术

微胶囊技术是一项用途广泛而又发展迅速的 新技术。在食品工业,许多由于技术障碍而 得不到开发的产品,通过微胶囊都可以实现。 由于其可以实现许多目的:改善被包囊物质 的物理性质;使物质免受环境的影响,提高 物质稳定性,屏蔽味道和气体,降低毒性, 将不相容的物质隔离等等,为食品工业高新 技术的开发展现了良好的前景。
微胶囊的心材与壁材
可以用作壁材的聚合物种类繁多,主要为天 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两大类常用的天然高 分子材料有明胶、 阿拉伯树胶、 纤维素、 壳聚糖、 酪蛋白、 松香、 紫胶、 琼脂、 蜂 蜡、 淀粉及其衍生物等 ,合成高分子材料有 聚乳胶、 聚乙烯醇、 聚氨基甲酚酯、 聚马 来酸酐或者其它酸酐 ,聚醋酸乙烯、 聚丙烯 酰胺、 聚乙烯基苯磺酸、 氨基树脂、 尼龙 羧甲基纤维素、 环氧树脂、 硝化石蜡、 聚 苯乙烯等 。也有利用无机材料作为壁材的。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加工中其他方面的 应用
益生菌的包埋 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经过蛋白质双层 微胶囊化包埋处理后,保证了在胃酸中不被溶解,而在肠液 的中性环境下经过2~3 min后释放出来,保证了益生菌在肠 道中的定植。经过微胶囊化处理过的益生菌有助于防止腹泻 和便秘 功能成分的微胶囊化 如猪骨油微胶囊 蘑菇增长促进剂 已有许多人研究用于蘑菇菌丝及其生长培 养基的合成添加剂提高了蘑菇的产量,缩短了其生长时间。 在酶中的应用美国的辉瑞公司开发了采用明胶或海藻酸钙为 在酶中的应用 壁材,对二乙酰基还原酶、还原烟碱基腺嘌呤二核苷酸或其 他可与啤酒或面包酵母结合的酶进行包裹的工艺。这些酶可 以除去啤酒或面包中的异味。
微胶囊的心材与壁材
根据需要包覆的对象,可选用一种或几种不 同的材料作为微胶囊的壁材。由于食品和饲 料行业的特殊性,所用的微胶囊壁材要求无 毒无害,这些壁材主要有植物胶类 (如海藻酸 钠、 琼脂、 阿拉伯胶、 黄原胶、 卡拉胶 )、 淀粉类 (主要是改性淀粉 )、 糊精类 (如糊精、 环糊精 )、 糖类 (如蔗糖、 麦芽糖乳糖 )、 纤 维素类及蛋白质类 (如明胶、 酪蛋白、 乳清 蛋白、 大豆蛋白等 )。
微囊技术

微囊技术和缓控释制剂优点及其临床中的应用摘要:微囊是采用成膜材料将固体、液体或气体等活性物质包合成的微小粒子。
药物微囊化后,可制成片剂,颗粒剂,胶囊剂和注射剂等多种剂型,并赋予药物新的性质和用途。
近年来,随着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及给药系统研究的深入,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日益增多。
该制剂具有的给药次数少、峰谷血药浓度波动小、胃肠道刺激轻、疗效长、安全等特点使其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
用于医药领域的微囊主要是缓释微囊,将药物与高分子成膜材料包嵌成微囊后,药物在体内通过扩散和渗透等形式在设定的位置以适当的速度和持续的时间释放出来,以达到更大限度的发挥药效的作用。
关键词:微囊;缓释;控释;靶向性;临床;应用1.微囊技术和缓控释制剂及其优点1.1微囊技术及其优点微囊技术是一种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成膜材料把液体或固体药物包嵌形成直径1~5000μm微小胶囊的技术。
微囊技术应用于药物制剂也已有五、六十年历史,最初主要是外用,然后发展到口服及内部肌肉组织[1]。
用于医药领域的微囊主要是缓释微囊,将药物与高分子成膜材料包嵌成微囊后,药物在体内通过扩散和渗透等形式在设定的位置以适当的速度和持续的时间释放出来,以达到更大限度的发挥药效的作用[2]。
到目前为止已有200多种药物采用了微囊化技术,如抗生素、避孕药、解热镇痛药、抗癌药等,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药物微囊化后具有许多优越性:1.能减少复方制剂中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隔绝药物组分间的反应。
2.遮蔽药物的苦味或异味。
3.控制药物的释放。
4.降低药物的毒性。
1.2缓控释制剂及其优点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是一种长效制剂,是通过药剂学设计来获得减慢药物释放速率的药理屏障,药物依靠自由扩散、基本骨架的生物降解或溶蚀以及渗透压的作用突破屏障缓慢释药,使药物在体内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控制在8~24h[3]。
缓控释制剂的优点:1. 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的顺从性[4]:使用缓释、控释型口服药或注射药,则每天或几天甚至上月仅需服药1~2次,可防止漏服或忘记服药。
微胶囊的概念

微胶囊的概念微胶囊是指一种具有聚合物壁壳和微型容器或包装物。
微胶囊造粒技术就是将固体、液体或气体包埋、封存在一种微型胶囊内成为一种固体微粒产品的技术。
微胶囊化:用涂层薄膜或壳材料敷涂微小的固体颗粒、液滴或气泡。
微胶囊直径:毫米级到微米级。
微囊是具有一定通透性的球状小囊泡,外层为半透膜,内部为液体内核。
近几年来,微囊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动植物细胞、酶和其他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和化学药物的固定化方面。
常用的微囊为海藻酸/聚赖氨酸微囊。
由于制备技术比较复杂,成囊过程时间较长,对被包埋物质的生物活性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聚赖氨酸的价格比较昂贵,因而限制了这种微囊的使用。
制备微囊的基本材料通常具有蛋白质、脂类和糖等聚电解质。
壳聚糖是部分脱去乙酰度的甲壳素,后者具有优良的韧性和惰性,且亲水、无毒、多孔、均匀,同时甲壳素在自然界中含量也是十分丰富的。
鉴于此,本试验从甲壳素这种天然高分子功能团的特殊性,以及无毒、亲水性等优点出发,用浓碱脱乙酰化得到壳聚糖,然后用上述方法达到球形壳聚糖,并用适当的方法将酵母包埋在球形壳聚糖内,制备出性能较好的微胶囊,并探讨了壳聚糖成球条件、包埋酵母的最适条件,以及壳聚糖作为固定化物质载体的可行性。
编辑本段微胶囊的功能l 1)粉末化,将液体、气体等变成干燥的粉末l 2)降低挥发性,使一些容易挥发的物质变得难于挥发l 3)提高物质的稳定性(易氧化,易见光分解,易受温度或水分影响的物质)l 4)掩味l 5)隔离活性成分l 6)控制释放编辑本段微胶囊技术中常用的壁材类别可作壁材物质特点天然高分子材料明胶、阿拉伯胶、虫胶、紫胶、淀粉、糊精、蜡、松脂、海藻酸钠、玉米朊无毒,稳定,成膜性好半合成高分子材料缩甲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毒性小,粘度大,成盐后溶解度增加,但易水解,不耐高温,需临时配制全合成高分子材料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丁二烯、聚丙烯、聚醚、聚脲、聚乙二醇、聚乙烯醇、聚酰胺、聚丙烯酰胺、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吡咯烷酮、环氧树脂、聚硅氧烷成膜性好,化学稳定性好编辑本段微胶囊的制造方法和一般步骤制造方法物理法喷雾干燥法喷雾冷冻法空气悬浮法真空蒸发沉积法复凝聚法多空离心法物理化学法水相分离法油相分离法囊心交换法挤压法锐孔法粉末床法化学法界面聚合法原位聚合法分子包囊法辐射包囊法微胶囊化的一般过程a-内相在介质中的分散;b-加入成膜材料(壁材);c-壁材的沉积;d-壁膜的固化SPG膜乳化法在微胶囊中的应用SPG膜乳化器主要用于制备尺寸均一的乳液、乳珠、微球、微胶囊等,可以制备W/O,O/W,W/O/W,O/W/O型不同乳液。
《微胶囊化技术》幻灯片

三、微胶囊化工艺的选择 设计微胶囊化工艺必须要全面地考虑整个系统:
微胶囊 本身、释放机理以及各个组分的有效利用率。 1、根本原那么 (1)适宜的原料本钱;(2)原料的可用性:(3)良好生
产的可行性: (4)较低的综合制造本钱。 2、微胶囊壁材的选择 (1)微胶囊壁材的通透性:(2)微胶囊壁材的机械性能
食品工业用微胶囊化方法
1、喷雾枯燥微胶囊化 〔1〕典型工艺
疏水活性物
水和载体
热空气或冷空气
O/W悬浮液
雾化 枯燥室
水蒸气 别离器
枯燥胶囊粉末 喷雾枯燥法制备微胶囊的工艺流程
〔2〕喷雾枯燥法的优点 -- 能完全控制制成产品的大小、核心与外壳比例、溶液黏度及浓度 -- 能用于不稳定物质的微胶囊制作
二、相别离凝聚法 ·相别离法可分为水相系统相别离 法、有机相系统相别离法 ·制备方法:将核心物质分散在外 壳物质溶液中,藉由改变状态,让 含有核心物质的外壳聚合物能产生 凝集,而将其别离于聚合物溶液中 添加某种物质,使整个溶液系统别 离成高稠度溶液及稀薄溶液两相, 此种相别离称为凝聚或胶凝作用。
胃酸的杀菌作用等使得产品中绝大多数活菌 被杀死。采用微
胶囊技术可以保护双歧杆菌以抵抗不利的环 境,现采用双层
包裹法,用棕榈油作内层壁材将双歧杆菌包 裹起来,再用大
分子明胶溶液包裹制成双层微囊,活菌数高、
10、其它微囊化产品
一些营养强化剂、色素、维生素、矿物质、多肽、风 味剂等不稳定的成分都可以采用微胶囊技术增加其稳定性, 拓展其应用范围。
三、挤压法 ♦ 原理:将心材物质分散于融化的糖类物质中,然
后将其 挤压通过一系列模具并进入脱水介质,这时糖类物
质变硬, 同时将心材包裹,得到一种糖状的微胶囊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微胶囊造粒方法
1.物理方法 喷雾干燥, 喷雾凝冻, 空气悬浮, 真空蒸 发沉积, 静电结合, 多孔离心 2.物理化学方法 水相分离, 油相分离, 囊心交换, 挤压锐 孔粉末床, 熔化分散,复相乳液 3.化学方法 界面聚合,原位聚合,分子包囊,辐射包囊
(四)微胶囊的释放
1. 释放时间 立即 延时(缓释) 2. 释放方法 物理 电磁 化学 机械方法( 加压 破形 摩擦) 加热方法 燃烧 熔化 用酶, 溶剂或水对其溶解
2. 特点
包裹率高;多余壁材与微胶囊产品的分离效 果好。 壁材一般为纯物质,为热熔型,最好熔化后 粘度小于5000cP;
心材最好为球形(可小于150m)。
工作原理图:
三、物化法微胶囊造粒技术
(一)相分离法(水相,油相分离法) (二)囊心交换法 (三)挤压法 (四)锐孔法
(五)粉末床法
(一)相分离法
形成胶囊壁(薄膜)。
原理示意图:
活性单体举例:
2.特点
(1)聚合反应 缩聚或加聚反应, 如为前者,反应时会放酸, 不适合易酸变性的材料; (2)用于酶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单体; (3)可使疏水性也可使亲水性材料的溶液或分散 液微胶囊化; (4)膜极薄,约20纳米,有半透性; (5)其物性受反应时间影响; (6)微胶囊大小 1 至几微米,由第一种单体分散滴的大小决定 也受搅拌速度及乳化剂浓度影响。
第三章 微胶囊技术
概 述
微胶囊 一种具有聚合物壁壳的微型容器或包装品。 微胶囊造粒技术
将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包埋,• 封存在一种微
型胶囊内成为一种固体微粒产品的技术。
简 史
胶囊化:源于十九世纪---药物 微胶囊化: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设想用天然高分
子材料来包裹微小液滴;
微胶囊化的突破: 1955年,美国国家商业公司利用
2.特点
低温或常温颗粒化。
3.适合
室温下为固态的物质, 如氢化植物油, 脂肪酸脂, 脂肪醇, 蜡类,糖类和某些聚合物作为壁材的场合,以及特别热敏
性物质,如维生素, 矿物元素(硫酸亚铁)和风味物质等。
图例:
(三)空气悬浮法 (流化床法)
又称Wurster法。 1.装置构成
2.关键因素 心材性质---相对密度,熔点,脆碎度,挥发度,
(例1:制备粉末化白兰香精)
100ml3% 阿拉伯胶水溶液→ 混合乳化 ← 12ml 白兰香精 ↓ 100ml3% 明胶水溶液 → 复相混合 ← 温度50- 53C pH8 ↓ 10% 醋酸水溶液 → 调pH至4.07 ↓ 250ml 水 → 稀释 ↓ 形成凝聚相 ↓ 固 化 ↓ 水 洗 ↓ 过 滤 ↓ 干 燥 ↓ 粉末化白兰香精 (明胶:4.8时呈阴离子态,4.8时相反;阿拉伯胶呈阴离子态,不受pH影响)
粘度等; 壁材性质---粘度,浓度,附着力,所含溶剂的 性质等; 操作条件---喷入方式,气流的湿度、速度(临 界流速)等。
3. 局限性
心材状态---须为固体; 有湿颗粒互粘和干颗粒碰碎的现象。
(四)旋转悬浮分离法
1. 原理
心材分散于壁材注入转盘(物料呈单层被 壁材包裹)分离干燥/凝冻产品。
4.释放机理 (1)活性心材物质通过囊壁膜的扩散释放 (2)用外压或内压使囊膜破裂释放出心材 (3)用水溶剂等浸渍或加热等方法使囊膜降 解而释放出心材
(五)微胶囊产品的质量评定
1.溶出速度
反映囊心物质释放速度的指标 测定方法:因产品具体形式而定
2.心材含量
测定方法也因产品不同而异,多用采用溶剂 或水提取法测定。如:挥发性油类心材含量常用 索氏提取法测定
(二)原位聚合法
1.原理
在心材滴液表面形成(不溶性的)聚合 物膜。 与界面聚合的区别: 可溶的单体及催化剂全由分散相或全
由连续相提供。
原理示意图:
(三)分子包囊法
1.原理
主要指的是一种利用β-环状糊精分子作 为包覆介质,发生在分子水平上的微胶囊 化法。 β-环状糊精分子的结构见 图2-33
2.方法
一、 基本概念
(一)微胶囊粒子 1. 结构 由单核或多核的囊心物与单层或多层的固 体囊壁层构成。 2. 形状 球形,肾形,粒状,谷粒状,絮状,和块状。
3. 尺度
一般范围: 5200微米 有些也可达到:0.5 1000微米 注意: 不宜过大或过小: <5微米----布朗运动造成不易收集 >300 微米---- 表面静电作用减小 囊壁厚度: 0.2 10 微米
微胶囊研制出高品质无碳复写纸;
上世纪50年代中期-70年代:多种微胶囊化新方法问 世,并在商业化的应用中获得成功。
应
用
制药,食品,饲料,精细化工,照相器材, 机械制造业等。 为什么要在食品工业中应用? 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色香味; 防止营养物和生物活性及特有性能的损失与 破坏; 使不稳定的气体液体食品变成稳定的固体; 掩盖食品自身的异味。
2.产品大小
毫米级
3.类型
(1)心材液 落入 粉末状的壁材
(2)溶剂 落入 由心材壁材混合物构成的粉末床
(3)由壁材、心材和其他惰性材料组成
(4)心材相分散于壁材溶液的分散液滴入成膜材 料粉末床 (5)热熔化的心材液 滴入 惰性粉末床
4.装置
(五)熔化分散法
1.原理
心材分散于热熔化型壁材液,分散成微
第2步:极性液的微胶囊化
用(需胶囊化的)极性溶剂(乘壁尚有高渗透性)
对初始微胶囊中的非极性溶剂进行置换;
第3步:微胶囊壁处理成非渗透性
再用明胶的非溶剂(如乙醇,丙酮等)处理。
(三)挤压法与锐孔法
1.挤压法
原理
----心材壁材乳化液→挤压成丝→冷却固化→打断 成粒→分离、水洗和干燥→成品。 特点 ----基本上在低温下操作 适合热不稳定性产品 应用 ----香精香料,维生素C等100多种产品用此法生产
3.释放模型
(1)零级型
式中
dM t k0 dt
M----囊心物活性(或质量) t----时间 k0 ----常数
(2)一级型
dM t k 0 M 0 M t dt
式中 M0 ----t=0时囊心物活性(或质量)
(3)时间平方根倒数 dM t k o dt t (4)其他模型 对于特殊情况,根据实际需要,而采用 的模型。
壁材:6.5kg酪元酸钠+5.8kg结晶纤维素组成
乳化剂:500g蔗糖脂肪酸酯
稳定剂:0.6kg的Na3PO3
步 骤
第1步---壁材制作 ①Na3PO3溶解于83kg水+加入酪元酸钠溶解,升温60℃, ②结晶纤维素溶解于l5kg水中
将①②两种水溶液混合 +乳化剂--搅均--均质。
第2步---初始液制作 缓慢地往壁材水溶液+混合油脂(心材)--搅拌混合均匀。 第3步---喷雾干燥 得到产品----粉末化油脂(心材油脂含量为85.5%,壁材蛋白质和纤维
3.喷干法应用举例
壁材水溶液的调制 10-50% 的 -环状糊精 + 香味物质 糊精量的5-40% ↓ 均质乳化 ↓ 喷雾干燥 进风温度 130-190º C ,排风温度 60-90º C ↓ 成品
图例:
(二)喷雾冻凝法
1.造粒原理
壁材以熔融(而非溶解)液体状与心材混成混合液, 雾
化液滴受冷却后呈固态粒。
(3)食品工业中壁材举例
植物胶 ---阿拉伯胶,琼脂,藻酸盐,瓜儿胶,罗望子胶和卡拉胶等 多糖 ---黄原胶, 阿拉伯聚半乳糖等 淀粉 ---玉米,马玲薯等 交联改性、接枝共聚 纤维素 --- 羧甲基,羧乙基,乙基 ,二醋酸,丁基醋酸,硝酸等 蛋白质 ---明胶, 酪蛋白, 玉米蛋白, 大豆蛋白等 聚合物 ---聚乙烯醇, 聚氯乙烯等 蜡与类脂物 ---石蜡, 蜂蜡, 硬脂酸和甘油酸脂等
滴并在冷却介质中冷却,壁材(如蜡类物)
固化而成为微胶囊。
2.特点
特别适合于水溶性心材物的微胶囊化, 冷介质可是液体也可是气体。
四、化学法微胶囊造粒技术
界面聚合法,原位聚合法,分子包囊法,等
(一)界面聚合法
1.原理
利用分别溶解在不同溶剂中的两种活性
单体,当一种溶液分散在另一聚合反应而
2.锐孔法
原理
----初始液(如以藻酸钠作壁材的溶液)通过锐孔成微
粒状进入一种能使其固化的液体(如氯化钙液)而造成 固化(在囊外形成藻酸钙所至).
锐孔结构
---- 见(图2-25) ( 图2-26)
(四)粉末床法
1.原理
液滴进入干粉末会成球状。如使液球边 沿沾有被弄湿的粉末,• 可使得清晰而固定的 相分离现象能持久存在。
(二)材
料
1.心材(囊心物质) ----微胶囊内部装载的物料
食品工业中心材举例: 生物活活性物 食用油脂 酒类 酶和微生物细胞 甜味剂,酸味剂,防腐剂 香精,精油 色素 ……
2.壁材(包囊物质) ----外部包囊的壁膜物料
(1)组成 有机和无机, 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 (2)壁材的选材原则 能与心材配伍但不发生化学反应; 满足安全卫生要求; 适当的渗透性、吸湿性、溶解性和稳定性等。
素含量分别为7.2%和7.1%,水分0.3%)
香精香料的β-环糊精-喷干微胶囊工艺
3.微胶囊尺寸
胶囊大小可用显微镜进行测量,也可用别的 粒度测定方法测定
二、物理法造粒技术
(一)喷雾干燥法 1.步骤
心材 + 壁材溶液 → 混合液 → 喷雾 干燥
(分散相) (连续相) (初始液) (小囊滴) (颗粒成品)
2.特点
优点:简单,易工业化流水作业,生产能力大,成本低。 缺点:包囊率低,心材可能在壁材外面,影响质量,设备造 价高,能耗大。
(1)把环状糊精和外来分子混合在一起, 然后搅拌混合
(2)先使固体环状糊精与外来分子混合, 再加水制成糊状 (3)往环状糊精溶液中通入气体(囊心材 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