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囊化技术

合集下载

第四章-动物细胞的微囊化培养

第四章-动物细胞的微囊化培养

2、“人工细胞” ——“人工胰腺”
80年代初, Lim等人将微囊化技术与组织细胞移 植相结合, 制备了海藻酸钠/聚赖氨酸(APA)微胶囊, 包埋猪胰岛细胞形成“人工细胞”, 并移植入糖尿 病大鼠体内, 成果成功地调整了血糖水平, 代行了 大鼠胰腺功能, 因而被称为“人工胰腺”。该成果 很好地处理了组织细胞移植过程旳免疫排斥问题, 防止或降低了昂贵旳免疫克制剂旳使用, 为组织细 胞移植治疗神经/内分泌系统疾病提供了新思绪。
可降解型
乳酸/乙醇酸共聚物、聚正酯、聚内酯、聚 酐、聚烷基氰基丙烯酸酯、聚氨基酸
非降解型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酰胺、聚酰胺、
聚苯乙烯、乙烯醋酸乙酯共聚物、聚氯乙 烯等
制备措施
化学法
界面聚正当、乳化法、辐射化学法
物理化学法 相分离法、溶剂蒸发法、界面沉积法、喷雾干燥法
物理法
静电沉积法、气相沉积法、流化床喷雾包衣法
动物细胞微囊化培养旳成功为干扰素、乙肝表 面抗原(HBsAg)、单克隆抗体(MAb)等)旳产生提供 了广泛应用前景。
表4-1 微胶囊制备材料
起源
类型
材料
脂质 卵磷脂、神经鞘髓磷脂等
天然 多糖 海藻酸盐、壳聚糖、琼脂、淀粉等
半合成 合成
蛋白质 明胶、白蛋白、纤维蛋白
纤维素类 羧甲基纤维素钠、已基纤维素、醋 衍生物 酸纤维素及其酯等
3、90年代以来, 医学界开始尝试以微胶囊作为基因 重组细胞旳免疫隔离和运载工具, 利用重组细胞 旳代谢产物调整机体生理功能, 治疗有关疾病。
微囊化人胰岛 培养15d 微囊化肝癌细胞 培养40d 微囊化小牛肾上腺 嗜铬细胞 培养0d
4、目前,微胶囊旳应用研究涉及药物控制释放、 动植物细胞培养、细胞和酶旳固定化以及生化 物质分离等领域, 已经成为材料、化学、化工、 生物和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工作者旳研究热点。

化妆品中活性成分的微囊化研究

化妆品中活性成分的微囊化研究

化妆品中活性成分的微囊化研究化妆品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对于皮肤保养和美容的需求不断增长。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化妆品品牌不断进行研发,并引入了微囊化技术。

本文将介绍微囊化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并对其进行研究。

一、什么是微囊化技术微囊化技术是一种将活性成分封装在微小胶囊或囊泡中的技术。

通过该技术,可以将化妆品中的活性成分稳定地储存,并在使用时释放出来。

这种技术能够延长活性成分的效果,并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使用体验。

二、微囊化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1. 质地调整通过微囊化技术,化妆品的质地可以进行调整。

例如,在面霜中添加微囊化的保湿成分,能够提供长时间的保湿效果,并且不会给皮肤带来油腻感。

这种技术使得化妆品能够适应不同肌肤类型的需求。

2. 提高活性成分的稳定性一些活性成分,如维生素C和果酸等,在化妆品中存在稳定性的问题。

通过微囊化技术,可以将这些活性成分封装在囊泡中,减少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从而延长其稳定性。

这使得化妆品能够保持活性成分的功效,并在使用过程中持续释放。

3. 提高成分的渗透性微囊化技术还可以改善化妆品中活性成分的渗透性。

微囊化的成分能够更好地被皮肤吸收,提高了其在皮肤中的效果。

例如,添加微囊化的抗衰老成分,可以更好地渗透到皮肤深层,从而减少细纹和皱纹的出现。

三、微囊化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1. 研究现状微囊化技术是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并在化妆品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许多研究机构和化妆品品牌都在开展与微囊化相关的研究工作。

他们通过调整微囊的材料、尺寸和制备方法等参数,来改善微囊化技术的效果。

2. 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微囊化技术在化妆品行业的应用将继续发展。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新型微囊化成分的出现,以及更多创新的微囊化制备技术的引入。

这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加高效和个性化的化妆品产品。

四、结论微囊化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不断扩大,为化妆品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通过微囊化技术,化妆品能够有效稳定活性成分,并提高其渗透性。

微囊化技术

微囊化技术

性质及胶囊化方法 磁作用等,囊壁所 影响。可以是单层 包埋的组分可在控 结构,也可以是双 制速率下释放。
层或多层结构。
液态药物固态化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优点
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
减少药物间的配伍变化
具有缓、控释和靶向性能 减少药物的刺激性
材料
天然囊材
半合成囊材
合成囊材
无毒稳定性好可降解且 降解产物无毒副作用
微囊化技术 mircocapsulation
汇报人:朱婷婷 学号:20120230
汇报内容
制备方法
概述
展望
. 将固态或液态药物包裹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 子材料中而形成的直径1~ 5000um的微小囊状 物, 称为微型胶囊, 简称微囊。
. 微囊的粒径属于微米级, 粒径在纳米级的称为 纳米囊, 而外形取决于囊心物质的性质和囊材 凝聚的方式。
复凝聚法
通过2种带有相反电荷的囊材相互交联而凝聚成 囊,其环境因素,如成囊温度、pH值等都将影响 微囊的性质。
盐酸青 藤碱微囊
程亮等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出盐酸青藤碱微囊。 此法所得微囊呈圆球形,表面光滑,无粘连,粒径大多分布在 4~12um,且微囊性质稳定。体外实验表明,盐酸青藤碱制成微 囊后释放速度减慢,延长了药物作用时间,并且可以进一步制成 片剂、胶囊剂等缓释制剂。
明胶、阿拉伯胶、 海藻酸钠、壳聚 糖、淀粉、蛋白 质、琼脂
毒性小粘性大易水解
甲基纤维素、乙 基纤维素、醋酸 纤维素、羧甲基 纤维素
化学稳定性成膜性好
PLA、PLGA、 PLA/PEG、 PHB
界面聚合法 原位聚合法 锐孔法 包接络合物法 辐射化学法
凝聚法(相分离法) 复相乳液法 熔化分散与冷凝法 囊心交换法 粉末床法

药物微囊化的制备原理

药物微囊化的制备原理

药物微囊化的制备原理药物微囊化是将药物包裹在微囊结构中,以实现药物的缓释和控制释放的技术。

药物微囊化的制备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选择:药物微囊化的首要任务是选择合适的药物,通常选择那些具有良好的疗效但又有一定毒性或副作用的药物,以减少其对机体的伤害。

同时,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溶解度、分子量、稳定性等也需要考虑,以便进行后续的微囊化制备工艺。

2. 材料选择:药物微囊化主要采用聚合物材料,如天然或合成聚合物,聚乳酸酰胺、明胶、壳聚糖等。

材料选择的关键是材料与药物之间的相容性和生物相容性,材料要能稳定地包裹药物,并在体内能够降解和排泄。

3. 微囊化技术:药物微囊化的制备一般采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包括凝聚法、机械法和喷雾干燥法。

其中凝聚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利用药物和聚合物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如静电作用力、范德华吸引力、氢键等,将药物包裹在微囊结构中。

机械法则是通过机械剪切力、决裂力等力的作用,将药物包裹在微囊内。

化学方法包括化学共沉淀法、溶液浸渍法、界面聚合法等。

其中化学共沉淀法是将药物和聚合物材料在溶液中共同溶解或悬浮,然后通过加入沉淀剂或改变温度、pH值等条件,使药物和聚合物材料发生共沉淀反应,形成微囊结构。

4. 控制释放系统:药物微囊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药物的缓释和控制释放。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微囊结构中引入控制释放系统。

常用的控制释放系统包括包膜系统、智能释放系统和孔隙控制系统等。

包膜系统是在微囊外表面形成一个包膜,通过包膜的特性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智能释放系统则是根据环境条件如温度、pH值等的改变来调控药物的释放速率,常用的智能释放系统包括响应型聚合物、温度感应性微囊等。

孔隙控制系统是通过控制微囊内部的孔隙结构来实现药物的缓释和控制释放。

总之,药物微囊化的制备原理是通过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材料,利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将药物包裹在微囊结构中,并通过引入控制释放系统实现药物的缓释和控制释放。

食品化学微胶囊化技术

食品化学微胶囊化技术

微胶囊化技术一、基本概念微胶囊造粒技术:或称微胶囊是将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包埋、封存在一种微型胶内成为一种固体微粒产品的技术,这样能够保护被包裹的物料,使之与外界不宜环境相隔绝,达到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色香味、性能和生物活性,防止营养物质的破坏与损失。

二、微胶囊技术的优越性1、可以有效减少活性物质对外界环境因素(如光、氧、水)的反应2、减少心材向环境的扩散和蒸发3、控制心材的释放4、掩蔽心材的异味5、改变心材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形状、密度、分散性能)、化学性质等对于食品工业,可以使纯天然的风味配料、生理活性物质融入食品体系,并能保持生理活性,它可以使许多传统的工艺过程得到简化,同时它也使许多用通常技术手段无法解决的工艺问题得到解决。

二、基本原理微胶囊技术实质上是一种包装技术 ,其效果的好坏与“包装材料”壁材的选择紧密相关,而壁材的组成又决定了微胶囊产品的一些性能如:溶解性、缓释性、流动性等,同时它还对微胶囊化工工艺方法有一定影响,因此壁材的选择是进行微胶囊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微胶囊造粒技术针对不同的心材和用途,选用一种或几种复合的壁材进行包覆。

一般来说,油溶性心材应采用水溶性壁材,而水溶性心材必须采用油溶性壁材。

心材:微胶囊内部装载的物料。

壁材:外部囊的壁膜。

一种理想的壁材必须具有如下特点:高浓度时有良好的流动性,保证在微胶囊化过程中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能。

能够乳化心材并能形成稳定的乳化体系。

在加工过程以及储存过程中能够将心材完整的包埋在其结构中。

易干燥以及易脱溶。

良好的溶解性。

可食性与经济性。

三、功能1、液态转变成固态液态物质经微胶囊化后,可转变为细粉关产物,称之为拟固体。

在使用上它具有固体特征,但其内相仍是液体。

2、改变重量或体积物质经微胶囊后其重量增加,也可由于制成含有空气或空心胶囊而使胶囊而使物质的体积增加。

这样可使高密度固体物质经微胶囊化转变成能漂浮在水面上的产品。

3、降低挥发性易挥发物质经微胶囊化后,能够抑制挥发,因而能减少食品中的香气成分的损失,并延长贮存的时间。

药剂学知识点归纳:微囊化方法分类-单凝聚法

药剂学知识点归纳:微囊化方法分类-单凝聚法

药剂学知识点归纳:微囊化方法分类-单凝聚法
药剂学虽然是基础学科,但是很多学员都觉得药剂学知识点特别多,不好复习。

今天就带着大家总结归纳一下药剂学各章节的重点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记忆。

微囊化方法分类-单凝聚法
根据药物和囊材的性质,微囊的粒径、释放性能以及靶向性要求,可选择不同的微囊化方法。

微囊化方法可归纳为物理化学法、物理机械法和化学法三大类。

(一)物理化学法
本法成囊在液相中进行,系在囊心物与囊材的混合溶液中,加入另一种物质或不良溶剂,或采取适宜方法使囊材溶解度降低而凝聚在囊心物周围,形成一个新相。

这种制备微囊的方法又称为相分离法。

根据形成新相方法不同,相分离法又分为单凝聚法、复凝聚法、溶剂-非溶剂法、改变温度法和液中干燥法。

1.单凝聚法:单凝聚法是相分离法中较常用的方法,它是在一种好成绩子囊材溶液中加入凝聚剂以降低囊材溶解度而凝聚成囊
的方法。

现以明胶为囊材说明制备微囊的基本原理:将药物分散在明胶材料溶液中,然后加入凝聚剂(强亲水性电解质硫酸钠或
硫酸铵的水溶液,或强亲水性的非电解质如乙醇或丙酮),由于明胶分子水化膜中的水分子与凝聚剂结合,使明胶溶解度降低,从溶液中析出而凝聚成囊。

此时凝聚过程是可逆的,一旦解除促进凝聚的条件,就会发生解凝聚,使凝聚囊很快消失。

在制备过程中可以利用这种可逆性,经过几次凝聚与解凝聚过程,直到析出满意的凝聚囊。

最后再采取措施使囊壁交联固化,使之成为不凝结、不粘连、不可逆的球形微囊。

明胶是最常用的囊材,以明胶为囊材单凝聚法的工艺流程如下:。

微胶囊化技术

微胶囊化技术

微胶囊化技术第一节微胶囊化概述1、基本概念•微胶囊:是指一种里面包埋有液体、固体或气体组分,而外面为聚合物壁壳的微型容器或包装体。

•囊壁:微胶囊的聚合物壁壳,也称为外壳或保护膜。

•囊心:被包埋的物料组分,也称囊核或填充物。

•微胶囊化过程:将待包埋目标物质分成细粒,然后以这些细粒为核心,将成膜材料在其表面沉积、涂层的过程。

•微胶囊化技术:将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包埋在微小而封闭的胶囊内的方法与技术。

2、微胶囊化特性1)微胶囊可包埋固体、液体和气体。

2)微胶囊大小一般在5~200um范围。

当胶囊粒度小于5um时,由于布朗运动难于收集;当粒度超过200um时,由于表面的静电摩擦系数减小而稳定性下降。

3) 被包埋组分与囊壁是互相分离的两相。

4)囊壁较薄,厚度一般在0.2um至几微米,通常不超过10um。

5)囊壁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是双层或多层结构。

囊心可以是单一组分(如单核),也可以是多种组分(多核、多核-无定形等)。

6)在特定条件下如加压、揉破、摩擦、加热、酶解、溶剂溶解、水溶解、电磁作用等,囊壁所包埋的组分可在控制速率下释放。

7)微胶囊形状和结构受被包埋物料结构、性质及胶囊化方法影响。

一般为球体、粒状、肾形、谷粒形、絮状和块状。

常见微胶囊的各种结构。

微囊化产品特性研究3、微胶囊化发展药物胶囊化已有150多年历史,而微胶囊化则出现于20纪30年代。

1936年美国大西洋海岸渔业公司提出了用液体石蜡制备鱼肝油明胶微胶囊专利。

1949年Wurster发明了微胶囊化的空气悬浮法技术,实现了固体微粒的微胶囊化。

1953年Green发明了凝聚法微胶囊化技术,实现了液体物料的微胶囊化,并研制出无碳复写纸(NCR纸),这是微胶囊化技术第一次商业应用,随后该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迄今为止,微胶囊化技术在化工、食品、医药、生化、印刷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其理论和实践也日趋成熟。

4、微胶囊的功能1)改变物料存在状态、质量和体积。

微囊化技术的应用研究

微囊化技术的应用研究

微囊化技术的应用研究随着人们对健康保健及美容的要求不断提高,微囊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微囊化技术是一种将有机物通过包覆技术转化成微小囊泡的技术,这种囊泡可以用于各种领域,像药物、化妆品等。

本文着重论述了微囊化技术的应用研究。

一、药物微囊化技术微囊化技术在药物领域的应用在不断拓展。

微囊化技术能够将药物包裹在小胶囊里,对于药物的保护即集中贮藏起了积极作用。

同时,微囊化技术能够实现分子稳定,有利于药物对疾病部位的治疗。

此外,药物微囊化技术也可以增加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对人体的不良反应,保证药物的治疗效果。

对于一些缩短药物作用时间的药物,微囊化技术也能够起到“缓慢催化”的作用,使药物释放出来的时间更长,从而增强药物的作用效果。

二、美容微囊化技术除了药物领域,微囊化技术在美容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其中香精、防晒霜、润肤霜等护肤品是最常见的。

相比于传统的护肤品,微囊化护肤品能够在肌肤表层形成类似于细小的胶囊,使得护肤品的成分可以被肌肤充份吸收,从而起到更好的滋润和保养肌肤的作用。

微囊化技术的最大特点是能有效地解决护肤品中成分的不稳定性,使得成分在肌肤上保持更长时间的有效性。

在化妆品领域中,也有一些新型的微囊化技术,其中有一种新型的微囊化技术能够将油性成分包裹在水性成分中,从而达到充分滋润肌肤的效果。

三、食品微囊化技术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营养的关注,一些拥有保健功能的食品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

而微囊化技术也在保健类食品中得到了应用。

在食品微囊化技术中,该技术一般会应用于一些新型的营养保健食品,比如复合维生素片和葡萄籽营养素等。

在这些食品中,微囊化技术能够保证其中营养成分的活性,还能保护其在人体消化道的受到破坏。

此外,在一些加工食品中,微囊化技术也有应用。

比如,在烤鸡肉中添加脂质微囊化剂,可以使烤肉更加鲜美,而不会出现肉烤老的情况。

总之,微囊化技术应用广泛,它能够在药物领域中实现药物的有效治疗,也能在化妆品领域中起到滋润和保养肌肤的作用,还能在保健食品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发展
微囊可看作是一种药物包裹在囊膜内而形成的微型无 缝胶囊,是近二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 微型胶囊最初用于“无碳复写纸”的生产,60年代初 始用于药物包裹,目前,国内外有数十种药物被包裹成 微囊制成各种制剂,是很有发展潜力的一种新型制剂。 微囊化技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化分为三个阶段,70 年代主要应用的是5μm~2mm的微囊;80年代发展了粒 径在0.01~10 μm的微粒和毫微粒,这种微粒能显著延长 药效、降低毒性、提高生物利用度;第三代产品主要集 中在毫微粒上,这种微粒具有被动或主动靶向性。
4.壳聚糖
由甲壳素脱乙酰化后制得的一种天 然聚阳离子多糖,可溶于酸或酸性 水溶液,无毒、无抗原性,在体内 能溶菌酶等酶解,具有优良的生物 降解性和成膜性,体内可溶胀成凝 胶。
(二)半合成高分子囊材
特点:毒性小、粘度大、成盐后溶解度大 1.羧甲基纤维素盐SCMC:遇水粘性大,遇酸不溶 CMC-Na 0.1%-0.5% -明胶3%=2:1 2.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肠溶材料,用量3%, 可单独用 3.乙基纤维素(EC):化性稳,适用多种药物微囊化,不 溶于水、甘油、丙二醇,可溶于乙醇,遇强酸易水解, 不适于强酸药的包囊。 4.甲基纤维素(MC):单用量1%-3%or与明胶何用 5.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溶于冷水不溶于热水, 有表面活性,粘度较大。
CH=NR’+2H2O
பைடு நூலகம்
④影响成囊因素 1)凝聚剂的种类和pH值 用电解质作凝聚剂时,阴离子对胶凝
起主要作用,强弱次序为枸橼酸>酒石
酸>硫酸>醋酸>氯化物>硝酸>溴化物>碘 化物,阳离子电荷数愈高胶凝作用愈强。
明胶单凝聚条件(凝聚剂及pH值)
明胶 Mr 3万 4万 5万 6万 明胶 Mr 3万 4万 5万 6万 2 4 叔丁醇 6 8 10 12 2 4 2 4 甲醇 6 8 10 12 2 4 乙醇 6 8 10 12 2 4 异丙醇 6 8 10 12
(一)物理化学法 此法亦称相分离法(phase separation) 是在芯料与囊材的混合物中(乳状或混悬状), 加入另一种物质(无机盐或非溶剂或采用其他 手段),用以降低囊材的溶解度,使囊材从溶 液中凝聚出来而沉积在芯料的表面,形成囊膜, 囊膜硬化后,完成微囊化的过程。 微囊化步骤:囊芯物的分散、囊材的加 入、囊材的沉积和囊材的固化4步
○ ○ ○ ○ ○ ○
○ ○ ○ ○ ○ ○ ○ ○ 二氧六环 6 8 10 12 2
○ ○ ○ ○ ○ ○ ○ ○ ○ ○ ○ ○ ○ ○ ○ ○ ○ ○ 硫酸钠 4 6 8 10 1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最有前途的特点-毫微囊
药物以溶解、嵌合、吸附或化学键结合等多种 形式与载体材料构成毫微囊后,由于其粒径小, 静脉注射后被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作为异物 吞噬而迅速分布于肝脏和脾脏、肺及其他器官, 故毫微囊具有良好的器官靶向性。 由载体材料携带药物而成为毫微囊静脉注射剂 是现今使用的有效靶向制剂之一。
此外,微囊技术广泛用于农业、 食品、石油、印刷、印染、照相及
日用品工业等方面。
药物微囊化的特点
掩盖药物不良气味及口味:如鱼肝油、氯贝丁酯、 生物碱类及磺胺类。 提高药物稳定性:ß -胡萝卜素、阿司匹林、挥 发油、薄菏脑/水杨酸甲酯、樟脑混合物等。 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或减少对胃的刺激性:尿激 酶、红霉素、胰岛素;氯化钾、吲哚美辛。 液态药物固态化:油类、香料、液晶、脂溶性维 生素。
可作复合材料的还有:海藻酸盐与聚赖氨
酸(或壳聚糖)、白蛋白与海藻酸(或阿拉伯胶)。
复凝聚法的工艺流程
明胶、阿拉伯胶在PH4.5水溶液中的复 凝聚三元相
单凝聚法与复凝聚法分析
不同点 单凝聚法 复凝聚法
囊材数
凝聚剂 凝聚原理
一种
电解质(Na2SO4) 盐析破坏水化膜
两种
醋酸(PH调节剂) 电荷中和
选择囊材须注意
从物理化学角度 考虑粘度、渗透性、吸湿性、溶解性、稳定性及 药物的性质, 临床要求,通常挑选几种囊材,先做成囊性试验, 最后经处方、工艺筛选,确定囊材。
微囊的制备方法
根据药物和囊材的性质和微囊的粒径、
释放性性以及靶向性要求,可选用不同的微
囊化方法,可归纳为物理化学法、物理机械
法、化学法三类。
1、单凝聚法(simple coacervation) ①基本原理:将一种凝聚剂(强亲水性电解质 或非电解质,如硫酸钠、硫酸铵、乙醇、丙醇等) 加入某种水溶性囊材的溶液中(其中已乳化或混 悬芯料),由于大量的水份与凝聚剂结合,使体 系中囊材的溶解度降低而凝聚出来,最后形成微 囊;或将药物分散在含有纤维素衍生物的与水混 溶的有机溶剂中,后加无机盐类的浓溶液,使囊 材凝聚成囊膜而形成微囊。
囊材coating material
(-)天然高分子:稳定无毒成膜性好价廉,常用 1.明胶:多种氨基酸顺序结合形成的两性蛋白质分子量 1500-25000,通常是混合物来自动物骨质、皮革。 用量是20-100g/L。根据水解方法不同可分为: A型明胶:等电点PH7-9, B型明胶:等电点PH4.7-5,稳定而不长霉 2.阿拉伯胶:由苏丹和塞内加尔区域的Acacia 树的渗出 物干燥而得,系高分子多糖类及其钙、镁、钾盐。用 量是20-100g/L,不单独用,常与明胶合用。 3.海藻酸钠:用稀碱从褐藻中提取的多糖类化合物 ,溶 于水,PH4.5-10稳定,不溶于乙醇乙醚及其它有机 溶媒,产品不同粘度不同。与甲壳素或赖氨酸合用。
4)凝聚囊的流动性及其与水相间的界面张力 为了得到良好的球形微囊,凝聚后的凝聚囊 应有一定的流动性。 降低凝聚囊-水间的界面张力,可增加凝聚囊
的流动性,使凝聚囊易于分散呈小球。
5)固化
常使用甲醛作固化剂,通过胺醛缩合反应 使明胶分子互相交联固化,最佳pH为8~9。
R-NH2+HCHO+NH2-R’ R-NH-CH2-NH-R’+H2O 若药物不宜在碱性环境,可改为戊二醛,在 中性介质通过希夫反应(Schiff reaction) 使 明胶分子互相交联固化。 R-NH2+OHC-(CH2)3-CHO+NH2-R’RN=CH-(CH2)3-
下带正电荷)作囊材,药物先与阿拉伯胶相混合,
制成混悬液或乳剂,负电荷胶体为连续相,药物
(芯材)为分散相,在40-60℃温度下与等量明胶溶 液混合(此时明胶带负电荷或基本上带负电荷), 然后用稀酸调节pH4.5以下使明胶全部带正电荷 与带负电荷的阿拉伯胶凝聚,使药物被包裹。
与明胶发生复凝聚作用,带负电荷天然植物 胶还有:桃胶、果胶、杏胶、海藻酸等;合成 纤维素有:CMC、CAP等。
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禁忌:阿司匹林与氯苯拉敏 配伍后可加速阿司匹林的水解,分别包囊后得以 改善。 缓释或控释:可用高分子材料制成微囊使药物缓 释或控释。 将药物微囊化后制成靶向制剂 将活细胞或生物活性物质包囊:如胰岛、血红蛋 白等包裹,在体内生物活性提高,而具有很好生 物相容性和稳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花费了巨大财力、人力筛选 新药,成百上千极有前途的药物落选,仅因为口 服的活性低,注射的半衰期短。如采用微囊化技 术,药物微囊化后通过非胃肠道缓释给药,许多 按过去标准认为不合格的落选药物,可能做成满 意的新药。这对新药的开发利用特别有意义。
微囊化技术 Microencapsulation
兰州大学药剂教研室 主讲教师:张晓云
概述
一、概念 微型包囊术(microencapsulation,微囊化)系利用天 然的或合成高分子材料或共聚物(简称囊材)作囊膜壁壳 (membrane well),将固体或液体药物(简称囊芯物)包 裹而成药库的微型胶囊(简称微囊,microencapsule)。 外观呈粒状或圆球形,一般直径在5~400μm之间。 若使药物溶解和(或)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基质中,形 成基质型(matrix type)微小的球状实体的固体骨架物称 微球(microsphere)。 微囊和微球的粒径属微米级,粒径在纳米级的分别 称为纳米囊和纳米球。
2)药物吸附明胶的量
药物多带正电荷而具有一定电势,加 入明胶后,因吸附带正电的明胶使药物的 电势值增大。
电势的增加值反映了被吸附的明胶量, 实际是吸附明胶的量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 包裹成囊。
3)增塑剂的影响
在单凝聚法制备明胶微囊时加入增塑剂,可减少
微囊聚集,降低囊壁厚度,且加入增塑剂的量同
释药半衰期t1/2之间呈负相关。
聚酯类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生物降解 高分子,基本上都是羟基酸或其内酯的聚合物。 常用的羟基酸是乳酸(lactic acid)和羟基乙酸 (glycolic acid)。 聚酯特性常用热分析法测定,主要参数 是玻璃化温度Tg和晶体熔点Tc(当聚合物有一 定程度结晶性时)。热分析可了解载药微囊结 构及其变化。
3)药物及凝聚相的性质 单凝聚法在水性介质中成囊,因此要求药 物难溶于水,但也不能过分疏水,否则仅形成 不含药物的空囊。 成囊时系统含有互不溶解的药物、凝聚相和 水三相。 微囊化的难易取决于明胶同药物的亲和力, 亲和力强的易被微囊化。
脚标C表示药物,L表示溶液,N表示凝聚相。 当 90º >>0º 可凝聚成囊。
稀释剂
成囊关键
Na2SO4溶液
凝聚剂种类和PH

PH、浓度
单凝聚法与复凝聚法分析2
相同点 单凝聚法与复凝聚法
方法归类
适应药物
相分离凝聚法
固态或液态难溶性可被囊材相润湿
微囊化步骤
囊形良好的必要 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