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来历
关于小麦的故事

关于小麦的故事
小麦的故事始于远古时代。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发现,早在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种植小麦了。
当时的人们发现了小麦的种子可以食用,并且可以通过种植来获得更多的食物,于是开始了小麦的栽培。
这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农业时代,小麦也成为了人类的重要食物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小麦的种植和培育进行了不断的改良和提高。
在不同的地区,人们培育出了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各种小麦品种,使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人们还利用小麦研发出了各种小麦制品,如面粉、面包、面条等,丰富了人们的饮食。
在现代社会,小麦已经成为了全球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它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小麦制品也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面包、面条等,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见食物。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出现,小麦的种植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何有效地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成为了当
前小麦种植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人们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不断
寻求改良小麦品种和种植技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总的来说,小麦是人类的重要食物之一,它的种植历史悠久,
经过不断的改良和提高,成为了全球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在未来,人们需要继续努力,保护好小麦资源,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
让我们一起珍惜小麦,珍惜我们
的美好生活。
小麦-有关小麦的资料

小麦-有关小麦的资料
小麦是小麦系植物的统称,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起源于中东新月沃土(levant)地区,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的农作物之一,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
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伏特加,或生质燃料。
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a及维生素c等。
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产量几乎全作食用,仅约有六分之一作为饲料使用。
2010年,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位居第二的粮食作物(6.51亿吨),仅次于玉米(8.44亿吨)。
一年生草本,高30~120公分。
叶鞘无毛。
叶舌膜质,短小。
叶片平展,条状披针形,长10~20公分,宽5~10公分。
穗状花序圆柱形,直立,长5~10公分,宽约1公分,穗轴每节着生1枚小穗。
小穗长约10公分,含3~5小芝,两侧鹾扁,侧面向穗轴,无柄。
颖卵形,近革质,中部具脊,顶端延伸成短尖头或芒。
外稃扁圆形,顶端无芒或具芒。
内稃与外稃近等长,具2脊。
颖果卵圆形或矩圆形,顶端具短毛,腹具纵沟,易与稃片分离。
花果期7~9月。
颖果大,长圆形,顶端有毛,腹面具深纵沟,不与稃片粘合而易脱落。
小麦是一种温带长日照植物,适应范围较广,自北纬17deg;~50deg;,从平原到海拔约4000m的高原(如中国西藏,新疆高原地区)均有种植。
小麦故事名称

小麦的故事小麦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也是全球最为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
它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
以下是关于小麦的故事:起源:小麦最早起源于亚洲的中东地区,约在1万年前。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的小麦种植活动发生在现在的伊拉克和叙利亚地区。
当时,人们开始将野生的小麦收割下来,培育和种植它,并逐渐选育出更为高产的品种。
农业革命:小麦的种植与农业革命密切相关。
在人类从游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定居农业社会后,小麦成为了主要的粮食来源之一。
人们开始将农耕和畜牧结合起来,种植大面积的小麦田,并发展了灌溉系统来提供足够的水源。
传播与发展:随着农业社会的发展,小麦的种植逐渐向其他地区传播。
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是小麦种植的重要地区。
随着贸易和探险的发展,小麦种子传播到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
不同地区的农民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培育出适应性更强的小麦品种。
现代培育与改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科学家对小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通过选择育种、基因改良和农业实践的改进,培育出了高产、耐病虫害和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
这些改良品种对全球粮食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全球重要性: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全球人口提供了大量的主要食物来源。
面包、面条、饼干、麦片等食品中的小麦成为人们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麦的种植也为农民提供了生计,并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面临的挑战:尽管小麦在全球粮食供应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气候变化、疾病和虫害的威胁,以及土地和水资源的有限性都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影响。
因此,持续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对小麦的种植和未来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小麦的故事是一个与人类农耕文明息息相关的故事,它的发展见证了人类农业从古代走向现代的演变过程。
通过不断地培育和改良,小麦将继续为人类提供重要的粮食资源,并为农民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关于小麦的文学常识

关于小麦的文学常识
小麦最早的称呼叫“来”,繁体字为來。
來似麦穗,后来又在來字下面加夕,像是麦的根,这才出现繁体字麥。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许氏说文云:天降瑞麦,一来二麰,像芒剌之形,天所来也。
如足行来,故麥字从來从夕。
夕音绥,足行也。
诗云,贻我来牟是矣。
”据《汉字拾趣》解释,来牟是麦的拆音字。
所谓拆音,就是把麦字的字音,拆开来读;也可以把来牟两字读快点,就能读出麦字的字音来。
由此,来牟又成为古代对小麦的另一称谓。
按照传统的说法,小麦起源于西亚。
先由野生一粒小麦和拟斯卑尔脱山羊草天然传粉,进化成二粒小麦;二粒小麦又与粗山羊草“通婚”,才得到穗大、籽粒多的普通小麦。
在西亚和西南亚一带,至今还广泛分布有野生一粒小麦、野生二粒小麦及与普通小麦亲缘关系较近的粗山羊草。
叙利亚西南部、以色列西北部和黎巴嫩东南部则是野生二粒小麦的分布中心和栽培二粒小麦的起源中心。
小麦的发展史

小麦的发展史一、起源与种植初期小麦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谷物植物,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人类通过不断野外觅食中发现了小麦的种子,认识到小麦具有潜在的食用价值。
于是,人们开始采集、种植和培育小麦,使其成为人类农业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二、农业文明与小麦的传播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文明逐渐形成。
小麦作为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农业文明的兴起开始广泛传播。
尤其是在古代中东地区,小麦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支柱,推动了古代文明的繁荣和交流。
随后,小麦逐渐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成为这些地区农业发展和人民生存的重要依托。
三、小麦的品种改良与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1.传统品种改良:古代人们通过选择优质种子和进行选育,逐渐培育出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小麦品种。
这些品种改良的方式主要依靠自然选择和农民的经验。
一些耐旱、耐寒或抗病虫害的小麦品种逐渐形成并得以广泛种植。
2.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育种技术也得到了飞速进步。
通过杂交育种、基因编辑和遗传改良等手段,科学家们开始在小麦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不断改良小麦的抗病虫害性、产量和质量等特性,人们获得了更多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
四、小麦的种植与全球粮食安全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证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小麦的全球产量:目前,全球小麦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数百万公顷,全球小麦年产量超过7亿吨。
小麦主要种植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地,其中中国、印度和美国是全球三大小麦生产国。
2.小麦的贮存与加工:小麦的贮存和加工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人们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粮仓、农机具和先进的粮食加工设备,来确保小麦能够有效储存和加工,减少粮食损耗并提高食品安全和质量。
3.科技创新与小麦种植:随着信息技术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全球小麦种植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例如,通过农业无人机、精准农业和智能化农机设备等手段,科技创新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更高效、节能和环保的解决方案。
小麦的历史

小麦的历史
小麦,这一在全球粮食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作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从野生种类到今天的多样化品种,小麦的演化过程充满了人类智慧与自然选择的烙印。
据考古学家推测,小麦最初起源于中东的“肥沃月亮地带”,大约在公元前9000年左右。
当时的人类已经开始尝试驯化野生的小麦,将其种植在田地中,以供食用。
这一开创性的实践,为小麦在人类历史中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麦逐渐传播到地中海沿岸、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小麦已经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小麦的传入时间相对较晚,但自汉代以后,小麦逐渐成为了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小麦的种植和加工技术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
古代人们使用石磨碾磨小麦,制成面粉,用于制作各种面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麦的种植技术不断改进,产量逐渐提高。
同时,小麦的加工技术也日趋完善,从最初的手工操作到现代的机械化制粉,小麦的加工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历史的长河中,小麦也见证了人类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它不仅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小麦成为了丰收、繁荣和富足的象征。
同时,小麦的种植和加工也促进了农业、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总之,小麦的历史是一部充满智慧、创新和变革的史诗。
它不仅滋养着我们的身体,还见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繁荣。
小麦在我国栽培历史已经有多少年

小麦在我国栽培历史已经有多少年小麦起源于西亚,西亚便传入我国,我国在5000年前就有小麦种植,已被考古证实。
并且小麦在我国汉代已有一定面积种植。
一,我国小麦的起源和种植历史有些日本学者曾经认为,中国的小麦是汉代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后从西方传入的。
但在后来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东方和西方文明交流开始于5000年以前的民间交流,要比官方开通的“丝绸之路”时间早3000年左右。
在民间交流的早期,小麦就从西亚传于我国。
一些长期致力于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学者指出,甘肃省发现出土最早的小麦种子有4000多年的历史,河南殷墟里的小麦也有3500年左右的历史,这与殷代甲骨文中已有“麦”字的记载相一致。
1955年在安徽亳(bo)县钓鱼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炭化小麦颗粒,进一步证明了我国在5000年前的远古时代就已栽培小麦了。
从近代和现代对商代甲骨卜辞的研究证明,我国至迟在商代已有相当规模的栽培小麦。
根据对卜辞和遗存小麦的考证,可以认为,栽培小麦在商代已有相当的种植规模。
当然,在周代古书典籍中有关小麦的记载就更多了。
如在反映西周到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状况的《诗经》中,所提到的主要粮食品种为黍、稷、禾、麻、菽、麦、稻等。
二,我国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历史我国什么时间开始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在学术界存在争议。
一些日本学者认为,我国的唐代的碾石畏经营赋有独特的历史性,是以小麦的磨粉作业为主要内容的,他们认为,如果小麦种植还不普及,碾石畏经营就不可能大规模流行。
而我国学者经过大量研究认为,我国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历史与其相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首先以石磨的普遍推广使用为标志,其次与农田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和精耕细作的水平和防旱保墒技术的提高有关。
有关石磨在汉代的普遍推广使用已经在大量考古中发现证实;汉代的水利工程规模很大,在考古中也已经发现证实;水井模型在西汉中期以后的墓葬中是常见之物;如此等等,我国学者认为在汉代我国就有小麦大面积种植(这一时期的地主庄园已经初具规模)。
小麦的简介

小麦的简介小麦,是最为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
其属于禾本科,是一种一年生或二年生的草本植物。
小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最初是在中东地区的两河流域地区栽种。
后来,小麦逐渐传入欧洲、亚洲、非洲及美洲等地,并成为人们主要的粮食来源之一。
小麦在世界各地的种类有很多,但一般分为硬质小麦和软质小麦。
硬质小麦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淀粉,适合用于制作面包、面条和披萨等。
而软质小麦则含有更多的淀粉和糖分,适合用于制作蛋糕、饼干和甜点等。
小麦喜欢生长在温暖而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对温度、水分和土壤有着较高的要求。
它能够适应各种土壤的生长环境,但对于肥沃、湿润和排水良好的土壤生长更为适宜。
此外,小麦在生长期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和适量的降雨,避免暴雨和长时间的干旱,以免影响产量。
小麦的种植方式比较灵活,一般有两种方式:春季播种和秋季播种。
春季播种适用于温暖气候的地区,需要在每年的3月至4月之间完成。
秋季播种则适用于寒冷气候的地区,需要在每年的9月至10月之间完成。
小麦的收割时期在每年的5月至7月或者6月至8月,具体时间根据地区气候和栽培品种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世界上,小麦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农作物,对于保障全球粮食供应、改善人们的饮食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小麦还具有很高的科研和应用价值,可以用于制作纸张、生物能源、食品添加剂等,能够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发展机遇。
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合理使用肥料和农药,加强田间管理,提高病虫害防治能力,以保证小麦的生长质量和产量,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此外,科技创新也为小麦的种植和利用带来了新的突破和机遇,提高了小麦的生产效率和品质,为可持续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引出探究话题
1.教师谈话::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在语文课上学过一首古诗《锄禾》吗?2.师生一起来背诵。
3.师:谁知道这首诗的含义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4.教师总结,引出探究话题:“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农民是怎样辛苦劳动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小麦是怎么来的,真正体会“粒粒皆辛苦”
的含义。
(板书课题:小麦的来历)。
二:种植小麦不容易
1.老师引导:小麦是怎样种出来的呢?课前同学们采访了身边的农民,肯定收获很大。
把你们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听吧!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让学生明确小麦种植要经过翻地、播种、管理、收获的过程。
在播种之前,农民还要选种,这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3.教师启发:在这个过程中,农民是怎样劳动的呢?谁能说给大家听?4.学生自由发言。
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体验。
例如:浇水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农民最常做的工作。
在农田里给小麦浇水,走路非常艰难,深一脚浅一脚地挪动,弄得满身泥水,还要保护好每一棵小麦苗。
特别是入冬前的浇水,天气寒冷,井水冰凉;在小麦抽穗、开花、灌浆的时候,农民们顶着烈日,在齐腰的麦田间浇水,麦穗上的刺儿扎在脸上,非常难受。
可以让学生在教室里体验农民弯腰给小麦浇水的情境,还可以组织学生体验农民背着沉重的药水桶给小麦喷药,或者体验收割小麦时在麦田里拾麦穗。
5.说说体验活动后的感受和感想。
6.总结:在小麦生长的过程中,农民确实付出了辛苦的劳动,遇到干旱和大风等自然灾害,农民的劳动更辛苦。
单靠农民的劳动,小麦就能收获吗?还有哪些人为小麦的生产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呢?
三:还有哪些人为小麦的生产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1.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3.总结:光有农民伯伯的辛苦劳动也不会让小麦获得丰收,看来,不管做什么事,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一粒米,包含了这么多人的辛苦劳动,来得真不容易呀。
布置作业:
在探究小麦来历的过程中,大家有什么感受?赶紧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得记录下来吧。
教学过程:
一:说说自己喜欢吃的食品
1.教师谈话:同学们,中国有句俗话叫“民以食为天”,你知道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吗?
2.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谈理解。
3.教师引导:食物是生存的根本。
我们每天都需要很多食物。
在这些食物中,说说你喜欢的食品有哪些?
4.学生列举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要让学生多说,尽可能的说到粮食类、水果类、蔬菜类、鱼虾类、蛋类、肉类等)
二:寻找食品的来源
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给大家喜欢的这些食品分一分类?2.学生分类。
3.教师引导:你们知道自己喜欢的这些食品是怎么来的吗?下面,我们就分组来研究研究。
4.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分组,探究自己喜欢的食品是怎么来的,这些劳动者是怎样劳动的。
5.汇报交流。
6.教师引导:听了同学们的汇报,你知道了什么?想说什么?
三:今昔对比
1.教师引导:正是有了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农民的辛苦劳动,我们今天的生活才这样的丰富,想吃什么有什么。
说到吃,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大家也饿了吧?再坚持一会儿,放学回家,肯定有很多好吃的。
说到吃饭,我和爷爷在一起吃饭时,爷爷常说现在吃得好,常说以前过年也吃不上一顿这样的饭。
你知道爷爷说的是什么意思吗?
2.学生结合课前的调查访问,谈自己的想法。
3.教师引导:为什么以前人们吃的不如现在好呢?为什么同样是种庄稼、养鱼虾、种果树,为什么现在收获得多,以前收获的少呢?
4.学生自由发言。
四:我知农业现代化
1.教师引导: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正向科学、多元化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农产品更加讲究绿色、营养、无公害。
对于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你知道哪些?
2.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
3.教师补充农业科学家的典型故事。
例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潜心研究水稻杂交的故事。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体会农业科研人员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
4.教师总结: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关注农业现代化发展,特别是我们周围的农业发展,看看有没有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如果你找到了这方面的资料,不妨给农民伯伯们写封信,把先进的技术介绍给他们。
布置作业:
到附近的农贸市场、菜市场去走访劳动者,向他们了解以前和现在的饲养或种植情况,也可以向爷爷、奶奶了解“冬天饭桌上的蔬菜、水果跟过去相比有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