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酚酸酯血药浓度监测的意义及应用
霉酚酸酯血药浓度监测的意义及应用

霉酚酸酯血药浓度监测的意义及应用发表时间:2018-12-25T10:04:20.200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24期作者:谭凤菊1 尉娜2 [导读] 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是霉酚酸(mycophenolic acid,MPA)的酯类衍生物,现通称吗替麦考酚酯(商品名:骁悉 CellCept),具有独特的免疫抑制作用,常用于器官移植术后。
1.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274600;2.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药剂科 266000摘要: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是霉酚酸(mycophenolic acid,MPA)的酯类衍生物,现通称吗替麦考酚酯(商品名:骁悉 CellCept),具有独特的免疫抑制作用,常用于器官移植术后。
MMF在人体内吸收后经血浆酯酶的作用下快速、完全水解成活性代谢物MPA,MPA是选择性、高效性、可逆性、非竞争性的次黄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IMPDH)抑制剂,可抑制鸟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耗竭淋巴细胞内GMP和GTP,阻断DNA的合成,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从而发挥其免疫抑制功效[1]。
20世纪90年代Soilinger等首次报道MMF能够预防肾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大规模双盲随机研究也证实MMF联合环抱素(CsA)和泼尼松预防和治疗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良好效果[2],MMF随即被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预防和治疗,成为器官移植和免疫性疾病中使用最广泛的免疫抑制剂之一,特别在移植稳定期采用低剂量或者撤除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A和他克莫司)或皮质类固醇的方案中,MMF更是起着重要作用[3]。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MMF在胃肠道吸收迅速且充分,经过脱脂后成为有活性的MPA。
MMF口服后在循环中迅速代谢,MPA浓度迅速上升,1h内即达高峰[4]。
MPA主要在肝脏由UDP-葡萄糖苷酸转移酶(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s,UGT)的同工酶UGT1A9介导代谢为无药理活性的7-O-葡萄糖苷酸(MPAG)[4],这个过程也可能在肠道或肾脏进行。
血液药浓度测定及临床意义

谢产物浓度,探索血药浓度安全范围,并应用
各种药物动力学方法计算最佳剂量及给药间
隔时间等,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从而使用药
物安全、有效和经济。
1、2 TDM得目得 TDM得开展改变了按常 规剂量用药得传统做法。可以利用血药浓度 来调整给药剂量,达到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 反应得目得,使医生在用药时能够“心中有 数”,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用药(包括加量、减 量、换药、停药等)得盲目性。最终目得就 是没法使药物在病人中发挥最佳疗效,而不 良反应最小。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3 TDM得测定方法
3、1 光谱法 3、1、1 紫外分光光度法
3、1、2 原子吸收(AAS)法 3、2 色谱法 3、2、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3、2、2 气相色谱(GC)
3、2、3 薄层色谱法(TLC) 3、3 免疫学法 3、3、1 放射免疫法(RIA)
6、4 帮助寻找药物无疗效得原因 引起药物代谢改变得因素包括生理变
化(新生儿期、青春期、妊娠期、老年期、 更年期)、病理性改变、依赖性或“先天快 代谢型”等。特别就是特殊人群(肝、肾功 能不全者、老年人、儿童、孕妇等)要考虑 到独特得病理、生理特点。常规得药代动 力学参数不适用于特殊人群。
6、5 提示药物相互作用及其机制 药物相互反应主要有三个类型:即酶抑
4、7 合并用药 由于药物相互作用而引起药物吸收、分
布或代谢得改变,通过血药浓度得监测可以有效地做出校正。
4、8 在常用剂量下 无治疗反应,需查找原因得患者。 4、9 特殊人群 如新生儿、孕妇、老人等患者。
4、10 在个别情况下确定病人就是否按医嘱服药。
5 监测药物得种类 常用于监测得药物及种类见表1
合理用药监测指标

合理用药监测指标合理用药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并合理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然而,在用药过程中,我们不能仅凭症状来判断药物是否有效,需要依靠科学的监测指标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合理用药监测指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一、血药浓度监测血药浓度监测是一种常见的用药监测方法,适用于那些药物治疗窄治疗窗的情况,如抗癫痫药物、免疫抑制剂等。
血药浓度监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体内药物的浓度是否在治疗范围内,以调整剂量和用药方案来提高治疗效果。
二、肝功能监测肝脏是药物代谢和解毒的重要器官,在用药过程中,药物会通过肝脏进行代谢分解。
因此,监测肝功能是合理用药的重要一环。
常用的肝功能指标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等。
通过定期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患者肝功能异常,避免因药物对肝脏的损伤而导致的药物性肝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三、肾功能监测肾脏是体内药物的主要排泄通道之一,肾功能异常可能会影响药物的排泄速率,进而改变药物的血药浓度。
因此,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监测肾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常用的监测指标包括血清肌酐、尿素氮等。
通过定期监测这些指标,医生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肾功能异常,以调整用药剂量,避免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四、心电图监测某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心电图异常,如延长QT间期等,而这些异常可能会增加患者心脏异常事件的风险。
因此,对于使用这些药物的患者,定期进行心电图监测是必要的。
通过监测心电图的变化,医生可以及时发现患者可能出现的心律失常等问题,以调整用药方案,确保药物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合理用药监测指标在药物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科学地监测和评估患者的药物浓度、肝功能、肾功能以及心电图等指标的变化,医生可以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医生和患者都应该重视合理用药监测指标的应用,以提高用药效果,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中国肾移植患者常用霉酚酸酯剂量下霉酚酸血浆浓度监测

变 异 系数 达 6 . 2 。术 后 第 5天 MP UC均 值 为 3 .8 g×h・ ~ , 异 系数 达 3 . 8 , A 的 清 晨服 药 前 浓 度 2 O AA 023 ml 变 7 4 MP 平 均 值 为 120 8 g・ml , 异 系数 为 6 . 。MP MP . 8 变 78 AC 与 A AUC ~ n的 相 关性 有 统 计 学意 义 , 相 关性 并 不令 人 满 ,, 但 意 。 建 立 了一 个 由 C) hC hc 、 组 成 的 简 易 M P 【 、1、6 C _ I l A AUC 方 程 , =0 93×C)h . 5 ×C +3 0 2 6 +5 0 5× y .2 【 +1 6 2 2 _ 5 h . 6 ×C h . 3
维普资讯
中 国临 床 医 学
20 0 7年 8月 第 1 4卷 第 4期
C icl d aJ unl f h a 20 . o.4 N . l i i lo ra o i ,0 7V 11 , o4 n a Me c C n
51 4
C +18 0 结论 : 服 用 同一 剂 量霉 酚 酸 酯 的情 况 下 , A AUC、 A C 在 不 同 的 个 体之 间 存 在 较 大 的 变 异 , .9。 在 MP MP 因此 有 必 要
对 MP A AUC进 行 监 测 。 单 独 测 定 MP 能 不 完 全 反 映 患 者体 内 MP 的 作 用 量 , 要 时 仍 需 要 进 行 MP A C, 可 A 必 A AUC监 测 。 关 键 词 肾移 植 ; 霉 酚 酸 ; 血 浆浓 度 中 图分 类 号 R 9 . 692 文献标识码 A
A t d n M o t rng o PA a m n e t a in fChi e e Ki n yTr n pl n a i n Re i e s ZH A G S u y o nio i fM Pl s Co c n r to o n s d e a s a t t0 cpint N
三种血药浓度预测模型的特点及其应用

三种血药浓度预测模型的特点及其应用血药浓度与药物的疗效密切相关,常规多点采血监测不能完全反应患者体内血药浓度变化,也使局限了个体化给药的发展。
如何利用已有的条件获得病人的药动学参数并预测血药浓度是个体化用药的关键。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三种常见的血药浓度预测模型,生理药动学模型,群体药动学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特点及其应用。
标签:血药浓度;预测;模型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体化用药。
所谓个体化用药,就是用药“因人而异”、“量体裁衣”,是针对个体病人,通过治疗药物监测,利用临床药动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临床实践,制定患者的最佳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和给药周期,使血药浓度能够维持在治疗窗之内,以获得最佳疗效,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因此,如何利用已有的条件获得病人的药动学参数并预测血药浓度是个体化用药的关键。
传统的方法是在给予病人一定的药量后,在不同的时间点测定7-10次血药浓度,然后用专业的计算机软件计算[1]。
这种方法取血样多,操作困难,病人痛苦大且经济负担重,不宜为患者所接受。
本文就几种较为新型的预测方法进行综述。
1.生理药动学模型预测血药浓度生理药动学模型(PBPK)又称为生理模型,是一种根据机体真实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条件从而模拟药物经循环系统向各个器官及组织转运、分布和代谢的过程,按照物质平衡原理进行的药动学研究[2]。
生理药动学模型是以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模型。
生理药动学模型中的房室都是具有明确的生理学和解剖学意义,比如肝脏室对应作为主要代谢器官的肝脏,肾脏室对应作为主要排泄器官的肾脏,这些房室通过循环系统房室连接起来。
PBPK模型中涉及许多参数,包括生理解剖参数、组织- 血液分配系数、代谢速率常数等,他们独立于特定的时间-浓度曲线,并且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出来。
因此生理药动学模型是“基于机理”的模型。
由于实验动物和人体的生理解剖结构相似,因此可以在某种动物身上建立起生理药动学模型再外推到其他动物或人体,从而预测药物的体内过程[3]。
血液药浓度测定及临床意义

血液药浓度测定及临床意义血液药物浓度测定及其临床意义血液药物浓度测定是指通过检测人体静脉或动脉血液中药物的浓度水平来评估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过程。
血液药物浓度测定广泛应用于药物治疗过程中,对于个体化治疗、药物剂量调整、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首先,血液药物浓度测定可帮助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对每个个体来说都是不同的,因此,通过测定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可以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肝肾功能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来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从而达到个性化治疗的目的。
其次,血液药物浓度测定可用于药物剂量调整。
一些药物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剂量过高可能导致药物中毒,剂量过低则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通过测定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可以准确评估患者的药物代谢情况和相应的疗效,从而实现合理调整药物剂量的目的。
此外,血液药物浓度测定还可用于监测药物相互作用。
许多药物都会干扰其他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从而影响其药物浓度水平,导致治疗失败或不良反应的发生。
通过定期监测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最后,血液药物浓度测定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些药物的不良反应通常与其浓度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通过监测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可以及早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不良反应的程度。
总之,血液药物浓度测定在个体化治疗、药物剂量调整、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定期监测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可以更好地指导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UPLC-MS测定人血清中霉酚酸浓度的研究

马 替 麦 考 酚 酯 ( yohnlemo t) 霉 酚 酸 m cpeo t fi 是 a el ( A) 2吗啉代 乙酯 , MP 的 一 在体 内脱 脂 化后 形 成具 有 免
um.M eho I o tcn s dd d t ma s r m a l nd t ds nd mea i Wa a e o hu n e u s mpe a my o e lc a i i ma e u wa d tr n d b c ph noi cd n hu n s r m s ee mi e y UPLC— S . M
da r oh lwe ha ywe e b t o rt n 5% . ncuso Co l i n As a c urt a c ae,r pd a d s nst e me h d,ti s a a e us d i he s p r iin o e — n a i n e ii t o v h sa s y C b e n t u e v so fmy o n
R s l T e c i a o uv a n a r 0 9 8 ) m n e o c nrt nrn e f . 5~1 0 0 g m n el i o eq a t e ut s h a b t nC rew s i r( = . 9 0 a o gt n e t i a g 0 l ri le h c ao o0 0 . 0 ̄ / L a d t m t f h u ni h i t — tt ed tc o a . 5 g m . h eo e f h e o a i e a 1 2 .T ece i e t o r t nf t — a n t — a v e t n w s 0 / L T ercv r o tem t dw shg r h n9 . % i ei 0 y h h t h of c n f a a o r n r ya d i r i s v ii o ie d na
药物浓度监测在临床分析中的应用

药物浓度监测在临床分析中的应用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药物浓度监测在临床分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能够帮助医生了解药物在患者体内的水平,从而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设计。
本文将介绍药物浓度监测的原理、方法以及其在临床分析中的具体应用。
1. 药物浓度监测的原理和方法药物浓度监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检测体内药物的浓度来了解其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情况。
一般来说,药物浓度监测分为血液浓度监测和组织浓度监测两种方式。
血液浓度监测:常用的血液药物浓度监测方法包括荧光免疫测定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质谱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准确地测量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并且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优势。
组织浓度监测:组织浓度监测一般通过组织取样和离体分析的方式来进行。
常用的方法包括活体组织取样、荧光成像和电化学检测等。
这些方法可以提供药物在特定组织中的浓度信息,有助于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2. 药物浓度监测在临床分析中的应用药物浓度监测在临床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其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2.1 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药物浓度监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抗肿瘤药物在患者体内的水平,从而进行个体化治疗。
通过监测药物浓度,医生可以调整给药剂量,避免过度治疗或剂量不足的情况。
此外,药物浓度监测还有助于评估治疗的疗效和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毒副作用。
2.2 抗生素治疗中的应用抗生素是常见的临床药物,在临床上使用广泛。
然而,抗生素的疗效往往与其在体内的浓度密切相关。
药物浓度监测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抗生素的最佳给药剂量和给药频次,从而提高疗效并减少抗生素耐药性的风险。
2.3 心脏病治疗中的应用药物浓度监测在心脏病治疗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例如,抗凝药物华法林的治疗需要对患者的凝血酶时间进行监测,以避免出血或血栓的风险。
另外,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的浓度监测,能够帮助医生调整给药量,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3. 药物浓度监测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虽然药物浓度监测在临床分析中有着广泛应用,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霉酚酸酯血药浓度监测的意义及应用发表时间:2018-12-25T10:04:20.200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24期作者:谭凤菊1 尉娜2 [导读] 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是霉酚酸(mycophenolic acid,MPA)的酯类衍生物,现通称吗替麦考酚酯(商品名:骁悉 CellCept),具有独特的免疫抑制作用,常用于器官移植术后。
1.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274600;2.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药剂科 266000摘要: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是霉酚酸(mycophenolic acid,MPA)的酯类衍生物,现通称吗替麦考酚酯(商品名:骁悉 CellCept),具有独特的免疫抑制作用,常用于器官移植术后。
MMF在人体内吸收后经血浆酯酶的作用下快速、完全水解成活性代谢物MPA,MPA是选择性、高效性、可逆性、非竞争性的次黄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IMPDH)抑制剂,可抑制鸟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耗竭淋巴细胞内GMP和GTP,阻断DNA的合成,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从而发挥其免疫抑制功效[1]。
20世纪90年代Soilinger等首次报道MMF能够预防肾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大规模双盲随机研究也证实MMF联合环抱素(CsA)和泼尼松预防和治疗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良好效果[2],MMF随即被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预防和治疗,成为器官移植和免疫性疾病中使用最广泛的免疫抑制剂之一,特别在移植稳定期采用低剂量或者撤除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A和他克莫司)或皮质类固醇的方案中,MMF更是起着重要作用[3]。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MMF在胃肠道吸收迅速且充分,经过脱脂后成为有活性的MPA。
MMF口服后在循环中迅速代谢,MPA浓度迅速上升,1h内即达高峰[4]。
MPA主要在肝脏由UDP-葡萄糖苷酸转移酶(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s,UGT)的同工酶UGT1A9介导代谢为无药理活性的7-O-葡萄糖苷酸(MPAG)[4],这个过程也可能在肠道或肾脏进行。
MPA还可代谢为另两种产物,MPA-酰基葡萄糖苷酸(AcMPAG)和MPA-苯基葡萄糖苷(葡萄糖苷MPA)[5]。
二、影响MPA血药浓度的因素研究表明,服用相同剂量的不同患者间霉酚酸血浓度和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值可相差10倍[6]。
MPA与白蛋白广泛结合,肝肾功能正常时结合率为97% ~99%。
体外研究证明当血清白蛋白升高时游离MPA浓度下降,如血清白蛋白由2 g/dl上升至4 g/dl时,游离MPA由3%降至1.5%[7]。
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影响MPA结合的另一因素为累积MPAG(其主要清除途径在肾脏)。
血浆中MPAG水平增加会降低MPA与白蛋白的结合,浓度在400mg/L时游离MPA浓度是10 mg/L时的2倍[8]。
此外,离体研究显示高浓度(>250mg/L)的水杨酸和呋塞米可竞争MPA与血浆蛋白的结合位点,显著提高血MPA浓度[9]。
MPA药代动力学的另一特点为时间依赖性。
移植后早期MPA平均AUC0-12较移植后晚期低30% ~50%。
这种变化通常发生在肾移植3至6个月后,其它实体器官移植患者亦可见到同样的现象[10]。
这种口服清除率暂时增加主要发生在肾功能不全受体,移植后早期口服清除率增加可能是因为蛋白结合率发生变化。
一项临床研究证实肾功能改善后游离MPA下降40% ~60%,移植3月后AUC0-12也发生相应变化[11]。
此外,有研究显示患者年龄、体重及体表面积并不影响MPA-AUC,血清肌酐及肌酐清除率也与AUC无关,但在不同性别患者,MPA-AUC却有显著差异。
在接受同样剂量MMF时,女性患者MPA-AUC较男性患者高出47.15%[12]。
三、MPA血药浓度的监测方法及指标尽管临床应用常规剂量(国外2~3 g/d,国内1~2 g/d)获得良好的效果,但MMF代谢个体差异性普遍存在,固定给药剂量带来疗效差异和不必要的不良反应[13]。
由于MMF口服后迅速分解,血浆浓度无法检测,目前检测的MMF药物浓度均是指血浆MPA浓度。
人们希望根据患者的MPA血药浓度调整用药剂量,将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毒副反应的风险降到最低。
血MPA浓度有两种测定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酶放大免疫分析技术(en-zyme multiplied immunoassay technique,EMIT)。
EMIT特异性不及HPLC,因为葡萄糖苷酸代谢产物AcMPAG与MPA有交叉反应,因此,EMIT法测出的MPA浓度偏高,而HPLC可单独测MPA浓度,不受AcMPAG的影响。
EMIT法测出的MPA浓度比HPLC法约高出24% ~35%,且移植后早期偏差更大[14]。
偏差程度因不同患者、移植后复发时间、取样时间及MPA、MPAG 水平而异。
但在儿童,EMIT与HPLC在评估急性排斥风险时具有可比性。
因此,HPLC或EMIT都可作为药物浓度监测的工具,目前评估MPA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主要以从0至12小时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time curve,AUC0-12)及谷浓度(C0)为主要参数。
文献报道MPA水平与临床疗效关系概括如表1。
然而,0-12 h的霉酚酸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值虽然与药理效应相关性好,但是在常规检查中难以开展,因此,人们开始探讨测定和评估血MPA浓度的新方法。
最近一项药物临床实验研究显示:0-2 h之间的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值的预测值能很好的评估0-12 h之间的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值,对移植排斥有最高的预测值[15]。
一项固定剂量浓度对照试验研究对于每12 h服用霉酚酸酯的患者,测定服药前、服药后0.5 h及服药后2 h三点的血液样本的霉酚酸浓度,并根据公式计算获得的0-12 h的霉酚酸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值,该方法考虑到联用免疫抑制剂对血药浓度的影响,可以准确地反应患者对药物的暴露状态,与多点采取样本所测定的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值比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达0.8-0.9,具有临床应用价值[16]。
因此,应用有限取样法(3点法),分别采集肾移植受者静脉血1.0-2.0 mL,时间点分别为服霉酚酸酯前(C0)、服药后0.5 h(C0.5)和服药后2 h(C2),测定霉酚酸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值测定,相对简便易行,在临床应用更具有可操作性。
四、MPA血药浓度监测的应用1. MPA血药浓度监测在肾移植中的应用移植早期以CsA为基础的抗排斥方案中,MPA-AUC0-12h范围是30~60mg?h/L(HPLC法)[24],低于30 mg?h/L急性排斥反应风险增加,而超出60 mg?h/L急性排斥反应风险也不再进一步下降,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增加[17]。
由于MPA的时间依赖性,要在最初几周内达到AUC0-12h>60mg?h/L患者不易耐受,因此通常不会超出此浓度。
在器官移植时强调应维持足够的MPA血药浓度以保证其足够的免疫抑制活性和抗排斥疗效。
在肝移植患者中,只有当MPA-AUC或C0在上述推荐的浓度范围内MPA才有良好的药理学活性[18]。
虽然MPA浓度与药物毒性间同样可以建立明确的相关性。
出现MPA毒性的肾移植患者平均AUC0-12h从(48±19)mg?h/L至(67±30)mg?h/L,说明在治疗浓度与出现毒性的浓度间存在重叠[19]。
近来一项研究观察小剂量MMF(500 mg,2/d)联合FK506的效果,发现出现药物毒性的MPA-AUC阈值是37.6mg?h/L,接近于达到最佳治疗效果AUC的下限[20]。
2、肾小球疾病中的应用目前MMF已广泛用于治疗狼疮性肾炎、血管炎、血管炎性IgA肾病、重症紫癜性肾炎等肾小球疾病[21],但对MMF剂量、MPA治疗浓度均参照移植经验,尚缺乏肾小球疾病时MPA血药浓度监测、影响因素、不良反应及其与疗效关系的研究。
最近研究发现MMF治疗肾小球疾病时MPA血药浓度与血清白蛋白、血清肌酐和体重相关。
由于并发症通常发生在3个月内,因此,调整治疗初期MMF浓度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22]。
此外,第一周和治疗过程中MPA血浓度超过40mg?h/L时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尤其在治疗初期患者存在低白蛋白血症和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时感染风险更大[23]。
因此,强调在治疗初期更应控制MPA血药浓度,以降低感染发生率。
但MMF治疗肾小球疾病安全、有效的血药浓度窗还需前瞻性的临床研究。
五、临床药师建议1、常用的三联用药中,环孢素A会促进霉酚酸酯的代谢,使霉酚酸浓度显著降低,他克莫司则抑制霉酚酸酯的代谢,在同等剂量霉酚酸酯(2 g/d)的基础上,使用他克莫司患者的总体霉酚酸浓度及0-12 h的霉酚酸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值都明显高于使用环孢素A患者。
2、进食会延缓MMF吸收,但不影响药效,与抗酸剂或消胆胺合用会分别减少MMF20%和40%的吸收率。
3、肾移植后早期低白蛋白血症或肾功能状态均会影响MMF的血药浓度,事实上,移植后肾功能不全者游离MPA浓度是肾功能正常患者的2倍以上。
总之,在临床应用中,应时刻注意药物联用或肾功能对MMF血浓度的影响。
通过监测服用霉酚酸酯患者的MPA血浓度,能够实现个体化用药,有效提高药物治疗的疗效,并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1].Bullingham RE,Nicholls AJ,Kamm BR.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of mycophenolate mofeti.l Clin Pharmacokinet,1998,34:429-455.[2].Sollinger HW. Mycophenolate mofetil for the prevention of acute re-jection in primary cadaveric renal allograft recipients. US RenalTransplant Mycophenolate Mofetil Study Group. Transplantation,1995,60:225-232.[3].JeongH,Kaplan B. Theapeuticmonitoring ofmycophenolatemofeti.lClin JAm SocNephro,l 2007,2:184-191.[4].Schutz E,Shipkova M,Armstrong VW,etal. Therapeutic drugmo-nitoring ofmycophenolic acid:Comparison ofHPLC and immunoassayreveals new MPA metabolites. Transplant Proc,1998,30:1185-1187.[5].Kobayashi M,Saitoh H,TadanoK,etal. Cyclosporin A,butnot ta-crolimus,inhibits the biliary excretion of my cophenolic acid glucu-ronide possibly mediated by 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2in rats. J PharmacolExp Ther,2004,309:1029-1035.[6].Bullingham RE,NichollsA,HaleM. Pharmacokinetics of mycophe-Nolate mofetil(RS61443):A short review. Transplant Proc,1996,28:925-929.[7] .Nowak I,Shaw LM. Mycophenolic acid binding to human serum al-bumin:Characterization and relation to pharmacodynamics. ClinChem,1995,41:1011-1017.[8].Kuypers DR,Vanrenterghem Y,Squifflet JP,et al. Twelve-monthevaluation of the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of total and free mycophe-nolic acid and its glucuronide metabolites in renal allograft recipientson low dose tacrolimus in combination with mycophenolate mofeti.lTher Drug Monit,2003,25:609-622.[9]. Cho EK,Han DJ,Kim SC,et al.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mycophe-nolic acid in Korean kidney transplant patients. J Clin Pharmaco,l2004,44:743-7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