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的意义峰值Cmax

合集下载

和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

和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

和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
药代动力学参数是用来描述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等过程的数值指标。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可以根据药物的浓度-时间数
据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

常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包括血浆药物浓度的最大峰值(Cmax)、达到
最大峰值的时间(Tmax)、药物的消除半衰期(T1/2)等。

以下是一些常
见的计算方法:
1. 最大峰值(Cmax):最大峰值是指血浆中药物浓度达到的最大值。

计算方法为浓度-时间曲线上的最高点浓度。

2.时间-浓度曲线下面积(AUC):时间-浓度曲线下面积表示药物在
一定时间段内的总体曲线面积,是评价药物在体内的总体暴露程度的指标。

计算方法可以使用梯形法、线性法或者非线性法。

3.消除半衰期(T1/2):消除半衰期是指药物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的
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可以通过斜率法、直线法或者回归分析法进行估算。

4.药物清除速率(CL):药物清除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药物被清除出
体内的速度。

可以通过AUC和剂量来计算。

5.分布容积(Vd):分布容积表示药物在体内分布的范围,是评价药
物分布时所需的体积。

可以通过药物剂量和血浆药物浓度的比值计算。

此外,还有一些参数如生物利用度(F)、绝对生物利用度(Fabs)、相对生物利用度(Frel)、表观分布容积(Vdss)等也常常被用来评价药
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

总的来说,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要根据药物特性和实验数据的收集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同时,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的结果需结合临床和药物效应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进一步指导药物的合理使用。

一期临床主要参数

一期临床主要参数

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全称为area under concentration-time curve。

代表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程度和速度),AUC大则生物利用度高,反之则低。

AUC0-∝指药物从零时间至所有原形药物全部消除这一段时间的药-时曲线下总面积,反映药物进入血循环的总量。

2、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是指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相对量。

F=(A/D)X100%。

A为体内药物总量,D为用药剂量绝对生物利用度是指该药物静脉注射时100%被利用,该药物的其它剂型与其剂量相等时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百分率;相对生物利用度则是以某种任意指定的剂型(如口服水制剂)为100%被利用,然后测定该药物其它剂型在相同条件下的百分利用率。

生物利用度与药物疗效密切相关,特别是治疗指数窄、剂量小、溶解度小和急救用的药物,其生物利用度的改变,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尤为严重,生物利用度由低变高时,可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反之则达不到应有疗效而贻误治疗。

AUC是评定生物利用度的最可靠的指标。

3、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是指当药物在体内达动态平衡后,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比值称为表观分布容积。

Vd可用L体重表示。

Vd=给药量*生物利用度/血浆药物浓度Vd≈5L 表示药物大部分分布于血浆Vd≈10~20L 表示药物分布于细胞外液Vd≈40L 表示药物分布于全身体液Vd >100L 表示药物集中分布至某个组织器官或大范围组织内Vd越小,药物排泄越快,在体内存留时间越短;分布容积越大,药物排泄越慢,在体内存留时间越长。

4、半衰期(Half-life,t1/2)一般指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反映了药物在体内消除(排泄、生物转化及储存等)的速度,表示了药物在体内的时间与血药浓度间的关系,它是决定给药剂量、次数的主要依据,半衰期长的药物说明它在体内消除慢,给药的间隔时间就长;反之亦然。

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其意义

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其意义

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其意义1. 引言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PK)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

药代动力学参数是描述药物在体内动力学过程的定量指标,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2.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分类药代动力学参数主要分为吸收动力学参数、分布动力学参数、代谢动力学参数和排泄动力学参数。

2.1 吸收动力学参数吸收动力学参数描述药物从给药部位到达循环系统的过程。

常用的吸收动力学参数有峰浓度(Cmax)、时间峰浓度(Tmax)、面积下曲线(AUC)等。

•Cmax是药物在体内达到的最高血药浓度,反映了药物在给药后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Tmax是药物达到最高血药浓度的时间点,可以用来评估药物的快慢吸收。

•AUC是药物在一定时间内血药浓度与时间曲线下的面积,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总体吸收程度。

2.2 分布动力学参数分布动力学参数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到各组织和器官的过程。

常用的分布动力学参数有分布容积(Vd)和蛋白结合率。

•Vd是药物在体内分布的虚拟容积,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广度。

•蛋白结合率是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比例,影响药物的分布和药效。

2.3 代谢动力学参数代谢动力学参数描述药物在体内经肝脏等器官代谢的过程。

常用的代谢动力学参数有清除率(CL)和半衰期(t1/2)。

•CL是药物在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量,反映了药物的代谢速度。

•t1/2是药物在体内消失一半的时间,反映了药物的代谢速度和持续时间。

2.4 排泄动力学参数排泄动力学参数描述药物从体内排除的过程。

常用的排泄动力学参数有排泄率和清除率。

•排泄率是药物从体内排泄的速率,反映了药物的排泄速度。

•清除率是药物从体内清除的速率,反映了药物的总体排泄能力。

3.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意义药代动力学参数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3.1 疗效评价药代动力学参数可以反映药物的吸收速度、峰浓度和总体吸收程度,对药物的疗效产生影响。

一级代谢动力学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一级代谢动力学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一级代谢动力学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1. 介绍一级代谢动力学是药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以及代谢产物的生成速率。

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则是评价药物在体内动力学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围绕一级代谢动力学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展开讨论,从理论基础、测定方法、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2. 一级代谢动力学的理论基础一级代谢动力学是描述药物在体内被代谢的过程的数学模型,它基于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定律和酶动力学理论,通过对药物代谢酶的浓度、药物代谢速率常数等参数进行建模,来描述药物的代谢规律。

在一级代谢动力学中,药物的代谢速率与其在体内的浓度成正比,因此在药物的代谢过程中,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呈指数下降趋势。

3.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测定方法测定血药浓度-时间曲线通常需要通过体外实验、药物动力学模型等方法进行。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采集动物或人体的血样,利用荧光免疫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技术手段测定药物在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然后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另外,还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方法来推导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数学模型。

4.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实际应用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在药物研发、临床治疗、毒物学评价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药物研发阶段,通过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可以评估药物的代谢特性、半衰期等参数,为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在临床治疗中,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可以帮助医生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治疗失败。

在毒物学评价中,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可以帮助评估毒物的代谢与排泄特性,为毒物的危害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5. 结论一级代谢动力学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是药物体内动力学特性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全面评估药物的代谢特性、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

在药物研发、临床治疗和毒物学评价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期望未来能够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和技术突破,进一步完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测定方法,并为临床医学和药物研发提供更加精准的药代动力学参考指标。

药动学的参数

药动学的参数

药动学的参数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

正确认识和掌握药物动力学的参数对于合理用药、临床治疗以及新药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方面分别介绍药物动力学的主要参数。

一、吸收参数1.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药物经口给药后进入体内的总吸收量与直接注射的总吸收量的比值。

一般通过体内外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来计算。

2. 最大血浓度(Cmax):药物在给药之后血浆中达到的最高浓度。

该参数反映了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

3. 时间到达峰浓度(Tmax):最大血浓度出现所需要的时间。

4.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AUC):药物在体内的总曝露量,通过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的面积来计算。

AUC值越大,表示总体内曝露量越大。

二、分布参数1. 分布容积(Vd):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度。

Vd值越大,说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范围越广。

2. 血浆蛋白结合率(protein binding):部分药物在体内主要以结合蛋白的形式存在,该参数反映了药物与蛋白质结合的程度。

3. 大脑-血浆分布系数(BBB):反映了药物能否越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对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很重要。

三、代谢参数1. 代谢速率(metabolic clearance):单位时间内从血浆中清除药物的速率。

代谢速率越大,药物代谢越快。

2. 代谢半衰期(t1/2):药物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代谢半衰期可间接反映药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

四、排泄参数1. 肾脏清除率(renal clearance):药物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肾脏清除的速率。

2. 肝脏清除率(hepatic clearance):药物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肝脏清除的速率。

药物动力学参数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分布、排泄等过程。

了解这些参数有助于合理用药,指导临床用药,也有助于评价新药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特性。

对于药物研究、开发和用药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药代动力学主要参数意义讲解学习

药代动力学主要参数意义讲解学习

一级消除
零级消除
Give 100 mg of a drug
1 half-life ………….. 50 2 half-lives………… 25 3 half-lives …….….. 12.5 4 half-lives ………… 6.25 5 half-lives ………… 3.125 6 half-lives …………. 1.56
药代动力学主要参数 的意义
吸收过程相关参数
AUC 达峰时间Tmax 峰浓度Cmax 生物利用度
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和速度
吸收相对数量用AUC 吸收速度通过Cmax,Tmax来估算
MTC
MEC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与吸收后进入体循环 的药量成正比
反映进入体循环药物 的相对量
若体内药量相同,而血药浓度高,则Vd小 (主要分布在血浆中)
若体内药量相同,而血药浓度低,则Vd大 (主要分布在组织中)
Vd是假想容积,不代表生理容积,但可看出 药物与组织结合程度。
60kg正常人,体液总量36L(占体重的 60%) ,其中血液3.0L(占体重的5%), 细胞内液24L(占体重的40%),细胞外 液12L(占体重的20%)
口服咪达唑仑进入肠粘膜的量是给药量的 100%,肠道首关效应为43%,肝脏首关效 应为44%,口服咪达唑仑的生物利用度是多 少?
F=100%×(1-43%)×(1-44%) =31.92%
绝对生物利用度 口服等量药物AUC
F= 静注等量药物AUC
× 100%
所以,一种药物若以静脉注射的话,它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是1;而若 是其他的服用方式,则绝对生物利用度一般会少于1。
二、肾清除率(Renal clearance,CLR )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通常包括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血药浓度峰值(Cmax)、时间-浓度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oncentration-Time Curve,AUC)、药物半衰期(Half-life)、总体清除率(Clearance)、体积分布(Volume of Distribution)等。

1.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吸收后进入体循环的程度,以百分比表示。

常用的计算方法包括静脉给药和口服给药后药物浓度的比较。

2. 血药浓度峰值(Cmax):指药物在给药后血浆或血清中达到的最高浓度。

Cmax的高低可以反映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经历的代谢和排泄过程。

3.时间-浓度曲线下面积(AUC):是反映药物在体内总体曝露程度的参数,表示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AUC值越大,说明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越长。

4. 药物半衰期(Half-life):指药物浓度降至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半衰期可以用来估计药物的消除速度。

5. 总体清除率(Clearance):指药物从体内完全清除的速度。

体内清除药物的总速率等于药物的剂量除以血浆中的平均浓度。

所以清除率可以用来估计药物在体内的排泄速度。

6. 体积分布(Volume of Distribution):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度,计算方法是将药物剂量除以血浆中的初始浓度。

体积分布越大,说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范围越广。

此外,药物代谢动力学还可以进一步计算出其他参数,如药物清除率(Drug Clearance)、血浆蛋白结合率(Plasma Protein Binding),以及药物在肝脏的代谢率等。

这些参数可以帮助评估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并在药物治疗中确定剂量、调整给药方案等方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药理学 (2)

药理学 (2)

绝对生物利用度: AUC血管外
F=
100%
AUC静注 相对生物利用度:不同制剂AUC比较
F = (AUC受试制剂 AUC标准制剂) × 100% (2) 吸收速度: Tmax
• 药物剂型不同,生产厂家不同,其F不同 • 同一药物:剂量相等,制剂不同,AUC相等,但Tpeak 、Cmax不同,故其所产生的药理效应强度不同。如图 :
因此吸收的量和速度都要影响药物的效应
影响因素
1、辉瑞公司 2、强生公司 3、赛诺菲-安万特公 司 4、葛兰素史克公司 5、诺华公司 6、罗氏公司 7、默克公司 8、惠氏公司 9、阿斯利康公司 10、百时美施贵宝公 司
药物的晶型、 颗粒大小、 物理性质 (药物工艺水平有关)
第二章
第七节
药物剂量的设计和优化
二.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
治疗作用
Therapeutic Effects 符合用药目的,使机机恢复 正常
药 物 作 用 的 两 重 性
不良反应
Adverse Reactions 对机体不利、不符用药目的
1)、治疗效果(Therapeutic effect)
是指药物引起的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
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药物吸收后达到的最高浓度。
• 潜伏期:从用药到开始呈现治疗作用的时间。
意义:反映药物吸收并到达作用部位的时间,静脉注射无明显潜伏期
• 持续期
指药物维持治疗作用浓度或最低有效浓度的时间。
• 残留期:指药物浓度已经降至最低浓度以下,虽无疗效但尚未从体
内完全消除的时间。
• 达峰时间(peak time,Tpeak):达到峰浓度的时间
与给药间隔和剂量相关 稳态浓度 与生物利用度和清除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的主要因素如下:
与血浆蛋白(白蛋白为主)结合
局部器官血流量
组织的亲和力
体液pH和药物的理化性质 胞内7.0,胞外7.48
体内屏障
血浆蛋白结合
游离型药物与药理作用强度密切相关 ●结合型药物由于分子量增大,不能跨膜转运、被代谢和 排泄,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在体内消除较慢,作用维持时 间较长 ●药物作用强度 结合率 ●药物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作用和毒性, ●易产生过敏反应
通过细胞膜上的某些特异性蛋白质-通透酶帮助 而扩散,不需供应ATP 膜上存在多种离子通道蛋白,如Na+、K+、 Ca2+电压依赖性通道(VDC)受膜两侧电位差 的影响. 化学依赖性通道(CDC)主要受化学 物质决定
(二 )
主动转运(逆流转运)
转运需要膜上的特异性载体蛋白
需要消耗ATP,因由低浓度或低电位差的一 侧转运到较高的一侧。如Mg2+-ATP酶(钙 泵)、儿茶酚胺再摄取的胺泵等
局部器官血流量
血流丰富的器官,药物吸收后,可迅速达到较高浓度。
重分布。
组织的亲和力
体液pH和药物的理化性质
在生理情况下细胞内液 pH约7.0,细胞外液 pH约 7.48。 弱酸性药物易自细胞内向细胞外转运,细胞外浓度高
弱碱性药物则相反,在细胞内浓度较高
体内屏障
●血脑屏障 是由血一脑、血一脑脊液及脑脊液一脑三 种屏障组成 ●胎盘屏障 胎盘将母亲与胎儿血液隔开有些药物能进 人胎儿循环,引起畸胎或对胎儿有毒性
例:某弱酸性药物 pKa=5.4
分子型 离子型 药物总量 (分子型+离子型) [A-] 100 101
血浆 pH=7.4 胃液 pH=1.4
[HA] 1 [HA] 1
[A-] 0.0001
1.0001
2. 滤过 又称水溶扩散
指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的极性或非极性 药物,借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 被水携带到低压侧的过程。如肾小球滤过 3. 易化扩散 又称载体转运
四、药物的代谢(药物转化)
• 定义 药物在体内发生结构的变化 • 后果:代谢失活,代谢活化,毒性增加 • 步骤: Ⅰ相反应(第一步) 氧化 还原 水解 极性增加 Ⅱ相反应(第二步)结合反应 极性进一步增加 葡萄糖醛酸、硫酸、谷胱甘肽、甘氨酸
• 部位:肝脏 微粒体 肝外部位:intestines, kidneys, brain 等 • 主要酶系:
二、给药途径与药一时曲线
1. 不同给药途径的潜伏期、Cmax、Tmax、 药效持续时间均可有明显差别。 2. 给药剂量的大小和分布情况,亦可影响药 一时曲线的形态
三、生物利用度
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的速率和吸收程度的一种量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
F=
口服等量药物AUC
静注等量药物AUC
× 100%
相对生物利用度 受试药AUC F= 标准药AUC
专一性酶 如ChE, MAO等 非专一性酶 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肝药酶)
特点 特异性低 活性有限 个体差异大 可被药物诱导或抑制
药物相互作用
• 临床意义: 肝药酶诱导剂 肝药酶抑制剂
药物相互作用
五、药物的排泄
1. 肾排泄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分泌 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有 ●尿液pH,青霉素和丙磺舒
(三)膜动转运
胞饮 (胞饮、入胞) 某些液态蛋白质或大 分子物质,可通过生物膜的内陷形成小胞吞 噬而进人细胞内。 胞吐 胞吐又称胞裂外排或出胞。递质释放
二、药物的吸收和影响因素
(一)药物的吸收 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人血液循环的过程。 消化道吸收
注射部位的吸收
呼吸道吸收
皮肤和粘膜吸收
第三章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
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
排泄el布及排泄过程
●药物消除指代谢变化过程(生物转化或药物的代谢) 及排泄
组织器官
Free
Bound
吸收 结合型药
游离型药
小分子脂溶性、挥发性的药物或气体 如乙醚、异丙肾上腺素气溶胶等及气 雾剂,可从肺泡上皮细胞迅速吸收 完整的皮肤吸收能力差,外用药物主 要发挥局部作用。粘膜远较皮肤的吸 收能力强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

药品的理化性质
硝酸甘油、氯丙嗪、乙酰水杨酸、派醋甲 酯、喷他佐辛、哌替啶、异丙肾上腺素、 普萘洛尔、可乐定、利多卡因等都有明显 的首过效应
首过效应 (首关效应) 口服药物在胃肠道 吸收后,首先要经过门静脉到肝,再进人体 循环。有些药物在通过胃、肠粘膜及肝时极 易代谢,进人体循环量减少,这种现象称首 过效应。

吸收环境 胃的排空、肠蠕动的快慢、胃内容 物的多少等
三、药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分布:药物吸收后,通过各种生理屏障到体内 各处。药物经血液转运到组织器官的过程。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排泄较慢。
2. 胆汁排泄
肝肠循环指许多药物经肝排入胆汁,由胆汁流
入肠腔,在肠腔经门静脉回到肝
3. 其他 乳腺排泄、唾液、泪水或汗液排泄等。
第二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概念
一、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的意义
峰值(Cmax) 达峰时间(Tpeak) 血浆半衰期(t1/2) 曲线下面积(AUC)
1. 消化道吸收
– 口服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小肠。药物 从胃肠道吸收后,都要经过门静脉 进人肝,再进人血液循环。 – 舌下给药或直肠给药,而分别通过 口腔、直肠和结肠的粘膜吸收 肌注比皮下注射吸收快。 水溶液吸收迅速,油剂、混悬剂或植 人片可在局部滞留,吸收慢
2.注射部位的吸收
3.呼吸道吸收 4.皮肤和粘膜吸收
排泄
生物转化
一、 药物的跨膜转运
生物膜 (一) 被动转运
药物分子只能由浓度高的一侧扩散到浓度低的一侧,不 需消耗ATP,只能顺浓度差转运 简单扩散 又称脂溶扩散 滤 过 又称水溶扩散 易化扩散 又称载体转运
1. 简单扩散 解离程度与脂溶性

膜两侧不同pH状态,弱酸弱碱类药物被动运转达平衡时, 膜两侧浓度比较:
× 100%
四、表观分布容积
指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 药浓度的比值(Vd或 V) 意义
● 表示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范围血药浓度越 高,Vd越小;反之,Vd越大。
● 求算药代动力学参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