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药物浓度及监测的临床意义
药物浓度的名词解释

药物浓度的名词解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药物研发与应用领域也日新月异。
药物浓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毒副作用以及个体差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药物浓度进行详细解释,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一、什么是药物浓度?药物浓度,顾名思义,就是指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水平。
具体而言,药物浓度是指单位体积(如血浆或尿液)中药物的含量。
通常以质量浓度(如毫克/升)或摩尔浓度(如摩尔/升)来表示。
药物浓度是衡量药物在体内分布、代谢和排泄的重要指标。
药物通过血液循环被输送到体内各个组织和器官,在不同的组织和器官中药物浓度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监测药物浓度有助于了解药物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并在需要时进行调整以达到治疗效果。
二、药物浓度的影响因素药物浓度的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下面将介绍药物浓度的常见影响因素:1. 给药途径:药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体内,如口服、静脉注射、皮肤贴剂等。
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的吸收和分布会产生影响,因此药物浓度也会有所差异。
2. 给药剂型: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剂型(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对药物的溶解度、溶出速度和吸收性能都有不同,从而对药物浓度产生影响。
3. 药物代谢:药物在人体内会经历代谢过程,其中肝脏是主要参与药物代谢的器官。
药物的代谢速度和代谢产物的排泄也会影响药物浓度的变化。
4.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生理和遗传差异都会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对药物浓度的差异反应。
三、药物浓度的临床应用药物浓度的监测在临床应用中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 药物治疗的个体化调整: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同一剂量的药物在不同患者体内的浓度变化可能会有所差异。
通过监测药物浓度,医生可以调整药物的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 药物疗效的评估:药物浓度的监测可以用于评估药物的疗效。
某些药物的浓度与其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测定浓度可以判断是否达到治疗目标。
血药浓度监测年度总结

血药浓度监测年度总结引言血药浓度监测作为临床药物治疗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帮助医生合理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本文将对血药浓度监测在过去一年的应用和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提供参考和改进的方向。
方法在过去一年中,我医院以临床药师为主体建立了血药浓度监测工作组,由临床药师、临床医生和实验室医师共同组成。
工作组负责监测和解读患者的血药浓度,并给予医生药物调整建议。
监测方法主要包括采集血样、药物浓度测定和数据分析。
结果血药浓度监测的应用范围在过去一年中,我们对多个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了监测,主要包括抗生素、心血管药物、肿瘤药物等。
通过血药浓度监测,我们能够评估患者的药物浓度是否在治疗范围内,以及判断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血药浓度监测的应用效果通过对100例患者的血药浓度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约70%的患者的药物浓度处于治疗范围内,而30%的患者的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
对于药物浓度过高的患者,我们及时提醒医生减少药物剂量或调整给药频次,以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而对于药物浓度过低的患者,我们建议医生增加药物剂量或调整给药方案,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治疗效果。
通过这样的监测和调整,我们成功地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治疗失败的发生率。
血药浓度监测的局限性和挑战血药浓度监测虽然可以为临床药物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首先,血药浓度监测需要对药物标准参考值进行了解,并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解读。
这需要医生和药师之间的密切沟通和协作。
其次,有些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较为复杂,如肿瘤药物,其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与疗效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此外,血药浓度监测也需要考虑到患者因素的影响,如年龄、肝肾功能等。
因此,我们需要持续加强跨职业合作,提高血药浓度监测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结论血药浓度监测在过去一年中在我医院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临床药物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治疗失败的发生率。
血药浓度监测靶效应

二、靶浓度的测定
• 适用于下列情况: • 1. 找不到一个靶效应作为治疗指标; • 2.个体之间药动学变异大,而个体内变异小; • 3. 药物的治疗指数很小; • 4. 新药的临床试验
三、血药浓度监测的局限性
• 1. 血药浓度监测局限性的原因: • ⑴ 血药浓度监测的是原形物,未包括活性代谢产物; ⑵ 血液中药物数量的变化,与受体-药物复合物的 • 数量变化及药物在受体附近和组织中浓度不一致; • ⑶ 所测血浆药物是总浓度,而发挥药效的是游离药 • 物; • ⑷ 受体的密度,其周围的 pH值及电解质浓度,可 • 明显影响药效; • ⑸ 同一剂量服用后,药效却不同。
血药浓度监测
一、靶效应、靶浓度
• 靶效应――临床药物治疗的终点
• 药物作用与靶器官后产生的效应。此效应可为
治疗的目的或终点,也可以是一个代用的或中
间的治疗指标。
• 靶浓度――药物治疗的中间性终点
• 靶浓度:与用药目的(治疗终点)有规律性及 半定量关系的血药浓度,在无合适治疗终点或 靶效应时可作为药效指标。
•
⑶ 血浆蛋白结合高的药物,唾液浓度较低。
四、血药浓度测定的适应范围
• 1. 为新药建立合理的治疗方案
• 2. 预防性治疗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
• 3. 治疗指数小的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 • 4. 治疗药物的中毒症状与疾病本身所引起 • 的症状极易混淆
• 5. 药物口服吸收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则 • 6. 疑有耐药性发生
• 6.
中毒症状与疾病本身症状不易区别的药物
• 三、TDM的方法 • HPLC • 荧光法 • 放射免疫法 • 荧光偏振免疫法
• 四、TDM的注意事项
• 1. 测试技术和方法必须具有高灵敏性 • 2. 血药浓度测定,必须正确认识其临床意义和价值 • 3. 必须掌握好采药时间 • 4. 目前测定的多是药物总浓度,测定游离药物浓度意 • 义更大
霉酚酸酯血药浓度监测的意义及应用

霉酚酸酯血药浓度监测的意义及应用发表时间:2018-12-25T10:04:20.200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24期作者:谭凤菊1 尉娜2 [导读] 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是霉酚酸(mycophenolic acid,MPA)的酯类衍生物,现通称吗替麦考酚酯(商品名:骁悉 CellCept),具有独特的免疫抑制作用,常用于器官移植术后。
1.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274600;2.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药剂科 266000摘要: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是霉酚酸(mycophenolic acid,MPA)的酯类衍生物,现通称吗替麦考酚酯(商品名:骁悉 CellCept),具有独特的免疫抑制作用,常用于器官移植术后。
MMF在人体内吸收后经血浆酯酶的作用下快速、完全水解成活性代谢物MPA,MPA是选择性、高效性、可逆性、非竞争性的次黄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IMPDH)抑制剂,可抑制鸟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耗竭淋巴细胞内GMP和GTP,阻断DNA的合成,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从而发挥其免疫抑制功效[1]。
20世纪90年代Soilinger等首次报道MMF能够预防肾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大规模双盲随机研究也证实MMF联合环抱素(CsA)和泼尼松预防和治疗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良好效果[2],MMF随即被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预防和治疗,成为器官移植和免疫性疾病中使用最广泛的免疫抑制剂之一,特别在移植稳定期采用低剂量或者撤除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A和他克莫司)或皮质类固醇的方案中,MMF更是起着重要作用[3]。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MMF在胃肠道吸收迅速且充分,经过脱脂后成为有活性的MPA。
MMF口服后在循环中迅速代谢,MPA浓度迅速上升,1h内即达高峰[4]。
MPA主要在肝脏由UDP-葡萄糖苷酸转移酶(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s,UGT)的同工酶UGT1A9介导代谢为无药理活性的7-O-葡萄糖苷酸(MPAG)[4],这个过程也可能在肠道或肾脏进行。
拉莫三嗪血药浓度监测及药物治疗管理

拉莫三嗪血药浓度监测及药物治疗管理拉莫三嗪是一种有效的抗癫痫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癫痫的治疗管理中。
然而,拉莫三嗪是一种具有明显副作用和窄治疗窗口的药物,因此,正确的药物浓度监测和个体化的治疗管理对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至关重要。
拉莫三嗪的血药浓度监测是判断治疗疗效和副作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药物治疗初期,通过密切的监测药物血浆浓度,可以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在稳定治疗期,监测血药浓度则能帮助了解患者是否在药物的治疗窗口内,以及准确判断是否需要调整剂量。
此外,监测血药浓度也有助于评估药物的代谢情况、服药依从性和患者的药物相互作用。
在进行拉莫三嗪血药浓度监测时,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拉莫三嗪的药物动力学特点。
拉莫三嗪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代谢,代谢产物不活动,通过尿液排出。
药物的半衰期约为18-35小时,因此,日常用药通常分为一次或两次给药。
拉莫三嗪的血药浓度监测通常使用药物的峰浓度和谷浓度来进行评估。
峰浓度反映了药物的最高浓度,谷浓度则反映了药物的最低浓度。
血药浓度监测的标准对于不同的癫痫类型和患者情况有所不同。
对于新开始治疗的患者,设计一个逐渐增加药物剂量的治疗方案是必要的。
在剂量调整过程中,每次增量后需要监测药物的血浆浓度,在达到适当浓度后再逐渐减少监测频率。
对于长期用药的患者,建议每6个月监测血药浓度一次,并根据浓度结果调整剂量。
拉莫三嗪的治疗管理需要个体化的方法。
每个患者的生理特点、癫痫类型和伴随疾病都不同,因此,确定最佳的药物剂量和监测频率非常重要。
此外,还需要注意患者的药物相互作用情况。
拉莫三嗪与其他药物,尤其是酶诱导剂和酶抑制剂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可以影响药物的代谢和血药浓度。
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管理,避免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
总之,拉莫三嗪血药浓度监测及药物治疗管理对于癫痫患者的疗效和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监测血药浓度,可以优化药物剂量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在拉莫三嗪的治疗窗口内。
血药浓度监测技术概述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 TDM)意义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是通过测定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并利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和公式使给药方案个体化,以提高疗效,避免或减少毒性反应,同时也可为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和处理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室依据。
通俗地讲,血药浓度是指药物在人体血液中的稳态浓度。
所谓稳态血浓度是指规则服药后当机体的吸收量和排泄量达到平衡状态时的血药浓度。
TDM的使用使临床医生第一次在给予患者药物治疗的时候能通过监测血药浓度知道为什么患者在特定药物剂量治疗下反应不佳或者即便给予标准药物治疗剂量仍然出现药物副作用。
举例来说,过去往往需要2至3种药物治疗才能控制癫痫病人的发病,TDM应用之后,超过80%的病人只需服用1种药物即可有效控制病情,条件是每天监测该药物的血浆浓度。
临床意义:31. 使给药方案个体化2. 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中毒3. 进行临床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研究,探讨新药的给药方案4. 节省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5. 降低治疗费用6. 避免法律纠纷需要血药浓度监测的情况一般来说,在出现以下情况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检测:1. 目前认为只有那些血药浓度与药效关系密切,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窄的药物才有必要进行监测。
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
特别是苯妥英钠,其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接近,药量低不能控制发作,药量高易发生中毒,所以在最初服药时和每次调整剂量前应测定其血浓度。
丙戊酸钠血浓度波动大,且其血浓度和疗效无很好的相关性故测定意义不大。
2. 由于个体差异,即使同一种药物对不同患者的疗效也会有所不同。
当药物剂量已达到常规剂量仍不能控制发作时,首先应测定血药浓度明确是否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3. 初次服用某种剂量或增加剂量后发作无明显变化,在调整剂量前必须了解其血药浓度。
时间上需在初次服药或增加剂量后达5个半衰期以后测定。
抗菌药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意义

大多数肾毒性可逆,仅3%患者需要透析
Van Hal et al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3; 57:734
肾功能损害发生率与万古谷浓度关系
谷浓度>15mg/L肾功能损害风险升高
万古霉素相关肾功能与留住ICU正相关
5年万古霉素回顾性分析
112例患者中年龄≥60岁,占76.8%(86/112) 用药前肌酐清除率:>90ml/min(25.0%), 50<-90ml/min (47%), 10-50ml/min (47%) 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占67.86% 病原菌以MRSA最常见,占73.4%(58/79) 联合应用肾毒性药物以利尿剂最常见,占45.54%
万古霉素谷浓度多因素分析
95% 95% Lower Upper Confiden Confiden ce Limit ce Limit -7.2220 3.2979 -0.6238 7.4809 4.8474 12.5463 -0.8965 5.6721 -0.5870 -0.0135 -0.2266 -0.1094 4.3369 0.0234 0.3649 -0.0279
抗菌药血药浓度监测及临床意义
吴菊芳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
抗菌药血药浓度监测及临床意义
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tutic drug
monitoring,TDM)是以药代动力学原理和计算方
法拟定最佳的适用于不同患者的给药方案
对于毒性大的抗菌药物进行TDM,并予以个体化
给药,对于提高感染性疾病治愈率、减少或避
注:多因素分析显示,万古霉素谷浓度与患者用药前内生肌酐 清除率密切相关, P<0.05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万 古霉素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临床观察性研究
血液透析患者血浆转铁蛋白浓度指标检测及临床意义

评估预后
血浆转铁蛋白浓度的变化可以反映患 者的营养状况和贫血程度,对于评估 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血浆转铁蛋白浓度较低的患者,其预 后通常较差,需要加强营养支持和监 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评估预后价值
分析血浆转铁蛋白浓度对血液透 析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医生 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开展临床试验
针对血浆转铁蛋白浓度与疾病进 程的相关性,设计临床试验,验 证其在指导治疗和监测病情方面 的作用。源自 探索新的应用领域早期诊断
研究血浆转铁蛋白浓度在肾脏疾病早期诊断 中的应用,以期发现潜在患者并采取早期干 预措施。
个体化治疗
根据血浆转铁蛋白浓度及其他相关指标,为患者制 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药物研发
利用血浆转铁蛋白浓度作为生物标志物,筛 选和评估潜在的治疗药物,加速新药的研发 进程。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通过检测血浆转铁蛋白浓度,有助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判断,为后续的进一 步检查和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监测病情变化
血浆转铁蛋白浓度还可用于监测患者 的病情变化。例如,在血液透析患者 中,随着病情的进展和变化,血浆转 铁蛋白浓度也可能发生变化。通过定 期检测血浆转铁蛋白浓度,可以了解 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以及治疗效果 和预后评估。
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光子,通过检测光子的强度来计算转 铁蛋白浓度。
酶联免疫原理
利用酶催化底物反应产生有色产物,通过比色法测定转铁 蛋白浓度。
检测步骤
2. 预处理
对血浆进行稀释、离心等预处 理,以去除杂质和干扰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TDM的方法 ? HPLC ? 荧光法 ? 放射免疫法 ? 荧光偏振免疫法
? 四、TDM的注意事项
? 1. 测试技术和方法必须具有高灵敏性 ? 2. 血药浓度测定,必须正确认识其临床意义和价值 ? 3. 必须掌握好采药时间 ? 4. 目前测定的多是药物总浓度,测定游离药物浓度意 ? 义更大 ? 5. 有些药物的代谢产物具有活性 ? 6. 药物的旋光性 ? 7. 样本必须及时测定。
?
明显影响药效;
? ⑸ 同一剂量服用后,药效却不同。
? 2. 游离血药浓度的测定
? 测定血浆游离药物,可用下列方法:
?
平衡渗透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超离心法
?
超滤法
?
凝胶滤过法
? 药物与蛋白结合取决于:
?
⑴ 药物与蛋白质的亲和力
?
⑵ 药物浓度
?
⑶ 蛋白质浓度
?
⑷ 结合部位上是否有其它物质存在。
? 3. 唾液中药物浓度的测定
二、血药浓度与药效的无相关性
? 击中就发动药物 ? 有些药物的药效一旦产生后,药效的持续与
受体周围的药物浓度无关。甚至血浆和组织中 药物早已消除,而药效仍持续一段时间。 ? 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 利血平; ? 抗肿瘤药 等
血药浓度监测
一、靶效应、靶浓度
? 靶效应――临床药物治疗的终点
? 药物作用与靶器官后产生的效应。此效应可为 治疗的目的或终点,也可以是一个代用的或中 间的治疗指标。
第2章 血浆药物浓度及监测的 临床意义
血浆药物浓度与药效
一、血药浓度与药效相关性
? 药物剂量与药效之间的关系在个体之间差别较大。 一些因素影响血药浓度和药效:
?
剂量---------- 血药浓度---------- 药效
?
个体差异
个体内差异
? 剂型及给药途径
疾病状况
?
疾病情况
药物相互作用
? 药物相互作用
?异 烟 肼 肝 炎 在 快 乙 酰 化 者 发 病 率 较 高 。 乙酰化状态与有效血药浓度持续时间,与肝毒 性有相关性。
3 苯妥英 有效血浓度与癫痫发作
图2-6 血药浓度与大发作的关系, 每一竖线为一次大发作
4 氯霉素 血药浓度与毒性
图2-9 氯霉素中毒与血清游离氯霉素关系(横线表示均值)
治疗药物监测(TDM)
? 一、TDM的目的和意义
? 给药方案个体化
? 二、在什么情况下,那些药物需要TDM
? 1. 血药浓度与药效或毒性反应关系密切的药物 ? 2. 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大,或程非线性清除的药物 ? 3. 在某些病理状态下 ? 4. 合并用药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 5. 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 ? 6. 中毒症状与疾病本身症状不易区别的药物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1 地高辛 血药浓度与药效、中毒及心室率
? 地高辛地中毒和治疗作用与血药浓度相关。
地高辛血药浓度与病人的心室率之间成明显地依从性
2 异烟肼 血药浓度与药效、外周神经病变
? 异烟肼治疗结核时,血药浓度与疗效之间成相 关性。
?外周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不取决于剂量, 而依 赖于体内血药浓度的持续时间。 因此,慢乙酰化者发病率高。
? 靶浓度――药物治疗的中间性终点
? 靶浓度 :与用药目的(治疗终点)有规律性及 半定量关系的血药浓度,在无合适治疗终点或 靶效应时可作为药效指标。
二、靶浓度的测定
? 适用于下列情况: ? 1. 找不到一个靶效应作为治疗指标; ? 2.个体之间药动学变异大,而个体内变异小; ? 3. 药物的治疗指数很小; ? 4. 新药的临床试验
? 与血浆血药浓度监测相比,其特点:
? ⑴ 取样方便
? ⑵ 血浆药物浓度为总浓度,而唾液浓度为
?
游离药物浓度
? ⑶ 血浆蛋白结合高的药物,唾液浓度较低。
四、血药浓度测定的适应范围
? 1. 为新药建立合理的治疗方案 ? 2. 预防性治疗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 ? 3. 治疗指数小的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 ? 4. 治疗药物的中毒症状与疾病本身所引起 ? 的症状极易混淆 ? 5. 药物口服吸收不规则 ? 6. 疑有耐药性发生
三、血药浓度监测的局限性
? 1. 血药浓度监测局限性的原因:
? ⑴ 血药浓度监测的是原形物,未包括活性代谢产物;
⑵ 血液中药物数量的变化,与受体-药物复合物的
?
数量变化及药物在受体附近和组织中浓度不一致;
? ⑶ 所测血浆药物是总浓度,而发挥药效的是游离药
?
物;
? ⑷ 受体的密度,其周围的 pH值及电解质浓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