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古诗-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赏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创作的一首悼亡词。
以下是该词的翻译和赏析:翻译:我与你一生一死,隔绝已十年,生死相隔,死实在生之上。
只留下梳妆台啊!可不要小视它,依然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还是你生前梳妆的样子容貌。
你总是说:“青春易过”。
小轩窗前的月光仍旧映照出了你的身影。
淡淡的眉毛似乎凝聚着忧愁,如今怎能忍心再长久地分开心烦苦闷。
夜夜都梦见你、想你。
只能在夜半里悲痛地低语千言万语,新的、旧的伤心事,到如今却只能在梦中缠绕徘徊。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创作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
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
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全词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思致委婉,境界层出,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时代背景方面,苏轼所处的北宋时期,政治上虽然较为黑暗、腐败,但文化艺术却十分繁荣。
苏轼本人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他的诗歌和词作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风尚和文化氛围。
在作者境遇方面,苏轼一生怀才不遇,仕途坎坷。
他多次被贬谪流放,生活颠沛流离。
尽管如此,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这首词中,他通过描绘对亡妻的思念和哀伤之情,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总的来说,《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的一首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亡妻的思念和哀伤之情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同时,这首词也展现出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文精神。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诗词赏析

【导语】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凡的成就,就⼀种⽂体⾃⾝的发展⽽⾔,苏词的历史性贡献⼜超过了苏⽂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了全⾯的改⾰,提⾼了词的⽂学地位,使词从⾳乐的附属品转变为⼀种独⽴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向。
苏轼对词的变⾰,基于他诗词⼀体的词学观念和“⾃成⼀家”的创作主张。
下⾯是为⼤家带来的苏轼《江城⼦·⼄卯正⽉⼆⼗⽇夜记梦》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江城⼦·⼄卯正⽉⼆⼗⽇夜记梦 宋代:苏轼 ⼗年⽣死两茫茫,不思量,⾃难忘。
千⾥孤坟,⽆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轩窗,正梳妆。
相顾⽆⾔,惟有泪千⾏。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夜,短松冈。
(肠断⼀作:断肠) 译⽂ 两⼈⼀⽣⼀死,隔绝⼗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法相见。
不想让⾃⼰去思念,⾃⼰却难以忘怀。
妻⼦的孤坟远在千⾥,没有地⽅跟她诉说⼼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正在⼩窗前对镜梳妆。
两⼈互相望着,千⾔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泪落千⾏。
料想那明⽉照耀着、长着⼩松树的坟⼭,就是与妻⼦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
注释 ⼄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年。
⼗年:指结发妻⼦王弗去世已⼗年。
思量:想念。
千⾥:王弗葬地四川眉⼭与苏轼任所⼭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
孤坟:其妻王⽒之墓。
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轩窗:指⼩室的窗前,轩:门窗 顾:看。
明⽉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赏析 苏东坡⼗九岁时,与年⽅⼗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常,王弗⼆⼗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的打击,其⼼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墓志铭》⾥说:“治平⼆年(1065)五⽉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名弗),卒于京师。
六⽉甲午,殡于京城之西。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阅读答案及赏析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阅读答案及赏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在北宋时期创作的一篇抒发思乡之情的词作。
以下是对该词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答案】1. 该词以记录梦境为主题,表达了苏轼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通过描写梦境中的江城湖景,表达了苏轼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之情。
3. 通过词作中的对比,表达了夜晚思乡之情的愈加浓烈,同时也折射出苏轼内心的寂寞与忧伤。
4. 通过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江城,以及芳草鲜美的景象,展现了苏轼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和向往。
5. 通过描写梦中的亲友,表达了苏轼对家人的思念和对亲情的珍视。
6. 通过描绘梦中景象的艳丽、梦境的清晰与真实,彰显了苏轼诗词写作的高超技巧和丰富想象力。
【赏析】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他以豪放洒脱的诗风,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表达能力而闻名于世。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他在北宋时期写下的一篇抒发思乡之情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感情和深沉的思索。
这首词以夜晚梦境为背景,通过描写梦中的江城湖景,表达了苏轼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之情。
词中的江城是苏轼的家乡,他在梦中看到江城的景象,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在词作中,苏轼用“碧水东流至此回”一句描绘了江水悠悠、不舍悄然。
他还用“叶上初阳干宿雨”描绘了天空明净的景象,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芳草的气息。
这些描写清晰地表现出苏轼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和向往。
与此同时,词作中也存在着对比的手法。
苏轼将夜晚思乡之情与白日的忧伤作了对比,表现了思乡之情的愈加浓烈。
在夜晚的梦中,他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家乡的美好,思念之情更加强烈。
通过这种对比,苏轼折射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寂寞和忧伤。
另外,在词作中,苏轼也通过描写梦中的亲友,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亲情的珍视。
他在梦中见到了已故的父亲和弟弟,和他们交谈,忽然间又离别,让人产生了一种温情与伤感。
这些描写表现出苏轼对家人的深情厚意,也展现了他对亲情的无限珍惜。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诗词译文及鉴赏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诗词译文及鉴赏《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代: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肠断一作:断肠)《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
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
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
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注释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思量:想念。
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
轩:门窗。
顾:看。
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
短松:矮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赏析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
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
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
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
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
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代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肠断一作:断肠)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
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
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妻子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了吧。
注释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思量:想念。
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轩:门窗顾:看。
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赏析1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
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
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
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
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
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
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
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诗句及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诗句及赏析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全文如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亡妻王弗而作,被认为是其悼亡词中的代表作。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赏析:上阙:作者通过直白的叙述,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和痛楚之情。
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年,但作者仍然无法忘怀妻子,如今远隔千里,也无处可以倾诉自己的凄凉之情。
即使相逢,妻子可能也已经认不出自己,因为他已经满面尘土、两鬓如霜。
下阙:作者在梦中回到了家乡,看到妻子正在梳妆。
两人相视无言,只有泪水千行。
最后,作者想到每年都会让他肝肠寸断的地方,那就是明月照耀下的短松冈,那里是妻子的坟墓所在。
整首词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将梦境与现实交融,表达了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思念和无尽的哀伤。
词中情感真挚,字字血泪,令人动容。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涉及诗、词、文、书、画等多个领域。
与苏轼的其他作品相比,《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有以下几个不同之处:主题: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亡妻而作,与他的其他作品相比,主题更加个人化、情感化。
其他作品的主题可能更加广泛,涉及自然、人生、历史、哲学等方面。
风格:这首词的风格较为凄婉、哀伤,情感表达更为直接、真挚。
与苏轼的一些豪放、洒脱的作品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差异。
表现手法:在这首词中,苏轼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这种表现手法在他的其他作品中可能并不常见。
语言:这首词的语言简练、朴实,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
与苏轼的一些辞藻华丽、意境深远的作品相比,语言风格有所不同。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与苏轼的其他作品在主题、风格、表现手法和语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译文及赏析

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译文及赏析原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朝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古诗简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既《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
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
上阙记实,下阙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译文: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注释: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乙卯(mǎo):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⑶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⑷思量:想念。
“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áng。
⑸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其妻王氏之墓。
⑹纵使:即使。
⑺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⑻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⑼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轩:有窗槛的小屋。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解析版)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翻译注释赏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liáng),自难忘(wàng)。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ìn)如霜。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
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
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我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思量:想念。
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昨夜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
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
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轩:门窗。
顾:看。
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赏析】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
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
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
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
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
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
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
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
“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
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
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
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古诗-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②。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③,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④。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⑤,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⑥。
①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四十岁,当时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县)知州。
②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来,生死双方隔绝,什么都不知道了。
茫茫,不明貌。
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他的妻子王弗恰恰死去十年。
③千里孤坟:作者妻子的坟墓在四川彭山县,和他当时所在地的密州东西相距数千里。
④“尘满面”两句:两鬓已经白如秋霜,哀伤自己奔走劳碌和衰老。
⑤轩窗:门窗。
⑥短松冈:指墓地。
在遍植松树的小山冈上。
【赏析】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
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
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
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
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
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
”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
”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
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
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
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
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
”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
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生离死别)
“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
(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
花落人亡两不知)
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
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
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
1.“不思量,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
“不思量,自难忘”,写
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
说不思量,即是思量。
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
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
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
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
还是“相顾无言”好。
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
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
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
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
下阕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
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
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
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
然而,只是梦啊。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
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
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
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且慢,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千里共婵娟”。
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
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情况下才会张开了“梦”的翅膀寻觅理想的天堂。
有哪些梦?表现了什么?
李白为了“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可以斥责他们白日做梦。
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不应该给他们吗?
回到苏轼。
一个达观、开朗、幽默的苏轼。
着迷他“我欲乘风归去”欣赏他“扣舷长啸”追随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吗?
[鉴赏提示]
这首词是为悼念妻子王弗而写的。
王弗十六岁与苏轼结婚,她聪明贤惠,又有识见,夫妻感情一向笃厚,但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二十七岁时便在汴京
(今开封)谢世,次年归葬于故乡四川祖茔。
经过十年宦悔沉浮的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对亡妻深挚的思念之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