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婴儿期——生后28天~1周岁——易发生脾胃疾病,如婴儿泄泻、积滞 呕吐。提倡母乳喂养、及时增加辅食,
幼儿期——1周岁~3周岁——脾胃较薄弱,容易造成吐泻、疳证, 时行疾病发病率明显增高。合理喂养,按时接受计划免疫接种。
脏器轻灵,易趋康复。 病因单纯、少七情之害。
几个重要学说-纯阳说
首见于《颅囟经》 1. 小儿从先天所禀之肾中元阴元阳尚未耗伤,
所以生机特别旺盛,生长发育速度迅速, 有如旭日东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 欣向荣 2. 因发育迅速,对水谷精气的需求量大,为 适应各阶段生长发育的要求,所以常常相 对地感到阴的不足,需要不断地加以补充。 3. “纯阳”不等于盛阳,也不是有阳无阴。
小儿生理特点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万全-----三有余,四不足。 清吴鞠通-----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生机旺盛,发育迅速。 《颅囟经》-----纯阳之体
小儿病理特点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病因上---六淫、疫戾之邪、伤食、易受惊 恐、易受外伤、先天疾病。 易于传变---脏腑传变,并病。 易寒易热、易虚易实。
小儿体格发育
头围-是反映脑和颅骨发育程度的指标。 新生儿头围平均34cm ,生后半年增加8
cm ,后半年增加4cm ,第二年内又增加 2cm ,约为48cm ,5岁时已接近成人。 胸围-主要反映胸廓、胸背肌肉、皮下脂肪及 肺的发育程度。 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 ,平均为32 cm ,1周岁时头围于胸围基本相等,平均为 46cm 。1周岁后胸围大于头围。
舒张压约为收缩压的1/2~2/3。
中医儿科学-生理病理特点-课件

避免给儿童食用含有过多添加剂、糖和盐的食物, 以防对消化系统造成过度刺激。
儿童运动锻炼与保健
适量运动
01
鼓励儿童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
避免过度运动
02
注意控制运动时间和强度,避免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
关注个体差异
03
根据儿童的年龄、体质和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
鉴别诊断
对于一些症状相似的疾病,需要进行鉴别诊断,以确定不同的治疗方案。例如感冒与麻疹 、水痘等传染病的鉴别诊断。
04
中医儿科学-治疗方法
中医儿科学的治疗原则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各脏腑器官相互关联,因此在治 疗儿科疾病时,需从整体出发, 全面考虑患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辨证施治
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通过对患 儿的望、闻、问、切四诊,综合 分析病因、病机,制定针对性的
01
02
03
代谢旺盛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新 陈代谢旺盛,对营养物质 的需求较高。
免疫力较弱
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 发育,对疾病的抵抗力较 弱。
适应能力较强
儿童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能够较快地适应环境变化。
儿童生理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合理饮食
保证儿童获得全面、均衡 的营养,以满足生长发育 的需要。
适当运动
鼓励儿童进行适当的运动, 以促进身体发育和增强体 质。
预防接种
根据国家规定,为儿童接 种相应的疫苗,以提高免 疫力,预防传染病。
03
中医儿科学-病理特点
儿童疾病的发生机制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五脏六腑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 外界因素的干扰和侵害。
中医儿科学专业考研方向

中医儿科学专业考研方向简介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专业方向,主要研究儿科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理论和临床应用。
考研方向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医儿科专业人才,通过系统学习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临床技术,掌握儿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和调治技巧,具备中医儿科的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
研究内容•中医儿科学基本理论:深入学习中医理论,掌握儿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理解中医药对儿童发育和生长的调节作用。
•儿童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研究:研究儿童的生理发育规律和影响因素,了解儿童生长发育出现的相关疾病及其中医防治方法。
•儿科常见病与中医诊疗技巧:对儿科常见病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学习儿科诊疗技术和相关仪器的使用。
•儿科疑难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研究儿科疑难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提高对儿童特殊疾病的防治能力。
学习方法•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经典著作、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等基础知识,为儿科专业提供理论基础。
•深入了解儿科发展和疾病特点:通过学习国内外最新的儿科发展动态和相关疾病的特点,为深入研究和防治提供依据。
•实践操作中医儿科诊疗技巧:通过实践操作中医儿科诊疗技巧,掌握相关仪器的使用,提高临床操作和诊断能力。
•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参与科研项目,提升科研能力;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与同行专家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
就业前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医儿科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长。
中医儿科学专业考研方向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中医儿科理论和临床实践能力,可以在以下领域找到就业机会:•儿童医院:成为儿科医生,从事儿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工作。
•中医药企业:从事中药研制、生产和销售工作。
•中医儿科科研机构:参与中医儿科相关科研项目,从事儿科疾病的防治研究。
•教育机构:从事中医儿科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
总结中医儿科学专业考研方向通过系统学习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临床技术,培养具备中医儿科的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专业人才。
中医儿科学(打印版)

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学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基础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医学科学。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原始的医学活动。
据考古学家考证,我国69万年前的“北京人”平均寿命大约只有14岁,因而可以说,人类早期的医学活动中,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儿童医疗保健内容。
《山海经》中所载巫方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
古代医籍中关于儿科疾病的早期记载见于西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书中有关于“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
《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是早期的妇儿科方书。
《内经》不仅建立了指导各科临床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提出了有关儿科的不少论述,如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某些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等。
《伤寒杂病论》建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特别是脏腑论杂病,对后来儿科辨证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已有儿科医案记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小儿气鬲病,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小儿下利病。
《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小儿医学专著,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医学教育,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
该书提出了积极的小儿护养观。
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详论儿科病因证候255候。
中医儿科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中医儿科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1. 引言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
随着传统中医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逐渐被确认,中医儿科学专业也在国内外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了培养具备中医儿科学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本科生,中医儿科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医儿科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内容。
2. 专业核心课程2.1 中医基础理论2.1.1 中医学基本理论•中医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基本内容•中医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2.1.2 中药学•中草药学基本理论•常用中草药的性味归经•中草药的药方组成和应用2.2 儿科学基础2.2.1 儿科学基本理论•儿科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儿童常见疾病的特点和治疗原则2.2.2 临床儿科学•儿科临床诊断方法与技巧•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儿童常见疾病的防治策略2.3 中医儿科学2.3.1 中医儿科学基础理论•中医儿科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中医儿科学的独特观点和方法•中医儿科常见疾病的辨证施治2.3.2 儿童中草药学•儿童中草药学的基本理论•常用儿童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儿童中草药的药方组成和应用2.4 中医儿科临床实践•中医儿科临床病历分析与评估•中医儿科临床实践技能培养•中医儿科常见疾病的临床实践3. 选修课程3.1 中医儿科专题•儿科文献阅读与翻译•儿科药物的制剂与研究•儿科诊疗技术与方法3.2 临床实习•中医儿科临床实习•中医儿科临床案例分析4. 实践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中医儿科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也包括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将参与中医儿科临床实习和临床案例分析,并进行中医儿科学相关的科研活动。
5. 总结中医儿科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中医儿科学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
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学生将具备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儿科学基础知识,掌握中医儿科学的诊断与治疗方法,能够在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医儿科学__

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扁鹊:最早的儿科医生。
《颅囟经》:相传最早的儿科学专著。
提出婴幼儿体属“纯阳”的观点。
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首创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这是儿科辨证中最重要的方法。
他善于化裁古方(六味地黄丸),研制新方(异功散,泻白散,导赤散,七味白术散)明代万全,著作颇丰。
“育婴四法”,“预养以培其元,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形成了中医儿童保健学的系统观点。
陈复正:善于指纹诊法。
“风轻、气重、命危”吴瑭:“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分7个阶段:胎儿期:40周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天新生儿期:生后满28天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体重:出生时体重约为3千克。
囟门: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
后囟在出生时或生后2~4个月内闭合。
牙齿:乳牙(20颗)。
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自7~8岁开始,乳牙按萌出先后逐个脱落。
血压:小儿年龄越小血压越低。
视感知的发育:3个月时头眼协调好;听感知的发育:新生儿出生3~7天听觉已相当良好;3个月时可将头转向生源;运动发育:2个月时扶坐或侧卧时能勉强抬头;4个月时可用手撑起上半身;6个月时能独坐片刻;8个月会爬;10个月可扶走;12个月能独走。
语言发育:2个月能发出和谐喉音;7~8个月会发复音;2岁后能简单地交谈生理主要表现:脏腑娇嫩,生理特点: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发病特点: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将小儿这种蓬勃生机、迅速发育的生理特点概括为“纯阳”。
(名)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名)肺脏娇嫩:卫外功能较成人为弱,最易被风热,风寒邪气所伤,产生各种肺系疾病;小儿脏腑娇嫩,又易被燥邪,署邪所伤,形成肺胃阴津不足,气阴两伤等病证;小儿为纯阳之体,六气易从火化,小儿伤于外邪以热性病证为多。
(名)脾常不足:其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因而易于因家长喂养不当, 小儿饮食失节,出现受纳,腐熟,精微化生转输等方面的异常。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中医儿科学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不断吸收现代医学成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 体系和实践规范。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 体系和诊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开展,中医儿科学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儿童疾病的防治和保健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有
肾
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液代谢 ,主纳气。
生长发育与生理特点
婴儿期
从28天至3周岁之内 的儿童。
学龄前期
6、7岁至10、11岁 之内的儿童。
新生儿期
出生后脐带结扎至 28天之内的婴儿。
幼儿期
3周岁至6、7岁之内 的儿童。
学龄期
10、11岁至14、15 岁之内的儿童。
病因病机特点
六淫邪气
风、寒、暑、湿、燥、 火等外感病邪。
气发生。
烫伤
烫伤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中 医治疗烫伤主要采用清热解毒的 方法,如用黄芩、黄柏等中药清
热解毒,缓解症状。
妇科疾病治疗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治疗月经不调主要 采用调理气血的方法,如用当归、川芎等中药调理气血, 使月经恢复正常。
产后缺乳
产后缺乳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治疗产后缺乳主要 采用通乳的方法,如用穿山甲、王不留行等中药通乳,增 加乳汁分泌。
01
02
症状表现
面部肌肉抽动、肢体抽动、喉部发出 异常声音等。
03
病因分析
先天禀赋不足,肝风内动,痰火扰心 。
预防措施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05
04
治疗方案
中医儿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精彩摘录
这是《中医儿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 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第一节鹅口疮 第二节口疮
第三节呕吐 第四节腹痛
01
第五节泄泻
02
第六节便秘
03
第七节厌食
04
第八节积滞
06
第十节缺铁 性贫血
05
第九节疳证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1
第一节感冒
2
第二节鼻鼽
3
第三节乳蛾
4
第四节咳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儿科学1.稚阴稚阳: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稚”指幼嫩而未曾成熟。
“阴”,是指机体的精、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等有形之物;“阳”指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
2.纯阳:所谓“纯阳”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得生机旺盛,正说明了“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这一生理特点。
3.针四缝疗法:是通过点刺四缝穴以治疗小儿疳积症的一种方法。
可以用于清热、除烦、止咳化痰、通畅百脉、调和脏腑等,常用来治疗疳证、厌食、积滞、咳喘、顿嗽等疾病。
4.积滞:是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病,以不思乳食、腹部胀满,嗳腐酸馊,大便不调为临床特征。
5.疳证:是由喂养不当或当多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不能濡养脏腑、经脉、筋骨、肌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临床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大便不调为特征。
6.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
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
7.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以及缺乏任何原因为特征。
8.麻疹:是感受麻疹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泪水汪汪,口腔两颊近臼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周身皮肤按序泛发麻粒样大小的红色斑丘疹,疹退时皮肤有糠麸样脱屑和色素沉着斑为特征。
9.风疹:风疹是感受风热时邪引起的急性肺系时行疾病。
以轻度发热、咳嗽,皮肤.出现细沙样玫瑰色斑丘疹,耳后及枕部臖核肿大为特征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
10.猩红热:是因感受痧毒疫疠之邪所引起的急性肺系时行疾病,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发猩红色皮疹,疹后脱皮为特征。
又名疫痧、烂喉痧,2~8岁发病率较高。
11.手足口病:是由于感受手足口病时邪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临床以手足口肌肤、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常见于5岁以下小儿。
12.病毒性脑炎:是由多种病毒时邪引起的脑实质炎症,若同时累及脑膜则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临床以发热,头痛,呕吐,惊厥,意识及运动障碍,或精神异常为主要表现。
13.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又称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临床以持续发热、多形红斑、粘膜充血、草莓舌、颈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为特征,好发于婴幼儿。
14.维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该磷代谢异常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以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造成骨骼病变为特征,以多汗、夜啼、烦躁、枕秃、肌肉松弛、囟门迟闭,甚至鸡胸肋翻、下肢弯曲等为主要表现。
1、相传至今的我国最早儿科专注《颅囟经》,流行于唐末宋初,书中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2、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器清灵,易趋康复。
3、霉酱苔:宿食内积,中焦气机阻滞。
4、斑:压之不褪色,摸之不碍手。
疹:压之褪色,摸之碍手。
5、指纹诊法由远心端向近心端推。
指纹诊的辨证纲要,可以归纳为“浮尘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6、小儿病理脉象主要有浮、沉、迟、数、无力、有力等6种。
7、捏脊疗法是儿科常用的一种推拿方法,该法用捏法施于脊柱两侧,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按摩,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恢复脏腑功能以防止疾病,8、掌握用药剂量:新生儿1/6, 乳婴儿1/3, 幼儿1/2, 学龄儿童2/3或接近成人量。
9、针刺四缝可以用于清热、除烦、止咳化痰、通畅百脉、调和脏腑等,常用来治疗疳证、厌食、积滞、咳喘、顿嗽等疾病。
10、添加辅食:目的补充不足;断乳准备。
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粗到细;由一种到多种。
11、胎黄常症方药:茵陈蒿汤,茵陈理中汤,血府逐瘀汤,12、感冒的病位在肺,病机:肌表失疏,肺气失宣13、咳嗽各证选用的方药:风寒袭肺证,华盖散;风热犯肺证,桑菊饮;痰热壅肺证,清金化痰汤;痰湿蕴、肺证,三拗汤合二陈汤;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阴虚肺热证,沙参麦冬汤。
14、泄泻西医称小儿腹泻,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以运脾化湿为治疗原则15、泄泻的病机是脾胃受损,升降失和,水谷不分,混杂而下。
16、厌食以运脾开胃为基本治则。
厌食各证的方药:脾失健运,不换金正气散;脾胃气虚,异功散;脾胃阴虚,养胃增液汤17、积滞的治则是消食化积,理气行滞。
积滞各证的方药:乳食内积证,消乳丸,保和丸;食积化热,枳实导滞丸;脾虚夹积证,健脾丸;18、疳:自古有两种解释:其一曰“疳者甘也”,言其病机,是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证;其二曰“疳者干也”言其病机、主症,是指气液干涸、形体羸廋。
43.前者言其病因,后者述其病机和症状。
形体消瘦,体重比正常儿童平均值低15%以上,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干枯羸瘦,体重可比正常平均值低40%以上。
19、急惊风:为痰,热,惊,风四证具备,临床以高热,抽风,神昏为主要表现。
治疗原则:清热,豁痰,镇惊,息风20、急性肾小球肾炎主症:急性发病,浮肿、血尿、少尿、高血压(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烦躁等)严重者可有心悸、抽风、气促发绀等。
血清总补体及C3可一过性明显下降,6~8周恢复正常证治分类:风水相搏,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苓散;2.湿热内侵,五味消毒饮合小蓟饮子;邪陷心肝,龙胆泻肝汤合羚角钩藤饮;凌心肺,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水毒内闭—通腑泻浊,解毒利尿—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阴虚邪恋,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气虚邪恋,参苓白术散21、麻疹的治疗原则:清凉透疹。
证治分类:1. 邪犯肺卫,宣毒发表汤;邪入肺胃,清解透表汤;阴津耗伤,沙参麦冬汤22、幼儿急疹是婴幼儿时期一种急性出疹性疾病。
有热退疹出的特点23、风疹的证治:邪犯肺胃证,银翘散;邪入气营,透疹凉解汤;24、水痘:临床以发热,皮肤黏膜分批出现皮疹,红斑、丘疹、疱疹、结痂同时存在为主要特征。
证治:邪伤肺卫,银翘散;邪炽气营,清胃解毒汤25、手足口病:治疗原则:清热祛湿解毒。
证治:邪犯肺脾,甘露消毒丹;心脾积热证,清热泻脾散;湿热蒸盛,清瘟败毒饮;气阴两伤证,生脉散。
26、流行性腮腺炎:初病时可有发热,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疼痛感,。
常一侧先肿大,2~3天后对侧亦出现肿大。
腮腺管口红肿,或同时有下颌下腺,舌下腺肿大27、佝偻: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小于30,早期预防每天服维生素D400TU预防。
28、过敏性紫癜的证治:风热伤络,连翘败毒散;血热妄行,犀角地黄汤1、钱乙的学术思想:①钱乙创建了儿科五脏辨证体系;②重视望诊,总结出面部望诊的实践经验;③对痘诊类,出疹性传染病的鉴别有较清楚的描述,其中对麻疹的症状、诊断、治疗,论述尤详;④创急惊风、慢惊风有别,并对惊风和痫症进行鉴别;⑤将小儿的生理病理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⑥在治疗上重视五行生克关系而辨证用药;⑦指出疳皆脾胃病,因津液之所遗也;⑧用药上善于化裁古方,创立新方。
2、明代世医万全,字密斋,《万氏家藏育婴秘诀》、《幼科发挥》、《痘疹心法》、《片玉心书》,倡导‘育婴四法’即“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形成了中医儿童保健学的系统观点3、小儿年龄分期:1.胎儿期:从男女生殖之精相合而受孕,直至分娩断脐,属于胎儿期。
胎龄从孕妇未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为40周,280天,以4周为一个妊娠月,俗称‘怀胎十月’。
2.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起至生满28天,称为新生儿期。
3.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亦称乳儿期。
4.幼儿期:1周岁后至3周岁为幼儿期。
5.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7周岁为学龄前期,也称幼童期。
6.学龄期:7周岁后至青春期来领(一般女为12岁,男13岁)为学龄期。
7.青春期:女孩至11~12岁到17~18岁,男孩13~14岁到18~20岁,为青春期。
4、小儿生长发育(生长发育是小儿不同于成人的最根本的生理特点)1.体重:测量体重,应在清晨空腹、排空大小便。
仅穿单衣的状况下进行公式:<6个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0.7×月龄7~12个月体重(kg)=7+0.5×(月龄-6 );1岁以上体重(kg)=8+2×年龄2.身高(长)身高(cm)=70+7×年龄血压袖带宽度应为上臂长度的2∕3,袖带过宽测得的血压较实际血压值为低,过窄测得的血压值较实际血压值为高。
收缩压=80+2×年龄舒张压=收缩压×2/35、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区别6、感冒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机理:由于小儿肺脏娇嫩,感邪之后,失于宣肃,气机不畅,津液输布不利而内生痰液,,壅塞气道,则咳嗽加剧,喉间痰鸣,产生感冒夹痰;小儿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节,感邪之后,肺病及脾,脾运失司,乳食停滞,积于中焦,气机不利,则皖腹胀满,不思乳食,甚或呕吐,大便稀薄,产生感冒夹滞;小儿神气怯弱,肝气未充,筋脉未盛,感邪之后,热扰心肝,易致心神不宁,睡卧不安,甚至抽搐,产生感冒夹惊。
7、哮喘的诊断要点:常突然发病,发作之前,多有喷嚏、咳嗽等先兆症状。
发作时不能平卧,烦躁不安,气急,气喘。
有诱发因素,如气候转变、受凉受热或接触某些过敏物质。
肺部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呼气延长。
8、如何鉴别积滞、厌食、疳证答:积滞是由乳食喂养不当,停积脾胃,运化失健引起的一种病证。
以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大便不调为特征,有伤食病史。
积久不消,迁延失治,可转化成疳。
厌食是由喂养不当,饮食失节而致脾胃运化受纳不健所引起,以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为特点。
无明显消瘦,精神状态尚好,病在脾胃,不涉及他脏,予后良好。
疳证是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慢性病证,以形化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
本病起病缓慢,病程缠绵,迁延难愈,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9、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血虚不荣是其主要病理基础,病变脏腑主要在心、肝、脾、肾、其中以脾胃最为重要。
病情分度:轻度:血红蛋白:6个月~6岁90~110g/L,6岁以上90~120g/L;中度:血红蛋白60~90g/L重度:血红蛋白30~60g/L;极重度:血红蛋白<30g/L。
新生儿血红蛋白120~144g/L者为轻度,90~120g/L者为中度,60~90g/L者为中度,<60g/L 者为极重度10、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依据①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
②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
③心电图改变:Ⅰ、Ⅱ、avF、V5导联中2个或2个以上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及其他严重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