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的诗意
二年级语文《赠汪伦》知识点归纳

二年级语文《赠汪伦》知识点归纳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二年级语文《赠汪伦》知识点注释: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创作背景: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赠汪伦》诗意及注释

《赠汪伦》诗意及注释《赠汪伦》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赠别诗。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赠汪伦》诗意及注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赠汪伦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诗意一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赠汪伦》注释一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赠汪伦》诗意二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赠汪伦》注释二⑴汪伦:李白的朋友。
⑵踏歌:唐代一作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⑶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创作背景: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赠汪伦古诗翻译

赠汪伦古诗翻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英国古代诗人汪伦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至今仍然受到众多爱好古典文学的读者喜爱。
汪伦一生创作了多首古诗,多篇散文,他的作品展现了古典文学的精髓,被世人称为“英国诗经”的宝典。
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他所谱写的《床前明月光》一诗,它丰富了英国古典文学的内涵,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古典文学派系。
该诗被认为是汪伦一生最伟大的作品,情节简洁而又深刻,充满了深情,以及唏嘘逝去的时光,激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思考。
是这首古老而又弥足珍贵的抒情诗,凝结着诗人对爱与思念的深切表达,情感极具诗意,成就了一首经典的古诗。
《床前明月光》一诗描写的是一副月夜的场景,汪伦形象地营造了这样一种境界:他站在床前,举头望着明月,月光照耀,仿佛洒满了冰霜,照耀着他凝视的双眼,此时他想起了他的故乡,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让他感到无限的温暖,也激起了对远方故地的深情思念。
汪伦笔下的月夜,将古人一种抒发思念情怀的方式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诗反映了古人思乡之情的浓郁程度,弥足珍贵,可以说是一部抒发思念的历史艺术品。
然而,有关《床前明月光》的故事并没有完结,在世人眼中,他的灵魂从未离开过故乡,只是没有人再能感受到在月光下他的情怀。
今天,我们把它重新翻译出来,让它再度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经典,
希望它能再次照耀我们的思乡之情。
月光照耀着汪伦,想念之情涌上心头,汪伦交织着时光,把古人的思念之情深深扎根在时光的长河中,将它传承下去,成为一部永恒的古典,心中也留有一片月光,照耀我们思乡之情。
赠汪伦诗以及诗意

赠汪伦诗以及诗意 《赠汪伦 》是唐代大诗人李白 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赠汪伦诗以及诗意,一起来看一下吧。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①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 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宋蜀本《李白集》 此诗题下有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 宝其诗”。
据此,后人多以为汪伦是一“村人”。
今人汪光泽、李子龙先后发现 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 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文往来 赠答。
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
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青莲往候之,款洽不忍 别。
公解组后,居泾邑之桃花潭”(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 其人》 )。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 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公元 754 年(天 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②踏歌:民间的 1 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 边唱。
③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④不及:不如。
【诗意 】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 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传说】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 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
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 慕, 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
可是, 泾州名不见经传, 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 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 决定写信邀请他。
《赠汪伦》朗诵停顿

《赠汪伦》朗诵停顿《赠汪伦》朗诵停顿《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送给好友汪伦的一首诗。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赠汪伦》朗诵停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朗诵停顿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李白游览桃花潭时,汪伦常常用美酒款待他。
临走时,李白做这首诗赠与王伦。
踏歌:一种民间歌调,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这是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唱歌方式。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传说】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
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
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
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
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兴致勃勃地赶来了。
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
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
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
”李白听了,先是一愣,不知怎么回事,马上就明白了。
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
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
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
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
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
小学三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赠汪伦》是唐代⼤诗⼈李⽩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留别诗。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赠汪伦》原⽂、知识点及教案),希望帮助到您。
⼩学三年级语⽂《赠汪伦》原⽂ 赠汪伦(李⽩) 李⽩乘⾈将欲⾏,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 我正乘上⼩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学三年级语⽂《赠汪伦》知识点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种唱歌形式,⼀边唱歌,⼀边⽤脚踏地打拍⼦,可以边⾛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百⾥。
《⼀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潭⽔深千尺⽐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了夸张的⼿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分动⼈。
④不及:不如。
赏析: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者,展⽰⼀幅离别的画⾯。
起句“乘⾈”表明是循⽔道。
“将欲⾏”表明是在轻⾈待发之时。
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在正要离岸的⼩船上向⼈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者。
次句却不像⾸句那样直叙,⽽⽤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
⼀群村⼈踏地为节拍,边⾛边唱前来送⾏了。
这似出乎李⽩的意料,所以说“忽闻”⽽不⽤“遥闻”。
这句诗虽说得⽐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但⼈已呼之欲出。
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的。
⼈未到⽽声先闻。
这样的送别,侧⾯表现出李⽩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由的⼈。
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为结句预伏⼀笔。
桃花潭⽔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深情深⾃然地联系起来。
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物⼿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潭⽔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寻味。
这⾥妙就妙在“不及”⼆字,好就好在不⽤⽐喻⽽采⽤⽐物⼿法,变⽆形的情谊为⽣动的形象,空灵⽽有余味,⾃然⽽⼜情真。
二年级语文《赠汪伦》知识点

二年级语文《赠汪伦》知识点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二年级语文《赠汪伦》知识点解释: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创作背景: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赠汪伦的诗意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赠汪伦的诗意
《赠汪伦》
作者: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这首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诗意: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
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
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
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赏析: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
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
脉忌露,味忌短。
”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
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
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
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
“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
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
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
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
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
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
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