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赠汪伦鉴赏

合集下载

《赠汪伦》古诗解释

《赠汪伦》古诗解释

《赠汪伦》古诗解释
赠汪伦古诗解释
赠汪伦,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现在我们来解释一下
这首古诗的含义和情感。

首先,这首古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所作,是一首送别诗。

整首诗
通过描写赠送给好友汪伦的礼物,表达了诗人对汪伦的深情厚谊和对
离别的惋惜之情。

云想衣裳花想容,描述了诗人内心中对汪伦的美好印象和怀念之情。

云想衣裳,寓意着诗人对汪伦的念念不忘;花想容,意指诗人对汪伦
的容貌和风采仍然记忆犹新。

这种想象让诗人的感情更加深厚。

春风拂槛露华浓,描绘了离别时的壮怀和感慨。

春风拂槛,春天的
微风吹拂在门槛上,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露华浓,则暗示着离别
时的深情厚意。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汪伦离去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流露出诗人之间的友情。

诗中情感真挚,与时空无关,经久不衰。

这是一首给亲友的赠别之作,文字简练而情感真挚。

诗意深远,意
境优美,寄托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无奈之情。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歌《赠汪伦》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歌《赠汪伦》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歌《赠汪伦》及赏析1.【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歌《赠汪伦》及赏析【答案】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歌《赠汪伦》及赏析整理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原文】赠汪伦作者: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李白我乘着小船就要离开这里,忽然听到岸边传来了踏歌的声音。

桃花潭的潭水啊,有千尺那么深,都比不上汪伦前来为我送行的深情。

【赏析】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从秋浦出发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

当地人汪伦常常酿制美酒款待李白,二人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古人一般以为汪伦是农民,不过今天的研究证明,他其实是一位隐居的名士。

这首诗是李白在将要离开桃花潭时写给汪伦的赠别之作。

“忽闻岸上踏歌声”,从“忽闻”可以看出,诗人显然没有想到朋友会以这样宏大的方式送别自己,真是惊喜万分。

“踏歌”是一种唐代十分流行的歌舞形式,表演者一般人数众多,拉手而歌,以脚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十分盛大热闹。

张祜曾经写下“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的诗句,来记录宫中踏歌庆祝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

诗人云游四方多年,一直潇洒不羁,本来大概只是打算安静离开,没想到汪伦组织了这么多当地人来为自己送行。

此时,就算潇洒如李白,肯定也会感到万分感动与不舍。

所以诗人将这份感动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表达了下来,不是一场盛大的踏歌,而是一联简单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据《一统志》记载,桃花潭水深不可测,诗人巧妙地将抽象的友情化为有形的潭水,很形象地描述出了两人的友情之深厚。

南唐后主李煜有一首《虞美人》,其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同样是把抽象的忧愁化为可以感知的流水,以表现愁之无穷无尽。

如此生动贴切,难怪这两句诗词都成了千古绝唱。

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

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

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代·李白《赠汪伦》译文及注释译文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注释汪伦:李白的朋友。

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不及:不如。

赏析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李白的古诗《赠汪伦》

李白的古诗《赠汪伦》

李白的古诗《赠汪伦》 《赠汪伦 》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 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

小编这里 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全诗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赠汪伦》 作者:李白【唐代】 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 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 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 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宋蜀本《李 白集》此诗题下有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 孙至今宝其诗”。

据此,后人多以为汪伦是一“村人”。

今人汪光泽、李子龙先 后发现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 凤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 文往来赠答。

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

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青莲往候之,款 洽不忍别。

公解组后,居泾邑之桃花潭”(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 于汪伦其人》)。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公元 754 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赠汪伦》意思:李白乘船将要远行, 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 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 行。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赠汪伦》写作背景: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

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 群山环抱,重峦叠嶂。

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

在这里, 李白每天饮美酒, 吃佳肴, 听歌咏, 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 一天数宴, 常相聚会, 往往欢娱达旦。

赏析古诗《赠汪伦》

赏析古诗《赠汪伦》

赏析古诗《赠汪伦》赠汪伦李白(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一、知人论世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二、注释汪伦:李白的朋友。

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不及:不如。

三、译文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四、赏析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种夸张的就近取喻,表面看来似乎是信手拈来的,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作比,就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令人感到形象可感,增加了诗的亲切感。

另外,李白还很善于把握受赠者的审美心理和艺术趣味。

汪伦是一个普通的村民,赠给他的诗,李白就采用了通俗易懂、清新活泼而富于民歌色彩的语言。

宋代杨齐贤在《李太白文集》注中介绍说:到宋时,汪伦的子孙还珍重地保存着这首赠诗。

古诗《赠汪伦》及诗意

古诗《赠汪伦》及诗意

古诗《赠汪伦》及诗意【导语】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古诗《赠汪伦》及诗意(共1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赠汪伦古诗诗意赠汪伦古诗诗意《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宋蜀本李白集此诗题下有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

据此,后人多以为汪伦是一“村人”。

今人汪光泽、李子龙先后发现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文往来赠答。

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

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青莲往候之,款洽不忍别。

公解组后,居泾邑之桃花潭”(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不及:不如。

[译诗、诗意]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启程,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踏歌声。

桃花潭水纵然有一千尺那么深,也深不过汪伦送别我的一片真情。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U的幕府。

赠汪伦古诗表达的意思

赠汪伦古诗表达的意思

赠汪伦古诗表达的意思 导语:《赠汪伦 》这首诗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 所作的,主要描绘了诗人告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

下 面是小编整理的《赠汪伦》古诗 内容,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李白《赠汪伦》古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重点字词解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 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 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创作背景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 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 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 村民, 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 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 《汪 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 名士”,与李白、王维 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 “往候之, 款洽不忍别” (详见 《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 《关于汪伦其人》 ) 。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 年) 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另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 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 地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而往。

到了泾县,李 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赠汪伦》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赠汪伦》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赠汪伦体裁:诗题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者:名字:李白年代:唐代描述: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翻译:原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原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此诗约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当时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是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赏析二:思想内容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别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赏析三:艺术特色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赠汪伦》不同于中国传统诗中的含蓄蕴藉。

而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

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

赏析四:语言赏析“李白乘舟将欲行”表示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此处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的“忽闻”二字表明了汪伦的到来,实属不期而至。

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赠汪伦鉴赏 赠汪伦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 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 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 行。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注释 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这首就是赠给他的。

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赠汪伦》鉴赏一 公元 755 年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 , 李白从秋浦 (今安徽贵池) 前往泾县 (今 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

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 作了这首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 的画面。

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这句 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

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 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

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

这似出乎 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

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 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 先闻。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 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 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 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 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
1/6


耐人寻味。

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 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 别裁》)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 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诗人很感动,所以 用“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 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

由 于这首诗, 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 如东岸题有 “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

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 意忌浅。

脉忌露,味忌短。

”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

然而,李白这首 诗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

其“语直”,其“脉露”,而“意” 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 染力。

另外,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

而这首诗从诗人直 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 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 识的。

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

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 自然,全无矫饰,而有一种不期而然之妙。

“看似寻常最奇崛”,正所谓绚烂之 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

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 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明代唐汝询在 《唐诗解》 中说: “伦, 一村人耳, 何亲于白? 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

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 拈出,所以调绝千古。

”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喜好游览名山大川。

据清代袁 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请他去泾县 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 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而往。

汪伦是泾县的豪士, 为人热情好客, 倜傥不羁。

于是李白问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 汪伦回答说: “桃花者, 潭水名也, 并无桃花; 万家者, 店主人姓万也, 并无万家酒店。

”引得李白大笑。

留数日离去, 临行时, 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这首诗写的是汪伦来为李白送行的情景。

诗人很感动, 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 佩和喜爱, 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前两句叙事。

“李白乘舟将欲行”, 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 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 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 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 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 俗礼、 快乐自由的人。

在山村僻野, 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
2/6


从诗中分析,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

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 赶到渡头饯别。

不辞而别的李白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 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

[古诗 赠汪伦鉴赏 ]相关文章:
3/6


4/6


5/6


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