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赠汪伦鉴赏
《赠汪伦》古诗解释

《赠汪伦》古诗解释
赠汪伦古诗解释
赠汪伦,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现在我们来解释一下
这首古诗的含义和情感。
首先,这首古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所作,是一首送别诗。
整首诗
通过描写赠送给好友汪伦的礼物,表达了诗人对汪伦的深情厚谊和对
离别的惋惜之情。
云想衣裳花想容,描述了诗人内心中对汪伦的美好印象和怀念之情。
云想衣裳,寓意着诗人对汪伦的念念不忘;花想容,意指诗人对汪伦
的容貌和风采仍然记忆犹新。
这种想象让诗人的感情更加深厚。
春风拂槛露华浓,描绘了离别时的壮怀和感慨。
春风拂槛,春天的
微风吹拂在门槛上,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露华浓,则暗示着离别
时的深情厚意。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汪伦离去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流露出诗人之间的友情。
诗中情感真挚,与时空无关,经久不衰。
这是一首给亲友的赠别之作,文字简练而情感真挚。
诗意深远,意
境优美,寄托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无奈之情。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歌《赠汪伦》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歌《赠汪伦》及赏析1.【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歌《赠汪伦》及赏析【答案】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歌《赠汪伦》及赏析整理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原文】赠汪伦作者: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李白我乘着小船就要离开这里,忽然听到岸边传来了踏歌的声音。
桃花潭的潭水啊,有千尺那么深,都比不上汪伦前来为我送行的深情。
【赏析】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从秋浦出发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
当地人汪伦常常酿制美酒款待李白,二人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古人一般以为汪伦是农民,不过今天的研究证明,他其实是一位隐居的名士。
这首诗是李白在将要离开桃花潭时写给汪伦的赠别之作。
“忽闻岸上踏歌声”,从“忽闻”可以看出,诗人显然没有想到朋友会以这样宏大的方式送别自己,真是惊喜万分。
“踏歌”是一种唐代十分流行的歌舞形式,表演者一般人数众多,拉手而歌,以脚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十分盛大热闹。
张祜曾经写下“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的诗句,来记录宫中踏歌庆祝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
诗人云游四方多年,一直潇洒不羁,本来大概只是打算安静离开,没想到汪伦组织了这么多当地人来为自己送行。
此时,就算潇洒如李白,肯定也会感到万分感动与不舍。
所以诗人将这份感动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表达了下来,不是一场盛大的踏歌,而是一联简单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据《一统志》记载,桃花潭水深不可测,诗人巧妙地将抽象的友情化为有形的潭水,很形象地描述出了两人的友情之深厚。
南唐后主李煜有一首《虞美人》,其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同样是把抽象的忧愁化为可以感知的流水,以表现愁之无穷无尽。
如此生动贴切,难怪这两句诗词都成了千古绝唱。
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

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代·李白《赠汪伦》译文及注释译文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注释汪伦:李白的朋友。
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不及:不如。
赏析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李白的古诗《赠汪伦》

李白的古诗《赠汪伦》 《赠汪伦 》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 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
小编这里 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全诗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赠汪伦》 作者:李白【唐代】 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 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 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 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宋蜀本《李 白集》此诗题下有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 孙至今宝其诗”。
据此,后人多以为汪伦是一“村人”。
今人汪光泽、李子龙先 后发现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 凤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 文往来赠答。
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
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青莲往候之,款 洽不忍别。
公解组后,居泾邑之桃花潭”(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 于汪伦其人》)。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公元 754 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赠汪伦》意思:李白乘船将要远行, 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 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 行。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赠汪伦》写作背景: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
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 群山环抱,重峦叠嶂。
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
在这里, 李白每天饮美酒, 吃佳肴, 听歌咏, 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 一天数宴, 常相聚会, 往往欢娱达旦。
赏析古诗《赠汪伦》

赏析古诗《赠汪伦》赠汪伦李白(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一、知人论世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二、注释汪伦:李白的朋友。
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不及:不如。
三、译文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四、赏析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种夸张的就近取喻,表面看来似乎是信手拈来的,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作比,就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令人感到形象可感,增加了诗的亲切感。
另外,李白还很善于把握受赠者的审美心理和艺术趣味。
汪伦是一个普通的村民,赠给他的诗,李白就采用了通俗易懂、清新活泼而富于民歌色彩的语言。
宋代杨齐贤在《李太白文集》注中介绍说:到宋时,汪伦的子孙还珍重地保存着这首赠诗。
古诗《赠汪伦》及诗意

古诗《赠汪伦》及诗意【导语】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古诗《赠汪伦》及诗意(共1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赠汪伦古诗诗意赠汪伦古诗诗意《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宋蜀本李白集此诗题下有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
据此,后人多以为汪伦是一“村人”。
今人汪光泽、李子龙先后发现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文往来赠答。
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
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青莲往候之,款洽不忍别。
公解组后,居泾邑之桃花潭”(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不及:不如。
[译诗、诗意]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启程,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踏歌声。
桃花潭水纵然有一千尺那么深,也深不过汪伦送别我的一片真情。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U的幕府。
赠汪伦古诗表达的意思

赠汪伦古诗表达的意思 导语:《赠汪伦 》这首诗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 所作的,主要描绘了诗人告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
下 面是小编整理的《赠汪伦》古诗 内容,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李白《赠汪伦》古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重点字词解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 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 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创作背景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 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 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 村民, 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 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 《汪 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 名士”,与李白、王维 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 “往候之, 款洽不忍别” (详见 《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 《关于汪伦其人》 ) 。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 年) 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另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 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 地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而往。
到了泾县,李 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赠汪伦》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赠汪伦体裁:诗题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者:名字:李白年代:唐代描述: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翻译:原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原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此诗约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当时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是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赏析二:思想内容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别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赏析三:艺术特色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赠汪伦》不同于中国传统诗中的含蓄蕴藉。
而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
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
赏析四:语言赏析“李白乘舟将欲行”表示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此处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的“忽闻”二字表明了汪伦的到来,实属不期而至。
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赠汪伦鉴赏 赠汪伦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 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 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 行。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注释 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这首就是赠给他的。
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赠汪伦》鉴赏一 公元 755 年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 , 李白从秋浦 (今安徽贵池) 前往泾县 (今 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
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 作了这首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 的画面。
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这句 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
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 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
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
这似出乎 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
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 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 先闻。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 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 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 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 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
1/6
耐人寻味。
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 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 别裁》)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 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诗人很感动,所以 用“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 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
由 于这首诗, 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 如东岸题有 “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
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 意忌浅。
脉忌露,味忌短。
”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
然而,李白这首 诗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
其“语直”,其“脉露”,而“意” 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 染力。
另外,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
而这首诗从诗人直 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 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 识的。
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
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 自然,全无矫饰,而有一种不期而然之妙。
“看似寻常最奇崛”,正所谓绚烂之 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
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 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明代唐汝询在 《唐诗解》 中说: “伦, 一村人耳, 何亲于白? 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
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 拈出,所以调绝千古。
”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喜好游览名山大川。
据清代袁 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请他去泾县 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 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而往。
汪伦是泾县的豪士, 为人热情好客, 倜傥不羁。
于是李白问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 汪伦回答说: “桃花者, 潭水名也, 并无桃花; 万家者, 店主人姓万也, 并无万家酒店。
”引得李白大笑。
留数日离去, 临行时, 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这首诗写的是汪伦来为李白送行的情景。
诗人很感动, 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 佩和喜爱, 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前两句叙事。
“李白乘舟将欲行”, 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 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 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 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 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 俗礼、 快乐自由的人。
在山村僻野, 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
2/6
从诗中分析,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
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 赶到渡头饯别。
不辞而别的李白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 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
[古诗 赠汪伦鉴赏 ]相关文章:
3/6
4/6
5/6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