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PPT讲解

合集下载

左传

左传

方面是在考验郑伯,从而决定自己的行为。
8、郑伯的话为何能打动烛之武?
郑伯先自我检讨,再说明利害,言辞恳切,令人感动
。 9、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说秦,表现了他怎么样的性格 品质?
在关乎国家命运的时刻,不计私怨,捐弃前嫌,表现
出他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贵品质。 10、烛之武为何“夜缒而出”?
这次战争。
②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 ,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 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 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 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 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 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 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 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 了。
《左传》
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 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 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 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 《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 《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 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 “《春秋》三传”。
4、特别交代秦晋分驻有何目的?
为下文 烛之武临危受命。 6、佚之狐的话对塑造烛之武形象有何作用? 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侧面表现烛之武的才能。
7、烛之武为何推辞?
满腹的牢骚和委屈,拒绝邀请,并不是故作姿态 ,而是表达他壮年不遇、英雄末路之感慨,另一
梳理文本
1、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
秦晋围郑
2、秦晋为何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左传-讲解(课堂PPT)

左传-讲解(课堂PPT)
15
• 为之所 • “之”、“所”两个词都是“为”的宾语。用现
代汉语来表示时,要将间接宾语提前:给共叔段 安排一个地方。 • 无使滋蔓 • “无”通“毋”。在古汉语中通假字比较多,实 词中有通假字,虚词中也有通假宇。虚词的意义 比较虚,通假字在辨认时难度更大些。 • 蔓,难图也 • 若使野草滋蔓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单词 句.以上是主从复句,“蔓”,从句,表示假设, “难图也”,主句表结果。“蔓”字用逗点隔开, 不能连下读。
2、重点词语分析
•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 三句话换了三个主语,且都省略不说。请京,主
语是姜氏。使居之,主语是郑庄公。“谓之……” 逻辑主语是社会的人们,但通常不说。“谓之” 式是《左传》中常见的句式,指社会上人们这么 称说,这么认为。唐孔颖达对这句话注释是: “以宠禄过度,时呼为大叔。” •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城,墙。雉,丈量城墙的单位。古城墙以长一丈 高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百雉,即周长三百 丈的墙。
10
• 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 夺王位。后庄公使机打败共叔段。庄公怨 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 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有重归于好。 古文观止收录了《左传》版本并加附表题 为“多行不义必自毙”,标题取自于文中 庄公之语也。后《史记》在郑亦记录了 《春秋》中的这个事件。
11
2
春秋形势
•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 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 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 不断,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 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 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春 秋》和《左传》中记载的弑君 事件达43起之多,主要集中在 春秋前期,这也反映了西周东 周交替时权力的急剧变化。
3
• 春秋时期,中国五等爵,大国称公、侯,小国称伯、 子、男,而吴、越、楚、徐、巴、蜀、义渠皆蛮夷之 邦,故不用中国之礼,自称王。国君之下设诸卿,二 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务的称正卿或上卿,楚 国称令尹,亦称相,秦又曾称庶长、不更。卿出征时 为三军之将佐。卿之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 寇等,分掌民事、军事、工事、法事。春秋初期,晋、 楚等国开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或聚若干小邑为县, 或将私家之田分置县。而在边境地区则设郡。郡县之 间没有隶属关系,其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只有少数 作为采邑赏给贵族。

左传讲解

左传讲解


冬季十一月己巳这天是初一,宋襄公和楚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 好队列,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 之。”公曰:“不可。”

司马建议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还没全部 渡过河,请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
楚军全部过河以后还没有摆开阵势,司马又建议出击,宋襄 公还是说:“不行。”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 焉。

等楚军列好战阵以后,宋襄公才下令进攻,结果宋军大败, 宋襄公也大腿受了伤,门官全被歼灭。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 毛。

都城里的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 经受伤的敌人,不擒捉头发斑白的老人。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 不鼓不成列。”
3、在内容上,《左传》记事终止时间较《春秋》后延27年 ,并且通过经传相对照看,有的经有传无,有的经无传有。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14年( 前454年),历经鲁国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 、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悼公13个君主。 而《春秋》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14 年(前481年),中经12个国君。
(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左传》较集中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重人事、轻鬼神”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表明殷周以来在社 会上占统治地位的天命论观念己开始动摇,作者同那些进步的 思想家一样,试图用无神论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

⊙鲁庄公三十二年,有神降于莘,虢国国君享神祈福,《左传》记载了史嚚对 此事的评论:“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 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左传》

《左传》

3、而西方学者瑞典人高本汉著有《左传真 伪考》一书,根据文法组织、字词用法等标 准,拿《左传》与《论语》、《孟子》、 《国语》等书比较,证明它与《论语》、 《孟子》等东方齐鲁语言系统关系不密切, 而与《国语》极为接近,所以《左传》并不 是东方齐鲁学者的作品。 4、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左丘明是类似 于希腊盲诗人荷马式的人物,博闻强识而具 有高深的历史文学知识,《左传》应该是在 他传授的基础上而经后来儒家学派中的一些 人写定的。这也是一种可以参考的意见。
相传春秋末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 481年),孔丘根据鲁国史官的编年记 录,加以整理,编订成《春秋》一书。 《春秋》采用“以事系日,以日系月, 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方法编排史事 ,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今天看来,《春秋》所记载的史实 有一些是孔子死后的事情,应该说,《 春秋》的编写和孔子有一定关系,但最 后写定则是在孔子死后。
《春秋》的缺点是记事太简略 ,每述一事,最少者仅一个字,最 长也不过四十余字;同时措词隐晦 ,每事只记结果或结论,许多重要 事件都未加著录。因为《春秋》的 不足和所处的重要地位(儒家经典 ),后来学者为它作了许多引申解 释,被称之为“传”。
据《汉书·艺文志》所记,汉时有 五传。但《邹氏传》和《夹氏传》亡佚, 只有《公羊传》、《谷梁传》和《左氏 传》流传,即《春秋》三传。其中最重 要的是《左氏传》,即《左传》。《左 传》直到西汉末才在宫廷藏书里被发现, 古文经学派说也是专为解释《春秋》的, 但今文经学派不承认,斥之为刘歆的伪 作。这样《左传》的真伪,长期成为学 者们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关于《左传》的作者及其编定年代 ,历来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司马迁和班固分别在《史记·十二 诸侯年表》和《汉书·艺文志》中均持 相同看法,他们都明确记载《左传》作 者是盲人左丘明。 2、《论语》却提到左丘明是和孔子同 时代的人。唐代开始就有研究者否定左 丘明是《左传》作者的说法,近代有人 认为《左传》是汉代刘歆的伪作。

左传 PPT

左传 PPT

四、宋人及楚人平 (宣公十四、五年,前六二O~六一九,见讲义第18-20页)
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 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 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
及宋,宋人止之。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 ,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杀 之。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代最重要的史书,也是中国史籍中可以 跟《史记》并称的一部史学著作。无论从史学,还是从文学来看, 《左传》都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二、滕侯薛侯争长(隐公十一年,前七一二,见讲义第15页)
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 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 可以后之。”公使羽父请于薛侯,曰:“君与滕君,辱 在寡人。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 则择之。’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 与诸任齿。君若辱贶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孔父嘉为司马,督为大 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马则然。”已杀孔父而弒 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以亲郑。
此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孔父嘉为孔子六代祖。 弗父何为宋愍公子,何曾孙正考父辅佐戴、武、宣三 公,正考父子孔父嘉辅佐穆、殇二公,孔父嘉被华父督所 杀,其族遂衰。孔父曾孙防叔奔鲁,防叔为孔子曾祖。 这一次宋国的内乱,导至宋国一家大贵族的后代流亡 鲁国,在鲁国学习到周文化的正宗,从此成为周文化的拥 护者和阐释者,这人就是孔子。
此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殷人采兄终弟及制,周人采嫡长子继承制。周人代 殷为天下共主,将殷人之后封为宋国,此事可以看出, 殷人受周影响,处于兄终弟及制至嫡长子继承制的过渡 时期。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课件PPT(50页)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课件PPT(50页)
③阙:侵损,削减。
④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唯, 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之,指阙秦以 利晋这件事。
-《烛之武退秦师》
秦伯①说,与郑人盟。使②杞子、逢孙、 杨孙戍之,乃还。
译: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秦伯就 回国了。
①说:同“悦”,高兴。
②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杞子等三人都是秦国大夫。 戍之,守卫郑国。
译:“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 边境,又想扩展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 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 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①东封郑:使郑国成为它东边的边境。封, 疆界,这里用作使动词,使……成为边界。 下文的“封”是名词。
②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边界。肆, 延伸,扩张。
-《烛之武退秦师》
(一)
之武退秦师》
作品简介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
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 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 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 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 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 称“春秋三传”。
-《烛之武退秦师》
“①因人之力而②敝之,不仁;③失其所与, 不知;④以乱易整,不武。⑤吾其还也。” 亦⑥去之。
译:“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 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 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 威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 了郑国。
①因:依靠。
②敝:损害。 ③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 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知,通“智”。 ④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 一致,这是不威武的。乱,指秦晋两国同 盟破裂,互相攻战。整,指秦晋两国和睦 相处,步调一致。

《左传》简介

《左传》简介
二、《左传》的民本思想 1、“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
于神。” “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左传》的思想内容
天道远,人道迩。 “非神败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实自败也。”
2、民贵君轻、重民 “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
也。” 师旷论卫人出其君:“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
《左传》的文学成就
一、长于叙事 1、叙事翔实、内容丰富; 2、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的发展,交待清楚事件
的发生(起因)、发展(冲突)和结局; 3、叙述中注重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4、将史实和神话传说、历史传闻等有机地融合
在一起,通过作者丰富的想象,是历史的记述故 事化,增强了叙述的故事性。
《左传》的思想内容
史嚣曰:“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三、先进的军事思想 1、重视战争的性质、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 2、讲求克敌制胜的战略和战术。 四|《左传》中很多关于占卜、奇异的灾异、梦、
星相以及鬼神等记载,将一些自然现象或人身 的生理现象与社会生活中的政治事件或偶然、 突发事件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作者认识上的局 限性。
《左传》行人辞令的特点: 委婉含蓄 说理透彻 言辞雅正、简洁精练 具有煽动性和诱导性
《左传》的文学成就
四、善于写战争 1、不拘泥于正面的战斗场面的描写,而是重
在描述战争的来龙去脉和胜败的前因后果,重 在总结经验教训。 2、描写每次战争的着眼点都有所不同。 3、善于抓住战争中的主要矛盾,通过个别场 面和情节的描写来反映战争的全貌。 4、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
左传
左传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 《左氏春秋》。
“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谷梁传》 《公羊传》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左传》的作者: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 《左传》约成书于春秋末至战国初。

《左传》

《左传》
• 整个故事主要是顺时序的演进,偶有补叙 和插叙这样的逆时序演进。
• 倒叙的结构——打破了编年体的限制。 • 从情节的角度看,这篇文字给我们展示了
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从人物的角度看,它记述了一个重要历史 人物的成长历程。
《晋公子重耳之亡》:选材
• 重耳流亡过程中的事件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中心,这个 中心就是重耳心理的成熟以及力量的积蓄。
• 2、《左传》记录了春秋时期诸多诸侯国政治上的动荡与 变故:君王的生卒和更替,强宗大族的争权夺势,以及执 政者的阴谋权术、国与国之间的盟会、往来与战争等等。
• 3、《左传》记录了春秋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人们的心理等等,堪称春秋时代的“百科全书”。
四、《左传》的思想:
• 《左传》主要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 验教训。尊礼尚德、人道思想、民本思想是其主 要的思想倾向。
• 中心人物——重耳 :落难的贵族公子(骄 横、平庸、贪恋安乐) ——成熟的大国国 君(忍辱负重 、冷静、理智)
• 次要人物 ——重耳的追随者 、女性 、小人 物:对中心人物的陪衬作用、自身也有较 鲜明的性格。
塑造人物的方法
• 富有戏剧性的细节及场面描写 :重耳乞食野人、 姜氏杀蚕妾,重耳以戈逐子犯、重耳挥怀嬴、介 之推与母的对答。
• 蹇叔:忠诚倔强、有政治远见 秦穆公:专横气盛但能自 责改过
• 先轸:耿直粗犷,深谋远虑 弦高:赤心为国、灵活机智
• (4)精彩的外交辞令
• 弦高犒师:语意双关,弦外有音;皇武子辞杞子:旁敲侧 击,外柔内刚;孟明视谢赐:绵里藏针,话中有刺

这些隽永含蓄的精彩辞令,表现出春秋时期外交家们
思维敏捷、善于应酬的本领。
五、《左传》的体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选《春秋左氏传》
左丘明
A
1
壹、关于《春秋》和《春秋左氏传》
• 1、关于《春秋》 • 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春秋史。相传由孔
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 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 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 体史书。 • 后代成为古代史书的通称,有时也可引申 出一种文笔,即“春秋笔法”,即直陈事 实的写法。
• 第二,《左传》又是一部历史散文巨著,是一部 杰出的文学巨著。作者有很高的语言修养和处理 复杂材料的能力,文笔简练,善于叙事和刻画人 物,为我们再现了那个时代生动的历史画面。作 者还擅长于写战争,把纷繁的战争写得井井有条。 《左传》的许多外交辞令也写得很好。这些使我 们看到远在古代汉语就是非常富有表现力的。
A
11
2、重点词语分析
•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 三句话换了三个主语,且都省略不说。请京,主 语是姜氏。使居之,主语是郑庄公。“谓之……” 逻辑主语是社会的人们,但通常不说。“谓之” 式是《左传》中常见的句式,指社会上人们这么 称说,这么认为。唐孔颖达对这句话注释是: “以宠禄过度,时呼为大叔。”
A

4
2、关于《春秋左氏传》
• 对《春秋》能起到补充和说明作用的有三 部书,这就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 羊传》、《春秋谷梁传》。儒家把《春秋》 看作重要的经典,而把解释经义的文字称 做“传”。因此就把《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称为 《春秋》的三传。
A
5
• 《春秋左氏传》原名《左 氏春秋》,汉代改称《春 秋左氏传》,简称《左 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 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 《春秋》而作。《左传》 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 史书。
A
3
• 春秋时期,中国五等爵,大国称公、侯,小国称伯、 子、男,而吴、越、楚、徐、巴、蜀、义渠皆蛮夷之 邦,故不用中国之礼,自称王。国君之下设诸卿,二 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务的称正卿或上卿,楚 国称令尹,亦称相,秦又曾称庶长、不更。卿出征时 为三军之将佐。卿之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 寇等,分掌民事、军事、工事、法事。春秋初期,晋、 楚等国开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或聚若干小邑为县, 或将私家之田分置县。而在边境地区则设郡。郡县之 间没有隶属关系,其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只有少数 作为采邑赏给贵族。
A
2
春秋形势
•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 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 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 不断,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 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 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春 秋》和《左传》中记载的弑君 事件达43起之多,主要集中在 春秋前期,这也反映了西周东 周交替时权力的急剧变化。
A
10
• 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 夺王位。后庄公使机打败共叔段。庄公怨 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 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有重归于好。 古文观止收录了《左传》版本并加附表题 为“多行不义必自毙”,标题取自于文中 庄公之语也。后《史记》在郑亦记录了 《春秋》中的这个事件。
A
6
•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 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 (时间上跟《春秋》略有出入),通过记 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 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A
7
• 《左传》一书对后世的历史学,文学等都有巨大 的影响。
• 第一,《左传》记述了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等方面的斗争和变革,保存了大量史料。
A
13
• 当时最高的统治者是周王,周王在各地分 封了许多诸侯国,诸侯国里又有分封,形 成等级。在那个重等级的社会里,都城大 小也是有等级差异的。周王的国都最大, 合九里,即540雉。周的都邑,大的定制是 “参国之一”,即180雉;中,“五之一” 即108雉;小,“九之一”,即60雉。
A
14
• 郑属伯爵,国都规定为300雉,其境内的大 都、中都、小都按上述比例递减,即100雉 (大都)、60雉(中都)、30雉(小都)。现在京 的城墙超过100雉,按大都算,也超过了定 制,所以说“今京不度,非制也”。不度, 不按法度办。非制,不是先王定下的制度。 君将不堪,您郑君经受不了这种违法行为 的冲击。意思是说先例一开,不合法度的 事将接踵而来,郑君的统治权将受到挑战。
A
8
• “经”(春秋)与“传”(左传)原来是分 开的,不编在一起的。西晋时的杜预,著 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把《春秋》和 《左传》按年插编在一起,从此,《左传》 与《春秋》就合在一起了。
A
9
贰:文选分析 一、《郑伯克段于鄢》
• 1、解题。郑伯克段于鄢可 称得上是《春秋》中首年 (即鲁隐公元年)记录的列 国中的第一大事。鲁隐公元 年即鲁国隐公的第一年。郑 伯就是郑庄公,而这个段就 是他的弟弟共叔段。克,攻 克。
A
16
• 况君之宠弟乎
• 乎,疑问语气词,在要求回答的句子里译作 “吗”,在不要求回答的反问句里要译成“呢”。
A
15
• 为之所 • “之”、“所”两个词都是“为”的宾语。用现
代汉语来表示时,要将间接宾语提前:给共叔段 安排一个地方。 • 无使滋蔓 • “无”通“毋”。在古汉语中通假字比较多,实 词中有通假字,虚词中也有通假宇。虚词的意义 比较虚,通假字在辨认时难度更大些。 • 蔓,难图也 • 若使野草滋蔓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单词 句.以上是主从复句,“蔓”,从句,表示假设, “难图也”,主句表结果。“蔓”字用逗点隔开, 不能连下读。
•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城,墙。雉,丈量城墙的单位。古城墙以长一丈
高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百雉,即周长三百
丈的墙。
A
12
•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 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 先王,周代开国的君主周文王、周武王。制,制 度,规则。先王立下的制度在当时认为是标准。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指大的都邑的城墙,不 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国,国都,不要理 解为国家。参,同“三”。这里用为动词,指在 计算的时候将国都的城墙三等分。“参国之一” 指三分国都有其一,即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