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学习资料-左传-讲解
第二讲 《左 传》

一、《郑伯克段于鄢》
选自《左传· 隐公元年》。《左传》是《春 秋左氏传》简称,相传为春秋晚期鲁国史官 左丘明所作。儒家视《春秋》为经,释经为 ‚传‛,如‚春秋三传‛。 《左傳》作者——左丘明 《公羊傳》作者——公羊高 《穀梁傳》——穀梁赤。 《左傳》 最重要的注释有晋杜预注、唐孔 颖达疏、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讲解
亟:qì ,副詞, 屢。作“赶快” 义时读“jí ”。 jí ,急。
第二段。矛盾主綫顯示出來,由家庭内部 矛盾變成外部的政治對立。
及莊公即位,爲之請制。公曰:‚制, 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 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 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 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 堪。‛
厚将得众:势力雄厚,就能得到更多的百姓。郭锡 良注为“土地扩大”。
不义,不暱(nì ),厚将崩:共叔段对君不义,百 姓就对他不亲,势力再雄厚,也将要崩溃。 暱:同昵 (异体),亲近。
第四段,莊公與共叔段的正面交戰,以共叔 段的失敗而告终。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 將襲鄭。夫人將啓之。公聞其 期,曰:‚可矣。‛命子封帅 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 段入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 丑,大叔出奔共。 ……
《释名· 释亲属》对 “伯仲叔季”的解释:
“伯,把也,把持家政也”。 宗法社会里常以长子继承父位当家,当国 者则一样把持国政。如春秋五霸,“霸”亦可 作“伯”,即指盟国奉为把持朝政的长兄, “伯”、“霸”通用。 “仲,中也,位在中也。” “叔,少也。” 这个字也跟“俶”字同根。《尔雅· 释诂》 “俶,始也”,“俶,作也”,就是才起来的, 新生的。
堪:承受。 若之何:固定结构,对他怎么办?
国学经典《左传》

【注释】 (23)宋:诸侯国名,子姓,在今河南商丘。 (24)叔詹:郑国大夫。 (25)姬出:姬姓父母所生,因重耳父母都 姓姬。 (26)离:同“罹”(li),遭受。 (27)靖:安定。 (28)三士:指狐偃、赵衰、贾佗。 (29)齐(chai):类,等。
【原文】 及楚,楚子飨之(30),曰:“公子若反晋国, 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 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31), 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 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 兵(32),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33)。若不 获命,其左执鞭弭(34),右属藁踺(35),以 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36)。楚子曰:“晋 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 力。晋侯无亲(37),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 之后,其后衰者也(38),其将晋公子乎!天将 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第四节 先秦叙事散文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 1、史料 2、体例 3、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4、直书无隐的精神 二、散文创作的楷模 三、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
【注释】
(1)及于难:遇到危难。 (2)保:依仗,依赖。 (3)校(jiào):同 “较”,较量。 (4)狐偃:重耳的舅父,又称子犯, 舅犯。赵衰:晋国大夫,字子余,重耳的 主要谋士。颠颉:晋国大夫。魏武子:魏 诌(zhōu),晋国大夫 。司空季子:名 胥臣,晋国大夫。
【原文】 狄人伐唐咎如(5),获其二女叔隗、季 隗,纳诸公子,公于取季隗,生伯俦、叔 刘(6)以叔隗妻赵衰(7),生盾。将适 齐(8),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 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 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9)。请待子。” 处狄十二年而行(10)。
——选自《左传》(共28张PPT)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八页。
4.下列(xiàliè)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姜氏欲之,焉辟害? B.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C.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D.谓之京城大叔
5.下列各句中句式(jù shì)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姜氏何厌之有! B.君何患焉?
略,发动突袭战,以其母为内应,里应外合。
第二十六页,共二十八页。
郑庄公之所以会取得(qǔdé)平叛的胜利, 主要是他具有正确的政治策略和军事策略。
①郑庄公的政治策略是基于“多行不义 必自毙”的认识。 ②郑庄公的军事策略表现在他对共叔段 军事情报的收集。
第二十七页,共二十八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 2.《优化设计》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
第二十五页,共二十八页。
①“都城过百雉”、“完聚”——加强了城邑的 防备。 ②“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
至于廪延”——扩大兵源。
③“缮甲兵”、“具卒乘”——加强军队建设 。 (jiànshè) ④“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制定军事策
(2)郑庄公面对共叔段的积极备战采取 了步步退让、消极备战策略(cèlüè)却为和能 在短时间内取胜?
第十二页,共二十八页。
小结:
矛盾激化(故事的发展与高潮)——共 叔段不断扩张势力,姜氏为内应(nèiyìng),郑庄公 欲擒故纵,最终克段于鄢。
第十三页,共二十八页。
原文
(yuánwén) 遂寘(同‘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 见也!”既而悔之。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於公。公赐之 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 君之羹,请以遗(wèi)之。”公曰:“尔有母遗,繄(yī,语助词) 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 “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 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 也泄泄(xiè xiè)(yì)。”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yì)及庄公。《诗》 曰:‘孝子不匮,永锡(cì) 尔类。’其是之谓乎。”
文言文《左传》复习要点

文言文《左传》复习要点文言文《左传》复习要点文言文基本篇目复习要点(5) 《左传》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编年体史书,保留了我国自公园前722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语音:刿(ɡ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ɡ)靡(mǐ)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小惠未徧(biàn)弗(fú)敢专也三、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四、古今异义词:1、小大之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牢。
2、牺牲玉帛古义:古代是指牛、羊之类用于祭祀的祭品。
今义:为人民、为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古义:讨伐,攻打。
今义:砍伐。
4、又何间焉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5、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古义:虚夸,以少报多。
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两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9、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
今义:书信。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11、可以一战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能愿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五、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2、一鼓作气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六、重点字词解释: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
以:用、凭。
对曰:回答。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不;//独占。
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虽不能察:弄清楚。
齐师败绩:溃败。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齐军。
下视其辙: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遂逐齐师:就,于是。
//追击。
既克,公问其故:已经。
//战胜。
//原因,缘故。
一鼓作气:振作。
彼竭我盈: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难测也,惧有伏焉:推测,估计;///埋伏。
望其旗靡:倒下。
七、理解性背诵: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讲解(课堂PPT)

• 为之所 • “之”、“所”两个词都是“为”的宾语。用现
代汉语来表示时,要将间接宾语提前:给共叔段 安排一个地方。 • 无使滋蔓 • “无”通“毋”。在古汉语中通假字比较多,实 词中有通假字,虚词中也有通假宇。虚词的意义 比较虚,通假字在辨认时难度更大些。 • 蔓,难图也 • 若使野草滋蔓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单词 句.以上是主从复句,“蔓”,从句,表示假设, “难图也”,主句表结果。“蔓”字用逗点隔开, 不能连下读。
2、重点词语分析
•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 三句话换了三个主语,且都省略不说。请京,主
语是姜氏。使居之,主语是郑庄公。“谓之……” 逻辑主语是社会的人们,但通常不说。“谓之” 式是《左传》中常见的句式,指社会上人们这么 称说,这么认为。唐孔颖达对这句话注释是: “以宠禄过度,时呼为大叔。” •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城,墙。雉,丈量城墙的单位。古城墙以长一丈 高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百雉,即周长三百 丈的墙。
10
• 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 夺王位。后庄公使机打败共叔段。庄公怨 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 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有重归于好。 古文观止收录了《左传》版本并加附表题 为“多行不义必自毙”,标题取自于文中 庄公之语也。后《史记》在郑亦记录了 《春秋》中的这个事件。
11
2
春秋形势
•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 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 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 不断,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 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 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春 秋》和《左传》中记载的弑君 事件达43起之多,主要集中在 春秋前期,这也反映了西周东 周交替时权力的急剧变化。
3
• 春秋时期,中国五等爵,大国称公、侯,小国称伯、 子、男,而吴、越、楚、徐、巴、蜀、义渠皆蛮夷之 邦,故不用中国之礼,自称王。国君之下设诸卿,二 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务的称正卿或上卿,楚 国称令尹,亦称相,秦又曾称庶长、不更。卿出征时 为三军之将佐。卿之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 寇等,分掌民事、军事、工事、法事。春秋初期,晋、 楚等国开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或聚若干小邑为县, 或将私家之田分置县。而在边境地区则设郡。郡县之 间没有隶属关系,其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只有少数 作为采邑赏给贵族。
左传讲解

冬季十一月己巳这天是初一,宋襄公和楚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 好队列,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 之。”公曰:“不可。”
司马建议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还没全部 渡过河,请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
楚军全部过河以后还没有摆开阵势,司马又建议出击,宋襄 公还是说:“不行。”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 焉。
等楚军列好战阵以后,宋襄公才下令进攻,结果宋军大败, 宋襄公也大腿受了伤,门官全被歼灭。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 毛。
都城里的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 经受伤的敌人,不擒捉头发斑白的老人。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 不鼓不成列。”
3、在内容上,《左传》记事终止时间较《春秋》后延27年 ,并且通过经传相对照看,有的经有传无,有的经无传有。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14年( 前454年),历经鲁国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 、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悼公13个君主。 而《春秋》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14 年(前481年),中经12个国君。
(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左传》较集中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重人事、轻鬼神”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表明殷周以来在社 会上占统治地位的天命论观念己开始动摇,作者同那些进步的 思想家一样,试图用无神论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
⊙鲁庄公三十二年,有神降于莘,虢国国君享神祈福,《左传》记载了史嚚对 此事的评论:“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 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左传》讲义

第二讲:《左传》与中国传统文化第三节:《左传》与周礼礼:又称“周礼”,是指西周以来所制定的关于政治、伦理等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以及有关道德规范,其核心是那种贵族“家国一体”的尊悲等级的神圣不可侵犯。
春秋时代礼崩乐坏,政治秩序和伦理秩序的破坏与贵族宗法制的解体同步进行,大量的子弑父、臣弑君、强并弱、下犯上的历史事实被《左传》作者直笔所书,同时在评判上就以是否符合“礼”的标准来论断,从中就可以看出其隆礼的主旨,也可以透视出礼在当时所发挥的巨大社会作用。
一、礼具有拯救社稷的作用(昭公二十六年)齐侯与晏子坐于路寝,公叹曰:“美哉室,其谁有此乎?”晏子曰:“敢问何谓也?”公曰:“吾以为在徳”对曰:“如君之言,其陈氏乎!陈氏虽无大德,而有施于民。
豆区釜钟之数,其取之公也薄,其施之民也厚。
公厚敛焉,陈氏厚施焉,民归之矣。
《诗》曰:‘虽无徳与女,式歌且舞。
’陈氏之施,民歌舞之矣。
后世若少惰,陈氏而不亡,则国其国也已。
”公曰:“善哉,是可若何?”对曰:“唯礼可以已之。
在礼,家施不及国,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
”公曰:“善哉,我不能矣。
吾今而后知礼之可以为国也。
”对曰:“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
”公曰:“善哉,寡人今而后闻此礼之上也。
”对曰:“先王所禀于天地,以为其民也,是以先王上之。
”二、礼具有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桓公二年)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
公怒,督惧,遂弑殇公。
君子以督为有无君之心,而后动于恶,故先书弑其君。
会于稷以成宋乱,为赂故,立华氏也。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
孔父嘉为司马,督为太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马则然。
”已杀孔父而弑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以亲郑。
以郜大鼎赂公,齐、陈、郑皆有赂,故遂相宋公。
《左传》之大纲解析

《齐桓公存卫救邢》(闵元、2)
《晋文公教民》 (僖27) 《晋悼公复霸》 (成18、襄9)
《泛舟之役》(僖13)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五点 十九分。
2 股肱爪牙——良将与能臣
《卫石碏大义灭亲》 (隐4) 《季梁谏逐楚师》(桓6)
《宫之奇谏假道》 (僖2) 《烛之武退秦师》 (僖30) 《先轸犯君死国》 (僖33)
《孟僖子补过》(昭7)
《秉公执法的魏绛》(襄3)
《少年子产》(襄8) 《士鞅见远》(襄14)
《子罕分谤》(襄17) 《罕、乐出粟赈灾》(襄29)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五点 十九分。
3 昙花一现的“小人物”——草根形象与草莽英雄
《仓葛一呼》(僖25) 《堇父之勇》(襄10) 《隶人斐豹》(襄23)
6 其他国家的内乱:
楚斗越椒之乱(宣4) 楚白公之乱(哀16)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五点 十九分。
《韩非子》曰:“古之易財,非仁也,財多也;今之爭奪, 非鄙也,財寡也。輕辭天子,非高也,勢薄也;重爭土橐,非下也, 權重也。”
《老子》说:“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
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 可与论议。”
《文夫人不忘仇》 (庄
《怀赢识礼》(僖22、23)
《季隗与姜氏》 (僖23)
《僖负羁妻》 (僖23)
《施氏妻》(成11)
《》《》
《》《》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五点 十九分。
二 反面形象
《鲁桓夫人文姜》 (桓3、桓6、桓18、庄21)
《夏姬不祥》(宣10、成2、昭28)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五点 十九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