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_1166

合集下载

杜甫诗三首翻译和赏析

杜甫诗三首翻译和赏析

杜甫诗三首翻译和赏析杜甫诗三首翻译和赏析杜甫诗三首这篇课文的具体翻译时怎样的呢?这三首诗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译文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赏析:《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诗人到了泰山脚下,但并未登山,故题作「望岳」。

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

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诗篇气魄宏伟,笔力囊括,造语挺拔,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

清人浦起龙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

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读杜心解》),却是中肯的评价。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译文国都已经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

感伤时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时听到鸟鸣反而惊心。

战火长时不息一连持续几个月,一封家书就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就梳不成发髻插不住簪。

《春望》赏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这正是该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导语:(杜甫)是唐代的大,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下面由我为您整理出的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裂,只有山河照旧;春天来了,人烟稀有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连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索,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解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旧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有。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其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7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排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二)(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曾通: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雄伟的泰山,究竟如何宏伟?走出齐鲁,依旧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奇妙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早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杜甫诗三首翻译]《杜甫诗三首》翻译注释

[杜甫诗三首翻译]《杜甫诗三首》翻译注释

[杜甫诗三首翻译]《杜甫诗三首》翻译注释[杜甫诗三首翻译]《杜甫诗三首》翻译注释篇一 : 《杜甫诗三首》翻译注释作家介绍?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又称杜工部。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的年代,他的诗歌广泛而又深刻地反映了这一历史过程和当时的社会面貌,故被称为“诗史”。

诗人有“诗圣”之称。

有《杜工部集》。

三首诗的背景:? ?《望岳》是其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豪情壮志。

? ?《春望》写于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后。

是年诗人被叛军所俘,春城败象尽收眼底,念亲之情充溢而出。

? ?《石壕吏》写于759年,朝廷军队全线崩溃,只好四处抽丁补充兵力,人民苦不堪言。

杜甫正好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根据途中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反映了人民的苦难。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

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开头四句写故事发生。

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

”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喊叫得多么愤怒,老妇啼哭得多么凄苦。

写故事的展开。

在差役怒呼、老妇哭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邺城之战。

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

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

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

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博得差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家中再也没有什么男人了,只有个吃奶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

差吏并不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逼老妇家出差役。

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吉祥语文 教案,课件,试卷,作文,学校风采吉祥语文 教案,课件,试卷,作文,学校风采望岳 作者:杜甫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翻译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看不尽它的青色。

大自然把山岳的奇异景象全都赋予了泰山,它使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层云升腾,跳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眺望,四周重重山峦定会看起来显得渺小 《春望》 作者: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 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原 文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越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译 文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

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

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课文原文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课文原文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课文原文望岳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国破河山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战火连三月,家信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 妇啼一何必。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进出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程,独与老翁别。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 1】望岳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圣” 杜甫。

2.剖析本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经过描绘泰山的奇特艳丽,表达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青年期间的激情和远大志向。

3.这首诗颔联是描绘近望泰山所见的光景,请简要剖析“钟”“割”字幸亏哪处。

①“钟”是“齐集”意思,大自然将奇特艳丽集中于泰山,运用拟人,将大自然写的有情,生动形象的写出大自然的奇特艳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②“割”是“分开”的意思,写出了泰山将山南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一样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隐天蔽日的奇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剖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如何的壮心随和概 ?并品析此中包含的人生真理。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登攀绝顶、实现自己远大志向的壮心壮志。

人生真理:人生如爬山,只有不畏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成功的愉悦。

5.描述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将奇特和艳丽集中于泰山,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一面光亮,一面惨淡,形成两种不一样的自然景观。

【 2】春望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圣” 杜甫。

2.剖析本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经过写长安城陷落的破败情形,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怀。

杜甫诗三首译文

杜甫诗三首译文

望岳五岳之首的泰山啊,你到底怎么样呢?那苍翠的山色横跨在齐鲁两地,无尽无了。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泰山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心胸摇荡,看归鸟入山,使人眼眶欲裂。

有朝一日,我终要登上泰山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余!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

答案1.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2. 这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钟”、“割”用拟人手法,突出大自然的有情和泰山的“奇险”,流露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春望【注释】春望:在春天远望。

破:破败、破碎。

感时:感叹时局,即想起国家残破不全的景象。

烽火:指古代边疆遇到敌情用来报警而升起的烟火。

在这里指战争。

抵:值。

搔:用手指轻抓。

浑欲:浑,简直。

欲,要。

不胜:受不住、不能。

【参考译文1】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

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眼前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

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信,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面对沦陷的山河,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望岳》: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高大雄伟,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春望》: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石壕史》: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分析“钟”“割”字的好处。

钟:聚集,有拟人意味,写出了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割:分,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鉴赏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鉴赏

第5课《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赏析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zhēn】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杜甫诗三首赏析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杜甫诗三首翻译全文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杜甫诗三首翻译全文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杜甫诗三首翻译全文语文课文中的杜甫诗三首分别是那三首呢?应该怎么翻译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诗三首翻译全文,欢迎参考阅读!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泰山的面貌怎么样?绵延不绝的青色在齐鲁也看得见。

大自然在这里聚集了英灵之气,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与晚上。

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极力看见想要归巢的飞鸟。

应当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在上面俯视的话,众山都会显得矮小。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傍晚我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

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得是多么得愤怒,老妇啼哭得是多么得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道:“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在最近的战争中才死了。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

家中再也没有什么男人了,只有个吃奶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

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从您夜里走。

赶紧去河阳服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饭。

”深夜说话的声音已经消失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篇一:杜甫诗三首注释译文
篇二:杜甫诗三首翻译
杜甫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注释
秋兴八首(其一)①
玉露②凋伤③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④。

江间波浪兼天⑤涌,塞上⑥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⑦他日⑧泪,孤舟一系⑨故园心。

寒衣⑩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1.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这组诗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春节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

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色古物抒怀的意思。

2.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3.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

4.萧森:萧瑟阴森。

5.兼天:连天。

6.塞上:指巫山。

7.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8.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9.系:指系舟上岸。

10.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
11.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12.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

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5、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

应上“向黄昏”。

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6、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
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

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
故推想如此。

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

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

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登高①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zhǔ)②清沙白鸟飞回③。

无边落木④萧萧⑤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⑥悲秋常作客,百年⑦多病独登台。

艰难⑧苦恨⑨繁霜鬓⑩,潦倒(11)新停(12)浊酒杯。

————————————————————————————
1.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2.渚:水中小块陆地
3.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4.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5.萧萧: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

6.万里:指远离故乡。

7.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8.艰难:兼指国运和自生命运
9.苦恨:极其遗憾。

苦,极。

10.繁霜鬓: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

11.潦倒:哀颓,失意。

12.新停:刚刚停止。

篇三:杜甫诗三首翻译
望岳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
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石壕吏
老翁急忙越墙逃走,老妇赶忙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都服役去防守邺城。

一活着的人苟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
整的衣裙。

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声。

天亮后,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能同
那一个老汉告别
春望
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

感伤时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时听到鸟鸣反一封家书就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就梳不成发髻插不住簪。

《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10001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