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儿童画中构图三大策略
儿童在绘画中存在的构图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儿童在绘画中存在的构图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绘画可以说是儿童最常见的艺术活动之一,通过绘画,儿童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现想象力,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于儿童来说,构图是一个比较抽象和复杂的概念,因此在绘画中存在构图问题也是比较普遍的。
那么,我们如何分析和解决儿童在绘画中存在的构图问题呢?本文将从构图的概念、儿童绘画中存在的构图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构图的概念构图是绘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在绘画或摄影中,通过艺术家对画面中元素的布置,来达到画面的平衡、和谐、美感和表现力。
构图不仅仅是把画面划分成若干个部分,还包括了画面中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比例和形状的安排,以及对整体画面的把握和掌控。
一个好的构图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产生共鸣和感悟。
二、儿童绘画中存在的构图问题1. 缺乏构图意识儿童对构图这个概念本身可能并不是很清楚,他们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直觉和想象进行绘画,往往缺乏对画面整体结构和布局的考虑,导致画面显得杂乱无章。
2. 比例失调儿童的绘画中常常存在着一些比例失调的问题,比如人物或动物的头部画得很大,身体画得很小,或者画面上的各个元素之间大小关系不协调,缺乏整体的平衡感。
3. 布局不合理在儿童的绘画中,往往缺乏对画面布局的考虑,导致画面显得凌乱无序,缺乏美感和和谐感。
三、解决方法1. 引导儿童树立构图意识对于儿童来说,最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树立构图意识,在绘画之前先对画面进行构思和规划,考虑画面的整体结构和布局,让他们懂得画面中的元素之间是有关联和相互作用的。
2. 提供样板或示范在儿童绘画的过程中,可以提供一些优秀的绘画作品作为样板或示范,让儿童在参照和借鉴的同时学习构图的方法和技巧,逐步提高他们的构图能力。
3. 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和场景,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让他们学会用眼睛搜集素材,用大脑构建画面。
也要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在绘画中尝试各种构图方式,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少儿绘画构图知识点总结

少儿绘画构图知识点总结一、构图基础知识构图是绘画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直接影响着绘画作品的整体效果。
良好的构图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有张力、有节奏感。
1. 画面的比例和留白画面的比例是指画面上各个元素的大小比例关系。
在构图时要注意画面的比例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整体设计的需要。
同时,留白也是构图中的重要要素,适当的留白可以增加画面的层次和节奏感。
2. 画面的对称与平衡画面的对称与平衡使得画面看起来更加稳定和谐。
构图时,要注意画面中的元素是否对称分布,是否形成均衡的视觉效果。
3. 画面的动静对比在构图时,动静对比可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生动感。
通过对比画面中的元素的大小、位置、形态等方面,可以使画面看起来更加有张力。
4. 画面的主次关系在构图时,要明确画面的主题,并根据主题来确定画面中各个元素的主次关系。
主要元素要突出,次要元素要服从,以达到画面整体效果的统一和谐。
二、构图的常用方法构图是一门艺术,而构图的方法有很多种。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用的构图方法,供少儿绘画爱好者参考。
1. 黄金分割法黄金分割法是一种常用的构图方法,在视觉美学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黄金分割法可以使画面看起来更加和谐、美观。
2. 对角线构图法对角线构图是一种构图方法,通过画面的对角线来构图,可以使画面看起来更加生动、有趣。
3. 增强对比构图法增强对比构图法是通过对比画面中的元素的大小、形态等方面,来使画面看起来更加有张力。
4. 看不见的构图法看不见的构图法是通过留白、不完整和抽象性来表现画面,使画面看起来更加富有想象力和生动性。
5. 极简构图法极简构图法是通过简洁的元素、简单的线条和清晰的形态来表现画面,使画面看起来更加纯粹和简洁。
以上是较常见的一些构图方法,少儿绘画爱好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构图方法。
三、构图的实际操作构图是一门艺术,需要多加练习才能掌握。
以下是一些构图时要注意的实际操作技巧。
1. 观察和感知在构图时,要善于观察和感知,发现画面中的美感、节奏感和动态感。
小学美术造型构图技巧归纳

小学美术造型构图技巧归纳在小学美术学习中,造型构图是一个重要的技巧,它涉及到如何将元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以达到艺术上的平衡和美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小学美术造型构图技巧的归纳:1. 对比和对比:对比是一种常用的构图技巧,通过将不同的元素放在一起来创造视觉上的冲突和对比。
可以通过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的对比来实现。
例如,大和小的物体、圆形和方形的形状、亮和暗的颜色等。
2. 重复和平衡:重复是一种有序的构图技巧,通过将相同的元素反复出现在画面中,以创建节奏和统一感。
平衡是指在作品中实现对称的感觉,使画面看起来稳定和平衡。
这可以通过将重要元素放置在画面的重要位置上来实现。
3. 空间感和透视:在画面中创建透视感和空间感,可以增加画面的层次和深度,使其看起来更加真实和立体。
可以使用大小、遮挡和重叠等来达到这个效果。
例如,在绘制一个房子时,前景的元素会比后景的元素更大,这样就可以增强距离的感觉。
4. 主题和焦点:聚焦在画面中的主题或焦点上,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可以使用不同的构图技巧来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比如对比、大小、明暗等。
例如,在描绘一只鸟的画中,可以通过将鸟放在画面正中央,使它成为焦点。
5. 动态和节奏:通过构图技巧来传达画面中的动态感和节奏感,可以使作品更有活力和生动感。
可以使用不同的线条和形状来表达运动的感觉。
例如,在画一个奔跑的人时,可以使用斜线和曲线来表达动态感。
6. 色彩和明暗:在画面中运用色彩和明暗的对比,可以增加画面的立体感和情感表达。
可以使用鲜艳的颜色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用明暗对比来强调重要的元素。
例如,在画一幅夜景时,可以使用暗色调和亮点来营造夜晚的氛围。
总结起来,小学美术造型构图技巧涉及对比和对比、重复和平衡、空间感和透视、主题和焦点、动态和节奏、色彩和明暗等方面的运用。
通过理解和掌握这些技巧,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创作出有吸引力和表现力的作品。
希望这些归纳的技巧能对小学美术学习有所帮助。
怎么说儿童画画的构图?

问:怎么说儿童画画的构图?
答:儿童绘画中常用的构图方法。
构图对一幅画的成败很重要,儿童美术课堂中常常出现构图雷同的现象。
为大家介绍儿童画常见的几种构图种方法。
(1)中心式主体构图法
这是形象期孩子最善于运用的一种构图方法。
如画“一头怪兽”,孩子把自己想象成威猛的怪兽,把它的形象画得很大,把想象中与怪兽有关的情节画在四周。
这种构图方法符合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和儿童画的夸张的特点。
(2)满天星式分散构图法
孩子在表现“过年”这类纷繁热闹的主题时,常会把各种不同的人和物分散地按“满天星”式进行构图,使画面看起来十分丰富。
但这种构图法要求表现的事物要有变化,吸引人去品味,否则,“满天星”就会变成“一盘散沙”。
(3)排队式并列构图法
孩子习惯将心中所想一一列出来,或自上而下,或由左及右。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安排孩子用长条纸画“拉手小人”“它们是怎样飞
上天的”等内容。
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学会根据不同纸张形状灵活构图,更使孩子体会到了这种构图的有趣之处。
(4)线路式构图法
随着孩子年龄、技能的增长,开始喜欢“迷宫”和各种棋类游戏,可以利用其空间方位感的发展,设计一些“马路上的汽车”等内容,培养孩子学习路线式构图。
这种构图看似复杂,孩子却可遵循一定的路线规律安排画面,并逐渐地学会有计划地构图。
少儿美术教程:学习素描构图的方法和要求

少儿美术教程:学习素描构图的方法和要求
构图是对画面内容和方式全体的思考和组织。
构图的原则是,改变中求一致。
构图办法有三个关键:
1、画面主题图形的方位。
2、非主题图形的方位以及与主题图形的联系。
3、画面底形的方位以及与图形的联系。
在三个关键中,榜首关键是构图的决议因素,它在画面中的方位决议了画面的款式。
构图的款式分为两大类:对称式构图和均衡式构图。
对称式构图:主形置于面面中间,非主形置于主形两头,起平衡效果,底形被均匀切割。
对称式构图通常表达静态内容。
对称构图的改变款式有:金字塔式构图、平衡式构图、放射式构图等。
均衡式构图:主形置于一边,非主形置于另一边,起平衡效果,底形切割不均匀。
均衡式构图通常表达动态内容。
其构图的款式有:对角线构图、弧线构图、突变式构图、S形构图、L形构图等素描写生构图的使用相对简略,只需将目标的首要有些置于画面中间,将目标全体与边框间隔处置妥当,布景底形不重复,就是成功的构图。
同学们要注意,“画面中间”并不是画面的等分中间,它是以人的视觉方法断定的。
这个中间,是以黄金切割规律原理断定的方位,即以
1∶0.618的份额切割画面,得出画面中的四个相交方位,这四个方位便是挨近画面中间的“构图中间点”。
咱们能够将写生目标的首要有些,置于其间任何一点,即可得到美丽的构图方式。
小学美术绘画构图知识点梳理

小学美术绘画构图知识点梳理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绘画构图是培养学生绘画能力的重要环节。
良好的构图能够使作品更加有内涵和表现力。
下面将梳理小学美术绘画构图的几个知识点,帮助学生学习和提高绘画构图的技巧。
一、构图的基本原则1.对比:在构图中运用大小、形状、色彩等方面的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2.平衡:画面中物体、色彩的分布要均衡,不要让画面显得失衡或过于拥挤。
3.重点:确定作品的主题或焦点,使其更加突出,引起观众的注意。
4.前景与背景的关系:前景和背景的明暗、色彩应该有明显的差异,以突出物体的层次感。
5.节奏:使画面中的元素有一定的节奏感,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
二、构图的方法1.中心构图:将画面的主题放在画面的正中央,突出中心,可以加强画面的稳定感和集中力。
2.对称构图:画面中物体以某一条中心线对称排列,形成一种平衡的美感。
3.透视构图:运用透视的原理,使画面有明显的远近距离感,增加画面的空间感。
4.倾斜构图:画面中的物体或者主题以一定的角度倾斜摆放,可以增加动感和活力。
5.分割构图:通过将画面分割为几个区域,每个区域可以有一个主题或对象,使画面更加有层次感。
三、色彩运用1.色彩搭配:应根据画面的主题选择适合的色彩进行搭配,使色彩和谐统一。
2.明暗关系:在画面中运用明暗关系,使物体有立体感和质感。
3.冷暖色彩:利用冷色和暖色的对比,使画面更加有吸引力和表现力。
四、线条的运用1.线条的流动:画面中的线条应该有一个自然的流动感,引导观众的眼睛。
2.线条的粗细:不同的线条粗细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特点。
五、构图实践技巧1.注意画面的整体效果,画面中要有层次感和透视感。
2.主题要突出,通过适当的放大和强调来使画面更加有力量感。
3.画面的元素要选择合适的比例和角度,使其更加符合实际。
4.画面要有适当的空白,不要画满整个画面,留有空间会更加有张力。
5.创新和想象力要充分发挥,不拘泥于固定的构图方式,尝试新的构图形式。
小学美术连环画构图法则讲解

小学美术连环画构图法则讲解连环画是一种用图画和文字来叙述故事的艺术形式,它在小学生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想要画出一幅生动有趣的连环画,构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小学美术连环画构图法则。
一、对称构图法对称构图法是指通过对称的形式来组织画面元素,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平衡感和稳定感。
在连环画中,对称构图法常常被用来描绘平和宁静的场景。
例如,当我们展示一幅美丽的公园景色时,可以选择将画面分为左右两部分,左右两边的元素相对称,比如左边有一片草地,右边有一片花坛,中间是一条小路。
这样的构图使整个画面看起来平衡、和谐。
二、平衡构图法平衡构图法是指通过将画面元素放置在适当的位置上,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平衡的感觉。
在连环画中,平衡构图法可以创造出紧张、有力的场景效果。
在描述战斗场景时,可以运用平衡构图法,将代表双方的角色放置在画面的左右两边,强调他们之间的对峙和紧张感。
同时,可以通过在画面中设置一些与战斗主题相关的元素,如炸弹、刀枪等,来增强场景的紧张感。
三、前景景深构图法前景景深构图法是指通过将画面元素设置在前景、中景和背景的不同位置,给人以远近感和透视感。
在连环画中,前景景深构图法可以表达出画面中物体的远近关系,使画面更加生动。
例如,当我们描绘一幅孩子在公园玩耍的连环画时,可以将孩子放在画面的前景,背景则是公园的其他景物,如花坛、草地等。
通过将孩子放在前景位置,给人以离观者更近的感觉,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
四、动态构图法动态构图法是指通过引入运动元素,表现画面中的动感和活力。
在连环画中,动态构图法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吸引观者的眼球。
例如,当我们要画一幅小朋友跑步的连环画时,可以采用斜线构图法,将小朋友的动作表现为沿着斜线方向前进。
这样的构图能够带给观者一种快速移动的感觉,增加了画面的活力。
五、重复构图法重复构图法是指通过重复使用相同形状或图案的元素来增强画面的统一感和平衡感。
提高幼儿美术构图能力的教学策略

提高幼儿美术构图能力的教学策略幼儿时期是培养创造力和艺术才能的关键时期。
而在美术教育中,构图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巧。
幼儿的构图能力不仅仅涉及美术创作,还关系到其视觉思维和创造力发展。
因此,如何提高幼儿的美术构图能力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幼儿提升构图技巧和创作能力。
1. 提供丰富的视觉素材为了培养幼儿的美术构图能力,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视觉素材,如图片、绘本、艺术作品等。
这些素材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帮助他们学习观察和分析画面组织。
通过创造和探索多样的构图形式,幼儿能够逐渐熟悉各种构图要素,如线条、形状、颜色和空间关系。
2. 引导幼儿进行主题思考在美术构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主题思考,并通过问题启发他们的创意。
例如,教师可以先给幼儿一个主题,如“家庭”或“动物”,然后鼓励他们想象并表达自己的构图想法。
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能够锻炼创意思维和构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艺术创作的兴趣。
3. 强调对比和平衡对比和平衡是构图中常用的技巧,有助于创造画面的张力和美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范例作品和示范构图方法来教导幼儿对比和平衡的运用。
例如,通过对比不同大小、形状、颜色和纹理的元素,幼儿可以学会如何创造对比效果。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在画面中寻找平衡点,使构图更加和谐和有层次感。
4. 探索材料的多样性在美术构图教学中,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对幼儿的创作意义重大。
教师可以设计多样的材料体验活动,让幼儿自由选择和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来构图。
例如,让幼儿尝试使用水彩、油画、粉笔、剪纸等不同材料进行构图,这有助于他们探索和发现不同材料的特性和表现力,进一步提升美术创作的多样性。
5. 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和分享在美术构图教学中,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和分享能够促进他们的艺术思考和提高构图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构图意图和创作过程,并鼓励他们互相欣赏和评价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画中构图三大策略
构图,即构造、组合、安排画面,用形象语言在一个空间中进行分割、设置、布局。
饱满即丰满、充足,儿童画中的饱满体现在儿童能够完整、丰富地安排画面,就是用稚拙多样的线条和色彩将一个平面表现成浑厚有力的精彩画面。
饱满的构图,是一幅优秀的儿童画作品不可或缺的要素。
只有饱满的构图,这幅儿童画才是形式完整的;只有饱满的构图,这幅儿童画才是内容丰富的;只有饱满的构图,才能构成一幅优秀的儿童画。
儿童是一个个天生的艺术家,喜欢涂涂画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但往往画面显得比较“散”——形象语言松散、零碎,不流畅、整体,画面不饱满。
这和他们的年龄特点、认识世界的能力有关。
小孩子就是看“小世界”,他们往往关注眼前的微小世界:零碎、显眼、敏锐、精彩的几个点。
如何组织画面,如何让自己的画面饱满起来,这需要成人予以点拨。
如何引导儿童饱满自己的画面呢?我们可从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着手,引导他们全面、整体、深入得看周围世界,让他们感受世界是多维立体、精彩纷呈的。
一、着眼一个“整体”,大局中见“饱满”
在儿童画中,孩子们习惯想到什么画什么,随心所欲,想一样画一样,他们画得很轻松,但最后的画面感觉就像摆摊,很多东西拼凑在一起,画面没有整体感,而且容易导致画面不饱满。
针对这种情况,我就要求孩子们在动笔画之前要学会整体构思,即整个画面先要在头脑中呈现,然后一气呵成于纸上。
整体构思是对画面整体的宏观把握和谋划布局。
要想完美地达成目标就必须抓住整体这个根本,没有整体关系的画面就是一盘散沙,也就谈不上艺术美感。
只注意个体形象,虽然可能刻画得很美,但最后发现这一堆璀璨的珍珠却无法穿成一个美丽的项链,白费功夫。
因此要引导孩子首先整体构思,捕捉画面的整体感受,抓大放小,迅速地在画面上铺出整体关系,确定好画面的整体构图,进而去塑造画面的每一个局部,局部精彩而不喧宾夺主。
比如:儿童画《我和昆虫》定好了主要内容我和昆虫的游戏形式以后,先不要急着动笔画,继续设计我和昆虫在哪里玩,周围环境是怎样的,然后才在纸上一气把他们画出来,进而刻画我和昆虫的个体形象。
这样画面的效果就显得整体美。
而且白纸的每一处都要安排到内容,没有一处空白。
比如,我和昆虫是在花树丛中玩,那么除了我和昆虫,应该满纸被花枝和花叶占据,甚至在隙缝中是天空或其他景物都可以作为环境中的填充物。
可以带他们亲自到学校的花坛中做一回小虫子,躲在花丛里看一看世界。
哦!原来我们的世界没有漏洞。
就算碰到白色物,像白墙之类的,我也引导孩子们耐心观察,其实白墙上也有丰富的环境影响色。
这样,经常引导孩子们完整全面的构思,他们的儿童画内容就日渐丰富起来了。
二、突出一个主体,重点中显“饱满”
主体突出就是画面中的主要物体要画得大,画得细致。
这样有利于饱满画面。
学生知道画面要饱满,主体加环境。
但有些同学画面上有了很多东西,反而使画面显得琐碎零乱。
这是因为在绘画时没有注意主体突出。
为了突出主体我们可以将主体物画大、画细致。
一般在画面中,主体物应占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重点刻画主体形象,只要稍加环境烘托就很容易使画面饱满了,而且画面有重点、主次,解除了零乱无序的局面。
突出主体,可以增强画面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就像“弹钢琴”的艺术。
“弹钢琴”时十个指头如何动作,则是一个艺术性很强的问题。
如果十个指头一齐按下去,那就不成调子,它们在键盘上跳动必须有主有次,有重有轻,有急有缓,要互相配合,才能产生美妙动听的乐曲。
就像美术教材第三册中《刷牙》一课,主体物是刷牙人物的形象,环境是洗漱间内的环境。
有些同学把刷牙的人画得很小,结果卫生间里所有东西都画遍了,还没有画满作业纸,有的同学化了很多功夫耐心地在画面上添了很多瓷砖,终于把画面填满了,一块块瓷砖还很精致,画得很辛苦但整个画面效果并不佳,还不
符合主题。
针对这种症状,只要告诉孩子把主体,刷牙人物的形象画大,甚至就画脸部嘴巴大特写,占据画面的大部分,那么就很容易把画面画饱满,而且还很生动。
三、丰富几个层次,立体中蕴“饱满”
我们的世界是立体的,在构造表现世界的画面时,应该具有丰富的层次,这样才能让画面真正地饱满起来。
就如第一层次是主体物,第二层次是主体物直接邻近的周围环境,第三层次是更大的空间环境。
画面有了层次感,物体交错重叠,这样我们的画面就丰富浑厚,饱满有力了。
丰富的层次性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丰富的层次使画面由简单变为复杂,从而生成新的亮点,再和谐统一中画面更精彩响亮。
在学生作业中经常会遇到这么几种状况:
1.画面主体物画大了也突出了,结果他的环境是用一种颜色涂满的,这样的画面也不能称为饱满。
我经常作比喻,假如请你吃饭,光给你吃白饭,或者就单调乏味的一种菜肴,给你吃饱;另一种情况是有丰富的各式美味佳肴,最后也是给你吃饱。
你会选择哪一种?学生当然选择第二种。
那么,给人欣赏的画面就是精神食粮,也是一样的道理。
你的画面单调贫乏就没有美感,反之,画面丰富,形式多样,纷呈交错,让人一饱眼福。
2.有些学生虽然不是用一色涂满,也是毫无目的的用各种颜色渲染背景,而且用习惯了,每一张画面上都可以用上,表面看看画面好像很热闹,其实这类画面称不上优秀画面,因为它的背景华而不实,空洞无物。
这些色块就像打的补丁,我们的世界没有漏洞,它很完美厚实,不用补丁,只要我们去真真实实地观察,实实在在地表现。
课堂上我指点学生好好深入观察我们的世界。
假如画窗口,除了看见方形的窗框,透明的玻璃,不锈钢的窗楞,还可以画什么?在窗楞之间还有操场,操场后面有树、建筑物,上空有飘动的云,最后还有天空……层层叠叠,应有尽有。
3.当然在处理画面时要注意主次关系。
一般儿童画中主体在第一层次,画
得大,并且详细些。
第二层次则次之,这里要强调的是学生往往不会将物体重叠,他们喜欢并列,这样还是没有层次感,称不上第二层。
第二层应该是衬在第一层后面。
第三层次更是这样,可能就简单几笔,但把画面完整、饱满了。
比如儿童画《节日的装饰》,画面第一层次是色彩艳丽的装饰:红灯笼,彩灯,舞龙等等,从形象和色彩上画得生动夸张、丰富鲜艳,占画面主体。
第二层次是节日的人们或者被装饰的房屋和树木,形象相对简略,色彩相对概括,并且指导学生会交错摆放物体,衬托主体,就是第二层物体遇到第一层物体就被遮挡而省略。
第三层次可以画更远的建筑,简单勾勒,但不可或缺,丰富了画面层次,饱满了构图。
儿童画应该是孩子心灵成长的足迹,每幅儿童画都是每颗童心向成人真实的述说,每幅儿童画都是孩子们想认识大千世界所敞开的窗户。
为了让他们的心灵健康成长,我们不能一味地从成人的角度从技法上去评判一幅儿童画的优劣。
在这里我只是通过指导他们如何饱满自己的画面来引导他们能够更完整,更深入地观察这个世界,让他们和他们的画日渐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