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_1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行星的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物理行星的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掌握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理解天体运动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行星的运动规律2. 开普勒定律3. 万有引力定律4. 天体运动的基本原理5. 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行星的运动规律、开普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天体运动的基本原理。

2. 教学难点:行星运动规律的推导和证明,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和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过程,自主探究行星的运动规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验设备,生动形象地展示行星的运动和万有引力的作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介绍行星的运动规律的发现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 理论讲解:讲解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引导学生理解天体运动的基本原理。

3. 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数据分析,深入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

4. 公式推导: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数据,推导出行星的运动规律公式。

5. 应用拓展:让学生通过习题练习,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和计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行星运动规律、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程度。

2. 习题练习:布置有关行星运动规律、万有引力定律的习题,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延伸1. 拓展学习:介绍行星环和卫星的运动规律,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天体物理学。

2. 参观观测:组织学生参观天文台或观测站,观测行星和天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学术研究: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竞赛或开展课题研究,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行星的运动规律、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相关内容。

高中物理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 课标要求:通过有关事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2 学习对象分析1)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高一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他们的观察不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具有更深层次的探究愿望。

在思维方式上由初中形象思维为主向高中抽象思维为主过渡。

2)学习者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本节主要介绍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产生过程,学生应具备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

3、学习者在即将学习的内容前已经具备的水平。

学生知道地球上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圆周运动的知识,不能把物体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与星体等的引力本质上是一样的进行迁移。

3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介绍人们对宇宙认识的地心说和日心说观点,历史的介绍了人们对星体运动的认识过程,重点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天体运行的规律与地面物体的运行规律本质上是相同的,从而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作准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不同的观点2)知道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互联网络搜集有关开普勒的资料,体会古代人们认识天体运行规律的艰辛和执著精神2)搜集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人们对天体运动的认识(特别是哥白尼和开普勒等)体会科学发展的艰辛2)阅读开普勒定律的建立,培养体会科学真理来源于实践的观察,并对开普勒的执著建立热爱他的崇高精神。

三、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活动组织四、教学(学习)过程(活动)设计一)地心说与日心说:运用互联网络搜集信息回答以下内容1.让同学自己阅读,找出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地球的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以及其它行星都绕地球运动。

日心说:认为太阳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和其它行星都绕太阳动动2.为什么地心说会统治人们很久时间。

3.古人是如何看待天体的运动:古人认为天体的运动是最完美、和谐的匀速圆周运动。

2021年高中物理行星的运动教案精选2篇

2021年高中物理行星的运动教案精选2篇

高中物理行星的运动教案精选2篇行星运动的高中物理必修二的一课内容,下面职场为你了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行星运动,希望对你有帮助。

物理必修二教案行星运动【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发展简史,增强求知欲;2、理解开普勒三个定律的内容和意义,会分析行星运动的基本特点;3、理解开普勒第三定律椭圆运动规律到圆运动规律的转换;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动手的思想和能力,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物理必修二教案行星运动【学情分析】1 、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从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来看,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只是通过小学的科学课、报刊、___、电视等方式对有关科学家的事例略知一二,对科学家的发现、发明、创造内容的了解应该是非常琐碎的,无系统的天体运动研究历史方面的知识,但对天体的运动学习应该具有很大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2 、学生认知能力上的欠缺。

从学生的认知能力看,由于行星运动抽象、无法感知,学生在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上会存在障碍,同时椭圆在数学上还未接触过,也会给学生造成困惑。

物理必修二教案行星运动【重点难点】1、理解和掌握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认识行星的运动2、对开普勒行星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物理必修二教案行星运动【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新课教学引入新课:自人类诞生之日起,我们就对这茫茫宇宙充满了好奇,希望探索宇宙的奥秘。

我国古代产生了很多与此有关的美丽神话传说,比如关于宇宙的—— ___开天地。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科学家对宇宙万物有了一定的认识。

现在,我们知道,宇宙是这样产生的——宇宙大 ___。

本节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前人所探索到的行星的运动情况。

进行新课:一、古人对天体运动的看法及发展过程在古代,人们对于天体的运动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看法,被称为“地心说”和“日心说”(教师介绍相关物理学史)。

1、“地心说”: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以及其他行星都绕地球运动;2、“日心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月亮以及其他行星都在绕太阳运动。

(完整版)《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doc

(完整版)《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doc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第一节行星的运动陕西省洛南中学高一物理马英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基本观点和代表人物;2、理解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基本内容;3、学会利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解决相关物理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托勒密、哥白尼、第谷、开普勒对行星运动规律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不断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2、通过对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理解行星运动的基本规律和高中物理处理行星运动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科学家探索天体运动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由第谷和开普勒的探索和分析过程,建立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有效的实验方法。

教学重点: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教学难点:对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新课引入:一、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多媒体展示图片:展示漫天繁星的天空图片,将学生引入到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当中。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 33 页,回答相关问题,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基本理论、其代表人物以及局限性。

1.托勒密所代表的观点是什么?他的观点的局限性体现在哪?2.哥白尼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他的理论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地心说日心说代表人物托勒密哥白尼观点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以及其他行星都的,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太阳运绕地球运动。

动。

局限性不能准确解释行星的逆行现象不能解释是什么维持地球运动二、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地心说”和“日心说”都认为天体的运动是最完美的、最和谐的匀速圆周运动。

然而开普勒对第谷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对“地心说”和“日心说”提出了质疑,并且发现了新的规律,这就是开普勒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1、让学生自主探究一年四季的变化,从而揭示出开普勒第一定律。

年份春分夏至秋分冬至2004 3/21 6/21 9/23 12/212005 3/21 6/21 9/23 12/212006 3/21 6/21 9/23 12/21 经过分析春夏秋冬四季不是完全的相等,即地球绕太阳的运动不是匀速圆周运动,经过分析地球绕着太阳的轨道是椭圆轨道。

高中物理必修2《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2《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必修)2§6.1《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班级备课人备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基本内容。

2.学习开普勒三大定律,能用三大定律解决问题。

3.了解人类对行星的认识过程是漫长复杂的,真是来之不易的。

过程与方法1.体会精确的观察记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2.对过对开普勒三定律的学习了解天体运动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托勒密、哥白尼、第谷·布拉赫、开普勒等几位科学家对行星运动的不同认识,了解人2.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并加深对行星运动的理解。

3.了解伽利略等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学习前人对问题一丝不苟、孜孜以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教学难点】对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课型】新课【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课时安排】2课时教案(教学过程)一、知识结构近日点 远日点二、教学步骤一、引入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研究了地面上物体的运动,从今天开始我们来研究天空中的运动:天体运动。

师:自古以来,当人们仰望星空时,天空中壮丽璀璨的现象便吸引了他们的注意。

智慧的头脑开始探索星体运动的奥秘。

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学迅猛发展,人类终于能够飞出地球,登上月球。

还能飞向万籁俱寂的茫茫太空,探索更遥远的星球。

但你可知道:人类走到这一步经过了多少艰辛曲折?在对行星规律的认识过程里人们经历了地心说、日心说及到开普勒定律。

二、地心说古希腊的天文学家和哲学家通过直接的感性认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等各星体都围绕地球做简单的完美的圆周运动。

因为地心说符合人们的直接经验,如: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同时也符合强大的宗教神学关于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认识,故地心说一度占据了统治地位。

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最先提出,古希腊的托勒密加以完善的三、日心说随着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人们希望借助星星的位置为船队导航,因而对行星的运动观测越来越精确.再加上第谷等科学家经过长期观测及记录的大量的观测数据,用托勒密的“地心说”模型很难得出完美的解答.当时,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探险航行已经使不少人相信地球并不是一个平台,而是一个球体,哥白尼就开始推测是不是地球每天围绕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呢?他假设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它与其他行星都是围绕着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这就是“日心说”的模型。

高中物理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椭圆;了解人类对天体运行的研究历史;理解开普勒三定律。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天体运行研究历史的了解,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质疑、批判、猜测、观察与实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天体运行研究历史的了解,感悟科学家对科学的执著和献身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和勇于创新、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开普勒三定律。

【教学难点】行星的椭圆轨道。

【教具准备】细线、图钉、木板、铅笔、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吗?2.曲线运动中,质点经过曲线上某一点时的速度方向如何确定?3.质点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二、引入课题学生阅读──本章“引言”部分。

教师讲述──本节课,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类对天体运行的研究历史,回顾一下科学先贤的工作──学习《行星的运动》。

三、新课教学教师讲述:人类对天体运行的认识,起源于托勒密的“地心说”,经哥白尼发展到了“日心说”,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第一次为天体的运动立了法。

而完全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则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牛顿。

探究一:第谷、开普勒的研究1.课件展示“阅读材料”──学生阅读讨论2.课件展示:天体(包括人造天体)运行短片──取自记录片《宇宙与人》3.做一做:画椭圆──认识椭圆:两个焦点、长短半轴,椭圆上的点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总从什么规律?3.组织讨论:分组讨论──展示结果──师生评价──教师小结(1)日心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所有行星都围绕太阳运动,太阳是行星运动轨道的中心。

(2)第谷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建立天文台、创造观测仪器,一生致力于对天体运动的观察和数据的收集整理,为开普勒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事实依据。

(3)开普勒对天体运行规律研究的成果是什么?师生总结──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1.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他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行星的运动》教学反思

《行星的运动》教学反思

《行星的运动》教学反思《行星的运动》是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讲授天体运动的规律,而天体虽然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巨大,但总觉得是距离遥远,认识较少。

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感兴趣,并学会将天体运动转化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模型,与上一章曲线运动的知识相结合。

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这一章是第五章《曲线运动》的实际应用,因此,首先要先帮助学生建立行星运动的模型,即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

在进行《行星的运动》的课程设计时,我希望通过穿插着的物理学发展史,渗透物理文化的教育,与先哲对话,与历史沟通,领略了人类宇宙观的演变历程,解释学生学习中的种种疑点,点燃学生对宇宙探索的热情,充分展示科学规律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使得学生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快乐。

我在一个专业的天文网站上下载了许多美国航天局公开的照片,这些珍贵的照片让星星不再神秘,拉近了人与天空的距离,让学生真切得感受到天文学的魅力。

通过对太阳系大行星的介绍,同学们兴趣盎然,对即将学习的天体运动一章充满好奇和渴望。

通过对托勒密-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第谷-开普勒这些科学家们对天文学的贡献,让学生体会到科学之路的艰辛和曲折,培养学生的科学信仰。

我在天文学发展史上用力较多的时间,这是以个难得的机会,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并不是冰冷无情的,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

在介绍完开普勒第一定律后,由于考虑到学生在数学上的知识还未能对椭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排让学生自己动手画椭圆,体验行星绕着太阳的运动的这么一个环节,在椭圆画出后,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当两定点的距离较近时画出的椭圆近似位一个圆,为今后在处理行星的运动问题时把轨道视为一个圆作铺垫。

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以体验为主,使学生领略宇宙中行星运动的特点。

改进:在本环节的教学中,可以提前生自制画椭圆的工具,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加强。

本堂课教学设计的一个环节,就是在学生学习了开普勒第三定律后,提供相关天体数据给学生计算开普勒第三定律。

高中物理专题6.1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2019052418

高中物理专题6.1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2019052418

行星的运动这节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陌生的,甚至无法去感知。

对天体的运动充满好奇又觉得非常神秘而不易理解。

所以本节课去引导学生了解人们对星体运动认识的发展过程,从“日心说”和“地心说”的内容到其两者之间的争论,从第谷的精心观测到开普勒的数学运算,在学生整体感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大师们的思路、方法及他们的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并激发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求知热情。

本节内容包括“地心说”“日心说”的内容及争论的焦点、开普勒定律三大定律的内容等知识点。

在小学和初中,学生对星体的运动已经有了一点感性的认识,但认识不深入不系统。

在这个基础上,通过物理学史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过程。

然后,通过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讲解,使学生知道行星是如何运动的,为下节课探究行星为何这样运动打下基础。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学习,以及通过观赏科幻电影,对探索宇宙的奥秘建立了一定的兴趣。

这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但,学生对宇宙的认识有一部分来自科幻电影,这很有可能导致学生对宇宙的认识有些偏差。

这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②开普勒认为行星做什么样的运动?他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开普勒认为行星做椭圆运动,他发现假设行星做匀逮圆周运动,计算所得的数据与观测数据不符,只有认为行星做椭圆运动,才能解释这一差别。

③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哪几个方面描述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规律?具体表述是什么?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从行星运动轨道,行星运动的线速度变化,轨道与周期的关系三个方面揭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1.开普勒第一定律行星运动的轨道不是正圆,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一直在变。

有时远离太阳,有时靠近太阳。

它的速度的大小、方向时刻在改变。

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这一定律说明了行星运动轨迹的形状。

所以第一定律又称轨道定律。

有了轨道我们就知道行星在运动时可能出现的位置。

不同的行星绕大阳运行时椭圆轨道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行星的运动学案 主备人:
【学习目标】:
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基本内容
2.学习开普勒三大定律,能用三大定律解决问题。

3.了解人类对行星的认识过程是漫长复杂的,是来之不易的。

一.学习过程
【问题1】:第一定律说明了行星运动轨迹的形状,那不同的行星太阳运行时椭圆轨道 相同吗?
【问题2】:行星沿着椭圆轨道运行,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则行星在远日点的 速率与在近日点的速率谁大?
【问题3】:公式中 的比例系数k 可能与谁有关? 二.典题例解
【例1】 关于行星绕太阳运动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有行星都在同一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
B.行星绕太阳运动时太阳位于行星轨道的中心处
C.离太阳越近的行星运动周期越长
D.所有行星的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例题2】理论和实践证明,开普勒定律不仅用于太阳系中的天体运动,而且对一切天体(包括卫星绕行星的运动)都适用。

下面对于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公式 a 3 / T 2 = k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公式只适用于轨道是椭圆的运动
B 、式中的K 值,对于所有行星(或卫星)都相等
C 、式中的K 值,只与中心天体有关,与绕中心天体旋转的行星(或卫星)无关
k T a 2
3
D 、若已知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根据公式可求出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
【例题3】银河系中有两颗行星绕某恒星运行,从天文望远镜中观察到它们的运转周期之比为8:1,则
(1)它们的轨道半径的比为 ( )
A .2:1
B .4:1
C .8:1
D .1:4
(2)两行星的公转速度之比为 ( )
A .1:2
B .2:1
C .1:4
D .4:1 三、当堂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及其他行星都绕地球运动
B .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体都绕太阳运动
C .太阳是静止不动,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太阳运动
D .“地心说”和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现在看来都是不正确的
2.开普勒定律不仅适用于太阳系中的天体运动,而且对一切天体(包括卫星绕行星的运动)都适用。

下面对于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公式K T R 2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公式只适用于轨道是椭圆的运动
B.式中的K 值,对于所有行星(或卫星)都相等
C.式中的K 值,只与中心天体有关,与绕中心天体旋转的行星(或卫星)无关
D.若已知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根据公式可求出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
3.两颗行星的质量分别为21m m 和,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半长轴分别为
21r r 和,则它们的公转周期之比为( )
A 、21r r
B 、32
31r r C 、3231r r D 、无法确定 4.某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近日点离太阳距离为a ,远日点离太阳距离为b ,过近日点时行星的速率为a v ,则过远日点时速率为( )
A 、a b v a b v =
B 、a b v b a v =
C 、b a v b =a v
D 、a b v a
b v = 5、两颗行星的质量分别为21m m 和,它们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半径为
21R R 和,若21214,2R R m m ==,则它们的周期之比为多少?
课后作业
1. 导学案课后检测
2. 搜集关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同学们明白了任何一个科学理论的建立,都是科学家们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和勇于探索的结果,所以在学习的路上学生们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本节课中,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建立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思想方法与
建立物理模型的好方法,应强化学生的建模能力。

使学生对自然科学
更加热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行星运动定律的来之不易,并能用定
律来学处理相关问题,并对定律的本质原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下
节课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本节课内容对全章的教学起着引领性的作用,同时又为本章的重点内
容万有引力定律的学习起了一个铺垫性的作用。

本节课内容的突出特
点是:知识容量较少,但包含的科学史料十分丰富。

因此,本节课的
教学设计应立足与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让学
生在科学家关于天体运动问题的研究历史中,感悟科学家求真、求简
的科学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

典题例解
【例1】关于行星绕太阳运动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有行星都在同一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
B.行星绕太阳运动时太阳位于行星轨道的中心处
C.离太阳越近的行星运动周期越长
D.所有行星的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例题2】理论和实践证明,开普勒定律不仅用于太阳系中的天体运动,而且对一切天体(包括卫星绕行星的运动)都适用。

下面对于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公式a3 / T 2 = k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公式只适用于轨道是椭圆的运动
B、式中的K值,对于所有行星(或卫星)都相等
C 、式中的K 值,只与中心天体有关,与绕中心天体旋转的行星(或卫星)无关
D 、若已知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根据公式可求出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
【例题3】银河系中有两颗行星绕某恒星运行,从天文望远镜中观察到它们的运转周期之比为8:1,则
(1)它们的轨道半径的比为 ( )
A .2:1
B .4:1
C .8:1
D .1:4
(2)两行星的公转速度之比为 ( )
A .1:2
B .2:1
C .1:4
D .4:1 三、当堂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及其他行星都绕地球运动
B .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体都绕太阳运动
C .太阳是静止不动,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太阳运动
D .“地心说”和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现在看来都是不正确的
2.开普勒定律不仅适用于太阳系中的天体运动,而且对一切天体(包括卫星绕行星的运动)都适用。

下面对于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公式K T R 2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公式只适用于轨道是椭圆的运动
B.式中的K 值,对于所有行星(或卫星)都相等
C.式中的K 值,只与中心天体有关,与绕中心天体旋转的行星(或卫星)无关
D.若已知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根据公式可求出地球与太阳之间的
距离
3.两颗行星的质量分别为21m m 和,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半长轴分别为
21r r 和,则它们的公转周期之比为( )
A 、21r r
B 、32
31r r C 、3231r r D 、无法确定 4.某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近日点离太阳距离为a ,远日点离太阳距离为b ,过近日点时行星的速率为a v ,则过远日点时速率为( )
A 、a b v a b v =
B 、a b v b a v =
C 、b a v b =a v
D 、a b v a
b v = 5、两颗行星的质量分别为21m m 和,它们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半径为
21R R 和,若21214,2R R m m ==,则它们的周期之比为多少?
本节课的授课内容特殊,并不是物理常规的课程,而是重在物理学史,所以教学模式的可复制性不强,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课堂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所有老师都很享受的一种教学状态,它并不只作用于这一节课上,还会延续到下一节,甚至整章的学习中让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模式。

在今后的课堂中可以采用这种模式,在每一章的第一节,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明确本章中要学习的内
容,解决的问题,在以后每节课的开始,明确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给学生设立一个又一个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路上,不迷茫,不气馁,时时都有希望,并且获得成就感。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中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我会不断的改进,力求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取得更大的进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本节课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虽然没有实验,但同学们被美丽的天体图片深深吸引,对学习内容充满求知欲,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对于学生来说,这节课就像是学习生活中的惊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会让课堂事半功倍,比课堂管理更行之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