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计划

合集下载

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管理办法

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管理办法

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强省战略,进一步提高我省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根据省委、省政府《陕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和《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省科技厅决定实施“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培育支持一批优秀的科技创新群体,更好地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促进协同创新,大力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为规范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是指以科技领军人才或高层次技术专家为核心,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以高水平创新平台为依托,以攻克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开展研发活动的创新群体。

第三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以支持陕西创新发展为导向,遵循“择优选拔,滚动发展,目标考核,动态管理”的原则,培育和打造100个左右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和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团队。

第二章范围与条件第四条申报范围:陕西地区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中,具有国内一流水平、能够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与成果支撑,以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具有省内领先水平、发展潜力巨大的创新群体.第五条基本条件1。

创新团队应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

重点应围绕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陕西省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等提出的优先发展领域或重大科技问题,从事关键技术研发与创新,以及自然科学前沿问题研究。

2。

创新团队应具有开展创新活动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创新团队的协同创新能力应在陕西地区同行中具有明显优势和发展潜力,研究成果具有省内领先或国内一流水平,具有完成研发与创新任务所必备的技术装备基础,具备良好的协作机制和环境条件。

创新团队带头人及骨干成员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团队的创新活动。

创新团队成员学风正派,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不端行为。

3。

创新团队带头人应具备履职所需的能力和素质。

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项目指南

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项目指南

附件4: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一、软科学研究类项目指南(一)重点项目选题指南(10—20万元)1、陕西省科技管理政策及创新服务职能转变研究调查研究陕西省科技创新机构对科技创新服务政策的实际需求,提出陕西科技政策突破新需求,构建出面向创新服务需求的陕西省科技创新服务政策基本框架,引导科技管理职能向创新服务职能转变。

从科技管理与创新、科研项目全链条管理、成果产出与转化、科研人员激励等方面在政策改进、服务职能转变的角度提出实现科技创新服务职能的实践路径。

2、创新型省份建设评价体系研究在充分调研、剖析其他地区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成功经验、模式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相关建设要求,构建适合我省特点的创新型省份评价指标体系,总结提炼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区域结构调整的有效举措、成功案例、示范工程,包括光机所和有色院模式、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众创空间服务实体经济的模式。

提出一批国家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措施、政策、机制。

3、陕西省科技资源要素研究与分析摸清科技资源“家底”,从科技项目、人才团队、科技成果、园区平台四个维度,系统梳理我省各领域科技资源。

建立“项目—人才—成果—平台”清单。

研究提出按照创新的全链条做好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等各环节的统筹衔接,协同部署省级科技计划、人才计划、平台计划的实施路径,促进科技与经济、成果与产业对接。

4、陕西省人才计划(项目)体系研究围绕陕西省现有人才计划(项目)实施情况,厘清陕西省级各类人才计划(项目)的定位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对我省专业技术人才总体需求与结构需求供给途径路径、需求与供给差距问题进行研究;同时深入研究分析我省在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先导产业等领域人才现状结构,提出围绕产业部署创新的人才需求,和围绕创新部署产业的人才需求,就建立相互衔接的人才计划(项目)体系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

5、陕西省军民融合区域科技创新实践路径研究针对陕西省军民融合的发展现状,分析我省军民融合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问题,提出实现军民融合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发展的进行创新模式实践路径,制定出适合构建成熟的军民融合发展政策环境,包括军民融合发展的科研人才培养制度、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科研绩效评价制度、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完善并构建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组织管理机构、建立结构化的组织机构关系以及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形成健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相关体系。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2021年度科研计划的通知-陕教〔2021〕96号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2021年度科研计划的通知-陕教〔2021〕96号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2021年度科研计划的通知正文:----------------------------------------------------------------------------------------------------------------------------------------------------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2021年度科研计划的通知各有关高等学校:根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经学校遴选推荐,省教育厅组织审核、专家评审、厅务会审定和公示,最终确立了陕西省教育厅2021年度科研计划。

现将计划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就有关事项说明如下:一、本计划包括五类项目:一般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重点科研计划项目、服务地方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青年创新团队建设科研计划项目、信息化建设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共计1420项。

1.一般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共1020项,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专项463项,自然科学类专项557项目(见附件1)。

2.重点科研计划项目共204项,其中,哲社重点研究基地项目59项,新型智库项目44项,重点实验室项目51项,协同创新中心项目50项(见附件2)。

3.服务地方专项科研计划项目36项(见附件3)。

4.青年创新团队建设科研计划项目148项(见附件4)。

5.信息化建设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2项(见附件5)。

二、本计划已纳入到2021年度“省属高校四个一流专项资金”、“部委高校建设发展专项资金”和“民办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分配体系中。

请部属高校、省属高校(含民办)按项目申请金额从上述资金中统筹予以支持,其他院校按照财政事权支出责任划分,在各自经费中统筹予以支持。

信息化建设专项科研计划经费由其他渠道拨付。

三、本计划项目严格按照《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各高校要加强对项目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管理,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尽快启动研究工作,确保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和完成。

陕西省科技计划合同(任务书)到期项目结题验收清单

陕西省科技计划合同(任务书)到期项目结题验收清单

农村科技处 农村科技处 农村科技处 农村科技处 农村科技处
会评
陕西特色干杂果烘制关键技术 研究
2015
一种新型生物防腐保鲜剂的研发 会评 及其对陕西几种主栽水果采后病 2016
害的防治效果研究
会评
猕猴桃质量安全危害因子多组分 残留快速检测技术与示范
2016
会评
葡萄品质关键功能因子生物合成 机制及其调控的技术研究
陕西省科技计划合同(任务书)到期项目结题验收清单
序号
项目类别
主管处室
46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科 技新星项目
政策法规处
47
青年科技新星计划-青年科 技新星项目
政策法规处
48 软科学研究计划-面上项目 政策法规处
49 软科学研究计划-面上项目 政策法规处
50 软科学研究计划-面上项目 政策法规处
51 软科学研究计划-面上项目 政策法规处 52 软科学研究计划-面上项目 政策法规处
高新技术发展处
答辩
全合成高纯度药用芒柄花素磺酸 钠工艺研究
2016
50 2016KTCL01-07
3 重大项目
高新技术发展处 答辩 高性能硼酚醛纤维模试关键技术 2010 30 2010ZDKG-35
4 工业科技攻关 5 工业科技攻关 6 工业科技攻关 7 工业科技攻关 8 工业科技攻关 9 工业科技攻关
强 毅 生命科学学院
2015.01-2016.12
在省科技业务综合 管理系统中填报
李建科
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
2015.01-2016.12
在省科技业务综合 管理系统中填报
李剑超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2012.01-2013.12
何建平 生命科学学院

3首批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申请团队名单xls

3首批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申请团队名单xls

序号团队名称负责人研究方向工作单位1安徽省土地调查评价与规划整治技术创新团队项思可土地调查评价与规划整治技术 安徽省土地勘测规划院2国土规划与开发科技创新团队冯长春、谢俊奇国土空间规划与开发、土地生态安全格局与过程模拟、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三维地籍管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市国土资源局3土地资源监测监管关键技术创新团队胡月明土地资源监测、评价与监管关键技术华南农业大学4土地资源制度设计与技术创新团队郭仁忠土地制度改革与政策设计、土地经济与三资管理、空间规划与立体化利用、数字城市深圳市国土资源创新研究中心5 土地整治科技创新团队罗明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评价、土地生态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6土地利用科技创新团队刘群利土地调查、规划与整治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7海岸带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陆效平海岸带演变过程模拟与国土开发规划、海岸带生态修复与重建技术、海岸带国土开发及生态质量动态监测研究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8东北农地多样性功能利用与保护创新团队王秋兵农地生态系统、农地功能利用、土地整治技术沈阳农业大学9内蒙古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监测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创新团队吴 全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状况监测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勘测规划院10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科技创新团队韩霁昌土地整治、保护与利用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11土地利用规划和节约集约利用研究创新团队张峰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实践、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研究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研究中心12西南山区土地优化配置与综合整治科技创新团队余建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土地综合整治云南农业大学13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管护王 静土地资源与生态状况遥感监测与管护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14河南省金属矿产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王世炎内生金属矿产成矿系统与成矿规律、深部金属矿产勘查技术与方法、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贵金属元素探测技术河南省地质调查院15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于一丁基础研究武汉市规划研究院16湖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黎光明煤炭地质调查、勘查及非常规能源〔煤层气、页岩气)勘查湖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17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团队黄大年航空、船载、车载快速移动平台地球物理联合探测装备技术与多元信综合处理、解释、建模一体化软件平台研发吉林大学18中国东北及邻区基础地质理论创新研究刘永江构造演化及矿产资源吉林大学首批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申请团队名单19潮间带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技术创新团队程知言潮间带地质环境调查技术研究、海岸带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研究江苏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20地球物理及大陆动力学研究王志地球物理与大地构造成都理工大学21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评价与修复杨永亮生态环境地球化学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22罗平生物群创新研究团队胡世学罗平生物群及三叠纪生态复苏、辐射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23地球深部探测研究团队董树文深部探测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24大陆动力学团队许志琴大陆组成、结构、行为、动态演化及深部驱动机制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25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刘敦一同位素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天体化学、天体年代学、质谱仪器研发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26古构造重建团队赵越全球与区域构造分析和环境重建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力学研究所27华南花岗岩成岩成矿研究团队付建明花岗岩地质与矿产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调中心28庐枞地区铁铜矿整装勘查及成矿理论研究吴明安庐枞地区铁铜矿整体勘查、成矿理论、深部找矿技术方法研究安徽省地质调查院29构造成矿学理论发展与实践钟康惠构造成矿学、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资源勘查成都理工大学30 甘肃省区域成矿找矿研究张新虎区域成矿背景及铁、铜、金、三稀金属成矿条件、找矿方向研究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31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与矿产勘查开发技术标准研订张大伟地质矿产、国土资源综合管理、标准规范制修订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32 油气资源评价杨虎林油气资源评价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33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主要成矿区带地质找矿攻深找盲项目组马国玺板内造山带斑岩铜钼矿勘查与研究河北省保定地质工程勘查院34河北省煤田地质局勘查技术创新应用中心耿丽娟煤田地质勘查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测地质队35河南省金属矿产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李永峰金属矿产成矿规律与深部找矿河南有色地质矿产有限公司36湖北省地质实验研究所“稀土稀有稀散矿产勘查及综合利用创新团队”熊采华稀土稀有稀散矿产资源勘查及综合利用湖北省地质实验研究所37湘东钨锡矿成矿规律研究伍式崇矿床成矿规律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一六队38资源环境研发团队姚良德地质矿产和地质环境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地质勘查研究院39宁夏地质勘查找矿创新团队宋新华宁夏主要成矿区带成矿地质背景和典型矿床研究宁夏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0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吴正寿地质矿产青海省地质调查院41西南三江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团队李文昌矿床学、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云南省地质调查局42岩浆作用与成矿张招崇岩浆系统中铁的富集机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43分析测试新技术罗立强分析测试新技术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44青藏高原及周缘矿产勘查与综合研究团队李光明固体矿产勘查、成矿规律、成矿预测、勘查方法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45复杂难选铁矿资源利用技术研究团队刘亚川复杂难选铁矿资源利用技术研究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46境外地质矿产研究向运川全球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与潜力评价研究、国际地学合作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47天然气水合物杨胜雄天然气水合物调查技术、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响应机理与资源评价、成藏过程与富集规律研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48深海矿产资源何高文大洋富钴结壳矿产资源评价与研究、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评价与研究、深海稀土资源评价与研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49陆地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钻采技术研究张永勤天然气水合物钻采技术、深部地质矿产及科学钻探技术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50光谱探测地质仪器研发团队修连存光谱对地探测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调中心51天然气水合物实验技术与应用团队业渝光天然气水合物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52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团队陈树旺油气基础地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调中心53航空电磁仪器研究团队李文杰航空电磁探测装备技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54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创新团队李文渊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55我国陆域天然其水合物勘查与试采团队祝有海天然气水合物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56多金属矿评价与综合利用郭珍旭金银多金属矿产资源可利用性评价和综合利用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57钾盐成矿作用及资源评价刘成林我国中新生代盆地钾盐成矿规律、资源预测评价及开发利用研究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58 西藏主要成矿带大型-特大型矿床勘查评价和研究团队唐菊兴西藏俯冲-后俯冲斑岩矿床系统成矿作用与找矿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59铀矿成矿理论与深部找矿技术研发团队李子颖热液型、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和找矿技术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60煤炭与煤层气地质研究组王佟煤炭、煤层气地质与资源勘查评价中国煤炭地质总局61页岩气勘查开发关键技术创新团队李大华页岩气勘查开发关键技术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62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与高效利用研究团队卫万顺浅层地温能勘查开发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63 地质灾害防控创新团队李天斌地质灾害机理及防治技术、岩体稳定性与灾害防治成都理工大学64浅层地热能技术研究所 黄 坚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及研究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院65地面沉降防治创新团队严学新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研究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66岩溶环境地质科技创新团队朱立军岩溶环境地质贵州大学67地裂缝地面沉降减灾研究彭建兵地裂缝地面沉降发育规律、成因机理、监测预警与减灾应对长安大学68地下水资源与含水层修复李海龙典型内陆盆地地下水循环过程、海岸带水文地质学、高砷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69地表形变InSAR监测技术研发团队郭小方地表形变InSAR调查与监测技术及其工程化应用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70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研究团队李媛重大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研究、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我国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发育特征和成灾规律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71新构造与地壳稳定性研究团队谭成轩新构造、地质灾害、地壳稳定性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72地下水勘查与开发工程技术研究团队张福存地下水勘查技术方法,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73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研究团队张森琦二氧化碳地质储存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74区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石建省全球气候变化、地下水环境演化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75污染水文地质研究孙继朝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方法与防控理论研究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76泥质海岸带地质环境变化研究团队王宏海岸带第四纪地质环境变化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调中心77生态地球化学循环与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团队成杭新生态地球化学、全球变化、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78地质环境创新团队张茂省水文地质、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城市地质环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79岩溶动力学袁道先岩溶动力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80山区典型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团队刘 东 升山区典型地质灾害成灾机理、风险评估及防治技术研究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81地理信息服务创新团队袁存忠国土资源综合管理福建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82 国土资源战略研究重点实验室李晓波国土资源综合管理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83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团队 李超岭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84实物地质资料筛选采集技术研究团队夏浩东实物地质资料筛选采集技术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名单推荐单位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江苏省国土资源厅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湖北省国土资源厅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吉林大学吉林大学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成都理工大学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河北省国土资源厅河北省国土资源厅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湖北省国土资源厅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宁夏国土资源厅青海省国土资源厅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北京国土局成都理工大学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长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重庆市国土房管局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

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申报条件.doc

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申报条件.doc

附件二:西安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申报推荐说明一、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申报条件(一)创新团队应是在行业或学科领域内得到公认的优秀研究团队,团队的研究方向属于国家或西安市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或重大科技前沿热点问题,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国内领先,拥有经授权并有效的发明专利或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已取得多项惠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重大创新性成果。

(二)创新团队成员必须是中国公民,应有共同研究的科学技术项目,具有合理的年龄与专业结构。

原则上团队成员应在重大科研项目中稳定合作5年以上。

(三)创新团队带头人应担任过本创新团队主要研究领域方面的重大科技项目负责人,或重大工程项目核心工程技术专家,具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在科研一线工作。

(四)创新团队应已取得系列自主性、原创性研究成果,且这些成果的第一完成人必须是团队成员。

(五)创新团队人才聚集、资源整合度以及开放度高,队伍结构合理,组织管理先进,机制运行良好,文化传承优良,所在单位能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平台,团队持续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强,具有能够长期保持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的能力和条件。

二、《西安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推荐书》填写说明《西安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推荐书》是西安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评审的基础文件和主要评审依据,应根据西安市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当年推荐通知,按照推荐书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的要求,如实填写,推荐书应当完整、真实、可靠,文字描述要准确、客观,涉密信息请按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脱密,凡审查不合格的推荐书退回推荐单位,不予提交评审。

《西安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推荐书》包括书面推荐书和电子版推荐书两种形式。

电子版附件内容应与书面附件保持一致(除有特别说明的外),以word97-2003文件格式提交。

《西安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推荐书》各部分填写说明如下:(一)推荐书首页1.《科技创新团队名称》,应为“XXXX创新团队”。

2023年度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资助结果

2023年度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资助结果

2023年度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资助结果
近日,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公布了2023年度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
资助结果,将有15项科技计划项目共计73.8万元的资助资金投入到陕西省的科技创新及发展中。

这15项陕西省科技计划投入的科技创新项目涉及了软件、医疗、机器人等多个领域,计划资助陕西省在技术研发、产业化、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首先,软件方面的计划项目投入了智能算法和数据库技术研发,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政府和社会应用。

其次,针对现代医疗领域的特点,将投入医疗服务智能化方向的研究,以实现医疗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提升病人的就医体验。

此外,机器人技术的研究项目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以实现机器人自动化控制、视觉技术、语言技术等,有效利用智能机器人技术支持企业提升生产效率。

除此之外,陕西省还投入针对电力市场的智慧能源系统建设等计划,希望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促进智慧能源发展,改善电力市场的供应状况。

此次陕西省科技计划资助的项目所投入的资金虽然不多,但却具有重大的意义。

它为陕西省的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将推动该地区更快地实现科技创新及发展,为未来构建智慧城市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因此,未来,陕西省将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陕西省科技发展,加大投入费用,加快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以促进未来
科技及社会发展。

最后,希望陕西省企业、政府和民众都能够积极参与,为陕西省的科技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关于2023年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资助结果的公布,陕西省科技发展及未来社会发展都将取得新的进展,让陕西省追赶全球科技创新的步伐。

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绩效考核表

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绩效考核表
(2)其中EI索引收录数
5、著作(部)
6、制订标准数(项)
(1)国际标准
(2)国家标准
(3)行业标准
(4)地方标准
(5)企业标准
其他成果
1、填补技术空白数
(1)国际
(2)国家
(3)省级
4、获奖项数
(1)国家奖项
(2)部、省奖项
(3)地市级奖项
5、其他科技成果产出
(1)新工艺(或新方法模式)
(2)新产品(含农业新品种)
(3)新材料
(4)新装备(装置)
(5)平台/基地/示范点
(6)中试线
(7)生产线
6、研究开发情况
\
(1)小试
是、否
(2)中试(样品样机)
是、否
(3)小批量
是、否
(4)规模化生产
是、否
人才引育
1、引进高层次人才
(1)博士、博士后
(2)硕士
2、培养高层次人才
(1)博士、博士后
(2)硕士
产业化情况
新增产能(台/套/只等)
8、建立农业示范基地(亩数)
9、节约资源能源(列举)
10、环保效益
限50字
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新增产能利用率%效果类指标源自经济效益1、新增产值(万元)
2、新增销售(万元)
3、新增出口创汇(万美元)
4、新增利润(万元)
社会效益
1、新增税收(万元)
2、新增就业人数
其中:本科以上就业人数
3、就业培训(人次)
4、带动农民增收(万元)
5、农户培训(人次)
6、新增产业带动情况(列举情况)
限100字
7、技术集成示范(项)
附件2:
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绩效考核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计划
合同书
计划编号:
团队名称:
委托单位(甲方):
牵头单位(乙方):
团队带头人(丙方):
起止年月: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14年制
填写说明
1.本合同书所列内容应实事求是填写,表达上要明确、严谨。

2.本合同书与申请书构成一套立项的原始资料,丙方承担任务以合同书内容为依据。

3.合同书中的各项规划应涵盖一个建设周期(3年),合同书中的“分年度(阶段)进度安排”,要根据主要任务和目标合理安排。

各阶段的任务目标是年度(中期)检查的依据。

4.团队名称以“研究方向+创新团队”命名。

文字尽量精简。

5.合同书中“单位性质”一栏应注明本单位是否属于高校、院所、除高校院所以外的其他事业单位或企业。

如为企业应注明是否为国家创新型企业、省创新型企业或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6.建设经费中的“自筹”,指乙方配套支持及丙方自行筹措与本团队建设相关的资金。

7.团队在计划管理和经费使用等方面应遵照国家和省现行科技计划项目与经费管理的规定执行,不得违规使用专项经费。

8.创新团队内部各组成单位(人员)之间应有切实可行的协议,以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涉及人才培育、
平台建设、项目研发以及经费拨付、知识产权的权益分配等方面的约定应当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

创新团队内部各组成单位(人员)之间的协议作为本合同书的附件。

9.合同书中所列表格如不敷填写可另行增加行数,或另附页填写。

一、团队基本情况
团队名称研究方向团队带头

本期建设开始时间年月本期建设
结束时间
年月
组成单位基本情况组成单位共家。

其中参与单位家。

高校(家)院所(家)企业(家)其他(家)
牵头单位单位名称
组织机构
代码法定代表人
单位类别高校()企业()科
研院所()其他()主管部门单位地址邮编联系人
手机传真
电子邮
箱电话开户银行银行帐号
人员结构基本情况总人数核心成员
总数()
45岁
以下
核心
成员
副高
以上正高副高中级
博士硕士大学
国家级人才
计划入选者
省级人才
计划入选者
依托载体情况
项目类别级别(国家
级、省级)
名称
批准
部门
批准
日期
重点实验室
重点学科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企业技术中心
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博士后科研流动
(工作)站
重点建设工程
博士点、硕士点
知名品牌(驰名商标)
其他创新载体
团队的标志性成果和产业化情况(成果限5项并注明时间,文字限500字)
二、团队带头人基本情况
姓名性别出生
日期
(具体
到日)
(近期正面
免冠二寸彩
色照片)
政治
面貌
籍贯民族证件类型证件号码
毕业学校及专业学历学位
所在具体单位
(院、系、所、实验
室、中心)
现从事专业及时间
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联系电话传真
手机号码电子信箱
通讯地址及邮编
获得重要科研学术奖励情况获奖项目名称奖励名称等级
授予
机构
获奖
时间
排序
获得人才
计划支持
情况
人才计划名称授予机构授予时间
三、团队核心成员简要情况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证件
类型
证件号码学历/学位职务/职称
现从事专业
或研究方向
所在单位
四、团队建设规划
团队总的研究方向和培育目标(限200字)
人才培养规划(包括引进和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形式和途径,争取进入国家、省级相关人才计划的规划等,其中对中青年骨干的培育和引进计划应明确到人,提出具体时间节点,形成培养期前后对比关系)
主要研发项目规划(包括拟争取的国家、省重大项目和围绕主攻方向自主确定的一般项目;预期标志性成果的具体形式、数量及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目标,应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和时间节点)
起止年月计划进度
创新平台建设规划(拟指单独或参与建设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情况)
各合作方或团队成员协作规划。

(重点阐述在开展上述科研项目时,各合作方或团队成员拟承担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
五、经费来源及支出概算
1.本团队建设总经费万元。

其中,甲方本次补助100万元,乙方自筹万元。

2.乙方自筹经费到位计划:
乙方自筹年/月年/月年/月合计金额(万元)
3、经费支出概算
经费开支范围开支明细及说明经费总额
(万元)
省科技厅经
费(万元)
1.项目研究经费(列出每个项目的名称和经费预算情况)项目1 项目2 项目3
2.其他建设与管理经费(指用于团队内中青年成员的培养以及团队协调管理等方面的开支,对购买设备等硬件投入方面的开支应严格控制)
总计(万元)
备注:表中开支明细参照科技计划项目预算科目中所列内容填写。

六、合同书其他条款
1.各方应严格遵守本合同书的各项条款。

因合同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客观原因,任何一方认为有必要变更合同书条款内容的,需经协商一致。

2.甲方有权按照合同书的要求,监督、检查丙方团队建设进展和经费使用情况,丙方应予以配合。

丙方应按要求向甲方报送团队建设执行和经费使用情况。

3.丙方有权按照合同书的要求组织实施、使用经费。

丙方未按本合同书落实自筹经费,或未按规定使用项目经费的,甲方有权解除合同,并收回已投入的经费。

4.乙方应协助甲方监督、检查丙方团队建设进展和经费使用情况,协调解决本合同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合同书履行过程中,如乙方发现丙方存在或可能存在无力或不愿忠实履行合同书义务的情形时,应及时向甲方提出解除合同书等建议。

5.丙方与各合作单位(人员)的合作协议(包括各方承担的任务、经费分配、研究成果的归属等),作为本合同书的附件,视作本合同书的组成部分。

6.丙方在合同书执行过程中,确因技术、市场等不可抗拒原因,必须调整合同书相关任务或指标的,应及时书面提出申请,经甲方审批同意后,按批准后的合同书的任务和指标执行。

未经批准的,按原合同书的任务和指标要求完成。

7.成果的权属和保密。

本团队建设取得的技术成果,其知识产权归属及成果转化,按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团队建设技术成果涉及国家利益的,丙方在有偿转让之前,应经过甲方的审查批准;涉及国家机密的,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有关规定执行。

8.此合同一式4份,分存于甲方(两份)、乙方及丙方。

甲方(委托单位):(盖章)
单位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乙方(团队牵头单位):(盖章)
开户银行及帐号:
丙方(团队带头人)(签字):
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