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操作之口腔常用几种麻醉图
口腔麻醉

(4)鼻腭N阻滞麻醉
定义:将麻药注入切牙孔内,以麻醉鼻腭神经,又被称为腭
前孔。而腭大孔称为腭后孔。
该方法适用于:两侧尖牙腭侧连线前方的牙龈、腭侧粘骨膜
和牙槽突。(尖牙腭侧远中由腭前神经支配)
具体操作如下:
:
① 注射标志:切牙孔(表面有菱形腭乳头) ② 位置:左右尖牙连线与腭中缝的交点,若上颌前牙缺失者 ,上唇系带向后越过牙槽嵴0.5cm。 ③ 病人后仰,大张口,自切牙乳头侧方刺入,在粘膜下注入
少许麻药,再使针与切牙长轴平行,进入0.5cm,回抽无血,
注入麻药0.3-0.5ml。
注意:回抽无血方可注入麻醉。避免过深、过浅问 题。
(5)下牙槽N阻滞麻醉
定义:将麻药注入下颌孔区神经干,以阻滞下牙槽神经干的各
分支的痛觉传导,该方法分为口内、口外注射法;目前临床上
均采用口内注射法。
该方法适用于:同侧下唇、下颌骨、下颌牙和口底区的手术 。
2、浸润麻醉
定义:是将药物注射入组织内,以作用于神经末
梢,使之暂时失去痛觉传导而产生麻醉效果。
常用药:0.5%普鲁卡因和0.25%-0.5%利多卡因。
临床上的浸润麻醉方法有2种方法:
① 骨膜上注射法:是将局麻注射于牙根尖部的骨膜浅面,相反
注射于骨膜下面则称为骨膜下浸润注射法。
② 牙周膜注射法:是用短而细的注射针头,自牙的近中和远中
8.暂时性复视或失明
1、晕厥
定义:晕厥是一时性中枢缺血所致,是一种短暂的意识丧失
,主要是由于神经反射引起的一时性脑缺血、脑缺氧所致。
临床表现为:头晕、恶心、心悸、无力、面色苍白、出冷汗 血压短暂下降等。
原因:患者心理过于紧张,患者空腹状态,患者体质较差等
口腔颌面部局部麻醉药PPT课件

一、局部麻醉药简史
1855-1860 古柯属植物可卡------可卡因 1880年 俄国:可卡因----麻醉粘膜
1884年 可卡因----眼疾----麻醉药理机理 1884年 可卡因---牙科麻醉—下颌神经眶下神
经的阻滞 1904年德国:合成普鲁卡因
第7页,共60页。
注射器的发展
易引起过敏反应的局麻药:普卡,可卡因, 丁卡因
普卡:6%。利多少见
第33页,酯类药物如普鲁卡因
对其的过敏反应与代谢产物对氨基苯甲酸及药
物中的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甲酯有关
是否常规进行,有争议 过敏体质者需进行过敏试验
第34页,共60页。
过敏实验方法
准备:肾上腺素,氧气,急救用品
蛛网膜下腔麻醉:腰麻,是将局麻药注射 于腰椎蛛网膜下腔中,麻醉该区脊髓的背、 腹根
第25页,共60页。
五、局麻药的并发症
第26页,共60页。
局部并发症
镇痛失败,注射时疼痛,血肿,血管内注 射;牙关紧闭,面瘫,感觉恢复延迟和复 视
第27页,共60页。
局部并发症
注射针折断
药液注射入动、静脉内---暂时性粘膜、皮 肤发白;中毒;麻醉失败
1827-1841年 注射器 切开皮肤注射 1853年 金属皮下注射器 一次性注射器 非一次性注射器----发展趋势
节省分抽麻醉的时间,防止感染
第8页,共60页。
二、局部麻醉的作用
消除牙或口腔治疗的疼痛 诊断作用:三叉神经痛 减少出血:血管收缩剂
第9页,共60页。
口腔外科局部麻醉的优点
第41页,共60页。
重度中毒者可发展到惊厥而影响呼吸,导 致缺氧。反射性引起心率加快或血压升高。 但随缺氧加重,因心肌受累,很快表现血 压下降、心律失常,最后可引起心脏停搏。
口腔局部麻醉之麻醉方法

口腔局部麻醉(Oral Local Anesthesia)就是口腔科最重要基础操作之一,就是完成口外、口内修复的必备技术。
低年资医生往往不能有效掌握技术要领,从而导致麻醉效果差,甚至麻醉失败。
这里谈谈口腔局部麻醉的药物,方法,注意事项及经验。
其次说一下麻醉方法。
口腔局部麻醉方法(一)牙槽部浸润麻醉图5~1牙槽部浸润麻醉适用于骨质疏松的上颌牙槽部的拔牙与牙槽手术。
注射麻醉药于牙槽的唇(颊)侧与舌(腭)侧的粘膜下或骨膜下,唇(腭)侧注射时,注射针在前庭沟刺入粘膜,针与粘膜约成30~35度角(图5~1),注意麻药1~2ml。
舌(腭)侧注射时,在硬腭上距牙龈缘0、5~1cm处进针,注射麻药0、5ml。
(二)阻滞麻醉在神经干附近注射麻药以阻断神经传导,使该神经分布区获得麻醉效果,称为阻滞麻醉,适用于骨质较致密的下颌骨区或局部有炎症及肿胀不宜作浸润麻醉者。
阻滞麻醉在口腔科应用较多,由于注射位置一般较深,故须注意严格无菌操作,以免赞成深部感染,引起不良后果,注射麻醉药前应先回抽检查,以免误入血管,然后缓慢注入。
有关阻滞麻醉的具体操作方法见表5~1。
表5~1阻滞(传导)麻醉方法麻药:2%普鲁卡因麻醉方法穿刺点方向深度剂量麻醉范围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上颌结节注射)的前庭沟底半张口,注射针与上颌牙的咬合面成15度角,向上、向后、向内方向刺入1、5~2、5厘米1、5~2毫米同侧上颌磨牙、牙周膜、牙槽骨及颊侧牙龈(不包括的近颊根)腭前神经阻滞麻醉(腭大孔注射) 腭侧龈缘至腭中线联线1/3处大口张,从对侧下颌尖与第一前靡牙间,向上、后、外方向刺入约0、5~1厘米0、5毫升同侧上颌前磨牙的腭侧粘膜及牙龈鼻腭神经阻滞麻醉(切牙孔注射) 腭龈乳头基部(腭乳突处)大张口,与牙长轴平行或从侧方刺入约0.5厘米0、2毫升腭侧粘膜及牙龈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下颌肌注射) 翼下颌韧带外侧颊垫尖端交界处大张口,从对侧下颌两前牙间,与下颌牙咬合面症行,向后、向外刺入。
口腔科常用麻醉

口腔科的麻醉方法
口腔科常用的麻醉方法:
牙周膜浸润麻醉、黏膜下和骨膜上浸润麻醉、上颌神 经阻滞麻醉、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眶下神经阻滞 麻醉、腭前神经阻滞麻醉、鼻腭神经阻滞麻醉、下牙 槽神经阻滞麻醉、下颌神经阻滞麻醉、下颌升支内侧 隆突阻滞麻醉、咀嚼肌神经阻滞麻醉、颏神经阻滞麻 醉、颈丛神经阻滞麻醉等十三种。
口腔科的麻醉方法
一、牙周膜浸润麻醉
将短而细的注射针自牙的近中侧和远中侧刺入牙周膜,深约 0.5cm,注药0.5ml,即可麻醉牙及牙周组织
口腔科的麻醉方法
二、黏膜下和骨膜上浸润麻醉 (1)皮肤或黏膜下麻醉
刺入 将针尖刺入皮肤或黏膜内,注 入少许麻药使成一小皮丘。
注药
再从此沿切口线作皮下或黏膜下注射,据 需要由浅入深分层注射,也可在切口周围
口腔常用的麻醉剂
2、利多卡因
局部麻醉作用比普鲁卡因强2倍,维持时间要长1倍, 毒性也相应较大。 由于其穿透性和扩散性强,可用于表面麻醉,药物浓 度是2%一4%溶液。 浸润麻醉和阻滞麻醉为1%一2%溶液,每次用量不超过 0.4g,是口腔科应用最多的局部麻醉药物。
口腔常用的麻醉剂
3、布比卡因
局部麻醉作用比利多卡因强约4倍。 0.5%的溶液加上少量肾上腺素作阻滞麻醉,其作用时 间可维持5小时。 每次用量最高不超过200mg,毒副作用小,术后镇痛作 用较长。
口腔科的麻醉方法
(2)翼腭管注射法
进针点 用25号细长针头,自对侧口角处向患侧
腭大孔投影的标志黏膜凹陷处刺
过程
刺入后注药少许。再将注射器移至患侧,仔 细探入翼腭管,此时注射针与上颌成45°, 向上向后缓缓进针深约3cm,回抽无血时,注
药2~3ml。
口腔科的麻醉方法
口腔颌面外科麻醉与镇痛 全身麻醉 课件

2023-11-17
7
· (四)手术失血多 术前因考虑是否需要输血,术中要注意 加强循环监测和管理
· (五)麻醉恢复期多发呼吸并发症 · (六)对麻醉深度的要求
2023-11-17
8
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 麻醉前准备
· (一)麻醉前准备 · (二)麻醉前给药
2023-11-17
10
麻醉前准备
2
2023-11-17
3
一、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全 麻的特点
· (一)麻醉与手术互相干扰
手术在头面部施行,而麻醉操作和观察也 在口、鼻部位。通常各种麻醉装置要远离 头面部摆放,不利于对患者的麻醉管理, 这就要求术者在手术中主动观察,与麻醉 医师共同协作。
2023-11-17
5
· (二)比较难于维持气道通畅
33
(一)麻醉准备和 麻醉诱导
(二)气管内插管
全身麻醉的实施过程
(四)麻醉苏醒和 气管拔管
2023-11-17
(三)麻醉维持
34
2023-11-17
35
(一)严格掌握拔管指征
· 综合观察患者的清醒程度、吞咽咳嗽反射 情况、肌张力是否完全恢复来决定拔管时 机
· 对口底、咽旁广泛创伤,苏醒延迟和全身 情况差者可适当延长拔管时间
2023-11-17
24
静脉麻醉
· 单一使用一种麻药常 有镇痛不全,容易超 量,以及产生不良反 应等缺点,故实际上 多用两种以上联合用 药。
· 优点:诱导迅速、对 呼吸道无刺激、患者 舒适、苏醒较快
2023-11-17
25
(三)基础麻醉
定义?
进入手术室前预先使患者意识消失的麻醉 方法。主要用于不合作儿童的麻醉处理, 使之能进一步接受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口腔医学—口腔局部麻醉及牙拔技术

3.糖尿病:糖尿病病人因抵抗力降低,术后容易发 生感染。病情重者应暂缓拔牙,对于必须拔牙的, 应请内科医师会诊,控制血糖不要过高,再拔牙 (清晨空腹血糖不超过6.8毫摩尔/升即160毫 克%)。拔牙手术前后应使用抗生素以防止并发感 染。
口腔局部麻醉
· 麻醉:用药物或非药物使病员整个机体 或机体一部分暂时失去知觉,以达到无 痛的目的,多用于手术或某些疼痛的治 疗。
· 分类: 局部麻醉 针刺麻醉 全身麻醉
常用局麻药物
· 要求:麻醉效果好、作用快、持时长、毒副作用低、 易溶于水、性质稳定。
· 1、利多卡因(lidocain)酰胺类局麻药。起效快、弥 散广、穿透性强,对组织无刺激,无明显扩张血管 作用。持时1-2小时。
· 多见于上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刺破翼丛,偶见眶下神 经阻滞麻醉;
· 防治:避免反复穿刺,针尖应无倒钩,注射针不弯 曲。如出现血肿,应立即压迫止血,24小时内冷敷, 必要时用止血和抗炎药物。
· 3、感染(infection) · 消毒不严格、注射针污染或穿过感染灶等。 · 防治:术前器械、药物、注射区消毒,术中严格无
三、其它:牙龈分离器、刮匙、手术 器械等。
四、微创拔牙及拔牙器械
拔牙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拔牙的适应症
1.严重龋病 2.严重牙周病 3.牙髓坏死 4.多生牙、错位牙、埋伏牙 5.阻生牙 6.牙外伤 7.乳牙 8.治疗需要的牙 9.病灶牙 10. 其它
二、拔牙的禁忌症
1.血液病:可以造成血液凝固性降低及术后出血 不止,如血友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 小板减少性紫疫及坏血病等,要避免拔牙。 轻度贫血血红蛋白在80g/L以上的可以拔牙。
规范化操作之口腔常用几种麻醉图(1)

这是规范化操作的第二篇文章,下面讲述在临床方面,常常在口腔治疗中涉及的几种麻醉方法及注意要点。
回顾和温习下麻醉中的几个规范化操作细节。
我常说“力求于精,精于炼”。
不是会就可以,会的同时反向思考是否需要更深入的了解更多,这就是个延伸性的思考…力求精湛,在口腔等更多临床学科卓越发展的今天,患者的多选择性、高要求性等,同时相对临床医务工作着而言,理念的同步与跟进,技术的精湛与提炼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便来说说今天的麻醉,与之口腔中常用几种的规范化操作。
麻醉:用药物或非药物的方法,使病人整个机体或部分机体暂时失去知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多用于手术或某些疼痛的治疗。
而麻醉的方式、手法的运用直接性影响到病人手术疼痛的缓急,作为口腔临床的医务工作者,想必工作时接触麻醉已是手到擒来、家常便饭…今天运用的规范化细节再次回顾,便从图解、理论、操作方面详细步入今天的内容。
口腔临床中拔牙、牙髓病的治疗和固定义齿修复的牙体预备等过程中,常常需要运用局部麻醉方法,以使患者操作区域痛觉消失,有利于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增强患者的合作。
一.局部麻醉常用的麻醉药有2%普罗卡因、2%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75%必兰麻。
常用局麻药物:普罗卡因,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必兰麻。
盐酸普罗卡因因其与临床其它药物的对比性差,穿透性和弥散性差,不易被粘膜吸收。
大多区域渐渐淘汰使用。
因麻药都有扩张血管的作用,故加肾上腺素。
麻醉药物在酸性环境下易保存,故加盐酸(盐酸阿替卡因、盐酸甲哌卡因)盐酸利多卡因临床应用最多的局麻药,麻醉效果快而强,维持时间长,较强组织穿透性和扩散性。
临床配比主要用含1:100 000肾上腺素的1%-2%利多卡因行阻滞麻醉。
布比卡因作用时间较长,强度高,适合费时较久手术,术后镇痛时间长。
常以%的溶液与1:200 000肾上腺素共用。
必兰因其优越性能已成大多区域口腔医院、诊所等常用口腔麻醉药物备用。
临床药物运用时临床医务工作者、麻醉术操作者,因当先先行了解麻醉药物性能,适应、禁忌症。
(口腔科学课件)5.1口腔局部麻醉与三叉神经的解剖

➢ 毒性较小25--0.5%
➢
阻滞:0.25--0.75 %
➢ 一次最大剂量:150--200mg
阿替卡因(碧兰麻) Articaine
➢ 酰胺类,作用强,毒性小,起效快 ➢ 持续时间长(180--240分钟) ➢ 渗透性和组织穿透性强 ➢ 浓度:4% ➢ 一次最大剂量:500mg
第七章
口腔局部麻醉与三叉神经的解剖
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 口腔頜面外科 赵丹
二 口腔颌面外科局麻方法
(一)表面麻醉 (Superficial anesthesia)
表面麻醉是将药物或冷冻剂涂抹或喷雾于黏膜或皮肤表面以麻 醉末梢神经。
(二)局部浸润麻醉 (Infiltration anesthesia)
地卡因(Dicaine)
又名丁卡因(tetracaine)
➢ 酯类,穿透力强,作用快,1--3分钟起效,维持20--40分钟 ➢ 毒性大,主要用于表麻 ➢ 浓度:表麻 1--2% ➢ 一次最大量: 60-100mg
布比卡因(Bupivacaine)
麻卡因(marcaine)
➢ 酰胺类,作用强, 持续时间长 5小时
浸润麻醉是将局麻药液注入组织内,以麻醉神经末梢。
(三)局部阻滞麻醉 (nerve block)
阻滞麻醉是将局麻药液注入神经干周围,以麻醉该神经干所支 配区域 。
三 常用局部麻醉药
理想的局麻药
1、麻醉效果好、对神经和其他组织无损害 2、起效快、维持时间较长 3、有较强的组织穿透性和渗透性 4、安全范围大,无明显的毒性反应,副作用少 5、易溶(特别易溶于水),溶液中理化性质稳定
阻滞: 2 % ➢ 一次最大量:800--1000mg
利多卡因(Lidocain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这是规范化操作的第二篇文章,下面讲述在临床方面,常常在口腔治疗中涉及的几种麻醉方法及注意要点。
回顾和温习下麻醉中的几个规范化操作细节。
我常说“力求于精,精于炼”。
不是会就可以,会的同时反向思考是否需要更深入的了解更多,这就是个延伸性的思考…力求精湛,在口腔等更多临床学科卓越发展的今天,患者的多选择性、高要求性等,同时相对临床医务工作着而言,理念的同步与跟进,技术的精湛与提炼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便来说说今天的麻醉,与之口腔中常用几种的规范化操作。
麻醉:用药物或非药物的方法,使病人整个机体或部分机体暂时失去知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多用于手术或某些疼痛的治疗。
而麻醉的方式、手法的运用直接性影响到病人手术疼痛的缓急,作为口腔临床的医务工作者,想必工作时接触麻醉已是手到擒来、家常便饭…今天运用的规范化细节再次回顾,便从图解、理论、操作方面详细步入今天的内容。
口腔临床中拔牙、牙髓病的治疗和固定义齿修复的牙体预备等过程中,常常需要运用局部麻醉方法,以使患者操作区域痛觉消失,有利于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增强患者的合作。
一.局部麻醉常用的麻醉药有2%普罗卡因、2%利多卡因和0.5%-0.75%布比卡因、75%必兰麻。
常用局麻药物:普罗卡因,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必兰麻。
●∙盐酸普罗卡因因其与临床其它药物的对比性差,穿透性和弥散性差,不易被粘膜吸收。
大多区域渐渐淘汰使用。
●∙因麻药都有扩张血管的作用,故加肾上腺素。
●∙麻醉药物在酸性环境下易保存,故加盐酸(盐酸阿替卡因、盐酸甲哌卡因)●∙盐酸利多卡因临床应用最多的局麻药,麻醉效果快而强,维持时间长,较强组织穿透性和扩散性。
临床配比主要用含1:100 000肾上腺素的1%-2%利多卡因行阻滞麻醉。
●∙布比卡因作用时间较长,强度高,适合费时较久手术,术后镇痛时间长。
常以0.5%的溶液与1:200 000肾上腺素共用。
●∙必兰因其优越性能已成大多区域口腔医院、诊所等常用口腔麻醉药物备用。
临床药物运用时临床医务工作者、麻醉术操作者,因当先先行了解麻醉药物性能,适应、禁忌症。
药物皮内、粘膜试验。
一次剂量或多次剂量的控制。
行麻醉前的器具准备、消毒与麻醉区域的准备等诸多细节。
都将是麻醉规范化操作的必须。
二.麻醉方法口腔临床常用的局麻方法有涂布麻醉法、浸润麻醉法和阻滞(传导)麻醉法;冷冻麻醉法应用较少。
1.冷冻麻醉冷冻麻醉是应用药物使局部组织迅速散热,皮肤温度骤然降低,以至局部感觉,首先是痛觉消失,从而达到暂时性麻醉的效果。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是氯乙烷。
仅用于粘膜下和皮下浅表脓肿切开引流;松动乳牙的拔出。
时间较短,持续约3-5分钟。
但因对组织刺激性很大,特别是粘膜,所以在使用氯乙烷同时,麻醉周围皮肤、粘膜应涂布凡士林加以保护。
2.表面麻醉表面麻醉亦称涂布麻醉,是将麻醉剂涂布或喷射于手术区表面,麻醉药物被吸收而使末梢神经麻痹,以达到痛觉消失的效果。
适用于表浅粘膜下脓肿切开和松动乳牙的拔出。
(1%盐酸丁卡因溶液及喷雾装置)宋哥(牙医宋文博)一直强调微创和无痛技术。
临床实践的很多病例中受用匪浅。
局部麻醉前宋哥常用法国赛普敦表麻膏,均匀涂布表面1-4分钟效果显现。
是接着行局部麻醉前无痛概念的前步骤。
或作小棉球用麻醉溶液(必兰)湿润,镊子夹紧麻醉液棉球按压在麻醉区域刺入点处30-40秒,再碘酊消毒区域后行麻醉,效果不错。
3.浸润麻醉浸润麻醉是将局麻药液注入组织内,以作用于神经末梢,使之失去传导痛觉的能力而产生麻醉效果。
在口腔临床镇痛中一应用广泛。
浸润麻醉以及阻滞麻醉前碘酊消毒注射区域。
常用的浸润麻醉方法有:1)骨膜上浸润法:又名局部浸润法,是将麻醉药注射到牙根根尖部位的骨膜浅面。
这种浸润方法主要作用于上颌及下颌前牙及牙槽突地手术。
操作:首先根据注射部位的要求调整好椅位。
牵引注射处的粘膜,使之绷紧,以利于穿刺减少疼痛。
一般在拟麻醉牙的唇侧前庭沟进针。
针与粘膜约成45°角。
当注射头刺入根尖平面的骨膜上后,可松弛粘膜,使之注射麻醉药物易于弥散和渗透。
根据骨质结构,牙或牙槽突手术的难易程度,以及患者对麻药的耐受等因素而酌量注射麻药0.5-2ml。
为了避免骨膜下浸润所致的骨膜分离、疼痛和手术后的局部反应,当注射针头抵触骨面后,应退针0.2cm左右,然后注入麻药。
上腭的刺入点是距牙龈缘0.5- 1cm处,下颌舌侧刺入点是在近根尖或舌下粘膜皱襞处;注入麻药0.5ml。
2)牙周膜注射法:又叫牙周韧带内注射法,是用短而较细的注射针头,自牙的近中和远中刺入牙周膜,深约0.5ml,分别注入局麻药0.2ml,即可麻醉牙及牙周组织。
(下颌后牙舌侧)(下颌后牙颊侧)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注射时比较痛,但因注射损伤小,所以适用于血友病和类似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其次,单纯用粘膜下浸润或阻滞麻醉镇痛效果不全时,加勇牙周膜注射,常可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
4.阻滞麻醉:阻滞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射到神经干或者其主要分支附近,以阻断神经末梢传入的刺激,使被阻滞的神经分布区域产生麻醉效果。
阻滞麻醉时必须掌握三叉神经的行径和分布,以及注射标志与有关解剖组织结构的关系。
由于支配颌骨和牙的三叉神经分支多经致密骨层深部或骨管之中,局部浸润麻醉的渗透作用差;若阻滞麻醉不能收到很好效果时,还可少量,分次注射,远离病变部位注射,不使术区变形,此法也有减少疼痛和避免感染扩散的优点。
操作时严格遵循无菌原则,以防病发感染。
注射麻药前必须回抽注射器,检查有无回血;若见回血,应将注射头后退少许,以调整改变方向再行刺入,回抽无血时,方可注射麻药。
下面来分别讲解口腔操作中最常用的阻滞麻醉方法:(1)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醉注射局麻药液于上颌结节,以麻醉上牙槽后神经,因此又称上颌结节注射法。
口内和口外注射两种方法,通常采用口内注射的方法。
●∙口内注射法:1.一般以上颌第二磨牙远中颊侧根部口腔前庭作进针点;2.在上颌第二磨牙未萌出的儿童,则以第一磨牙的远中颊侧根部作进针点;3.在上颌磨牙已缺失的患者,则以颧牙槽嵴部的前庭沟作为进针点。
注射时,患者采取坐位,头微向后仰,上颌牙合平面与地平面呈45°,半张开,术者用口镜将口颊向后上方牵开,以显露针刺点,注射针与上颌牙的长轴成40°,向上后内方刺入;进针时针尖沿着上颌结节弧形表面滑动,深约2cm。
回抽无血,可注入麻醉药业1.5-2ml。
注意针尖刺入不要过深,以免刺破上颌结节后方的翼静脉丛引起血肿。
此麻醉适用上颌磨牙的拔出以及相应的颊侧龈、粘膜和上颌结节部的手术。
●∙麻醉区域及效果:除第一磨牙颊侧近中根外的同侧磨牙、牙槽突及其颊侧的牙周膜、骨膜、龈黏膜可被麻醉。
注意第一磨牙的颊侧近中根为上牙槽中神经支配,因此,在拔除上颌第一磨牙时,需在第一磨牙荚侧近中根相应部位的口腔前庭沟补充浸润麻醉。
一般5 - 10min后显示麻醉效果。
此时用探针探试牙体周围龈组织应无痛觉。
(2)眶下神经阻滞麻醉:眶下神经出眶下孔,故又称眶下孔或眶下管注射法。
将麻醉注入眶下孔或眶下管,以麻醉眶下神经及其分支。
●∙口外注射法: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下方0.5–1cm处。
注射时用左手示指按压出眶下缘,右手持注射器,注射针自同侧鼻翼旁约1cm处刺入皮肤;使注射针与皮肤成45°,向上、后、外进针约1.5cm,可直接刺入眶下孔,有时针尖抵触骨面不能进入管孔,可注入少许麻药使局部无痛,然后移动针尖探寻眶下孔,直到感觉阻力消失,表明已经进入眶下孔内。
随即注入麻药1-1.5ml。
一般3-5 min 后即显麻醉效果。
注意注射针进入眶下管不可过深,以防损伤眼球。
●∙麻醉区域及效果:麻药注入眶下管内的麻醉效果较眶下孔内注射为好,麻醉区域比较广泛。
可以麻醉同侧下睑、鼻子、眶下区、上唇、上颌前牙、前磨牙,以及这些牙的纯侧和颊侧的牙槽突、骨膜、牙龈和黏膜等组织。
(3)腭前神经阻滞麻醉:将麻药注入腭大孔或其附近以麻醉腭前神经,故又称腭大神经注射法。
●∙注射方法:患者头后仰,大张口,上颌合平面与地面成60°角。
注射针在腭大孔的表面标志前稍前处刺入腭黏膜,往后上方推进至腭大孔,注入麻药0.3-0.5ml。
●∙麻醉区域及效果:同侧磨牙、前磨牙腭侧的黏骨膜、牙龈及牙槽突等组织被麻醉。
腭前神经与鼻腭神经在尖牙腭侧相吻合,如手术涉及尖牙腭侧组织时,应同时作鼻腭神经麻醉,或行尖牙腭侧黏骨膜局部浸润麻醉。
注意行腭大孔注射时,注射麻药不可过量,注射点不可偏后,以免同时麻醉腭中、腭后神经,引起软腭、腭垂麻痹不适而导致的恶心呕吐。
(4)鼻腭神经阻滞麻醉:将麻药注入腭前孔,以麻醉鼻腭神经,故又称为腭前孔注射法。
●∙注射方法:患者头后仰,大张口,注射针自腭乳头侧缘刺入黏膜,然后将针摆向中线,使之与中切牙的长轴平行,向后上方推进约0.5cm,可进入腭前孔。
该处组织致密,注射麻药时需要用较大压力,一般注入量为0.25-0.5ml。
●∙麻醉区域及效果:两侧尖牙腭侧连线前方的牙龈、腭侧黏骨膜颌牙槽突。
尖牙腭侧远中的组织因有腭前神经交叉分布,所以,该处不能获得完全的麻醉效果,必要时应辅以局部浸润麻醉或腭前神经阻滞麻醉。
(5)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是将麻药注射到翼下颌间隙内,故又称翼下颌注射法。
针尖一般可达到下颌小舌平面以上的下颌神经沟附近,麻药扩散后可麻醉下牙槽神经。
●∙口内注射法:注射标志:患者张大口时,可见磨牙后方,腭舌弓之前,又纵行的黏膜皱襞,名翼下颌皱襞,其深面为翼下颌韧带。
另在颊部有以由脂肪组织突起形成腭三角形颊脂垫,其尖端正居翼下颌韧带中点而稍偏外处,此二者即为注射的重要标志。
若遇到颊脂垫尖不明显或磨牙缺失的患者,可在大张口时,上下颌牙槽突相距的中线与翼下颌皱襞外侧3-4mm的交点,作为注射标志。
●∙注射方法:患者大张口,下牙合平面与地面平行。
将注射器放在对侧口角,即第一、第二前磨牙之间,与中线成45度角。
注射针高于下颌平面1cm并与之平行。
按上述的注射标志进针,推进2.5cm左右,可达下颌支内侧的下颌神经沟。
回抽无血注入麻药1-1.5ml。
●∙麻醉区域效果:麻醉同侧下颌骨、下颌牙、牙周膜、前磨牙至中切牙唇(颊)侧牙龈、黏骨膜和下唇部。
约5分钟后,患者即感同侧下唇口角麻木、肿胀,探刺无疼痛;如过10分钟仍不出现麻木,可能是注射部位部准确、应重新注射,可考虑更换麻醉药剂。
(6)舌神经阻滞麻醉:舌神经自下颌神经分出后与下牙槽神经向前下方并行;经行翼内肌与翼外肌之间,在相当于下颌神经沟的水平时,舌神经位于下牙槽神经的前内方约1cm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