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操作之口腔常用几种麻醉图样本
口腔局部麻醉之麻醉方法

口腔局部麻醉(Oral Local Anesthesia)就是口腔科最重要基础操作之一,就是完成口外、口内修复的必备技术。
低年资医生往往不能有效掌握技术要领,从而导致麻醉效果差,甚至麻醉失败。
这里谈谈口腔局部麻醉的药物,方法,注意事项及经验。
其次说一下麻醉方法。
口腔局部麻醉方法(一)牙槽部浸润麻醉图5~1牙槽部浸润麻醉适用于骨质疏松的上颌牙槽部的拔牙与牙槽手术。
注射麻醉药于牙槽的唇(颊)侧与舌(腭)侧的粘膜下或骨膜下,唇(腭)侧注射时,注射针在前庭沟刺入粘膜,针与粘膜约成30~35度角(图5~1),注意麻药1~2ml。
舌(腭)侧注射时,在硬腭上距牙龈缘0、5~1cm处进针,注射麻药0、5ml。
(二)阻滞麻醉在神经干附近注射麻药以阻断神经传导,使该神经分布区获得麻醉效果,称为阻滞麻醉,适用于骨质较致密的下颌骨区或局部有炎症及肿胀不宜作浸润麻醉者。
阻滞麻醉在口腔科应用较多,由于注射位置一般较深,故须注意严格无菌操作,以免赞成深部感染,引起不良后果,注射麻醉药前应先回抽检查,以免误入血管,然后缓慢注入。
有关阻滞麻醉的具体操作方法见表5~1。
表5~1阻滞(传导)麻醉方法麻药:2%普鲁卡因麻醉方法穿刺点方向深度剂量麻醉范围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上颌结节注射)的前庭沟底半张口,注射针与上颌牙的咬合面成15度角,向上、向后、向内方向刺入1、5~2、5厘米1、5~2毫米同侧上颌磨牙、牙周膜、牙槽骨及颊侧牙龈(不包括的近颊根)腭前神经阻滞麻醉(腭大孔注射) 腭侧龈缘至腭中线联线1/3处大口张,从对侧下颌尖与第一前靡牙间,向上、后、外方向刺入约0、5~1厘米0、5毫升同侧上颌前磨牙的腭侧粘膜及牙龈鼻腭神经阻滞麻醉(切牙孔注射) 腭龈乳头基部(腭乳突处)大张口,与牙长轴平行或从侧方刺入约0.5厘米0、2毫升腭侧粘膜及牙龈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下颌肌注射) 翼下颌韧带外侧颊垫尖端交界处大张口,从对侧下颌两前牙间,与下颌牙咬合面症行,向后、向外刺入。
口腔局部麻醉PPT优秀课件

质疏松、多孔) 部位:患牙唇颊侧前庭沟,舌腭侧距龈 缘约1cm进
针。为了避免骨膜下 浸润所致的骨膜分离、 疼痛、手术后局部反应,当针头触抵骨面后 应退针0.2cm左右。
浸润麻醉
粘膜下骨膜上浸润麻醉
二 、 浸润麻醉
牙周膜注射法: 短、细注射针头自牙的近中和远中 侧刺入牙周膜,深约0.5cm,分别 注入麻药0.2ml,即可麻醉牙及牙 周组织。
特点: 痛,损伤很小,用于血友病、出血倾向 患者,牙周膜有炎症,其他局麻效果不 佳者。
浸润麻醉
周牙膜注射法
三 、 阻滞麻醉
定义 : 将局麻药物注射于神经干或主要分 支周围,以阻断神经末梢传入的刺 激,使该神经分布区域产生麻醉。
起软腭、腭垂麻痹不适而导致恶心、呕吐 • 麻醉范围:同侧上颌磨牙、前磨牙的腭侧
牙龈、粘骨膜和骨组织。
1.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
麻醉范围 • 除上颌第一磨牙颊侧近中根外的同侧上颌磨牙、牙槽突及
其颊侧牙周膜、骨膜、龈粘膜(上颌第一磨牙颊侧近中根
由上牙槽中神经支配。)
2.腭前神经阻滞麻醉
• 麻药注射于腭大孔或其附近,麻醉腭前神经,又称腭大孔 注射法。
• 表面标志:腭大孔(粘膜小凹陷) • 进针点:上颌第三或第二磨牙腭侧龈缘至腭中线连线的中
特点: 范围广,进针次数少,用药少,效 果好,时间长。 活检、整形手术、感染病例
注意: 严格无菌,回抽无血,熟悉口腔颌 面部的局部解剖(三叉神经)
1. 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
• 将麻药注射于上颌结节,又称上颌结节注 射法。 • 标志:①进针点为上颌第二磨牙远中颊侧
根 部前庭沟,②第二磨牙尚未萌 出时,进针点为第一磨牙远中颊侧根 部前庭沟, ③如上颌磨牙缺失,颧 牙槽嵴的前庭沟为进针点
口腔颌面外科常用的十三种麻醉方法(全图谱)

⼝腔颌⾯外科常⽤的⼗三种⿇醉⽅法(全图谱)【⼀】⽛周膜浸润⿇醉将短⽽细的注射针⾃⽛的近中侧和远中侧刺⼊⽛周膜,深约0.5cm,注药0.5ml,即可⿇醉⽛及⽛周组织(图1~3)。
【⼆】黏膜下和⾻膜上浸润⿇醉(1)⽪肤或黏膜下⿇醉1.刺⼊:将针尖刺⼊⽪肤或黏膜内,注⼊少许⿇药使成⼀⼩⽪丘(图1)。
2.注药:再从此沿切⼝线作⽪下或黏膜下注射,据需要由浅⼊深分层注射,也可在切⼝周围作环状浸润(图2)。
展开剩余94%(2)⾻膜上⿇醉1.进针点:在术区唇颊侧黏膜皱褶处刺⼊。
2.过程:针尖达⾻膜上,使针与⾻⾯平⾏,滑⾏到⽛的根尖部,即可注射局⿇药液1~1.5ml(图3、4)。
【三】上颌神经阻滞⿇醉(1)⼝外注射法(图1)1.注射点:于颧⼸下,⼄状切迹中点,作为进针点。
2.过程:注少许⿇醉药于⽪下,垂直进针直抵蝶⾻翼外板,此时后退橡⽪⽚使之距⽪肤1cm,即欲进针⾄翼腭凹的深度,不超过5cm。
重新将针退⾄⽪下使针尖向上10°,向前15°⽅向进针,直⾄调整后的橡⽪⽚接触⽪肤即可,回抽⽆⾎时注药3~4ml。
(2)翼腭管注射法(图2、3)1.进针点:⽤25号细长针头,⾃对侧⼝⾓处向患侧腭⼤孔投影的标志黏膜凹陷处刺2.过程:刺⼊后注药少许。
再将注射器移⾄患侧,仔细探⼊翼腭管,此时注射针与上颌成45°,向上向后缓缓进针深约3cm,回抽⽆⾎时,注药2~3ml。
(3)眶下裂后⽅射法(图4)【四】上⽛槽后神经阻滞⿇醉(1)⼝内注射法(图1)1.体位:坐位,头稍后仰,半张⼝,上⽛⾯与地平⾯平⾏或呈45°。
2.刺⼊点:以上颌7远中颊侧前庭沟为进针点,若上颌磨⽛已缺失,则以颧⽛槽嵴后的前庭沟作为进针点,对上颌7尚未萌出的⼉童,则以上颌6的远中颊侧前庭沟为刺⼊点。
3.过程:将注射器与同侧上颌后⽛成45°⾓。
先于黏膜下注射药少许,将针尖向上、后、内⽅向进⼊,在进针过程中,同时将针筒向同侧⼝⾓⽅向转动,使针尖能沿上颌结节外后⾯的弧⾯滑动,深约2cm,回抽⽆⾎注药2ml。
口腔局麻-幻灯片

适应症
1.一般的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手术 2.牙髓病的治疗 3.牙周刮治等治疗 4.固定义齿修复的牙体预备 5.种植牙手术等
常见药物
1.普鲁卡因 优点:麻醉效果较好,价格低廉,毒性和不良反应小。 缺点:其血管扩张作用较为明显,故应用时常加入少量肾上腺素,以减慢组织对普鲁卡因的吸收而延长麻醉 作用的时间。 过敏反应:酯类麻醉药物,偶能产生过敏反应。
2.利多卡因 优点:局麻作用较普鲁卡因强,维持时间亦长,有较强的阻滞穿透性和扩散性,可用做表面麻醉。但在临床 上主要以含1:100 000肾上腺素的1%-2%利多卡因行阻滞麻醉。目前是口腔科应用最多的局麻药。 还有迅速而安全的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因而对心律失常病人常作首选的局部麻醉药物。 过敏反应:罕见。
2.过敏反应:可发生于注射酯类局麻药物后,即刻反应可出现突然惊厥、昏迷、呼吸心 跳骤停而死亡,延迟反应是血管神经性水肿。 防治原则: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必要时做过敏试验。
3.中毒:常因单位时间内注射药量过大或局麻药快速注入血管引起。 防治原则:应了解局麻药一次的最大用量及原则。
4.注射区疼痛:常见原因麻药液变质或混入杂质,或针头钝而弯曲等。 防治原则:注射前认真检查麻醉剂及器械。
2.表面麻醉 是将麻醉剂涂布或喷射于手术区表面,药物吸收后麻醉末梢神经, 使浅层组织的痛觉消失。 适应症:适用于表浅的粘膜下脓肿的切开引流,松动乳牙及恒牙 的拔除以及气管插管前的粘膜表面麻醉。 2%丁卡因,麻醉效果强,但毒性大,临床上较多应用2%-5%的利 多卡因
3.浸润麻醉 是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组织内,以作用于神
麻醉前准备
1.让病人知道病情及所要做的治疗,征求病人的同意, 然后才可以进行操作。消除病人的余虑。 2.不要让病人看到注射器和针头。 3.如果麻醉药从冰箱里拿出或室外温度太低,麻药要 捏在手里,加温。 4.可将麻药涂布于粘膜表面以麻醉末梢神经(麻醉药滴 在棉球上,涂布于进针部位)。 5.如果病人在打麻醉的过程中,有乱动,手乱抓的情 况下,应该有人帮助压住病人的手。 6.缓慢推注麻药。
口腔局部麻醉PPT课件

800~1000
300~400
60~100 20
过敏试验
主要针对 1、酯类药物:代谢过程中的对氨基苯甲酸 (PABA) 2、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
实验方法:皮试(0.1%普鲁卡因或0.2%利多 卡因0.1ml,20min)、黏膜试验
21
血管收缩剂在局麻药物中的作用
• 作用:延缓吸收,降低毒性,延长作用时 间,减少术区出血。
14
利多卡因
• 属酰胺类,最常用,作用比普鲁卡因快、强而持 久,安全范围较大,能穿透粘膜,可用于各种局 麻方法。
• 利多卡因还可用于抗心律失常局部麻醉作用比普 鲁卡因强2倍,维持时间要长1倍,毒性也相应较 大。由于其穿透性和扩散性强,可用于表面麻醉。 药物浓度是2%一4%溶液。浸润麻醉和阻滞麻醉 为1%一2%溶液,每次用量不超过0.4g,是口腔科 应用最多的局部麻醉药物。
11
• 特别强调缓慢推注局麻药物。注射压力过 大、快速注入造成的局部组织膨胀和撕裂。 是局麻术中和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一般 定义是0.5—1.0 ml局麻药物注入时间不 少于60 s。临床上1.8 ml阿替卡因推荐注 入时间不少于60 s,可视为标准注射速度, 在此速度之下,很少产生可以感知的注射 疼痛。
口腔局部麻醉 Oral Local Anesthesia
湖北民族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
1
重点内容
• 常用局部麻醉药物特点 • 常用口腔局部麻醉方法 • 局部• 表面麻醉
• 浸润麻醉: ①软组织浸润 ②粘膜下浸润 ③骨膜下浸润
• 阻滞麻醉(传导麻醉): ①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上颌结节麻 醉) ②腭前神经阻滞麻醉(腭大孔麻醉) ③鼻腭神经阻滞麻醉(切牙孔麻醉) 3
15
丁卡因
口腔颌面外科麻醉与镇痛 全身麻醉 课件

2023-11-17
7
· (四)手术失血多 术前因考虑是否需要输血,术中要注意 加强循环监测和管理
· (五)麻醉恢复期多发呼吸并发症 · (六)对麻醉深度的要求
2023-11-17
8
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 麻醉前准备
· (一)麻醉前准备 · (二)麻醉前给药
2023-11-17
10
麻醉前准备
2
2023-11-17
3
一、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全 麻的特点
· (一)麻醉与手术互相干扰
手术在头面部施行,而麻醉操作和观察也 在口、鼻部位。通常各种麻醉装置要远离 头面部摆放,不利于对患者的麻醉管理, 这就要求术者在手术中主动观察,与麻醉 医师共同协作。
2023-11-17
5
· (二)比较难于维持气道通畅
33
(一)麻醉准备和 麻醉诱导
(二)气管内插管
全身麻醉的实施过程
(四)麻醉苏醒和 气管拔管
2023-11-17
(三)麻醉维持
34
2023-11-17
35
(一)严格掌握拔管指征
· 综合观察患者的清醒程度、吞咽咳嗽反射 情况、肌张力是否完全恢复来决定拔管时 机
· 对口底、咽旁广泛创伤,苏醒延迟和全身 情况差者可适当延长拔管时间
2023-11-17
24
静脉麻醉
· 单一使用一种麻药常 有镇痛不全,容易超 量,以及产生不良反 应等缺点,故实际上 多用两种以上联合用 药。
· 优点:诱导迅速、对 呼吸道无刺激、患者 舒适、苏醒较快
2023-11-17
25
(三)基础麻醉
定义?
进入手术室前预先使患者意识消失的麻醉 方法。主要用于不合作儿童的麻醉处理, 使之能进一步接受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精选)口腔局部麻醉之麻醉方法

适用于骨质疏松的上颌牙槽部的拔牙和牙槽手术。
注射麻醉药于牙槽的唇(颊)侧和舌(腭)侧的粘膜下或骨膜下,唇(腭)侧注射时,注射针在前庭沟刺入粘膜,针与粘膜约成30〜35度角(图5〜1),注意麻药1〜2ml。
舌(腭)侧注射时,在硬腭上距牙龈缘0.5〜1cm处进针,注射麻药0.5ml。
(二)阻滞麻醉在神经干附近注射麻药以阻断神经传导,使该神经分布区获得麻醉效果,称为阻滞麻醉,适用于骨质较致密的下颌骨区或局部有炎症及肿胀不宜作浸润麻醉者。
阻滞麻醉在口腔科应用较多,由于注射位置一般较深,故须注意严格无菌操作,以免赞成深部感染,引起不良后果,注射麻醉药前应先回抽检查,以免误入血管,然后缓慢注入。
有关阻滞麻醉的具体操作方法见表 5〜1。
表5〜1阻滞(传导)麻醉方法麻药:2%普鲁卡因麻醉方法穿刺点方向深度剂量麻醉范围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上颌结节注射)的前庭沟底半张口,注射针与上颌牙的咬合面成15度角,向上、向后、向内方向刺入1.5 〜2.5厘米1.5〜2毫米同侧上颌磨牙、牙周膜、牙槽骨及颊侧牙龈(不包括的1失败。
这里谈谈口腔局部麻醉的药物,方法,注意事项及经验。
其次说一下麻醉方法。
口腔局部麻醉方法(一)牙槽部浸润麻醉图5〜1牙槽部浸润麻醉近颊根)腭前神经阻滞麻醉(腭大孔注射)腭侧龈缘至腭中线联线1/3处大口张,从对侧下颌尖与第一前靡牙间,向上、后、外方向约0.5〜1厘米0.5毫升同侧上颌前磨牙的腭侧粘膜及牙龈刺入鼻腭神经阻滞麻醉(切牙孔注射)腭龈乳头基部(腭乳突处)下牙槽神翼下颌韧经阻滞麻带外侧颊醉(下颌垫尖端交肌注射)界处舌神经阻滞麻醉颊神经阻滞麻醉大张口,与牙长—「轴行或从侧刺入大张口,从对侧下颌两前牙间,与下颌牙咬合面症行,向后、向外刺入。
约0.5厘米 0.2毫升约1.5〜2.5厘米触及骨面1.5 〜2升3辽12*腭侧粘膜及牙龈同侧牙、牙周膜、牙槽骨及牙的唇侧粘膜及牙龈同上同上麻醉下牙槽神经后将针退出0.5〜1厘米0.5〜1毫升同侧下颌舌侧牙龈、口底及舌前2/3 粘膜麻醉舌神经一法:同上同上后将针稍稍退出再转至下颌升枝前缘0.5厘米0.5〜1毫升同侧颊侧牙龈及粘膜二法:腮腺与粘膜成 1 导管口后 5〜30度角方1厘米处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上颌结节注射):见图5〜2图5〜2上颌结节注射腭前神经阻滞麻醉(腭大孔注射):见图5〜3。
口腔局部麻醉ppt课件完整版

下颌神经阻滞麻醉
02
适用于下颌牙齿及牙周组织的手术。
舌神经阻滞麻醉
03
适用于舌部手术。
局部麻醉新技术
微创局部麻醉技术
采用微细针头进行注射,减少疼 痛和损伤。
超声引导下局部麻醉
利用超声技术定位神经,提高麻 醉准确性和安全性。
激光局部麻醉
利用激光照射产生镇痛作用,无 需注射药物。
电刺激局部麻醉
通过电流刺激神经产生镇痛效果, 避免药物使用。
掌握正确的注射角度、深度和速度,以及注 射前的消毒和准备工作,提高麻醉效果并减 少并发症。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患者沟通与心理支持
了解局部麻醉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如过敏反 应、注射部位疼痛等,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 施和应急处理方案。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解释麻醉过程和可能的 不适感,提供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焦虑情绪。
感染
无菌操作不严格或术 后护理不当引发。
神经损伤
注射针头直接损伤神 经或药物刺激引起。
过敏反应
患者对麻醉药物过敏, 出现皮疹、呼吸困难 等严重反应。
并发症预防措施
无菌操作
确保手术器械和注射部位严格 消毒。
控制药物剂量和浓度
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需要,合 理选择药物剂量和浓度。
严格掌握注射技术
熟悉解剖结构,避免盲目进针。
术中操作规范
核对信息
再次核对患者姓名、手 术部位等信息,确保准
确无误。
消毒处理
注射麻醉药物
观察患者反应
对麻醉部位进行常规消 毒处理,确保无菌操作
环境。
按照规范注射麻醉药物, 注意注射速度、剂量及
部位准确性。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及局部反应,及时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规范化操作第二篇文章,下面讲述在临床方面,经常在口腔治疗中涉及几种麻醉办法及注意要点。
回顾和温习下麻醉中几种规范化操作细节。
我常说“力求于精,精于炼”。
不是会就可以,会同步反向思考与否需要更进一步理解更多,这就是个延伸性思考…力求精湛,在口腔等更多临床学科卓越发展今天,患者多选取性、高规定性等,同步相对临床医务工作着而言,理念同步与跟进,技术精湛与提炼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便来说说今天麻醉,与之口腔中惯用几种规范化操作。
麻醉:用药物或非药物办法,使病人整个机体或某些机体暂时失去知觉,以达到无痛目,多用于手术或某些疼痛治疗。
而麻醉方式、手法运用直接性影响到病人手术疼痛缓急,作为口腔临床医务工作者,想必工作时接触麻醉已是手到擒来、家常便饭…今天运用规范化细节再次回顾,便从图解、理论、操作方面详细步入今天内容。
口腔临床中拔牙、牙髓病治疗和固定义齿修复牙体预备等过程中,经常需要运用局部麻醉办法,以使患者操作区域痛觉消失,有助于减少患者痛苦和增强患者合伙。
一.局部麻醉惯用麻醉药有2%普罗卡因、2%利多卡因和0.5%-0.75%布比卡因、75%必兰麻。
惯用局麻药物:普罗卡因,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必兰麻。
●∙盐酸普罗卡因因其与临床其他药物对比性差,穿透性和弥散性差,不易被粘膜吸取。
大多区域徐徐裁减使用。
●∙因麻药均有扩张血管作用,故加肾上腺素。
●∙麻醉药物在酸性环境下易保存,故加盐酸(盐酸阿替卡因、盐酸甲哌卡因)●∙盐酸利多卡因临床应用最多局麻药,麻醉效果快而强,维持时间长,较强组织穿透性和扩散性。
临床配比重要用含1:100 000肾上腺素1%-2%利多卡因行阻滞麻醉。
●∙布比卡因作用时间较长,强度高,适合费时较久手术,术后镇痛时间长。
常以0.5%溶液与1:200 000肾上腺素共用。
●∙必兰因其优越性能已成大多区域口腔医院、诊所等惯用口腔麻醉药物备用。
临床药物运用时临床医务工作者、麻醉术操作者,因当先先行理解麻醉药物性能,适应、禁忌症。
药物皮内、粘膜实验。
一次剂量或多次剂量控制。
行麻醉前器具准备、消毒与麻醉区域准备等诸多细节。
都将是麻醉规范化操作必要。
二.麻醉方法口腔临床惯用局麻办法有涂布麻醉法、浸润麻醉法和阻滞(传导)麻醉法;冷冻麻醉法应用较少。
1.冷冻麻醉冷冻麻醉是应用药物使局部组织迅速散热,皮肤温度骤然减少,以至局部感觉,一方面是痛觉消失,从而达到暂时性麻醉效果。
临床上惯用药物是氯乙烷。
仅用于粘膜下和皮下浅表脓肿切开引流;松动乳牙拔出。
时间较短,持续约3-5分钟。
但因对组织刺激性很大,特别是粘膜,因此在使用氯乙烷同步,麻醉周边皮肤、粘膜应涂布凡士林加以保护。
2.表面麻醉表面麻醉亦称涂布麻醉,是将麻醉剂涂布或喷射于手术区表面,麻醉药物被吸取而使末梢神经麻痹,以达到痛觉消失效果。
合用于表浅粘膜下脓肿切开和松动乳牙拔出。
(1%盐酸丁卡因溶液及喷雾装置)宋哥(牙医宋文博)始终强调微创和无痛技术。
临床实践诸多病例中受用匪浅。
局部麻醉前宋哥惯用法国赛普敦表麻膏,均匀涂布表面1-4分钟效果显现。
是接着行局部麻醉前无痛概念前环节。
或作小棉球用麻醉溶液(必兰)湿润,镊子夹紧麻醉液棉球按压在麻醉区域刺入点处30-40秒,再碘酊消毒区域后行麻醉,效果不错。
3.浸润麻醉浸润麻醉是将局麻药液注入组织内,以作用于神经末梢,使之失去传导痛觉能力而产生麻醉效果。
在口腔临床镇痛中一应用广泛。
浸润麻醉以及阻滞麻醉前碘酊消毒注射区域。
惯用浸润麻醉办法有:1)骨膜上浸润法:又名局部浸润法,是将麻醉药注射到牙根根尖部位骨膜浅面。
这种浸润办法重要作用于上颌及下颌前牙及牙槽突地手术。
操作:一方面依照注射部位规定调节好椅位。
牵引注射处粘膜,使之绷紧,以利于穿刺减少疼痛。
普通在拟麻醉牙唇侧前庭沟进针。
针与粘膜约成45°角。
当注射头刺入根尖平面骨膜上后,可松弛粘膜,使之注射麻醉药物易于弥散和渗入。
依照骨质构造,牙或牙槽突手术难易限度,以及患者对麻药耐受等因素而酌量注射麻药0.5-2ml。
为了避免骨膜下浸润所致骨膜分离、疼痛和手术后局部反映,当注射针头抵触骨面后,应退针0.2cm左右,然后注入麻药。
上腭刺入点是距牙龈缘0.5- 1cm 处,下颌舌侧刺入点是在近根尖或舌下粘膜皱襞处;注入麻药0.5ml。
2)牙周膜注射法:又叫牙周韧带内注射法,是用短而较细注射针头,自牙近中和远中刺入牙周膜,深约0.5ml,分别注入局麻药0.2ml,即可麻醉牙及牙周组织。
(下颌后牙舌侧)(下颌后牙颊侧)这种办法缺陷是注射时比较痛,但因注射损伤小,因此合用于血友病和类似有出血倾向患者。
另一方面,单纯用粘膜下浸润或阻滞麻醉镇痛效果不全时,加勇牙周膜注射,常可获得较好镇痛效果。
4.阻滞麻醉:阻滞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射到神经干或者其重要分支附近,以阻断神经末梢传入刺激,使被阻滞神经分布区域产生麻醉效果。
阻滞麻醉时必要掌握三叉神经行径和分布,以及注射标志与关于解剖组织构造关系。
由于支配颌骨和牙三叉神经分支多经致密骨层深部或骨管之中,局部浸润麻醉渗入作用差;若阻滞麻醉不能收到较好效果时,还可少量,分次注射,远离病变部位注射,不使术区变形,此法也有减少疼痛和避免感染扩散长处。
操作时严格遵循无菌原则,以防病发感染。
注射麻药前必要回抽注射器,检查有无回血;若见回血,应将注射头后退少量,以调节治变方向再行刺入,回抽无血时,方可注射麻药。
下面来分别解说口腔操作中最惯用阻滞麻醉办法:(1)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醉注射局麻药液于上颌结节,以麻醉上牙槽后神经,因而又称上颌结节注射法。
口内和口外注射两种办法,普通采用口内注射办法。
●∙口内注射法:1.普通以上颌第二磨牙远中颊侧根部口腔前庭作进针点;2.在上颌第二磨牙未萌出小朋友,则以第一磨牙远中颊侧根部作进针点;3.在上颌磨牙已缺失患者,则以颧牙槽嵴部前庭沟作为进针点。
注射时,患者采用坐位,头微向后仰,上颌牙合平面与地平面呈45°,半张开,术者用口镜将口颊向后上方牵开,以显露针刺点,注射针与上颌牙长轴成40°,向上后内方刺入;进针时针尖沿着上颌结节弧形表面滑动,深约2cm。
回抽无血,可注入麻醉药业1.5-2ml。
注意针尖刺入不要过深,以免刺破上颌结节后方翼静脉丛引起血肿。
此麻醉合用上颌磨牙拔出以及相应颊侧龈、粘膜和上颌结节部手术。
●∙麻醉区域及效果:除第一磨牙颊侧近中根外同侧磨牙、牙槽突及其颊侧牙周膜、骨膜、龈黏膜可被麻醉。
注意第一磨牙颊侧近中根为上牙槽中神经支配,因而,在拔除上颌第一磨牙时,需在第一磨牙荚侧近中根相应部位口腔前庭沟补充浸润麻醉。
普通5 - 10min后显示麻醉效果。
此时用探针探试牙体周边龈组织应无痛觉。
(2)眶下神经阻滞麻醉:眶下神经出眶下孔,故又称眶下孔或眶下管注射法。
将麻醉注入眶下孔或眶下管,以麻醉眶下神经及其分支。
●∙口外注射法: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下方0.5–1cm处。
注射时用左手示指按压出眶下缘,右手持注射器,注射针自同侧鼻翼旁约1cm处刺入皮肤;使注射针与皮肤成45°,向上、后、外进针约1.5cm,可直接刺入眶下孔,有时针尖抵触骨面不能进入管孔,可注入少量麻药使局部无痛,然后移动针尖探寻眶下孔,直到感觉阻力消失,表白已经进入眶下孔内。
随后注入麻药1-1.5ml。
普通3-5 min 后即显麻醉效果。
注意注射针进入眶下管不可过深,以防损伤眼球。
●∙麻醉区域及效果:麻药注入眶下管内麻醉效果较眶下孔内注射为好,麻醉区域比较广泛。
可以麻醉同侧下睑、鼻子、眶下区、上唇、上颌前牙、前磨牙,以及这些牙纯侧和颊侧牙槽突、骨膜、牙龈和黏膜等组织。
(3)腭前神经阻滞麻醉:将麻药注入腭大孔或其附近以麻醉腭前神经,故又称腭大神经注射法。
●∙注射办法:患者头后仰,大张口,上颌合平面与地面成60°角。
注射针在腭大孔表面标志前稍前处刺入腭黏膜,往后上方推动至腭大孔,注入麻药0.3-0.5ml。
●∙麻醉区域及效果:同侧磨牙、前磨牙腭侧黏骨膜、牙龈及牙槽突等组织被麻醉。
腭前神经与鼻腭神经在尖牙腭侧相吻合,如手术涉及尖牙腭侧组织时,应同步作鼻腭神经麻醉,或行尖牙腭侧黏骨膜局部浸润麻醉。
注意行腭大孔注射时,注射麻药不可过量,注射点不可偏后,以免同步麻醉腭中、腭后神经,引起软腭、腭垂麻痹不适而导致恶心呕吐。
(4)鼻腭神经阻滞麻醉:将麻药注入腭前孔,以麻醉鼻腭神经,故又称为腭前孔注射法。
●∙注射办法:患者头后仰,大张口,注射针自腭乳头侧缘刺入黏膜,然后将针摆向中线,使之与中切牙长轴平行,向后上方推动约0.5cm,可进入腭前孔。
该处组织致密,注射麻药时需要用较大压力,普通注入量为0.25-0.5ml。
●∙麻醉区域及效果:两侧尖牙腭侧连线前方牙龈、腭侧黏骨膜颌牙槽突。
尖牙腭侧远中组织因有腭前神经交叉分布,因此,该处不能获得完全麻醉效果,必要时应辅以局部浸润麻醉或腭前神经阻滞麻醉。
(5)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是将麻药注射到翼下颌间隙内,故又称翼下颌注射法。
针尖普通可达到下颌小舌平面以上下颌神经沟附近,麻药扩散后可麻醉下牙槽神经。
●∙口内注射法:注射标志:患者张大口时,可见磨牙后方,腭舌弓之前,又纵行黏膜皱襞,名翼下颌皱襞,其深面为翼下颌韧带。
另在颊部有以由脂肪组织突起形成腭三角形颊脂垫,其尖端正居翼下颌韧带中点而稍偏外处,此两者即为注射重要标志。
若遇到颊脂垫尖不明显或磨牙缺失患者,可在大张口时,上下颌牙槽突相距中线与翼下颌皱襞外侧3-4mm交点,作为注射标志。
●∙注射办法:患者大张口,下牙合平面与地面平行。
将注射器放在对侧口角,即第一、第二前磨牙之间,与中线成45度角。
注射针高于下颌平面1cm并与之平行。
按上述注射标志进针,推动2.5cm左右,可达下颌支内侧下颌神经沟。
回抽无血注入麻药1-1.5ml。
●∙麻醉区域效果:麻醉同侧下颌骨、下颌牙、牙周膜、前磨牙至中切牙唇(颊)侧牙龈、黏骨膜和下唇部。
约5分钟后,患者即感同侧下唇口角麻木、肿胀,探刺无疼痛;如过10分钟仍不浮现麻木,也许是注射部位部精确、应重新注射,可考虑更换麻醉药剂。
(6)舌神经阻滞麻醉:舌神经自下颌神经分出后与下牙槽神经向前下方并行;经行翼内肌与翼外肌之间,在相称于下颌神经沟水平时,舌神经位于下牙槽神经前内方约1cm处。
●∙注射办法:在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口内注射后,将注射针退出1cm,此时,注射麻药0.5-1ml,即可麻醉舌神经;或在退针时,边退边注射麻药,直到针尖退至黏膜下为止。
●∙麻醉区域效果:可麻醉同侧下颌舌侧牙龈,黏骨膜,口底黏膜及舌前2/3某些。
有灼烧、肿胀、麻木感;特别以舌尖部更为明显。
同步行下牙槽神经麻醉者,普通舌神经浮现麻醉征较下牙槽神经为早。
(7)下牙槽、舌、颊神经一次阻滞麻醉:亦称下颌支内粗隆突阻滞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