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部編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帮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新中国成立的详细过程和意义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过程,感受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认识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产生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
2.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相关视频、音频,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2.课件: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
3.板书设计: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场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为学生提供详细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阐述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产生的深远影响。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教材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三个方面展开,详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巩固政权的措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过程,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新中国成立的具体过程和巩固政权的措施,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历史史实,知道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历史史实,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措施。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交流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探究讨论法:针对重难点问题,学生进行探究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中国成立的过程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环节,准备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内容,准备相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的历史,引出新中国成立的话题。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教学设计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教材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宣告成立和意义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对于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有所了解。
但对于新中国成立的具体过程和意义,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实来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喜悦,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宣告成立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宣告成立和意义。
2.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3.史料分析:运用历史史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中国成立的过程和意义。
4.情感教育:通过史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2.历史史料:与新中国成立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等。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历史史料,如图片、文献等,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宣告成立和意义。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时给予学生指导,解答他们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新中国成立的过程和意义。
部编八下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1

部编八下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本课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宣告成立及历史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新中国成立的细节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细节出发,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历程,感悟新中国的伟大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宣告成立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宣告成立及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新中国成立的相关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时刻。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和意义。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新中国成立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文字等。
2.教学素材:收集新中国成立的相关资料,如历史文献、新闻报道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图片,如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形势等,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播放新中国成立的短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时刻。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的过程,为学生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第 1 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第 1 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堂:播放音乐《走进新时代》,展示图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道路”。
一曲《走进新时代》为我们刻画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建国到改革开放的自立、自强的发展之路。
正如歌词中所说的“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就沿着这样一条路一起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了解我们的祖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的。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三个篇章来学习第一篇——二中全会引乾坤播放视频:“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讲话”片段。
文字材料:从现在起,重新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毫无疑问,城乡必须兼顾……绝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但党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
我们由此可以看到,在这次七届二中全会中,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重大决定。
会后,毛泽东更是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他们将开创一个新事业,缔造一个崭新的共和国,带领全国人民跨进新时代。
为了这个伟大的新事业,中国共产党和社会各界作了充分详细的筹备,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他们为新中国到底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对,我听到有的同学已经说出来了,首先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第二篇——开国大典辟新天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政协会议展示图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场中国共产党本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主题,与社会各界包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民族和海外华侨的代表召开了这次非常重要的会议,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这次会议的相关内容,请学生做会议解说员介绍时间:1949.9地点:北平内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练习:在第一届政协会议中,共出现了八个“一”,你能根据表格的提示分别说出是什么吗?一个文件一个政府一位主席一面国旗一首国歌一个首都一种纪年法一座纪念碑展示图片:五星红旗、《义勇军进行曲》曲谱思考1:五星红旗被选定为国旗的原因是什么?它有什么寓意?(提示:红色旗面象征革命,五星采用黄色意为在红色大地上显出光明;国旗中的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分别代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八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教材内容包括: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取得了伟大成就。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事件和政策也需要加强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自豪感和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3.史料教学法:运用历史史料,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材料,提前熟悉教学内容。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新中国成立的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
部编八下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是部编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意义。
教材内容包括: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新中国成立的详细过程及其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等,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的相关知识。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历史文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新主义革命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教材从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的抗争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及其历史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掌握成立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3.情景模拟:通过模拟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于中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包括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方面。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主要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理解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具体过程,认识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绘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主要决定简表??学会利用表格的方法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2)教师指导学生搜集国旗、国徽、国歌、开国大典和西藏和平解放等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一系列问题,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即“说说你出生时的情况”,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生疑、生趣。
通过学生归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成立所做的准备工作,学会归纳历史事件的方法。
通过搜集新中国成立的有关资料,学会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通过讨论教师提出的若干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我们的祖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通过分析“落后就要挨打”的原因,教育学生以史为鉴??居安思危。
鼓励学生对本课内容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主动的参与精神和勇于创新的胆识,张扬学生的个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是开国大典的盛况,二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要突出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及开国大典的盛况。
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开国大典》录像片段,让学生通过展现的开国大典的盛况来感受和体验当家作主人的喜悦心情。
2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引导学生利用讨论的方法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重点。
难点如何认识西藏和平解放。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民族关系、少数民族政策等一系列问题,教师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搜集的资料和课本上的小字部分,先让学生了解西藏解放的过程,然后通过讨论:“我们为什么要采取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
〖学习方法〗
1结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成立新中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表格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2通过组织学生搜集、查阅、整理有关国旗、国徽、国歌、开国大典和西藏和平解放等资料,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历史资料辅助学习的方法。
3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当你们看到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升起时,你的心情如何?”“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为什么采取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等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简单复习,感受血铸中华。
在《义勇军进行曲》的背景下介绍田汉,进入田汉的故事《风雨奋斗篇》。
学习新课
一、筹建新中国
新中国这个大家庭即将成立之时,百废待兴,筹建新中国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这个重担就自然落到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全体代表的肩上。
进入田汉故事《扬眉吐气篇》。
进行情景模拟和再现,请同学们走进课本。
师:同学们,想一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成立新中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请同学们先独立学习,阅读课本,勾画、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将找到的条目想办法归纳成体系,使其一目了然。
师:你们用什么方法进行归纳?
生1:我们小组采用图示归纳法。
生2:我们小组采用表格归纳法(实物投影展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要内容简表
二:进入田汉故事(热血沸腾篇)
观看《开国大典》请大家谈谈观看后的感受。
介绍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分别请两组同学设想“如果你是当时观众”“如果你是外国记者”你会作何感想?
三:播放美国50年代中情局对当时中国局势的估计进入第三目学习:
1、西藏知识小竞赛(学生回忆中国古代史内容)
2、结合学案的资料和教材内容找出新中国政府如何解放西藏?西藏人们的态度如何?
3、进入田汉故事(激情创作篇)感受中国人民对和谐民族关系的期待和和谐民族关系对中
国发展的作用。
四:用一段顺口溜来作为今天的小结
共同筹建新中国,
首届政协北平开,
开国大典在北京,
十月一日心澎湃,
胜利结束旧时代,
中国人民站起来,
和平解放西藏来,
统一仅差港澳台。
[课外延伸]
1、
感悟历史: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来回忆中国这段不平凡的历史由来,从而回答我们应该学习革命先烈的哪些优秀品质?怎么才能告慰先烈们的英灵?又如何把他们的不朽精神化作自己学习和前进的动力?
2、田汉的坚持:
在政协会议时有代表提出:新中国已经成立了,国歌中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要改一改。
田汉认为坚决不行。
知道为什么吗?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