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留学生群体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1870年(同治九年),曾国藩、李鸿章向朝廷请奏派遣聪明幼童赴美留学的亊得以获准。

1872年8月,清政府派遣第一批留学生詹天佑等三十人赴美。

以后按年递派二十三人,至1875年一共派出了一百二十人。

这些留学生到1875年全部撤回国内,除病故及中途返国外,共近一百人分配到电报、船政、机器局、北洋水师等处工作,其中佼佼者如詹天佑等。

少数成为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如唐绍仪等。

有十四人成为海军将领,半数在中法、中日甲午战争之中捐躯。

继派幼童赴美后,福建船政局派学生赴法、英学习造船、海军。

学成回国的有严复、刘步蟾、萨镇冰等人。

1872年至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120名10岁至16岁的少年,分四批赴美留学(每批30人,四批120人,其中有84人来自广东),留学计划长达15年。

他们在历史上习惯被称作“留美幼童”。

到1880年,共有超过五十名留美幼童考入美国名校,其中22名进入耶鲁大学,8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1人进入哈佛大学,3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等等。

甚至,还有一位名叫潘铭钟的孩子,以15岁的年纪,考入瑞萨莱尔学院,被称为天才少年。

1965年,随着最后一位留美幼童邝荣光先生离世了,终年103岁。

至此,“留美幼童”如惊鸿一瞥般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近代中国留学简况

近代中国留学简况

三 、五转型期的俭勤留法运动
• 法国在“一战”间严重缺乏劳动 力 和 兵员 ,便与 北洋政 府签订了“以 工代兵”的招工合同 ,招募十多万华工 ,再加 上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 进一步的发展 ,振兴实业的呼声
很高 ,需要有大量先进工艺技术的人才 ,在李石曾 对赴法勤
工俭学者提出“船票费减半”的保障下 ,推动了 留法勤工 俭学运动的发展 ,于五四期间达到 高潮 。
• 第二 ,揭开了中国留学教育第一页 ,促进了国内教育的发展 。 • 自留美幼童出 国 留学之后 ,留学教育已成为中国一百多年 来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为中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 。
根据《中国科学家辞典 ·现代卷》记载 ,在 869 名 科学家
中 ,1949 年之前有留学经历的626 人 ,占总数的 72 % 。当 时 ,留学生把高校作为他们传播科学的主阵地 ,把西方的一 些新兴学科 (如语言学 、法学 、生物学等) 移植到国内来 。 同时 ,他们介绍和引 进西方现代的教育思想 ,谋划建立新的
大的赴美洪流 , 1945 年至 1949 年的 四 年间 赴美留学者就
达 5000 人 之多。
• 在往后的现代化建设中 ,有留学经历 ,尤其是留美经历的科 学家 ,发挥了 重大作用 。对中国科技有重大发展与影响的 1956 年长远规划中 ,有留学经历的科学家则起了 扛大梁的
作用 ,正是他们奠定了 中国科学现代化的基础 。
从1896 年清政府派遣 13 名 留学生赴日 本开始 ,到20 世纪 初 ,人数由 一两百到一两万名 ,规模巨大 ,在当时教育风气
未是大开的情况下 ,实是壮观 。
不过此间留学日本与洋务时期有一个明显不同就是侧重于 政治 、制度方面的学习 与借鉴 。 它推动了清末的维新变 法 ,也为随后的民主革命奠定了 思想与人才基础 。在后来 成立的民国临时政府中 ,18 位总 、次长 ,其中 14 位都是在 此时期留学日 本 。

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洋务运动时期。

中国留美幼童指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洋务运动时期
一般指19世纪60——90年代。

1872年,在曾国藩等人的支持下,容闳招录了30名幼童赴美留学,是近代中国派遣的第一批留学生。

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
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

这批学
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

第一批幼童于公元1872年8月11日由上海出发,跨越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登陆。

他们乘坐刚刚贯通北美大陆的蒸汽火车,到达
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从此开始了他们长达十五年的留学生涯。

幼童们被分配到54户美国家庭(其中康涅狄格州34户,麻萨诸塞州20户)中生活。

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克服了语言障碍,成为
他们就读的各个学校中最优秀的学生。

他们群体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令美国人惊叹不已,据不完全统计,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进入美国的大学学习。

其中22名进入耶鲁大学,8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3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名进入哈佛大学。

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全部学生被召回国。

当时,耶鲁大学的22位留学幼童中祗有詹天佑和欧阳庚二
人顺利完成学业。

容揆和谭耀勋抗拒召回,留在美国完成耶鲁大学
学业的。

李恩富和陆永泉则是被召回後,重新回到美国,读完了耶鲁。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留学大潮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留学大潮

次 留学 潮 则 至 2 世 纪 7 年 代 末 才 出现 是 改 革 开 放 即 中 华 民族 0 O
按 照 容 闳 的 设 想 中 国 如 果 每 年 都 向 国外 派 遣 数 量 可
0 第 三 次 民族 觉 醒 的产 物 ,也 是 改 革 开 放 的 硕 果 ,为 中国 人 真 正 观 的 留 学 生 ,坚 持 1 0年 ,则 中 国现 代 化 建 设 中 对 高 级 人 才 走 向世 界 和 现 代 化 建 设 提 供 了人 才 和思 想 的保 证 , 邓 小 平 确 立 的 需 求 就 可 以解 决 古 老 的 旧 中 国 就 可 以慢 慢 变 为 美 国 那
现于 2 世纪初年 是 19 年甲午战争后 中华民族觉醒 的重要标 留 学 生 他 放 弃 在 美 国 可 以 从 事 优 越 工 作 的 机 会 ,返 回 中 0 4 8
志 直 接 为 辛 亥 革 命 做 了人 才 和 思 想 舆 论 的 保 证 。 第 二 次 留 学
国。经过 1 年 的辛 苦奔 波 才在 曾国藩 、 8 李鸿 章 的帮 助下 .
的黑 暗局 面 , 又迫使 许 多有头 脑 的学人 重新思 考 中国的前 途
和 命 运 ,出 国 留学 自然 是 解决 这 一 问 题 的重 要 途 径 之一 : 1 1 年 的 新 文 化 运 动 ,高 扬 了 科 学 民 主 的 大 旗 ,给 传 统 思 95 想 以 巨大 的 冲 击 更 新 观 念 ,吸 收 世 界 新 文 化 是 多 数 年 轻 留
的改 革开放战略 之所 以大踏步迈进 ,留学 生是重要 支柱 之一 。
三 次 留 学 潮 伴 随 着 三 次 民族 觉 醒 和 三 次 大 的 社 会 变 革 ,
样强 盛的新 中 国。但是 , 坚持 封建 专制 的清政 府对待 人才 的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摘要】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从近代中国留学的起步阶段到发展趋势,从留学生的选择因素到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深入探讨了近代中国留学的政治动力。

通过分析留学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揭示了留学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其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结论部分分析了留学对中国现代化的深远影响,探讨了未来中国留学的发展方向以及中国留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通过对中国近代留学的发展历程及动力的全面探究,旨在深入剖析留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中国留学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动力、背景、现代化、推动作用、起步阶段、发展趋势、选择因素、社会经济影响、政治动力、现代化深远影响、发展方向、挑战、机遇。

1. 引言1.1 近代中国留学的背景近代中国留学的背景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当时中国正处于晚清时期,面临着列强侵略和国家危机的严重挑战。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接连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开始意识到必须借鉴西方的先进知识和技术来实现现代化进程,因此出现了近代中国留学的需求。

早期留学生主要赴日本学习近代科学技术以及西方文明,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随后,中国的留学生群体逐渐扩大,他们纷纷前往欧美等国家深造,接受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教育培训。

这些留学生不仅为中国带回了最新的科技、思想和文化,也在国际上推动了中国的声誉和影响力。

近代中国留学的背景是中国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和挑战,为摆脱危机和借鉴西方文明而产生的历史必然。

1.2 留学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作用留学为中国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通过留学,中国的学生能够接触到世界各地先进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从而带回国内并应用到实践中。

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引进使得中国在各个领域都有了更广泛的视野和更深入的理解,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留学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近代留学是指中国学子在近代时期赴海外学习的现象,始于明朝,此后在清朝晚期迎来高峰,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

本文将探究中国近代留学的发展历程与动力,旨在深入了解近代留学现象。

一、发展历程明清两代的留学生数量不多,主要因为当时禁海令的实施。

清朝嘉庆年间,国内经商船出海,同时西方列强的来华贸易开启,留学生人数迅速增加。

1847年,第一批留学生赴美。

1870年代后,留学生迅速增多。

辛亥革命时期,留学生纷纷回国参加革命,先驱们如孙中山、康有为、章太炎等,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20年代,中国尝试改革教育体制,留学生成为改革的主力军,赴德、法、英等欧洲国家、美国、苏联等国家留学。

留学生参与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多个领域,如科技、社会思潮、文艺等,为民族精神的振兴与民族独立的实现做出了杰出贡献。

二、动力探究1. 时代背景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变革性、动荡性的时期,外部冲击和内部动荡,深刻挑战着中国传统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体制和观念,这也是留学生数量增多的根本原因。

2. 国家对留学生的重视清朝末年的新政府开始将人才的培养与国家建设联系起来,并且通过扶植留学生来加强国家的力量,培养有专业技能、国际视野的人才,提升了留学生的地位与影响力。

3. 社会现状当时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危机,社会的逐渐现代化,逐渐增强的民族自信心等因素也为留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让留学生们有机会接触外国的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积极的拓宽了视野和思路。

4. 学术环境在欧洲、美国等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哲学思想等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对近代留学生来说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元、开放的知识空间,让他们接触到了远程目光,更好地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发展状况,进而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结语近代留学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影响不仅在于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也在于改变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

留学生群体与近代中国地方自治

留学生群体与近代中国地方自治
主旗帜, 彻底推翻清朝统治, 建立一个独立、 民主的 “ 中华共和国” 。 还有张东荪 写 《 地方制度 之终极
等方面的文献和思想。 例如, 1 8 7 6 年赴法留学就读 于 巴黎政 治学院的马建忠提出:“ 西方富强 国的根 本在商会 、 议会—— 资本主义制度, 也 就是说 学西 方应学制度, 否则就舍本逐 末。 ” [ 6 1 8 7 7 年赴英 留学 的严 复, 就翻译出版过 多本西方政 治学著作 , 介绍 西方权 利理论 , 如英 国人约翰 ・ 穆 勒的 《 群 己权界 论》 、 法 国人孟德斯鸠的 《 法意》 等。 1 8 9 4 年 甲午战 争后 , 以“ 留学救国” 为己任的大批 留日 学生选择法 政科学 习, 并悉心于翻译已译成 日 文的西方著作 或 日 本 的政 治学著作。 例如 , 当时 由留日 学 生创办于
关键词: 留学生群 体 ; 近代 中国; 地方 自治思想 ; 地方 自治实践
中图分类号: K 2 6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4 - 6 9 1 7 ( 2 0 1 3 ) 1 1 - 0 1 2 5 - 0 4
地方 自治思想是1 6 世纪以后伴随着对 中央集权 制度的斗争, 首先发端于英 国, 之后传到世界各地 。 西方地方 自治思想在 中国的传播早在鸦片战争之前
政院的1 6 0 0 余名议员中, 新 型知识分 子约占2 0 %, 其中不少 是留学出身” [ 4 】 。 北洋政府 内阁中, 留学 出
身( 不 明者除外 ) 的人数约占5 4 . 4 %, 而南京国民政 府时期高达7 0 %[ 5 】 。 在各省政治舞台上, 从政 留学生
更 多。 这 些人 可 以说 是 近代 中国 “ 效 法西制 ”实践 的 重要 推 手 。

近代八次留学运动

近代八次留学运动

中国近代八次留学运动①第一代官派留学生是120名12至15岁的留美幼童,1872至1875年分四批赴美后,分住新英格兰百姓家中,拟先读中学,再进大学。

这批归国少年有不少以后成为晚清民初的优秀人才,如民国初年第一任总理唐绍仪、清华学校首任校长唐国安等。

詹天佑后考进耶鲁大学机械系,学成后回国,成为中国自己铺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

②第二代是光绪初年(1877年)派出的海军留学生近百人,分赴欧洲各国学习。

回国后担任各级海军将领。

严复1879年在格林威治海军大学毕业后,对西方科学发生了浓厚兴趣,遂后从事著述、翻译,成为中国“精通西学第一人”,1912年任北京大学首任校长。

他首次把亚当·斯密的《原富》和赫胥黎的《天演论》等八种科学名著译成中文(古文体)出版,为在中国传播现代科学做出过重大贡献。

③第三代是20世纪初的留日潮。

1903年清廷采纳张之洞奉诏拟定的《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并公布实施。

官费、公费、自费留日运动形成高潮,每年赴日青年多达万人。

20世纪初10年中留日学生总数至少有5万人。

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孙中山、胡汉民、黄兴、邓家彦、汪精卫、宋教仁、秋瑾、蔡元培、廖仲恺、吴玉章等都是留日学者。

④第四代是庚款留美生。

1907年被传教士明恩溥说服了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提议将美国分到的庚子赔款2444万美元中的超过实际消耗部分减退1078万美元,用于中国办高等教育和招寻中国学生留美。

次年参众两院批准总统提议,规定此款应由美国人掌握。

此后,英、日、法等国都效法美国,退回部分庚款,用于兴办中国高等教育。

1911年中国为选拔和预培留美学生,建立清华学校。

总计由清华选派庚款留美学生1971人,按规定应有80%学理工科,文科占20%。

与此同时,有大量自助学者赴美求学,故从1909至1945年留美学生总数远大于庚款学生数,达到三四千人。

竺可桢、侯德榜、张钰哲、杨石先、钱学森、钱伟长、梁思成、张光斗等等都是各届庚款留美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国势虽己衰颓不堪,但清政府虚 骄自大பைடு நூலகம்心态犹存未亡,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留学生的派遣虽是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但留学生回 国以后,只被当作一般的技术工匠使用,甚至难以加入士 大夫的行列。 • 向国人译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而影响了几代中 国知识分子的严复就曾三次去考进士皆名落孙山,让人啼 笑皆非。
• 传统科举取士,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留学生数理化, 没有功名,难得重用,社会地位也不高。 • 留学生渐成潮流,知识结构新颖,思想活跃,热情高, 创新意识强,是难得的宝贵人才。 • “茅塞顿开”——留学生归国考试 • 奖给进士、举人,但是要加学科,如学文科的,称文科 进士;学法学的称法学举人;商科有商科进士等。当时还 有留学生在外国学习牙科,后来授予牙科进士,任知县 职,在当时传为笑话。
• 群体与社会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新兴社会群体的产 生, 就是社会变迁的具体反映。 • 虽然社会变迁在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 但相比较而言, 其 中较为直接和重要的一项内容乃是新兴社会群体的形成, 而且随之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也更为深远。 • 新兴社会群体形成之后, 反过来对社会变迁的进一步发展 又会产生更为突出的作用与影响。 • 例如:在近代中国, 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变迁, 新兴的工商 业资本家群体得以逐渐形成, 并发展成为一个在社会生活 各个领域中都相当活跃的资产阶级, 进而引发了近代中国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一系列新的社会变革, 也使中 国近代化的发展更为迅速。
“离开留学生群体,中国近 百年历史不成为历史。”
• 这就反映了中国根深蒂固的官本位的思想,同时说明当时的社 会正在经历转型的巨变。从前士农工商这种比较简单的社会结 构,正在向复杂的现代型社会转变。官本位正在一点点地变化, 传统科举取士的“士”正在转化为现代意义上的具有专业知识 的知识分子。 • 自近代以来,中国每一历史时期留学生的派出与回归,无一不 与中国救亡图强、变革发展的近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然而, 虽然每一历史时期中国留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尽相同的,但 历代留学生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 ⑤ 留法勤工俭学,李石曾、蔡元培,振兴科技,“勤以 做工,俭以求学”,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 李立三、蔡和森、蔡畅、李富春、童第周、徐悲鸿。 • ⑥ 20年代留苏,十月革命,1919第三国际,莫斯科东方 大学,瞿秋白、刘少奇、任弼时。 • ⑦ 1927—1937,国民政府迁至南京后 • ⑧ 1938—1948赴欧美留学生,抗战期间,人数锐减,抗 战胜利后,和平建设和工业化进程需要,激励留学
• 民国初年和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留学生社会地位和作用 大幅度提升的时期。民国时期,孙中山非常重视留学生, 他的南京临时政府部长和次长当中,80%是留学生。从民 国初年到抗日战争爆发以前,是归国留学生对近代中国影 响最大的时期,从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到传播马克思主 义,领导中国革命,从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到 移植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乃至推进整个中国的早 期现代化,他们都发挥出同时期其他社会群体所无法比拟 的能量。
• ① 120名12—15岁的留美幼童,1872—1875分四批而行; 容闳荐,曾李奏准,败终。 • ② 1877(光绪初年),赴欧海军留学生,严复, 《原富》,《天演论》。 • ③ 20世纪初留日潮,(1894—1898—1900),张之洞, 《劝学篇》,1905同盟会。 • ④庚款留学生,1907明恩溥,1911清华,“自助学者”, 钱学森(航空)、梁思成(建筑),奠基中国现代科学技术 事业。
背景:落后就要挨打
近代留学史:五段八代
留学与社会变迁
• 工业革命&鸦片战争 • 三次学习:机器,太平天国,洋务运动 君主立宪,戊戌维新,辛亥革命 民主科学,五四新文化运动
• 第一阶段:19世纪中期至1870年,少数人,多出民间,容闳、 黄宽等人随传教士赴美留学,开启了我国留学教育的先河。 • 第二阶段:1871年至1889年,容闳主推,120名幼童先后赴 美;1877年起,清政府又先后派遣了4批留学生赴欧学习西 方技艺,代表人物詹天佑、伍廷芳等人。 • 第三阶段:1896年中日甲午战争至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近 万名学子为挽救民族危亡,东渡日本。鲁迅、郭沫若都是 当时的留日学者。 • 第四阶段:1912年至1927年,几次留学浪潮,庚款留美学生 逐年派往美国,留法勤工俭学以更大的声势出现,革命留 苏浪潮也盛极一时,其中,有先留日后赴法勤工俭学的周 恩来、邓小平,有赴德求学的朱德等人。 • 第五阶段:1927年至1949年,偏重于理、工、医、农等专业, 并建立了一定的管理制度,由于内忧外患,战乱频仍,留 学教育受到严重影响,留学教育政策缺乏连续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