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留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影响

合集下载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归国人才群体的基本特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归国人才群体的基本特点

总第92期 第1期2023年1月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ocialismNo.1, 2023Serial No.92摘 要: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大批海外学子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毅然回国服务,为新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丰功伟绩。

具有留美生是规模最大群体、重视实学、学历较高、理工农医类就业率略高于人文社科类、求职方式以个人联系为主、就业领域以高校、机关工厂为主和分布地域以华北地区为中心等特点。

系统概括这一群体的基本特点对新时代我国如何完善人才战略布局、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形成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归国人才;基本特点;人才优势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49(2023)01-0037-07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归国人才群体的基本特点左 玲1,何 虹2(1.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2.陕西社会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收稿日期:2022-11-1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归国人才群体的国家认同研究”(17BDJ050)作者简介:左玲(1976-),女,陕西西安人,博士,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留学归国人员研究和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何虹(1962-),女,陕西西安人,陕西社会主义学院一级调研员、副教授,研究方向: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对祖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困难局面,一大批海外学子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毅然回国,全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洪流中,为新中国科技、教育、经济、政治、文化、医药、卫生、国防、外交等各领域的创建发展、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做出奠基之功,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

近代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化

近代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化

留学生与中国的现代化不可否认的是,留学生在我国现代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留学的需求和时代的需求是同步的,所以一段留学史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近代史,留学生和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关系,就是留学生和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需没有中国现代化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大背景,就不会有中国近现代大规模的留学留洋的需要;也不会出现一个大规模的留学运动、留学教育高潮。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大批的留学生远渡重洋,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和先进经验,没有大批留学生学成归国发挥作用,推动革命、改革和建设,中国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基于此,我想从留学的必然性、对现代化的作用和经验教训来分析。

一、留学教育发生的必然性中国的现代化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相比,属于被动现代化。

这就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两个特点:救亡和图存。

中国是在世界先进国家已经开始现代化的形势下,在外部竞争压迫下相对被动地走上现代化道路的。

中国现代化的目的最初是为了抵抗列强入侵压迫,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维护国家主权利益。

一部中国现代化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不断实现自强以维护国家统一独立的历史。

中国现代化开始起步时,内部并无基本的现代性因素,完全是从零开始,需要通过大规模地学习外来模式,需要培养大批具有现代知识、才能的人才,而到外国留学是最快的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

一部中国现代化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不断学习外国、走向世界的历史。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农业社会难以招架来自西方先进工业文明的冲击,西器、西学等轮流不停地在中国大地登陆,中国社会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大变化,随着新的资本主义工业和新兴的社会力量的崛起,要求维新变法和现代化的呼唤响彻中华大地。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近现代中国的留学教育应运而生。

1847-1889年,以容闳、詹天佑、严复等为代表的早期赴欧美留学生,开启了近现代留学教育的先河。

鸦片战争后,中国东南沿海最早接触西方文化思想。

留学生对中国近代化及中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与贡献

留学生对中国近代化及中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与贡献
留学 是 国际教 育交 流 的重要 途径 。无 论是 古代 1本 、朝 鲜 、 3 琉球 留学 生负 笈 中国 , 还是 近代 中 国留学 生西 赴欧 美 , 东渡 E本 , l 均是 中外 教育 交流 史上 的大 事 。 而近代 中国 的留学 生则 不仅 与整 个 中 国近 代史 相始 终 ,对 中国近 代社会 的变迁 影响 深远 , 且对 而
括 :人 文学 科 ( 学 、历史 学 、文 学 、艺术 ) 哲 ;社 会科 学 ( 会 社
历史 上只 有百 家争 鸣可 以与 之媲 美 。中 国人经 过西 学 的洗礼 , 对
于世 界 、历 史发 展 、政 治 、经济 、社会 、 自然界 万事 的看 法 ,都
有 了巨大 的改 变 。而 中国传 统 的思想 文化 中 的许多 成分 , 被 以 则 西方 的标 准重新 估定 其 价值 ,部 分诸 子百 家思 想获 得重 新重 视 ,
Co p r t n ym o m t e t b o d o e ai b de sud n sa r a . o
【 y od 】S dns bod Ke rs t etara Mo e i t n ne ao aecag d op r i w u dr z i It t nl xhn e n o eao n ao n r i a c tn
教育 的理 论体 系 。 ( )思想 文化影 响 1 留学 生对 中 国的思 想文 化所 造成 的影 响 和变化 之大 , 中国 在
化交 流 的重要 桥梁 和纽 带 ,成为 国际合 作 与交 流 的媒介 。对 中 国 而言 ,他们 对 中国近 现代 的思想 文化 、革命 历程 、学术 建构 、教 育发 展 以及近 代化建 设 等方 面都 有着极 大 的影 响 , 中国近 代化 在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1. 引言1.1 近代中国留学的背景近代中国留学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值晚清时期,社会政治动荡不安,国家经济发展迟滞,科学技术与教育水平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中国面临着种种困境和挑战。

为了摆脱这种局面,中国开始了积极的现代化改革与开放政策,其中留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手段。

通过派遣年轻学子出国留学,中国希望他们能够吸收西方先进文化与科技知识,学习外国的制度经验,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留学的背景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中国逐渐成为一个世界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际间的联系与合作日益密切,中国留学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中国近代留学的背景不仅仅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更是个人发展的机遇。

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追求更广阔视野与更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

【2000字】1.2 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增长趋势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留学生数量在过去几十年里呈现出了明显的增长态势。

截至目前,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已经占据了全球留学生总数的相当大比例,成为世界上留学生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这一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中国走向世界舞台,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出国留学,以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留学教育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更多的中国学生出国留学。

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和多元化,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声誉也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桥梁。

他们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不仅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也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增长趋势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中国留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相信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将会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为中国教育和国际交流作出更大的贡献。

晚清至五四时期出国留学潮的特点及影响

晚清至五四时期出国留学潮的特点及影响

晚清至五四时期出国留学潮的特点及影响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晚清以来出国留学潮的研究已经相当广泛,且取得了诸多重要科研成果。

这些成果涉及出国留学潮的起因,出国留学潮的人员构成,出国留学的目的,出国留学的学习内容,出国留学的资金,出国留学潮对中国社会有关领域的影响等许多具体方面。

但是,有些研究还显得肤浅,对于其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探讨得还很不够。

本文力图在有关研究基础上对晚清至五四时期出国留学潮的主要目的、学习对象演变的内在原因以及留学潮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作一探讨,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一、出国留学学习内容的演变晚清出国留学潮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经历了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3个阶段。

(一)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学习物质文化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中国老百姓和政府官员,尤其是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深刻认识到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的巨大威力。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应运而生。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人认为“夷之长技”便是西方的军事技术和近代工业。

曾国藩曾提出要“师夷智以造炮制船”,认为“欲求自强之道,莫如制器造械”。

因此,这一时期的留学生主要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制造之术和“养兵练兵之术”。

曾国藩和李鸿章在关于派遣游美幼童的奏折中说:“……如舆图、算法、步天、测海、造船、制器等事,无一不与用兵相表里。

凡游学他国,得有长技者,归即延入书院,分科传授,精益求精,其军政船政,直视为身心性命之学。

今中国欲仿其意而精通其法,当此风气既开,以宜亟选聪颖子弟携往外国肄业,实力讲求……”。

其所谓算术、天文等都是为军事服务的,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集中在军政、船政方面。

这也是洋务运动早期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目的——唯在强兵,造就军事人才。

后来,洋务派在实践中逐渐知道了“强”与“富”是不可分割的,明白了西方列强之强是由于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因此,中国必须走“寓强于富”、“先富后强”的道路。

这样,光绪初年渐渐兴起了“重商富民”思潮,提倡和大力发展工矿、贸易、交通、电讯、金融等实业。

近现代史纲要:浅谈近代留学生对中国的影响

近现代史纲要:浅谈近代留学生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业题目:姓名:班级:学号:分数: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浅谈近代留学生对中国的影响【摘要】:留学是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古代日本、朝鲜、琉球留学生负笈中国,还是近代中国留学生西赴欧美,东渡扶桑,均是中外教育交流史上的大事。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发端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兴盛于甲午战争至抗日战争之间,与整个中国近代史相始终,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影响深远。

【关键词】:近代教育、留学生、归国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

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重大时刻。

有志之士都在思索如何救国,抵抗外敌。

教育作为振兴民族的大业,如何改革教育,成为无数人考虑的问题。

中国的八股取士已经不能满足江山社稷的需要,而短时间内又不可能创造出来一种新的方法,所以向那些发达国家派遣留学生是眼下最明智的选择。

“师夷长技以制夷”渐渐付诸行动。

当然一项活动的开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付诸实践才是王道。

在留学生的问题上,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对中国近代留学生派遣做出了重大贡献。

由于中国长期封关锁国,风气未开,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仍以考科举、入仕途为唯一正途,对于进洋校、学西学都嗤之以鼻;且不少人认为美国是极荒凉野蛮的地方,视出国留学为畏途。

但是有着“中国留学生之父”之称的容闳,排除万难,为近代留学生教育,甚至是近代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批30人在上海招考时,未满定额,容闳不得已亲赴香港,在英政府所设的学校中,遴选数人,才得以补足。

1872年8月11日,经过学习准备的30名留美学生,由监督陈兰彬率领,从上海启航出洋。

在此后3年中,清政府又先后遣送了90名幼童赴美留学。

此即为清末幼童留美,也是中国首次有组织的留学活动的由来。

但是,天佑不测风云,幼童留美后,分散寄居于美国家庭中,入小学念书,并逐级升学。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摘要】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从近代中国留学的起步阶段到发展趋势,从留学生的选择因素到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深入探讨了近代中国留学的政治动力。

通过分析留学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揭示了留学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其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结论部分分析了留学对中国现代化的深远影响,探讨了未来中国留学的发展方向以及中国留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通过对中国近代留学的发展历程及动力的全面探究,旨在深入剖析留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中国留学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动力、背景、现代化、推动作用、起步阶段、发展趋势、选择因素、社会经济影响、政治动力、现代化深远影响、发展方向、挑战、机遇。

1. 引言1.1 近代中国留学的背景近代中国留学的背景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当时中国正处于晚清时期,面临着列强侵略和国家危机的严重挑战。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接连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开始意识到必须借鉴西方的先进知识和技术来实现现代化进程,因此出现了近代中国留学的需求。

早期留学生主要赴日本学习近代科学技术以及西方文明,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随后,中国的留学生群体逐渐扩大,他们纷纷前往欧美等国家深造,接受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教育培训。

这些留学生不仅为中国带回了最新的科技、思想和文化,也在国际上推动了中国的声誉和影响力。

近代中国留学的背景是中国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和挑战,为摆脱危机和借鉴西方文明而产生的历史必然。

1.2 留学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作用留学为中国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通过留学,中国的学生能够接触到世界各地先进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从而带回国内并应用到实践中。

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引进使得中国在各个领域都有了更广泛的视野和更深入的理解,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留学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近代中国留学生与中国政治变迁

近代中国留学生与中国政治变迁

阅读书目:《富强与梦想——现代化的追求与探索》汪受宽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政治·教育·社会》林家有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近代中国留学生与中国政治变迁——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留学活动为例马俊青公共管理学院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作为文化领域的一部分,深刻地反映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并会持久地影响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以近代以来中国留学生群体与中国政治的变动为例,论述中国留学教育是如何被政治影响的,又是如何在动荡的近代社会中影响政治的。

关键词:近代中国留学生政治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社会现状是这样的——落后的经济,腐败的政治,废弛的军事,沉闷的思想文化,封闭的对外政策。

近代以来,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中国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

清王朝统治者由“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和“中华乃天朝上国,其他皆为蛮夷”的闭关思想,逐渐开放,开始重视西方的存在。

从器物层面的“中体西用”,到制度层面的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在到后来的学习西方民主科学文化。

而要学习西方,其中的一个途径便是派遣留学生。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留学生是两支主要力量。

传教士通过在中国译书、办报纸和建立教会学校等活动,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但是从这个层面看,传教士传播西学目的是为了让中国基督教化,因而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中国留学生群体不仅将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引入中国,而且以西学为武器富国强兵,救亡图存,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贡献了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一、容闳与近代留学活动容闳(1828-1912年),我国第一个留美大学毕业生,近代留学活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容闳本人自小早洋学堂读书,校长布朗回国时他抓住机会跟随布朗来到美国,又坚持入读耶鲁大学。

面对中美实力悬殊对比,容闳的爱国之心驱使他回到中国,他希望帮助中国青年赴美接受教育,学习技术本领,再回国建设祖国,“汲西方文明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留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影响-新闻学中国近代留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影响苏月【摘要】近代中国风云变幻、政局动荡、社会变迁剧烈。

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统治阶层决定向发达国家派遣留学生,学习各国的先进文化和知识。

留学生归国之后,在祖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思想、科学技术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中国近代新闻事业也在当时的复杂环境中逐渐发展起来,而留学生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着巨大影响。

关键词留学生新闻事业中国近代中国近代史指的是由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段时期。

在这一百多年间,中国屡遭外敌侵略和殖民者的剥削,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经历了军阀混战、日寇肆虐、国共对战等风云变幻的时期。

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统治阶层决定向发达国家派遣留学生,学习各国的先进文化和知识。

1872 年,清王朝派遣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就读,拉开了近代中国青少年赴国外学习的帷幕。

自此之后,一批批有志青年远赴海外,寻求真理、试图找出救国良方。

中国早期新闻事业的发展史上,也留下了这些留学生们浓墨重彩的华章。

一、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变迁从清王朝晚期开始,近代史上的中国青少年奔赴海外就学的大潮虽然时起时落但是并未间断,留学国家主要有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苏联等。

中国留学教育一直在国内及国际形势的变幻中发展变化着。

1、清朝末期的中国留学教育清末留学教育中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的有两次,分别是1872 年官派幼童留美以及1877-1894 年间清廷派遣学生留学英、法、德三国。

此时期的留美教育开创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新纪元,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留美幼童接受系统正规的美式教育,学习天文、生物、数学、化学、机械等基础性很强的科目;留欧学生主要学习驾驶、制造、炼钢等工业军事方面知识,所有学习的科目都与新政府创办新式海军的目的息息相关①。

2、民国时期的中国留学教育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统治终结。

民国时期的留学教育依旧备受重视,留美教育依旧火爆,留日教育也有着广阔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留美学生与留日学生的专业学习内容出现了一定差异,留美学生重视“实业救国”,选择的专业多在科技领域;留日学生重视对先进思想文化制度的探索,选择的专业主要集中在法政、师范、军事三方面,其中又以法政专业为最②。

民国时期也出现了一些留欧学生。

一战之后德国与中国签订了新的平等双边协定,同时国内马克贬值物价低廉,吸引不少青年赴德留学。

德国留学教育特点体现为学科专业集中,偏重实科与军事教育③。

五四运动之后,一大批学生在“工读主义”思潮推动下留法勤工俭学。

尽管这一留学运动持续时间短,学生所学知识普通,但是它在客观上导致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接触并开始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周恩来、蔡和森、向警予、王若飞、陈毅、赵世炎、邓小平等,就是其中的代表④。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思想迅速传播到中国大地上。

为了追求革命真理以及响应孙中山“以俄为师”的号召,国共合作时期政府派遣大量学生留学苏联,部分在法国难以为继的青年也转而留学该国,这些学生所学课程以人文和社会科学为主⑤。

中国近代留学生归国后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在国家的政治领域、军事领域、经济领域、教育领域、思想领域、科学技术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部分留学生甚至直接影响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二、知名的留学归国新闻人以及他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近代中国政局动荡、社会急剧变化、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我国新闻事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曲折前行。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有留学背景的优秀新闻人,他们以笔为刀,不断与强权作斗争,甚至牺牲了自己的性命。

这一时期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变革主要发生在报刊领域。

国内最初出现的近代报刊是由在华外人创办的,他们客观上将西方的新闻观念、报刊内容版式、印刷技术等引入中国,为国人办报提供了借鉴。

国人办报兴起后,知名新闻人中有不少具有国外留学的教育背景。

留美学生归国后多在军事、工业、教育、科技等领域发展,但是他们中有不少人投入了国内的新闻事业。

黄宪昭是第一位就读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中国学生,归国后任《广州时报》主笔,热衷于新闻教育,曾在香港建立当地首所新闻学校,1929 年之后北上燕京大学执教新闻学课程。

徐宝璜曾在密歇根大学攻读经济学和新闻学,归国后成为中国著名的新闻学者、新闻教育家。

胡适曾就读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他在担任《新青年》编辑时多次撰文抨击封建主义,倡导文学改良运动和白话文使用,是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

和留美学生相比,留日学生的革命性更高,民族主义情绪强烈。

学生们在日本留学时就热衷于创办报刊,试图寻找到救国救民的方案,回国后更是以报刊为阵地宣传革命思想,报馆甚至成为革命党人的联络地点及武器制造场所。

因此早期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有很多留日学生的身影。

黄远生曾在日本中央大学学习法律,投身新闻事业后赢得了“报界之奇才”的美誉,极其擅长通讯写作并提出了新闻记者应该具有的“四能”标准。

邵力子、林白水、刘少少、新记《大公报》的三驾马车——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都曾留学日本。

这些新闻人的新闻活动对于中国早期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笔者从新闻思想演变、报人地位变迁、新闻学研究及新闻教育发展进程等方面对此进行论述。

1、推动中国新闻思想的进步外人在华办报使得西方新闻思想传入中国,这是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直接渊源。

通过外人报刊,出版自由观念、天赋人权学说等新闻思想传入中国。

从洪仁轩、王韬、郑观应等早期国人提出“牖新知,开风气,通民隐,达民情”的新闻思想开始,历经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近代中国的新闻思想始终以“爱国救国”为主线,在国内国际形势变幻和社会发展进步中不断修正并丰富着自身内容⑥。

留学新闻人在国内已有新闻思想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报纸对革命思想的宣传作用,促进新闻思想系统化,提倡重视新闻职业道德,并发表论述新闻思想的相关著述,并立足实际对报刊功能进行探索。

当然,留学生并不总代表正确的一方,部分留苏新闻人在延安办报时就犯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错误,这正是因为他们的新闻思想过于片面和武断。

2、促进报人社会地位的提高近代报刊刚刚出现时并不被社会主流所接纳,在报界工作是文人们走投无路后的无奈选择。

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深重,中国临近生死关头,报刊逐渐成为知识分子宣传救国思想、探讨强国路径的阵地,广大留学归国的学生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功能,用报刊积极宣传革命理念以及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先进思想,号召建立抗日救国统一战线,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报人渐渐从受人鄙视的末流文人演变成心系天下、救国图强的革命者,报人的作用从报道真假难辨的异闻演变成以笔为刀的爱国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相应提高。

3、在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在学术研究及教育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中留学新闻人所做出的贡献不容忽视。

1918 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它是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也标志着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⑦。

研究会所聘请的两名讲师之一就是有留美经历的徐宝璜先生,他将这一时期的讲义集合编写成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新闻学》。

曾经留学日本的任白涛于1920 年出版作品《应用新闻学》,在杭州创立中国新闻学社,1937 年写就《综合新闻学》一书,是中国早期著名新闻学家。

中国新闻学蓬勃发展的时期,新闻教育领域自然也少不了发光发热的留学人士。

徐宝璜在1923 年出任北京平民大学的报学系系主任;密苏里新闻学院的留学生汪英宾于1925 年出任上海南方大学的报学系系主任;曾经留学日本的陈望道于1929 年出任上海复旦大学的新闻系系主任。

不难看出,中国近代留学生有力地推动了国内新闻教育的发展。

这一时期,国内新闻教育已经开始重视学生道德的培养和学理性研究,重视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办学方式灵活多样⑧。

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不止体现在以上几个方面。

近代中国出现了国人自办的通讯社及广播电台,二者需要物理、化学、机械等领域的技术支持,在发展方面同样离不开留学归国人士的知识力量。

结语近代中国的新闻事业在坎坷中曲折前行,政坛的黑暗、时局的动荡、战乱的威胁、新闻审查制度的严苛都给当时的新闻人施加了重重压力。

尽管如此,绝大部分新闻人依然不畏危险,在艰难环境中坚定从事新闻活动,他们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仰。

近代留学新闻人作为社会上的高级知识分子阶层,为祖国的新闻事业积极奉献自己的精力与热血,他们专心于新闻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竭力提高新闻事业的社会影响和新闻人的社会地位,在思想和实业方面都深深影响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①朱智斌、容乐,《清末早期留美与留欧教育比较及其当代启示》[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2(3):345-348②李宁,《同途殊归——近代留美留日学生政治态度迥异原因分析》[J]《. 新西部》,2007(24):175③张亚群、肖娟群,《20 世纪20-30年代中国留德教育述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5):1-5④孙石月,《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特点》[J]《. 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4)⑤魏善玲,《民国前期出国留学生的结构分析(1912-1927)》[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1):141-150⑥陈博晓,《中国近代新闻伦理思想探析》[D]. 吉林大学,2007⑦刘丽娟、白生良,《民国早期新闻学教育形成探析》[J].《东南传播》,2011(7):109-111⑧徐培汀,《中国早期的新闻教育》[J]《. 新闻大学》,1981(1)(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责编:姚少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