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课外补充)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四讲 国人办报活动的初步实践 与海外华文报刊的出现

林则徐
第四讲 国人办报活动的初步实践 与海外华文报刊的出现
第一节 国人办报呼声的出现
一、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办报理念的 萌生 (2)洪仁玕与《资政新篇》
1859年,太平天国后期将领洪仁 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 《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 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 度评价了报纸(“新闻篇”) 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 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 “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等 新闻主张。
《广报》:1886年6月24日创刊,日刊,邝其照为创办人,1891年 被下令封禁后迁至沙面租界,由英商必文出面,并改名为《中西 日报》,后又迁回广州城内,1900年冬,再次改名为《越峤纪 闻》,不久停刊。
第四讲 国人办报活动的初步实践 与海外华文报刊的出现
第二节 国人自办报刊的问世 二、香港《循环日报》及其主笔 王韬
(1)王韬与《循环日报》
王韬主办的《循环日报》,因在香港出版而成为早 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 《循环日报》 1874年2月4日创刊,近代第一份宣传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在业务上,首 创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王韬(1828—1897),初名利宾,后易名瀚,字懒 今,江苏甫里(今苏州甪直)人。
第一节 国人办报呼声的出现 第二节 国人自办报刊的问世
第三节 海外中文报刊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第四讲 国人办报活动的初步实践 与海外华文报刊的出现
第一节 国人办报呼声的出现
一、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办报理念的萌生
(1)林则徐和魏源
最早接受西方新闻思想的人是林则徐和魏 源。 1939年,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派人到 澳门搜集各种外文报刊,并组织翻译其 中有关鸦片贸易和其他方面的消息、言 论,以供参考。 “澳门新闻纸” “澳门月报” 魏源依据林则徐留下的资料和文献,整理 编著成《海国图志》。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的秦朝。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业也逐渐壮大起来。
以下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一些重要历史时期:
1.清朝(1644~1911):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正式开展报刊业。
最早的报纸是位于上海的《上海字林洋行大报》,该报刊于1872年。
2.民国时期(1912~1949):
1912年,清政府被推翻,中国进入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中
国的报刊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有很多著名的报纸和杂志在这一时期创立,如《民国日报》、《燕京日报》、《新民报》等。
3.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新闻事业开始
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并成立了一系列国营报纸和新闻机构,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4.改革开放以来(1978至今):
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新闻事业也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媒体形式不断丰富,电视、广
播、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事业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
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发展,既见证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也为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宣传和支持。
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

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逐步形成的。
在原始社会,人们的信息交流主要是口头传递,随着文字的出现,人们开始将重要事件记录下来,作为历史的见证。
但是,直到新闻成为一个职业之前,新闻的传递和宣传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少。
在欧洲,报纸是20世纪前半叶新闻业的主要形式。
20世纪后半期,电视和广播开始流行,并逐渐成为新闻的主要形式。
如今,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已经成为新闻业最重要的趋势之一。
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新闻业的面貌,使新闻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并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新闻业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变化密不可分。
新闻业在传递信息、宣传理念和塑造观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受到政府的管理和控制。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新闻业的监管体系和法规制度也不同。
总的来说,新闻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民主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面临着发展与监管的平衡难题。
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兴媒体的出现,新闻业将不断创新和发展,为社会信息传递和公众意见表达提供更加多元化和全面化的服务。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3.2.2 新闻事业产生的成熟时期
取代手抄新闻和新闻书的是周报和日报。
1609年,在德国出版了《观察》、《报道与新闻报》 等周刊,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定期出版的印刷 周报。 1660年,以周刊形式在德国出版的《莱比锡新闻》, 三年后由周刊改为日报,这是新闻史学家普遍公认 的世界上最早的日报。
3.2.3 早期的资本主义报业
早期的资本主义报纸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产生的,因此,这一时期的报纸刊登的内容大量是 经济新闻以及与商业活动有关的政治、军事新闻。 随着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斗争的日趋激烈,资产阶级 内部斗争的发展,资产阶级越来越自觉地运用报纸作 为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武器。出现了“政党报纸”。 进入“政党报纸”时代——被资产阶级史学家称为 “报刊史上的黑暗时代。”
3.2.5 中国的近代报刊
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马来半岛——马 来西亚)出版了《察世俗每月统记考》,这是第一份用中文出 版的近代报纸,运到广州发行。 1833年,英国传教士郭士立在中国境内第一个用中文出版了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内容以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 知识为主。 中国人自己创办近代报刊,是同资产阶级的改良活动和民主运 动联系的,如1874年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宣传西方民主 政治,鼓吹变法自强。 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的机关报是1899年出版的《中国日报》。
3.4.2 物质生产和科学文化技术进步所能 提供的物质手段,是制约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 的又一个基本条件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既取决于社会对新闻的需要, 又取决于社会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社会需要和社 会物质生产发展水平所能提供的物质手段,使新闻 事业产生和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前者决定着新闻 事业的性质和报道内容,后者决定着新闻事业的形 式,两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第一阶段: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815—1872前后)1、鸦片战争前报刊名性质时间创办人(主编)创办地主要内容评价及相关情况《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文宗教报纸1815 (英)米怜、梁发马六甲1、阐发基督教教义;2、传输知识、砥砺道德。
1、尊重读者心理,将基督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结合;2、文体丰富多样。
《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同上1823 (英)麦都思巴达维亚《依泾杂说》同上1828 澳门《天下新闻》同上1828 (英)纪德马六甲《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同上1833 (普)郭士立广州1、内容仍主要有宗教、道德、科学三部分,但宗教内容已退居其次,取而代之的是明显贯穿西方文化先进、中国文化落后的宣传;2、重视言论,每期必有,回答外国人在华遇到的各种问题;3、设有新闻专栏,以国际新闻为主;4、第一次摘录《京报》,刊登行情物价;5、创造“编者按”形式;6、最早刊登社会新闻。
1、传教已不是主要目的,主要是要消除中国人盲目自大、敌视外人的心理。
2、逐渐脱离宗教报刊的性质,成为位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摇旗呐喊的舆论工具。
3、内容和形式已具备近代报刊的特征。
《各国消息》同上1838 (英)麦都思《蜜蜂华报》外文(葡)报纸1822 澳门我国第一份外文报纸《广州纪录报》外文(英)报纸1827 (英)马地臣广州全面介绍中国商业和其他方面的消息,为殖民者服务。
当时广州外文报纸中影响最大的。
《中国丛报》同上1832 (美)裨治文广州全面介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等各方面的情况。
这一批在华外文报刊中内容最丰富、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鲜明地鼓动列强侵华。
《广州周报》同上1835 中国第一章出版号外的报纸2、鸦片战争后报刊名性质时间创办人(主创办地主要内容评价《字林西报》外文(英)报纸1850 (英)字林洋行(奚安门)上海1、重视言论,就中外关系、中国政府和其它社会时政1、商业性质,但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笔记和课后解答

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笔记和课后解答一、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1.1 起源中国的新闻事业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纸质媒体,如《京报》和《深报》,这些报纸的创办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步。
此后,新闻事业逐渐发展起来,但在一段时间内受到政府的控制和限制。
1.2 发展在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新闻事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
最显著的一次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新闻传媒立即被国家掌控,成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
1.3 当代新闻事业的现状中国新闻事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中国建立了众多的新闻机构,包括报纸、电视台、广播等。
中国的新闻事业也逐渐实现了市场化,并为全球提供了大量新闻内容。
二、中国新闻事业的主要特点2.1 政府控制中国的新闻事业受到政府的控制和管理。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机构逐渐市场化,但政府仍对内容和报道进行严格的审查和限制。
2.2 媒体与娱乐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中国的新闻媒体开始追求商业化和娱乐化。
许多新闻节目和报纸更注重娱乐性,迎合公众的需求。
2.3 社交媒体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的社交媒体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微博和微信等平台使个人用户能够快速获取和传播新闻信息,对新闻传媒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中国新闻事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3.1 挑战中国的新闻事业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言论自由受到了限制,新闻媒体的报道受到政府的审查。
其次,网络虚假信息泛滥,给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带来困扰。
此外,新闻媒体面临着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平衡问题。
3.2 机遇尽管面临挑战,中国的新闻事业也存在一些机遇。
首先,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方式。
其次,中国的媒体市场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中国经济的崛起也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课后解答1.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是如何的?中国的新闻事业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纸质媒体,如《京报》和《深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1.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
3. 分析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2 教学内容1. 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
3. 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4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的理解。
2. 小组报告: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2.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
2. 掌握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 分析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意义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
2.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意义和影响。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文献研究法:学生研究相关古代文献,了解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具体情况。
2.4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的理解。
2. 小组报告:学生对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三章: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3.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和特点。
3. 分析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和意义。
3.2 教学内容1.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2.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和特点。
3.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和意义。
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一、唐代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
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新闻传播工具,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以及军政单位派驻首都的进奏官向地方传发,因而带有官方的性质,属于古代官报的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
二、开元杂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唐代开元年间在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三、邸报特点: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定期发行;“邸报”名称第一次出现。
内容:皇帝的诏旨、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奏章;军事情报;刑罚。
和唐代的进奏院状比较起来,宋代的进奏院状有了很大的发展,具有更多的报纸的特征,更接近于近代的官报:1、他已经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一式多份的发往诸路州郡,向地方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的官报。
2、他已经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
3、他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
4、它是定期连续发行的。
四、定本制度定本制度起始于宋朝真宗咸平二年。
定本即经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对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重臣的意图。
五、小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最早出现于北宋末年,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
特点是:1、刊载新闻和时事政治性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无固定报头、名称;2、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3、发行人广泛;4、内容复杂;5、既有手写也有印刷;6、读者广泛。
六、《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1815年8月5日,由英国人米怜在马六甲正式创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唐代报状有以下特点
(1)是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传发的,其 读者主要是地方的藩镇和诸道长官。 (2)在行文上保留有某种官方文书的痕迹,但不同于一 般的官文书,它所提供的官方消息,往往早于正式的官 文书。 (3)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有 的和收阅者有直接关系,有的并无直接关系。
二、古代报纸的出现与发展
唐代的官报 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三、《京报》——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
清代的《京报》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一、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1、口语传播在中国已有万年历史。 证据: 青海民和县阳山新石器后期的考古发现:陶制喇叭。 舜(前2255年即位)设“纳言”——即所谓“喉舌 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 2、文字传播 (1)用文字向群众传播新闻始于秦代;秦代向全国发 布新闻的媒介是皇帝诏书。 “四十字诏书”: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 皇帝。乃诏承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 皆明一之。”
它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 统一编发给诸路州郡,向地方官员们传报朝廷信息 的中央一级官报。 其次,它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 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 事信息的重要载体。它的读者已仅限于少数藩镇长 官,而是逐步扩展到京朝官、地方各级行政官员和 广大的士大夫知识分子。 再次,它已经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2)汉代,由御史府向地方发布传播官方新闻的皇帝 诏书。 御史府将传播官方新闻的诏书通过邮驿发给郡,郡的 长官郡守按军政两大系统抄传给都尉府和县衙门, 再由他们各自逐级抄传到乡、亭。抄传的内容多为 摘要。如图: 御史府 郡守 县衙门(县令) 乡(游徼) 亭 都尉 县尉
*牒:文书。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二)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民间的“小报” 1、宋代对官方新闻发布权的控制 宋太宗太平兴国6年(981)整理进奏院,设立钤辖诸 道都进奏院(统称都进奏院),由门下省给事中负 责,统一管理。两年后合并之,改组为中央政府的 一个官署都进奏院,门下后省管辖,称进奏院。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3)秦汉以来的露布 露布,原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文书。秦汉时作为 一种新闻传播手段开始出现。 汉末军中将讨敌檄文和战后捷报抄写在丝绸上,悬 挂于高竿,由将士快马传送京城,沿途百姓可见, 形成舆论声势。是一种时效性强、影响大、具有极 大宣传鼓动作用的新闻信息传播形式。以后被南北 朝、隋唐沿用,历时千年。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抄报行:明代出现的一种专门的抄报行业。明代邸报 以手抄为主,各省提塘从六科抄来的邸报内容,各 州、府、衙门为了尽快获取信息则在京另雇抄报人 转抄若干份,由驿站按时传送。由于需要转抄的邸 报数量较多,京城有人专门以抄报为业,称“抄报 行”。他们不仅为地方官府抄报,也为京城官员服 务。 (4)明末出现报房京报——合法民营报纸。 16世纪中叶,明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翻印邸报稿 件,出现了个别小吏和商人向报房订阅邸报的现象, 人称“京报”。这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合法的非 官方报纸。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3、实物传播
烽火、旗帜、锣、鼓、符等,多用于军事信息传递。 如: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鸣金收兵 《孙膑兵法》:“夜则举鼓,昼则举旗”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二、古代报纸的出现与发展
(一)唐代的新兴传媒:朝报、进奏院状
“新闻”一词出现于唐代,中国的报纸也出现在唐 代。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小报”盛行的原因和意义 小报是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行的新闻传播媒介,最 早出现于北宋末年,盛行于南宋。邸报的商品化, 是小报得以产生的内在原因。 小报提供了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 新闻,满足了人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 的需求,成为邸报的重要补充。
中国近代报刊史始于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 两个发展阶段:1815年到鸦片战争前;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 19世纪末。 两种报纸内容性质:传教士创办的宗教报刊,外商创办的商 业报刊。 两种文字或读者类型:中文报刊和外文报刊。 出版地:鸦片战争前集中在马来半岛、香港、澳门、广州; 鸦片战争后逐渐向通商口岸扩张,先后形成了广州和上海两 个报刊中心。 数量比例:1815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华创办中外文报刊达 200种,占当时全国报刊总数的80%以上,形成了垄断之势。 意义:在华外报的出现与发展与外国资本主义对华军事、文 化侵略密切相关,是列强侵华的产物。但客观上也起到沟通 中西文化交流、引导西方近代报刊制度、办报思想及方式进 入中国的作用。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2、京报的内容 与邸报无大差别。也有自行采写的新闻,其中少量是社 会新闻。 3、京报的形式、特点及意义 固定的刊期和报名。日刊或两日刊;每期一册,少则 五六页,多则十余页;长约6寸,宽约3寸;黄色封面 上印红色“京报”二字,下面印有报房字号。 具有大众传播工具性质。传播行为组织化、信息共享 公开化、传播对象大众化、传播信息目的商业化。 京报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最完备的形式。
中国新闻史
第一章 中国新闻事业的 诞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章 中国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 第三节 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的迅速发展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内容概要
一、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口头传播:万年以前 文字传播:商周、秦、汉 实物传播:周、春秋时期的烽火、鼓、符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进奏院状
进奏院及进奏官:进奏院是唐代各地方当局(道) 的驻京办事处,其负责人进奏官由地方当局长官任 命,职责是接待地方来京官员,承转公文,搜集情 报。
进奏院状:是唐代地方驻京机构进奏院的进奏官归 纳、搜集的呈给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节度使阅读的半 官方情报。内容主要包含中央政府公开发布的官方 新闻,如官员迁除、皇帝谕旨、军事捷报、皇室动 态等,还有进奏院自行采集的新闻信息,甚至有向 地方长官通报的绝密信息。
“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初唐孙处玄) “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李咸用)
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封建官报。 唐代的官报有两种形式:“朝报”和“进奏院状”。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朝报,是唐代朝廷分条发布的朝政简报,内容主要 报道皇帝和百官动态,朝廷政务。 开元杂报,开元年间首都长安宫门外,朝廷每日条 布皇帝起居和百官动态的朝政公报。当时有人将这 种简明的朝政公报抄寄外地,扩大了传播范围。晚 唐人孙樵将这些抄件称为“开元杂报”,实际就是 朝报。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2、宋代官办的“邸报”
(1)邸报 宋代进奏院进奏官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 向全国各州及同级官员抄送的文告手抄件就是“邸 报” 。邸报的基本内容为朝政简报(朝报)、明发 上谕及大臣奏章。“邸报”具有更多的报纸特征和 封建官报色彩。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2)邸报的特点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5、京报之衰落 乾隆中期至同治初,民办报房从提塘报房分离,民办 《京报》稳定发展,此后衰落。原因: 1)官方控制过严,内容照录科钞,少有自行采写新闻, 更无评论。新闻面窄量小,时效性差。 2)近代化新式报纸出现。
中国近代报刊的开始与初步发展概述
(3)“小报”的发行人包括进奏官、使臣、在省寺监 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 工作的“书肆之家”。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4)它的信息比较灵通,新闻的时效性较强;所发表 的大多是中枢部门还没有公开的“朝廷机事”。
(5)“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6)“小报”的读者范围很广。有京官,也有地方官 员和一般的士大夫知识分子。皇室成员和社会上关 心朝廷政事的人,也有不少是“小报”的热心读者。
管理驿传事务的官员称达鲁花赤,各路府州县都有, 只任命蒙古人担任。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2、明代的邸报
(1)发行方式:明代邸报的发布和传抄主要通过通政 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实现。
(2)内容:明邸报抄报制度宽松,内容十分丰富。皇 帝谕旨、宫廷消息、官员动态、臣僚奏章、军事活动, 包括农事、灾象、社会新闻均可收录。
京 报Βιβλιοθήκη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4、京报的发行及社会作用 发行范围广。北京,地方各省都有发售。 发行公开。北京及各省官僚、士绅、商人、小市民 等均可公开订阅。 社会作用:官绅可从中了解朝廷政事;商贾拿它装 点门面;西方列强藉此制定侵华政策。
惟恐人疑不识丁, 日来送报壮门庭。 月间只费钱三百, 时请亲朋念我听。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3)邸报的管理——定本制度
“定本”制度,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 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 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 样本进行发报。定本制度从公元999年(宋真宗咸平 二年)开始执行,一直实施到南宋末,其间几度废 止和启用。“定本制度”是中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