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总结第一阶段: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815—1872前后)对这一时期外人办报的分析和评价:(1)从实质上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一些外报中关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独立自强,而是通过宣扬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高傲自大、敌视外人的心理。

(2)客观上起到了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3)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方面:1)报刊观念方面,外报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报刊观念引入中国。

2)报刊内容与版式方面,已形成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刊格局。

3)传播机构方面,近代报馆、通讯社在华出现。

4)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等引入中国。

(4)外人办报活动,“不自觉地”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借鉴。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活动(1870—1898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1)他们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不讳言报刊的资产阶级党派性。

(2)他们对报刊的功能合作拥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3)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

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2)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形成“政治家办报”的传统。

(3)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

梁启超对“时务文体”特点的概括: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2)务为平易畅达,使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条例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前后的报业(1898—1910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孙中山、陈少白、戢翼翚、章士钊、章太炎、于右任、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刘少少、徐凌霄、胡政之。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2版)配套模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2版)配套模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2版)配套模拟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癸丑报灾”2.“苏报案”3.“拒检运动”4.“红中社”5.邹韬奋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简述王韬的办报主张与思想。

2.简述我国新闻业务在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中的发展。

3.民国初年,《申报》在企业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1.试论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与特点。

2.论述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3.试论延安整风期间《解放日报》的改版及其对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意义。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癸丑报灾”答:“癸丑报灾”是指袁世凯对民初报业的大肆迫害与摧残的事件。

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政府借军事胜利之淫威,把国民党诬指为“乱党”,大规模地摧残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

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被扣上“乱党报纸”的罪名而遭查封,一些本来拥袁的报纸也被殃及。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较之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300多家,北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只剩下20余家,史称“癸丑报灾”。

2.“苏报案”答:“苏报案”是中国新闻史上有名的报案。

《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1899年后被当时在政治上倾向改良派的革职官员陈范所接办。

1903年5月,章士钊出任《苏报》主笔。

6月,《苏报》刊文介绍邹容撰写的《革命军》,发表章士钊署名“爱读革命军者”的论说《读(革命军)》和章太炎所作《革命军序》,公开倡言革命。

同时,《苏报》还在“新书介绍”栏介绍章太炎撰写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以《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为题摘登了其中部分文字,不仅痛斥康有为“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主张,还以轻蔑的口吻直呼光绪帝为“载活小丑”。

这一切,当然为清政府所不能容忍。

6月30日,清政府由上海租界工部局发出拘票,对陈范、章太炎、邹容等7人实行拘捕,章太炎等被捕,邹容闻讯后自动投案。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五六章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五六章

第四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一、自由新闻体制的建立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武汉革命党人立即在其控制区,按言论出版自由理念,创建自由新闻体制。

11月9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颁布《鄂州约法》规定:“人民自由言论著作刊行并集会结社”,只有在“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公安之必要,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以法律限制之。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鉴于《大清报律》废除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由此制定《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基本内容是:①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③“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1912年3月11日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则将“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写入国家根本大法。

二、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刊的蜂起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武昌起义后半年,全国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多家。

1912年2月至10月的8个月期间,在北京注册的新报纸就有89家之多。

1912年至1918年间,中国新创立的通讯社甚至还超过了二十家!而这些新创立的报刊中,其绝大部分为党报性质。

政权机构机关报:四川都督府《都督府政报》、云南都督府《云南政治公报》政党机关报:国民党《湖南民报》、共和党《群报》民国新贵资产阶级政客为自己鼓吹:尹昌衡成都《西方报》、谭延闿武汉《国民日报》知识分子:章士钊上海《独立周报》黄晦闻广州《天民日报》争取妇女参政商业报纸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我国新闻界出现短暂的繁荣,有人称它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同盟会——国民党系统报刊:北京的《亚东新报》《中央新闻》;上海有《民立报》、《天铎报》、《大陆报》、《太平洋报》《民国西报》、《中华民报》《国民新闻》等;天津《民意报》、《国风报》等。

共和党——进步党系统报刊:上海《时事新报》、《大共和日报》北京《国民公报》天津《庸言》小政党、政治团体报刊自由党上海《民权报》戴季陶、何海铭主编“以暴易暴,惨无人道,欲真共和,重在改造”“报馆不封门,不是好报馆;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横三民”民国成立后,“政党政治”风起云涌,短时间内全国出现大小政党达惊人的300多个!为宣扬各自政治主张,他们纷纷创立新报刊。

10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10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2、反“客里空”运 动
• 以反对弄虚作假的新闻作风为内容的 新闻改革运动。
背景:新闻宣传中的右倾表现
• 1947年4月 • 过分渲染地主‚拥护土改‛、自动‚献 地‛,之后马上变成‚劳动人民‛,受到 政府‚赞扬‛、群众‚感激‛等; • 失实报道为数不少,出现了一些凭空制造 的‚英雄‛和‚模范‛。
引子:
意义:P194
3、反“左”倾宣传:
• “左”倾的主要表现:P195
• 1948年2月11日,毛泽东《纠正土地改革 宣传中的“左”倾错误》的指示。
4、两条战线斗争的意义
• 必须强调实事求是,才能避免“客里空”, 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三、新闻工作经验的理论总结
(一)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2、南京《新民报》
• 46年10月复刊 • 上海版《新民晚报》: 历史最悠久的晚报
3、重庆《民主报》
• 1946年2月,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 • 在与国民党的斗争中、民主运动中,与 《新华日报》紧密配合、互相支持。
(二)鼓吹“第三条道路”报刊的破 产
1、发展过程
• 47年底前代表:《客观》和 《观察》 “大体上代表着一般自由主 义思想分子” “就统治精神上说,共产党 和法西斯党本无任何区别” • 48年情况开始复杂
2、关于报纸的风格问题:
• ‚我们必须坚持真理,而真理必须旗帜鲜 明。我们共产党人从来认为隐瞒自己的观 点是可耻的。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 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 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 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3、关于报纸工作人员的学习问题
• “要向群众学习” • “报社的同志应当轮流出去参加一个时期的 群众工作” • “慢慢地使自己的实际知识丰富起来,使自 己成为有经验的人”。

中国事业新闻发展史

中国事业新闻发展史

一、名词解释1、《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

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

2、“苏报案”: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

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

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

4、萍踪寄语:是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所著的散文选集。

5、时务文体:甲午战后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称时务文体。

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为后来的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6、《国闻报》:是维新派在华北的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

7、《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宗旨是:“变法自强”,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8、《每周评论》:是这个新的报刊宣传阵线中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积极配合《新青年》,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每周评论》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仁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创办的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

9、《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创办地点广州,1834年发表《新闻之略论》一文,是在中国国内发表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10、大清报律:1908年1月16日,清朝商部、民政部、法部等参考日本的新闻纸法拟定了《大清报律》草案报清廷审批。

11、“洋旗报”:是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可以不接受日伪军的新闻检查,因而在1938年之后出现了大办“洋旗报”的热潮。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的秦朝。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业也逐渐壮大起来。

以下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一些重要历史时期:
1.清朝(1644~1911):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正式开展报刊业。

最早的报纸是位于上海的《上海字林洋行大报》,该报刊于1872年。

2.民国时期(1912~1949):
1912年,清政府被推翻,中国进入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中
国的报刊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有很多著名的报纸和杂志在这一时期创立,如《民国日报》、《燕京日报》、《新民报》等。

3.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新闻事业开始
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并成立了一系列国营报纸和新闻机构,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4.改革开放以来(1978至今):
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新闻事业也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媒体形式不断丰富,电视、广
播、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事业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

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发展,既见证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也为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宣传和支持。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圣才出品】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九章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9.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1)1927年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后,立即实行以统制为本的新闻政策,并利用政权的力量、通过法律手段,很快就建设起一个以统制为本的新闻法律制度,简称新闻统制制度。

(2)1928年国民党政府建立不久即发布开放“言禁”的通电。

同时又提出“以党治报”的方针,要求国统区所有新闻事业都必须接受国民党的思想指导和行政管理。

据此,国民党及其所谓国民政府制定与颁行了一大批实行新闻统制的法律、法令,建立新闻统制制度。

(3)“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

为了对付日益发展的进步新闻宣传活动,国民党统治集团大量汲取了德、意等国家的法西斯主义的新闻思想与经验,以进一步严密控制新闻界。

①效法法西斯主义的“国家至上”的原则,利用民族危机,大肆鼓吹和提倡“国民”“国家”“民族”等抽象观念,进行所谓的“民族主义的新闻建设”,凡是反对国民党的新闻宣传,一律以危害“国家”“民族”利益为由予以取缔与镇压。

②加强新闻界自身的控制力量,利用新闻的力量来实行所谓的“科学的新闻统制”,即按照法西斯主义的原则改造新闻事业,将国民党的新闻事业和非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统筹规划、统一管制。

据此,国民党政府自1932年起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新闻检查的法令,将出版后审查制度改为出版前检查制度,史称新闻检查制度。

(4)国民党统治建立之时,正是中国广播事业进入蓬勃发展之日。

广播法规的制定与颁行,也是国民党当局在这一时期新闻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28年7月,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公布《无线电台管理条例》,并设立无线电管理处,管辖中国境内和国际间包括广播电台在内的全部无线电事业。

相关的职能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令对广播电台的经营做出规定。

2.抗战爆发后新闻统制制度的日趋强化战时新闻检查法令的大量颁布和战时新闻检查制度的日趋完备,是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新闻统制立法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七章大革命与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七章大革命与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工农兵联合起来》
工农兵联合起来! 向前进,万众一心! 工农兵联合起来! 向前进,消灭敌人! 我们勇敢,我们奋斗, 我们团结,我们前进, 杀向那帝国主义反动派的大本营, 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工农兵! [注:在日本学堂乐歌《学生宿舍的旧吊桶》的 曲调上重新填词而成 ]
政治上: 国共第一次合作
(国民党一大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
这个《劳动周刊》是中国劳动组合书 记部的机关报,换言之,就是中国全体 劳动者言论机关。我们这个周刊是不比 得有产阶级的报纸,有产阶级的报纸, 是只记得金钱,哪里记得什么公道正义 呢!我们的周刊不是营业的性质,是专 门本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宗旨为劳 动者说话,并鼓吹劳动组合主义。
《劳动周刊》发刊词
萧楚女的“蜡烛人生观”
我们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生命 中,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 给人以温暖。 人永远是要学习的。死的时候,才是 毕业的时候。
三、工人报刊
《劳动周刊》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的机关报 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 国性的工人报纸。 “教育训练劳工们的 一个最好的机关报”
《劳动周刊》发刊词
瞿秋白走上讲台,开始了报告:
“宣传关键是一个‘要’字,鲁智深三拳 打死镇关西,拳拳打在要害上。”
(报告共计26个字,比主持人介绍词还 少22个字)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 同怀视之。” ——鲁

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刊物
1921年1月15日 四川成都团组织创办 《先驱》半月刊;1922年5月成为团中 央的第一个机关报。
向蔡同盟
红色伴侣蔡和森(1895-1931) 与向警予(1895-1928):
革命夫妻有几人, 当时蔡向各成仁。 和森流血警予死, 浩气巍然并世尊 。 ——柳亚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并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 c、创造了报刊新文体,影响一代文风(“时务文体”、“新民文体”) 6、除政论性报刊外,还出现了大批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性报刊等
新闻法制建设(初步) 1、 维新中,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 谕(1898)为主要方式;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承认近 代报刊的合法地位,官绅士民得到了办报自由权利。 2、 1898年,夏秋,维新运动失败,再次言禁、报禁 3、 1901年,新政,新闻法制建设重新起步,有限度地开放言禁、报 禁,给于人民以创办报刊的自由权利 4、 特别是《大清报律》等一批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律、法令的 出台,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初步建成。
红中社 即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诞生于江西瑞金。该社第一个向
外发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的新闻以及有关文告、宣言 等。红中社编辑出版过《红色中华》报。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后,红中 社随军转移,停止新闻广播及对外发稿,仅抄收国内外新闻电讯以供中 央领导同志参考。1935年11,随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红 中社”的新闻电讯广播业务也重新恢复
民报 1、1905年11月26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大型时事型政论月刊 2、以“三民主义”作为办报宗旨,以“清除保皇派的思想影响,扫除革命 发展障碍”为历史使命 3、与《新民丛报》展开论战 4、标志中国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报刊进入大发展的新阶段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1、 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统治 2、 要不要地国有,平均地权 4、 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之祸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1、1901年“报禁”、“言禁”开放后,中国民族报业复苏并蓬勃发展; 2、政治性报刊的大量出版,是当时民族报业发展的主流; 3、清末出现的官报,也是政治性报刊的一个组成部分,清政府正式设 立官报局、官报的发展进入制度化阶段; 4、商业性报刊、文教性报刊等其他类型的报刊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国人自办的商业性报刊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1937年1月,改组为新华通讯社。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1、1895~1898兴起 2、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结束了外报在中国报业市场与新闻舆论阵 地的垄断,使国人自办报刊及其宣传报道活动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主要 力量。 3、主流:维新派的政论性报刊(发挥了积极领先作用) 4、例如:《知新报》(澳门,华南);《国闻报》(天津,华北); 《湘学新报》、《湘报》(华中) 5、贡献:a、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报禁;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1、 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 2、 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 3、 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 4、 报纸应反映民意,影响舆论和指导舆论,因而特别重视争论
新文化运动中报刊业务的重大改进 1、 自由讨论的风气出现与政论传统的复苏: 思想交锋,百家争鸣,多种政论文体发展,杂文的兴起 2、 以白话文为核心的新文风的形式 3、 副刊的改革与报纸版面排版的改进 运用副刊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甚至传播社会主义新思潮,文化娱乐 型、知识性,介绍新文学 版面排版,头版头条是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
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 1、1911年11年9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颁布《鄂州约法》,按眼论出 版自由的理念,创建自由新闻体制 2、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其他法律将言论出版自由的 原则载入根本大法 3、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 4、意义:这一新闻体制与封建文化专制制度是完全对立的,对于强化 言论出版自由等资产阶级民主观念,促进中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 展,具有不可忽视的进步意义。
清末新闻业务的发展 1、 内容上,这一时期的报纸一般已具备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四 大要素 a、 新闻报道开始被重视,尤其是商业性报纸; b、 评论工作进一步改进,“时评”、“编者按”等一类评论形式开始 发展; c、 文艺副刊迅速发展,发挥着自己无可替代的作用; d、 广告在报纸上战友重要地位,广告的文字编写和美术设计均有 很大发展 2、 形式上,大多数报纸已由近代形态的报纸发展为现代形态,结束 了“报”“刊”部分的时代 a、《时务日报》开始分班分栏编排,句读加点,从而揭开了我国报 纸版面革新 b、“综合编辑法”被广泛采用 c、发行“号外”,提高新闻时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