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七讲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的从确立到扭曲与 民族报业的职业化走向
第二节 民族报业的职业化走 向
二、商业性报刊的空前发展
(2)史量才与《申报》
《申报》在1912年时销量仅7千多份, 至1922年平均日销5万份。
《申报》在企业化方面主要采取了以 下措施:一是大力开展广告业务。 二是加强报纸发行。三是加强基础 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的从确立到扭曲与 民族报业的职业化走向
第三节 新闻报道业务的加强与 名记者的出现
二、黄远生等名记者的出现
(1)黄远生:“报界之奇才”
黄远生(1885—1915),原名基,字远庸,远 生是他的笔名,江西九江人。辛亥革命后从 事新闻工作,创办《少年中国》、编辑《庸 言》、担任上海《时报》、《申报》、《东 方日报》驻京特约记者和北京《亚细亚日报 》的撰述等。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第二编 从民族报业的的勃兴到新闻事业的 全面发展-概述
第二编:从民族报业的勃兴到新闻事业的全面发展 (1895-1927)
第五讲 民族报业的勃兴与国人在境外的办报活动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的从确立到扭曲与民族报业的职业化走
向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八讲 报业在新文化运动中发展与无产阶级报业的兴起
第二节民族报业的职业 化走向
一、政治性报刊的由盛转衰
“癸丑报灾”:
1913 年 下 半 年 , 袁 世 凯 乘 镇压二次革命之余威, 大肆迫害与查封革命派 及其他异己报纸。据统 计 , 到 1913 年 底 , 全 国 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 139家,较之民国元年的 500 家 锐 减 300 多 家 , 北 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只剩 下20余家。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的从确立到扭曲与 民族报业的职业化走向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详细版)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详细版)

中新史笔记(框架+考点版)(参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中国新闻通史》刘家林)(加灰底的条目为考过的真题)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露布:又称露报。

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

指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大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古时战场上士兵快马加鞭,高举露布,一路传递捷报,可以说是古代报纸产生以前,时效性、公开性最强的传播媒介。

2.“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3.邸报:又名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等,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

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

它发源于唐朝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至明代,内容更为丰富,还有农事、天象、灾害报道和社会新闻。

邸报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和军事战报。

邸报的特征:①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②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③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

4.进奏院状:是我国唐朝由进奏官不定期从都城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

它的内容主要涉及皇帝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读者主要是各地的藩镇和诸道长官,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

其特点是不定期、无报头。

5.“敦煌进奏院状”: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发行于公元887年,是唐僖宗时期,由驻京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进奏院状。

内容是进奏官员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区别于传统的官文书,且具有“新闻信”的性质。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七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七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七章)第七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国民党新闻事业网:1、中央通讯社,1924年4月1日创办于广州,后迁至汉口、南京,萧同兹任社长,提出三大方针: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

2、《中央日报》,1927年3月22日创办于汉口,顾孟余任社长,陈启修任总编,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

3、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8月1日在南京播音,国民党第一家全国性广播电台。

二、共产党新闻事业在斗争中发展:1、国统区(白区):《布尔塞维克》(192710.24,上海,瞿秋白,伪装成《少女怀春》)、《红旗》(1928.11.20,上海)后更名为《红旗日报》2、根据地(苏区):⑴红色中华通讯社(红中社,CSR),1931年11月7日,江西瑞金,1937年1月在延安更名为新华通讯社;⑵《红色中华》,1931年12月11日,瑞金,中共苏区第一个中央机关报,1937年1月在延安更名为《新中华报》;⑶《红星报》,1931年12月11日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军委会机关报,邓小平、陆定一主编;⑷《青年实话》,1931年7月,中共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⑸《斗争》,1933年,中共苏区中央局机关报,刊载毛泽东《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

3、中共在海外办报:《救国时报》,1935,法国巴黎,吴玉章、廖焕星主编,总部莫斯科。

4、其他:《立报》,1935年9月,上海,成舍我,在抗日救亡中创全国报纸销量最高记录。

三、国民党的新闻统治:1、国民党对新闻事业的控制:⑴制定新闻出版法令,剥夺进步报刊新闻自由权;⑵实行严厉的新闻检查制度;⑶残酷迫害甚至杀害进步报人(史量才)。

2、国统区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⑴“九一”记者节的由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我国新闻界积极参与抗日救亡宣传。

《江声日报》经理兼主笔刘煜生因揭露政府官吏卖鸦片吸毒丑闻,被国民党处以枪决,此事激起各界民众公愤,争取“开放言论,保障人权”的呼声席卷全国。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PPT课件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PPT课件
19
广播电 视事业
1967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对地方人民广播电 台实行军事管制,一律停止编辑和播送地 方自办节目,全天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的节目。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成立革 命委员会以后,地方电台陆续恢复了少量 的自办节目,但是基本没有地方特色,同 中央台的节目从内容到形式基绝对保持一 致。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期以来 形成的庄重,朴实,亲切自然的播音风格被破坏。 这一时期,广播事业第一次停步不前,跌入谷底, 但广播事业也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发展。中国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一步扩大。农村有线广播的 得到较大发展。
报刊数与报刊发行量逐年增加,全国邮发报纸总数1957 年为1325种、1958年为1776种。报刊品种开始增多,报 业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党报系统增添了《红旗》杂志 等党中央及各级党委的理论机关刊物、党的县委机关报等 新品种,晚报、体育报、企业报、农民报、摄影报等各类 报刊大批问世。广播事业的发展,表现在一大批中等城市 的人民广播电台的创建。
据统计,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出版 的新闻学著作只有43种。重要的新闻专业刊 物《新闻业务》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就被迫 停刊,一些新闻团体如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 协会也被迫精停止活动。
18
小报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各种“红卫兵” 组织和“造反”组织的出现,社会上涌现出 一大批“文革小报”与“红卫兵”小报
此外,《新民报》老报人赵超构总结其在社会主义时期 办晚报的经验,提出了包括“短、广、软”方针在内的有 关怎样办好社会主义市民报的观点。复旦大学新闻学系 系主任王中在其撰写的《新闻学原理大纲》中提出了党 报的两重性、社会需要、读者需要、按经济区域办报等 新观点。
10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中国新闻史—7PPT课件

中国新闻史—7PPT课件

.
4
第一节 一代名刊《新青年》 第二节 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
2021/3/10
.
5
第一节 一代名刊《新青年》
《新青年》是中国新闻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 《新青年》是五四时期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的最高典范和最佳缩影。 《新青年》的历史具有极大的丰富性。
2021/3/10
.
6
一、《新青年》的创办及发展经历
2021/3/10
.
21
一、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每周评论》 《星期评论》 《湘江评论》 《钱江评论》 《珠江评论》 《双十评论》 《妇女评论》
-----批判精神 战斗激情
在《新青年》第6卷第5号“马克 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长篇论文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1号
起改组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刊物 。
2021/3/10
.
16
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 。那个时候有《 新青年》
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
后来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
——陈独秀
2021/3/10
.
11
发起了反对旧文学、反对文言文的文学
革命,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新时代。
《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2021/3/10
2021/3/10
.
18
三、《新青年》主编陈独秀 ——“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全改观。”
陈独秀(1879—1942) 字仲甫,安徽怀宁人。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 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卓 越的报刊活动家,创办 并主编了现代史上最著 名的杂志《新青年》。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第7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第7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复杂情况,明确党的报刊在革命斗争中的特点和作用。

重点和难点:1、中国共产党报刊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初步形成。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宣传。

主要内容:第一节政治形势与新闻界概况一、国共统一战线建立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国共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国出现了革命高涨局面。

我党的报刊,中共党员帮助国民党左派创办的报刊获得大发展,并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统一战线破裂,大量的革命报刊停刊或转入地下。

二、新闻界概况——三种报刊(一)党的报刊和党领导的报刊党的报刊:《向导》、《前锋》、《新青年》。

团的报刊:《先驱》、《中国青年》。

工人的报刊:《劳动周报》、《工人周刊》等。

(二)国民党左派的报刊及进步文化人士主办的刊物:《政治周报》、上海《民国日报》、《汉口民国日报》、《语丝》、《莽原》等。

(三)帝国主义、军阀政客、国民党右派及胡适所办报刊。

第二节建党初期的革命报刊一、党的报刊的创办及党报思想初步形成(一)《向导》的创办及其特点创办情况、宣传内容及主编蔡和森的情况。

宣传特点:紧密联系斗争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与读者息息相通。

(二)瞿秋白与《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

这两个刊物是党中央出版的机关刊物,由瞿秋白主编。

这两个刊物在党的理论宣传上起了很大作用。

(三)党报思想初步形成强调党报要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有力武器,党报是党委的一个工作部门,必须无条件服从党的领导;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

二、青年团的刊物和其他报刊《先驱》、《中国青年》、《中国学生》、《中国工人》等。

三、国共合作中共产党帮助国民党办《政治周报》、《汉口民国日报》等,提高了这些报刊的政治水平。

第三节“五卅”运动中革命报刊的宣传斗争一、《热血日报》与反帝报刊的涌现《热血日报》是我党创办的第一个日报,1925年6月4日至6月27日,共出二十四期,主编瞿秋白。

005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堂PPT)

005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堂PPT)
二、第一次国人办 报高潮的出现
《知新报》,1897 年2月22日创刊 于澳门,康广仁 是创办人之一。
8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一节 维新变法 运动与第一次 国人办报高潮
二、第一次国人 办报高潮的出 现
《国闻报》 1897年10月 26日在天津创 刊,严复是创 办人之一。
9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高潮 第三节 国人在境外的办报活动
4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一节 维新变法运动 与第一次国人办报 高潮
康有为
一、《中外纪闻》、《时 务报》等维新派报刊创 办
• 1895年,康有为在光绪 皇帝的支持下,发起维新 变法运动,开会、办报是 主要的运动手段。
5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2,维新派报刊的历史贡献
1,思想政治贡献 民主思想启蒙、救亡图存教育
2,新闻业务贡献 冲破言禁、提高报业地位、 开创报章文体
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 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 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 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 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 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 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4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二节 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一、从“报禁”开放到近代新闻法制的初步建成
(1)概说
1901年1月,清廷宣布实行“新政”。1906年9月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 后,新闻立法工作也正式起步。
自1906年至1911年的五年时间内,清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大批专 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或与新闻事业有关的、或含有调整与规范新闻事 业条款的法律与法令。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1.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

3. 分析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2 教学内容1. 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

3. 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4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的理解。

2. 小组报告: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2.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

2. 掌握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 分析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意义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

2.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意义和影响。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文献研究法:学生研究相关古代文献,了解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具体情况。

2.4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的理解。

2. 小组报告:学生对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三章: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3.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和特点。

3. 分析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和意义。

3.2 教学内容1.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2.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和特点。

3.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2年至1927年间出版的新闻学著作和译本大约有16种,如邵飘 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任白涛的《应用新闻学》、任超的《新闻 学大纲》、蒋裕泉的《新闻广告学》、蒋国珍的《中国新闻发达史》 ,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及其翻译的美国开乐凯撰著的《新闻学撮 要》等。
梁启超时代
• 1895年8月17日,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创办 《万国公报》,12月16日起改名为《中外纪闻》 。
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等少数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也开 始对新闻事业这一新生事物进行探讨和研究。
之后,王韬、郑观应等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发表了比 较系统的办报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康有为以及其他主 要人物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无不对新闻学研究具有浓厚的兴 趣,提出了不少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十分有益的见解。资产阶级革 命派的办报活动兴起后,革命派人士也对中国的新闻学研究作出了 不少贡献。
此外,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电台创建后,东北无线电长途 电话监督处也曾颁布过经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公署“镇威上将军公署 ”批准的《无线电广播条例》、《装设广播无线电收听器规则》和 《运销广播无线电接收器规则》3个地方性无线电广播事业法规。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新闻通讯社的发展与走向成熟
一、外国新闻通讯社在华分支机构的建立
中国的新闻通讯事业,与近代报业一样,首先是由 外国人在中国创办通讯社开始的。1872年,路透社远 东分社在上海的设立,揭开了中国新闻通讯事业的第 一页。
第一节 新闻通讯社的发展与走向成熟
三、国人自办通讯社在民初的长足发展
(1)民初两次办社高潮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新闻通讯事业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 在1912至1913年间,上海、北京等地都创办起了新闻通讯机构,出现了 第一个国人自办通讯社的高潮。 1916年袁世凯倒台后,又一次创办通讯社的高潮出现,一大批新的通讯 社在全国各地纷纷创建。 邵飘萍1915年创建的东京通讯社和1918年创建的新闻编译社,是民初办 得最成功的两家通讯社。
辛亥革命前后,国人自办通讯社的呼声日益 响亮。
• 1908年,清政府驻外使馆的随员在比利时 创办了远东通讯社。
• 自己办通讯社的好处是:一、可与别的通 讯社作交换利用;二、可以采取对外通信 的材料;三、可增加自己报纸上的新闻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国人自办民营商业电台始于1927年3 月18日开播的上海新新公司主办 的广播电台。
中国早期广播电台的 播音室与播音员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事业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一、新闻学研究的出现与早期成果
中国有关新闻学研究的成果,最早的是在华办报的外国传教士 撰写的报刊创刊词、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各类文章以及他们撰写的 其他著作、通信等。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无线电广播电台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一、第一个无线广播电台的诞生 1920年,美国开始试验无线电台广播。同年11
月2日,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正式开播,标志着世 界广播事业的诞生。
无线电广播事业在中国的首次实践,则归功 于一位名叫奥斯邦(E. G. Osborn)的美国商人 。
第二节 无线电广播电台的 出现与初步发展
三、国人自办电台的出现
1925年2月,北洋政府交通部曾派人 在北京、天津两地酝酿筹办官办 的广播电台,但因政局动荡而未 果。
在东北,为了抵制日本人的电信侵略 ,无线电台工作者刘瀚在哈尔滨 创建起第一座国人自办的无线电 广播电台,1926年10月1日开始正 式播音。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无线电广播电台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二、无线电广播法规的出台
有鉴于无线电广播事业已事实上在中国出现,当时掌握中国政 权的北洋军阀政府不得不修改已落后于时代的有关现行法律。但正 式颁行的则只有一项,即1924年8月交通部颁布的《装用广播无线 电接收机暂行规则》。
• 2012年11月18日 文汇报创始人严宝礼 先生逝世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新闻通讯社的发展与走向成熟
二、国人自办通讯社的出现
广州报界公会
国人自办通讯社的最初实践,始于1903至 1904年初的广州。第一家国人自办通讯社是1904 年在广州开办的中兴通讯社,创办人为广东老报 人骆侠挺,首次发稿时间为1904年1月17日,主要 向香港、广州地区的报刊发稿。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新闻通讯社的发展与走向成熟
全国
三、国人自办通讯社在民初的长足发展
(2)通讯社的长足发展与“消息总汇”的取向
20世纪20年代后,新闻通讯事业得到长足发
展。至1926年,全国共有通讯社155家。
申时电讯社稿件
第三节 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 事业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二、新闻学研究的深入与新闻教
育事业的萌生
(3)戈公振与《中国报学史》
戈公振(1890~1935), 江苏东台人。1914年入《时报 》编辑部,从校对、助编、编 辑升至总编辑。对新闻学有较 深研究,所撰《中国报学史》 被公认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 基之作。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 事业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二、新闻学研究的深入与新闻教
育事业的萌生
(1)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 立
1918年10月14日成立的北京 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将 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 开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兼 任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徐宝璜 任副会长,徐宝璜、邵飘萍为 专任导师。
第一家获得路透社电讯独占权的是英国侨民办的 《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 。最早采 用路透社电讯的是维新运动时期的《国闻报》。
最早打破路透社垄断的是日本1914年在上海创办 的东方通讯社。
• 《字林西报》对路透社电讯的独占权 • 《文汇报》的反抗 • 中文报纸争取电讯使用权
国闻通讯社、申时电讯社等少数通讯社开始初 为各报所采用
步具备“消息总汇”的规模。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新闻通讯社的发展与走向成熟
三、国人自办通讯社在民初的长足发展
(3)胡政之与国闻通讯社
国闻通讯社,1921年8月由属于皖系 军阀势力的浙江督军卢永祥出资创办 在上海创立,实际主持社务的是胡政 之。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新闻通讯社的 发展与走向成熟
三、国人自办通讯社在民 初的长足发展
(4)张竹平与申时电讯社
申时电讯社于1924年 11月在上海创立,创办人 是张竹平。
申时电讯社记者 外出采访(上)
申时电讯社采编 会议(左)
徐宝璜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事业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二、新闻学研究的深入与新闻教育事业的萌生
(2)新闻学论著的出版
这一时期,新闻学论著开始大量出版。
1919年12月,徐宝璜的《新闻学》由北京大学出版部以新闻学研 究会名义出版,为中国第一本新闻学专著。

• 《万国公报》“专以开通风气,输入文明为 宗旨”,着眼于启迪心智,将重心完全转 移到了论学论政上来,不再是一本宗教杂 志。
• 《申报》发表的论说《论新闻纸之有益》 中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而欲 知民情,莫捷于新闻纸。”它在创刊当天 的《本馆条例》中就提出,言论要“有系 乎国计民生”,“上关皇朝经济之需,下 知小民稼穑之苦”。
上海圣约 翰大学
燕京大学
复旦大学新闻系 主任谢六逸
戈公振与 《中国报学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 育事业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三、高等院校新闻学系科的建
立与初步发展
1920年间,上海圣约翰大 学首先创设报学系科,1924 年扩建为报学系。
此外,福建的厦门大学, 北京的平民大学、燕京大学 、民国大学、法政大学和上 海的复旦大学、南方大学、 沪江大学、大夏大学、光华 大学等约12所高校先后设立 报学系科。
• 1896年《时务报》一纸风行 • 1899年《清议报》一枝独秀“专以主持清议,开
发民智为主义” • 1902年《新民从报》发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
文,提出著名的报馆“两大天职”说,“一曰, 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 向导者是也。”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二编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 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