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新闻50年发展史论略_岳淼

合集下载

见证中国电视50年

见证中国电视50年

见证中国电视50年
王慧
【期刊名称】《西部广播电视》
【年(卷),期】2008(000)008
【摘要】@@ 50年前的3月,北京复兴门外尚未完全竣工的广播大楼,西北角的一个稍大的房间,忙忙碌碌的几个身影在决定着中国电视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一环.那个房间应该算是中国首个电视演播室,其实房间大小,也就100平方米左右,和今天动辄上千平米的华丽演播大厅相比,只能说太过简陋.忙碌的人们,一边调试设备,一边还要张罗着找播音员.章之俭就在那个紧张忙碌的小组里领军.
【总页数】2页(P124-125)
【作者】王慧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让奥运转播见证中国电视力量——中央电视台奥运技术部署 [J], 何宗就
2.新闻理念创新与媒体科学发展——见证中国电视改革30年理论构建的辉煌历程[J], 于聚义
3.何宗就:让奥运转播见证中国电视力量——中央电视台奥运技术部署 [J], 王雪
4.剧变中国的影像见证——中国电视剧文化50年 [J], 尹鸿
5.与时代同行——中国电视见证难忘岁月 [J], 李新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从“宣传品”、“作品”到“产品”——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阶段性成果之一。

)(本文系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文化创意产业与中国影视文化建设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bjjd8b000b)[内容摘要]中国电视50年来,节目创新经历了从以“宣传品”为主导到以“作品”为主导,再到以“产品”为主导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从多种传媒艺术样式的借鉴与模仿中获得滋养;在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创新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形式探索,90年代的观念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特征和艺术特征;在以“产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创新进行了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探索,产生了较高的效益。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节目既面临巨大的挑战也拥有较大的创新空间。

[关键字] 中国电视;节目创新;传媒;艺术中国电视已经走过了50年(电视是各艺术门类中最为年轻的一种,中国电视于1958年5月1日试播,呼号为“北京电视台”,并于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因此今年是中国电视诞生50周年。

),在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她有过创业的艰辛、探索的曲折,也有过成功的辉煌与喜悦……而始终未曾间断的是她一以贯之、孜孜不倦的创新。

中国电视50年,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一部不断满足中国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创新史。

在内容生产方面,我们可以用“品”(“品“有类型、种类、等级、格调、评价等多种意思,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

如《书·禹贡》中“五品不逊”,《沧浪诗话》中“诗之品有九”,《世说新语·文学》中“品评卓逸”,谢赫的“三品”、钟嵘的“神品”等。

)字来划分出中国电50年的三个发展阶段:前20年是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后30年又可分为两个时期——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和以“产品”(胡智锋、顾亚奇:《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0期转载。

简述中国电视观念的沿革

简述中国电视观念的沿革

简述中国电视观念的沿革电视机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娱乐工具,也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中国,电视的发展历程与社会变迁密不可分,而观念的转变则是电视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本文将从电视的发展历程、观念的演进和对未来的展望三个方面,简述中国电视观念的沿革。

一、电视的发展历程中国电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

当时,中国政府根据苏联的模式,开始了电视广播的试点工作。

1958年,中央电视台正式开播,成为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此后,电视台的数量不断增加,电视节目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

19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电视广播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电视节目以新闻、综艺、电视剧为主,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商业化的电视广告。

二、观念的演进中国电视观念的演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认识、改革开放和数字化时代。

1. 初期认识在电视刚刚出现的时期,人们对电视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技术和娱乐方面。

电视被视为一种高科技的产品,也是一种新型的娱乐方式。

人们对电视节目的需求主要是满足娱乐和消遣的需要,对电视节目的质量和内容并不关注。

2.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后,电视节目开始向多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人们对电视节目的需求也从单纯的娱乐转变为获取信息、提高素质等多方面的需求。

此时,人们开始关注电视节目的质量和内容,对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影响也开始有所认识。

3. 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让电视媒体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对电视的观念也开始发生转变。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让电视节目的制作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同时,电视节目的品质和内容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人们开始意识到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影响,对电视节目的品质和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对未来的展望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电视媒体将会呈现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特点。

同时,人们对电视节目的需求也将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未来的电视媒体将会更加注重内容的创新和质量的提升,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影响的实现。

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研究

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研究

69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研究毕琦琦(南京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摘 要:纪录片运用新闻镜头客观记录社会生活的变化,尽可能地还原事物原貌,具有真实性、纪实性的特点。

1958年6月我国首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在北京电视台播出,正式拉开了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序幕。

50 多年的风风雨雨走来,我国电视纪录片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笔者将对这四个时期的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并对每个时期的具体状况做出详细分析,试着勾勒出我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大致脉络。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发展历程;四个阶段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1-0069-02收稿日期:2016-11-20作者简介:毕琦琦,女,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全媒体研究。

我国电视纪录片从20世纪50年代末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其真正被人们熟知和喜爱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但几十年来,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拍摄目的不过是为了官方宣传。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的电视纪录片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众多高水准高质量的纪录片,开启了一个空前繁荣的纪录片发展新时代。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整个中国电视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一、1958年~1977年(政治化纪录片时期)(一)总体情况这个时期,我国电视纪录片刚刚起步,作为一个全新的节目类型,没有完全独立,也没有完善的技术条件和制作水准。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有以下3个特点:1.声画不同步,群体画面较多,个人画面较少;2.采用胶片拍摄,技术落后,发展缓慢,模仿纪录类电影;3.内容上以新闻纪录片为主,宣传色彩和政治色彩浓厚,注重意识形态上的教化,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二)电视纪录片《收租院》达到创作最高峰那时我国有影响的电视纪录片为数不多,除了孔令铎、庞一农在1958年拍摄的首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以外,不得不提到1966年由陈汉元编辑、中央电视台摄制的新闻纪录片《收租院》,这部片子在全国范围内反响热烈,算的上是这个时期电视纪录片创作的最高峰。

张春霞的作业《中国电视新闻栏目的发展》

张春霞的作业《中国电视新闻栏目的发展》

中国电视新闻栏目的发展2010级新闻采编与制作张春霞20100322008 电视新闻节目是电视台的旗帜和各类节目的核心,是电视台作为新闻传播媒介的主要标志,它反映在这电视的主体功能。

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如何,是衡量一家电视台是否成熟的重要显示剂。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栏目化是电视新闻获得较为理想的传播效果的基础。

优秀的电视新闻栏目,有利于培养观众的收视习惯,形成较为稳定的观众群,扩大电视台的收视率。

从1958年出现电视新闻节目至今,中国电视新闻已走过了54年的历程。

透过54年的跌宕风景,历数所有的成功与失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绚丽画卷。

我国电视事业诞生以来的54年中,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在不断的创新与改革中,完成了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升华,也成就了中国电视新闻事业的蔚为大观。

透过电视新闻栏目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电视业的发展变化轨迹。

我国的电视新闻栏目的演变与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电视新闻的纪录片时代。

时间为1958-1978年。

在这一阶段,电视新闻栏目基本上处于非规范化状态。

我国的电视事业起步于50年代后期。

1958年5月1日,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开始没有固定的新闻栏目。

直到1978年元旦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开办后,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新闻栏目才开始在我国出现。

在当时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状态下,我国电视新闻栏目出现了历时长达近20年的停滞状态。

第二阶段:电视新闻栏目兴起与发展时期。

时间是1978-1987年。

1978年5月1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名为“中国中央电视台”,并把“新闻联播”栏目作为中央电视台电视新闻的标志,大力加强力量,办精办好。

此后中央电视台创办了第一个评述性电视新闻栏目“观察思考”它的特征是不满足于一般的动态性报道,而把报道的触角深入到社会深处,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进行深度分析报道,引起观众的思考。

在这期间,各地方电视台在转播“新闻联播”节目的同时,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创办了一些新闻栏目。

中国电视诞生50周年

中国电视诞生50周年

中国电视诞生50周年作者:秦杰来源:《北京档案》2008年第09期电视是20世纪科学技术最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自1936年英国正式播放电视节目起,电视便成为了20世纪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传播媒介。

如今,中国以电视节目、电视内容和电视评论为主的媒体不下千种,但它们的发祥地都在北京广播大楼内。

1958年5月1日19时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验播出,中国自己的电视播出信号第一次出现在首都北京的天空上,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历史由此开始。

沈力成为第一位电视播音员,被称作“中国荧屏第一人”。

北京市内仅有的30多台电视机屏幕上出现了以广播大厦作为背景图案,上书“北京电视台”字样的电视画面。

1958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正式播出,它的原址就在北京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南侧——北京广播大楼。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改名为中央电视台,1973年开始采用PLA-D制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中国电视的诞生有一个过程。

1954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中国要办电视。

1955年2月5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向国务院报告,提出于1957年在北京建立一座中等规模电视台的计划。

周恩来总理2月12日批示将此事列入文教五年计划予以讨论。

为了学习和借鉴国外办电视的经验,中央广播事业局派罗东和孟启予组成电视代表团,于1957年12月赴前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考察,1958年3月返回北京。

电视代表团中除北京中央广播事业局人员外,上海电视科技工作者也参与其中。

1958年7月3 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无线电与电视)》(创刊号),中国电视第一家出版物诞生。

《无线电与电视)》创刊后,着重介绍影音技术、视频器材、PLA-D软硬件及其各类音响与电子产品的维修知识。

所选的内容融知识性、技术性、实用性、维修性、资料性、制作性和趣味性为一体。

创刊号上的发刊词中就有“电视发明至今还不足30年,现在北京已试制成电视设备,并开始试播;不久在上海也将有电视出现”内容。

电视媒体逐渐扩大的话语权——《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读书笔记(小编推荐)

电视媒体逐渐扩大的话语权——《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读书笔记(小编推荐)

电视媒体逐渐扩大的话语权——《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读书笔记(小编推荐)第一篇:电视媒体逐渐扩大的话语权——《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读书笔记(小编推荐)岳谱:电视媒体逐渐扩大的话语权——《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读书笔记岳谱最先看到《透视山西运城渗灌工程》这期新闻调查的节目,是在一节有关电视新闻的课上。

片子中,记者一步一步逼问渗灌工程建设时的情况时,不禁让我们为王利芬捏了一把汗,感慨这记者,太犀利了。

这期节目原本已经被运城方面的相关人员“公关”成功,主管部门连看都不看片子就要毙掉不播。

制作人员拿着带子去找主管领导,“逼着”领导看了一遍之后,用“真实”打动了领导,才最终获得了播出的权利。

中国电视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所获得的话语权的扩大的一个过程,而舆论监督是媒体获得话语权的一种很重要的体现。

很难想象,类似的片子能够在改革开放之前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舆论监督类的节目在中央媒体上出现,不能不说是中国政府越来越成熟与自信的一种体现。

朱镕基总理亲自给《焦点访谈》题的词“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似乎意味着媒体从党的“喉舌”到群众的“喉舌”的一种转变。

朱总理甚至表示,自己也是《焦点访谈》要监督的对象。

“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意味着大众媒介从传播者本位到受众者本位的转变,也同时意味着大众媒介从单纯的“对上负责”到逐渐的“对下负责”的一种转变。

舆论监督类型节目的产生和发展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媒体自身有义务报道一定的负面社会状况,以使得媒体所报道的情况更加接近现实情况;另一方面在竞争逐渐激烈的现代社会,我们需要舆论监督来保障社会各个机构在脱离政府完全的支配之后能够顺利的运行。

而因为舆论监督是一种对由权力大小和财富多少所决定的监督权的一种否定,所以舆论监督在实行的过程中必然要受到这两方面的阻力。

这就使得一方面舆论监督节目的出现需要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反过来舆论监督节目也能促进外部环境的更加宽松。

中国高清上路

中国高清上路

2005意三鼍二乞怒裟淼鼍专二:鼍专专:后I中国第一批高清电视用户也将随之在这里产生。

业界将此次试播定义为。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进程中颧的一步l极具里程碑意义。

试播情况据悉,杭州市民要开通高清频道须具备能够收看高清节目的电视机以及高清数字电视机顶盒。

目前符合央视高清频道技术条件的高清机顶盒价格约为2500元/台,央视确定的高清频道收视费为120元/月。

试播期间每天有7、8个d\时的新节目播出,2006年1月正式开播后,每天实现18个d\时新节目的播出,并实现杜比5.1环绕立体声音效。

目前央视高清频道可开播的内容包括电影、电视剧、纪录片、体育、音乐和综艺节目,主要以影视剧为主。

据介绍,央视已库存2600d、B,l-左右的内容涉及具有国际品质的高质量影视剧、风光纪录片、3D高清动画片等高清节目。

央视还准备以高清标准转播包括2006年世界杯在内的重大体育赛事。

并将依托央视强大的节目带lJ.t乍优势,根据市场需求,自制用户需要的高清电视节目。

央视有关人员表示,央视高清频道首选落地点——杭州,是因为杭州——24——是中国数字电视发展非常快的城市,而杭州数字电视有限公司作为央视高清频道在杭州本地的网络服务商,目前已经拥有了较为雄厚的用户基础——35万数字电视用户,其中包括互动电视用户6万余户。

据了解,央视《高清影视》频道由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内容提供和频道集成。

中视传媒是国内第一家传媒业上市公司,经过多年准备,已经储备了上千d\时的高清节目,是国内高清版权节目最多的机构:央视旗下的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中数传媒)负责央视《高清影视》频道的技术保障、地网接入、市场开拓和运营。

中数'l-专-媒是我国第~家全国性d9-t寸费频道集成运营和代理营销机构,在其运营的中央数字电视节目平台上,目前有18个在全国范围播出的标清付费频道和1个免费的标清电视指南频道。

专家观点尽管数字电视整体平移仍是目前各级广电机构的第一要务,但将高清电视从一直保有的论坛形式“引渡”到实质性发展状态,从整个广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来看,应该是个值得欣喜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革”开始后,中国电视新闻遭受严重挫折和破坏。这 一时期,电视新闻的主要内容是 “群众运动”、“造反有理”、 “夺权”、“批判走资派”、“抓革命,促生产”等,节目样式公式 化,内容概念化。“慢、假、长、老”成为这个阶段电视新闻的主 要问题。
“文革”结束后,1976 年至 1978 年是中国电视新闻发展 的过渡期。电视新闻媒体相继停办或撤销了“文革”中设立的 节目,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全国电视业进入了一个新阶 段。中央电视台结束了“文革”时期的领导班子,新的领导带 动了大家的干劲,节目制作人员也从“文革”前的两百多人发 展到六百多人。[2]这时,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央视 《新闻联播》的创办上,从酝酿到播出共经历了两年的时间。 电视工作者逐渐认识到电视新闻的弊病,努力改进新闻报 道,新闻节目的数量和质量有所改观。
电视“栏目化”观念、电视谈话观念、电视直播观念、电视游戏 上。2002 年,《南京零距离》栏目开播,之后,南京地区出现了
娱乐观念等;新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不断出现,各类电视新 以报道社会新闻和百姓生活资讯为主的电视新闻栏目群,形
闻在题材、内容、功能以及风格样式等多方面各展所长,互为 成一股民生新闻热潮,这股热潮由南京迅速蔓延到全国。民
国家的许多重大新闻报道首先通过《新闻联播》发布,这就更 的《东方时空》则被广泛认为是这一轮电视新闻改革的发端。
加强了《新闻联播》的重要性和权威性。
说《东方时空》是 1993 年中央电视台乃至中国电视新闻改革
与此同时,新闻栏目不断增多,电视新闻的信息量和播 的发端,不仅仅是因为后来创办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
又先后增办了 《午间新闻》、《晚间新闻》、《英语新闻》、《经济 作体制— ——制片人制、主持人制、第二用工制度等,也都是在
新闻》、《体育新闻》、《早间新闻》等。上世纪 80 年代初,中央 《东方时空》实验的。
2010 年第 3 期 (总第 67 期)
学术平台 ——— 传播史学
1993 年开始的这一轮电视新闻改革还实验了一种新的 点工程、民心工程的进展;重要新闻发生后各地的反响;天气
中国电视新闻在早期 20 年的发展中,节目量不大,内容 局限,形式也基本停留于开始时创办的几种类型,报道的影 响小,这与我国当时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状况有关。
2010 年第 3 期 (总第 67 期)
76
2010
政治上极左思潮流行;经济上处于落后状态;电视采、编、播 电视台每年只播出新闻三四千条;到 80 年代末已增加到 2
舆论。1983 年,中国电视界提出了电视新闻改革这一响亮的 置带有较大的随意性,稳定程度不高;二是栏目定位较单一,
口号,电视是“以新闻为骨干的多功能宣传工具”的论断得到 大多为纵向型的动态新闻组合式,缺乏深度与层次感,样式
了电视界内外的广泛认同。调整新闻结构,扩大报道领域,增 也较单调;三是栏目虽然开始由主持人主持,但缺乏特点,主
及时的优势和特点,不断拓宽报道面,增强信息量,并采用先 视台自办新闻的中国电视新闻传播总体格局已基本形成。
进的制作手段和传送手段,提高时效,其影响不断扩大。从
中央电视台从 1993 年 3 月 1 日开始设立 《早间新闻》,
1982 年 9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始,党和 从而实现每天十二次的新闻整点滚动播出;而 5 月 1 日开播

逐步确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化,信息在人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新闻开始进行探索和改革,但尚没有


们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时的电视新闻不仅要及 形成规模,而且多是一些形式的变革,在较长时间内并没有
史 学
时传播国内外大事,还要以深度的报道、言论来影响和指导 大的突破。电视新闻栏目日渐增多,但存在不足:一是栏目设
时也为电视界引进了许多西方电视传播形态的先进经验与 闻和宣传工具,增加对党务、政务活动的报道”、“重大情况让
理念。80 年代初,随着电子摄录设备(ENG)在全国各电视台 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根据这种精神,中央电视
的广泛使用,电视新闻进入充分发挥电视特色的新时期。
台首次对党代会的开幕式、闭幕式进行了现场直播,对新当
新闻、口播新闻、新闻纪录片以及专题片等。这些新闻节目基 本上停留在“画面加解说”这种单一的节目形态上。
受客观条件的影响,早期电视新闻传播所能发挥的作用 相当有限。一方面,无论是北京电视台还是地方电视台都是 在极其简陋的技术条件下成立的,电视发射机的功率和覆盖 范围极其有限;另一方面,当时的电视接收机数量不多,电视 新闻传播在接受人数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1960 年下半年, 中国进入了严重经济困难时期,两年之后,全国电视事业进 行精简,原来的 36 座电视台 ( 包括转播台 )被精简为 8 座 (其中 3 座被确定为实验性质),直到 1965 年后,少数电视台 才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渐次恢复。
应该是观众关心和真实的;叙述的技巧应该是有过程和有悬 《见证 135— ——三峡工程蓄水及永久船闸通航》的系列直播报
念的;叙述的效果应该是具有真实感和吸引力的。
道、2008 年“5·12”汶川抗震救灾特别报道等。
在这个阶段,新的电视观念逐渐确立,如电视纪实观念、
这一阶段地方电视台新闻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民生新闻
跃。电视新闻从指导思想、节目设置、节目内容、节目形式等 的热情,改革进一步深化,开放进一步扩大。在这样的社会背
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进;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相继出台 景下,中国电视新闻开始进入大发展阶段。
一批有影响的新闻节目,增加了新闻节目的次数,延长节目
从 1993 年开始,新闻类节目逐渐成为各家电视台节目
关键词:中国电视新闻 发展史 新闻改革
从 1958 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成立至今,中 国电视新闻走过了 50 年的历程。透过 50 年的跌宕风景,展 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中国电视新闻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绚丽 画卷。50 年间,中国电视新闻完成的“不仅仅是节目形态与内 容上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更是传播理念和手段上由落后到 先进的跨越。”[1]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电视 新闻的发展驶入快车道,新时期的新闻政策、经济发展、文化 多元和技术的进步共同促进了我国电视新闻的发展。
黄河小浪底截流,1999 年澳门回归,2003 年伊拉克战事直播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亲和力。“民生新闻,作为一种以大众为
曲折创业阶段(1958- 1978) 作为“新生事物”的早期中国电视新闻,在生存状态、电 视功能、节目形态、播出方式、传播效果等方面都表现出初创 时期的特点。“土法上马”是中国电视新闻创办时最为突出的 特点。作为国家级电视台的北京电视台,创办时的技术条件 也相当简陋,虽然后来经过改建、扩建,北京电视台的规模逐 渐扩大,设备质量也有所提高,但从总体上来说,仍然处于相 对落后的状态。 1959 年到 1961 年突击上马的一些电视 台,办台条件更为艰苦。第一批电视人来自电影、新闻、广播 事业,在电视新闻中也打下了相应的烙印。 政治功能统帅着整个早期电视,建立在社会主义政治体 制背景下的中国电视,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其特殊重要的地 位— ——它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和宣传工具。尽管早期的中国电 视新闻十分注重政治宣传功能,甚至将其尽力扩大,但除了 政治功能之外,在信息传播等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发挥,有 一些新闻时效性还相当强,直播的重大新闻节目更是如此。 由于受到设备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从 1958 年 5 月 1 日 北京电视台试播开始,到 1966 年“文革”之前,早期的电视新 闻几乎全部采用直播的方式,体现了电视的独特魅力。除实 况转播外,早期电视新闻节目的形态主要有图片报道、简明
大信息量,提高时效性,加强有电视特点的新闻评论,提高电 持得不活,播音调较浓。
视新闻的质量和在整个电视传播中的地位,成为中国电视新
高速发展阶段(1993- 2002)
闻界的共识。
1992 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激发
新闻立台给我国电视台带来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飞 起全国人民以及各行各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确提出,广播电视节目要以新闻节目为主体、骨干,以新闻改 电影的影响,发挥自己多通道传播的优势”。[3]这样,就把电视
学 术
革为突破口,推动广播、电视各类节目的改革。
新闻的自身特点从被其他媒介的掩盖中完全剥离出来,电视

以新闻节目为主体、骨干的提法反映了新闻立台观念的 新闻快、新、活等优势开始显露。

设备陈旧,受技术条件制约,采用胶片洗印;电视人才馈乏; 万条左右;90 年代初,每年播出的新闻,包括国际新闻在内,
创作思想脱胎于新闻纪录电影等,都严重影响了电新闻的 已达到 4 万条左右。新闻节目在电视节目中所占比重不断增
发展进程。家庭电视机的稀缺制约了电视的大众传播功能的 加,成为名副其实的电视宣传的龙头和骨干。电视新闻节目
出量也不断增加。1980 年 5 月,中央电视台开办了中国第一 《实话实说》、《面对面》等晚间名牌栏目以及敬一丹、白岩松、
个评论性电视新闻栏目《观察与思考》,对社会上敏感的热点 水均益、方宏进、王志、董倩等一大批标志性主持人都与《东
问题进行深入报道和评述,引起观众的思考。从 1984 年起, 方时空》有关,而且还在于确保这些栏目和主持人成功的运
年 第
1980 年,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明确了“坚持自己走 选的五位常委会见中外记者进行了录像报道,同时,增大了

路,发挥广播电视的长处,更好地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的 有关该次党代会的新闻播出量。

方针。1983 年春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明
1988 年,中央电视台提出“电视新闻要摆脱广播、报纸、
从 1978 年到 90 年代初,是中国电视新闻成长壮大时 宣传的质量与水准。
期。中国电视新闻在这一时期从量的发展向质的提升过渡。
1987 年 10 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将电视新闻改革又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