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汉字发展历程
对中国古代汉字的研究报告作文

对中国古代汉字的研究报告作文一、研究背景。
咱老祖宗留下的汉字那可真是博大精深,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越挖越觉得有意思。
我就寻思着对中国古代汉字做个研究,看看这小小的方块字背后到底藏着多少秘密。
二、研究目的。
1. 了解古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就像探索一个超级英雄的成长史一样。
2. 弄明白古代汉字的构造方法,为啥这些字能这么巧妙地组合起来表达各种意思呢?3. 感受古代汉字里蕴含的文化内涵,毕竟这可是咱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呀。
三、研究方法。
1. 查阅书籍。
2. 上网搜索。
在互联网的大海里捞针,找一些靠谱的学术网站、文化论坛啥的。
网上的资料可丰富了,还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3. 向老师请教。
老师就像一个智慧宝库,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跑去问老师。
老师总能用简单易懂的话把那些复杂的汉字知识讲明白。
四、研究内容。
1. 起源与发展。
咱这汉字的起源啊,那可是众说纷纭。
有人说起源于结绳记事,就像原始人在绳子上打个结代表一件事,这想法挺奇特的。
还有人说起源于仓颉造字,传说仓颉那可是四只眼睛,他看到鸟兽的足迹,受到启发创造了汉字。
虽然这有点神话色彩,但也说明汉字的诞生是个伟大的创举。
从甲骨文开始,那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歪歪扭扭的,像一幅幅神秘的小画。
到了金文,铸在青铜器上,变得圆润了一些。
然后是篆书,篆书又分大篆和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推行小篆,那字看起来规规矩矩的,很有秩序。
再后来隶书出现了,隶书把篆书那些弯弯绕绕的笔画简化了,写起来更方便。
接着是草书、楷书和行书,草书就像一阵狂风,笔画飞舞;楷书端端正正,像个正人君子;行书呢,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既有楷书的稳重,又有草书的灵动。
2. 构造方法。
古代汉字的构造方法可真是妙不可言,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几种。
象形字就是照着东西的样子画出来的字。
比如说“日”字,就像一个圆圆的太阳;“月”字,像弯弯的月亮。
看着这些字,就像看到了原始人画画一样,特别直观。
指事字呢,就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个符号表示意思。
汉字的发展规律

汉字的发展规律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为了独特的发展规律。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形体演变、书写规范和语义变化等方面,详细探讨汉字的发展规律。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古代中国,最早的汉字是象形文字。
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将其形状简化并刻划在兽皮、竹简等材料上,形成为了最早的象形文字。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象形文字逐渐演变为指事文字和会意文字,其中指事文字是通过简化象形文字的形状来表示事物,会意文字则是通过组合不同的象形文字或者指事文字来表示抽象概念。
二、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的形体演变是汉字发展的重要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形体逐渐发生了变化。
最早的汉字形体比较生动,具有较多的笔划和细节,但随着书写工具的改进和书写速度的要求,汉字的形体逐渐趋于简化。
例如,古代的“马”字形状比较复杂,有多个笔划,而现代的“马”字则简化为三个笔划。
这种形体演变的趋势使得汉字更易于书写和辨认。
三、汉字的书写规范汉字的书写规范是确保汉字能够准确传达信息的重要保障。
为了保持汉字的书写一致性和规范性,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汉字书写规范,如《汉字笔划规范》和《通用规范汉字表》等。
这些规范对于每一个汉字的笔划顺序、结构和比例等都有详细的规定。
通过遵循这些规范,可以确保汉字的书写准确无误,避免产生歧义。
四、汉字的语义变化汉字的语义变化是汉字发展的重要方面。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汉字的语义也发生了变化。
有些汉字的意义逐渐演变或者扩展,形成为了多种含义。
例如,古代的汉字“言”表示“说话”的意思,而在现代汉字中,“言”还可以表示“语言”、“言论”等概念。
此外,一些汉字的用法也发生了变化,例如,“鼠”在古代汉字中表示老鼠,而在现代汉字中也可以表示计算机的输入设备。
总结:汉字的发展规律涉及到汉字的起源、形体演变、书写规范和语义变化等多个方面。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古代中国,最早的汉字是象形文字。
中国文字发展历史顺序

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以下是一个简要的历史顺序:
1. 甲骨文:约公元前14 世纪至公元前11 世纪,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
2. 金文:约公元前 11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也称“钟鼎文”,主要铸刻在
青铜器上。
3. 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小篆是秦
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文字。
4. 隶书:起源于秦朝,流行于汉代,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5. 楷书:形成于汉末,唐代达到鼎盛,一直沿用至今。
6. 草书:草书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始于汉初,是一种书写便捷的字体。
7. 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
北朝。
这只是一个简要的历史顺序,实际上汉字的发展历程非常复杂,涉及到众多字体和书法风格的演变。
每个时期的文字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历史背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书写工具的发展。
汉字现代发展历程

汉字现代发展历程中国汉字拥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商代文字。
自从那个时候以来,汉字一直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汉字也经历了一场全新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人们开始使用拼音系统来教授汉字。
拼音系统使用拉丁字母来表示汉字的发音,这大大简化了学习汉字的难度并提高了识字率。
同时,随着打字机和电脑的发明,人们也开始使用拼音输入法来输入汉字,这使得汉字的输入变得更加便捷。
拼音系统的引入对汉字的现代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另外,随着中文考试和交流的需要,汉字的规范化也成为了发展的重点。
于是,在1956年,中国政府发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该表规定了8800多个常用汉字的标准字形和用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88年,国家标准局又发布了《汉字代码扩充规范》,增加了近7000个字符,进一步完善了汉字的规范化工作。
这些规范化的努力为汉字在现代社会的使用提供了方便,并提高了汉字的传承和保护。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汉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人们开始使用手机、电脑和平板电脑等设备来阅读、写作和交流。
这些新兴的技术平台在字体设计、输入法和文本处理方面都对汉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了适应移动设备上的浏览和输入需求,字体设计师们创造了一系列适合小屏幕显示的汉字字体。
这些字体在保持美观和易读的同时,也为现代人的汉字使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此外,随着社交媒体和微信等应用的兴起,人们开始使用表情符号、贴图和emoji等表达方式来取代部分文字。
这种现象也对汉字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有些人担心这种趋势会导致人们对汉字的使用能力下降,但是更多的人认为这只是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不会对汉字的传承和发展构成实质性威胁。
总体来说,汉字在现代社会中发展出多种形式和用途。
无论是传统的书法艺术还是现代的电子设备,汉字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汉字的演变历程

古代汉字的演变历程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汉字的演变历程,是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一段充满了创造和创新的历史。
从甲骨文到今天的简化字,汉字经历了漫长而精彩的发展史。
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古代汉字的演变历程。
一、甲骨文时期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从商代晚期到西周初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具有“繁、奇、古、雅”的特点。
甲骨文的制作过程繁琐复杂,需要进行切割、打磨、磨光等多个步骤。
甲骨文的字形独特,较为质朴,通过独特的构图和线条勾勒,表现出极为强烈的艺术风格。
甲骨文的文字数量较少,约有4000个左右。
二、金文时期金文是商代末期到西周晚期的文字,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相比于甲骨文,金文的制作过程更加精细,使用的材料也更为多样,如礼器、鼎、罐、盘、匜等。
金文的字形较为规范,行笔稳健而有力,进一步丰富了汉字的艺术表现力。
金文的字数约为8000余个,同时,新的构造方式也开始运用,如金文中出现了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
三、小篆时期小篆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字体类型,也是汉字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中期。
周公制定了小篆的标准字形,并成为书写文字的正式字体。
小篆的字形更加规范,简明而工整,字体大小、粗细和方向的控制更加精准。
小篆中的汉字数量达到了3000个左右,并逐渐成为官方文书和官方印章上所使用的字体。
四、隶书时期隶书是汉代官方文书所使用的一种字体,始于西汉,盛于东汉,流传至今。
隶书的特点在于看起来相当简单大方而不失严谨精美,书写比较流畅而且好看,是非常适合书写成文,以及书写印章的字体。
隶书对于今天的书法和字体设计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每个汉字都有明确的顺序和笔画,每一笔都要顺序清晰地写下去才能流畅自然地书写出来。
同时,它对刻制和手写篆刻印章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并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基础。
五、楷书时期楷书是隶书发展而来的一种字体。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汉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话题,它不仅涉及到文字的起源,还涉及到文化的传承和演变。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发展历程、演化规律、传播方式和现代应用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1.1 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起源于商代晚期。
它以卜辞、铭文等形式出现在龟甲和兽骨上,记录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祭祀和政治活动等。
1.2 金文的演化:金文是甲骨文的发展形式,出现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
金文的字形更加规范,书写方式更加工整,逐渐形成了后来的篆书和隶书。
1.3 篆书的诞生:篆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字体,流行于秦汉时期。
篆书字形严谨工整,具有浓厚的装饰性,成为后来楷书和行书的基础。
二、汉字的发展历程2.1 汉字的标准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统一国家的形成,汉字逐渐被标准化。
秦朝制定了统一的字形和字义,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汉字的繁简演变: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繁体字和简化字的演变。
繁体字主要流行于台湾和香港地区,而简化字则是为了提高文字书写速度和减轻阅读难度而产生的。
2.3 汉字的外来影响:汉字的发展还受到了外来文字的影响。
例如,佛教的传入带来了梵文和悉昙文的影响,使汉字的发展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三、汉字的演化规律3.1 形声字的形成:汉字中有很多是由形声字演化而来的,即字的形旁表示字的意义,声旁表示字的音。
形声字的形成是汉字演化的重要规律之一。
3.2 偏旁部首的应用:偏旁部首是汉字的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功能。
通过偏旁部首的组合和变化,可以扩展和衍生出更多的汉字。
3.3 字义的演变:汉字的字义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演变。
例如,古代的“官”字表示的是守护神,而现代的“官”字则表示政府机构。
四、汉字的传播方式4.1 纸质传播:纸质传播是汉字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
古代人们通过纸张书写和印刷,将汉字传播到各个地方。
论述中国文化在中国古代史的发展历程

论述中国文化在中国古代史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追溯到以河洛文化和商朝文化为主的新石器时代,随着西周新国的建立而有所发展。
在西周时期,国家经济日趋兴旺,社会安定,文化繁荣,许多重要的文化创造和发展都发生在这个时期。
西周时期标志着中国文化从古代一步步走向进步,使它在成熟和传播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也标志着今天概念从社会、政治、经济等议题上形成初步想法。
秦朝建立后,文化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秦朝的文化仍然影响着今日的文化。
文化发展的领域包括诗歌、文学、哲学、宗教学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秦朝的文字体系正式实施,促进了古代之间的文化交流,为今后文字体系的统一和不同文化间沟通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朝到唐朝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汉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高潮。
唐朝也被认为是中国社会精神的最高发展,文学、书法、绘画、建筑和布料等文化美术都得到了社会认可,而且文学、音乐和舞蹈等艺术的发展也极大的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
宋朝时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改革精神和宗法体系积极开放,古典音乐、艺术、珠宝、装饰品等传统文化取得了飞跃性发展,拓展了中国文化的范畴,也影响了邻近日本和朝鲜的文化。
明朝到清朝,文化更是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法、建筑、绘画、饰品等艺术精神深入民心。
“书圣”王羲之、“文圣”苏轼、“画家”徐悲鸿等人到了传奇地位,特别是明清皇帝文化精通、聪明过人,也让中国文化得到充分发展。
总之,从古至今,中国文化一直在持续发展,古至今都有不同的贡献者出现,而这些文化也都为现在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字的发展过程

汉字的发展过程1. 起源和演变汉字是中国人民的独特文化遗产,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当时汉字还处于象形文字的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发展演变,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熟悉的方块字形。
2. 研究和整理随着对汉字的研究不断深入,学者们开始进行整理和分类。
最早的一部汉字字典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的《说文解字》。
这部字典将汉字按照形状和字义进行了分类,为后来的汉字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汉字数量的增加和用途的扩展,后来的字典如《康熙字典》和《辞源》逐渐出现,为研究和使用汉字提供了更多的参考。
3. 造字方法汉字的演变和发展也与造字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密切相关。
最早的汉字是通过直接描绘事物的外形而形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会意和象形的方式来表示抽象概念和动作。
而后来的甲骨文和金石文则更加注重字形的规范和美观。
到了隶书时期,汉字的书写方式更加简洁、流畅,字形也更加规范。
而今天的汉字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读写的方便性。
4. 汉字的标准化为了统一和标准汉字的使用,中国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汉字的简化工作。
这一工作主要是为了提高汉字的识字难度,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流。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又开始了繁体字的推广工作,以保留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然而,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下,电子化的文字输入方式也使得繁体字逐渐遭到淘汰,简体字成为主流的使用方式。
5. 汉字的保护与传承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的进程,汉字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境。
为了保护和传承汉字文化,中国政府在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弘扬和汉字学习的普及。
同时,一些国内外的媒体和学术机构也开始开展相关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以促进汉字的发展和传播。
总结起来,汉字的发展过程经历了起源与演变、研究与整理、造字方法的改进、标准化以及保护与传承等多个阶段。
汉字作为中国人民的独特文化符号,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工具,更是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汉字形体的发展历程
【内容摘要】中国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汉字的发展历程也非一朝一夕,它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
本文从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类来分析汉字从刻画符号到楷书的发展历程,分别从刻画符号、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几个方面分开阐述。
【关键词】汉字;演变;古文字;今文字;发展
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滚滚向前,磨砺出许许多多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中国的汉字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汉字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的主要发展历史,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一、古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古文字依照时代的先后,主要有刻画符号、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小篆。
他们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明确,大多按照书写材料的不同而作为划分依据,形体变化不大。
(一)刻画符号、象形文字
在原始时期,人们是依靠语言交流沟通。
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及生活方式的发展,光靠语言已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文字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就已经开始使用简单的刻画符号,用来记录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事务。
产生了原始的记事方法"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它可看成是文字产生前的一个孕育阶段,但它绝对不可能演变成文字,更不是文字的产生。
然而只有在"有了较普通、较广泛的语言"之後,才有可能图画转变成文字。
也就是当有人画了一只虎,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虎"。
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
随看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麽逼真了。
这样的图画逐在生活中不断演变转化,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图画文字。
图画文字又进一步演变、发展,形成了最初的笔划省简、初具规模象形文字。
(二)甲骨文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殷商时期,人们迷信鬼神,凡事必先占卜吉凶。
其内容包括祭祀、战争、风雨、渔猎等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卜
部》云:“占,视兆问也,从卜从口。
”“卜,灼剥龟也,象炙龟之形,一曰像龟兆之纵横也。
”指的就是人们根据火烧甲骨裂开所形成的纹路来卜问。
而当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就被称为“甲骨文”,也叫“占卜文字、卜辞。
”甲骨文由此而诞生。
据考古人员发现,不仅殷商时期使用,西周、春秋时期也使用甲骨文。
(三)金文
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人们从自然界中发现了金属物质铜,并将其做成了各种青铜器具,因为古人称铜为金,故名“金文”。
盛行于商代、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它是倒模或者是刻画在青铜器具上的文字。
而这些器具中,以礼器鼎和乐器钟最富代表性,故又名“钟鼎文”其文字与甲骨文相差不大,但由于书写载体不一样而各具特点。
金文在继承了甲骨文的基础上,显得更为严谨、端庄。
(四)篆书
篆书,也可称为秦系文字。
分“大篆”与“小篆”,大篆是指秦统一前的文字,小篆是指在秦统一中国以后推行的规范化文字。
因金文结体复杂,不便于书写记忆,随着日常生活事务处理的需要及朝代的更替,渐渐产生了新的字体。
大篆就是时代的产物,它是由金文演化而来,《说文》中讲到的籀文、石鼓文、诅楚文、和秦公钟等上面的金文是大篆的典型文字,它上承西周金文,下启小篆。
小篆则是秦统一后为了方便管理,让李斯等人整理、编排、创造发明出来的新的汉字字体。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的小篆者也”。
二、今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今文字是对秦汉以后汉字书体的统称,秦隶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也是汉字发展的过渡期。
今文字的发展历程为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一)隶书
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不能达到官方日常工作处理快捷方便的要求。
故在民间
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
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隶书的形成使文字从随物体形状描书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所组成的简单字符,这种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书写的速度。
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二)草书
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
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书形成的过程中,因为官府的佐、史经常需要使用起草文书,因而影响了草书的流传。
进入东汉后,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草书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场合,称之为章草。
章草简单来说就是隶书的快写,带有一点隶书的味道,保留了隶书的拨挑和捺笔。
草书由于字形太过于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无法像隶书取代小篆那样,取代隶书成为主要的字体。
在楷书产生后,草书在楷书的基础下进一步发展,不但笔划之间可以勾连,上下之间也可以连写,隶书笔划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种类型的草书,称之为今草。
(三)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如果楷书像人的坐,草书人的跑,那么行书就是人的行走,因为行书比楷书随便些,可以写得快,又不像草书潦草的让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们的喜爱。
行书大概在魏晋时代就开始在民间流行了,被称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长期以来价倍受人们的喜爱。
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写得规矩一点、接近楷书的,称为真行或行楷;写得放纵一点、草书味道比较浓厚的,称为行草,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人,因此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四)楷书
楷书在字体结构方面,与隶书差不多,但楷书将隶书笔划的写法改变了,且
由扁形的隶书改为基本上呈现方形的楷书,即所谓的方块字。
楷书也称为正书、真书,说明了楷书是提供人学习和运用的正规书体。
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东汉末年的钟繇,从其流传下来的作品中,还多少残留著隶书的笔意。
楷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经历了不少变化,到了隋唐之后才基本定型,定型后的楷书,笔划、结构都相当精致、严谨,如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作品就是范本之一。
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滚滚向前,磨砺出许许多多璀璨夺目的文明遗产,中国的汉字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结构复杂且表意深刻的汉字,熔铸了中国人的智慧,是内涵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追根溯源,新石器时代很多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虽然至今仍不能解读,但已经算是现代汉字的雏形。
总之,汉字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扬光大。
让汉字更加符合我国社会生活的需要,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第1卷/荣宝斋出版社编.-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7.11
[2]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第1版 ,2012.8
[3] 中国书法简史/王镛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1版,2004.2
[4] 汉字学/刘志成主编.-城都:天地出版社,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