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贝利-费恩的成长历程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梗概900字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884年出版。
小说以美国南方为背景,以主人公哈克为视角,展示了一个不羁的少年在美国南部河流上的冒险经历。
小说反映了19世纪美国南部社会的特点和风貌,揭示了奴隶制度的黑暗面,深受读者喜爱。
一、哈克的成长历程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孤儿哈克·费恩,他在一个小镇上被虐待,逃离家庭,和另一个受奴役的孩子吉姆一同逃亡。
他们在密西西比河上展开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历险之旅。
哈克在这段旅程中经历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
1. 哈克的逃亡之路哈克逃离家庭后,他遇到了吉姆,两人一拍即合,决定一同逃亡。
他们沿着密西西比河一路向南,历经坎卜船夫、假扮女孩等种种艰险,却始终不离不弃。
2. 吉姆的人性之美吉姆是一个被奴役的黑人,他和哈克有着不同的出身和地位,但他在逃亡过程中对哈克关爱有加,充满了对人性的美好和真诚。
3. 哈克的成长在逃亡的过程中,哈克的心灵得到了成长。
他开始关心他人,懂得体谅和宽恕,也学会了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一切都在他与吉姆的友情和旅程中得到体现。
二、小说的社会写实《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作为一部描写19世纪美国南部社会生活的小说,其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情节都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特点。
1. 奴隶制度的黑暗在小说中,奴隶制度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吉姆是一个黑人奴隶,他被剥夺了自由和尊严,无法获得平等的对待。
小说中通过吉姆的形象,揭露了奴隶制度的不公和黑暗。
2. 南部社会的伦理观小说中展现了当时南部社会的伦理观念,封建迂腐的风俗和习惯,以及种族歧视的现象。
通过哈克和吉姆两个角色在逃亡过程中的遭遇,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和不公。
3. 人性的光辉尽管小说中描绘了奴隶制度的黑暗和社会的陋习,但在哈克和吉姆的友情之中,也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光辉。
作者通过小说对人性的探讨,呼吁人们要关爱他人,追求平等和公正,改造社会。
三、小说的文学价值《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不仅仅是一部社会写实的小说,更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作品。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梗概200字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梗概200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家马克·吐温所著的一部长
篇小说,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主人公哈克·费恩
为视角,讲述了他与逃亡黑奴吉姆一同漂流密西西比河的故事,展现
了19世纪美国南部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
哈克·费恩是一个家境贫困但心灵自由的男孩,他与父亲同住在
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上。
一天,他的酗酒父亲打算将他送到富有
的一家去生活,哈克经过一番犹豫后,决定逃离小镇,远走他乡。
在
逃亡的过程中,他遇到了逃亡黑奴吉姆,并与他一同踏上了漂流密西
西比河的旅程。
在河上的历险中,哈克与吉姆经历了数不清的困难和挑战,在其
中他们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先后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包括贪
婪的小偷、圣经狂热者、善良的夫妇等,同时也意识到了南部社会的
黑暗面,比如奴隶制度之下黑奴的悲惨遭遇,社会道德的虚伪等等。
最后,在一次意外中,哈克救了一个人,却被人误认为已经死亡。
在得知他的死讯后,他回到了小镇,发现自己的老朋友吉姆已经被人
拘禁。
哈克冒险去解救了吉姆,两人最终一起重新向大江东去,追求
更美好的生活。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一部极富有启发性的小说,它既展现
了一个青少年成长的心路历程,又批判了19世纪美国南部社会的黑暗面。
通过哈克的眼睛,读者看到了一个个真实的人物和情节,感受到
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这部小说不仅是对美国社会的观
察和揭露,更是对人性的思考和呐喊。
它被誉为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影响了无数读者,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部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被誉为“美国的《奥德赛》”。
这部作品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描绘了19世纪中叶美国南方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并通过主人公哈克的冒险经历展示了人类追求自由和尊严的精神。
故事发生在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上,讲述了一个名叫哈克的小男孩因为厌倦了家庭的束缚和学校的教育,决定离家出走。
在旅途中,他遇到了一个逃亡的黑奴吉姆,两人结伴而行,共同经历了各种危险和困难。
他们一起航行在密西西比河上,逃避奴隶猎人的追捕,遭遇了洪水、暴风雨等自然灾害,还见识了许多不同的人物和风俗习惯。
最终,他们在一场大雾中迷失方向,但又幸运地被救起,回到了安全的地方。
这部作品通过哈克和吉姆的冒险经历,揭示了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如种族歧视、奴隶制度、教育体制等。
哈克作为一个白人小男孩,与吉姆这个黑奴成为了朋友,这种跨越种族的友情体现了作者对平等和自由的向往。
同时,哈克的成长历程也反映了个人对于权威和传统的挑战,以及对自我价值的探索。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一部深刻反映美国历史和社会现实的作品,它的主题和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不仅是一本经典的儿童读物,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自我意识矛盾冲突中的成长

自我意识矛盾冲突中的成长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的里程碑。
通过深入分析主人公哈克成长过程中三次内心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反映了哈克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都获得知识;其认识与道德都得到成长;最终成长为一名具有健全心灵和民主理想的人。
同时我们提出青少年自我意识和思想上的冲突与其成长是不可分的。
标签:哈克;内心冲突;成长;成熟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年)近代美国著名作家,被誉为美国文学界的林肯、美国文学之父。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著作之一。
该书思想内容深刻,艺术风格独特。
海明威曾说:”所有美国现代文学皆起源于马克·吐温的一本书,名叫《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是我们前所未有的最佳之作。
故事发生在美国内战前的南方,聪明、善良、勇敢的白人少年哈克贝利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
在逃亡途中,他结识了从主人家出逃的勤劳朴实、热情诚实的黑奴吉姆。
他们成了好朋友,一起漂泊在密西西比河上,沿途逃避追捕,经历了种种奇遇与坎坷,最后哈克贝利帮助吉姆获得了自由。
作品对于主人公哈克的描述有血有肉、生动逼真,而且寓意深刻。
哈克的历险是他社会道德意识不断发展和成熟并最后踏上追求理想精神自我的心理历程。
下面我们就深入分析主人公哈克历险成长过程中的三次内心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
一、主人公内心的第一次矛盾冲突在小说的第十六章,出现了哈克内心的第一次矛盾冲突。
当哈克和吉姆突然看到岸上的亮光时,吉姆认为他们已经到达了凯劳(属废奴州)。
于是吉姆兴奋地又蹦又跳,大声嚷嚷:“他说,他到一个废奴州,头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攒钱,一分钱也不花,攒够了钱,就给在华珍小姐住处的一户农庄上为奴的他的老婆赎身,然后夫妻两人干活挣钱再给两个孩子赎身,要是孩子的主人不让赎,他们就找个废奴主义者去把他们盗走。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概括50字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概括50字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场成长之旅引言《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经典之作,讲述了孤儿哈克与逃奴吉姆一同展开的冒险旅程。
哈克贝利费恩的人物形象分析哈克贝利是怎样的人

哈克贝利费恩的人物形象分析哈克贝利是怎样的人哈克贝利费恩是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主人公。
他是一个叛逆、自由、正直且有着无尽好奇心的孩子。
本文将对哈克贝利费恩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他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
第一部分:童年时期的哈克贝利在小说的开头,哈克贝利贫穷、孤独且没有受到教育。
他无法适应社会中的束缚和规范,因此逃离了家庭和社区的压力。
哈克贝利不相信世俗价值观,他反对奴隶制度,并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对待。
这种对平等和自由的渴望使他与社会发生冲突,但也让他成为了一个独特而有趣的人物。
第二部分:冒险与友谊的经历哈克贝利感到被束缚并受困于社会的规范,因此他选择了冒险来解放自己。
他和吉姆,一位逃亡中的黑人奴隶,一起踏上了漂流的冒险旅程。
在这段旅程中,哈克贝利和吉姆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困难和危险。
哈克贝利在这段冒险中学会了关心他人,并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种族差异并不重要。
第三部分:哈克贝利的成长历程通过冒险和与吉姆的交流,哈克贝利逐渐成熟起来。
他学会了分辨是非和正义,也学会了为自己的信念而战斗。
哈克贝利在遇到一些道德困境时,做出了一些艰难但正确的选择。
他站在了自己的立场上,不去辨别是非,而是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内心的声音。
第四部分:哈克贝利的反叛与自由精神哈克贝利一直对社会中的不公正感到愤怒,并试图逃离这种束缚。
他热爱大自然,且不受社会价值观的约束。
哈克贝利憎恶虚伪和伪善,他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并且不愿意妥协。
他的反叛和自由精神令他成为一个非典型的主人公,也让读者们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第五部分:哈克贝利的成就最终,哈克贝利认识到真正的成就不仅仅是财富和地位。
他学会了理解他人和对别人的善意,学会了在不受规范束缚的情况下自由地表达自己。
他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成熟和善良。
哈克贝利的经历和成长历程给了读者们许多启示,启发了他们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结论:哈克贝利费恩是一位既叛逆又充满好奇心的主人公。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介绍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介绍在贫穷的圣·彼得士堡小村子里有一场大骚动,这场骚动是由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费恩两个小顽童所引起的。
他们两人就在马库他耳洞窟内玩耍时,发现了凶恶的杀人犯英姜乔的尸骨和一大笔巨款。
英姜乔把偷来的巨款藏在洞窟内,但因为找不到出口而在洞窟内活活饿死。
汤姆和哈克发现巨款后一下子变成巨富,他们回到村子后就引起了一场骚动。
哈克这个流浪顽童最后被道格拉斯寡妇收养并受到她的严厉教养。
当然哈克的钱也被她收去了。
哈克虽然住在道格拉斯家中,但是天生的野性使他无法忍受,所以他常离家出走。
刚好这时有一位从没露面却自称是哈克的父亲的人,要带走哈克并要回那笔钱。
哈克的父亲是个酒鬼和流氓。
他每次酒醉后闹事。
村人们大伤脑筋,最后终于答应让他带走哈克和那笔钱,可怜哈克被父亲关在伊利诺州附近的一处古老的小木屋里,不过,这时候刚好是密西西比河的泛滥期,哈克就利用这个机会逃走了。
他逃到杰克逊岛避难,在岛上他无意中遇见黑人吉姆。
吉姆是道格拉斯寡妇的妹妹的奴隶,他因为无法忍受沉重的工作而逃到杰克逊岛。
他们两个人就躲在岛上。
后来有人来搜索,他们就乘着竹筏逃到对岸的自由区。
航行到半途之时,他们的竹筏和蒸汽轮船撞上了。
哈克和吉姆掉到河里。
哈克后来被一位富有的商人救起,但是随而卷入纷争和枪击事件,在这一片混乱中他和吉姆再次见面。
不过他们很不幸地被“年轻的公爵”和“老国王”两位郎中所骗。
他们教哈克和吉姆到各城市去传教骗钱,或是耍宝、愚弄乡民以骗取他们的金钱,或是遇到有人死亡便到他家中诈骗钱财,这两位郎中对哈克和吉姆无所不用其极。
后来哈克好不容易才逃回到船上,但是他却没找到吉姆。
原来吉姆被“老国王”卖到菲尔富士农夫家。
而菲尔富士的太太刚好是汤姆的叔母。
哈克知道这件事后就和汤姆商量如何救出吉姆。
经过一番惊险的行动,他们三个人终于逃出菲尔富士家。
逃亡途中,汤姆的脚被枪击中,伤势很严重。
由吉姆陪他到镇上治疗,一不小心吉姆又被捉走了。
道德与成长 ——浅谈《哈克贝利

道德与成长——浅谈《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哈克的英雄式成长摘要:文学作品当中,作者常常会通过游历的方式在其作品中使其作品中的人物得到历炼并进一步地成长、成熟,通过这一方式使这些人物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身。
马克·吐温正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家。
马克·吐温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批评作家,同时又是幽默大师及儿童心理学家。
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通过哈克的一系列冒险经历揭示其道德和心理的成长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哈克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并变得成熟起来。
关键词:道德与成长;英雄式成长;道德观作为19世纪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马克·吐温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的作品向读者深刻地揭露了美国所谓的民主和自由都是虚伪的本质,揭示了在当时非常盛行的诸如拜金主义、种族歧视和扩张主义等社会问题。
他对美国文学的最大的贡献之处就是把方言运用到了小说创作当中,从而在美国文学史上使具有地方色彩的口语成为一种为众人所接受的媒介。
作为马克·吐温最伟大的杰作之一,《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深深感动了全世界许许多多的人。
从美国到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无不深受其影响,其所带给人们的震撼效果是极其深远的。
此小说,正如厄内斯特·海明威所说“是所有现代美国文学之源”。
[1]《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小男孩从整个童年到其步入成年的成长过程和执着地追求自由的天性,其乘着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的旅途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并铭刻在读者的心中。
通过哈克的一系列的冒险故事,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的成长和其思想道德从天真无邪到成熟的变化,也使我们对内战前的美国社会的状况有了深刻地了解。
下面笔者拟通过哈克的冒险经历分析哈克的内心冲突、道德思想的变化及其成长历程。
一、追求自由的天性“我们在谈论英雄时,不能忽略英雄身上的革命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克贝利?费恩的成长历程
摘要: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塑造了一个从懵懂无知、缺乏主见到冲破世俗牢笼,敢于驾驭自我的儿童—哈克的传奇经历。
从中看到当时社会的专制和黑暗,以及作者对民主、文明社会的强烈向往。
关键词:哈克贝利;无知;缺乏主见;成长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331-01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
哈克是小说中的中心人物,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富于正义感和叛逆精神的儿童形象。
他和黑人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哈克善良的天性和自然的正义感使他对吉姆产生同情和友爱,一路上,他们经历了种种考验和危险,在经历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帮助吉姆获得自由。
在帮助吉姆获得自由的过程中,哈克经历了激烈的内心冲突:是按照传统习俗的观点,抓住逃跑的黑奴吉姆,还是顺从自己的内心,去帮助一个善良敦厚、诚心诚意地关心他的朋友?哈克选择了后者,并且最终由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意志坚定、行为果敢的成年人。
哈克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他对于自由的追求所决定的。
在文章一开始,寡妇道格拉斯收养了他,并且试图把他变成一个文明人。
而寡妇道格拉斯代表着当时美国社会的中产阶级,是等
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和虚伪的道德习俗的象征。
她试图用自己虚伪的道德习俗和刻板的生活方式教化哈克。
与她生活在一起,哈克感到压抑与反感。
然而受到社会大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还是在渐渐习惯、适应并逐渐开始喜欢她们的生活方式。
此时的哈克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被社会习俗束缚的哈克。
他潜意识里接受了社会道德规范并以此为标准评判自己的行为,他的自我意识尚未觉醒,仍然在任由社会摆布自己的思想。
这时候的哈克在身心上仍然还是一个没有独立的少年,没有自己的主见,只能默默服从周围的人对他的要求。
哈克父亲的出现结束了这一切。
在被父亲拘役之后,哈克设法逃跑。
他设计了一个被谋杀的假象,逃出那个小屋子。
这是他迈向自由的第一步,但是,这些都是由他的求生本能所决定的。
他还没有有意识地摆脱社会习俗的束缚,但是他已经踏上成长之路。
在岛上,哈克遇到了同样正在逃亡的黑奴吉姆。
与吉姆的相遇是哈克新的生活的开端,也是哈克自我意识觉醒及心理成长的开端。
忠厚老实的吉姆是沃森小姐的奴隶。
沃森小姐要把他卖到密西西比河下游的种植园中。
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吉姆也开始了自己的逃亡之路。
两个同命相连、被社会所遗弃的人开始了他们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流浪。
通过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流浪经历,一个率真的白人孩子与一个淳朴的黑奴在美国那个奴隶制年代相依为命,最终成为生死至交。
在这一过程中,哈克经历了思想的起伏与纠结,最终“来自内心的健全的良心”战胜了“社会影响下的畸形的良心”,
哈克实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心理的成长。
在一开始,虽然哈克决定帮助吉姆。
但是他是摇摆不定的。
社会上人们对于黑奴的观念仍然在影响着他。
他也并没有把吉姆当做和他完全平等的人来对待,不是很尊重,总是嘲笑吉姆的想法,随意恶作剧。
在小说的第十五章,两人在河上遇险走失,为了找寻哈克,吉姆置自己的生命安危于不顾,而哈克回来后却骗吉姆说那只是他作的一个梦。
等吉姆明白过来后,立刻严肃地以一个与哈克同等的“人”的气魄大声质问哈克:“我因为拼命地划木排,又拼命地大声喊你,差点都要累死了。
在我困得打瞌睡的时候,想着把你给丢了,心都要碎了,所以也就顾不得自己和木排会不会出事,就那么睡着了。
等我醒来的时候,看到你平平安安地回来了,我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我心里说不出的感激,恨不得跪下来亲你的脚。
可是啊,你心里想的只是怎样编一个谎来糊弄老吉姆……”
这时,哈克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下子真叫我感到自己太卑鄙,我恨不得要过去用嘴亲亲他的脚”。
最终他鼓起勇气向吉姆道了歉。
至此才是哈克性格发展和心灵成长的开始,他意识到了吉姆同样作为人的地位与尊严,进一步认识到黑人也是人,是与他同样平等的人。
哈克与奴隶制、传统社会偏见的完全决裂在小说的第三十一章,哈克内心的冲突达到了最高潮。
从小到大,人们都告诉他,黑奴是白人的财产,帮助黑奴逃跑无异于是偷盗别人家的财物,是要下十八层地狱的。
他终于禁不住内心的折磨,给沃森小姐—吉姆的主人
写了一封告发信。
但是,同时哈克开始回想起与吉姆相处的日日夜夜,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吉姆善良真诚,把哈克当成他唯一的朋友。
就如马克·吐温自己这样评价这部小说:“在我的这本书中健全的心灵与畸形的良心产生冲撞,良心遭遇了失败。
”
事实上,哈克最终不仅把吉姆看做是与自己平等的人,在潜意识中,他把吉姆当做了是自己的父亲。
当遇到两个搜捕黑奴的人时,哈克欺骗他们说木筏上是自己得了天花的病重的父亲。
这一说法虽然是哈克随口说出的谎话,但是我们能够看出,吉姆实际上也充当了哈克父亲的角色。
他细心地照顾哈克;他为哈克做饭并在最危险的时候挺身保护他;他不让哈克看到那所浮在水面上的房子里的尸体,因为那正是哈克的父亲。
小哈克后来逐渐意识到了吉姆对自己的关爱与保护,他说,“我看到他才值完了班便替我值班,不愿意前来叫我,好让我继续睡大觉。
我看到,当我从一片浓雾中回来,当我在世仇械斗那儿,在池塘里又见到他,在这所有的时刻里,他是多么兴高采烈,总要叫我乖乖,总要宠我,总要想尽一切办法为我设身处地地着想,他对我始终如一这么好啊。
”这个时候,哈克终于被感动了,并且开始从人性的角度思考吉姆的问题,这表明,哈克最终成长为了一个可以独立思考、并且坚定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成年人。
哈克从最初的天真快乐,幼稚无知,盲目追随别人的孩童成长成了一名自信勇敢,负责任,知善恶的少年。
哈克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迷惘,矛盾和冲突。
在小说的
结尾,哈克又回到了了文明社会,可是,这个时候,他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他下定决心,要自由自在地生活,再也不受任何人的左右。
至此,哈克的成长历程才圆满结束,哈克也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英雄。
参考文献:
[1](美)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m].成时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疏荐.从哈克贝利·芬到霍顿看美国成长小说的发展[j].安徽文学,2009,(10).
[4]熊玉鹏.健全的心灵战胜了畸形的良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