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

合集下载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又体现着普遍性;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历史经验及启示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最突出的特征,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率先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落后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进行艰难的探索,在把社会主义运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过程中寻找适合本国、本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由于各社会主义国家对这一问题采取不同的做法,导致了社会主义事业成功与失败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为了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认真总结社会主义运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历史经验.回顾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历程,这些经验主要有: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社会主义运动不同于以往的革命,它高度自觉地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改造社会,这种自觉的能动来自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共产党正是有了这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武器,才站得高、看得远,取得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胜利.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四个主要时期即苏联的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中国的毛泽东时期和邓小平时期之所以能取得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各项成绩,首先是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总结,也是对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史的科学总结.以任何理由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只能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反复证明,如果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机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或者借用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名词,把杜撰的理论随意贴上马克思主义的标签,都会使马克思主义受到伤害、歪曲,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教条主义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敌人,它把马克思主义变成片面的、僵死的东西,割断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时代以及客观实际的联系,扼杀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要坚持就必须发展,与时俱进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不断创新.正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等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结合不同的时代发展特点,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使马克思主义始终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南.二科学把握时代变化和各国国情,立足各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不是人们头脑中凭空想像的乌托邦,而是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现实中依据现实条件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运动和实践.在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人们往往忽略了社会主义立足于现实的本质,不是在实践中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及时修正和发展已有的认识,而是用固有的观念剪裁现实、从而使社会主义陷入某种空想的误区.因此,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去认识社会主义,从各国国情出发去探索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首先要科学地认识世情,把握时代变化的脉搏.20世纪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不能用一个世纪前的眼光去看待今天资本主义的变化与发展、去认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其次,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国情、认清各国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从现实出发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是列宁对俄国的落后及其由此带来的社会矛盾的深刻认识,才会有十月革命这个战略选择,也才会有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的新思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3这是毛泽东的科学论断.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无论苏联东欧还是中国都出现过对本国国情判断失误,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错误.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一系列曲折后,终于能够正视自己的国情,做出了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结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现实基矗三正确认识本国以及其它国家的实践经验,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是根据该国国情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往往带有民族特色、具有相对性.如果一个国家不能正确对待本国经验,搞惟我独革,不分时间场合、不顾各国实际强行要别国照搬自己的经验,必将给别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损害.现实的社会主义道路并非只有一条,然而教条主义却使斯大林模式神圣化、凝固化,不仅使这一模式本身失去自我完善的机能,也给那些照搬这一模式的国家造成严重后果.应当牢记这一深刻教训,科学地对待本国以及其它国家的实践经验.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坚持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也始终强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在新时期重新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的现代化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4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彻底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也不照搬其它国家社会主义改革的模式,但充分注意汲取和总结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正反经验,实现了理论创新.在当今世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把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结合的典范.作为这一实践的理论指导和科学总结,邓小平理论既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又具有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普遍意义.它要解决和回答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即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它所揭示的社会主义本质及一系列重要理论,包含着对社会主义普遍真理的认识,必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非社会主义运动最终的和惟一的表现形式,我们不能自我陶醉或把自己的经验神圣化.这一实践过程需要不断变革和完善,我们必须始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结合的新形式,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不断实现历史的具体的新统一,从而达到理论与时俱进、实践充满活力.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这个道理,贯穿于对立统一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其他原理之中.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给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矛盾的一般法则.人类的认识总是先从认识个性开始,经过抽象,把握该类事物的共性;然后在共性的指导下,再去研究新的个性.人类认识的一般秩序是:“个性——共性——个性”或“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有这些,都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第一,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是邓小平理论破题的标志,它创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正像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破题的标志一样;邓小平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破题的标志.这是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之理论有多方面的内容,但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是核心内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的众多任务和内容中,只有在这个中心任务和核心内容方面取得根本性的突破,才能够称得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破题了.而邓小平同志创立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就在这个中心任务和核心内容上取得了根本性的突破.如果说,在马克思时代,社会主义只有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才会成为可能;那么,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争共存的当代,社会主义只有实现现代化才有可能取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相对优势,才就生存、发展并最终站稳脚跟.而世界发展的历史表明,不搞市场经济就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上没有过发达的市场经济,现实中生产力极为落后,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尤其需要通过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看作是水火不相容.在这个问题上不敢越雷池一步,因而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始终没有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特殊国情相结合,开辟了通过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新道路,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重大的理论成果,是这一理论破题的最根本的标志.在中国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其他道路能够引导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标志,它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模式.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相结合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特别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党的中心任务的转变,必将开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新的探索过程.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在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上,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作比较,我们还会发现它们的模式是不尽相同的.如果说,第一次飞跃的模式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那么,在第二次飞跃中,由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原理,特别是实现现代化必须搞市场经济的这一普遍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的原有理论中还没有形成,因此,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总结和提炼出马克思主义实现现代化的普遍原理.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依据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各个个别国家现代化的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了实现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然后又把这种一般规律运用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从而开辟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显然,这是对第一次飞跃的模式的创造性发展和更新,是一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模式.我们党称这种新模式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种新模式涵盖包容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但同时又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方面的最新实践、最新探索.第三,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的开辟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它为马克思主义的振兴提供了重大的历史契机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中,形成了一种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简单化理解,同时与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将很快消灭商品经济的看法不无关系.这种传统观念不仅使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中越来越处于不利的态势,而且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停滞.这种理论的停滞大大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指导实践的功能.邓小平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这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极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极大发展.这种突破不是细枝末节的突破,这种发展也不是个别结论的发展,这是对社会主义理论基本框架的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大发展.以此为契机,马克思主义获得了重新振兴的巨大历史推动力量.在当代世界,以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为突破口,马克思主义的队伍在重新集结,马克思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研究正在酝酿着更大的突破.。

简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简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简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之一。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能以系统的、科学的方法来揭示自然界、社会界、精神界以及其综合背景的发展规律,这一原理的实质是客观事物内部的矛盾决定发展的运动规律。

矛盾普遍性是表现为客观事物的不同方面都存在矛盾的性质,即客观事物的内在的矛盾的存在,它通常表现在几个方面,如内部矛盾、本外矛盾、实践矛盾、动静矛盾,这些矛盾竞相解决,从而使客观事物不断发展,是客观事物的重要特征。

而特殊性就是指矛盾在客观事物中的表现形式不同,存在各种特点,它不仅与客观事物的外在条件有关,而且也完全依赖于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例如客观事物的自身矛盾、历史背景、外界环境等方面,每种客观事物在这么多条件下都有其自身独特的矛盾特性。

况且,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客观情况变化而变化的。

一方面,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矛盾普遍性可能不再明显,某些特殊的矛盾可能会显得特别突出;另一方面,当矛盾处于拉锯战的境地,特殊的矛盾便会反映出其普遍性,对外部的环境也会有比较明确的影响。

从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来看,它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不断增长发展的动力。

它不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在客观世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为客观事物提供了发展的动力,还在客观世界中起到了一种重要的决定作用。

总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架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逻辑基础。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客观世界的发展,必须基于这种辩证关系,以此来洞察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运用它们更好地把握客观世界的发展趋势,发掘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改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对立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 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 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 统一。 〖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 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善 于创造和利用条件,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 的方向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 —— 矛盾的特殊性

1、空间: 事事有矛盾

1、不同事物的矛 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2、同一事物的矛 盾在不同的发展阶 段各有其特点 3、事物矛盾双方 各有其特点
2、时间: 时时有矛盾
思考:水果和苹果、梨、香蕉是什么关系?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矛盾的特殊性表现(三种情形) (1)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横向)
-----世界上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 同的特点(纵向) ------区分事物不同阶段的依据 (3)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 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3、学习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理解矛盾普遍性要注意几点:
第一,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 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 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
第二、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1、矛盾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事事有矛盾; 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①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 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矛盾举例
同一瞬间既在这儿又不在这儿 吸引与排斥、正电与负电等 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等 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合作探究·提认知] 电视剧《闯关东》讲述了济南章丘朱家峪人朱开山一家, 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闯关东的前尘往事。下图是朱开山 一家从山东辗转逃亡到东北途中可能用到的四种交通工具。
依据材料概括晚清中国交通方式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提示:特点:新旧交通工具并存(或:传统的帆船、独轮车, 近代的小火轮、火车同时使用)。 原因: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国的贫困,阻碍社会发 展;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示范;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政府及各阶层人士的提倡与推动。
2.特点 (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 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3.影响 (1)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 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消极影响: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
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 在着自始而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事事有矛盾(横向)
②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时时有矛盾(纵向)
(2)方法论意义 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
二、水运与航空
1.水运 (1)1872年,
轮船正招式成商立局,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2)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几乎都是
在列强排挤中艰难求生。
2.航空
(1)起步:1918年,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
研制 。
(2)发展水:上1飞918机年,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设“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1。

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和意义(1)普遍性: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2)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毛泽东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即相对的;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2)相互联系:任何个别都是一般------列宁个性体现共性,都同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一般只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3)在一定条件下(场合的不同)互相转化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在理论上坚持辩证法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反对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形而上学观点注意:普遍和特殊的关系就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2)在认识上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程序(例如改革(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一原理的具体运用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重点,因为::(1)从理论上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只有弄清了这一原理,才能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正确地认识事物、解决矛盾。

(2)从实践上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只有弄清了这一原理,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和运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从认识论上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既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也是科学的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的哲学基础。

学习这一原理,有利于我们领会这些科学方法的精神实质,逐步学会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关系的原理之一,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

首先,矛盾的普遍性指的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内部。

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由矛盾组成的,这种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以自然界为例,一方面,水的存在和运动离不开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水的存在也需要与周围环境的热量交换,形成热量和物质的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多样性的基础,也是事物发展的根源。

然而,矛盾的普遍性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矛盾都具有相同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指的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形式。

在不同的事物内部,矛盾的成分和结构各不相同,因此矛盾的特殊性是多样性的表现。

以人与自然的矛盾为例,人类与自然的矛盾表现为劳动与自然力的矛盾,而劳动与自然力的具体表现又与具体社会形态、生产方式等有关,因此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具有不同的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存在辩证关系。

首先,矛盾的特殊性是在矛盾的普遍性基础上形成的,矛盾的普遍性为矛盾的特殊性提供了发展的条件。

其次,矛盾的特殊性也反作用于矛盾的普遍性,通过特殊性的表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矛盾的普遍性。

最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相互推动,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化。

综上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事
物发展的辩证规律之一。

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它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内容,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矛盾的普遍性体现在它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无论是自然界的事物,还是社会生活中的事物,都存在着矛盾。

例如,在自然界中,存在着生与死、生长与衰败等矛盾。

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政治矛盾等。

这些矛盾的存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其次,矛盾的特殊性体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特定的特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在内容上有所不同,在表现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例如,不同的社会矛盾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表现形式,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

因此,我们在处理矛盾时,需要具体分析具体情况,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一刀切。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内容。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而矛盾的特殊性则决定了事物发展的具体形式。

只有正确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事物的发展,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善于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在处理矛盾问题时,既要把握矛盾的共性,又要注重矛盾的个性。

要善于抓住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各种次要矛盾,做到有机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善于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正确处理各种矛盾问题,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1)二者相互联结、相互依存。

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与“特”的统一。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

(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是由客观世界范围的极其广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决定的。

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

在这个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普遍性。

【方法论】:(1)有助于我们学会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结合起来。

(2)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二)、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意义矛盾的物殊性是指每一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意义:1、分析它是具体解决矛盾的前提,是正确认识的基础,从而区分不同事物。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三)、矛发展的不平衡及其意义(这里要回答的意义是主次矛盾意义,不要和下面一个问题的主次方面的意义混淆)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及其意义(主要矛盾不是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关系:A、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B、主要矛盾决定和制约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影响和反作用于主要矛盾;C、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意义: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因此,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现代化,这也为顺利解决其他社会矛盾创造了有利条件,要做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齐抓,两手都要硬才能推动社府主义建设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
关系原理,分析说明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选择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班级:电子本科3班姓名:许桂忠学号: 13180386
原理说明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其中,关于矛盾普遍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表明: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
个方面都有其特点,这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是世界上事物之所以有差
别的根据。

普遍的普遍性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包涵共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这个道理,贯穿于对立统一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其他原理
之中。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这个道理,贯穿于对立统一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其他原理
之中。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给我们许多方法论的启示,教导我们在分析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把握主要矛盾和
矛盾的主要方面,即要全面分析,又要善于抓重点,即所谓的“两点论”和“重
点论”相结合。

运用原理和社会现实的问题分析
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这个问题上,“中国特色”就是矛盾的特殊性,而“社会主义”是矛盾的普遍性。

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际上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鲜明的实例。

我国在社
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
特色这一个性。

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
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
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所有这些,都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
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
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
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
出发,这又是个性.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 寻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第一,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是邓小平理论破题的标志,它创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正像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破题的标志一样;邓小平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破题的标志。

这是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之理论有多方面的内容,但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是核心内容。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的众多任务和内容中,只有在这个中心任务和核心内容方面取得根本性的突破,才能够称得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破题了。

而邓小平同志创立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就在这个中心任务和核心内容上取得了根本性的突破。

如果说,在马克思时代,社会主义只有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才会成为可能;那么,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争共存的当代,社会主义只有实现现代化才有可能取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相对优势,才就生存、发展并最终站稳脚跟。

而世界发展的历史表明,不搞市场经济就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上没有过发达的市场经济,现实中生产力极为落后,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尤其需要通过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看作是水火不相容。

在这个问题上不敢越雷池一步,因而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始终没有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将现代化的一般
规律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特殊国情相结合,开辟了通过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新道路,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重大的理论成果,是这一理论破题的最根本的标志。

在中国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其他道路能够引导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标志,它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模式。

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相结合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特别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党的中心任务的转变,必将开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新的探索过程。

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在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上,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作比较,我们还会发现它们的模式是不尽相同的。

如果说,第一次飞跃的模式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那么,在第二次飞跃中,由于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原理,特别是实现现代化必须搞市场经济的这一普遍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的原有理论中还没有形成,因此,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总结和提炼出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现代化的普遍原理。

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依据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各个个别国家现代化的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了实现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然后又把这种一般规律运用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从而开辟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显然,这是对第一次飞跃的模式的创造性发展和更新,是一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模式。

我们党称这种新模式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这种新模式涵盖包容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但同时又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方面的最新实践、最新探索。

第三,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的开辟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它为马克思主义的振兴提供了重大的历史契机。

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中,形成了一种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

这种观念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简单化理解,同时与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将很快消灭商品经济的看法不无关系。

这种传统观念不仅使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中越来越处于不利的态势,而且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停滞。

这种理论的停滞大大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指导实践的功能。

邓小平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这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极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极大发展。

这种突破不是细枝末节的突破,这种发展也不是个别结论的发展,这是对社会主义理论基本框架的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大发展。

以此为契机,马克思主义获得了重新振兴的巨大历史推动力量。

在当代世界,以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为突破口,马克思主义的队伍在重新集结,马克思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研究正在酝酿着更大的突破。

表明立场和态度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充分表明“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

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
共性。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

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正确道路,搞好革命和建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因此我们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必须坚持这一正确道路,并沿着这条道路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力争使自己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