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的表现及图片
麻疹

并发症
1.肺炎:最常见,多见于5岁以下患儿。发 生机制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按病原可分为 病毒性与细菌性。 2.喉炎 3.心肌炎 4.神经系统 ⑴麻疹脑炎 ⑵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远期并 发症。 5.结核病恶化 6.营养不良与维生素A缺乏症
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 胞相对增多。淋巴细胞严重减少提示预后不 好。 2.多核巨细胞检查 3.血清学检查 (1)抗体检测 (2)抗原 检测 4.病毒抗原检测 5.病毒分离
病因学
麻疹病毒(Morbillivirus)属副黏液病毒, 只有一个血清型.
流行病学
1.传染源: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型带病 毒者。 2.传播途径:呼吸道。 3.传染期: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如 合并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 4.传染性:极强
发病机制
飞沫 呼吸道粘膜 血液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繁殖
易感者
1~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未接受疫苗的学龄儿童\免疫失败的儿童\
青少年 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被消灭的传染病
29
麻疹的新进展
1.麻疹的发病年龄呈两极分化趋势:婴儿麻疹增多主要发生 在8个月初免以前,多为非典型病例,大年龄患者增多。 2.麻疹的发病高峰季节后移至3~5月份。 3.不典型病例增多。 4.二次麻疹发生率在1%左右,其中60%发生在第一次麻疹2年 以内。
红色斑丘疹,颈及躯干部多见,一天 出齐,次日消退
高热3-5天,热退疹 出
猩红热
乙型溶血 性链球菌
高热,中毒症状重,咽峡 炎,杨梅舌,环口苍白圈, 扁桃体炎
皮肤弥漫充血,上有密集针尖大小丘 疹,持续3-5天退疹,1周后全身大片 脱皮
发热1-2天出疹,出 疹时高热
儿科护理学麻疹课件,感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 (3)保护易感人群: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初种年龄国内 规定为生后8个月,7岁时复种一次。易感者在接触病人2天内若接 种疫苗,仍有可能预防发病或减轻病情;此外根据麻疹流行病学情 况,在一定范围、短时间内对高发人群开展强化免疫接种。体弱易 感儿接触麻疹后应尽早注射免疫血清球蛋白,以预防发病或减轻症 状。
麻疹
讲授人:
联系电话:
•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所致的儿童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 病。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黏 膜斑(又称柯氏斑Koplik spot)及全身皮肤斑丘疹为主要特征。多 见于6个月~5岁儿童,本病传染性强,未接受免疫的儿童接触麻疹 后均会发病,病后大多数获得终身免疫。随着麻疹减毒活疫苗的普 遍接种,麻疹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显著降低。
• (3)异型麻疹:本病少见,患儿持续高热、乏力、肌痛、头痛伴四 肢水肿,表现不典型,临床诊断较困难,麻疹病毒血清学检查有助 诊断。
• (4)无皮疹型麻疹:多见于应用免疫抑制剂者。全病程无皮疹,无 麻疹黏膜斑,呼吸道症状可有可无、可轻可重。
3.并发症
• (1)肺炎: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5岁以下患儿,占麻疹 患儿死因的90%以上。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间质性肺炎多不严重,多 随出疹及体温下降后消退。继发性肺炎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 临床症状较重、体征明显,预后差。病原体多为细菌性,常见于金 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故易并发脓胸和脓气胸。
4.预防感染的传播
• (1)控制传染源:对麻疹患儿应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 治疗。对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应加强预检,熟悉儿童出疹性疾病的鉴 别要点,以免造成误诊。一旦确诊,需隔离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 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密切接触的易感儿,应隔离观察3周。
麻疹的主要症状

麻疹的主要症状
一、麻疹的主要症状二、麻疹患者的护理措施三、麻疹的发病原因
麻疹的主要症状1、麻疹潜伏期的症状
此期临床上主要表现:体格检查可见口腔及咽部黏膜充血明显,上呼吸道(包括眼结合膜)炎症的卡他症状,常伴胃纳减退,甚至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有发热、咳嗽、流鼻涕、流眼泪、畏光等,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不适。
发热常日低夜高,逐日升高,可达39~40℃,婴幼儿可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或成人常诉头痛、头昏、乏力、嗜睡。
咳嗽渐加重,多半为干咳,因上呼吸道黏膜炎症常下延至喉部、气管、支气管,咳嗽往往带嘶哑声,年幼儿甚至出现呼吸急促和困难。
2、麻疹前驱期的症状
有发热、咳嗽、流鼻涕、流眼泪、畏光等,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不适。
发热常日低夜高,逐日升高,可达39~40℃,婴幼儿可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或成人常诉头痛、头昏、乏力、嗜睡。
咳嗽渐加重,多半为干咳,因上呼吸道黏膜炎症常下延至喉部、气管、支气管,咳嗽往往带嘶哑声,年幼儿甚至出现呼吸急促和困难。
常伴胃纳减退,甚至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体格检查可见口腔及咽部黏膜充血明显,发病后2~3天可在第一磨牙对面的颊黏膜上出现科氏斑,为麻疹前驱期的特征性体征,有麻疹早期诊断价值。
3、麻疹出疹期的症状
首先从耳后发际出现淡红色斑丘疹,渐及头部前额、脸面、颈部,自上而下扩展至胸、腹、背,最后达四肢,直至手心脚底,2~3天就波及全。
麻疹(全)

传播途径
• 病毒随飞沫排出,主要经呼吸道直接传播。 病毒进入易感者鼻部而感染,经眼结膜也 可能侵入。麻疹病人住过的房间,病人迁 出后,经开窗通风半小时后即无传染性。 麻疹间接传播机会极少,但如被病人污染 的手巾、衣物等,在几分钟内接触易感者 (特别是进入鼻腔)仍可被传染。与麻疹 病人接触过的双手可能携带病毒,在短期 内仍可传染易感者。
典型麻疹
• 其他 可有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呕 吐、腹泻等症状。此外,胸背部可见 到类似风疹、猩红热或荨麻疹样的皮 疹,数小时即消退的前驱疹。前驱疹 可能是一种病毒血症的表现。但有无 前驱疹,与出疹期的临床表现的轻重 和预后无明显关系。
典型麻疹
极期(出疹期) 从出疹到退疹一般3~5日。主要表现为 出现特殊皮疹,体温增高,全身症状 加重。
非典型麻疹
异型麻疹(非典型麻疹综合征)
• 异型麻疹,是出疹型麻疹的一种非典型麻疹,它不同于轻型和重型麻 疹,但又具有轻型和重型麻疹的部分表现及某些特殊表现。异型麻疹 潜伏期基本同一般麻疹(7~14日):临床主要特点有:①前驱期卡他 症状轻或无,发病突然和全身症状(全身乏力、肌痛、头痛、腹痛) 明显,预后良好;②无麻疹粘膜斑;③出疹期皮疹不典型,如皮疹出 现的顺序与正常相反,常为多形性皮疹(斑疹、丘疹、斑丘疹、疱疹、 瘀点或瘀斑,偶见荨麻疹)伴四肢水肿;④肺部受损较常见,肺炎症 状轻重不一,肺部X线检查可出现肺门淋巴结肿大和/或胸腔积液, 双肺可见到小叶性、大叶性或节段性浸润等改变,病变可持续数日或 数周,甚至更长时间;⑤出疹期常有嗜酸性粒细胞和血沉增高,偶可 出现肝、肾功能损害、血小板减少等现象;⑥恢复期血清血凝抑制抗 体明显增高可确诊,异型麻疹一般抗体达1:1000以上,而典型麻疹抗 体一般在1:160。 • 异型麻疹主要见于接种过麻疹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再感染自然麻 疹。接种疫苗到发病时间,一般为6个月至6年,曾有报告相隔长达16 年者。
麻疹风疹的防控ppt课件

在低温中能长期保存
4
传 染 源:麻疹病人:(口鼻咽眼分泌物、血、尿) 出疹前5天~出疹后5天
并发肺炎:出疹后14天 传播途径:飞 沫:咳嗽、喷嚏、说话
间接:日用品、玩具传播少见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
6~8月内婴儿因从母体获得抗体少患病
5
二、临床表现及经过(典型麻疹)
麻疹诊断要点:
⑴ 流行病学史(是否密接、是否易感) ⑵ 临床表现(前驱期柯氏斑,皮疹形态、顺序,糠麸样脱屑、色素
沉着)
⑶ 实验室检测(血清学检测、病原学检测)
鉴别诊断: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
19
与风疹鉴别
⑴ 风疹前驱期短,发热1~2天内出疹,发热及卡他症 状较轻;
⑵ 不合并畏光、流泪等结膜炎症状; ⑶ 出疹快,1天内可布满全身; ⑷ 退疹快,1~2天内消退; ⑸ 无色素沉着,不脱屑; ⑹ 口腔内无粘膜斑; ⑺ 伴有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并触痛。
22
猩红热---“杨梅舌、草莓舌”
23
猩红热---皮疹大片脱落
24
25
四、麻疹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加强护理,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
1.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空气流通,湿润
避免强光刺激双眼 保持皮肤及五官(眼、鼻、口腔、耳)的清洁 饮食予流食或半流食,富有营养,水分充足
2. 对症治疗:烦躁、咳嗽、激发感染者可对症治疗,体温
--接触麻疹病人后5天内注射,可防止发病; --接触麻疹病人第6天后注射,可减轻症状; --丙种球蛋白免疫有效期3-8周,以后应采取主动免疫。
29
六、麻疹监测与疫情处置
按出疹顺序消退,糠麸样脱屑,棕色色素沉着,伴全身 情况好转(发热减退、食欲、精神好转)
荨麻疹

A+医学百科 >> 荨麻疹荨麻疹(Urticaria)俗称风团、风疹团、风疙瘩、风疹块(与风疹名称相似,但却非同一疾病)。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
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粘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
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
其迅速发生与消退、有剧痒。
可有发烧、腹痛、腹泻或其他全身症状。
可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与丘疹状荨麻疹等。
基本信息荨麻疹系多种不同原因所致的一种常见皮肤、粘膜血管反应性疾病,临床荨麻疹临床图片上以皮肤、粘膜的局限性、暂时性、瘙痒性潮红斑和风团为特征。
其发病机理可以是免疫性(最常见的是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的。
荨麻疹常见的病因有:(1)食物及添加剂;(2)药物;(3)感染;(4)动物、植物及吸入物;(5)物理因素;(6)内脏疾病;(7)精神因素;(8)遗传因素。
按病因分类有许多特殊类型。
1.皮疹为风团、潮红斑,大小不等,形状各异。
常突然发生,成批出现,数小时后又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
但可反复发作;2.自觉瘙痒,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和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少数有发热、关节肿胀、低血压、休克、喉头水肿窒息症状等;3.病程长短不一,急性荨麻疹病程在1个月以内;超过1个月为慢性;4.皮肤划痕试验部分病例呈阳性反应;5.临床的特殊类型: (1)蛋白湅荨麻疹是蛋白湅直接通过肠粘膜吸收所致的抗原-抗体反应; (2)寒冷性荨麻疹又可分为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和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是由寒冷所致的物理性荨麻疹; (3)热性荨麻疹又可分为获得性和遗传性两种,接触热水后在接触部位出现风团; (4)胆碱能性荨麻疹,在热、精神紧张和运动后诱发,多见于躯干和四肢近端,皮疹为1-2mm大小的风团,周围有红晕; (5)日光性荨麻疹,女性发病较多,暴露日光后发病,皮疹局限于暴露部位; (6)压迫性荨麻疹,在较重和较久压迫4-6小时后发病,受压部位出现弥漫性、水肿性、疼痛性斑块; (7)水源性荨麻疹,在接触水和汗水后于毛孔周围引起细小剧痒风团; (8)血清病性荨麻疹,其病因为接触异体血清、疫苗、药物等,引起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关节炎和淋巴结病; (9)自身免疫性黄体酮性荨麻疹,发生于月经前期和中期,是由黄体酮所致。
麻疹PPT课件

编辑版ppt
7
麻疹
病原学
麻疹病毒形态
编辑版ppt
8
麻疹病毒编辑形版p态pt
9
麻疹
编辑版ppt
10
麻疹
流行病学
(一) 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d(潜伏期末)至出疹 后5d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 病毒,具传染性。恢复期不带病毒。
(二)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麻疹
编辑版ppt
14
麻疹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 发病机制
麻疹病毒侵入上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细胞内复制繁殖, 通过局部淋巴组织进入血流(初次病毒血症),病毒被单 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在其中广泛繁殖,大量病毒再侵 入血流,造成第2次病毒血症,出现高热和出疹。
编辑版ppt
15
麻疹
(一)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编辑版ppt
4
麻疹
编辑版ppt
5
麻疹
病原学
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单链RNA病毒,麻疹病 毒抗原性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包膜有三种结构 蛋白,其中融合蛋白在病毒扩散时可使病毒细胞与 宿主细胞融合。
编辑版ppt
6
麻疹
病原学
麻疹病毒在外界生活力不强,对阳光及一般消 毒剂很敏感。紫外线能很快灭活病毒。在流通的空 气中或阳光下半小时即失去活力。病毒耐寒、耐干 燥。
目前认为麻疹发病机制:① 麻疹病毒侵入细胞直接 引起细胞病变;② 全身性迟发型超敏性细胞免疫反应在 麻疹的发病机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编辑版ppt
16
麻疹
(二) 病理解剖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麻疹的病理变化特征是感染形成多核巨细胞。因病 毒或免疫复合物在皮肤真皮表浅血管,使血管内皮细胞 肿胀、增生,单核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红细胞和 血浆渗出,表皮细胞变性坏死,而形成麻疹皮疹和粘膜 疹。
麻疹科普讲座PPT课件

麻疹的公共卫生意义
全球疫苗接种计划
各国应加强麻疹疫苗的推行,减少全球麻疹病例 。
国际合作可以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
麻疹的公共卫生意义
传播知识
通过媒体和教育机构普及麻疹知识,提高公众意 识。
知识传播能够有效降低误解与恐慌。
谢谢观看
麻疹的认知与预防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麻疹? 2. 谁容易感染麻疹? 3. 何时应就医? 4. 如何预防麻疹? 5. 麻疹的公共卫生意义
什么是麻疹?
什么是麻疹?
定义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
常见于儿童,但成人也可能感染。
什么是麻疹?
症状
麻疹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感样症状、 眼结膜炎及皮疹。
社会影响
麻疹的爆发会对公共卫生系统造成压力,影响学 校和社区的正常运作。
集体感染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风险。
谁容易感染麻疹?
疫苗接种的重要性
通过接种麻疹疫苗,能够有效降低感染率。 疫苗接种不仅保护个体,也能形成群体免疫。
何时应就医?
何时应就医?
早期症状
如出现持续高热、咳嗽及皮疹,应及时就医。
早期诊断能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何时应就医?
并发症迹象
如出现呼吸困难、高热不退或严重脱水,需紧急 就医。
麻疹可引起肺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何时应离期通常为皮疹出现后至消退后4天。
如何预防麻疹?
如何预防麻疹?
接种疫苗
按时接种麻疹疫苗,通常在1岁及4-6岁各接种一 次。
疫苗接种能有效预防麻疹的发生。
皮疹通常在发病后3-5天出现,首先从面部开始扩 散。
什么是麻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疹临床表现预防及图片
麻疹是以往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粘膜斑(Koplik斑)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
【流行病学】
天
(一)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
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
这一期的主要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发热,见于所有病例,多为中度以上发热;
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麻疹极有帮助。
③Koplik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粘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
消失,与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无关。
此期肺部有湿性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
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
【并发症】
(一)喉、气管、支气音炎麻疹病毒本身可导致整个呼吸道炎症。
由于<3岁的小儿喉腔狭小、粘膜层血管丰富、结缔组织松弛,如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可造成呼吸道阻塞而需行气管切开术。
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及三凹征,严重者可窒息死亡。
(二)肺炎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间质性肺炎常在出疹及体温下降后消退。
支气管肺炎更常见,为细菌继发感染所致,常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嗜血性流感杆菌等,故易并发脓胸或脓气胸。
AIDS病人合并麻疹肺炎,伴有皮疹,常可致命。
(三)心肌炎较少见,但一过性心电图改变常见。
(四)神经系统
1、麻疹脑炎发病率约为1‰~2‰,多在出疹后2-5天再次发热,外周血白细胞增多;出现意识改变、惊厥、突然昏迷等症状。
脑脊液改变为:轻度单核细胞及蛋白增多;糖正常。
病死率达10%~25%;存活者中20%~50%留有运动、智力或精神上的后遗症。
2、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是一种急性感染的迟发性并发症,表现为大脑机能的渐进性衰退,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一;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前若干年有典型麻疹史,并完全恢复。
85%起病在5~15岁,开始症状很隐匿,有轻微的行为改变和学习障碍,随即智力低下,并出现对称性、重复的肌阵挛,间隔5~10秒;随疾病进展,肌阵挛消失,出现其他各种异常运动和神经功能障碍,有共济失调、视网膜冰、视神经萎缩等;最后发展至木僵、昏迷、自主功能障碍、去大脑强直等。
病程快慢不一,大部分病人在诊断后l~3年死亡,个别能存活10
年以上。
3、其他格-巴综合征、偏瘫、大脑血栓性静脉炎和球后视神经炎均少见。
(五)结核情恶化麻疹患儿的免疫反应受到暂时抑制,对结核菌素的迟发性皮肤超敏反应消失,可持续几周,使原有潜伏结核病灶变为活动甚至播散而致粟粒型肺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者不鲜见。
(六)营养不良与维生素A缺乏症麻疹过程中由于高热、食欲不振,可使患儿营养状况变差、消瘦;常见维生素A缺乏,角膜呈
混浊、软化,且发展极迅速,最后导致失明。
【治疗】
(一)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房内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有畏光症状时房内光线要柔和;给予容易消化的富有营养的食物,补充足量水分;保持皮肤、粘膜清洁。
20
其预防效果可达90%。
虽然5%~15%接种儿可发生轻微反应如发热、不适、无力等,少数在发热后还会出疹,但不会继发细菌感染,亦无神经系统合并症。
国内规定初种年龄为8个月,如应用过早则存留在婴儿体内的母亲抗体将中和疫苗的免疫作用。
由于免疫后血清阳转率不是l00%,且随时间延长免疫效应可变弱,1989年美国免疫咨询委
员会提出:4~6岁儿童进幼儿园或小学时,应第二次接种麻疹疫苗;进人大学的青年人要再次进行麻疹免疫。
急性结核感染者如需注射麻疹疫苗应同时进行结核治疗。
(三)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早期隔离。
一般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10天。
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应检疫观察3周。
(四)切断传播途径病人衣物应在阳光下曝晒;病人曾住房间宜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流行季节中做好宣传工作,易感儿尽量少去公共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