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中医世家
中医治疗荨麻疹(14方)

中医治疗荨麻疹(14方)荨麻疹,俗称“风团”、“风疙瘩”,为一种局限性、暂时性或瘙痒性的潮红斑和风团为特征的过敏性皮肤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那么,中医在治疗荨麻疹方面是如何辨证论治的呢?又有什么疗效比较好的外用制剂可以治疗呢?荨麻疹,中医学称为“瘾疹”,其发病多与素体禀赋不耐,加之风、湿、热诸邪侵犯皮肤有关。
或外感风寒、风热;或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或肺卫肌表不固,风邪乘虚而入;或体弱血虚,风从内生,均可导致本病发生。
一般急性荨麻疹多为实证,慢性荨麻疹多为虚证。
辨证分型及用药1.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证候】全身或暴露部位出现风团样皮疹,稍高于皮面,呈红色或粉红色,剧痒,兼见头痛、发热、心烦口渴、大便干、溲赤等症,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辛凉解表,疏风止痒。
【方药】自拟荆芩汤加减:荆芥15g,炒黄芩15g,生地黄30g,牡丹皮15g,赤芍30g,紫草30g,九里光30g,昆明山海棠30g,刺蒺藜30g,制何首乌30g,生黄芪30g。
2.风寒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证候】全身泛发粉白色、粉红色风团样皮疹,作痒,遇风、遇冷加剧,或兼有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不渴等症,苔白,舌质淡或淡红,脉浮紧。
【治法】辛温透表,疏风止痒。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15g,防风30g,茯苓30g,川芎15g,羌活15g,独活15g,生柴胡15g,前胡15g,炒枳壳15g,桔梗15g,九里光30g,昆明山海棠30g,刺蒺藜30g,制何首乌30g,生黄芪30g,乌梢蛇30g。
3.卫表不固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证候】裸出部位易发皮疹,疹色淡微红或见苍白,吹风着冷、两手洗冷水亦起,舌质淡,苔白,脉浮弱。
【治法】益气固表,御卫止痒。
【方药】玉屏风散加减:生黄芪45g,白术15g,防风30g,桂枝15g,杭芍15g,白鲜皮30g,地肤子30g,刺蒺藜30g,制何首乌30g,蜈蚣2条。
4.血虚生风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证候】皮疹反复发作,多见午后或入夜加重,而午前或后半夜则轻。
中医治疗荨麻疹

中医治疗荨麻疹一眨眼,又到了大寒时节,很多地方都已沉浸在冰天雪地中,“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的凄凉之美,让人们的内心格外地沉静;“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绝唱,让人们的内心翻腾挣扎。
但这般景象下,却有不少荨麻疹患者无缘观赏,荨麻疹着实扫兴,该何如将其驱逐出身体?中医妙法还你太平!★本病与中医学文献中的瘾疹相类似。
《医宗金鉴》记载:“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
”本病属中医风类皮肤病的范畴。
需与丘疹性荨麻疹、多形性红斑相鉴别。
一、辨证施治(一)急性荨麻疹1.风热犯表证【主症】发病急骤,风团鲜红,灼热剧痒,伴发热,恶寒,咽喉肿痛或呕吐,重则面唇俱肿或脘腹疼痛,遇热则皮疹加重,得冷则隐。
舌质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辨证】风热束表,肺卫失宣。
【治法】辛凉透表,宣肺清热。
【方药】荆防方:荆芥穗、牛蒡子、丹皮、干生地、黄芩、薄荷、金银花、蝉衣、生甘草、防风、浮萍。
【方解】芥穗、防风、薄荷、浮萍疏风宣肺;金银花、牛蒡子、甘草清热解毒利咽;丹皮、干生地凉血清热;黄芩泻肺火;蝉衣散风清热止痒。
如胃热炽盛,口渴,口臭,便秘或大便热臭,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者加生石膏、栀子、芒硝、大黄,以清热通下,以泄实火。
2.风寒证【主症】皮疹色呈粉白,遇风冷加重,得暖则减,口不渴。
舌体淡胖,苔白,脉浮紧。
【辨证】风寒束表,肺卫失宣。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加减:麻黄、杏仁、干姜皮、浮萍、白僵蚕、丹皮、陈皮、丹参、白鲜皮。
【方解】麻黄、杏仁、干姜皮辛温宣肺以开腠理;佐以浮萍、白鲜皮扬散寒湿;丹参、丹皮、白僵蚕养血润肤,和血止痒;陈皮、干姜皮理气开胃,醒脾化湿。
遇风加重者或风团反复发作、自汗者加黄芪、防风、白术。
3.内热受风证【主症】发病急,全身起风团,痒,伴高热多汗,口干,胸闷气短,大便干或便痢。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儿科学24章麻疹

精选2021版课件
13
三、证治分类
顺证
1.邪犯肺卫证(初热期)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眼睑红赤,泪 水汪汪,倦怠思睡,发热2~3天,口腔两颊黏膜红赤,贴近臼齿处可 见麻疹黏膜斑(细小白色疹点,周围红晕,累累如麻,由少增多), 小便短黄,或大便稀溏,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本期从开始发热 至疹点出现,为期约3天。
精选2021版课件
10
2.逆证:出疹期疹出不畅或疹出即没,或疹色紫暗, 并见壮热咳剧,痰声辘辘,呼吸气急,甚则鼻扇胸高, 口唇青紫,这是热毒闭肺,并发肺炎喘嗽的证候;
若伴见咽红肿痛,呛咳气急,心肝。
精选2021版课件
11
二、治疗原则
治法:养阴益气,清解余邪。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滋 养肺胃津液为主,扁豆、甘草清养胃气,桑叶清透余热。
精选2021版课件
16
逆证
1.邪毒闭肺
证候:高热不退,面色青灰,烦躁不安,咳嗽气促,鼻翼煽动, 喉间痰鸣,口唇发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皮疹稠密,疹点紫暗, 舌质红赤,苔黄腻,脉数有力。
2
二、发病季节及年龄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好发于冬、春二季, 且常引起流行。
发病年龄以6个月至5岁为多。
精选2021版课件
3
三、证候分类与预后
麻疹的的病程,一般分为初热期、见形期、收没期三期。
若属顺证预后良好。
但年幼体弱,正气不足,或护理不当,再感外邪或感染 邪毒较重,正不胜邪,麻毒不能顺利外透,引起逆证、险证 而危及生命。
2.麻黄、芫荽、浮萍各15g,黄酒60mL,加水适量煮沸。让水 蒸气满布室内,再用热毛巾沾药液,敷头面、胸背。也可用西河柳 30s,荆芥穗、樱桃叶各15g,煎汤熏洗。均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者。
中医皮肤科荨麻疹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尊麻疹尊麻疹中医称为“痞瘤”或“瘾疹”,俗称“风疹块二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风热或风寒搏于皮肤,亦有因禀赋不耐,服了某种食物、药物所引起,或肠内有寄生虫所致。
【诊断】1 .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皮疹为局限性大小不同的扁平隆起,颜色可为鲜红、淡红或白色。
随皮肤瘙痒而骤然发生,又常迅速消退,不留痕迹。
急性者皮疹不断成批发出,至1周左右停止发生。
慢性者反复发作,长达数周、数月或数年。
2 .自觉剧烈瘙痒,局部灼热,吹风受凉或遇热时更加严重。
3 .发作时如有腹痛、腹泻、便秘、胸闷、气急等全身症状者,表示内脏有同样病变存在。
4 .皮肤划痕呈阳性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常增高。
【治疗】一、辨证论治首先除去病因,尽可能找出引起过敏的药品、食物及其他因素,以后避免服用和接触,有寄生虫的应予驱虫治疗。
1.风热型皮疹鲜红、灼热,口渴烦躁,受风或在温暖环境下发作或加重,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或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举例:消风散加减。
荆芥、牛劳子、防风、蝉蜕、生地黄、知母各IOg,生石膏30g,生甘草5g。
2.风寒型皮疹淡红或白色,受凉即发,接触冷水时尤易发作,在温暖环境下减轻或消失,舌淡苔白,脉浮紧或沉缓。
治法:散风寒,和营卫。
方药举例:桂枝汤加味。
桂枝、荆芥、防风、苏叶、川号各10g,麻黄5g,白芍15g,甘草3g,生姜2片,红枣4枚。
以上两症加减:大便秘结加大黄、枳实。
便泻,热证加黄苓、黄连、木香;寒证加白术、茯苓、砂仁。
腹痛加川楝子、延胡索。
气急加桔梗,重用麻黄。
因饮食诱发,加山楂、神曲、蕾香。
肠寄生虫诱发者,加乌梅、使君子肉、土楝根皮。
病久气虚,卫阳失固,加生黄芭、党参。
面色少华,稍劳即发,脉缓无力再加附子。
血虚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妇女常在经期发作,加当归IOg,生首乌ISgo久发不愈加僵蚕、地龙。
二、中成药消风颗粒每服10g,每日3次。
脱敏丸每服IOg,每日3次。
三、局部治疗选用具有止痒作用的药,如解毒搽剂、止痒洗剂、止痒扑粉等。
麻疹名词解释

麻疹名词解释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它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唾液接触到他人的眼、鼻或口腔时,就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麻疹病毒进入人体后,通过呼吸道黏膜到达淋巴和循环系统,然后扩散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引起全身炎症反应和典型的皮疹。
麻疹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流涕、咳嗽、咳嗽、结膜炎、光过敏等上呼吸道症状,以及皮疹。
麻疹的发热一般是高热,体温可达39-40℃,持续3-4天后逐渐退热。
此外,患者会出现原性流涕和咳嗽,咳出的痰一般清澈无色。
结膜炎是麻疹的早期症状之一,患者的眼睛会充血并出现眼结膜炎症状,如不适、眼泪、结膜充血和水肿等。
皮疹是麻疹的典型特征,它往往从患者的面部开始蔓延,然后迅速扩展到颈部、躯干和四肢。
皮疹是红色、斑丘疹性的,常在耳后出现,随后遍布全身。
皮疹估计持续5-6天,然后逐渐消退。
麻疹的并发症较多,主要包括肺炎、中耳炎、结膜炎、角膜炎和脑炎等。
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反应,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呼吸衰竭或死亡。
中耳炎和角膜炎是麻疹后继发的细菌感染,需要进行适当的治疗。
脑炎是较少见但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它常常导致致命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水肿、癫痫、智力障碍或死亡。
麻疹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一般来说,对于临床症状明显的患者,医生可以根据疾病的特点进行初步诊断。
实验室检查可以通过检测血清中的麻疹病毒特异性抗体来确定麻疹的诊断。
此外,鼻咽拭子样本中的病毒核酸检测也可以作为辅助诊断的方法。
麻疹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对于患者的发热和炎症症状可以使用退热药和抗炎药进行控制。
同时,充分补充水分,保持休息,加强护理,有助于患者尽快康复。
对于并发症,如肺炎和脑炎,医生可能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预防麻疹主要依靠疫苗接种来实现,一般来说,在12-15个月时接种第一剂次麻疹疫苗,然后在18-24个月时接种第二剂次疫苗。
小儿麻疹应如何治疗

小儿麻疹应如何治疗麻疹是由外感麻毒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
以发热,咳嗽,流涕,眼泪汪汪,全身布发红色斑丘疹及早期口腔两颊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为特征。
因其疹点如麻粒大,故名麻疹,我国南方地区称为痧、痧疹。
西医学亦称本病为麻疹。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好发于冬、春二季,且常引起流行。
发病年龄以6个月至5岁为多。
本病发病过程中若治疗调护适当,出疹顺利,大多预后良好;反之,调护失宜,邪毒较重,正不胜邪,可引起逆证险证,危及生命。
患病后一般可获终生免疫。
麻疹在古代届儿科四大要证之一,严重危害儿童健康。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普遍使用麻疹减毒疫苗预防接种,使本病发病率显著下降,有效地控制了大流行。
近年来,临床上非典型麻疹病例增多,症状较轻,病程较短,麻疹逆证少见,发病有向较大年龄推移的现象,成人中未作过预防接种及未患过本病者的发病临床时有所见,值得引起注意。
[病因病机]麻疹的主要发病原因为感受麻毒时邪。
麻毒时邪从口鼻吸入,侵犯肺脾。
肺主皮毛,属表,开窍于鼻,司呼吸。
毒邪犯肺,早期邪郁肺卫,宣发失司,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等,类似伤风感冒,此为初热期。
脾主肌肉和四末,麻毒入于气分,正气与毒邪抗争,驱邪外泄,皮疹透发于全身,并达于四末,疹点出齐,此为见形期。
疹透之后,毒随疹泄,麻疹逐渐收没,热去津伤,进入收没期。
这是麻疹顺证的病机演变规律。
麻疹以外透为顺,内传为逆。
若正虚不能托邪外出,或因邪盛化火内陷,均可导致麻疹透发不顺,形成逆证。
如麻毒内归,或它邪乘机袭肺,灼津炼液为痰,痰热壅盛,肺气闭郁,则形成邪毒闭肺证。
麻毒循经上攻咽喉,疫毒壅阻,咽喉不利,而致邪毒攻喉证。
若麻毒炽盛,内陷厥阴,,蒙蔽心包,引动肝风,则可形成邪陷心肝证。
少数患儿血分毒热炽盛,皮肤出现紫红色斑丘疹,融合成片;若患儿正气不足,麻毒内陷,正不胜邪,陌气外脱,可出现内闭外脱之险证。
此外,麻毒移于大肠,可引起协热下利;毒结阳明,可出现口疮、牙疳;迫血妄行,可导致鼻衄、吐血、便血等证。
麻疹

麻疹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麻疹英文名称:measles定义:以初热期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畏光等,2~3天后口腔颊黏膜粗糙,有细小白点(麻疹黏膜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 ;儿科疾病(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百科名片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约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
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我国自1965年,开始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已控制了大流行。
目录[隐藏][编辑本段]中医辩证引起麻疹的病因为麻毒时邪,从口鼻吸入,侵犯肺脾。
肺主皮毛,开窍于鼻,麻疹病毒司呼吸,毒邪犯肺,早期表现为肺卫症状,类似感冒,此为疹前期。
脾主肌肉和四肢,麻毒邪入气分,皮疹出现全身达于四肢末端,属正气驱邪外泄,为出疹期。
疹透之后,邪随疹泄,热去津伤,为疹回期。
麻疹以外透为顺,内传为逆,正气虚亏不能托邪外泄,或因邪盛化火内陷,均可导致麻疹透布不顺,产生合并症。
如麻毒内归于肺,闭阻肺络,则发为小儿肺炎;麻毒内炽,上攻咽喉,可发为喉痹;麻毒逆传心肝,则神识昏迷,惊厥谵妄等;麻毒内灼阳明,循经上炎,发为口疮;麻毒移于大肠,引起腹泻不止;热传营血,迫血妄行,则引起鼻窍出血等。
少数患儿因正气不足,正不胜邪,可出现内闭外脱的险证。
麻疹有顺证和逆证。
顺证麻疹按正常顺序透发,自初热、透疹直到收没,经过良好,麻疹红润,无合并证;逆证麻疹透发艰难,疹毒内闭,不能外透,或疹出不透,一出即收,或疹色稀疏淡白,或紫暗成片等,常发生合并症。
[编辑本段]病毒分析麻疹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为单股负链RNA病毒,与其它的副粘膜不同之处为无特殊的神经氨酸酶呈球形颗粒,麻疹病毒电镜下呈球形,直径约100~250nm,衣壳外有囊膜,囊膜有血凝素(HL),有溶血作用。
荨麻疹中医研究资料(Water整理)【3】

荨麻疹中医研究资料(Water整理)【3】赵××,男,41岁,西安市三五三八工厂工人。
于一九七零年一月三日就诊。
主诉:身上起红斑,搔痒已三天。
现病史:三天前,食虾米鸡蛋汤,全身突然起红斑,成块成片,好似云朵拱起,搔痒异常。
用指甲抓痒,疹块随手而起。
胃纳不佳。
尿色深黄。
检查:搔痒不安,全身都有红色疹块,有的融合成片,压之退色。
舌象:舌质红,苔黄微腻。
脉象:浮洪而数。
西医诊断:急性荨麻疹。
中医辨证:脾胃湿热,外受风邪。
治则:清热利湿,表里双解。
处方:金银花15克,黄芩12克,连翘20克,蝉蜕9克,胡麻仁15克,芥穗8克,玉米须30克,苍术10克,白术12克,焦三仙30克,甘草6克,云苓15克,防风8克,生石膏20克。
煎服法:开水煎十五分钟后服用,早晚各温服一次。
连服三剂。
禁忌:忌食鱼、虾、蛋、肉等。
复诊(一月六日):疹块已退,痒止。
但仍有口干,纳呆现象。
舌质红,苔薄。
脉弦。
拟上方,去蝉蜕、防风、苍术,加浮萍8克,白藓皮10克,紫草9克。
三剂,水煎服。
禁忌如前。
附记: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中医称之瘾疹、㾦㿔、风疹块等。
本例,患者脾胃湿热素盛,外受风邪,加之食虾蛋等异性蛋白,诱发而成。
故以疏风解表,清热利湿,调理肠胃而治之。
风疹与湿疹有别,两者皆痒甚。
湿疹多有脂水相伴,治当除风邪、清湿热为主;风疹无脂水,其痒彻心,搔破溢出血津其痒乃止。
因其邪在血分,心主血脉故也,治当疏风凉血为主。
刘某,男,46岁。
病风疹,于1983年10月上旬就诊。
脉浮数,舌苔白,疹大如粟,布满周身,面部尤重,瘁彻于心,夜难入睡。
乃用疏风凉血之剂。
荆芥12克,防风10克,苍耳17克,蒺藜17克,蒲公英20克,苦参20克,玄参13克,生地黄13克,牡丹皮12克,白芍12克。
3剂。
每日1剂,水煎服。
3日后复来就诊,脉已不数,知血热之势已缓,痒亦少减。
继服12剂乃愈。
荨麻疹在祖国医学称为“瘾疹”,又称“风疹块”。
其病多因风热和风寒搏于肌表,卫虚,有血热,或对某种食物、药物或肠内寄生虫过敏而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疹---中医世家第一节麻疹 [附]奶麻麻疹是由外感麻毒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
以发热,咳嗽,流涕,眼泪汪汪,全身布发红色斑丘疹及早期口腔两颊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为特征。
因其疹点如麻粒大,故名麻疹,我国南方地区称为痧、痧疹。
西医学亦称本病为麻疹。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好发于冬、春二季,且常引起流行。
发病年龄以6个月至5岁为多。
本病发病过程中若治疗调护适当,出疹顺利,大多预后良好;反之,调护失宜,邪毒较重,正不胜邪,可引起逆证险证,危及生命。
患病后一般可获终生免疫。
麻疹在古代届儿科四大要证之一,严重危害儿童健康。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普遍使用麻疹减毒疫苗预防接种,使本病发病率显著下降,有效地控制了大流行。
近年来,临床上非典型麻疹病例增多,症状较轻,病程较短,麻疹逆证少见,发病有向较大年龄推移的现象,成人中未作过预防接种及未患过本病者的发病临床时有所见,值得引起注意。
[病因病机]麻疹的主要发病原因为感受麻毒时邪。
麻毒时邪从口鼻吸入,侵犯肺脾。
肺主皮毛,属表,开窍于鼻,司呼吸。
毒邪犯肺,早期邪郁肺卫,宣发失司,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等,类似伤风感冒,此为初热期。
脾主肌肉和四末,麻毒入于气分,正气与毒邪抗争,驱邪外泄,皮疹透发于全身,并达于四末,疹点出齐,此为见形期。
疹透之后,毒随疹泄,麻疹逐渐收没,热去津伤,进入收没期。
这是麻疹顺证的病机演变规律。
麻疹以外透为顺,内传为逆。
若正虚不能托邪外出,或因邪盛化火内陷,均可导致麻疹透发不顺,形成逆证。
如麻毒内归,或它邪乘机袭肺,灼津炼液为痰,痰热壅盛,肺气闭郁,则形成邪毒闭肺证。
麻毒循经上攻咽喉,疫毒壅阻,咽喉不利,而致邪毒攻喉证。
若麻毒炽盛,内陷厥阴,,蒙蔽心包,引动肝风,则可形成邪陷心肝证。
少数患儿血分毒热炽盛,皮肤出现紫红色斑丘疹,融合成片;若患儿正气不足,麻毒内陷,正不胜邪,陌气外脱,可出现内闭外脱之险证。
此外,麻毒移于大肠,可引起协热下利;毒结阳明,可出现口疮、牙疳;迫血妄行,可导致鼻衄、吐血、便血等证。
[临床诊断]1.初起发热,流涕,咳嗽,两目畏光多泪,口腔两颊粘膜近臼齿处可见麻疹粘膜斑。
2.典型皮疹自耳后发际及颈部开始,自上而下,蔓延全身,最后达于手足心。
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可散在分布,或不同程度融合。
疹退后有糠麸样脱屑和棕褐色色素沉着。
3.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在流行季节,近期有麻疹患者接触史。
4.实验室检查。
血象可见白细胞总数减少。
疾病早期患儿鼻、咽、眼分泌物涂片,可见多核巨细胞。
应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抗体,检测患儿鼻咽分泌物或尿沉渣涂片的麻疹病毒抗原,有助于早期诊断。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麻疹在发病过程中,主要需判断证候的顺逆,以利掌握证情及预后。
顺证:身热不甚,常有微汗,神气清爽,咳嗽而不气促。
3-4天后开始出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次延及头面、颈部,而后急速蔓延至胸背腹部、四肢,最后鼻准部及手心、足心均见疹点,疹点色泽红活分布均匀,无其他合并证候。
疹点均在三天内透发完毕,嗣后依次隐没回退,热退咳减,精神转佳,胃纳渐增,渐趋康复。
逆证:见形期疹出不畅或疹出即没,或疹色紫暗;高热持续不降,或初热期至见形期体温当升不升,或身热骤降,肢厥身凉者。
并见咳剧喘促,痰声辘辘;或声音嘶哑,咳如犬吠;或神昏谵语,惊厥抽风;或面色青灰,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均属逆证证候。
二、治疗原则在治疗上,因麻为阳毒,以透为顺,故以“麻不厌透”、“麻喜清凉”为指导原则。
因为本病病原是麻毒时邪,治疗目的在于驱邪透达于外,故在麻毒未曾尽泄之前总以透疹为要。
透疹宜取清凉,辛凉透邪解热,不可过用苦寒之品,以免伤正而外邪内陷。
还要按其不同阶段辨证论治,一般初热期以透表为主,见形期以凉解为主,收没期以养阴为主,同时注意透发防耗伤津液,清解勿过于寒凉,养阴忌滋腻留邪。
若是已成逆证,治在祛邪安正。
麻毒闭肺者,宜宣肺化痰解毒;热毒攻喉者,宜利咽下—痰解毒;邪陷心肝者,宜平肝熄风开窍;出现心阳虚衰之险证时,当急予温阳扶正固脱。
三、分证论治(一)顺证1.邪犯肺卫(初热期)证候: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两眼红赤,泪水汪汪,倦怠思睡,小便短赤,大便稀溏。
发热第2—3天,口腔两颊粘膜红赤,贴近臼齿处见微小灰白色麻疹粘膜斑,周围红晕,由少渐多。
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分析:邪犯肺卫,肺失清宜。
麻毒由口鼻而入,首犯肺卫,邪郁于表,肺气不宜,故发热咳嗽,恶寒怕风,鼻塞流涕。
热毒初盛,上熏苗窍,故两眼红赤,泪水汪汪,口内发出麻疹粘膜斑。
麻为阳毒,症以热象为主,故小便短赤,苔黄脉数。
毒兴于脾,运化失职,故倦怠思睡,大便稀溏。
治法:辛凉透表,清宣肺卫。
方药:宜毒发表汤加减。
常用药:升麻解肌透疹而解毒,葛根解肌透疹并生津,荆芥、防风、薄荷疏风解表以助透疹,连翘清热解毒,前胡、牛蒡子、甘草、桔梗宜肺利咽止咳。
咽痛蛾肿者,加射干、马勃清利咽喉;壮热阴伤,加生地、玄参、石斛养阴清热;烦闹、尿黄赤短少者,加竹叶、木通清热利尿;风寒外束,腠理开合失司,影响透疹者,加麻黄、细辛辛温透表。
2.邪入肺胃(见形期)证候:发热持续,起伏如潮,阵阵微汗,谓之“潮热”,每潮一次,疹随外出。
疹点先见于耳后发际,继而头面、颈部、胸腹、四肢,最后手心、足底、鼻准部都见疹点即为出齐。
疹点初起细小而稀少,渐次加密,疹色先红后暗红,稍觉凸起,触之碍手。
伴口渴引饮,目赤眵多,咳嗽加剧,烦躁或嗜睡,舌质红,舌苔黄,脉数。
分析:邪入肺胃,热毒炽盛。
麻为阳邪,犯肺人胃,正气起而抗争,邪正交争则热,麻毒外透则疹出,故随潮热而分批出疹,所谓“潮热和平方为福,证逢不热非大吉”。
此期热势最高,起伏如潮,每潮一次,疹随外出。
肺胃气分热盛,故咳嗽加剧,口渴引饮,烦躁或.嗜睡,目赤眵多,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凉解毒,佐以透发。
方药:清解透表汤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清凉解毒,西河柳、葛根、蝉蜕、牛蒡子发表透疹,升麻清胃解毒透疹。
若疹点红赤、紫暗,融合成片者,加丹皮、紫草清热凉血;热炽口干者,加生地、玄参生津清热;咳嗽盛者,加桔梗、桑白皮、杏仁清肺化痰;壮热、面赤、烦躁者,加山栀、黄连、石膏清热泻火;齿衄、鼻衄,加藕节炭、白茅根凉血止血。
’3.阴津耗伤(收没期)证候:疹点出齐后,发热渐退,咳嗽渐减,声音稍哑,疹点依次渐回,皮肤呈糠麸状脱屑,并有色素沉着,胃纳增加,精神好转,舌质红少津,苔薄净,脉细软或细数。
分析:阴津耗伤,余热未净。
麻毒已透,故疹点依次回没;发热渐退、胃纳转佳,精神好转,均为邪退正复的表现;肺阴亏损,故咳嗽声哑;热退阴津耗损,故皮肤脱屑,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气,清解余邪。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滋养肺胃津液为主,扁豆、甘草清养胃气,桑叶清透余热。
低热不清,加地骨皮、银柴胡,以清肺退虚热;纳谷不香,加谷芽、麦芽,以养胃健脾;大便干结,加全瓜蒌、火麻仁,以润肠通便。
(二)逆证1.邪毒闭肺证候:高热烦躁,咳嗽气促,鼻翼煽动,喉间痰鸣,疹点紫暗或隐没,甚则面色青灰,口唇紫绀,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分析:邪毒内侵,郁闭于肺。
麻毒之邪炽盛,或它邪随之侵袭,闭郁于肺,故高热烦躁,咳嗽气促,鼻翼煽动。
麻毒火邪,炼液生痰,阻于肺络,故喉间痰鸣;肺气阻遏,气滞血瘀,血流不畅,故面色青灰,口唇紫绀;邪热内盛,故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宣肺开闭,清热解毒。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宣肺平喘,石膏清泄肺胃之热以生津,二药相互为用,既能宣肺,又能泄热。
杏仁协助麻黄以止咳平喘,甘草与化痰止咳药配伍有润肺止咳作用。
咳剧痰多者,加浙贝母、竹沥、天竺黄清肺化痰;咳嗽气促者,加苏子、葶苈子降气平喘;口唇紫绀者,加丹参、红花活血化瘀;痰黄热盛者,加黄芩、鱼腥草、虎杖清肺解毒;大便干结,苔黄舌红起刺者,可加黄连、大黄、山栀,苦寒直降里热,泻火通腑,急下存阴。
2.邪毒攻喉证候: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咳声重浊,·声如犬吠,喉间痰鸣,甚则吸气困难,胸高胁陷,面唇紫绀,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热毒上攻,痰阻咽喉。
咽喉为肺胃之门户,肺胃热毒循经上攻咽喉,故咽喉肿痛,咳声重浊。
热盛炼液为痰,痰火夹毒,痹阻气道,故咳声如犬吠,喉间痰鸣,甚则吸气困难;气滞血瘀,故面唇紫绀;痰热内阻,故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方药:清咽下痰汤加减。
常用药:玄参、射干、甘草、桔梗、牛蒡子清宣肺气而利咽喉,银花、板蓝根清热解毒,葶苈子泻痰行水、清利咽喉,全瓜蒌、浙贝母化痰散结,马兜铃清肺降气,荆芥疏邪透疹。
大便干结者,可加大黄、玄明粉泻火通腑;咽喉肿痛者,加六神丸清利咽喉。
若出现吸气困难,面色发绀等喉梗阻征象时,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必要时作气管切开。
3.邪陷心肝证候:高热不退,烦躁谵妄,皮肤疹点密集成片,色泽紫暗,甚则神昏、抽搐,舌质红绛起刺,苔黄糙,脉数。
分析:邪毒炽盛,内陷心肝。
麻毒热邪化火,内陷心包,清窍被蒙,故神昏、烦躁、谵妄;热毒炽盛,引动肝风,发为抽搐;热盛入营动血,致疹点密集成片,色紫暗,舌红绛起刺、苔黄糙,脉数,为热毒内盛之征。
治法:平肝熄风,清营解毒。
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
常用药:羚羊角粉(另调服)、钩藤、桑叶、菊花凉肝熄风,茯神安神定志,竹茹、浙贝母化痰清心,鲜生地、白芍、甘草柔肝养筋。
痰涎壅盛者,加石菖蒲、陈胆星、矾水郁金、鲜竹沥清热化痰开窍;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芒硝清热通腑;高热、神昏、抽搐者,可选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镇惊熄风。
[其他疗法]一、单方验方1.蒲公英、大青叶各500g,加工成浓缩液750mL。
每服3-5mL,1日3次。
用于邪毒闭肺证。
2.鲜芦根、鲜白茅根、鲜石斛各30g。
煎汤代茶。
用于收没期阴津耗伤证。
二、外治疗法1.芫荽子(或新鲜茎叶)适量,加鲜葱、米酒同煎取汁。
乘热置于罩内熏蒸,然后擦洗全身,再覆被取汗。
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者。
2.麻黄、芫荽、浮萍各15g,黄酒60mL,加水适量煮沸。
让水蒸气满布室内,再用热毛巾沾药液,敷头面、胸背。
也可用西河柳30s,荆芥穗、樱桃叶各15g,煎汤熏洗。
均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者。
[预防护理]一、预防按计划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麻疹流行期间,要避免去公共场所和流行区域,减少感染机会。
若接触传染源后,可采取被动免疫方法,注射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等,并采取隔离措施,观察21天。
麻疹患儿应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一般在出疹第6天即无传染性。
并发肺炎者,隔离时间延长至疹后10天。
二、护理麻疹的护理工作极为重要,无论在初热期、见形期或收没期,都不可忽视。
如果护理得当,可以减少并发症,使患儿顺利康复。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卧室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避免直接吹风受寒和过强阳光刺激,床铺被褥舒适柔软,环境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