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的分类和分级
成都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成都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一、应急预案的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成都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无论是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还是火灾、交通事故等事故灾难,亦或是传染病疫情、食品安全事件等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群体性事件、恐怖袭击等社会安全事件,只要其对成都市的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了较大影响,都将依据本预案进行应对处置。
二、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一)分类1、自然灾害:如地震、气象灾害(暴雨、大风、高温等)、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等)、森林火灾等。
2、事故灾难: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涵盖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等。
4、社会安全事件:例如群体性事件、恐怖袭击事件、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等。
(二)分级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将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个等级。
不同等级的突发事件,将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机制。
三、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一)应急指挥机构成立成都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应急委”),作为全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
市应急委主任由市委书记或市长担任,副主任由相关市领导担任。
其主要职责包括研究制定全市应对突发事件的重大决策和指导意见,统一领导、协调和指挥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等。
(二)工作机构市应急委下设若干个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和指挥相关类别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这些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包括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市安全生产委员会等。
(三)地方应急组织机构各区(市)县成立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并接受市应急委的统一领导和协调。
(四)专家组建立突发事件应急专家组,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持。
突发事件分级分类

自然灾害。
主要包括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等。
事故灾难。
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公共聚集场所消防安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核与辐射事故等。
公共卫生事件。
主要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
主要包括重大经济安全事件,重大刑事案件,重大社会治安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群体性事件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分级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分级分类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划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四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 级):(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人,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I级):(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人,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突发事件类别及分级

突发事件类别及分级突发事件共分四类四级。
一、一般突发事件(蓝色)(一)自然灾害类。
指因暴雨、冰雹、大雪、寒潮、大风和风暴潮、台风、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造成3人(不含3人,下同)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5人以下生命、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灾害及一般性生物灾害。
(二)事故灾难类。
指造成3人(道路交通事故5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10人以下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下的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公共场所安全事故,城市公用设施中断工作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
(三)公共卫生类。
指出现乙类传染病、地方病的发病人数明显增加及其他易扩散、流行的传染病疫情,5人以下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住院救治的食物中毒或职业中毒事件,其它一般性动物疫情。
(四)社会安全类。
指造成3人以下人员伤亡的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和金融、旅游、校园等安全事件,以及30人以下的群体性事件。
二、较大突发事件(黄色)(一)自然灾害类。
指因暴雨、冰雹、大雪、寒潮、大风和风暴潮、台风、山体滑坡等造成3人以上(含3人,下同)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5人以上生命安全、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灾害,以及发生M≥5.0级地震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
(二)事故灾难类。
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10人以上受伤,或危及5人以上10人以下生命安全,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公共场所重大安全事故,城市公用设施中断工作达6小时以上的事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
(三)公共卫生类。
指发现非典型肺炎、鼠疫、霍乱、肺炭疽及其他易扩散、流行的甲类传染病疫情,5人以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住院救治的食物中毒或职业中毒事件,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或新发生的动物疫情。
(四)社会安全类。
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的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和重大金融、旅游、校园等安全事件以及30人以上1000人以下的群体性事件。
突发事件的分类和分级标准

突发事件的分类和分级标准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⑴自然灾害。
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⑵事故灾难。
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⑶公共卫生事件。
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⑷社会安全事件。
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依次以红色、橙色、黄色、蓝色表示。
1。
突发事件的分类和分级

突发事件的分类和分级公众应急的主要对象就是各类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严重程序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4级,社会安全事件不分级。
根据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及紧急程度,对事件的预警一般也分为4级。
预警级别标示●蓝色预警:可能发生一般(Ⅳ级)突发事件●黄色预警:可能发生较大(Ⅲ级)突发事件●橙色预警:可能发生重大(Ⅱ级)突发事件●红色预警:可能发生特别重大(Ⅰ级)突发事件遇险求救办法根据自身及周围环境情况,发出求救信号。
●声响求救喊叫、吹哨子、敲打能发声的物品,甚至砸碎玻璃发出求救信号。
●光线求救用手电筒、镜子等能发光、反光的物品反复闪照,发出求救信号。
●抛物求救在高楼等处遇到危难时,可向路人抛掷枕头、空塑料瓶等软物,发出求救信号。
●旗语求救将颜色鲜艳的衣物绑在竹竿或木棍上挥舞,发出求救信号.●烟火求救在野外遇险时,在确保不发生火灾的前提下,白天可燃烧潮湿树枝、青草等产生浓烟,夜晚可点燃间隔距离相同的三堆火,发出求救信号.●标志求救如原地待援,可利用树枝、石块、帐篷、衣物等,搭建某种标志(如SOS等)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如在移动中,可一路上留下方向标志物,有助于救援人员寻找,也有助于自己迷路时作为向导。
●辨识方向☆指北针:当指北针的磁针静止后,通常标有“N"所指的方向即为北方。
☆太阳:根据日出:日落判断东方和西方,也可根据太阳下物体的阴影由西向东运动来判断南北.☆星体:在夜晚时,可先找到北斗七星,沿着“勺柄”的延伸线即可找到明亮的北极星,北极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
☆树木:树木通常朝南的一侧树叶茂盛、色泽鲜艳、树皮光滑,向北的一侧则相反。
朝北一侧的树干上可能生有青苔。
☆岩石:在岩石众多的地方找一块较醒目的岩石观察,布满青苔的一面为北侧,干燥光亮的一面为南侧。
突发事件定义及分类分级

突发事件定义及分类分级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洪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地震灾害、森林火灾等,事故灾难主要包括道路交通事故、煤矿事故、水上事故、非煤矿山事故、工商贸企业事故、火灾事故、铁路交通事故、环境及生态事故等,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疫病疫情、动物疫情、食品安全、职业危害等,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刑事案件、恐怖事件、涉外事件、群体性事件、经济安全事件等。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突发事件分级标准一览表

突发事件分级标准一览表
1. 自然灾害:
地震,通常按照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破坏程度等因
素进行分级。
暴风雨和飓风,根据风速、降雨量、风暴潮等因素进行分级。
洪水,按照水位、流量、淹没范围等因素进行分级。
台风,按照风力、风暴潮、降雨量等因素进行分级。
火山喷发,根据火山喷发的规模、喷发类型、灰尘含量等因
素进行分级。
2. 环境污染:
水污染,根据污染物种类、浓度、污染范围等因素进行分级。
大气污染,按照污染物种类、浓度、空气质量指数等因素进
行分级。
土壤污染,根据污染物种类、浓度、污染范围等因素进行分级。
3. 交通事故:
道路交通事故,根据事故严重程度、伤亡人数、交通堵塞程度等因素进行分级。
航空事故,按照事故类型、飞机规模、伤亡人数等因素进行分级。
铁路事故,根据事故类型、列车规模、伤亡人数等因素进行分级。
4. 公共卫生事件:
传染病爆发,按照传染病的传播速度、病毒致病性、病例数量等因素进行分级。
食品安全事件,根据食品中毒人数、食品种类、事发地区等
因素进行分级。
医疗事故,按照事故类型、伤亡人数、事发地区等因素进行
分级。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突发事件分级标准可能因国家、地区、
组织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此外,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也可能随着时
间和情况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和修订。
因此,在实际应对突发事件时,应当参考当地相关机构发布的最新分级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发事件的分类和分级公众应急的主要对象就是各类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严重程序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4级,社会安全事件不分级。
根据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及紧急程度,对事件的预警一般也分为4级。
预警级别标示●蓝色预警:可能发生一般(Ⅳ级)突发事件●黄色预警:可能发生较大(Ⅲ级)突发事件●橙色预警:可能发生重大(Ⅱ级)突发事件●红色预警:可能发生特别重大(Ⅰ级)突发事件遇险求救办法根据自身及周围环境情况,发出求救信号。
●声响求救喊叫、吹哨子、敲打能发声的物品,甚至砸碎玻璃发出求救信号。
●光线求救用手电筒、镜子等能发光、反光的物品反复闪照,发出求救信号。
●抛物求救在高楼等处遇到危难时,可向路人抛掷枕头、空塑料瓶等软物,发出求救信号。
●旗语求救将颜色鲜艳的衣物绑在竹竿或木棍上挥舞,发出求救信号。
●烟火求救在野外遇险时,在确保不发生火灾的前提下,白天可燃烧潮湿树枝、青草等产生浓烟,夜晚可点燃间隔距离相同的三堆火,发出求救信号。
●标志求救如原地待援,可利用树枝、石块、帐篷、衣物等,搭建某种标志(如SOS等)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如在移动中,可一路上留下方向标志物,有助于救援人员寻找,也有助于自己迷路时作为向导。
●辨识方向☆指北针:当指北针的磁针静止后,通常标有“N”所指的方向即为北方。
☆太阳:根据日出:日落判断东方和西方,也可根据太阳下物体的阴影由西向东运动来判断南北。
☆星体:在夜晚时,可先找到北斗七星,沿着“勺柄”的延伸线即可找到明亮的北极星,北极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
☆树木:树木通常朝南的一侧树叶茂盛、色泽鲜艳、树皮光滑,向北的一侧则相反。
朝北一侧的树干上可能生有青苔。
☆岩石:在岩石众多的地方找一块较醒目的岩石观察,布满青苔的一面为北侧,干燥光亮的一面为南侧。
高温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的天气称为高温天气,大于或等于38℃的天气称为酷热天气,连续5天以上的高温称为持续高温或“热浪”天气。
高温预警信号分为2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高温黄色预警信号标准:连续3天日最高气温将在35℃以上。
●高温橙色预警信号标准: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
●高温红色预警信号标准: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
●应急要点:☆白天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户外活动,高温条件下作业和白天需要长时间启外作业的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适量饮淡盐开水、凉茶、绿豆汤等,不可过度吃冷饮;宜吃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宜穿吸汗、宽松、透气的衣服,应勤换勤洗。
☆浑身大汗时,不宜立即用冷水洗澡,应先擦干汗水,稍事休息后再用温水洗澡。
☆注意电扇不要直接对着头部或者身体的某一部位长时间吹;进出空调房间时注意室内外温差,避免生病。
☆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高,电线、变压器等电力设备负荷大而引发火灾。
暴雨暴雨是指短时间内产生较强降雨量的天气现象,按照一定标准通常划分为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气象部门规定:24小时雨量大于或等于50毫米称为暴雨;大于或等于100毫米称为大暴雨;大于或等于250毫米称为特大暴雨(湖南地方标准为200毫米)。
暴雨预警信号分4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暴雨蓝色预警信号标准: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暴雨黄色预警信号标准: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标准: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标准: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应急要点:☆暴雨来临前,要暂停户外活动,处于危旧房屋、地势低洼住宅里的居民,要及时转移到安全地方。
☆切断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最好关闭煤气阀和电源总开关。
☆易受淹的居民应收搭家中贵重物品放到楼上或置于高处。
☆驾驶人员应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
☆处地危险地带的学校和单位应当停课、停业,采取专门措施保护已到校学生、幼儿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做好城市低洼地段、农田的排涝,注意防范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暴雪暴雪是指24小时内降雪量达10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较大影响的一种灾害性天气。
暴雪预警信号分4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暴雨蓝色预警信号标准: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4毫米以上,或者已达4毫米以上。
●暴雨黄色预警信号标准: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6毫米以上,或者已达6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影响。
●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标准:6小时内降雪量将达1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或者已经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较大影响。
●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标准:6小时内降雪量将达15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5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或者已经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较大影响。
●应急要点:☆关好门窗,固紧室外搭建物。
☆处在危旧房屋内的人员要迅速撤出,尤其是遇到暴风雪时。
☆注意添衣保暖,尤其是要做好老弱病者的防寒工作。
☆提防煤气中毒,尤其是采用煤炉取暖的居民。
☆外出要采取保暖防滑措施,当心路滑跌倒。
非机动车应给轮胎少量放气,以增加轮胎与路面的摩擦力。
☆加强汽车时要注意路况,听从指挥,慢速驾驶并与前车保持距离。
车辆拐弯前要提前减速,避免踩急刹车。
有条件要安装防滑链,佩戴色镜。
出现交通事故后,应在现场后方设置明显标志,以防连环撞车事故发生。
☆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和交通信息,避免因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等停航或封闭而耽误出行。
洪灾洪水是指由于暴雨或水库溃堤等引起江河水量迅猛增加及水位急剧上涨的自然现象。
●应急要点:☆突然遭到洪水袭击时,要沉着冷净,并以最快速度安全转移。
安全转移要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幼病残人员,后其他人员。
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方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台等高的地方暂避。
☆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被洪水围困,有条件的可利用通信工具求救;无通信条件的,要想办法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可制造烟火、挥动颜色鲜艳的衣物或集体同声呼救,不断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同时要寻找体积较大的漂浮物等,主动采取自救措施。
☆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触电。
☆山洪暴发时,不要沿着沟谷往下跑,而要向两侧高处快速躲避,千万不要涉水过河。
☆对于因呛水或泥石流、房屋倒塌等导致受伤的人员,应立即清除其口、鼻、咽喉内的泥土及痰、血等,排出体内污水。
对昏迷伤员,应将其平卧,头后仰,将舌头牵出,尽量保持呼吸道畅通,如有外伤应采取止血、包扎、固定等方法处理,然后转送医院急救。
☆灾后积极主动做好疫病防治工作,加强粪便、农药及鼠药等的管理,要特别重视食品和饮用水安全。
干旱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人们生活、生产用水供应严重不足,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减产或绝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自然现象。
●应急要点:☆厉行节约用水,采取循环用水措施,减少浪费。
☆优先保证居民用水和牲畜饮水,限制生产用水或停止生产用水。
☆因地制宜采取节水灌溉措施,或根据农情改种耐旱作物或补种农作物。
☆抓住一切降雨机会,千方百计集雨蓄水。
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地沟谷中由洪水引起的携带大量泥沙、石块的洪流。
泥石流来势凶猛,且经常伴随山体崩塌,对农田和道路、桥梁及其他建筑物破坏极大。
●应急要点:☆当遇到长时间降雨或暴雨时,应警惕泥石流发生。
☆泥石流发生前的迹象: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有较多柴草、树枝;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并有轻微震动感等。
☆去山地户外游玩时,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营地,尽可能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
切忌在沟道处或沟内的低平处塔建宿营棚。
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应急要点:☆滑坡发生前的迹象:在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突然出现上隆现象;在滑坡体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突然复活,或者原有泉水(水井)突然干枯的异常现象;滑坡体后缘斜坡有下挫现象,斜坡体上有垂直于滑动方向的横向裂缝;有岩石开裂或如被挤压的声响,四周岩体(土体)出现小型崩塌和松驰现象;山坡突然出现明显的急剧扩张的裂缝,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动物惊恐不安,树木枯萎或歪斜等。
☆汛期时节,选择山地户外游玩时,尽可能避开有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或土体出现上隆(凸起)地段行走。
行车或行走在不稳定斜坡下方时,先观察后再迅速通过,避免在下方长时间逗留。
☆遇到山体崩塌时要朝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跑,切忌在逃离时朝着滑坡方向跑。
更不要不知所措,随滑坡滚动。
☆千万不要将避灾场地选择在滑坡的上坡或下坡,也不要未经全面考察,从一个危险区跑到另一个危险区。
要听从统一安排,不要自择路线。
遇到山体滑坡,无法逃离时,应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固定物体,可躲避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坎、地沟里。